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取穴法

合集下载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寸的观点:(1)中指第一节和第二节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 1 寸(2)拇指第一关节为 1 寸(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节横纹处为准,四脂权衡作为 3 寸合谷:伸臂、附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炎、耳聋、耳鸣、眼病、面瘫、痛经、手指肌肉瘫痪等。

后溪:轻捏拳,在第五掌纹指关节的手掌横纹终点突出的地方。

主治:腰、颈扭伤,腰眼痛、头颈抖动、面肌抽搐、耳聋。

内关:在腕关节掌侧,腕纹正中上二寸(约二横纹)二经之间,与外相对。

主治:胃痛、腹痛、恶心、呕吐、心悸、心绞痛、胸闷、肘臂、手指麻木、疟疾。

外关:在腕关节背侧,腕横纹正中二寸(约二横纹)两骨之间,与内关相对。

主治:腕关节痛、偏头痛、;落枕、耳聋、臂侧外痛,上肢麻木。

支沟:外关上一寸主治:习惯性便秘、胸肌痛、肩臂痛。

曲池:肘曲折成60°角,虎口向上。

本穴在肘横纹终点凑近桡骨边沿处。

主治:肘关节及四周软组织疾患、肩臂痛上肢瘫痪、发热、高血压、湿疹、神经性皮炎。

少海:屈时,举臂,在肘内侧横纹终点处取穴主治:肘关节及四周软组织疾患。

大陵:伸臂,仰掌,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后,两筋间。

主治:腕关节及四周软组织疾患,心悸。

神门:伸臂,仰掌,前肩及小指外旋,在尺侧掌后第一横纹后,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出现凹陷处取穴。

主治:失眠、心悸。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掌中热。

腰痛点:手背、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腰痛点掌骨之间,左右共四穴。

主治:腰扭伤。

肩内陵:垂壁,在肩前腋前纹端与肩髃穴连线中点取穴。

主治:肩关节及其四周软组织疾病、臂痛、上肢瘫痪。

人中:在鼻下面与嘴唇的中间有一道小沟(人中沟),本穴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的地方。

主治:人事不省,脊椎骨痛、亲信绞痛、胸痛、面肿、消渴、鼻炎。

印堂:在两眉头中间。

中医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中医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中枢:第十胸椎棘突下。
大横:肚脐孔旁4寸处。
长强:尾骨尖端与肛门之间。
水道:关元穴旁2。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2)
取穴方法一般分为体表标志、折量分寸和指量法三类。
体表标志与折量分寸的定位较为恒定、明确,指量法应用较方便但差异也大,所以,临床取穴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适当选择应用。
也可以用自己手指量取别人的穴位,但要根据对方的高矮胖瘦作出适当的伸缩。
三、指量法(如图8-1)
1.直指量 一般可以次指的末节为一寸,加中节为二寸。可用以二寸为间隔的取穴。如腕后二寸取内关穴,即可以腕横纹上二指节为准。手中指第三节为一寸,后人称此为“中指同身寸”。
2.横指量 四横指相当三寸,二横指相当一寸半。如背部第一侧线为正中旁开一寸半,即可于正中旁开二横指取穴;第二侧线为正中旁开三寸,即可于正中旁开四横指取穴。四横指还可用于膝下三寸取足三里,内踝上三寸取三阴交,脐下三寸取关元等。《千金》称这种方法为“一夫”。手大拇指第一节(末节)横度为一寸,可用于以一寸为间隔的取穴。
二、折量分寸
对离体表标志较远的部位则用折量的方法,即将一定的部位折作几等分。这也是为了
定位方便,不要将它看成拘泥、呆板的规定。常用的各部折寸如表8—1。
在体表标志和分部折量的基础上,临床取穴多以手指来比量。因为各人手指的长度和宽
度与其他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用其本人的手指来量分寸,即通常所说的“同身寸”。术者
一、体表标志
体表标志可分定型的和动态的标志两类。
1.定型的标志 如五官、毛发、爪甲、头、脐窝及各种骨骼和肌肉标志。
2.动态的标志 如各关节的皮肤皱纹,经活动而出现的筋肉凹陷,以及采取一定的动作来比量(如两耳尖直对取百会;虎口交叉食指尽端取列缺;手掌握膝盖内侧当大指尽端取血海等)。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课件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课件

