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马原
《马原》第1章
世界观的形成,标志着一定个人、社会集 团或阶级、一定的社会基本生活的总值的 确立,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发挥着精神支柱 的作用
世界观具有社会历史性(表现内容与表现
形式)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以普遍 概念的逻辑体系来把握现实,阐述对于整个
世界(包括对自然界和社会,对人、人的意
和经验批判主义》) (从恩格斯→列宁)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社 会的产物(起源) 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了人类意识的 产生。——恩格斯
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 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
实践把人及人的意识和客观物质世界区分开 来又联结起来,是实现意识和物质、社会和自然 对立统一的中介与基础。因此,只有从实践观点 去看世界,才能真正理解自然、社会的客观实在 性,也才能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作用。 (在这个关节点上,旧唯物主义却忽视了,唯心 主义也不可能给予真正解决)
唯物史观的创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 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3章祥解)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 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显示基 础。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 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导致唯 物主义。‛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树木? 森林?部分?整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课件第一章
——是绝对的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是相对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
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一个极端: 认为静止就是绝对地不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另一个极端: 强调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人类社会的突出特点
人类世界具有“为人性”。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客观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界是无意识的纯粹自发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过程遵循单纯的客观因果性规律,而社会运动则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
高级
低级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2、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
(1)含义: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 其基本内容: 第一,相对于一定的空间位置 第二,相对于事物自身的“质”
(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认识不同事物的前提; 相对静止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下例现象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1)镜中花水中月 (2)阶级斗争 (3)引力场 (4)未实施的城市规划 (5)梦中树
(1、2、3)
下列诗句中体现了哪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1)正确的原则 (2)人们的主观愿望 (3)领导者的意图 (4)客观存在的事实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马原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 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 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 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和社会都是存在于人的意 识之外,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所以,都是物质的。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运动的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 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 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
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
历史唯心主义把历史过程看成 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 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
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 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 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 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 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 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主要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以下是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矛盾普遍存在、事物发展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观点。
2.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3. 社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动物,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4. 劳动与劳动力: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方式,而劳动力是人们进行劳动的能力。
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力量,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6.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7.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不断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明。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马原第一章的核心内容,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和思想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知识点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和理解提供了基础。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的第一章主要涉及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是马原第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即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
唯物论的观点与唯心论相对立,唯心论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是马原第一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方法和理论。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事物内部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得以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不断性。
此外,马原第一章还涉及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唯心主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歪曲和片面的认识。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只关注事物的表象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的知识点还包括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马克
思主义强调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和社会变革,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
总之,马原第一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唯物论、辩证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规律及其特点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 4课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强调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同意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意义(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意义)世界上的现象归结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其中都交织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而这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首先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曾对哲学基本问题作过探讨,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马原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
第•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序性,柠遍联系和发展规彳P:)第-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彖: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人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持神何者是第•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II:、部矛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一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在的统• 性。
人的实践濟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徐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彳巾,按照客观规徐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总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容和主观形式的统-O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的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机能的属性,意识在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pdf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
本文将通过对马原理第一章的学习和理解,对其知识点进行总结。
1. 马原理概述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基本原理。
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道路。
2. 马原理第一章: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马原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揭示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重要思想。
2.1 唯物论唯物论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和存在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意识是物质的特殊形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2.2 辩证法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认识方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等基本概念。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2.3 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
3. 马原理第一章的意义和影响马原理第一章的学习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首先,唯物论和辩证法是马原理的基本思想,它们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方法和思路。
其次,历史唯物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革的道路,对指导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总结马原理第一章是学习马原理的基础,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们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等重要思想。
这些知识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马原理第一章的学习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理解,促使我们更加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第一章总结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基本问题: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样的?人是什么?人能否世界等。
2、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内涵:举例:哲学家狄慈根说过:“哲学著名人士和哲学权威,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的目的是什么两个问题,从来没有一致的答案。
”柏拉图:“哲学者,择善之学与善择之学也。
”马克思:哲学是“现世的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追求的是“头等智慧”,是“唯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
黑格尔把哲学“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观察”,即思维的自我反思。
黑格尔认为:“哲学本身是人的精神故乡。
”如果没有哲学,就如同走进一座庙宇,“其它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
”(摘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赫拉克利特: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
