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课后习题
1:清朝文教政策的内容与其具体表现内容: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具体表现:1 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3:软硬兼施,加强控。
2:清朝书院发展与诂经精舍和海学堂的特点发展:由沉寂转变为复苏。
第一个阶段为顺治阶段,严禁创设书院。
第二个阶段为雍正至鸦片战争以前。
这个阶段积极发展书院,同时也加强控制。
特点:1: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2:各用所长,因材施教3:教学与研究紧密联合。
3:述评清朝的科举制度与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根本制度,沿袭明朝的基础上,,建立了更为严密的制度体系,但是科场舞弊丛生,并且学校成为了科举的附庸。
影响:使学校教育名存实亡,教学管理松弛,教学内容空疏无庸。
4:黄宗羲公其非是与学校的思想1: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2:反映了他的XX思想。
5:王夫之的道德观特点,提出了那些道德修养的方法?特点:1;主张天理与人欲紧密相联,天理存在人欲之中。
2: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功。
方法:强调立志,主张自得,重视力行。
6:颜元提出的真学,实学以与习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真学,实学:六府,三事,三物,强调六艺教育。
文室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习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
意义:蕴含了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内容的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真学,实学)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
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
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1:清末传统教育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1官学教育有名无实2 教育内容不切实际3科举考试弊病从生2:评述改革派教育主张1不拘一格降人才2复兴“经世致用”的学风3:师夷长技以制夷改革派人士对西学的倡导和介绍在知识观上突出了“经世致用”的标准,不拘泥于夷夏之辨,把被人们视为奇技淫巧的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当成可以师,可以学的内容,这是促使中国教育由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传统封闭型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开放型转变的重要一步。
中国教育史:第7章课后答案(第三版孙培青)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七章1•三次兴学的M体内容足什么?宋制rr学制度有哪些待点?祥:H体内容:①第-•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住来仁宗庆历四年上持的.史称“庆历w 学” •庆历兴学的上耍内客有三项: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萊科举占试:创建太学.②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宇年何主持的.史称“熙宇兴学-• 丄浜描施包括四个方面:改革太学.创工“ •:舍仏”:恢负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奴与创立武学.仲学、医学零Q科学校:编慕《三经績义》③第三次%学运动足蔡京在*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宇兴学” •主耍右五个方ifih全国评遍设立地方学校:4!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郴联系的7制系统:新建辟瘫.发展太学:恢更设立氏学.创工算学■书学.画学等V科学校:哭科举•改由学校取L・.待点:宋轴缆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1Y学教育体制.特点衣現为以下几个方而:①轩理体將进一步完条(宋朝在谄略设賈捉举学啷旳.它的设工.住中国教d史上处有创新惡义.从此.从中央到地方建匕起了专门的教仔行政许理机构》•②官学类P女样化③中央R学的等级限制放宽. 书学衣至ittifiT限制. 这址学校教介的一大进步④学田制度的确芷2•评述辽金元学校教仔制度的特点•n:(Dtf'Z&中央到地方的1Y学体;M,推行-汉化-政址②备级学校以依家学说为I:耍学习内昶)将7校教仔体制和科举制度结合在一起④建工&了牧为完整的本比族教仔体系⑤学生入学资格的規定匹为严格•暇新以法定的形式保证了上/JlYtte子弟亨冇文化教存的特权.3•分析书院产生的瓯冈及两宋书院的待点•n: KiW:①官学衰落.上人失学②渊源流传的私人讲学传统③受佛教禅林的影响待点:①祜院作为一种教有制腹已经确&②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③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4•试论王安石的教仔理论和人才ML答:救疗理论:①学校教存的I!的:学校应该培养N冇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② 学校教疗的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圧“为天下国家Z用帚也” •人才思Ml:教Z之道.养之之道.取之2逍・任之之逍.5•朱農是怎样论述“小学”和“大学-教介的?答:朱惡在总结询人教存经验利自己教存实践的垂础上.廉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个人的教件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分别扯出了两杆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H体论述如卜•:①小学教件阶段:3T5岁为小学教〃阶段.朱廉十分亟况这个阶段的教仔.认为小学教仔的任务是培养“圣贤杯AT •他提出以••教爭”为主的思想.强调讣儿敌在生活中•通过H体行爭.t®紂堆本的伦理逍徳规他.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列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件方法上.件先.主张先入为主.及Z施教:其次.要求形線、生动.能激发%鹽:再次."创以《须知》 <学则》的形式来焙养儿敢的道徳行为习愼・在逍憾行为习惯的行成上.朱浪一方ifti左张藝严格地■不何断地对儿廉进行ifittfir为习惯的讽练.使Z “积久成熟” F1成方関•另一方面•他X«W《独知》(学则》的作用.认为可以使儿童的一古一行、一举一动都仆•就可ffh 冇规可依・何利F儿Wttir为习惯的形成•②大学阶段的教存15岁以希为人学教育.大学教存内容的敢点足•教理-•即敢住探丸“事物Z 所以然”•朱熹在K期的教介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繼.其中两点值得注a:其一.敢視自学:其・•提但不同学术现点z间的相用交潦•③小学教仔勺大学间的关系朱舟认为•豹小学和大学楚曲个相对独工的教仔阶R. H体的任务、内客和方法并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乂楚有内在联系的.