压痛法
在体表找到敏感点,轻轻 压迫,寻找产生疼痛的点 即为穴位所在。
捏提法
在肌肉丰厚处捏提肌肤, 寻找产生酸麻胀重感觉的 点即为穴位所在。
特殊取穴方法
解剖标志法
根据人体的解剖标志确定 穴位的位置。
指感法
通过手指的感觉来判断穴 位的位置,如感觉皮下组 织中的温热、寒凉、酸麻 、胀重等。
针感法
通过针刺产生的感觉来判 断穴位的位置,如酸麻胀 重等感觉。
下关
齿痛、耳聋、口噤
01
巨髎
口眼歪斜、鼻衄
02
03
地仓
口角歪斜、流涎
05
04 颊车
齿痛、口噤不语
足太阴脾经
阴陵泉
腹胀、腹泻、水肿
三阴交
月经不调、带下、遗精
隐白
腹胀、呕吐、便血
太白
腹胀、呕吐、腹泻
公孙
腹胀、腹泻、呕吐
手少阴心经
灵道
心痛、癔症、神经衰弱
阴郄
心悸、怔忡、惊恐
少海
心痛、癔症、神志不清
通里
诊断方面
穴位是脏腑气血在体表的反应点,通过观察穴位可以推断疾 病性质、程度、部位等。
治疗方面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和阴阳平衡,缓解疼痛和不适症状。
穴位的分类
经穴
位于十四经脉上,有具体的名 称和位置,是常用的穴位之一

奇穴
位于经脉之外,没有具体的名称 和位置,但具有一定的疗效。
反应点
是指压时感觉到的皮下硬结或疼痛 点,具有诊断和治疗作用。
太溪
头痛眩晕、失眠
然谷
月经不调、带下
照海
月经不调
04
注意事项
取穴注意事项
准确确定穴位位置

常用穴位图解

常用穴位图解

一、经典原文及注解1、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十要穴保健歌传统中医保健流行一首十要穴保健歌,几千年以来为人类所利用,不花钱,能治病,人人可以动手,无副作用。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可以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三里内关穴,胸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殷门昆仑穴。

头项若有病,后溪并风池。

膝前兼胸胁,环跳与阳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1)风池穴取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会穴。

方法:1、先将右手拇指与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2、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3、双手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2)曲池穴取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屈肘成直角时在纹外端凹陷处,掌心向内取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对面),拇、食两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2、换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3)内关穴取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手少阴心包经络穴。

方法:1、用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与内关相对)。

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

2、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4)合谷穴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方法: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5)后溪穴取穴: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骨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资料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资料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极泉穴的简单取穴法

极泉穴的简单取穴法

极泉穴的简单取穴法极泉穴(Ji Quan Xue)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脚背部内侧。

它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穴位,具有强烈的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关于极泉穴的简单取穴法。

取穴方法1.定位:极泉穴位于脚背部中央内侧,距离足内踝骨约1.5寸(约为四指宽度)。

可以用一只手的四指并拢,从足内踝骨向上量四个拇指宽度即可找到。

2.准备:在取穴之前,需要准备一些工具。

可以使用一根细长的针(如银针或针灸针),也可以选择使用手指按压。

3.取穴:取穴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按压,一种是刺破。

按压则直接用力按压穴位,每次按压5-10秒,重复若干次;刺破则使用细针轻轻刺入穴位,刺入程度约为0.3-0.5寸。

4.操作时注意事项:取穴时要保持局部清洁,可以用酒精棉球消毒。

按压或刺破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适。

穴位特点极泉穴位于足太阴脾经,对应脾经穴位之首。

据中医理论,极泉穴与全身经脉相连,其功能具有重要的调理作用。

1.清热解毒:极泉穴能够疏散体内的风热,具有清热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等症状。

2.改善血液循环:刺激极泉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对改善面色苍白、气血不足等问题有一定疗效。