德谟克利特:医学医治身体的毛病,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
智慧生出三种果实:善于思想,善于说话,善于行动。
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宋明理学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一件宝贝,是一件锐利的武器。
我们搞科学研究时(当然包括搞交叉科学研究),如若丢掉这件宝贝不用,实在是太傻了。
”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指导水稻杂交科学研究。
李四光常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科学研究的灵魂,是根本。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为什么?:●由哲学家、思想家加工、概括而成;●提出一定的原理、原则、观点;●作出理论解释和逻辑论证。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建立共产主义;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的途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成立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渊源3.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其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4.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对科学的理论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5. 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①革命实践:两人完成由唯心向唯物的转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共产党宣言》是工人阶级共同纲领。
《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②文明成果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是直接理论来源。
“三大科学发现”是自然科学前提。
6.《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两个必然”或者“两个不可避免”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特点(1)科学性: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规律(2)革命性:批判精神和无产阶级立场(3)实践性: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特点。
(4)人民性:最鲜明品格、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5)发展性:开放性,时代前沿。
马原2023课件第一章
马原2023课件第一章引言本篇文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下简称马原)2023课件的第一章内容概要,将为读者介绍马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思想。
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简介马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缩写,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马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实践观、历史观、人的自由与解放等核心内容。
马原第一章概要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原的基本概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
本章内容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在当时,社会主义运动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了他们的研究和探索之旅。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这一理论体系就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
马原的基本概念马原的基本概念包括:实践观、历史观、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
其中,实践观是马原的核心观点,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的真理性来自于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指导。
历史观则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发展规律,指出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马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马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辩证法是指对事物进行辩证的认识和处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原的主要思想马原的主要思想包括:实践决定意识、阶级斗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实践决定意识是指人的思想观念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阶级斗争是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
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原)2023课件的第一章内容概要。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广泛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据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想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四周世界的认识关于这个世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的?思想可否定识或反响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门派: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可知论和不行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独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虑和理解而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来源是物质,不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拥有物质性,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来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拥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限制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经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经过必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和成功,就一定正确认识客观本质的发展规律,依据客观规律做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
因此世界的物质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全部从本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一致。
《马原》第一章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辩证法 既是世 界观也 是方法 论。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事物 发展 动力 人类 认识 特点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2005年多选题第16题)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 “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
实践不是某些个别的活动。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1)实践就是人的想法。
(2)实践就是做事、行动、干活。
(3)实践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4)学习活动是实践。 (5)单个人的活动是实践。 (6)实践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
(7)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商业活动都是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 质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对 立统一规律是世界 联系和发展的根本 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 石,唯物辩证法思想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及其规律
物质世界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
(二)两个根本属性
同 一 性 相互依存
相对性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斗 争 性
相互排斥、相互 分离、相互对立
相 互 联 结
同 中 有 异 异 中 有 同
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绝对性
(三)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马原第一章小结
马原第一章小结《马原第一章小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者之一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观点,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进行了比较和对比。
本文将对《马原第一章》进行小结,简要概括其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具有革命性的精神。
作者马克思大胆创新,摒弃了以往哲学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以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
作者把哲学和社会联系起来,认为哲学的任务是研究社会运动的规律,并为实现社会变革服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它倡导“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过程,强调实践的决定地位。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
作者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主要是由于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来改变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社会的根本转变。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进行了对比。
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庸俗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它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同时也否定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虚幻和超验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科学性和辩证性,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
综上所述,《马原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体系。
它具有革命性的精神,强调实践和社会变革。
与其他哲学流派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和辩证性的特点。
这一章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基本原理有很大的帮助,也为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规律及其特点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 4课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强调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同意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意义(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意义)世界上的现象归结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其中都交织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而这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首先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曾对哲学基本问题作过探讨,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是万物的始基
火 木 土
水
五行说
金
火、水、土、气 是构成万物的基 本元素和始基 ——四根说
恩 培 多 克 勒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形成
(3)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把握物质 (2)从共性和个性角度理解物质 (1)把社会实践当作物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 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Biblioteka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3、哲学基本问题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 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实践观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实践观
苏格拉底: “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 停止哲学的实践。”
康德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 哲学中,提出了 “实践理性” 的概念,并指出“实践理性” 具有行动的能力和功能。但其 “实践”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 范围。
3、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也是物质: 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体现在: (1)构成实践活动的诸多要素都是客观实在的 (2)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水平是客观实在的 (3)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是客观实在的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自然界是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 2、意识是物质派生的,统一于物质 3、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物质世界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物质统一性原理
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的哲学依据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 一元论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大学生为何自杀?
