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对古代女装的影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化对古代女装的影响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西方文化进一步融入到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中,使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迁也反映在服饰上。而上海作为开放较早的五口通商之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深, 女子服饰西化现象比较典型和普遍。上海的城市特点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为女装西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殷实的土壤。一、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社会背景(一)上海经济的发展为服饰的变革提供物质基础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开放的商埠,因其交通便利等诸多因素成为受欧美生活方式影响最快最深的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商业功能和社会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四方移民和频繁的中外交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上海由一个江边海隅的小城镇迅速发展成为繁荣开放的大都市,这就造就了上海兼容并蓄的所谓“海派”文化。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商埠、中外贸易的中心城市,各种新奇服装、时髦衣饰由此发起,使其在中西交融过程中开始拥有了自己的风格。洋布、洋伞、洋鞋、呢帽之类的洋货,在上层人物的身上一天天增多了。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在中国的时尚中心地位逐渐形成。

(二)近代的都市女性最早在上海形成

上海开埠较早,较先承受欧风美雨的洗礼,仅就女子而言,上海的摩登女子对西方服饰也是情有独钟。近代上海的都市女性中,既有名门闺秀、电影明星,也有时髦舞女,她们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虽各不相同,但却都是服饰西化的传播者。她们思想新、观念新,不仅在价值取向上认同西方文化,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亦效仿洋人,这都对西方服饰的导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上海女子服饰的变化体现了取西之长、洋为中用的趋向。从晚清到民国,上海女界一直引领服饰变革的潮流,成为近代女子服饰变革舞台上的主角。民国以后,受西方风气熏染的都市女子日益增多,“摩登小姐”、“新妇女”成为时代美丽女性的代名词。新妇女不但形象新,更重要的是思想新颖,观念更新,都市女性审美紧跟时代潮流,并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西方文化,近代都市女性最早在上海形成。(三)民众求新求变心理的驱使

在西方思想的指引下,人们对服饰抱着开放的态度。虽然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传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但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炮火以及西方文明一并涌入中国,中国人耳濡目染了半个世纪,旧有的思维方式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政治统治的松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观念、价值取向的更新,强有力地推动了传承性很强的社会风俗的变迁。“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渐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

饰厌旧喜新。”(《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台北版,第577页)所以“上海人”一方面在衣着方面不拘于礼教,不墨守成规,而且喜于标新;另一方面,受西风东渐的洗礼,上海民众对一切能增加美感的外国服装都抱开放的态度。上海人逐渐接受了开放宽容而不是封闭自守的审美观念,从而为女子服饰的变迁提供了比其他地区更为开放的外部环境。这种独特的人文环境是诸如北京、苏州等城市所不能具备的,也正因此,西方服饰文化导入过程中所受阻力较小。民众心理的变化影响着服饰变革的脚步,晚清人们的新思想、新审美观点对服饰变革起着很大作用。综上所述,上海作为近代城市女子服饰变迁的发轫地和核心,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随着租界的开辟和大量外国人涌入,上海这座城市所具备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女装西化现象的产生成为必然。1840年鸦片战争后城市女子服饰的变化已经初露端倪,这时服饰变革融入新生活方式的气息。二、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主要表现

从清道光到光绪中叶,由于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较大,女子服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西化”现象。城市女子服饰在形制上开始发生不同以往的变化,如袖口时宽时窄,上衣比例逐渐缩短等。虽然这时的形制变化还很微小,但这些变化构成了近代服饰大变化的开端,透露出新文明的气息。此时,中国大地上刮起一股强劲的崇洋风,“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1]城市女子服饰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西合璧的服装:旗袍

“清末旗女穿的旗袍,其基本样式是立领,右大襟,全身较宽松,长袖,上下直线剪裁,下摆宽大,不开衩。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2](P80-

81)传统的旗袍装饰相当繁杂。20世纪20年代,因受欧美服饰的影响,旗袍的样式有了明显的改变。“旗袍裁制者将旗袍与西式服装结合起来,或是局部西化,或是在旗袍外配搭西式外套,大衣,绒衫等。旗袍局部的西化表现在领、袖处采用西式服装的装饰,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形领、荷叶领。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3](P20)其次,受西洋女装的影响,旗袍的裁剪也因跟随西方潮流而更为合身了。旗袍长度缩短了,另外,腰身收紧了,还有袖子也被那些爱美的女性改造成短袖或无袖,袖边的装饰滚边也没有从前那样宽阔。旗袍由以前的直线型设计改为收腰式,旗袍的摆线也提高至膝下。此时旗袍融入了西式裁剪理念和审美标准,它去掉长衣大袖而使之轻便适体,这些变革充满了时代气息。旗袍在自身的不断流变中,最终演进成为近代中国女子的经典服饰,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貌的服装,享有“国服”之誉。改良旗袍是“西体中用” 的典范。改良后的旗袍结构简洁、富有现代美感,既表现出女性的曲线美,又衬托出典雅含蓄的东方神韵;

既体现了中国女子玲珑的曲线,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此时的旗袍在简约中显露自然、朴素、清新和淡雅之美,在服饰的简约中展现着女性独立、自信、个性的精神面貌。这种旗袍在制作上融贯中西,典雅的风格成为中式女装的经典,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上,旗袍一直深具生命力。旗袍也成为迄今为止国际上公认的中国女子服饰的典范。如果说20世纪20年代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特殊时期,旗袍则表现出中西结合、兼收并蓄的多样变化,表现出了既开放又封闭的民族风格特点,可以说是清末民初最典型、最独特的服装样式。此时期几乎每位女性都希望能拥有一件自己心仪的旗袍,就像拥有一件艺术品一样,所以旗袍在当时深受名媛闺秀、女教师、女职员、女学生甚至工厂的女工的普遍喜爱。民国时期女性服装正是从过去平直、宽大的袍服到逐渐合身,从长裙长袖到无袖短裙,从繁琐到简洁,从庄重严实到性感迷人等的多样变化,这些变化也影响到了现代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服饰的流行,尤其是被称为“国服”的旗袍,在现代仍然有很深的影响。(二)城市女子服饰的时装化

