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空间)解决方案

合集下载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策略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策略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策略【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策略。

文章阐述了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策略的重要性。

接着,针对提升读者体验、优化资源管理、实现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满足读者需求。

文章总结了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策略的实施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图书馆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参考,推动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信息共享空间,创新策略,读者体验,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实施效果,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作为传统文化机构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如何借助信息共享空间理念进行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往往局限于纸质文献借阅、电子资源订阅等传统服务,无法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共享功能。

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强调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开放、自由、互动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促进读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知识与信息的共享与传播。

基于此背景,本文旨在探讨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策略的重要性,探讨提升读者体验、优化资源管理、实现数字化转型等创新策略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旨在为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策略的具体实施方式及效果,通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分析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策略对读者体验、资源管理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为图书馆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改进建议和管理方法。

通过明确研究目的,可以使本文的研究更加具体和针对性,为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策略的实施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促进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策略及意义

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策略及意义

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策略及意义摘要探讨信息共享空间在强化服务理念、整合资源、培养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的意义,并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构建信息共享空间过程中应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1什么是高校信息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的英文名称为: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

目前在图书情报学界来说,IC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专家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尽管许多学者或专家对IC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公认的基本观点是:是将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和物理空间这三要素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相互促进学习和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的信息共享环境。

高校图书馆IC则是以内容最为丰富的知识库为依托,支持校园内各个学科教学和研究,将校园内的各类用户团结在一起,实现整个学校甚至国内外公共、高校及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人们对IC的不断认识,也被称为知识共享中心(Knowledge Commons)、共同学习空间(Learning Commons),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又提出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全球信息共享(Global Information Commons)空间这一概念。

2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策略目前,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界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理论和实践都不成熟,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信息共享空间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技术规范,构建策略既要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又要适合各馆的具体情况。

2.1确立服务理念,规划空间模型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一站式整合服务环境”。

“资源和服务围着读者移动”的服务理念已经代替了传统的“读者围着资源和服务移动”的服务理念。

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要确立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理念,优化资源,整合服务,采用新的理念与方法,为师生的独立学习、团队合作和集体研究提供信息,激发读者的灵感,达到知识获取与创新的目的。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研究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研究

时间和空 间上满足所有用 户的需要 。他们在工作 日、 周末、 暑假 、 寒假都有 工作人员及学生的配备 , 并且 2 4 h开放 。 O O A大学 LY L
的 I 期 工 程 始 于 19 C一 9 9年 4月 2 9日 ,建 于 主 图书 馆 综合 楼 的
义 也 不 一 样 。 D nl ege在 ( h no t n C mm n o a B al d TeI r i o os f ma o H n bo ) ad ok 中提出了两种截然 不同 的概念 , 种是 : 一 l c是一种 独
第 l 期 8
收 稿 日期 :0 O 0 — 3 2 1- 5 1
: } :
高校 图书馆信息共 享空间的构建研究
李化祥 , 曹庆娟
( 河南 工 业 大 学 图 书 馆 , 南 郑 州 ,5 0 2 河 405 )

要: 对我 国高校 图书馆 来说 ,c是值得 深入研 究的一个全新课题 , I 也是其谋求 自身
2 I C的发展
最 早 提 出 I 付 诸 实 践 的 是美 国 , 外许 多 国家 对 I 论 C并 国 c理 的 研 究 已 趋 于 成熟 , 并且 1 的创 建 及 使用 也 收 到 了 很 好 的 成效 , C
并不 能很轻松地找 到 自己所需要 的文献 ,在查 找技术和 图书馆 馆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 的问题。虽然近年来 ,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有 了很 大 的进 步 , 种 数 字 资 源 为 读 者 的 学 习 、 各 科研 提 供 了很 大 的便 利 , 是有 时 一项 课 题 的完 成需 要 团 体 合 作 , 要 专 业 人 士 但 需 的指 导 , 要 更 加 便 利 的 、 进 的 硬件 设 施 的支 持 。 样 ,C的 } 需 先 这 I H 现解 决 了 这些 问题 。 C的 出现 提 高 了 图 书馆 的利 用 率 , 高 了高 l 提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LC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LC

