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范文
种群的特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的定义和概念;2.掌握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种群结构等种群的基本特征;3.理解种群特征与种群动态演变的关系,并能分析种群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种群的定义和概念;2.种群数量的衡量指标;3.种群密度的计算和影响因素;4.种群分布的类型和特点;5.种群结构的类型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种群数量的衡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种群密度与生态因素的关系;3.理解种群分布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4.了解种群结构的类型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探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讨论与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特征?2.概念解释与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对种群的定义和概念进行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种群数量的衡量指标、种群密度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还可利用具体的案例展示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3.讨论与总结(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种群分布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并总结各类型种群分布的特点。
同样地,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种群结构的类型及其作用,并总结不同种群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任务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完成一项实践任务,例如调查其中一具体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类型和结构类型,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与综合评价。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种群进行调查,并通过户外实地调查或网络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5.结果呈现与展示(15分钟)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结合数据和图表进行说明与解释。
通过学生的呈现与展示,让其他同学对不同种群特征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讨论,并引导他们针对种群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思考与总结。
六、教学延伸1.通过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群特征的差异和相互关系;2.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进一步加深对种群特征与生态系统关系的认识。
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上堂课主要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先请一位同学来回忆一下种群的特征包括哪些?生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还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师很好,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生种群密度。
师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生对于植物主要用的是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来讲,主要采用标志重捕法。
师很好。
这堂课我们要通过实地调查草地上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来更好地掌握样方法。
我们调查的地点就在我们学校的草地上进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
而且,现在每位同学的桌子上都有了一张绘制好的平面图,上面还标明了各种双子叶植物及它们的大致分布情况。
在实地调查之前,大家考虑一下,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生确定样方。
师对。
在确定样方之前,我们还得确定调查的对象。
现在在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可以先确定一下本小组调查的对象。
(学生讨论,开始确定调查对象)推进新课师现在大家都确定好调查对象了,下面我们要确定有关样方的问题。
首先,你准备采用哪种取样方法,还得确定样方的多少和样方的大小。
同小组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调查对象和它们的大致分布一起讨论确定,确定好以后请同学在平面图上定好样方。
(学生开始讨论,在平面上画上大致的样方)师大致的准备工作我们做得差不多了,现在要同学们想想在实地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生我在画样方的时候,发现有些调查对象正好在我所画的线上,这样的个体应该怎么来统计呢?师这一位同学提得非常好,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边缘效应。
一般有一个规则: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生我们要带哪些工具呢?师这儿我给大家准备好了绳子和木棒,每一组还要准备好纸和笔,现在,先在纸上设计好一表格,便于统计,表格的形式可以参考黑板上的表格形式。
(板书表格形式)师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一个小组的同学之间可以分工合作,按照图上所确定好的样方,小组内再分小小组,这样可以同时进行测定多个样方,每小小组可以先有一位同学进行计数。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生物课教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中的《种群的特征》这一章节。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什么是种群以及种群的特征是什么。
二、概述2.1 种群的概念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种群。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区域内,由同一物种组成的个体集合。
个体之间通过繁殖来维持种群的数量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基因的连续性。
2.2 种群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讨论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主要包括种群的密度、分布、结构和动态变化。
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介绍。
三、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种群个体的数量。
种群的密度是衡量种群数量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
种群的密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的可利用性、种群的繁殖力以及环境的限制等等。
四、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分布是指种群个体在一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情况。
种群的分布可以分为聚集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三种类型。
聚集分布指个体之间聚集成团,均匀分布指个体之间呈均匀分布,而随机分布则是个体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
五、种群的结构种群的结构是指种群个体在各个年龄阶段和性别上的分布情况。
种群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常用的种群结构指标有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
六、种群的动态变化种群的动态变化是指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种群的动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移出率和移入率等。
种群的动态变化可以通过绘制种群增长曲线进行观察和分析。
七、教学设计7.1 教学目标设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 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特征; - 掌握种群的密度、分布、结构和动态变化的含义与测量方法; - 了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7.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 种群的概念及其特征; - 种群的密度、分布、结构和动态变化的含义与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 种群结构的理解,包括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
种群的特征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生在前面刚学习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初步了解了生物体可以通过调节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进行,本节课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说出种群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描述身边种群,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的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学习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及标志重捕法的模拟。
充分利用教材及课件中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设计思路通过问题引领,作为本节课前后联系的主线,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观看部分学生做的预实验的视频,再小组合作模拟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小组展示暴露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突破,设计模拟实验,利用黑白棋子让学生小组合作来模拟标志重捕法,帮助学生理解其原理。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通过“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视频引入本章种群和群落,然后利用一张姚明个人图片和城市密集的人口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提问个体和群体各自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引出种群的数量特征。
自主探究学生首先完成自主探究,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特征,然后回答种群的数量特征合作探究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教师提问: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如何调查种群密度?课件出示第一个调查对象,1平方米的范围有6棵蒲公英,求种群密度,学生通过直接计数法计算出结果,教师总结逐个计数法适应的范围。
种群的特征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一、教学内容及目的:(一)教学目标: 列举种群的特征,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德育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三)发展目标:尝试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三、授课方式或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物种?学生回答: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一)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
2、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学生讨论回答:都不是。
A不是一种; 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
老师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3、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课件展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讨论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讲授新课: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①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②样方的数量: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特征及其计算。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种群特征。
2. 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利用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种群数量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数据。
2. 教学案例:选取相关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教学工具:白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种群特征的思考,如:“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2. 新课导入:介绍种群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