除旗袍外,女性服饰繁荣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新式时装的出现。民国建立之前的十年在世界时装史上被称为近代时装的开端,时装设计也是以女性为核心。上海开埠以后,逐渐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新式服装由此向四周辐射、推广。上海的一衣一扣、一鞋一袜,都足以影响全国。所谓“女子衣服,好时髦者,每追踪上海式样。”[4](P2)连北平、南京、苏州等大城市,也唯上海马首是瞻。上海地区服饰呈现出中西合璧后的海派特色,服装样式渐趋多样化。另外,西装、大衣这些西方人的服饰也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并随着对西洋文化的崇尚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商家的服装展演、女演员的穿着引领着时装的潮流,时装中的裙装成为都市女性的新宠样式、颜色时时翻新。披风、西式大衣、西式外套、毛线马甲、泳衣、各款帽子、围巾……共同构成时尚女装的一部分,女性服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争奇斗艳、日新月异的景象。上海服饰可以说大力借鉴了世界上的流行服饰,成为了中国服饰最耀眼的城市。开埠后的上海作为世界五大都市之一,有“东方巴黎”之称,巴黎的浪漫气息洋溢于整个大上海。在这里,服饰超越了国界,各种风格异彩纷呈,上海成为新潮妆饰的发源地,左右全国的流行趋势。从晚清到民初,城市女子服饰的发展跨越了千年封建社会的桎梏,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中西交流的新时代,上海成为领导全国服饰潮流的先锋,成为中国的时装中心。另外,专营女子服饰的服装店和服装公司也应运而生,“上海有百合女衣店、全泰时装公司、景艺时装公司、明星时装公司等数十家。这些时装店将世界最新款的服装引入上海,又从上海传遍全国,在女子服饰变迁潮流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5](P320)上海第一家由中国人开设的女子时装店,是191 4年由浦东南汇人金鸿翔创办的“鸿翔时装公司”。开业之初,针对沪上女性还没有盛行西式时装的情形,他们专门设计制作了一批糅合女子西服工艺的新潮时装,陈列在橱窗内,对女装的改革和中西服装的合璧有筚路蓝缕之功。(三)中西结合的服装:女裙的流变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服饰总是衣长及膝、裙长过足、交领右衽的上衣下裳制,这一直是封建社会女性服饰的主流,而且几乎全为平面裁剪。例如裙子,一律缝成宽直的“筒式”,系于宽大的上衣之内,绝不允许显露女性的体形美,所以服饰特点多为严谨、宽大、平直。民国之前或初期女“裙”种类较多,如百褶裙、凤尾裙、马面裙、月华裙、鱼鳞裙等,但保持了清朝时的裙装特点,多为手工缝制的围系之裙,其装饰和制作较为繁琐。当时清代的女裙,就整体廓型来看,基本都是正梯形。裙子展开平放时,裙片两侧轮廓线没有明显弧度变化,换言之,几乎没有腰臀曲线变化。裙的变化始于1911年之前,受西方影响,围系之裙慢慢转变成套穿之裙,开始走向西化,出现了斜裙、喇叭裙、塔裙等,样式及缝制工艺趋于简洁,传统女裙元素渐渐消失。正如《淞南梦影录》中有载:“裙腰不必两分开,假扣分匀排亦怪。既学西样层锦簇,如何下幅紧围来……”[6](P57)形象地展现了当时女性裙装的变化特点。经受西方女裙潜移默化的影响,裙装改变了传统的拖地长裙,出现连衣裙、套裙等,袖子变短,甚至无袖、露肩,款式变得越来越实用和简洁。民国上海的西化女裙,裙身两侧的臀围处己有明显的弧度变化,廓型倾向于O型,这与西式半裙廓型基本一致。由此看来,女裙也经过了中西合璧的西化过程。从民初上海的女装看,“淑女多紧衣窄袖,裙装加长,裙摆放大,与上衣构成强烈的反差,显露出人体曲线的变化,并大胆地吸收了洋装紧身的原则,使女性的身材显得苗条而颀长。少女裙装露出脚腕,衣与裙构成了淑女、少女和少妇服饰的基调,中西合璧又不失传统女性的端庄与娴静。”[7]另外西式的套穿裙在19世纪后期成为上海女子所接受与中式上装构成时髦组合,成为了众多女性所钟爱的裙装。上海等大城市的一些时髦女性的服饰多表现为西式连衣裙、套裙等,再现了当时女性的历史缩影。(四)学生“洋装”的盛行

“清末‘新政’开始兴办女学,女子入学人数逐渐增加,到1909年全国有各式女学堂308所,女学生14万多人,其中还包括很多教会女学生。”[8](P100)这些新式学堂大都模仿欧美建立,对学生几乎都提出了衣饰整洁的要求,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生装走上服饰舞台。女学生是时代的宠儿,民主与开放的时代使她们有机会接受近代化的学校教育,她们衣着不拘一格,款式无严格的规范,衣领突破传统限制。民初女子,尤其是女学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