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对策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兴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对策探析摘要:甘肃省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适合中药材生长;中药材的品种丰富,品质高等。然而,种植技术落后、品牌特色不突出、产品深加工和科技研发滞后等劣势也在制约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甘肃省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6/f4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0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9-04

甘肃省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得天独厚的土地和气候条件为甘肃省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了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药材产量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四川省。甘肃省大宗中药材地道品种当归、大黄、黄芪、党参等年产量均占全国50%以上,引进的品种柴胡和板蓝根产量均占全国产量的40%以上,规模优势明显。然而,全省中药材加工水平有限,年加工总量约8.5万吨,只占药材总产量的20%,加工产值约10亿元,只占药材总产值的30%左右,产品大多数以原料的形式销往外省,部分出口。从中药材的产值和

加工情况来看,尽管甘肃省中药材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低和品牌特色不突出等现状的存在,中药材种植并没有真正成为当地老百姓的“摇钱树”。

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中药材开发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

甘肃地区的中药材开发历史悠久,汉代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对原产于甘肃地区的地道药材当归、大黄、甘草等有所记载,至唐代,作为国内也是国际上的第一部国家药典的《唐本草》中明确地指出当归、大黄等优质品种原产于“陇西”、“宕州”等。甘肃省岷县、渭源、陇西分别被称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黄芪之乡”,定西市更是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我国现有中药材种类509种,植物药材439种。而甘肃省进入流通领域的药材有350种,有276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品种,约占药材品种总数的50%。目前甘肃省现有家种药材品种110种,约占药材品种总数的20%,其中地道药材有30余种,大宗地道药材10余种。以定西地区为例,该地区家种药材主要有当归、黄(红)芪、纹党参、大黄、百合、天麻、杜仲、连翘、黄莲、云木香等;野生药材主要有猪苓、黄芪、九节菖蒲、羌活、丹参、辛夷、赤勺、山茱萸、防风、独活、川贝等。

2.种植面积大,优势产区已经形成

截止2010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247万亩左右,产量达到50多万吨,产值30多亿元。全省有70多个县区种植中药材,其中有20多个县(区)中药材种植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其中陇西、岷县、渭源3个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宕昌、漳县和武都3个县(区)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文县、临洮、民乐、华亭和西和5个县种植面积约5万亩以上。驰名中外的甘肃地道中草药当归、大黄、黄芪、红芪、党参,种植面积均排在全国首位,而且品质优良。目前甘肃省初步形成了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栽培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栽培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栽培区、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湿带栽培区四个特色鲜明、日趋合理的布局结构。

3.批发交易市场大量涌现,市场营销体系初步建立

甘肃省中药材交易市场遍布全省各地,现有大型药材市场3家,即国家定点的陇西县文峰镇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首阳镇中药材大型集散市场和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位于安宁高新区的兰州黄河中药材市场是全国17家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同时也是甘宁青新西北四省区唯一的一家国家级中药材市场。其中陇西县药材交易量占全国交易总量的20%以上,一些道地药材如柴胡、大黄、板蓝根、甘草、当归等品种交易量占全国的50%以上。另外全县有千吨以上的大型仓储经营企业23家,仓储容积70万立方米,

仓储能力5万吨,年交易量18万吨左右,交易额在10亿元以上。此外,全省还有中小型药材集散市场和季节性产地市场20多家,主要分布在定西、陇南等主产区交通便利的城镇。

4.制药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高

当前,甘肃省一批龙头中(藏)制药企业正在崛起,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兰州佛慈制药、奇正藏药集团、独一味药业。以佛慈制药为例,现有344个品种的产品,有独家产品11个(中药保护品种4个,国家发明专利产品4个),公司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6240.60万元,净利润为5124.17万元。截止2007年,全省有中(藏)药制药企业31家,实现产值14.3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52%,实现销售收入13.16亿元。尤其是藏药产品系列开发在全国独树一帜,产品销量大,企业成长快。奇正消痛贴、独一味胶囊等年销售额过亿元,产品远销港台亚欧等海外市场。此外,一批以甘肃道地药材为主原料的特色产品如当归腹痛宁滴丸、贞芪扶正系列产品、苁蓉通便口服液、复方甘草含片、浓缩当归丸等,得到迅速开发,占领新兴市场,也将带动中药材需求量持续增加。

(二)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种植技术落后,质量不够稳定

甘肃省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且种植面积大,主要集中在定西和陇南两市所辖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都在从事着中药材的种植,个别乡镇总耕地面积的85%都在种植中药材。但是这种一家一户的小

农种植方式,也使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难以得到改进,已经难以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产业化和标准化相适应。“中药材生产特别讲究品种优良、产地地道和无污染,而近年来小药材市场繁荣,农民种植中药材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的现象比较普遍。苗地不明、选育不规范,土壤监测,药材采收、贮藏等方面不按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操作,致使药材质量参差不齐。”据调查,柴胡有10多个不同的植株类形,种子种苗以农户自繁自育为主,交易中假冒伪劣现象发生较多,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不够,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达标的gap基地还很少,生产中过多使用农药、化肥和一些类激素产品,使土壤结构受到破坏,造成微生物和化学污染加重,导致药材品质下降,安全水平降低。

2.中药材深加工程度低,转化增值能力较弱

在中药材加工环节,加工企业普便存在着规模小、总体投入不足、加工增值率低等问题。甘肃省除独一味、佛慈集团、大得利、奇正、和盛堂等几家有一定规模的中药生产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较先进、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外,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设备落后、规模小、精深加工开发不足、市场占有率较低。现有的加工企业主要是产后清洗整理和饮片加工,浸膏提取企业只有2家。据统计,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仅有6家,全省中药材的深加工率不足30%,大部分中药材都是以原料或初级产品的形式供应市场。部分切片生产企业和多数专业加工户,以家庭作坊方式组织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