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二章-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听觉中的音乐美学——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音乐浅探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听觉中的音乐美学——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音乐浅探王 伊(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031)【摘要】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音乐音响现已无从考究,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那一时期的社会制度、音乐美学文献、乐器形制、律学等方面入手,对那一时期的音乐音响有一些大致的轮廓印象和揣测。
以下文章将通过音乐发展背景、主要的音乐类型、主要乐器、律制、以及记载文献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礼乐制度;律制;乐器;《国语》;《荀子》;《左传》【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一、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背景(一)西周——礼乐制度西周是奴隶制发展到顶点的时期,统治者以礼、乐、刑、政四术作为统治臣民的手段。
礼乐制度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
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
音乐的等级化主要体现“乐悬”制度。
“乐悬”其本意是指必须悬挂起来才能演奏的钟磬类大型编悬乐器。
不同等级的贵族在钟磬乐悬种类的配置方面享有不同待遇。
如王归为天子,因而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照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乐悬”的音列制度是:宫、角、徵、羽,不用商音。
(二)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这一时期是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
这种变动促进了当时音乐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较以前更为发达。
但能够使用音乐的还都是王公贵族,主要用于宴请宾客、祭祀宗教、也用于娱乐场所。
二、主要的音乐类型及其特点(一)宫廷音乐六代之乐——据说是由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
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大都表现一种中庸平和的情绪,严肃静穆;颂乐——重大典礼用的乐歌。
以速度缓慢为特色,但音调可能比六乐要清越一些;雅乐——有大雅小雅之分。
大雅的内容与颂相似,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房中乐——后妃们在内宫侍寝时唱的,在娱乐性方面要求较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讲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 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雅乐盛行于祭祀与典礼等各种活动中。这时期 的音乐高度发达,有确切文献可考的乐器就多达70多种,此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乐 器分类法——“八音”。周平王东迁以后,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我 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但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溃,雅乐的地位逐 渐衰微,新乐逐渐兴盛起来,音乐由官方向民间转变趋势的日益明显。例如,当时社 会下层流行的地方音乐地位逐渐上升,并出现了《诗经》这样的歌诗总集,其中的 “国风”记载了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由于音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乐器、音乐理论 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乐 器更加精美,音律更为准确,诞生了筝、笛、筑等一些新的乐器。在众多乐器当中, 尤以琴的运用最为广泛,着名的演奏家有师旷、师文、伯牙等。器乐演奏的形式也不 再只是局限于独奏,而是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合奏,其中以编钟和鼓为主的“钟鼓之乐” 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唱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 进行歌舞表演的歌人。随着俗乐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出色的民间歌唱家,如:韩娥、 王豹、绵驹,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音乐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最 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其内容正逐步由礼乐教育转为适应于 娱乐需求的技艺传教。从形式上看,当时的音乐教育具有官学和私学两种。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思想
高山流水遇知音
• 古筝曲《高山流水》产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的时期,当时,各种学派林立,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在音乐领域也呈现出一派繁 荣景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音乐家,有“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乐教秦青,还 有悲歌击筑的高渐离等.而伯牙就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古琴大师,他琴艺高超、志 趣高雅.荀子曾对他做过这样的评价:“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其中《高山流水》 就是伯牙的代表作..关于《高山流水》产生还有一个动人故事:有一次伯牙乘 船到外旅行,中途突然下起小雨,他就停船到江边避雨,看着雨水打到江面的美 丽景色,他琴兴大发,就在岸边弹奏起来.这时樵夫子期走了过来,听到伯牙用琴 声表的心意.,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徐奏 一曲,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连连施礼告罪 说:“失 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并主动提出 与钟子期结为 异姓兄弟,相约第二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到了第二年,余伯牙如 约赴会,等了很久,还不见钟子期,后来才知钟子期已于几个月 前因病去世,余伯 牙顿时“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大哭之后,余伯 牙在钟 子期坟前抚琴吊唁.哀曲奏毕,余伯牙想,从此再无知音,琴瑟又对谁弹?于是便用 力一摔,将琴砸得粉碎,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 难 上难.”