2002年:27起 2004年:68起 2005年:116起 2006年:130起
“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 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是从它 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 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 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 意义”。
旧实践观及其缺陷:
主观唯心主义者:把实践看作是人的精神活动; 客观唯心主义者:把实践看作是客观精神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活 动,或抽象的人的吃喝、享受生活活动。 能动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涵盖了各种哲学定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明确了哲学研究的特殊对象,而与各门具体科学相区别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哲学: 西方各种哲学流派,在整体上没有超过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各种哲学流派,大多脱离实践而缺乏现实意义
“科学的每个领域都开始于哲学的探索” 罗素
2005年9月9日,广州某大学一名 仅入学一周的学生,在参加军训 期间,从学校的7楼纵身跳下,当 场殒命。之前,他曾抱怨“饭菜 不合胃口,衣服也不会洗,不太 适应这种生活”
2004年6月15日,东北林业大学 学生付新彬跳楼自杀。这一天, 距离他毕业离校仅剩17天。家 境贫困,4年共拖欠学校上万元 学费,临近毕业却没有找到工作。
2007年5月28日,西南政法大学 一名大四女生从该某教学楼6楼跳 下,抢救无效后死亡。据分析,至 少有两种原因导致了该名学生自杀: 一是自杀学生在情感上有很大困惑, 二是与家长沟通存在问题。
2006年11月1日,清华大学化学 工程系研究生洪乾坤从泉州市 中营学院7层楼跳楼身亡。留下 的遗书说,找不到工作不愿拖 累家人。死者亲属称,自杀前 死者曾得抑郁症。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对社会本质的不同理解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科学揭示
1、对社会本质的不同理解 (1)唯心主义历史观 A、神学历史观: ——以“神意”或上帝为最高主宰 B、主张精神或观念是历史本质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 ——以抽象不变的人性解释历史
本能活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本能活动是通过其自然器官来完成的 二是本能活动的能力主要是通过遗传获得的 三是进行本能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能生存下去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 二、事物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范畴和规律
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三)事物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性
自然界 社会 思维
1、自然界是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
自然物质的多样性:
空间上存在的多样性 时间上变化的多样性
反物质是物质吗?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2、意识是物质派生的,统一于物质
(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承担者来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来看: 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4)从意识的进化发展来看: 意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5)从意识的传递和表达来看: 意识需要借助于物质手段才能实现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德终结》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上的体现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在历史领域被表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有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历史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3、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
1、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唯物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物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将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结构——原子
赫拉克利特
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始基
1、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 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因为它在根本上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2、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1)什么是哲学
古希腊早期:关于存在(自然存在)的学说;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欧洲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的学说; 近代西方:关于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的学说;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学说; 现代西方分析哲学:对科学命题进行语言和逻辑分析。 古代中国:关于人生和伦理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实践
客观性
唯心主义夸大实践 的主观性、能动性
旧唯物主义则夸大 实践过程的客观性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能动 地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与人的精神活动相区别)
是人与世界之间实实在在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变换过程 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过程、水平、结果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直接将原来指导实践的主观意识变成客观现实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二、事物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一)对立统一规律 (二)质量互变规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三节: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二、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历史趋向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思考题
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动物有意识吗? (1)动物能进行理性思维吗?
(2)动物的本能可以称为意识吗?
(3)动物具有超过人类的能力吗?
(4)如果承认动物也有意识, 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吗?
3、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物质世界
?
物质生 活条件
人的 意识
人的 行为
社会 历史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2)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物质活动 (3)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3、哲学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以下特征: 第一,它是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第二,对它的回答决定了哲学家哲学体系的性质; 第三,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回避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恩格斯第一个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明确的论述
恩格斯论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 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 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 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 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哲 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 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还有其他 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 识世界的可能性。 ”
胡适
1、对社会本质的不同理解 (2)自然主义历史观
把社会的本质和发展动力 归结为地理环境或人口因素
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 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 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 造新的生存条件。 ——恩格斯
孟德斯鸠 地理环境决定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教学目的:
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