LC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LC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LC一.学习共享空间由来我们都知道,图书馆是我国最大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信息素养,教育公众为宗旨。

然而,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图书馆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图书馆不得不改革创新,在有限的经费预算下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促进信息共建共享。

那么,如何规划和高效利用图书馆空间以达到这一目标呢?“信息共享空间”应运而生。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美国高校图书馆在20 世纪90 年代后期,适应用户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建立的。

图书馆的空间分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所谓实体空间就是传统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包括图书馆的建筑和纸质资源等;而虚拟空间主要是指图书馆的网站和电子资源门户等。

因此,信息空间从产生之日起,也就分为实体的信息共享空间和虚拟的信息共享空间。

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 ,简称LC)基本的设计框架如下:(1)LC实体空间设计a. 咨询服务台:提供LC 使用方法、数据库检索技巧、资源获取、学习资料参考指导等服务。

如北卡罗莱纳char2lotte 大学分校图书馆IC 的咨询服务台b. 团体研修室:供用户进行小组学习和研究,是进行“协作”和“会话”最重要的场所c. 多媒体工作室d. 个人研究室间e.学习策划室 f . 会议研讨室g. 语音试听区h. 写作指导室i.多功能教室j. 休闲区(2)LC 虚拟空间设计其构建的主要目标是整合数字学习资源、在线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虚拟学习社区和社会网络环境,提供在线指导和帮助,支持用户跨越时空的协作与交流。

虚拟空间的设计应运用IM、Blog、Wiki 、SNS、RSS 等Web2. 0 的元素,构建“因需而变”的开放式虚拟学习环境,鼓励互动、交流与协作。

LC 虚拟空间主要包括:a. LC 知识门户b. LC 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VLC)c. 虚拟参考咨询d. 学科博客e.学科信息门户(3)LC资源建设a. 学习资源b. 设备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计算机网络资源和其他相关设备资源)如中科院国家图书馆兰州分馆的“信息交流学习室”就配置了OriginLab8 、MatLab、SPSS 等专业化的应用工具软件,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全面支持;c. 人力资源(专业馆员一般包括参考咨询馆员、IT 馆员、学科馆员和写作指导馆员)三.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获取运动背景下产生的,为读者提供一个虚拟和实体并存、馆内和馆外交融的共有平台,以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目标的创新服务模式。

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思考

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思考

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思考摘要:本文从IC的概念、开展IC的现实意义以及IC的建设思路和建设过程中实施过程中的思考等方面入手,为研究高校图书馆IC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图书馆IC 信息共享空间1. 什么是高校信息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的英文名称为: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

目前在图书情报学界来说,IC 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专家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尽管许多学者或专家对IC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公认的基本观点是:是将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和物理空间这三要素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相互促进学习和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的信息共享环境。

高校图书馆IC则是以内容最为丰富的知识库为依托,支持校园内各个学科教学和研究,将校园内的各类用户团结在一起,实现整个学校甚至国内外公共、高校及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人们对IC的不断认识,也被称为知识共享中心(Knowledge Commons)、共同学习空间(Learning Commons),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又提出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全球信息共享(Global Information Commons)空间这一概念。

2. 高校图书馆开展IC的意义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

借助于网络技术的电子资源的出现,国内各类图书馆(无论是公共馆或高校馆)的馆藏借阅量减少,馆藏利用率下降。

然而,进馆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

这是由于IC的出现。

2.1 IC的实施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在以前大家来图书馆主要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需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2.2 IC可以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在信息社会,读者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但又是最重要的信息能力。

具备这些信息能力的读者,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就会觉得轻松而且得心应手。

3. 高校图书馆IC的建设思路3.1空间建设目前高等学校图书馆的IC建设有两种形式。

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策略及意义

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策略及意义

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策略及意义【摘要】本文通过探讨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策略及意义来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在背景介绍中指出信息共享空间的重要性,问题阐述部分阐述了当前存在的问题,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更好地构建信息共享空间。

在详细讨论了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原则、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策略、多元化信息资源整合方法、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手段以及提升用户体验的措施。

