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一、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

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

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1.教学内容安排。

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是采用独立式,教学目标中把应用题独立提出来。

由于繁杂的应用题分类体系将各种题型编排成一个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学生的解题过程就成为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则采用分散式。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

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

2.问题呈现方式。

应用题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形式比较单一。

对学生的吸引不大,特别是低段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

而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

主要有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纯文字的。

信息内容以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

3.学生培养目标。

应用题教学时多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帮助学生分析,教学中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题方法”为目标。

而解决问题教学时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

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具有以下三个明显优势。

1.体现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必须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去解决问题,去寻求答案。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的探究过程。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时,才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解决问题教学四部曲论文

解决问题教学四部曲论文

解决问题教学的四部曲新课程倡导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策略意识、合作交流意识、评价与反思意识。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极力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努力构建“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反馈点评、拓展应用”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理解情境,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着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

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行数×每行人数=总人数”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运动会吗?瞧,在咱们银杏小学举行的小学生春季运动会开幕了(课件播放录像)。

同学们多高兴啊,正迈着整齐的步伐入场。

在热闹的开幕式中,我们六二班的代表进行了艺术体操的表演。

看,同学们列成三个整齐的方阵,正展示着他们的风采……”课件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中艺术体操表演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场”,然后定格在其中的一个方阵上,引导学生收集情景图中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生1:“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

”生2:“一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生3:“三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设计这样的情境导入,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合作探究、寻求策略多样化课堂上要让学生处在一个合作的集体中,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

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要求。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8、99页《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新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五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五篇

例谈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训练引言:数学教育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并能借助于这些素养,来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进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收集并提供一些源于实际的学科知识素材,创设一定的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能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探索出解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识别收集整理寻找表达反思和评价。

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依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分解或整合训练,是较为有效的训练方式。

布朗斯福特和斯特恩的五步问题解决过程包括:问题识别、问题表征、策略选择、策略应用、结果评价;而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问题解决过程包括六个步骤:问题的确认、问题的定义、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问题的表征、资源的分配以及监控和评估。

笔者认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具体表达为这几步:数学问题的识别,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解决方法和策略的寻找,解决过程的正确表达,解决问题的反思和评价。

1.数学问题的识别所谓的数学问题识别是指学生能透过具体情景,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数学问题。

只有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是什么数学问题,才有可能去着手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

同时,我们还要对数学问题进行必要的识别,识别出各类问题的特征,为后续解决问题作好最初地准备。

【例1】实验小学500人去电影院看电影。

小红手中的座位票21排38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请你估一估,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三年级)学生看见题目后,不应该是简单的猜测,而是应该意识到座位是否够,与电影院拥有的座位数有关,只要能求出“电影院的座位一共有多少个”,“够不够”的问题就解决了。

从题目来看,、这就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善于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有效教学论文

解决问题有效教学论文

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摘要:解决问题的教学内涵丰富,本文从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等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喜欢上解决问题,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策略;实践;情境;生活化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10-01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不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模仿对象,而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学习的目的不是会解决一些问题,更不是会简单的模仿,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问题意识、策略意识,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解决问题”的教学核心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标准,提高教学质量呢?结合几年的教学体会,谈谈本人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效果。

一、确立解题模型,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是一种不可传递的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学生充分练习体验之后形成的一种意识,是遇到什么问题就想到要用什么合适方法的意识。

教学解决问题时,应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经历与体验中主动构建模型。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解题的技巧,还会主动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强化训练指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通过观察、画线段图、实物图,分析数量关系等方式,让学生对题目有更全面的理解,再结合数学活动进行分析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与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回归生活实践,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些学生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高深莫测的,是难以理解的。

其实,我们实际生活中也常用到这些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时适当从身边的例子、故事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学论文:谈谈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

《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学论文:谈谈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

谈谈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策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认字能力差的同学就更加困难了。

