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

合集下载

康复科操作规程

康复科操作规程

康复科操作规程(理疗操作部分)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麻痹和萎缩、尿潴留、习惯性便秘、胃下垂、各种疼痛。

痉挛性肌肉电刺激可治疗脑血管意外后的偏瘫、脑瘫性痉挛瘫痪。

【禁忌症】植有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脏部位、对电流高度敏感者、孕妇下腹部、颈动脉窦区。

【操作】(一)按医嘱选好电极,衬垫用温水浸湿。

(二)据治疗目的,定电极放置方法。

1、单极法:电极100cm 2 ,于颈后或腰部,手柄电极置于患部之神经肌肉运动点。

2、双极法:个小圆电极,径1-2cm,放在肌腹两端,可用于两个手柄电极控制。

(三) 准运动点,将电极用固定带固定。

(四)根据电诊断结果,选择适宜的电流参数,如脉冲前沿、后沿、脉宽、频率等,然后调节电流强度,引起明显肌肉收缩。

(五)一组病肌刺激15-30次后换其他病肌,反复循环4次。

(六)电刺激时嘱患者尽力做主动收缩肌肉之动作。

(七)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时,逐步给肌肉增加负荷,如放沙袋、反向牵引等。

(八)痉挛肌刺激时选用波宽(0.2-0.5ms)和频率(0.66-1Hz)相同但出现时间有先有后(相隔0.1-1.5s)二组方波电流。

一组固定于痉挛肌两端肌腱处另一组固定于拮抗肌肌腹每组肌肉治疗各10分钟。

【注意事项】(一)运动点要找准,使病肌收缩明显而邻近肌肉反应小。

(二)表面电极无反应时可采用针电极,二根毫针刺入病肌两端,再接上脉冲电流。

(三)治疗时局部不应出现疼痛和肌肉疲劳。

(四)电刺激前可配合温热治疗以增强疗效。

(五)调节脉冲参数时,波宽应小于同期的2/3。

干扰电疗法【适应症】用于治疗胃下垂、关节炎、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闭塞性脉管炎等。

【禁忌症】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血栓性静脉炎。

【操作】(一)根据医嘱选择电极,有衬垫电极、手套电极和吸盘电极三种,电极衬垫用温水浸润。

(二)将选好的两组电极固定于治疗部位,使两组电流交叉在病灶处。

(三)差频范围依病情而定,一般镇痛用90-100Hz或0-100Hz,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渗出吸收用50-100Hz或25-50Hz,使肌肉收缩用25-50Hz或1-10Hz。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康复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专业科室,主要负责对各种疾病引起的身体功能障碍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科的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评估与记录、康复训练、康复护理、康复辅助器具的使用。

一、评估与记录评估与记录是康复科的基础工作,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功能评定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确定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康复目标。

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包括:1.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了解疾病对其生活能力的影响。

2.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心肺系统等方面的检查。

3.进行功能评定,包括行走能力、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评定。

4.细致记录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康复目标。

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康复科的核心内容,通过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技术手段,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自身的功能水平。

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包括:1.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根据患者的康复目标确定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

2.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包括力量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等方面的训练内容。

3.进行功能训练,包括行走训练、日常生活训练、认知训练等方面的训练内容。

4.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及时进行康复训练的调整和优化。

三、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是康复科的重要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包括:1.保护患者的受损部位,包括创面护理、接尺护理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2.进行功能训练的辅助护理,包括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协助患者进行体位转换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3.进行心理护理,包括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心理支持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4.定期评估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四、康复辅助器具的使用康复辅助器具是康复科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适当的辅助器具使用,帮助患者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1.选择合适的康复辅助器具,包括拐杖、助行器、轮椅等方面的辅助器具。