3.调节脾胃功能:按摩极泉穴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胃部不适的症状。

4.缓解疲劳:利用极泉穴进行按摩可以缓解疲劳,恢复活力。

注意事项1.取穴时注意卫生,保持穴位和周围皮肤的清洁。

2.刺破时注意调整好角度和力度,避免过深或过浅。

3.对于身体虚弱、体温异常或怀孕妇女,应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建议后再进行取穴。

4.如果刺激极泉穴出现异常症状,如疼痛加重或出血等,应立即停止刺激并就医。

结语通过按摩或刺激极泉穴,可以达到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脾胃功能和缓解疲劳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免出现不适或损伤。

极泉穴的使用应谨慎,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经络中的特定点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穴取穴法:根据经络走向取穴,经脉是人体经络的纵向通道,沿着经脉取穴有利于调整整个经脉的气血流动。

例如,手太阴肺经上有名为“太渊”的穴位,位于掌心与手腕之间,可以用于治疗肺病和呼吸系统相关疾病。

2.部位取穴法:根据病症所在部位的特点取穴,例如,脚背部有名为“太白”的穴位,位于第一跖骨之间,可用于治疗头痛和眩晕等症状。

3.反射区取穴法:根据人体反射区的原理取穴,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在身体的特定部位都有对应的反射区,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调动相应的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例如,足底有名为“阴陵泉”的穴位,位于足底前长约三分之一处,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和心悸等症状。

4.对称取穴法:根据身体的对称结构取穴,例如,人体两侧的耳廓有很多反射区和穴位,左右穴位的刺激可以相互促进,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另外,人体的手足也是对称的,取穴时可以参照对侧相同位置的穴位。

5.背腧取穴法:就是刺激人体背部的腧穴,背腧是通过背部的节气穴对经络的整体性调控的方法。

背部有多处常用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起到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的作用。

6.穴位配穴法:根据病情选择多个穴位进行配合取穴,在取穴时考虑到不同穴位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治疗头痛可以选择取穴在太阳穴和风池穴,两个穴位配合刺激可以缓解头痛症状。

除了以上常用方法外,还可以根据疾病的特点和饮食调养的需要选择适合的穴位,例如,经常便秘的人可以选择取穴在足三里和大肠俞穴,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排便情况。

总之,穴位取穴方法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场景和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进行穴位操作时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感染和损伤。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

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简便取穴法常用穴位取穴方法穴位又叫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腧是转输、输注的意思穴是孔隙、聚集的意思。

腧穴是按摩重点施术的作用点传统记载的361个穴位分别归属于人体主要的14条经脉分布在14条经脉上的穴位称为“经穴”未列入14经系统的称为“奇穴”没有一定的名称和位置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叫“阿是穴”。

穴位具有运输气血沟通脏腑等作用。

在按摩治疗过程中准确地选取穴位非常重要。

经穴、奇穴的分布都有一定的位置在取穴时应当采取正确的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以下4种。

1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为12寸也就是把这段长度分成12等份取穴就以它作为折算的标准。

常用的骨度分寸以表说明如下。

部位起止常用骨度度量法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 直度眉心至前发际3 直度后向发际至大椎上 3 直度两乳突完骨之间9 横度两前额发角头维之间9 横度胸腹部两乳头之间8 横度腋平线至季肋11肋12 直度歧骨肋隔角至脐中8 直度脐中至耻骨联合上方5 直度背部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6 横度两骼后上棘之间3 横度上肢腕横纹至肘横纹12 直度肘横纹至腋横纹9 直度下肢股骨大转子至膑骨下19 直度膑骨下至外踝高点16 直度耻骨平线至股骨内上髁18 直度腔骨内侧踝下至内髁高点13 直度2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可分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等。

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是穴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当闭口等。

3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

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

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

留针30分钟。

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

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1、膝关节术后疼痛薄氏镇痛处方: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

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3、无先兆偏头痛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

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

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

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一60mm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

