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合集下载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文言文朗读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需要查这些关联词语的含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如:(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可/以一战。

(“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忘∕路之远近(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4、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A、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要用停顿永之人/争/奔走焉。

"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文言文中朗读中停顿规律(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总结)

文言文中朗读中停顿规律(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总结)

文言文中朗读中停顿规律(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总结) 文言文中朗读中停顿规律 (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总结)文言文中停顿有以下几种1 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用以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若”“若夫”“至于”“盖”“惟”“且夫”……朗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注意分开读。

如:“今齐地‖方千里,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吾从‖而师之。

”“地方”“可以““从而”,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恰巧是一个复音词,词义发生了变化,朗读时要分开来读。

3 “也”用在句中起提示停顿作用时,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

如:“”“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4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词”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5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如“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犬坐”应连读,若分开,就错将状语当作了主语,改变了句意。

正确停顿是“其一‖犬坐‖于前”6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的成分,不要把成分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 停顿应体现在句子结构的原貌.如“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之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式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成了动宾结构。

又如,“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再如,“两三点雨‖山前”,如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8 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就会导致朗读停顿的错误。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文言文句子划分技巧

文言文句子划分技巧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文言文朗读节奏

文言文朗读节奏

文言文朗读节奏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

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例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3)予/ 尝求/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4)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捕蛇者说》)(6)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7)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8)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9)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10)而/ 山不加增(《愚公移山》)(11)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13)是故/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一、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例:(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若夫|霪雨霏霏(3)盖|大苏|泛赤壁云二、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是”(2)《捕蛇者说》中的“可以”、“生日”(3)《桃花源记》中的“妻子”(4)《口技》中的“中间”例: a、而|乡邻之生|日蹙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三、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例:(1)池|非不深也(2)以光|先帝遗德(3)余将告|于莅事者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原貌。

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四、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例:(1)先|天下之忧|而忧(2)殚|其地之出五、“也”“乎”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②洋洋乎与灏气俱六、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例:(1)其一|犬坐于前(2)必以|分人七、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例:(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 文言文诗词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 文言文诗词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文言文诗词朗读停顿方法指导文言文诗词朗读停顿方法指导引言:在朗读文言文诗词时,合理的停顿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本文档旨在向读者介绍一些有效的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以提升朗读的自然流畅度和准确性。

一、逻辑停顿逻辑停顿是根据文言文诗词的意义和结构进行的停顿。

它帮助读者在句子或诗句之间准确划分停顿,并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1. 根据标点停顿:标点符号在文言文中有其明确的用法,如逗号、句号、顿号等。

读者可以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进行适当的停顿。

2. 根据句子结构停顿:句子结构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线索。

读者可以根据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的位置等进行停顿。

适当的停顿可以更好地解释句子的意义。

3. 根据诗句结构停顿:诗句通常有韵律和押韵规律。

读者可以根据诗句的押韵规律进行停顿,以保持诗句的节奏感。

二、情感停顿情感停顿是根据诗词的情感特点进行的停顿。

它帮助读者更好地表达诗词的情感,营造出恰如其分的情绪。

1. 根据语气停顿:语气是表达情感的关键。

读者可以根据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诗词的情感进行停顿,表达出不同的语气,如欢快、悲伤等。

2. 根据节奏停顿:节奏是诗词朗读的灵魂。

读者可以根据诗词的节奏感进行停顿,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诗词的韵律。

3. 根据修辞手法停顿:修辞手法是文言文诗词的常用表达方式,如比喻、夸张等。

读者可以根据修辞手法的使用情况进行适当的停顿,凸显修辞效果。

三、流畅停顿流畅停顿是保持朗读流畅和连贯的停顿。

它帮助读者在不影响意义的前提下,使朗读更加自然。

1. 自然停顿:读者在朗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自然感觉进行停顿,以保持朗读的流畅性。

2. 避免过分停顿:虽然停顿在朗读中非常重要,但过分停顿会影响流畅性。

读者应避免在不必要的地方过分停顿,使朗读更加顺畅。

结论:通过合理的逻辑停顿、情感停顿和流畅停顿,读者可以更好地诠释和表达文言文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朗读停顿方法的正确应用可以提高朗读的质量和效果,使读者更好地欣赏和体验文言文诗词的美妙。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六、“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安徽省太和县皮条孙镇中心学校马万宝近年中考语文试卷里,常可以找到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

例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本文拟就文言文句子停顿的划分理据试作说明。

句子的朗读停顿,取决于汉语句子的节奏。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一、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保持句子中语意的完整是停顿基本的要求,即不破读。

如:其一∕犬坐∕于前。

“犬”字修饰“坐”,“犬坐”联系紧密,分析成“其一犬∕坐于前”就是错误。

再如:行∕拂乱其∕所为。

学生常有这种划法:行拂∕乱其所为。

“拂乱”意思是“使……颠倒错乱”,正确的分析就不难做出了。

(行拂乱/其所为”“将要使他的所作所为与意愿相左”,或者“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之意,承前省略主语“天”。