2.进行合适的辅助器具使用教育,包括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辅助器具、教授患者使用辅助器具的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2)所有瘢痕都应被压力衣覆盖,至少在上下5cm 范围。若瘢痕位于关节附近或跨关节,压力衣应延伸 过关节达到足够长度。
(3)缝制过程中,避免过多的接缝。 (4)若皮肤对纯合成的弹力纤维材料过敏而不能穿
戴时,应考虑换用其它方法。
(5)对于跨过活动关节的压力垫,应考虑不妨碍关 节活动。
(2)禁忌证:治疗部位有感染性创面,脉管 炎急性发作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已形成者。
3、设备与用具
缝纫用具、压力衣及压力垫等。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压力衣制作技术: 1)测量:压力衣需要量身订做才能保证最合
适的压力,因此测量甚为重要。用皮尺准确测 量瘢痕部位的肢体周径和压力衣覆盖部位的长、 宽等;
4)缝制:材料取舍适当后,使用缝纫机或锁 边机进行缝制等;
5)试穿、测压及调整:压力衣做好后,应让 患者试穿,根据经验检查是否合身及压力是否 足够,达不到理想压力需加用压力垫进行调整。 如需精确压力则要用专门仪器进行测量,再根 据测量结果进行调整。教会患者正确穿戴方法;
6)交付使用:患者学会自行穿戴后可将压力 衣交付患者使用,并教会患者使用及保养方法 和注意事项;
2)计算及画图:根据所需压力衣的样式和压 力大小,计算出压力材料所需的尺寸,并画出 纸样(图纸)。在计算需要的布料尺寸时,应考 虑边距的尺寸,实际尺寸一般比测量尺寸大约 2-5mm(边距的尺寸);
3)裁剪:将画好的纸样裁剪后固定于用双苯 二甲酸、乙二酯纤维及含有聚氨甲酸乙酯的长 链聚合体纤维组成的珠罗纱立体织物的弹力布 上,按纸样尺寸裁出布料;
(4)压力垫制作技术:
1)根据加压的部位和形状,确定压力垫大小; 2)将确定好的形状画于压力垫材料上; 3)通过加热塑形或打磨出所需形状。跨关节

康复科操作规范

康复科操作规范

康复科操作规范1. 背景康复科是一个重要的医疗科室,负责协助病人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

为了确保康复科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操作规范以规范相关操作。

2. 目标本操作规范旨在确保康复科人员在工作中遵循一致的标准和程序,以提供安全有效的康复服务。

3. 操作规范3.1 接待病人- 康复科人员应友善地接待病人,提供必要的解释和指导。

- 康复科人员应了解病人的病史和康复需求,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3.2 康复评估- 康复科人员应对病人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包括身体功能、疾病情况和社会心理状况等方面的评估。

- 康复科人员应使用科学、客观的评估工具和方法,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3.3 制定康复计划- 康复科人员应根据康复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包括康复目标、康复方法和康复时间等。

- 康复计划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3.4 康复实施- 康复科人员应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康复实施,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功能训练等。

- 康复科人员应保证康复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风险。

3.5 康复记录- 康复科人员应及时、准确地记录康复过程和康复效果,包括病人的康复进展、康复方法的调整和康复效果的评价等。

- 康复记录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保护病人隐私的要求。

3.6 康复指导和教育- 康复科人员应向病人提供康复指导和教育,包括自我管理、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方面的指导。

- 康复科人员应确保病人理解和掌握康复知识和技能,以便病人能够积极参与康复过程。

4. 管理和监督- 康复科负责人应负责对康复科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操作规范的落实和执行。

- 康复科负责人应及时解决康复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5. 改进和优化- 康复科应定期进行工作评估和改进,以提高康复服务质量和效果。

- 康复科人员应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研究,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

以上是康复科操作规范的基本内容,希望全体康复科人员严格遵守,并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

康复治疗技术常规操作规程

康复治疗技术常规操作规程

引言概述康复治疗技术是一种通过专门的训练和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医学手段。

本文将介绍康复治疗技术的常规操作规程,以帮助康复治疗师和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进行康复治疗工作。

该规程包括患者评估、治疗目标设定、治疗计划制定、治疗技术选择和进展监测等方面。

正文内容一、患者评估1.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康复治疗师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需求。

2.进行身体功能评估:通过对患者的身体活动能力、肌力、感觉和平衡等方面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的康复治疗需求和治疗重点。

3.进行认知和心理评估: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包括记忆、注意力、情绪等方面,以帮助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计划。

二、治疗目标设定1.根据患者评估结果,明确治疗目标:包括康复治疗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主要目标指患者需要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次要目标则是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2.设定具体的治疗目标:具体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每个目标需具体、可量化和可操作。

三、治疗计划制定1.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治疗目标,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计划,包括治疗的频率、时长和内容等。

2.选择治疗技术和方法:根据患者的特点和治疗需求,选择适合的治疗技术和方法,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言语治疗等。

四、治疗技术选择1.物理治疗技术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物理治疗技术,包括热疗、电疗、按摩等。

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应症,需要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选择。

2.运动疗法技术选择: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疗法技术,如平衡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和运动能力。

3.言语治疗技术选择:对于有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选择适合的言语治疗技术,包括语言训练、发音训练等。

五、进展监测1.定期评估患者的治疗进展:制定评估周期,定期对患者进行身体功能、认知和心理等方面的评估,以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治疗效果。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一、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操作规范1.仪器操作规范(1)仪器设备仔细检查,确认仪器无任何异常现象,检查所有电路线路是否正常连接,检查导线是否损坏,以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