中国音乐史
第一章远古与夏商时期音乐(约8000前—公元前11世纪)1、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大约有8000年可考历史, 依据是什么?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根据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墓葬群考古,先后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共18支,其中一支保存最完整的骨笛用简单的指法可以吹奏像河北省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发掘的十个墓葬,均有骨笛作为陪葬物,这说明当时的音乐活动已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些陪葬物,根据同位系碳14测定的树轮较正,被测骨笛年代距今7920(+-150)年。
2.远古时期音乐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内容?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它的内容与狩猎、农牧、祭祀、巫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3.简述商朝的社会生活和音乐概况。
大约公元前的16世纪,商汤灭了夏建立了商王朝,在商朝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有了较发达手工业、商业、青铜冶炼及甲骨文字等。
特别是青铜冶炼和甲骨文化,用青铜制造的工具、礼品和乐器,今天被称为珍贵的“青铜文化”。
甲骨文和器具上的铭文,不仅在书法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被列为我国最早的信史典籍。
商代的音乐文化在统治阶级的利用下,比夏代更为发展了,并且出现了专职的乐师和早期的音乐教育,甲骨文中记载的乐器名称有20多个,音阶观念已经成熟,出现了较小规模的编磬、编钟,演出中能以较大的声响奏出简单的曲调。
4、本章中有哪些古乐歌和古乐舞?一、古乐歌:1、反映狩猎的:《弹歌》“断竹续行飞土逐肉”2、反映农牧生活的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着八首反映农牧的组歌名曰“八阕”:它包含八首歌曲,表演者手执牛尾巴,边跳边唱,原文是为样的:一曰载民(歌颂负载先祖的地面);二曰玄鸟(黑色的鸟:歌颂图腾);三曰遂草木(希望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天行有序要遵循上天法则);六曰达帝功(歌颂自然的上帝功德,给自然万物以生命和繁衍);七曰依地德(地行有节要遵守大地的法则和规律);八曰总禽兽之极(希望各种鸟兽动物繁殖最多)。
1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雅乐的来源所谓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辞“典雅纯正”之意。
它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乐、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这就是周代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
原因在于周人汲取了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殷鉴不远”。
商民族的音乐属于巫文化体系,是一种“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带有狂热的宗教意识、漫无节制的音乐。
周人认为,商人之所以灭亡和商朝统治者“嗜酒”“好色”“淫乐”有关,所以把商朝音乐称为“亡国之音”。
周朝建立后,他们提倡一种有节制、适度的音乐,这就是“雅乐”。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有合的统治目的。
周朝礼乐制度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
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
音乐的等级化则体现在“佾”和“月悬”制度两个方面。
“佾”值乐舞行列,一般指8人为一列“天子用八(8x8=64)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乐悬”为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
天子四面,诸侯三面,大夫两面,士一面。
“乐县”制度由森严的宗法制度所决定。
周公的“制礼作乐”这种制度为西周近300年的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败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
实际上是以季恒公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意识形态观念冲破了奴隶主贵族礼乐等级制度的束缚,也就是经济基础的破坏导致了上层建筑的瓦解,当时叫作“乐坏礼崩”实质上从西周初年周公的“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其实是我国奴隶社会从鼎盛时期的高度繁荣之后逐渐趋于衰弱,最后崩溃瓦解、为封建制度所取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礼乐方面反映。
中国音乐简史 (2)
第一章远古(前21世纪以前新石器时代)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出土了用猛禽肢骨制作的骨笛,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五、七孔笛较多,共18支,保存完整的七孔骨笛可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
距今约9000年,说明骨笛是河南贾湖先民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乐器。
第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771年)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西周乐,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
西周礼乐制度达到了礼乐不分家的地步,“礼之所及乐必从之”。
西周礼乐制度用礼乐划分等级,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加强统治的作用。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据说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传下来的代表性乐舞,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尧时的《咸池》,咸池是日落处的星座名;舜时的《大韶》,因用排箫伴奏,又称《箫韶》,此乐舞有九次变化,又称《九辩》或《九歌》;夏禹时的《大夏》,用吹管乐器伴奏而名;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内容。