3. 种群数量特征:讲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种群数量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课后思考题,拓展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特征在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2. 探讨种群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分析人类活动对种群特征的影响,如城市化、生态环境破坏等。
种群的特征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1.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课是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围绕种群这一关键词重点介绍了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着重介绍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年龄结构的3种类型。
同时本节内容又与前后有一定的联系:种群建立在同种生物个体的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群落建立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而生态系统又建立在生物群落的概念基础之上,因此各部分知识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知识的细节上,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模型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因此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运用。
2.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的概念、性别决定、生物因素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所以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及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讨模拟估测某种生物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密度。
5 .教学实施的程序导入种群的定义展示油菜、土蚕生活图片让学生复习巩固种群的概念学生思考回答复习巩固,加强知识记忆使学生明白:种群不是个体的部分。
种群密度过渡:农业生产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农田中的害虫什么时候需要防治?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明确一个事实:种群个体数量有多少?设疑:怎样调查种群的数量?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
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总结出种群密度的定义。
教学设计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我准备从教学设计的意图、教学设计的流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教学设计的意图1、理解种群的概念2、怎样估算种群的密度3、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及意义4、种群的空间特征二、教学设计的流程1、对种群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来说明种群的概念。
例如,一个村庄的居民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一个鱼塘中全部的鲤鱼属于一个种群,等等。
种群这一概念,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但在让学生区别具体事例是否属于种群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混淆。
因此,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种群概念。
例如:——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2、如何讲解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先介绍“抽样调查”的方法,教材中介绍了估算最常用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我们应结合“问题探讨”中学生在估算中所运用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讨论讨论:(1)什么是“样方”?(2)如何确定“样方”?(3)要选取几个“样方”?(4)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更准确些?结合这些问题的讨论,教师介绍常用的样方法:五点取样方和等距取样法。
对许多动物而言,由于他们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而常用标志重捕法,再结合学科交叉里的几个例子让学生掌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
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K]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0越来越小大多数种群都倾向于使雌雄性别比例大约保持1:1,可以列举一些事例,说明自然界这种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包括人类)。
老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让学生联系性别的决定来讨论这一问题。
教师可就上述特征间相互关系作一小结,如图4-1。
图4-1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3、种群的空间特征是选学内容。
种群中个体在空间分布的情况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等。
种群的特征课堂教学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课堂教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壹
贰
——说 课 内 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教材分析
地位: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并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也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作了铺垫。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决定 样方法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种群密度 调查方法 影响 预测变化方向 标志重捕法 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三、种群分布的空间特点: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板书设计
谢谢观赏
教学流程
导入
新知识的讲解
练习、总结
*
种群的概念
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 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一颗树上的寄生物 一座山峰上的树 B
10m
10mBiblioteka 怎样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密度(用 表示)?
问题探讨
第1次
第2次
2、标志重捕法:(用于动物)
教学重点难点及学情分析
优点:学生已经在必修一中接触
过种群的概念,对种群有一定的
了解。高二的学生理解能力较高
,已经形成各自的学习方法,学
习能力和效率都比较高。
缺点:学生对生态环境接触少,
而“种群”的学习具有较高的生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掌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理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4.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及其空间特征。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种群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种群的特征。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群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2. 教学材料:种群特征的相关阅读材料。
3. 小组讨论题目: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进行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1 提问:什么是种群?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 种群的基本特征(10分钟)2.1 介绍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2 举例说明种群基本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3. 种群数量特征(15分钟)3.1 介绍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2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4. 种群的空间特征(10分钟)4.1 介绍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4.2 举例说明种群空间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5. 实例分析与小组讨论(10分钟)5.1 呈现实例,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进行解释。
5.2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6.1 总结种群的特征,强调重点内容。
6.2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延伸6.1 引入生态学中的其他概念,如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种群的关系。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概念、数量特征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生物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 种群的基本概念:讲解种群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重要性。
3. 种群的数量特征:讲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通过实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这些特征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4.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各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种群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种群特征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2. 通过实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种群空间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种群空间特征。
2. 运用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种群空间特征的变化规律。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2. 种群的空间特征: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3. 实例分析: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种群空间特征。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种群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层次。
2、使学生理解种群的特征。
3、使学生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复习种群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观念。
3、在引导学生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情感目标:1、通过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整体性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
教材分析:1、回顾种群从“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出发,生物不仅以个体为单位面对环境,还会以各种群体为单位面对环境,来引入课题:种群。
2、种群特征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和同学一起探讨,一起分析各项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
既有利于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理解,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指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数量增的“J”型和“S”型曲线代表了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教材中“J”、型曲线代表的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S”型曲线代表的是在有限环境中的种群增长,这种有限的环境的特征是:种群的最大容纳量为一个K值。
根据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在环境有限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推导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4、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与引言相呼应,在理解种群增长曲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在渔业和害虫防治的意义。