它m的根本II标业一致的•只是因教仃对線的不同而所做的教付阶段的划分•6 •评述朱展通憶教”思和・答:逍《!教件足倍家教介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介•思想的牯华亦集中于此•朱庶十分敢視道雄教仔.主张将逍徳教仔放在教件工作的《位.(1)朱熹适徳教疗思想的主耍内容①迥惶教疗的根本任务:存天理.灭人欲.②道德教仔的站本内容:娠于逍惶教育的根本任务・朱熹认为必须进行以41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刃建伦理道也足他道徳教存思您的車耍特点.③道聲教仔的方法:立占、居敬•存养.省察.力行.<2)对朱熹道健教冇思想的评价(主干类示)①朱臺十分直視道徳教作・这对今犬中国的教仔不无启迪•②朱熹对集础教疗的収视也值紂我们借签.③朱矗在逍徳教疗方论上!O1的知行统一观也H有敢要的启示•7•陈亮、叶适教。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明朝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8章明朝的教育8.1 复习笔记一、明朝的文教政策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因此,早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实行这一政策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2.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原来主要有两种:荐举和科举。
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士人都以科举登进为荣,而荐举则名存实亡。
科举日益成为明朝最主要的选士制度。
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科举必由学校”。
这样,科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1)推崇程朱,删节《孟子》;(2)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3)屡兴文字狱。
二、明朝的官学制度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
其中国子监属大学性质;武学、医学、阴阳学属专科学校性质;各府、州、县学和都司、行都司、卫、都转运司、宣慰司、按抚司儒学相当于中等学校性质;社学属小学性质;宗学是贵胄学校。
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国子监同时又是明朝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长官为祭酒,司业为其副,主管中央官学的政令。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各直省设置儒学提举司。
明朝地方教育行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的什么特点?()A.严格的等级性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C.教育目标明确D.鲜明的阶级性【答案】B【解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出自《孟子》,意思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
这句话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起来,体现了受教育者和生产实践者的对立,也就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答案选B。
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答案】D【解析】《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产生于战国晚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答案】C【解析】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4.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D【解析】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发觉儒者“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遂“弃周道而用夏政”,自立学派。
由此可见,墨家一开始是以孔子和儒家的反对派的姿态出现的,儒墨两家相互驳难,揭开了先秦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序幕。
5.“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A.荀子B.孔子C.孟子D.庄子【答案】C【解析】孟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8、9章【圣才出品】
第8章明朝的教育一、选择题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答案】C【解析】八股取士是指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
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被废除。
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解析】在明朝众多书院中,东林书院的地位特殊。
它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学术文化中心和政治活动中心。
在明朝众多书院中,名声大、影响广者,莫过于东林书院。
柳贻征曾在《江苏书院志初稿》中说:“合宋元明清四代江苏书院衡之,盖无有过于东林书院者矣。
”3.下列不属于明朝中央官学的是()。
A.儒学B.武学C.宗学D.国子监【答案】A【解析】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
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4.“四毁书院”发生在()。
A.汉朝B.北宋C.南宋D.明朝【答案】D【解析】明初统治者制定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明朝建立了较完备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体系,形成了诸多特点。
由于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影响,明朝曾四毁书院。
5.明朝科举考试中,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的是()。
A.乡试B.礼部试C.会试D.殿试【答案】C【解析】明朝会试在京城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因而又称礼闱。
会试的时间在乡试的次年,即丑、辰、未、戌年的二月,此时正是春季,故会试又称春试、春闱、春榜、杏榜等。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升舍”制度是()创立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答案】B【解析】北宋王安石熙宁年间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简称“三舍法”。