大司乐,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开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它是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
大司乐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承担培养贵族子弟——世子、国子、学士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学习内容包括“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的另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和音乐表演职能。
行政职能表现在大司乐中各级乐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表演职能是在大司乐中的乐工承担宫廷宴饮、祭祀等场合的表演任务。
“八音”乐器分类法:八音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根据西周记载,每类之下有如下乐器:金:钟——编钟、钲石:磬——编磬土:埙革:鼓类乐器丝:琴、瑟木:柷匏:笙、芋竹:箫、管乐律学的形成:乐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技术理论的统称,包括乐学与律学,它是音乐声学、数学和音乐学互相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
中西方音乐史背诵讲义
中国部分一、远古、夏、商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18支,保存最完整七音孔吹出河北民歌《小白菜》,距今7920年,音乐考古历史8000年2、远古及夏商的乐器类型①贾湖骨笛②河姆渡骨哨③河姆渡古土员④孙家寨彩陶盆3、古文献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①巫术说②娱情说③模仿说④劳动说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六代乐舞西周鼎盛,杨荫浏分类六代乐舞、小舞、散乐、四夷之乐和宗教性乐舞黄帝《云门大卷》、唐尧《大咸》(也称《大章》)、虞舜《韶》、夏禹《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 2、西周的音乐教育(目的,对象,意义)礼乐制度,周公,基本类容(①规定用乐的等级②规定伴随礼的乐舞是雅乐)目的:巩固奴隶主阶级在等级制社会的地位。
钟磬被视为身份和权利的象征3、汉乐府的领导人﹑官职①李延年,汉代宫廷音乐家②蔡文姬,《胡笳十八拍》4、十二律律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5、“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6、曾侯乙墓出土曾侯乙编钟7、儒、墨、道三家音乐观点儒:主张礼乐思想,提倡音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强调音乐社会功能墨:“非乐”思想,反对音乐,劳民伤财道:老子“大音希声”庄子“清静无为”“无言而心悦”分音乐“天籁”“地籁”“人籁”8、儒家音乐美学着作《乐记》《乐记》成书于西汉,但其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者。
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1、相和三调:艳—曲和解—趋或乱2、《碣石调·幽兰》谱式:文字谱3、古琴七弦十三徽形制的确立南北朝通过琴演奏4、《广陵散》古琴曲5、《声无哀乐论》作者嵇康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1、宫廷燕乐:二部伎名称:立部伎、坐部伎2、梨园:专习法曲,乐器演奏,御用歌舞教坊:宫中管理音乐歌舞和训练培养乐工3、古琴减字谱:唐人曹柔4、法曲:《法显传》、《霓裳羽衣曲》第五章宋元时期的音乐1、瓦子:也称“瓦舍”“瓦肆”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及重点勾栏:瓦子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
第2章 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1-3节
• 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 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不再对土地进 行分封。
• 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 阻止。
• 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 普遍。
• 4、作为奴隶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遭到严重破坏。
2020/4/3
30
• 孔子说“放郑声,郑声淫”、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历 代典籍中斥之为有害身心、 有害国家的淫乐。
• 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帮腔等。
2020/4/3
35
(二)祭祀乐舞的组歌——《九歌》
• 春秋时期的楚国历来被视为“荆楚之 地”、“蛮夷之邦”,其文化在很大 程度上落后于中原地区。到战国时期, 楚国的文学(楚辞)、音乐(曾侯乙 墓编钟)所体现的文化高度,已经不 亚于中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已经与 黄河流域文化并驾齐驱。
• 雅,多是宴饮中所用文人乐歌。 语汇丰富,在心理和形象的刻划 上比较细腻,篇幅也较长。颂, 多是祭祀乐歌。语汇比较省简, 语义晦涩,句法不如民歌整齐。
2020/4/3
34
• 由现存《诗经》乐歌的歌词看,其曲体 结构基本上是在分节歌形式的基础上, 通过加上叠句、引子、换头、尾声等手 法构成各类曲体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 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词“乱”。
2020/4/3
28
• 【郑卫之音】即郑声,指我 国春秋时兴起于郑国和卫国 的保留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 格的地方音乐的泛称。
• 【礼崩乐坏】春秋以来礼乐制度逐步走向 解体,“郑卫之音”逐渐取代“雅乐”, 在长约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乎流传全国各地, 影响极为深远。
2020/4/3
29
礼崩乐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2020/4/3
16
2、小舞 • 有文舞、武舞之分,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思想