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

常用穴位定位与取穴方法PPT课件

常用穴位定位与取穴方法PPT课件
4
4.肩髃*(Jiānyú,LI15) 【定位】 在肩峰端下缘,三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外展或向前
平伸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主治】 ①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颈项拘挛;②瘰疬;③目
疾。 【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5.迎香*(Yíngxiāng,LI20) 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主治】 ①鼻塞,鼽衄,口歪,面痒;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始部,颧肌中;有面横动、静分支;布有面神经 及眶下神经。 •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瞤(3-①)动、齿痛、 颊肿、三叉神经痛。 • 【操作】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l寸
9
3.颊车*(Jiáchē,ST6) 【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当咀嚼时咬肌
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 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操作】 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可向地仓透刺。 4.头维*(Tóuwéi,ST8) 【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流泪。 【操作】 平刺0.5~l寸。 5.地仓*(Dìcāng,ST4)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 口歪,流涎,眼睑瞤(3-①)动。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透刺。
5
6
足阳明胃经
1.承泣*(Chéngqì,ST1) 足阳明经、阳跷、 任脉交会穴
【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 之间
【主治】 ①眼睑瞤(3-①)动、迎风流泪、目 赤肿痛、夜盲;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 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 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按压针孔片刻,以防 出血。

常见穴位的取穴方法及作用

常见穴位的取穴方法及作用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12. 关元
定位方法: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 下3寸。 主治: 小便频数、遗尿、癃闭、崩漏、 泄泻、腹痛、眩晕、痛经、月经 不调等。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13. 气海
定位方法: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 脐中下1.5寸。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水肿、 痛经、闭经、崩漏、腹痛、 便秘、泄泻等。
3.天枢穴
定位方法: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 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腹痛、腹胀、便秘、泄 泻、痢疾、月经不调、痛 经。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4.足三里
定位方法: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 胫骨旁开一横指。 主治: 胃痛、消化不良、腹胀、腹痛、 泄泻、便秘、心悸、咳喘、气短、 头晕、失眠、膝痛、下肢痿痹。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8. 涌泉
定位方法: 在足底,屈足蜷趾时足心最凹 陷处。 主治: 眩晕、头顶痛、失眠、癫狂、 昏厥、小儿惊风、小便不利、便秘、 舌干、失音、咽喉肿痛、足心热。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9. 内关
定位方法: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胸闷、心悸、心痛、呕吐、呃逆、 胃痛、头痛、眩晕、失眠、癫痫、 肘臂挛痛。
度量法 直量 直量 直量 横量 直量 横量 直量 直量 直量 直量 直量 直量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⒊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固定标志定位法: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

常用穴位取穴法

常用穴位取穴法

常用穴位取穴法2013-05-28 | 阅:1 转:4008| 分享修改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7.曲池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液针常用穴位

液针常用穴位
液针常用穴位
愈圣神药业 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列缺

1、两手张开虎口,垂直交叉,一侧食指压 于另一侧的腕后2、自然标志取穴法:握拳,掌心向内,手 腕稍下垂,腕后桡侧可见一高突骨,其上 方用力握拳时可见之凹陷即是本穴。
人迎

摸颈部动脉搏动之内侧缘,平喉结处即是 本穴

以大拇指指关节横纹中点压在大椎穴上, 其两侧纹头边缘所在处即是本穴(即大椎 穴各旁开5分)善止咳平喘,主治哮喘。
尺泽

肘部微屈,手掌向前上方,触及肘弯里大 筋(肱二头肌腱)的桡侧(外侧),与肘 横纹的交点,即是本穴
商阳

沿食指指甲底部与桡侧缘各引线的交点即 是本穴
迎香

或仰靠位,鼻唇沟平鼻翼外缘中点处即是 本穴
涌泉

仰卧或俯卧位,五个足趾屈曲,屈足掌, 当足底掌心前面(约足底中线前1/3处)正 中之凹陷处即是本穴
内关

仰掌,微屈腕关节,从掌后第一横纹上二 横指,当两条大筋之间即是本穴
关元

脐中直下四横指处即是本穴
神阙

肚脐中央即是本穴
气海

肚脐直下两横指(约1.5寸)处即是本穴
天突

仰靠坐位,胸骨上端凹陷中

2、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 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处即是本穴。
三阴交

