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空间)解决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与需求分析

一、项目背景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 简称IC) 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最早的IC 是1992年8月在美国爱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拱廊”。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IC 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应用和实施。国内学者孙瑾在总结国外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基础上, 从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功能出发, 指出: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的、拥有最新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的专业的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注重协作、供用户共享信息资源、原创作品、交流学术的崭新的空间和平台。可见, IC 既是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 也是一种独特的识别、查询和获取信息的在线环境, 更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在我国, 随着211工程的实施,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倍受重视,馆舍建设空前高涨, 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服务创新方面仍然缺乏类似于IC 这种功能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应融入IC 理念, 将资源、技术、空间与设施及服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着手建设一个更适宜学生研究、交流、探讨, 获取资源与服务更加自由便捷的空间,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二、图书馆现状分析

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不适应用户需求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学习方式、信息获取方式较之从前发生了很大转变, 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用户需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馆舍空间分割布局, 功能单一, 不适应用户多样化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

长期以来, 图书馆藏、借、阅、咨四个部分彼此分隔,各成一体, 这种“以馆藏为中心”馆舍分割的空间格局,虽然为用户营造的是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 但是功能单一, 忽视了用

户的需求, 不适应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共同学习的需要。现代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更希望能够在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中与朋友、同学、教授等一起交流心得和体会, 同时可以阅读、上网、喝咖啡、写论文,这种一起学习和彼此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们更多的灵感、获取更多的知识。未来的发展, 促使高校图书馆应该为师生提供一个无部门界限、能够协作和自由交流的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资源分流设置, 软硬件设施缺乏, 不能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

图书馆现在大多书刊分离、电子资源与印本资源分离、文献资源与非文献资源(如工具资源) 分离, 并按文献类型设立专门阅览室, 人为造成了同一学科属性的文献分流,不仅浪费了藏书空间、增加了开放服务单元, 而且不方便读者快捷地借阅到某一学科的全面文献。图书馆软硬件设施(通用软件、专业应用软件以及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无线上网设备等) 缺乏并与书刊分离, 不能为用户提供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搜索或者链接文献全文等一站式集成服务。当今用户更青睐多任务处理(multi2task) 的、“无缝地”分布式信息服务方式, 高校图书馆应顺应用户需求, 使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在一个阅览室、一台计算机上同时完成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远程学习等几项任务, 实现一站式集成服务。

服务人员分散配置, 人才严重匮乏, 很难满足用户多元化服务需求

图书馆现行的“以部门分割”的服务方式将不同专业人员分散配置在各个部门, 流通部提供图书阅览流通服务;期刊部提供报刊阅览、复印等服务; 信息咨询部提供电子阅览、信息咨询、信息资源检索与培训服务, 分散服务难以实现综合化的服务效益。另外, 国内目前只有几所一流大学图书馆的人员素质构成较高, 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人员构成为: 博士占2 % , 硕士占18 % , 本科占43 % , 专科占19 % , 其它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现状与之相差甚远, 真正既懂专业知识, 又精通图书馆业务者寥寥无几。用户常常为了某一个综合性问题跑遍整个校园, 费劲地为不同的专业题寻找适合的图书馆员或学科专家。开放存取环境下,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实体文献, 从过去单一的文献借阅服务需求, 转向既要书本式的文献借阅服务, 又要联机检索和光盘检索服务, 还要信息服务和教学培训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用户更愿意与图书馆员或相关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直接获取知识、信息或者帮助, 完成信息的识别、检索、处理、存储等一系列信息行为。用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对图书馆员的计算机水平、信息获取能力、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三、IC空间数字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众多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新的信息革命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载体资源,各种信息都日益的走向了数字化,数字信息成为了科研的主流信息。数字化的资源图书馆的馆藏和可以利用的电子资源增长迅速,构筑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适应学校教育改革需要,实现图书馆的历史使命,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体验;促进图书馆自身发展,因为在现代的学校中,“交互式学习成为了影响大学图书馆变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的原因,读者对“交互式学习”、“协同学习”、“自由分享”等学习理念以及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习环境更多的是强调协作性和共享性,提供比传统空间中更丰富、更快捷、更人性化的服务,是大学在信息化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环境的要求下,图书馆以“学生或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即基于学生或用户的信息需求、以满足学生或用户信息需求为目标的信息服务工作模式应运而生。

四、IC空间数字环境建设的价值

整合信息获取与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共享空间价值在于提供一个汇集及协同的场所,并对信息获取、研究和创造的整个学术过程予以支持。信息资源获取、参考咨询和信息技术是三项比较突出的服务项目。以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通过与用户的交互,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完美规划与设置。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文化价值。

形成信息服务连续体

对图书馆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布局,配备性能优良的技术装备和功能强劲的各种专业和常用软件及工具,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和获取平台,营造舒适和温馨的学习环境,配备多种服务人员对读者的信息共享、交流、研讨、协作学习、社交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构建支持学习的集成服务环境

随着教育模式的变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协同式学习方式在高校当下流行,适应新模式下师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学习及教育部门进行战略整合,凑而构建成一个集成服务的学习环境,从而形成一个信息学习、交流与研讨服务空间。

营造支持教学、研讨、交流与学习的协同服务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