解决问题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时,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教学生学会审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明确条件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要紧扣问题找适合的条件。

同时要培养学生多积累对词义的积累,比如“甲乙的总数”我们成人能轻松理解,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有难度,这类词句我们应当多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

传统应用题以纯文字形式呈现,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现在新教材在解决问题内容上采取了多样的呈现形式,多以情境图、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问题,避免了传统应用题的枯燥乏味,有效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理解数量关系是基础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比如“45 比27多几”和“比45多27”,学生就容易混淆他们的求法,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

所以从解决问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

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

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

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解决问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

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解决问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和正确写单位名称,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

答案和单位名称实际上是很重要的。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策略营南小学 张其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苏教版)从四年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分别有摘录与列表、画示意图、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等策略)。

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紧扣生活,以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这样的编排为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一、再现生活原型,唤醒策略意识。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策略的形成基于解决问题,而问题源于生活,每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

在策略学习的前后,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再现相关策略的生活原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策略意识。

例如在学习五年下册的“倒推”策略之前,学生对“倒回去推想”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

如,放学回家路上大约用了20分钟,回到家正好是5:30,学生就能推算出放学时间是几时几分;又如,到商店买东西,用去5.5元,口袋里还剩下4.5元,学生也能推算出原来有多少钱?不过,这时学生的思考还处于朴素的经验阶段,并不会主动关注到了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策略。

因此,我在课前谈话中设计了“倒着说话”,“小丽上学和回家的路线”等环节(如下)再现“倒推”策略的生活原型。

1.话题一:上课前,我们玩个文字游戏。

比如:我说“水井”,你们就说“井水”。

试一试:蜜蜂、牛奶、故事、12345(数字)、(唱名),妈妈爱我,我吃饭……2.话题二:小丽从家到学校,经过哪个地方?放学了,她原路返回,该怎么走?(见右图-1) “话题一”让学生通过玩文字游戏发现语言中的“倒回去想”的原型,而“话题二”则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几处地点间直观、清晰的往返路线的情境。

提高“解决问题”教学课堂效率论文

提高“解决问题”教学课堂效率论文

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课堂效率随着教学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体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观念的更新,特别是将“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

这个转变,不仅是名称上发生了变化,在内容编排、呈现方式、培养目标上也都区别于以往的“应用题”教学。

“解决问题”教学采用分散式进行内容编排,因此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呈现方式具有开放性,因此更加活泼;“解决问题”教学更关注教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那么如何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课堂效率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呈现教材,激发提问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创设好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是不合理或不正确的,我也始终不批评,而是微笑着肯定他们大胆发言的态度,并鼓励和诱导他们提出正确的问题。

整节课,学生围绕“百分数”多角度提出了各种问题,不但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巩固了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二、分析数量,寻求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本质就是实现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

第二个转化是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现行的课程教材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经常提供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收集、整理、选择,并提出教学问题,但在完成第二个转化时,往往一带而过,显得十分单薄,有的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数量关系,解题能力得不到提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得不到落实。

优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探微论文

优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探微论文

优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探微根据新课程要求,教师实施“创新教学”主要是优化“解决问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为充分发挥“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育人功能,针对当前“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四方面的策略:一、把握“解决问题”教学的整体性掌握“解决问题”教学的整体性,不仅有利于对“解决问题”教学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促进迁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整体着眼,掌握“解决问题”教学的知识结构。

“解决问题”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只有教师熟练地掌握了应用题在整个教材中的编排体系,各个阶段的知识在整个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应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方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做到前有孕状,中有突破,后有发展,才能做到及时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为知识和迁移做好必要的准备。

2.加强横向联系,缩短知识间的距离。

应用题过于分散或种类的繁多,势必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难。

按照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重视了问题之间的横向沟通,把分散的知识相对集中起来进行教学。

如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中间问题”这一关键进行教学,然后把数量关系或解题思想相同或相近的问题分组进行教学。