以手四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 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 即是本穴
膻中

两乳头之间中点。(若女性两乳头下垂则 由锁骨往下摸四根肋骨处之胸骨柄中央即 是本穴
承浆

正坐仰头位,微张口,可见颏唇沟较明显, 下唇下方正中之凹陷即是本穴
极泉

常用董氏奇穴

常用董氏奇穴

常用董氏奇穴1、木穴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尺侧。

针深半分。

主治:肝火旺、脾气燥。

说明:①木穴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D线上,计有二穴,取穴采用三分点法,临床多半只取一穴,一般而言,以下穴为准;②木穴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对于眼睛发干、眼易流泪、手汗、感冒、手皮发硬等皆有疗效;③木穴治疗鼻涕多、手掌皱裂病尤其有特效。

2、妇科穴部位:在大指第一节背面尺侧。

五分针,针深两分,一用两针。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经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说明:①妇科穴位于大指第一节尺侧,计两穴,取穴采用三分点法;②本穴为妇科常用穴,效果显著。

3、五虎穴部位:在大指阴掌第一节之桡侧,针深两分。

主治:全身骨痛。

说明:①五虎穴位于阴掌第一节A线上,计五穴,取穴采用六分点法,处自上而下计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②五虎穴应用广泛,对于脚跟痛、脚痛、手痛,效果显著。

4、重子穴部位:在阴掌,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间。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说明:5、重仙穴部位:在阴掌,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阳掌灵骨穴相通,一寸针,针深三至五分。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说明:五指并拢,阴掌食指C线之延长线与大拇指本节高骨做一垂直线之交叉点,即重子穴,自重子穴与掌缘平行斜下一寸即重仙穴,两穴单位均治背痛(对膝痛效果亦佳),并用效果更为迅速,尤其治疗膏肓穴部位之疼痛,效果更是较一般穴位高出许多。

运用:重子、重仙穴同时下针,为治疗背痛之特效针。

6、大白穴部位:在阳掌,在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节掌骨与第二节掌骨中间凹陷中,用一寸针,针四分至六分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用肺炎(特效)。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大白穴即大肠经之三间穴,很少单独运用,除用三棱针治疗小儿气喘、发高烧用急性肺炎外,大多为灵骨之倒马针,两穴巧合运用效果更佳。

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

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
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
文成县中医院 叶胜男
如何定穴
手指同身寸法 骨度分寸法 体表标志法
手指同身寸法
手指同身寸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 量标准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手指同身寸法 1寸同身寸法
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手指内侧两 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看做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 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 的宽度作为一寸,主要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膻中穴 】
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 的中点。 膻中穴的主治病 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 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 胖、过瘦、呃逆、乳腺炎、 缺乳症、咳喘病等。宽胸理 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 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 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 呃逆等病症。
【大椎穴】
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 穴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 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 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 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 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能 疏风解表,清热通阳,健脑强 脊。适用于头颈强痛、骨蒸潮 热、神疲乏力、腰脊拘急、感 冒、落枕、颈椎病、气喘、热 病等病症,有防病强壮作用。
【治喘穴 】
属经外奇穴的背部穴。
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
棘突下,旁开0.5寸。该
穴有平定喘息的功效,
故名为"定喘"。治喘穴
位于大椎穴左右约二厘
米处的凹洼中。能止咳
平喘,通宣理肺。对于
治疗气喘发作,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百日


【心俞穴 】
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取穴时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及作用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及作用

分部 头部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大椎以下至尾骶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横纹 耻骨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 缘 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 股骨大转子至膝中 膝中至外踝尖
8寸 8寸 5寸 21椎 9寸 12寸 18寸 13寸 19寸 16寸
十四經穴
1.手太陰肺經腧穴 2.手陽明大腸經腧穴 3.足陽明胃經腧穴