(2)设置合适的检查位置和合适的检查体位,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首次使用或使用前未使用超过一个月的设备,要进行热启动和自动校准等前期处理。

热启动时间至少为30分钟。

(4)检查前观察患者情况,了解其身体状况、药物使用或诊疗史等,避免对检查结果产生干扰。

2.检查操作规范(1)检查患者表面皮肤情况,清洁需检查区域的皮肤,避免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

(2)安装电极时,已知采样信号的波形和大小能确定哪种类型的电极最佳。

此外,安装时应确保电极处于皮肤层下,避免机械压力对导电体的影响,影响波形的准确性。

(3)调整放大倍数和增益因子之后,进行信号放大和过滤处理,以增加信噪比,并提高信号品质。

(4)检查前,应让患者放松、闭眼、闭嘴等,并要求患者配合操作。

(5)操作者应根据检查类型运用对应的刺激模式(如,以正弦刺激为主的“基础”条件等),提高检查效率,降低干扰。

(6)执行每项测试之前,应告知患者关于测试步骤和流程,让患者进入放松状态。

3.检查结果处理规范(1)每个采集的信号波形,都应验证其稳定性和重复性,排除信号失真现象。

如存在,应及时排除干扰源。

(2)对结果进行分类,同时根据分类结果判定神经和肌肉系统的损伤程度。

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需要区分不同的损伤程度及其症状。

(3)结果处理完毕后,将结果文档化、储存,并记录相关的检查信息,以备后续参考。

二、康复恢复训练操作规范1.康复训练前诊断规范(1)在执行康复训练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的全面诊断。

这可能包括影像学检查、肌肉活力度等体检。

在排除了潜在的风险因素后,才能进行康复训练计划。

(2)与此同时,需要记录患者康复训练前的基础度量,以便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进度。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

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医学科康复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篇物理治疗.第一章功能评定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一、姿势二、身高与体重三、肢体长度和围度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一、四肢关关节二、脊柱关节第三节肌力评定一、徒手肌力评定二、等速肌力评定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四、肌肉耐力评定第四节肌张力评定一、手法评定二、仪器评定第五节感觉评定一、浅感觉二、深感觉三、复合感觉第六节平衡评定一、临床观察二、量表评定三、仪器评定第七节协调评定一、上肢二、下肢第八节步行评定一、步行能力二、步态分析第九节心血管评定一、心率二、血压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第十节呼吸评定一、通气功能二、代谢当量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第十一节疼痛评定一、压力测痛法二、视觉模拟评分法三、疼痛问卷附录:附表1—2—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2—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第二章运动治疗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三、主动运动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一、上肢二、下肢三、脊柱第三节牵伸技术一、上肢二、下肢三、躯干第四节肌力训练一、徒手肌力训练二、等长肌力训练三、等张肌力训练四、等速肌力训练第五节步行训练一、步行前训练二、步行训练第六节呼吸训练一、腹式呼吸训练二、抗阻呼气训练三、深呼吸训练四、局部呼吸训练五、排痰训练六、呼吸肌训练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一、无器械平衡训练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三、仪器平衡训练四、协调训练第八节有氧训练一、器械有氧训练二、无器械有氧训练第九节神经发育疗法一、Brunnstrom技术二、Bobath技术三、PNF技术第十节运动再学习一、上肢功能训练二、口面部功能训练三、卧位到床边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四、站起与坐下训练五、站立平衡训练六、行走训练第十一节医疗体操一、偏瘫二、颈椎病三、腰椎间盘突出症四、肩周炎五、膝关节骨关节炎六、脊柱侧凸第十二节牵引治疗一、腰椎牵引二、颈椎牵引第三章物理因子治疗第一节电疗法一、直流电疗法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三、低频电疗法四、中频电疗法五、高频电疗法第二节光疗法一、红外线疗法二、紫外线疗法三、激光疗法第三节磁疗法一、静磁场疗法二、动磁场疗法第四节超声波疗法一、超声波疗法二、超声药物透入疗法第五节冷疗法一、冷疗法二、冷冻疗法第六节热疗法一、石蜡疗法二、湿热袋敷疗法三、泥疗法第七节压力疗法一、正负压疗法二、负压疗法三、正压顺序循环疗法第八节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第二篇作业治疗。

康复科诊疗常规与操作规程

康复科诊疗常规与操作规程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物理治疗操作规程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合适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㈠电脑中频疗法适应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