二、应用基本解题策略,加强优化思想引导注重引导构建“数学模型”。

建构“数学模型”就是“从实际问题中,舍弃与数学问题无关的东西,抓住体现问题实质的东西。

”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客、货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9小时相遇。

已知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3∶2,客车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学生做这道题时,只学过“比”,尚未学过比例。

但是他们借助教学模型,很好地把问题解决了。

学生说: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3∶2,可见客车行得快,货车行得慢,相遇时两车所行路程的比也应该是3∶2。

作图:图中可看出“客车9小时行了全程的3/5,就将货车的问题舍弃了。

汲取“应用题”精华,发展“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汲取“应用题”精华,发展“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汲取“应用题”精华,发展“解决问题”教学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既有很深的渊源,又有新的发展。

我们在批判继承应用题教学的优秀理论、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实践,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规律和操作模式。

一、发挥情境功能,培养收集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现行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常见的问题情境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明确的问题情境,另一种是需要学生发现和选择信息的问题情境。

从我们做的一些调查和分析来看,部分学生不能从问题情境中提取有效、有用的信息,在提出数学问题时,有些同学提出一些浅层次的问题,缺少价值性。

为此我们提出了“有序观察、有理思考、倾听别人、寻找联系、交流评价”的学习要求。

有序观察,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为寻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有理思考,是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倾听别人、寻找联系、交流评价的核心是善于吸取别人的建议,找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建立解题模型,关注形成策略的过程在教学时,如果只注重对情境的操作,缺失对情境的提炼与概括,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就只能停留在具体情境上,导致知识掌握模糊不清,学习效率低下。

我们把创设情境、沟通生活联系与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模型并重。

1.运用分析法、综合法寻求解题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条件到所求问题的一系列推理过程。

因此,当学生面对一个数学问题时,在弄清题意之后,通常首先想到的是“要解答所求问题需满足怎样的条件?”或“由已知条件可以解决怎样的问题?”这种由问题出发寻求解决问题条件的执果索因的思维方式与由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执因索果的思维方式,就是广泛应用于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基本的推理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2.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脚手架小学数学模型方法一般是指通过做形象化的图形来展示事物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此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另外,传统的四种基本数量关系,虽然在新教材中没有单独呈现,而是渗透到了练习当中,但是学生在生活当中也经常用到,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这种模型的建立对学生解决问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措施论文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措施论文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措施论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措施论文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

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便是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问题解决”自80年代提出以来,至今受到世界各国各界的普遍重视。

这里,我仅以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谈谈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所谓的问题解决能力。

关于能力,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与分类。

一般认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创造性的能力。

有人把“问题解决”能力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目的。

2.把“问题解决”作为一个基本技能。

3.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形式。

4.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过程。

5.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法则。

6.把“问题解决”作为能力。

我认为“问题解决”不应该理解为一种是具体教学形式或技能,它应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之中。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它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

因此,问题解决能力就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利用专业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存在两大方面问题:(一)教者存在的问题。

1.只注重对问题一招一式解题定势套路的总结,不能将具体的知识和解题方法上升到策略、方法、思想等理论的高度,不能揭示解决问题方法的实质和规律,从而导致学生解决问题低下,知识、方法不能连通。

2.过于重视解决问题技巧的应用,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程序化训练,忽视了专业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应用意识低下,实际能力不强。

3.只注重习题训练,轻视了问题解决过程中提炼专业思想、专业方法;只注重题型归类,忽视问题解决思路的分析和问题解决思维过程。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doc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doc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见解解决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老师要认真对待,真正上好每一节解决问题课,向40分钟要效率。

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实践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时广泛使用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农村学生为什么怕解决问题,首先是教师教学方法问题,他可能没有能科学的设立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特别要站到中差生的立场上去深入挖掘信息,关注中差生不到,就会导致他们越学越不会就越怕学,最后干脆不想学了,也不写了,老师逼急了才乱写下去。