在结论中强调了信息共享空间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校图书馆构建更加开放、多元化的信息共享空间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策略、多元化信息资源、学术交流、用户体验、未来发展、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重要资源中心,承担着为师生提供学习、研究、咨询等服务的重要职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图书馆空间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

信息共享空间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展示各种信息资源,提供更便捷、丰富的服务体验,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用户满意度和使用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设计和构建高效的信息共享空间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策略及意义,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问题阐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重要场所,在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情况下,面临着如何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问题。

传统的图书馆空间设计和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信息共享的方式也需要重新思考和规划。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用户体验,成为高校图书馆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高校图书馆中存在着信息资源碎片化、学术交流不畅、用户体验差等问题。

传统的图书馆空间设计以书籍为中心,缺乏互动性和个性化定制服务,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空间)解决方案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空间)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与需求分析一、项目背景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 简称IC) 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

最早的IC 是1992年8月在美国爱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拱廊”。

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IC 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应用和实施。

国内学者孙瑾在总结国外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基础上, 从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功能出发, 指出: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的、拥有最新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的专业的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注重协作、供用户共享信息资源、原创作品、交流学术的崭新的空间和平台。

可见, IC 既是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 也是一种独特的识别、查询和获取信息的在线环境, 更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

在我国, 随着211工程的实施,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倍受重视,馆舍建设空前高涨, 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服务创新方面仍然缺乏类似于IC 这种功能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应融入IC 理念, 将资源、技术、空间与设施及服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着手建设一个更适宜学生研究、交流、探讨, 获取资源与服务更加自由便捷的空间,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二、图书馆现状分析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不适应用户需求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学习方式、信息获取方式较之从前发生了很大转变, 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用户需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馆舍空间分割布局, 功能单一, 不适应用户多样化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长期以来, 图书馆藏、借、阅、咨四个部分彼此分隔,各成一体, 这种“以馆藏为中心”馆舍分割的空间格局,虽然为用户营造的是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 但是功能单一, 忽视了用户的需求, 不适应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共同学习的需要。

现代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更希望能够在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中与朋友、同学、教授等一起交流心得和体会, 同时可以阅读、上网、喝咖啡、写论文,这种一起学习和彼此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们更多的灵感、获取更多的知识。

浅谈图书馆IC空间管理平台

浅谈图书馆IC空间管理平台

浅谈图书馆IC空间管理平台作者:田义静来源:《大观》2014年第11期摘要: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一种以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目标的创新服务模式,本文针对IC空间管理平台的功能和系统设计特点以及平台优势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IC空间;管理平台;系统设计一、图书馆IC空间管理平台(一)平台概述IC空间管理平台,利用其自身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优势,提供给管理者可自行定制的各种多媒体信息的交互形式和展项内容,以及执行策略,让表现的形式和内容能够更加的丰富多彩,变得更佳符合现代化图书馆展示的建设需要,也为后期维护建设更新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

IC空间基于TCP/IP网络协议,包括局域网、广域网、ADSL、3G等各种现行的TCP/IP网络,是一个用于数字化智能化IC空间管理的先进专业系统。

系统采用B/S、C/S结合架构,使系统工作更加稳定,管理维护更加方便,使用更加灵活,效果更加显著。

智能IC空间管理平台能够对IC空间中展示的资源内容进行实施管理,并能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各类多媒体资源信息进行组合,并通过网络传输到各个专用触控终端进行多媒体信息的整体呈现。

同时支持策略引擎能够自主设计触控方式,提供超级炫丽的触摸动作触发交互,让使用者能够感受到触控技术带来的非凡魅力,进一步的提高用户粘性。

触控终端将组合的多媒体资源信息进行分区、分组、分时段在相应的显示终端上进行呈现,平台系统可以把一个屏幕划分为单个区域以及多个区域,并在多个区域中自定义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并可以随时插播发送各种临时信息,比如通知等,能够让有限的屏幕充分利用,达到资源信息的显示和传达最大化。