4.足太陰脾經腧穴
5.手少陰心經腧穴 6.手太陽小腸經腧穴 7.足太陽膀胱經腧穴 8.足少陰腎經腧穴 9.手厥陰心包經腧穴 10.手少陽三焦經腧穴 11.足少阳陽膽經腧穴 12.足厥陰肝經腧穴 13.督脈腧穴 14.任脈腧穴
一、取穴的基本方法

1 2 3 4
骨度折量定位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
(一)骨度折量定位法

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位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 定穴的标准。此方法适用于任何年龄、任何体型的患者。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起点 前发际至后发际 常用骨 度 12寸 度量法 直量 说明 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 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 至后发际3寸。 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两穴作1寸6 分。
手厥阴心包经
1曲泽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主治:心痛,心悸,烦热,口干,胃痛,呕吐,肘臂酸痛。 2 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虚烦,失眠,偏头痛。胃痛,呕吐,癫狂,发热,头晕,肘臂挛痛。 晕车晕船。高血压。
手少阴心经
1 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凹陷中。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心动过速。怔忡,健忘,不寐,癫狂,呆痴。掌中热。风湿性关节炎。 快速取穴:仰掌,豌豆骨(手掌小鱼际肌近腕部有一突起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尺侧 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其归经

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其归经

手太阴肺经尺泽:【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法】仰掌,微屈肘,握拳,肱二头肌微用力收缩,使肘横纹处肱二头肌腱显现,当肘横纹水平线与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直线相交点取穴。

孔最:【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取法】仰掌,伸前臂,当腕横纹上7寸的水平线与太渊至尺泽的连线交点处取穴。

(太渊至尺泽的中点为6寸,中点上一寸即7寸处)列缺:【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法】①仰掌、伸前臂,将太渊至尺泽的连线均匀分布四等份,当远端1/4(3寸)的中点水平线与桡骨茎突直上的交点处取穴。

②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基突上方,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处即是穴。

太渊:【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取法】仰掌,伸前臂,在掌侧腕横纹(以腕关节缝为准)桡侧端,摸到桡动脉搏动处是穴。

少商:【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取法】以拇指指甲根最近端(与皮肤相接处)作一横线,再在指甲桡侧缘作一直线,当两线在桡侧指甲角旁的交点处取穴。

(以下指、趾甲角旁的穴位均依上取法。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取法】以拇指指甲根最近端(与皮肤相接处)作一横线,再在指甲桡侧缘作一直线,当两线在桡侧指甲角旁的交点处取穴。

(以下指、趾甲角旁的穴位均依上取法。

)三间:【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关节处)后桡侧凹陷处。

【取法】微握拳,拇指与食指尖相合,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后方凹陷处取穴。

(或用手指沿第二掌骨桡侧面向前推,推至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取穴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法】伏掌(或竖掌),先定准第二掌骨小头与基底部后,找到第二掌骨中点。

当一、二掌骨间,靠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取穴。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掌面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按下处是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穴位取穴法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 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4.商阳井穴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7.曲池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0.5〜1寸。

8 .肩髃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9 .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 寸10 .四白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操作:直刺0.3〜0.5寸。

11 .地仓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2 .下关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主治: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面痛,齿痛,耳鸣,耳聋。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

13 .头维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头痛,目眩,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目痛。

操作:向后平刺0.5〜0.8寸或横刺透率谷。

14 .天枢大肠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月经不调等。

操作:直刺1〜1.5寸。

15 .犊鼻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操作:屈膝90°,向后内斜刺 1.〜1.5 寸16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胃痛,疳积,乳痈,肠痈,水肿,癫狂,脚气,虚劳羸瘦,心悸,气短。

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0〜2.0寸。

隆络穴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痿痹。

操作:直刺1.0〜1.5寸。

18 .内庭荥穴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秘,热病,足背肿痛。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

19 .三阴交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食不化,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痛经,难产,心悸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0〜1.5寸。

20 .阴陵泉合穴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腹胀,泄泻,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膝痛,黄疸。

操作:直刺1.0〜2寸。

21 .血海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降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瘾疹,皮肤瘙痒,丹毒,股内侧痛。

澡作:直刺1.0〜1.5寸。

22.通里络穴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舌强不语,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

23 .神门输穴;原穴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高血压,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