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

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

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

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在中频治疗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

㈡超短波疗法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还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疼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

1.毫针刺法操作规程一、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康复科诊疗常规及操作规程

康复科诊疗常规及操作规程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物理治疗操作规程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合适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㈠电脑中频疗法适应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

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

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

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

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在中频治疗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

㈡超短波疗法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还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疼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

儿童康复科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儿童康复科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儿童康复科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儿童康复科是一个致力于帮助儿童恢复或改善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科室。

为了确保诊疗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特制定以下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一、评估与诊断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的出生史、生长发育史、疾病史、家族史等,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2、身体检查包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运动功能评估、感知觉评估、语言和言语评估等,全面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和功能障碍。

3、辅助检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 CT、MRI 等)、脑电图检查、听力检查、视力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和了解潜在的病因。

4、综合评估综合病史、身体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诊断和康复目标。

1、物理治疗(1)运动疗法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和运动能力,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训练方案,包括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助力运动等,以改善患儿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2)物理因子治疗如电疗、磁疗、光疗、热疗、冷疗等,可用于缓解疼痛、减轻炎症、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恢复。

2、作业治疗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作业活动,如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手工制作、游戏等,提高患儿的手功能、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言语治疗针对患儿的语言和言语障碍,进行发音训练、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吞咽训练等,帮助患儿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和吞咽功能。

4、康复工程如矫形器、辅助器具的适配和使用指导,帮助患儿改善身体功能,提高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中医疗法,促进患儿的康复。

三、康复训练计划制定1、明确康复目标根据患儿的评估结果,确定短期和长期的康复目标,如提高运动能力、改善语言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等。

2、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结合康复目标和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强度、训练时间和频率等。

3、定期评估与调整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定期对患儿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确保康复训练的有效性。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物理治疗功能评定身体形态评定1、姿势1.1、定义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过程。

1.2、适应证与禁忌证1.2.1适应证:影响正常姿势的疾患,包括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肢体残缺或发育不全等)与后天性异常(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压缩性骨折后等)。

1.2.2禁忌证:意识障碍,不能独立坐或站。

1.3、设备与用具目测法无需设备或可以使用摄像机;脊柱测量使用铅垂线;放射学评定需要X线检查设备。

1.4、操作方法与步骤1.4.1目测法:左、右侧面观察有无足弓消失,膝关节屈曲挛缩或过伸,髋关节屈曲挛缩,胸腰椎局部后凸(圆背或驼背),前、后面观察有无脊柱侧屈,双肩是否对称。

1.4.1.1躯干:观察头部是否前倾、旋转或侧屈,胸廓呼吸是否对称,一侧胸锁关节或肩锁关节是否高于另一侧,胸部有无陷凹、隆凸或桶状胸,有无塌肩凸臀(一侧肩关节低于对侧,对侧髋关节向外侧凸出),脊椎的侧凸与旋转,两侧肩胛骨与脊柱不等距、不等高,翼状肩胛,躯干肌萎缩等。

1.4.1.2上肢:观察两上肢体位是否一样;一侧上肢是否远离躯干或过度内、外旋;两侧上肢是否等长;有无上肢畸形及肌肉萎缩等。

1.4.1.3下肢:观察有无扁平足,马蹄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内、外翻,髋过度内、外旋,下肢肌肉萎缩等。

1.4.2铅垂线测量法:目测法发现姿势异常后可以采取铅垂线测量。

受检者站立位,铅垂线从枕骨隆突的中点下垂,如果铅垂线不经过臀中沟表示有脊柱侧凸,姿势异常但铅垂线经过臀中沟,则表示脊柱侧凸的代偿完全。

1.4.3放射学评定:对疑有脊柱侧凸的受检者(孕妇除外)可以进行放射学检查。

拍摄直立位第1 胸椎到第1 骶椎的正、侧位片,在X光片上测量脊柱侧凸的角度,具体测量方法见放射影像学专著。

1.5注意事项1.5.1熟悉人体脊柱与肢体的标准姿势。

1.5.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身体、脱去鞋袜、采取自然姿态或动作。

1.5.3评定女性受检者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家属陪同。

康复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三)

康复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三)

康复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三)(1a.分离牵引:患者仰卧,肩外展约50°并内旋。

治疗者外侧手托住上臂远端及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然后放松,重复3~5b.前屈向足侧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治疗者双手分别c.外展向足侧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放在治疗者前臂内侧。

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内侧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四指向下向足的方向d.前后向滑动:患者仰卧,上肢注意放松。

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将肱骨e.后前向滑动:患者仰卧,上肢放在体侧,屈肘,前臂放在胸前。