整套智能IC空间管理平台采用开放式接口,并根据需要,灵活地增加其它功能,可以接入进来更多的复杂应用,包括交互式触摸查询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图书馆结算系统、书籍借阅管理系统、校园媒资管理系统等第三方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与需求分析一、项目背景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 简称IC) 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

最早的IC 是1992年8月在美国爱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拱廊”。

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IC 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应用和实施。

国内学者孙瑾在总结国外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基础上, 从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功能出发, 指出: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的、拥有最新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的专业的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注重协作、供用户共享信息资源、原创作品、交流学术的崭新的空间和平台。

可见, IC 既是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 也是一种独特的识别、查询和获取信息的在线环境, 更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

在我国, 随着211工程的实施,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倍受重视,馆舍建设空前高涨, 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服务创新方面仍然缺乏类似于IC 这种功能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应融入IC 理念, 将资源、技术、空间与设施及服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着手建设一个更适宜学生研究、交流、探讨, 获取资源与服务更加自由便捷的空间,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二、图书馆现状分析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不适应用户需求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学习方式、信息获取方式较之从前发生了很大转变, 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用户需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馆舍空间分割布局, 功能单一, 不适应用户多样化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长期以来, 图书馆藏、借、阅、咨四个部分彼此分隔,各成一体, 这种“以馆藏为中心”馆舍分割的空间格局,虽然为用户营造的是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 但是功能单一, 忽视了用户的需求, 不适应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共同学习的需要。

现代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更希望能够在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中与朋友、同学、教授等一起交流心得和体会, 同时可以阅读、上网、喝咖啡、写论文,这种一起学习和彼此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们更多的灵感、获取更多的知识。

未来的发展, 促使高校图书馆应该为师生提供一个无部门界限、能够协作和自由交流的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资源分流设置, 软硬件设施缺乏, 不能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图书馆现在大多书刊分离、电子资源与印本资源分离、文献资源与非文献资源(如工具资源) 分离, 并按文献类型设立专门阅览室, 人为造成了同一学科属性的文献分流,不仅浪费了藏书空间、增加了开放服务单元, 而且不方便读者快捷地借阅到某一学科的全面文献。

图书馆软硬件设施(通用软件、专业应用软件以及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无线上网设备等) 缺乏并与书刊分离, 不能为用户提供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搜索或者链接文献全文等一站式集成服务。

当今用户更青睐多任务处理(multi2task) 的、“无缝地”分布式信息服务方式, 高校图书馆应顺应用户需求, 使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在一个阅览室、一台计算机上同时完成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远程学习等几项任务, 实现一站式集成服务。

服务人员分散配置, 人才严重匮乏, 很难满足用户多元化服务需求图书馆现行的“以部门分割”的服务方式将不同专业人员分散配置在各个部门, 流通部提供图书阅览流通服务;期刊部提供报刊阅览、复印等服务; 信息咨询部提供电子阅览、信息咨询、信息资源检索与培训服务, 分散服务难以实现综合化的服务效益。

另外, 国内目前只有几所一流大学图书馆的人员素质构成较高, 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人员构成为: 博士占2 % , 硕士占18 % , 本科占43 % , 专科占19 % , 其它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现状与之相差甚远, 真正既懂专业知识, 又精通图书馆业务者寥寥无几。

用户常常为了某一个综合性问题跑遍整个校园, 费劲地为不同的专业题寻找适合的图书馆员或学科专家。

开放存取环境下,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实体文献, 从过去单一的文献借阅服务需求, 转向既要书本式的文献借阅服务, 又要联机检索和光盘检索服务, 还要信息服务和教学培训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用户更愿意与图书馆员或相关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直接获取知识、信息或者帮助, 完成信息的识别、检索、处理、存储等一系列信息行为。

用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对图书馆员的计算机水平、信息获取能力、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三、IC空间数字环境建设的必要性随着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众多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新的信息革命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载体资源,各种信息都日益的走向了数字化,数字信息成为了科研的主流信息。