避开尺动脉、静脉。

24.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定位: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操作:直刺0.5〜0.8寸。

25 .听宫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夕、。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

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操作:张口,直刺0.5〜1寸。

26 .风门主治: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

27.肺俞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潮热,盗汗,骨蒸,咯血,鼻塞。

操作:直刺0.5〜0.8寸。

28.胃俞定位:第12胸椎棘实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

操作:直刺0.5〜1寸。

29 .肾俞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精,阳痿,早泄,遗尿,腰背酸痛,头晕,耳鸣,耳聋,月经不调,喘咳少气。

操作:直刺0.5〜1寸。

30 .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吐,腹泻,小便不利,丹毒。

定位: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操作:直刺1〜1.5寸。

31 .秩边操作:直刺1.5〜3寸。

32 .承山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操作:直刺1〜2寸。

33 .昆仑经穴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强。

操作:直刺0.5〜0.8寸。

34 .至阴井穴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胎位不正,头痛,鼻塞,鼻衄,目痛,滞产。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胎位不正用灸法。

35 .涌泉井穴定位: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昏厥冲暑,小儿惊风,癫证,头痛、头晕,目眩,咽喉肿痛,咯血,便秘,小便难,奔豚气,足心热。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玄,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月经不调,失眠,健忘,消渴,遗精,阳痿,腰冷痛,。

操作:直刺0.5〜1寸。

36.太溪输穴;原穴操作:直刺0.5〜0.8寸。

37.内关络穴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冲风昏迷,舌强不语,小儿惊风冲暑,昏厥。

操作:直刺0.5〜1寸。

38.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操作:直刺0.5〜1寸。

39.支沟经穴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正中间。

操作:直刺0.5〜1寸。

40.翳风定位: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瘰疬。

操作:直刺0.8〜1.2寸。

41.角孙定位: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赤肿痛,齿痛。

操作:平刺0.3〜0.5寸。

42.风池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 中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颈项强操作: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

43.环跳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风疹。

操作:直刺2〜3寸。

44.阳陵泉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黄疸,胁痛,口苦,呕吐,膝肿痛,下肢痿痹,脚气,小儿惊风,夜盲,近视,胸乳胀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45.悬钟(绝骨)八会之髓会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半身不遂,痔疾。

操作:直刺0.5〜0.8寸。

46.太冲输穴;原穴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中风,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口眼歪斜,黄疸,胁痛,腹胀,遗尿,癃闭,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1寸。

47.腰阳关定位: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脊相平。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1寸。

48.命门定位: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腰脊强痛,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腹冷痛,腹泻。

操作:直刺0.5〜1寸。

49.大椎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项强,操作:斜刺0.5〜1寸。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痴呆,头痛,眩晕,中风,失语,耳鸣,癫狂,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健忘,不寐。

操作:平刺0.5〜1寸。

51.神庭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痛,操作:平刺0.3〜0.5寸。

52 .水沟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癫狂病,小儿惊风,鼻衄,口眼歪斜,闪挫腰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53.中极膀胱募穴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54.关元小肠募穴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 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小腹疼痛,疝气,遗尿,小便频数,腹泻,五淋,尿血,尿闭,尿频,月经不调,带F,崩漏。

操作:直刺1〜2寸,需排尿后进行针刺。

孕妇慎用。

55 .气海肓之原穴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 1.5寸。

主治:虚脱,形体羸瘦,水谷不化,腹泻,痢疾,小便不利,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崩漏。

操作:直刺1〜2寸。

56.神阙定位:脐窝中央。

水肿,小便不利。

操作:禁刺,宜灸。

57.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

主治:胃痛,纳呆,小儿疳积,呕吐,反酸,泄泻潢疸,癫痫。

操作:直刺1〜1.5寸。

58.印堂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痫。

操作:提捏进针,从上向下平刺,或向左向右透攒竹、睛明等朿U 0.5〜1寸。

59.太阳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二棱针点刺出血。

60.十宣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约0.1寸处,左右共10 穴。

主治: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手指麻木。

操作:直刺0.1〜0.2寸。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