高山流水遇知音
• 古筝曲《高山流水》产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的时期,当时,各种学派林立,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在音乐领域也呈现出一派繁 荣景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音乐家,有“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乐教秦青,还 有悲歌击筑的高渐离等.而伯牙就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古琴大师,他琴艺高超、志 趣高雅.荀子曾对他做过这样的评价:“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其中《高山流水》 就是伯牙的代表作..关于《高山流水》产生还有一个动人故事:有一次伯牙乘 船到外旅行,中途突然下起小雨,他就停船到江边避雨,看着雨水打到江面的美 丽景色,他琴兴大发,就在岸边弹奏起来.这时樵夫子期走了过来,听到伯牙用琴 声表的心意.,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徐奏 一曲,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连连施礼告罪 说:“失 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并主动提出 与钟子期结为 异姓兄弟,相约第二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到了第二年,余伯牙如 约赴会,等了很久,还不见钟子期,后来才知钟子期已于几个月 前因病去世,余伯 牙顿时“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大哭之后,余伯 牙在钟 子期坟前抚琴吊唁.哀曲奏毕,余伯牙想,从此再无知音,琴瑟又对谁弹?于是便用 力一摔,将琴砸得粉碎,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 难 上难.”
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 当代音乐教育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音乐通过教学 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 观及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教育的研究,我们发现 该时期的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春 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意识到音乐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作 用。而在现阶段,更是要“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 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受 重视不够的问题始终存在,对于音乐教育者而言可谓是任重道远。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是与德育紧密结合的,儒家学派非常重 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到了现代社会,这种以规范教育与审美教育 为一体的音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儒家的音乐 教育思想强调对音乐尽善尽美的追求,注重音乐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思想对于进行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起着极大 的促进作用。 由此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音乐教育发展 的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我们在当代音乐教育发展中绝不能忽视古代 音乐教育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
中国音乐史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参差荇菜,
《 左右流之。 国 关 风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
雎 求之不得, 》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周 南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楚辞》
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是 《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 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 叫“楚辞”。其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他对民歌进行整理加 工写成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 魂》等几部代表作品。
卿、大夫 卿大夫判悬(排两面) 四佾(四行四列)
士
士特悬(排一面)
二佾(二行二列)
音乐机构及音乐教育
• 大司乐——周王朝音乐机构的管理职位称谓 • 音乐教育:国子之教
瞽矇之教
♪ 宫廷音乐的发展
六代乐舞
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的乐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 乐舞。包括黄帝时期《云门大卷》、尧时期《咸池》、舜《大韶》、夏 代《大夏》、商代《大濩》、周代《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 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左为盘 右为尊)
♪ 音乐家
宫廷乐师
• 善于弹琴
师 旷
鼓
师旷(春秋晋国乐师) “师旷之聪”
琴 雕
师涓(春秋卫国乐师)
像
师襄(春秋鲁国乐师)
师文(春秋郑国乐师) “得心应手”
“文所存者不在弦, 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於心, 外不应於器, 故不敢 发
手而动弦。”——《列子·汤问》
• 善于歌唱 师乙(春秋鲁国乐师) “累累乎端如贯珠”
第2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46节PPT课件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1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2