因此我觉得老师应改变教学策略,制定符合学生现实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多种方法来,给他们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去学习。

那我的做法是:一、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数学的教学目标的设立,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定,而不是一味的上网抄袭别人的目标放到自己来,这样只能是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所以目标要设立能恰当些具体些,特别要多从中差生的角度去设立,这样设立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的服务于教学,也才能有效调动中差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需要创设适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供学生发问的前提条件,是培养提问题能力和养成提问习惯的有效措施。

如果教材的例题主题图不符合或贴近你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可以改编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或实物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去编例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现实实际内容(直观情景)紧密联系起来,营造学生认知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心切。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游戏激励的形式,先课件出示13道简单的表内除法口算,奖励个别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研究人教版新课标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并不是单纯地解答题目,而是利用所学的知识点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给学生灌输知识,却不教学生用知识,导致数学失去了本来的使用价值。

一、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1.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自生活,又回归生活。

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其他许多学科都与数学紧密相关。

马克思曾说过,数学是各门学科得以完善的前提。

身为数学教师,更应该擅长数教学融入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己有着密切联系。

例如,在第一册"解决问题"教学中,应精心收集生活中有关数学的问题,做成课件,为学生展示生活中许多需要他们运用数学去解决的问题。

2.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广泛性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无论是家电、医学还是宇航工程、气象预测学等,无不需要用到数学。

让学生课下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用到的数学实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统计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搜集班上的零用钱情况,分别进行收集、描述与分析,并绘制统计图。

教师再将每组学生的零用钱情况与他们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让他们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零用钱等。

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学到教学大纲中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用度,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学生会解决问题,不一定善于发现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分析与详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应用意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例如,在"千克与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记录家里洗衣粉、味精或零食的重量。

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记录的数据,教师再给予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具有不同克数的实物,让他们分别再次体验不同物体的重量。

简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论文

简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论文

简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摘要: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而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独立思考等学习能力的重要课程,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们建立数学解题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能够拥有更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方面利用解决问题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

关键词:独立思考策略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育当中应用题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使学生在解题过程当中学习数学知识,初步建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的应用题多数来自于生活,这让数学教育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解决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建立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在人教版教材当中列举了六种策略用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育当中,转化、列表、列举和画图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们不能只把这些策略应用于某一个单元的教学当中,应该把这些策略,这些应用策略的思想延续到今后的教学当中,贯穿教学始终。

小学时期,学生们的思维还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是只有形象思维对于学生们的成长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着重培养学生利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来解决抽象问题,逐渐接受和理解抽象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举个例子来说,在我们教导学生如何运算”9+几”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法,但是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凑十法”。

在引导学生利用”凑十法”解决”9+几”的问题时,就是带领学生体会数学转化思想策略的一个过程,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在教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他们把未知变为已知的数学思想。

并且引导学生将这种转化的方法作为一个解题的策略,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接受和熟悉这一策略思想,并且将他们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

新课程下“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差异论文

新课程下“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差异论文

新课程下“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的差异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昔日应用题教学与今天解决问题教学不仅仅是名称上的不同,从教材的内容编排、呈现方式到教学目标,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那么,基于新课程背景的“解决问题”教学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在教材编排、内容呈现、教学目标等方面,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变革性差异?一、教材编排:算用结合,贯穿四大领域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相对集中编排的方式,把解题思路相同或思路相近的应用题编排在一起,有着严谨的知识体系和清晰的编排脉络,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方便教师教,利于学生学。

而新课程教材在编排上似乎有点“散”,不单独设立单元,不再强调人为的归类。

以往严谨的应用题教材编排格局已被打破,分散在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为数学学习营造一个应用的氛围,建立一个基于问题解决的环境,将应用题与运算教学结合起来,贯穿在知识和技能的四个学习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中。