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方,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f.侧方滑动: 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及肘部固定,g.后前向转动: 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肩稍内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后。

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面,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 由后向前转动h.前屈摆动: 患者仰卧,上肢前屈至受限处,屈肘90°,治疗者外侧下肢屈髋屈膝放在床上与患侧上臂接触,内侧手握住患者腕部,外侧手握住肘部, 在活动受限处摆动。

i.外展摆动: 患者仰卧位,肩外展至活动受限处,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疗者内侧手从肩背部后方穿过,固定肩胛骨,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耸肩的代偿作用。

外侧手托住肘部,并使肩稍外旋和后伸,j.内旋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疗者上方手握住肘窝部固定,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内旋。

患者也可以取坐位,肩外展90°,屈肘90°。

治疗者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固定,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k.外旋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屈肘90°。

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头前面固定肩部并稍向下加压,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外旋。

康复科诊疗常规及操作规程

康复科诊疗常规及操作规程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物理治疗操作规程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合适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㈠电脑中频疗法适应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

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

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

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

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在中频治疗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

㈡超短波疗法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还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疼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该操作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康复治疗技术操作前准备: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其病史、病情和康复需求,确定治疗目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同时,操作人员应确保治疗设备和器具的安全性和功能完好。

2.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要求:操作人员应熟悉各项治疗技术的操作要领和操作步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技术选择和调整。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重操作手法和力度的掌握,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对患者的观察和评价。

3.康复治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在治疗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注意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保持操作区域的干净整洁。

注意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和伤害。

同时,操作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对康复设备和器具进行有效的消毒和清洁。

4.康复治疗技术操作禁忌和并发症处理:根据治疗技术的特点和患者的病情,阐明相应的禁忌和注意事项,如对于急性期、高热、大面积瘢痕等情况,需谨慎使用或禁止一些技术。

同时,规范了对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如出血、感染、疼痛等。

5.康复治疗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规定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要求,包括操作人员的资质和培训,设备和器具的检测和维护,操作过程的记录和评估等。

同时,要求操作人员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考核,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提高。

总之,《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24年版)》的实施有利于规范康复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质量。

对于广大从事康复治疗的医务人员和相关机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提高康复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常用技术操作规范--康复医学科

常用技术操作规范--康复医学科

康复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运动疗法.。

1 作业疗法。

8 转移训练。

10 关节活动度。

12 关节松动术。

17 平衡训练。

21 步行训练。

27 协调训练。

30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训练。

31 呼吸训练。

38 构音障碍康复技术。

40失语症康复技术。

42 吞咽障碍康复技术。

46 肌力训练。

48运动疗法概述运动再学习是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运动功能的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重新学习的治疗方法。

此法利用了学习和动机的理论以及在人类运动科学和运动技能获得的研究结果,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着重按照运动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现代运动学习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

其基本原理包括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机理和学习运动技巧的5个基本因素:脑损伤后功能恢复、限制不必要的肌肉运动、强调反馈对运动控制的重要性、调整重心和环境控制。

适应症脑血管意外后、脑瘫、颅脑损伤等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禁忌症无特别的禁忌证。

如患者伴有高血压、心脏病、或严重身体衰弱,要予以监控,循序渐进。

仪器设备无专门的特殊设备要求。

操作规程运动再学习方法由7部分组成,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功能:即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从仰卧到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起与坐下、站立平衡和步行。

治疗师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最适合于患者的任何一部分开始治疗。

每一部分一般分4个步骤进行:描述正常的活动成分并通过对作业的观察来分析缺失的基本成分和异常表现;练习丧失的运动成分,采用解释、指示、练习结合语言、视觉反馈以及手法指导;作业的练习,设定符合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难度作业练习,采用解释、指示、练习结合语言、视觉反馈及手法指导,再评定,鼓励灵活性的训练;训练的转移,包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安排和坚持练习,练习中要自我监督,亲属和有关人员的参与等保证患者将所学的运动技能用于日常生活及各种情况,使学习能持续和深入。

1.上肢功能训练(1)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毫针刺法操作规程一、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

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

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

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

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2.电针操作规程一、目的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

二、用物准备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

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 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

5. 按毫针刺法进针。

6. 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 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8. 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9. 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

10. 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1.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

12.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四、注意事项1. 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

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

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 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

3.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4.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

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

孕妇慎用。

5. 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

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3.拔火罐操作规程一、目的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二、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三、操作方法1. 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 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1.2 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 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 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 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2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2.3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

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2.4 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

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3. 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四、操作程序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 防止烫伤和灼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