• 周、汉时期的古瑟,考古发掘中多有发 现。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约为春 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出土瑟,是目前所 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春秋至秦汉以来出 土的瑟多残缺不全。惟长沙马王堆一号 汉墓出土瑟保存完好。
一、乐器、乐器分类法
• 周代乐器见于记载的有70种左右,《诗 经》中明确提到的有29种。
• 周朝,社会生活复杂化,音乐向前发展, 乐器种类增加,有了分类的需要。三千年 前的周朝产生了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 进行的“八音”分类法,是我国古代器乐 艺术进入到一个较高发展层次的反映。
28.09.2020
于故宫博物院。
• 用于宫廷韶乐。 形为伏虎状,背 上有27龃龉,另 置竹籈,析其半 为24茎。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4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5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6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7
• 鼗(鞉):两 旁缀灵活小耳 的小鼓,有柄, 执柄摇动时, 两耳双面击鼓 作响。俗称拨 浪鼓。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3
• 筑,古击弦乐器,已失传,大体形似筝, 13弦。颈细而肩圆。演奏时,左手按弦 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
• 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说文》
• 高祖击筑。《史记·高祖记》
• 渐离击悲筑。陶渊明《咏荆轲》
中国音乐史 第二章 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PPT课件
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分为大雅、小雅两种。大雅是大典的乐歌, 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小雅较接近 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主要用于诸侯大射典礼及士大 夫的乡饮酒礼等仪礼中。
5
❖颂
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重大典礼活动中使用的乐歌,所用的场 合近似大雅,音乐速度缓慢、有的只唱不舞,有的则是纯器乐曲。
渐 渐转化为乐器称为“舂牍”。
❖ “优孟衣冠”
优孟是春秋时楚国的宫廷艺人,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 人或模仿他人。 当时在宫廷中就流传下来一种调笑表演,借以 讽谏国君,被认为是戏剧表演艺术的胚芽。
11
♪ 乐器和乐器分类法
❖ 八音
周代关于乐器分类的名称。根据乐器制作 材料的不同,将当时的乐器分为金、石、土、革、 丝、木、匏、竹八类。
Chapter Ⅱ
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概述 礼乐制度与音乐机构及教育 宫廷音乐的发展 民间音乐的发展与《诗经》《楚辞》 曲艺、戏曲艺术发展的萌芽 乐器和乐器分类法 音乐家 乐律学理论和诸家音乐思想
1
♪概 述
•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平王继位,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先后
在我国周代正式确立的古代生律的方法,是我国最早 的生律法。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 (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 国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关 寤寐求之。 风
·
雎 求之不得, 》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周 南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
中国古代音乐史2
楚声
《楚声》是指战国时代,在楚国兴起的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 专业创作并由屈原开始的骚体类作品的总称,在音乐上称“楚 声”,也叫“南音”。
楚声中的九歌 《九歌》是“楚声”的一部代表作,其歌词被保存在伟大的爱
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和属于他的流派作家 们的诗歌集——《楚辞》之中。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祀鬼神的乐歌基础上,为宫廷举行大 规模的祀典而创作,并取古代乐歌为名,这部作品与人民的生活 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大都是恋歌。不仅有歌有舞,其中还有故事 叙述,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大型歌舞曲。它共有11首,其标题如 下: ①《东皇太一》;②《云中君》;③《湘君》;④《湘夫人》; ⑤《大司命》;⑥《少司命》;⑦ 《东君》;⑧《河伯》;⑨ 山 鬼》;⑩ 国殇》;⑾《礼魂》。
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敦的“曾侯乙墓”出土 由65枚钟组成的巨大编钟,分三层悬挂在矩型 钟架上,显示了我国奴隶社会音乐的发达和乐 器制造技术方面的成就。
曾侯乙,是楚国下属的曾国一个名叫“乙”的 侯。生年不详,约死于楚惠王55年(公元前 433年)。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乐器有编钟共 65枚,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
思考题
1 、名词:三分损益法、八音 2、说出“十二”律各律的名称; 3、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意义 4、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在我国音乐历史上的
意义 5、简述先秦儒、道、墨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的意义:
《乐记》集中地反映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它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音乐美学理论,使之适 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 音乐美学体系,可以说是中国儒家关于“礼乐” 的一个总结,在我国的音乐美学史上发展的历 史中,不仅是第一部最有系统的著作,而且还 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 1年)第一节;概述。