数字化的资源图书馆的馆藏和可以利用的电子资源增长迅速,构筑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适应学校教育改革需要,实现图书馆的历史使命,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体验;促进图书馆自身发展,因为在现代的学校中,“交互式学习成为了影响大学图书馆变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的原因,读者对“交互式学习”、“协同学习”、“自由分享”等学习理念以及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习环境更多的是强调协作性和共享性,提供比传统空间中更丰富、更快捷、更人性化的服务,是大学在信息化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种环境的要求下,图书馆以“学生或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即基于学生或用户的信息需求、以满足学生或用户信息需求为目标的信息服务工作模式应运而生。

四、IC空间数字环境建设的价值整合信息获取与信息技术支持信息共享空间价值在于提供一个汇集及协同的场所,并对信息获取、研究和创造的整个学术过程予以支持。

信息资源获取、参考咨询和信息技术是三项比较突出的服务项目。

以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通过与用户的交互,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完美规划与设置。

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文化价值。

形成信息服务连续体对图书馆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布局,配备性能优良的技术装备和功能强劲的各种专业和常用软件及工具,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和获取平台,营造舒适和温馨的学习环境,配备多种服务人员对读者的信息共享、交流、研讨、协作学习、社交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构建支持学习的集成服务环境随着教育模式的变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协同式学习方式在高校当下流行,适应新模式下师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学习及教育部门进行战略整合,凑而构建成一个集成服务的学习环境,从而形成一个信息学习、交流与研讨服务空间。

营造支持教学、研讨、交流与学习的协同服务环境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和知识中心,与其他学习、教育、学术和研究部门一道构成协同同盟,积极参与学校的学习环境、教育环境、学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营造。

进一步拓展服务广度与深度,深度融合教育服务、研究服务、知识服务、社交服务等众多内容,从而营造一个支持教学、研讨、社交、交流与学习的系统服务环境。

吸引眼球,引导人流,体验新兴的高科技技术带来的魅力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众多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于多媒体信息、触控、交流等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全新的体验模式,传统图书馆面临着人员流失问题,而信息空间数字环境能够应用当今先进时尚的各种多媒体技术,以一种炫丽的手段进行表现,寓乐于教。

从而吸引师生和读者的眼球,进入全新的图书馆,畅游高科技技术所带的无穷魅力。

五、IC空间设计依据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50314-20062)《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20085)《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50311-20076)《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验收规范》 GB/T50312-20077)《国际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ISO/IEC118018)《采暖通风空调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9)《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200210)《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 GB/T6510-199611)《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941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3-20021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GA/T70-9415)《民用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48-9416)《广播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50166-9217)《扩声译音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Y5055-199518)《LED显示屏通用规范》 SJ/T11141-200319)《防静电工程技术规范》 DGJ08-83-200020)《信息技术装置的接地配置和等电位联结》 GB/T16895.17-20022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200822)《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462-20082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0024)《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GB/T19271.1-200325)《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规范》 GB50343-2004六、IC空间设计原则1)适用性:智华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围绕图书馆日常公共信息发布及数字多媒体服务系统应用、管理的需要,符合图书馆工作特点、符合图书馆现代化信息特点,使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成为图书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开拓文化产业的日常工具。

同时能够适应不同的人,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不同学习习惯的人员在这里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人员覆盖率。

2)协同性原则:有利于来到图书馆的读者之间进行协同研讨、交流、学习和分享。

同时也有利于读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协同,能够更好的体现图书馆带来的服务,能够让工作人员之间进行更好的协调,能够更好的为来到管理的读者进行服务。

3)稳定性:智华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采用多媒体智能播控技术、智能中控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均采用了世界先进的、可靠的高科技技术。

同时各种软件套件经过了严格的测试与检验,保证全天候的正常运行。

4)可靠性:智华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不仅提供了设备级的可靠性,同时提供了链路级别的可靠性,提供了各种冗余机制,保证系统不管在哪个环节出现了异常,都能稳定,可靠的运行。

同时系统设计可靠,即使需要升级或功能增加也无需改变系统结构逻辑设计,即可满足。

系统还具备了高安全性,保证系统设备和数据资源的安全。

5)开放性:智华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采用产品化、模块化设计,系统适应能力强,提供符合业界国际标准的接口,采用开放的技术标准,标准的接口,可自定义,可编程产品,兼容性好,避免系统互联或扩展出现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