1.数与代数领域如“四则计算”教学中,出示一幅“冰天雪地”游乐园的主题图:“星期天,爸爸和妈妈带着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

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

购买门票需要多少元?”教学中,从通过购买门票这一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在解决购买门票这一数学问题过程中体会四则计算的运算顺序,使计算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紧密结合。

这样做,根据四则运算意义建立数学模型,安排在计算教学的起始位置,既是解决问题,又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源于生活实际。

2.空间与图形领域如学习了垂直与平行后,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在测定跳远成绩时,如何测量比较准确的问题。

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统计与概率领域如学习“等可能性事件”时,呈现了足球比赛前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谁开球的场景,由小精灵提出问题“你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吗”引出教学内容。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篇

浅谈⼩学数学教学论⽂3篇 ⼩学数学课堂教学⼀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素质、能⼒,突出⼩学⽣的特点。

本⽂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浅谈⼩学数学教学论⽂,欢迎阅读! 浅谈⼩学数学教学论⽂篇⼀ 数学课程中“解决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并能获得⼀定的情感体验。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注重对学⽣进⾏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提⾼学⽣的解决问题能⼒是当前课程改⾰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之⼀。

结合低段教学实践,谈谈我在学习和教学中的⼀些⼼得体会: ⼀、精⼼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解决问题⼀般都是在情境中让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提出⼀个问题往往⽐解决⼀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学习的知识⽔平和认知特点,精⼼设计问题。

教师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景才能诱发学⽣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花。

例如:教学⼆年级两步应⽤题时:创设了⼀个游乐场的场景,游乐项⽬是学⽣熟悉和喜欢的活动项⽬,通过师⽣⾃然的交流,导⼊新知。

让⼩朋友说说图中的⼩朋友在⼲什么?发⽣了什么事情?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能指着图给⼤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引导主动探究,增强主体意识 学⽣是学习的主⼈,教师应突出学⽣的“主体”,为学⽣提供充分的⾃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的潜⼒,⿎励学⽣运⽤已有知识主动⼤胆地猜测、推测,⽤科学⽅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同⾓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法,主体意识在主动探究中增强。

当学⽣提出问题后,我都给学⽣⽐较充⾜的时间⾃⼰独⽴思考,尝试解决。

⿎励学⽣把⾃⼰的想法写下来。

想清楚每⼀步为什么这样做,想⼀想有没有不同的解决⽅法?通过合作学习,交流的形式,⾃⼰探究算法,⽼师适时指导。

“解决问题”教学例谈论文

“解决问题”教学例谈论文

“解决问题”教学例谈新课标教材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的教学单元,强调从运算的意义和数学思想方法出发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从例题到习题跳跃性大,练习较多出现例题末出现的题型,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之“解决问题”目标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应以发展应用意识、问题意识、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创造能力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策略为目标。

解决问题时要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强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数量关系还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新教材中没有呈现出来,但学生在分析理解应用题时要教会学生运用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习画线段图、摘录条件等传统分析题意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题:张燕家羊的3头奶牛上周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32(第二单元小数除法)“解决问题”例题。

这个例题是一个用连除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而教材在例题后面编排的习题却不是连除问题。

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会解决与小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如果教师把这节课的课题定为:连除应用题,很多学生就会受例题教学和揭示课题思维定势的影响,错误的“依葫芦画瓢”用连除方法解决例题后面的习题。

教师不能把“解决问题”理解为传统的应用题教学。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立足于“题”,为解题而教,不可避免地强调类型,学生学一类题犹如找到一把开锁的钥匙。

这势必形成以题目“类型化”解答为目的的教学思路与模式。

这样的教学有可能使学生数学思考力削弱,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数学素养发展不协调。

解决问题的教学可从下面几个环节进行:一、注意创设情境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

怎样把握小学“解决问题”教学脉络来降低教学难度论文

怎样把握小学“解决问题”教学脉络来降低教学难度论文

如何把握小学“解决问题”教学脉络来降低教学难度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当前诸多学校就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改革。