这时期我国社会制度有很大变化,它经历了奴隶制社会从鼎盛到衰落,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在文化上也经历了以礼为中心的文化由发展到衰微。
春秋末期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中,“无物而不在礼”的一元文化,被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所代替,出现了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
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①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盛大的西周终于衰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史称东周,现代史学称春秋、战国。
由于周天子一统天下局面的崩溃,诸侯称霸,礼乐制受到冲击,终于在春秋末期形成“礼崩乐坏‘,音乐逐渐突破礼的束缚而发展。
娱乐性比较强的、不受礼束缚的新乐,逐渐代替使人听了昏昏欲睡的“古乐”,而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古乐”(亦称“雅乐”)的衰微,“新乐”(亦称“俗乐”)的兴起,成为春秋末期至战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特征。
这时期无论声乐、器乐、音乐科学、音乐美学都有很大发展,为我国古代音乐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西周到战国末800多年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成就可概括如下几个方面: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如“大师”“小师”、“瞽矇”、“磬师”、“钟师”、“笙师”等。
二、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周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采集民间歌谣以察民情。
从流传下来第一部歌词集《诗经》和战国的《楚辞》可以看出其概貌。
第二章、西周、春
四、地宫规模: 1、布局: 面积:该地宫似一座超豪华的 “三室一厅”,东西长21米,南北宽 16.5米,距地表深13米,面积为220平 方米。
东室:放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 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 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及竹简; 中厅:大约是墓主人的音乐室、礼宾接 待厅,内置大量礼乐器; 在东室通往中厅的门洞处置放狗棺一具。
3、道家: 老 子——主张“大音希声”,提倡 一种自然的无声境界; 庄 子——提出“天籁”、“地籁”、 “人籁”的观点,主张“天籁”,反对人 的主观作用。 4、法家: 韩非子——没有具体的音乐主张。
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 一、礼乐的制定: 时间:西周时期 人物:由周公初步制定 形成:经后人不断增补、完善,最终形 成了严格而繁琐的制度。
二、礼乐的等级制: 礼乐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 1、划分依据: 主要是把贵族和平民分成许多等 级,再依照各自地位的不同,规定所 实施的礼乐。
2、具体规定: 使用乐队方面:“王宫悬,诸侯轩悬, 卿大夫判悬,士特悬。” ——《周礼 春官 大司乐》 乐队数量方面:有八佾、六佾、四佾之 分,由于“礼不下庶人”,因此百姓没有 享受礼乐的特权。
一、音阶: 五声调式音阶—— 宫、商、角、徵、羽 七声调式音阶—— 1、(古音阶)宫、商、角、变徵、徵、 羽、变宫(雅乐音阶) 2、(新音阶)宫、商、角、和、 徵、 羽、变宫(清乐音阶)
二、十二律: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 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 钟 阳律或六律 六个奇数位置上的音律; 阴律或六吕 六个偶数位置上的音律;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
知识点: 知识点 六代之乐 八音分类法 曾侯乙编钟 西周礼乐制度 三分损益律 先秦各家的音乐思想
中国音乐史
第三十五页
三 西曲歌 :又称 “ 西曲 ”
1、舞曲:均为集体歌舞,其音乐特点是常用“送
和声”,多半是由众人齐唱的,而且不一定是虚词,
有些歌曲的和声部分发展的相当长大。
2、倚歌:一种独唱性质的歌曲,主要用笙及铃鼓
等乐器伴奏,风格比较豪爽、奔放,其情趣与“吴
牡》、 《皇皇者华》
第十五页
二 礼乐制度
2、歌舞队的编制 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八佾”;
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六佾”; 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四佾”; 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二佾”。
注:佾(yi)指行列
第十六页
二 礼乐制度
3 、乐队的编制
王:乐队可排列在东南西北四面; 诸侯:可用三面之乐;
第二十页
三 墨家
墨子对于音乐持否定的态度, 他认为王公贵族爱好音乐,就定 会“厚措检平民”。
第二十一页
第四节 音乐家与乐器的发展
一 春秋
1、晋国音乐家:师旷
2、卫国乐师:师涓 二 战国时的民间音乐家
秦青 韩娥 伯牙
第二十二页
金:钟 铃
石:磬 鸣球
三
土:埙 缶
、
革:鼓
乐
丝:琴 瑟
器
木:柷
匏:簧 笙
西晋。
第三十一页
三 东晋十六国
南方建立起东晋政权,北方先后建立起十六个割据政权,形成了东 晋与十六国对峙的局面。
四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南朝: 宋齐梁陈
五 音乐大融合
第三十二页
第二节 清商乐 一 清商乐
东晋南北朝间,承袭东汉、魏相和诸曲,吸收 当时明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说称。
中国音乐史-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 道家学派的音乐思想(老子、庄子)
① 肯定自然、道化的音乐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 子·齐
物论》
② 否定非自然、人为的音乐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姓李名耳, 字伯阳,又称老聃,陈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 道教学派的创始人,被道教尊称为教祖,是我国 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 田猎令人心发狂。” ——《道德经》
• 墨家的音乐思想(墨子)
① 否定音乐的社会政治作用