行,在这里作“将”讲,“拂乱”是使动用法,是使其违背的意思. )对一些拿不准的停顿,先翻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停顿,以此为参照,进行古文语句节奏的划分,毕竟学生对现代文的语感要强于古文。

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学生极易划成33停,译一下,天外闪烁着七八颗星星,山前落下两三滴雨。

很容易看出其停顿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背诵时有的学生常背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古代文言文经典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古代文言文经典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古代文言文经典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一、简介
古代文言文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
韵味。

朗读古代文言文需要注意停顿的技巧,以保证语句的表达准确、流畅。

二、停顿方法指导
在朗读古代文言文时,以下方法可帮助您掌握合适的停顿技巧:
1. 标点停顿
根据标点符号进行停顿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在遇到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时,应该适时停顿,以示语句的完整和语气的转折。

2. 提前停顿
有些古代文言文句子较长,为了突出关键信息,可以在重要内
容之前作适当停顿。

这样做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
重点。

3. 合理停顿
学会根据语句的意义进行合理的停顿。

一般而言,停顿应该出
现在语义完整的地方,使语言流畅自然,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

4. 词语停顿
在遇到关键词、修辞手法或重要名词时,可以适当停顿,以便
读者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5. 韵律停顿
古代文言文往往带有一定的韵律感,通过合理掌握韵律停顿,
可以增强朗读效果。

在遇到韵律变化、韵脚转折等地方,停顿会更
加准确有力。

三、总结
朗读古代文言文需要掌握合适的停顿技巧,以保证语句的准确
表达和流畅性。

根据标点停顿、提前停顿、合理停顿、词语停顿和
韵律停顿等方法,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朗读古代文言文经典。

以上是古代文言文经典朗读停顿方法的简要指导,希望对您有
所帮助。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句中有转折连词“而”,在“而”前停顿。

如:(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核舟记》)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

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时间状语、地点状语之后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4)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出师表》)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例(4)是时间状语、地点状语之后的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指导一、按句首独立性质的语词划分。

①发语词独立原则。

句首的有发语词,如“盖”、“夫”、“然”、“岂”、“宜”、“其”、“至”、“则”、“且夫”、“若夫”、“至若”、“岂若”、“得无”、“至于”、“诚宜”、“何尝”等发语词朗读时,应作短暂停顿,其后要划开。

如:夫 / 环而攻之。

若夫 / 霪雨霏霏。

至若 / 春和景明。

盖 / 简 / 桃核修狭者 / 为之。

盖 / 大苏 / 泛赤壁云。

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其 / 如土石何。

至于 / 负者歌于途。

岂若 / 吾乡邻之 / 旦旦有是哉?②句首的连词独立原则。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虽”、“而”、“然”、、“且”、“因”、“惟”、“然则”、“如若”、“果如”等,其后一般要划开。

如: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虽 / 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虽 / 鸡狗不得宁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 / 山不加增。

而 / 不知 / 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其他连词,如:且 / 壮士 / 不死即已。

且 / 欲于常马等/ 不可得。

然则 / 何时/ 而乐耶?③若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

如“故”、“是故”、“则”、“是以(以是)”、“于是”、“遂”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故 / 自号曰醉翁也。

故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也。

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

以是 / 人 / 多以书假余。

遂/ 率 / 子孙荷担者三夫。

乃 / 重修岳阳楼。

于是 /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④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

如“或”、“而或”等,其后也要停顿。

如:而或 / 长烟一空。

或 / 置酒 / 而招之。

(《五柳先生传》)既而/渐近。

(《观潮》)⑤句首出现表时间、方位的词语,如,“中”、“方”、“先”“既而”、“已而”、“倏尔”、“俄而”等词语,一般其后要停顿。

如:中 / 轩敝者为舱。

中 / 峨冠而多髯者 / 为东坡。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
温馨提示: 答题时要综合运用各种断句方法!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
一、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
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 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
二、“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 顿。
例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 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
五、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例⒈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
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
• 解析: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句一顿,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例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
• 解析:这是一个非四字骈字句,可按意 义划分节奏,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归纳答题步骤: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凭语感断,先易后难 2、抓词语 3、观句式 4、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 5、通读全文,进行检查。 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 后,意思是否讲得通,内容是否合理。
• 例如,余闻之也久。
• 解析: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余 闻之也╱久”。如果误将“也”看作是谓语 前面的副词状语,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 久”。
三、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例⒈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文言文断句简单指导原则