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小学实际问题解决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的难度较之前而言更为尤甚,所涉及到的知识层次更为宽广,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也更加广泛,因此在当前如何将具体的教学目标,转化为清晰的问题策略意识及合作反思意识,理清教学整体的脉络,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而言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小学应用题教学为例,系统分析了“解决问题”教学脉络理清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小学解决问题教学脉络教学难度探究分析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及数学思维拓展能力等具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但是应用题教学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弊端因素,即人为进行编制痕迹过于严重,在形式方面过于单调,缺乏必要的真实感与趣味性,在其整体方面而言,对自身体系及分类过于突出细分,使学生在记忆理解方面相应困难,解题时很难突破思维局限,过于机械模式化的进行问题的解决,造成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

笔者以为需要做到两点。

一、“解决问题”的理念内涵分析从深远层面而言解决问题是人所独具的一类重要活动,人在一生的过程之中,无论学习还是生活生产,均是在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而人也是在解决问题中逐步成长,形成良好的素养。

从现实层面而言,学校教育中所提倡的解决问题,即使一类良性的教学方法策略,所注重的是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而教师仅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及辅导者与情境营造者,只需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进入现实意义的解题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对各类学习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各类实践思考形式,完成对新数学知识的理解建构。

因此在当前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中,应当专注于以上两个层面的知识内涵,做出问题解决理论在数学实际应用题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自身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论文

浅议初中数学的问题解决教学【摘要】:作者针对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数学“问题解决”的概念和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并对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问题解决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就是问题和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积极运用问题解决组织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其途径是通过教师创设实际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意识习惯.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解决问题是检验数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下面将是本人在实践过程中对问题解决教学的总结。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1.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若具有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进而发挥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具有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处处发现问题,时时思考问题,人人提出问题,学生才能不迷信课本和权威,才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思考、归纳,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新问题.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会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异思维,才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有创新的意识。

3.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处理信息,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策略论文

解决问题教学策略论文

浅谈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属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范畴,它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同时极具挑战性。

通过综合实践应用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思考,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本人就替换与假设问题的教学设想,浅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一、替换问题替换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很常见,因此,从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替换问题的策略,能感受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89页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一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小杯与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我是这样设想的:1.搞清题意,由题导思学生边读题边看图,待搞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在果汁总量是720毫升的前提下,要想知道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必须先要知道如将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时各需要多少个小杯或大杯。

因此采用替换策略。

2.找关系量,探索替换待学生的思路被引活后,再抓住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继续引导学生推论出1个大杯的果汁正好倒满3个小杯,每3个小杯的容量正好等于1个大杯的容量。

试想一下,怎样才能将题中的条件全部变成小杯或大杯。

3.运用策略,实施替换再次呈现图画,接着上文的推论与试想,引导学生明确题中6个小杯可以替换成2个大杯,题中的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3个小杯。

再讨论替换方案:①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共需要(1+2)=3个大杯。

②如果将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共需要(6+3)=9个小杯,此时,引导学生列式解答,算出小杯及大杯的容量,最后检验,完成答句。

解决问题教学中兴趣培养论文

解决问题教学中兴趣培养论文

浅谈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兴趣培养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讲课要有情趣。

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契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

”面对解决问题的教学,许多教师常常感叹:自己的课堂怎么就很少有让人感动的“惊人”一幕,而更多地只是表现为平静、平淡与平凡?孰不知教学策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遇。

作为数学教师,只要你拥有一双妙手偶得的“慧眼”、一对妙笔生花的“巧手”、一颗妙算神机的“慧心”,解决问题教学定能绽放出更为诱人的光彩。

一、创新教材,激发学生兴趣教材不是圣经,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易容”,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例子、一种方向、一条线索,在向教师传输着一种信息。

数学学习材料的提供、情景的创设,要给学生遐想的空间,有生活情境、经验的触发点,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会更丰富和生动。