“是故,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 以 治天下也。”——《墨子·三辩》
“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 为乐非也。”——《墨子·非乐》
参差荇菜,
《 左右流之。 国 关 风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
雎 求之不得, 》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周 南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楚辞》
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是 《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 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 叫“楚辞”。其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他对民歌进行整理加 工写成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 魂》等几部代表作品。
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宫廷乐器(柷)
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宫廷乐器(敔)
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群
曾侯乙墓乐器群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 发掘出土,墓主下葬年代为战国初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分为大雅、小雅两种。大雅是大典的乐歌, 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小雅较接近 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主要用于诸侯大射典礼及士大 夫的乡饮酒礼等仪礼中。
颂
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重大典礼活动中使用的乐歌,所用的场 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似大雅,音乐速度缓慢、有的只唱不舞,有的则是纯器乐曲。
《九歌》
流行于楚国南部的一种巫风性的大型祭祀歌舞曲,诗人屈原 对其进行了整理并写成全部歌词。全曲由十一首祭祀歌组成,命 名为九歌是言其多的意思。
♪ 曲艺、戏曲艺术的萌芽
《成相篇》
《荀子》中的《成相篇》的唱词,被后世学者认为是说唱音 乐的远祖。说唱本子分为三大段,由同一节奏的五十六次的重复 构成,以“相”为伴奏乐器(古人在舂米时随杵声而歌,后来杵
• 善于击筑
高渐离(战末燕国人)
伯
• 善于弹琴
牙 抚
琴
伯牙(楚国郢都人) “抚琴遇知音”
遇 知
钟仪(春秋楚国人)
音
雍门周(战国齐国人)
♪ 乐律学理论和诸家音乐思想
律调理论的产生
• “三分损益法”
在我国周代正式确立的古代生律的方法,是我国最早 的生律法。
以一条空弦的全长为基础,依次缩短或延长弦长的三 分之一,而得到五度音程关系的音律。这种用数学方法计 算五音、十二律中各音弦长比例的科学理论被称为“三分
渐 渐转化为乐器称为“舂牍”。
“优孟衣冠”
优孟是春秋时楚国的宫廷艺人,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 人或模仿他人。 当时在宫廷中就流传下来一种调笑表演,借以 讽谏国君,被认为是戏剧表演艺术的胚芽。
♪ 乐器和乐器分类法
八音
周代关于乐器分类的名称。根据乐器制作 材料的不同,将当时的乐器分为金、石、土、革、 丝、木、匏、竹八类。
卿、大夫 卿大夫判悬(排两面) 四佾(四行四列)
士
士特悬(排一面)
二佾(二行二列)
音乐机构及音乐教育
• 大司乐——周王朝音乐机构的管理职位称谓 • 音乐教育:国子之教
瞽矇之教
♪ 宫廷音乐的发展
六代乐舞
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的乐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 乐舞。包括黄帝时期《云门大卷》、尧时期《咸池》、舜《大韶》、夏 代《大夏》、商代《大濩》、周代《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 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之 乐”,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乐,以炫耀其政教远被。
♪ 民间音乐的发展与《诗经》、《楚辞》
郑卫之音
周代流行于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的民歌,在群众 百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当时的士大夫们常贬意地以“郑卫之音”
来 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南音
周代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民歌。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 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 多年的诗歌歌词三百零五首。
(左为盘 右为尊)
♪ 音乐家
宫廷乐师
• 善于弹琴
师 旷
鼓
师旷(春秋晋国乐师) “师旷之聪”
琴 雕
师涓(春秋卫国乐师)
像
师襄(春秋鲁国乐师)
师文(春秋郑国乐师) “得心应手”
“文所存者不在弦, 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於心, 外不应於器, 故不敢 发
手而动弦。”——《列子·汤问》
• 善于歌唱 师乙(春秋鲁国乐师) “累累乎端如贯珠”
损 益法”。
《管子·地员篇》:
“凡将起五音,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 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 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 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 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 “十二律吕”
周代的律学名称,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 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在《国 语》、《吕氏春秋》中都有记载。
“故歌者 , 上如抗 , 下如坠 , 曲如折 , 止如槁木 , 倨中矩 , 句中 钩 , 累累乎端如贯珠。”——《礼记·乐记·师乙篇》
民间艺术家
