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
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
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
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唯有经济基础巩固了,国家稳定,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不受到威胁了,上层建筑才有可能完善地发展。在中国古代,汉武
帝时期是开创了盛事局面,唐、宋、明、清亦有相当长时间的繁荣,因此统治者才有余力制定繁琐的舆服制度,百姓也才有思想空间接受这些复杂的规定。
服色在专制政治中的特殊作用,也辐射到了社会层面。在等级观念强烈的古代社会,服色有着特殊的尊卑和贵贱意义。“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有些颜色的贵贱观念自先秦就有,有些则是后来的文化积淀中慢慢形成的。服色的尊卑决定了服色的贵贱,而服色的尊卑意义又关系到阴阳五行学说。先秦的“五行”思想衍化出“五德”之说,五德又各自有与之相匹配的方位、时节和颜色,即古代的“五方色”之说。这“五方色”形成了五种正色。这五种正色的确定应该说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接触最多、使用最广、也最容易或最早得到制作原料的颜色。后来人们又不断地利用五方色相生相克制造出多种颜色。这种染色技术的进步既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彩,却也给人们的思想戴上了枷锁。。一般说来,越
艳丽的色彩越显尊贵,这在一定程度上由印染技术决定的。黄色与红色是最为尊贵的色彩,红色是明朝的国色,而黄色更是在唐、宋、清等几个繁盛朝代中被作为帝王的象征。此外,唐朝开始有了对民间服色的禁令。唐朝禁止庶人穿着彩色衣服。两宋期间绿色、黑紫色、白色等先后被禁止过。明朝的服色禁令更加严苛,多达十余种,包括玄、黄、紫、黑、绿、柳黄、姜黄、明黄等鲜艳的颜色。
服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政治辐射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无处不在,因此,自二者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发生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历史上曾经有各种体现,也带来了各种影响。从以上的论述来看,在长期的等级社会中,服色与政治的关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似乎多于其真正应该起到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服色与政治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也希望这变化能更有利于政治的成熟,更有利于服色在这变化万千的世界中绽放光彩,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中国古代服饰在装饰图案上体现着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总体上有两个表现。首先是在服装面料织造上采用不同的花纹图案表示身份等级的差异。如唐高祖时规定亲王等及三品以上职官的官服用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五品以上用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六品用双钏(几何纹)绫制作,七品用龟甲、双矩、十花(均为几何纹)绫制作,九品用杂绫制作。又如宋代依照前代的制度,按季节颁赐各官服饰,这种赐服大多是以各式有鸟兽纹样的锦纹衣料做成,称“‘臣僚袄子锦’,共计七等,给所有高级官吏,各有一定花纹,如翠毛、宜男、云雁细锦、狮子、练雀、宝照大花、宝照中花等锦,另有毬路、柿红龟背、锁子诸锦”。其次是在已织好的服装面料上绘、绣不同图案来表明服用者的身份等级。中国古代在服装上施加
文采主要有染、绘、绣、印等几种方法,其中标示身份等级的图案主要是以绘和绣的方法来完成的。冕服上的“十二章纹样”即以绘、绣的方式将十二种纹样施加在服装上,其中前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在上衣上,后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在下裳上。每章都隐喻帝王贵族应具备的风操品行,随着服用者身份尊卑以及服用场合的礼仪轻重的递减,十二章纹样也相应由十二章减至九章、七章、五章等。这种反映服装等级差异的服饰图案自西周之后历代略有改动,但总体上一直传承下来。到明清时期,官吏袍服在前胸、后背分别缝缀“补子”来标示官品等级,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明清两代的“补子”在图案的题材、构图方式、色彩、补幅大小以及各种动物所标示的官品等级上虽有不同,但这种用图案来标示服用者官品身份等级差别的方式,却是中国古代官服最突出的特征。
中国古代服饰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并不断发展的, 由于中国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服饰从西周开始就十分注重其社会功能。服饰所修饰的是统治阶级所代表的一个群体性的人, 而非个体的, 完全自我的, 独立化的个人。对于等级秩序的表现使服饰制度、服饰礼仪与国家强制性的法规、政策相结合, 受到服务于专制统治的礼教的束缚, 服饰也因此注重表现穿着者的人格内涵极尽所能地通过各种工艺技巧, 丰富多样的花纹图案表现人的精神意韵, 而不重视从三维造型上去塑造人体刚柔的曲线美。讲求平稳、对称、和谐的方圆规矩感是中国古代服饰总的设计手法。自十七世纪以来, 京币健康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中国服饰就开始在欧美国家掀起一阵阵中国风, 近些年来,国内的服装企业也注重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开发, 力求从中找到新的灵感, 以实现本民族服饰的发展, 展现既传统又具有时代新意的新时装风格。本文通过对古代服饰文化内涵的研究, 可以使我们的服装工作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服饰的内在意义和韵味所在, 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提高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精华的借鉴能力, 而不是只停留在服饰的表面模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