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重要的措施。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答案】B【解析】《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注云:“周宣王时(前827~前782)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又注:“《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今已失传。
3.“学田”制度是在()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答案】B【解析】宋朝官学制度,继承和发展唐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其中一点是学田制度的确立。
五代时已有关于学田的记载,但学田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实始于宋朝。
在这以后,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
4.“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答案】B【解析】书院萌芽于唐,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
书院在唐萌芽时,多为个人或家族读书治学之所,既不普遍,也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
至宋朝,不仅书院的数量大为发展,遍及全国许多地方,并且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体系。
书院内部设立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由“年德老成”者担任,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5.《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制定的。
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答案】D【解析】朱熹是南宋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他精心编撰了《四书章句集注》等多种教材,制订了中国书院史上纲领性的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5、6章【圣才出品】
3 / 3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7.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宋在学校制度方面的一大改革是分科设学,设立( )。 A.玄儒文史四馆 B.玄儒律算四馆 C.文史律算四馆 D.文史书算四馆 【答案】A 【解析】自汉代以来,经学教育独霸官学。南宋时,在学校制度方面进行分科教学,设 立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馆,研究古今历史的史学馆,研究辞章的文学馆以及研究经书的儒学 馆等,这种分科设学的做法,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
6.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是( )。 A.科举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养士求贤 【答案】C 【解析】东汉末,察举制度走向穷途末路,改革选士制度势在必行。三国时期曹操采用 “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九品中正制事实上已经产生,之后,曹丕为取得士族支持,由吏 部尚书陈群重申和修订了九品中正官人之法,明令推广,这时才作为选士法肯定下来,在此 后的三百多年中,遂成为魏晋南北朝的主要选士制度。
5.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 )。 A.鸿都门学 B.宫邸学 C.四门学 D.国子学 【答案】D 【解析】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 年),设置国 子祭酒、博士各一人。惠帝元康元年(291 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学,而太学 则成为六品以下的子弟求学之所,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制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 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文翁兴学”的旧址在现在的()。
A.南京市B.北京市C.洛阳市D.成都市【答案】D【解析】“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但是汉朝又保留了西周分封制的残余,封皇子以王位和土地。
被分封给皇子的郡就称为国。
郡国是最大的地方行政单位,地方官学又称为郡国学校。
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到达成都后,深感蜀地地方偏僻,文化落后,“有蛮夷之风”,便选择属下聪颖吏员10余人,到京师向博士学习,学成以后回到蜀郡,根据学绩情况给予不同的官职。
与此同时,他在成都设立学官,在属县中抽调一批年轻人作为学官弟子,跟随学官学习,毕业后委以一定的官职。
儒家思想很快在蜀地发展起来,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便是教育史上所称颂的“文翁兴学”。
“蜀地”指的就是现在的四川成都。
2.“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答案】A【解析】在汉武帝之前,习儒学列于博士者,时有其人,但与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相比并没有突出的地位。
文、景帝时,立有《诗》《书》《春秋》博士。
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置五经博士”。
至此,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皆置博士。
因此,“立五经博士”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3.初步建立学校系统——官学和私学是在()。
A.汉代B.南北朝C.西周D.两晋【答案】A【解析】秦代严禁私学,使春秋战国发展起来的私人讲学之风受到严重摧残。
汉兴以后,解除了秦对私学的禁令,私学得以发展起来。
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引下,汉代各类学校教育蓬勃发展,以办学途径划分,可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中央官学中最重要的是太学、宫邸学与鸿都门学。
地方官学按地方行政建制设立。
由此可见,汉代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4.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
A.王充B.董仲舒D.郑玄【答案】B【解析】董仲舒的《对贤良策》以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广采《诗》《书》《易》《春秋》之义,引用孔子的言论和事迹达19处之多,呼吁统治者改弦更张,实现指导思想和政策的根本转变,以儒家的“德教”作为治国之道,即提出了“独尊儒术”的建议。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2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根据传说,中国古代五帝时出现的学校是()。