文言文断句简单指导原则

二、五个规律
1.主谓之间要停顿。如: ④“永州之野 / 产 / 异蛇。”(《捕蛇者说》) ⑤“当立者 / 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如: ⑥“必有 / 得天时者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⑦“三顾臣 / 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3.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如: ⑧“三里 / 之城,七里 / 之郭。”(《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⑨“发 / 闾左 / 谪戌渔阳 / 九百人。”(《陈涉世家》)
一、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 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 ①“今 / 天下三分。”(《出师表》) “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
“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而乡邻之生 / 日蹙。”(《捕蛇者说》)
“乡邻之生”和“日蹙”是两个偏正短语,都不
能断开,“生”和“日”不能连读。
一、两个原则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如:③“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岳阳楼 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 诗赋”是个偏正短语,“唐贤今,在“唐贤今人”后停顿,
就变成“刻/唐贤今人 /诗赋/于其上”,似乎刻的是“唐贤今 人”和“诗赋”,这就是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4.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 如: ⑩“盖 / 大苏 / 泛赤壁云。”(《核舟记》) ⑪然则 / 北 / 通巫峡。”(《岳阳楼记》)
5.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 如: ⑫中 / 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⑬“可 / 以一战。”(《曹刿论战》)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 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不要曲解句意才是关键。另外,所 在句子的停顿一般只需1~2处,不宜过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文言句首中出现表假设、转折、递进等的连词,如“若”、 “而”、“虽”、“且”、“然”、“然则”等,往往在这些词 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例如:
1、而 / 山不加增 。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3、虽 / 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4、虽 /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5、且 / 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6、且 / 壮士 / 不死即已。 8、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
三、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 要分开读。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 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 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 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 “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 “中间”,“中”是“中间”,“间”是 “夹杂”。
2、“而”字若起到下列作用,就应该和后面的词语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 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 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 读。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 +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 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 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 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 “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 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 或不译。
(《愚公移山》) (《核舟记》) (《三峡》) (《口技》) (《马说》) (《陈涉世家》) (《岳阳楼记
六、“而”字的停顿
1、表示转折关系时,分两种情况: A“而”字出现句首时,应在“而”字后应该停顿。 B“而”字出现在居中时,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殖《出师表》
七、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 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 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② “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 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 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
4、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
A、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要用停顿 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B、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1)今/天 下三分《出师表》(2)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C、文言句中有表示方位的词或时间性的词,如“俄而、“先”、 “中”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例如: (1)、 中 / 峨冠而多髯者 / 为东坡 (《核舟记》) (2)、俄而 / 百千人大呼 。 (《口技》) (3)、先 / 天下之忧 / 而忧。 (《岳阳楼记》) D、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 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 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 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 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十一、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 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 /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保持句子中语意的完整是停顿基本的要求,即 不破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犬”字修饰 “坐”,“犬坐”联系紧密,分析成“其一犬∕ 坐于前”就是错误。再如:行∕拂乱其∕所为。学 生常有这种划法:行拂∕乱其所为。“拂乱”意 思是“使……颠倒错乱”,正确的分析就不难 做出了。(行拂乱/其所为” “将要使他的所 作所为与意愿相左”,或者“扰乱他的所作所 为”之意,承前省略主语“天”。行,在这里作 “将”讲,“拂乱”是使动用法,是使其违背的 意思. )
2.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例:.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l)虽千里不敢易也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这里(1)项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强调“即使千里”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敢换, 何况才五百里,所以应在“千里”后停顿才对;(2)项意思是你/曾听说过/ 天子发怒吗?秦王为了威吓唐雎,用“天子之怒”来直接吓唬,那种气势、 那种语气可想而知。所以在“公”后停顿一下,“闻”后停顿一下,才能突 出强调秦王那种骄横。 例: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 /若神人 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 “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 “益慕”,所以在“益慕 ”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 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 “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 对的。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 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我看和望的对象是 “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 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 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故” 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邵阳市2005年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 是(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 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D项是主谓间 的停顿,也对。 例:(厦门市2005年中考题)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是(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这里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项 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 项“下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 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例:(重庆2005年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 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二、起到总领性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词放在句首,总领主句乃至全段, 诵读时必须稍有停顿,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理 解。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 说》) “予独爱”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予独爱” 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 用。
四、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 “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 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 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主谓间的 停顿是节奏中重要的划分 。如: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例: (1)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以:因为)注:有异 议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3)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例(3)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 分之间应作停顿。 (4)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十、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 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 准确地停顿。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句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 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 了。 例:(重庆北碚2004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 确的一项是( B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对一些拿不准的停顿,先翻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停 顿,以此为参照,进行古文语句节奏的划分,毕竟我 们对现代文的语感要强于古文。例如: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学生极易划成33停,译一下,天外闪 烁着七八颗星星,山前落下两三滴雨。很容易看出其 停顿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再如: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背诵时有的学生常背 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成现代汉 语: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显 而易见,“在……之前”“在……之后”语意联系紧 密。因此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 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 后面应该停顿。 九、“之”“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 在其后停顿。如:
1、余闻之也/久矣。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 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 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 度考虑: 一、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 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 “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 二、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 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 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 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