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本身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充满着思考与想象的激情。

如果以上我画的是圆形或三角形,孩子提出的肯定只有“左边有两个圆形(三角形),右边有3个圆形(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圆形(三角形)?”在此,我只是换了孩子们感兴趣的富有着人情味的可爱笑脸,课堂的景观就如此不同,愉悦的数学课堂就成为了孩子们心灵向往的怀抱!在学习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5以内的加减法》时,我随手在黑板上先画了两个笑脸,又画了三个笑脸,我请孩子们来说一个加法问题。

其实很简单,我心里的答案不外是“左边有两个笑脸,右边有3个笑脸,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可是,孩子们的答案——生1:“操场上有两个小朋友在玩,又跑来了3个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玩?”(多么生动的画面呀,真没想到第一个小朋友一开口,我就乐坏了。

)生2:“丁老师第一天给我盖了两个笑脸,第二天给我盖了3个笑脸,算一算我一共拿了几个笑脸?”(看着她调皮可爱的神情,我忙夸奖道:“你真棒!”全班的小朋友不约而同地回答:“5个”。

)生3:“星期一和星期二我很快乐,后3天我也很快乐,请问,我一共快乐了几天?”(我忙答道:“希望你天天快乐!”真没想到,数学在孩子们稚嫩的眼里可以这般的生动,对于加法,有着这么多的诠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变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把传统的应用题改编为解决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具体描述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一线教师最难把握的就是解决问题的教学。

因此,如何进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教学成为当前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热点
话题。

一、解决问题与应用题的区别
传统的应用题,主要是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量。

而解决问题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开放,信息资源丰富,表达形式多样,有情境图、对话、文字、表格、图形等。

1.内容编排的区别
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是单独安排在一些单元之中,通过应用题的分类把各种题型编排成一个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比较注重突出问题的类型和固定的解法,学生解题时套搬题型的现象比较严重。

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把解决问题贯穿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中。

2.呈现方式的区别
应用题的教学内容从例题、做一做、练习题主要是以纯文字形式呈现,比较单一,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

而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从例题、课堂活动、练习题有很多情境图,既有图又有文字,问题呈现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3.教学方法的区别
(1)应用题教学多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通过分析数量之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找到解题方法,更多强调的是尽快获得答案;而解决问题教学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学生必须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2)应用题教学把应用题归成类,集中一类问题进行思考,强调速度和技巧;而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面临的具体情境不同,问题不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不同。

因此,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1.画图的策略
就是指运用直观图形或线段图直观地表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

2.转化的策略
就是指通过对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转化后化繁为简的解题方法。

有些题按照原题意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抽象,解
答起来比较困难甚至无法解答。

这时,如果转换一下思路,改变方式进行思考,探求新的解题途径,常常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
3.假设的策略
就是根据已有的材料和经验,对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性作推测、设想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策略可以对题目中或多或少的假设成不多或不少;也可以把不相等的假设成相等的,甚至可假设主观所需条件来解决问题。

4.列表的策略
就是把信息中的资料用表格列出来,理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模拟的策略
就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通过这种开放性的操作策略的训练,不仅能够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三、解决问题的教学步骤
1.出示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必需的环节。

由于西师版教材解决问题所呈现的形式是以图文对话式和表格式为主,因此学生面对的往往不是现成的题,而是隐含着条件、问题的彩色图片和人物对话。

2.处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文字与情境图结合呈现的内容,获取数学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然后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整理,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筛选信息,找出信息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

3.分析问题,形成解题策略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什么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采取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应注意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因题而异的,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题策略。

4.汇报交流,优化解题策略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单一的,通过交流为大家提供了彼此分享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也为策略优化作了重要的铺垫。

总之,解决问题教学,作为一名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把握解决问题的教学步骤,才能把解决问题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薛金星.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手册.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6(6).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实验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