• 善于歌唱 秦青(战国秦国人)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战国秦国人) “薛谭学讴” 韩娥(韩国女歌手) “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 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列子·汤问》
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宫廷乐器(柷)
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宫廷乐器(敔)
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群
曾侯乙墓乐器群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 发掘出土,墓主下葬年代为战国初期。
发掘现场
(编 钟)
(编 磬)
(古 琴) (瑟)
(篪)
(排 箫)
(笙)
(建鼓底座)
(铜冰鉴)
(方鉴)
(方壶)
(青铜尊盘)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 《乐记》(儒家音乐理论专著)
① 关于音乐的本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 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② 关于音乐的社会政治作用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 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 与政通矣。
参差荇菜,
《 左右流之。 国 关 风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
雎 求之不得, 》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周 南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楚辞》
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是 《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 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 叫“楚辞”。其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他对民歌进行整理加 工写成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 魂》等几部代表作品。
《吕氏春秋·音律篇》:
“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 南 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 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 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 生,去其一分以下生。”
• “旋宫”理论
周代产生的转调理论。自周代有了五声音阶、七声 音阶及十二律吕,即产生了“旋宫”的理论:
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可以在十二律中选择任何一律作 为宫音,其它各音随宫移换律位,从而建立起十二个不同 调高的音阶。一个音阶以何律为宫音,即称为何宫,如以 黄钟为宫的音阶称“黄钟宫”,以大吕为宫的音阶称“大
吕宫”。
诸家音乐思想
• 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① 肯定音乐的教化作用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 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 经·广 要道》
小舞
周代宫廷中规模较小、娱乐性较强的舞蹈,其中有《帗舞》、 《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
房中乐
宫廷音乐的一种,起于周代,主要在内宫宴享宾客时表演,也用 于后宫。它多采用民间乡乐加以改编,娱乐性较强。
四夷之乐
周代以黄河流域中下游为中心,而秦、楚、吴、越及部分北方地 区则称为“四夷”,这些地方的民间音乐被收集在宫廷称之为“四夷
Chapter Ⅱ
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概述 礼乐制度与音乐机构及教育 宫廷音乐的发展 民间音乐的发展与《诗经》《楚辞》 曲艺、戏曲艺术发展的萌芽 乐器和乐器分类法 音乐家 乐律学理论和诸家音乐思想
♪概 述
•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平王继位,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先后
• 道家学派的音乐思想(老子、庄子)
① 肯定自然、道化的音乐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 子·齐
物论》
② 否定非自然、人为的音乐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姓李名耳, 字伯阳,又称老聃,陈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 道教学派的创始人,被道教尊称为教祖,是我国 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③ 关于音乐“美”认识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 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 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 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 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 (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 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篇》
《论语》—— “不学《诗》,无以言。”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 西周推崇礼乐文化,建立音乐机构,重视音乐教育,促进了音
乐文化的空前发展。 • 东周礼乐制度瓦解的“礼崩乐坏”和学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 礼乐制度与音乐机构及教育
“乐悬”与“佾”的编制
乐队形式
歌舞队形式
天子、君王 王宫悬(排四面)
八佾(八行八列)
诸侯
诸侯轩悬(排三面) 六佾(六行六列)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 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墨 子·非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