种群的特征 教案 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识记种群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了解三种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方面:尝试用数学方法对种群密度进行统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展示为主,教师引导归纳为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观看课件的四幅图,寻找其共同点?生:都体现了生物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是组成一个集体。
师:俗语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每种生物都组成以集体,以集体的形式存在,我们通常把这一集体成为种群。
(提出问题)课件所列三种群体是否为种群,并归纳种群的条件?(学生活动)仔细研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展示所得结论。
(总结归纳)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称为生物种群。
2.种群应具备条件:“三个一”即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和一群个体,三者同时具备才能构成种群,缺一不可。
(提出问题)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假如你是一名渔民,那么你最想关注鱼群的哪些方面的问题?(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展示所得结论。
(总结归纳)3.种群的特征种群是同种生物的集合体,但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种群的特征主要是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
(提出问题)1.对比课件中三副鱼群图,你认为那个鱼群应该捕捞?判断依据是什么?2.如何调查种群密度?方法有哪些?(学生活动)认真研读课本探究活动,明确标志重捕法。
(总结归纳)4. 种群密度⑴概念:在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目的多少,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推荐】种群的特征说课-优秀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种群的特征说课篇一:种群的特征说课稿《种群的特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种群的特征》,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难点;五、教学方法;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
以下依次展开。
一、说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教材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
是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教材进一步从群体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教材对生命系统是分层次进行研究的。
在分子水平,研究对象是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和细胞中的生命现象、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在个体水平,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能通过自身的各种调节作用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在群体水平,研究对象是从种群和群落的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必须把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作为研究单位,那么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特征呢?研究这些特征具有什么意义?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我将本节内容分2课时介绍。
二、说学情分析我所教的学生是普通高中高二(12)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能力好,经过教师引导,能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种群的特征》一等奖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一等奖说课稿《《种群的特征》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种群的特征》一等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教材分析首先,分析一下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材着重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以及种群的其它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还涉及了探究活动、模拟实验,我将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分类,步骤和要点。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将种群的特征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分类,步骤和要点,特别是样方法的细节。
标志重捕法则要会进行相关计算。
2、技能目标——通过模拟调查种群密度,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能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比如害虫的'数量控制、牲畜的养殖量的确定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前面第1-3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个体水平看,生物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自身的稳态,完成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而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从第4章开始我们要转变视角,从微观到宏观,即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2、模拟调查,亲身体验:通过教材中蒲公英的密度调查问题,初步让学生形成种群调查的两大方法,逐个计数和估算法,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用估算法来统计、如何减少误差、如何处理边线上的数量,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估算法的步骤、细节。
3、归纳小结:对于种群密度各种调查方法的适用对象,注意要点逐一讲解、板书。
种群的特征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
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 n,则样方的平均数X=∑X n/n。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
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群的特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3《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种群的特征,为后续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生物种群,引入种群的概念,然后重点介绍了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个体等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对于种群这个概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是,对于种群特征的具体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高二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种群的概念。
(2)掌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理解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调查种群密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分析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数据和图表,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种群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生命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种群的特征 说课稿 教案
种群的特征一、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内容,是学生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从宏观、群体水平来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与本质,即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来研究生命系统,不断丰富对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的认识。
种群也是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种群的概念、特征具有明确的认识,为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学生初中接触过一些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且在必修二第七章已经学习过“种群”的概念,这为学习种群的特征打好了基础。
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目标: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列举种群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体验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分析种群其他数量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身边的环境,能用种群的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及其保护。
五、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种群的几个数量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模拟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正确操作,证实它们的科学性。
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法选择从问题出发,着重于对科学方法的探讨,重点模拟探究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在呈现种群的特征这一内容时,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举一些具体的事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七、教学资源学生用学案,多媒体,烧杯,托盘,两种颜色的豆子若干。
课前准备:思考课本P60“问题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
能力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
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
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 n,则样方的平均数X=∑X n/n。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
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
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
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提示: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例如5%以内。
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
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讲述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
〖板书〗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immigration rate or emigration rate.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
增长
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
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
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提示: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
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板书〗sex ratio是指种群众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板书〗五、种群的空间特征
〖小结〗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年龄组成
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预测变化方向
直接影响
影响数量变动
决定大小和密度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总体特征,这些指标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为三类:(1)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个体数量上的变动来看,则表现为由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四个基本参数所决定。
这样,种群在某个特定时间内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
N t+1=N t+(B-D)+(I-E)
(N t是时间t时的种群数量,B、D、I、E分别是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的个体数,N t+1是一个时期后、时间t+1时的种群数量,则有出生率=B/N t;死亡率=D/N t;迁入率=I/N t;迁出率=E/N t。
)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