A.庠B.序C.成均D.校【答案】C【解析】《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因此中国古代五帝时的学校被称为“成均”。
“庠”是氏族储存公共粮食之所,由老者看管,所以也成为老人聚集活动的场所,也是氏族敬老养老行礼之地;“序”产生于夏,最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举办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
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物界B.模仿C.生产劳动D.动物本能【答案】C【解析】教育起源说一共有四种:(1)神话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生物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模仿心理就是教育的基础。
“生物起源说”的代表是19世界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托尔诺,把人类社会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与动物的本能混为一谈,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而提出的,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因此选C。
3.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出现了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这种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A.庠B.序C.成均D.校【答案】A【解析】“庠”是氏族储存公共粮食之所,由老者看管,所以也成为老人聚集活动的场所,也是氏族敬老养老行礼之地,“庠”兼有两方面的重要活动,即养老与教育。
这种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4.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不包括()。
A.生产劳动的教育B.生活习俗的教育C.体格和军事训练D.六艺教育【答案】D【解析】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包括:(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的教育;(4)原始艺术的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①夏代的教育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②商代的教育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二、西周的教育①西周的社会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②西周的学校制度: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巩固教材重难点。
本书根据该教材的重难点精选了部分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并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目录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8章明朝的教育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0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5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一、中国教育的起源1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杨贤江D.徐特立【答案】B【解析】1940年2月5日,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毛泽东和陈云等出席会议并讲话,公推蔡元培为名誉主席。
半个月后,延安举行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毛泽东出席会议并作著名的《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的演说,会议又通过蔡元培为名誉主席团成员。
3月5日,蔡元培病逝于香港。
3月7日,毛泽东即发来唁电:“香港九龙奥士甸道蔡孑民先生家属礼鉴: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遽归道山,震悼曷极,谨电驰唁,尚祈节哀。
”2.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D【解析】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3.南京国民政府曾使用“大学院”和“大学区”的教育管理制度,它是由()提出来的。
A.黄炎培B.陈鹤琴C.陶行知D.蔡元培【答案】D【解析】1927年6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5次政治会议通过蔡元培等人的提案,撤消广州国民政府的教育领导机构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的教育行政制度。
随后,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
10月1日,大学院正式成立。
根据大学院组织法规定,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隶属国民政府,管理全国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宜。
4.蔡元培所主张的五育并举原则上不包括()。
A.军国民教育B.实利主义教育C.公民道德教育D.民族主义教育【答案】D【解析】蔡元培以《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为题,重新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征求各方意见。
针对清末教育宗旨中“忠君”“尊孔”,他响亮地宣布:“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予以取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一、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早期改良派是19世纪7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思想群体。
他们把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作为实现整体改革方案的基础,在文化教育上的主张大致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全面学习西学早期改良派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进了一步,认为西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求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深化学习的层次。
在一定程度上,早期改良派是用人类整体文化的观念来考虑中学和西学的关系,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教法度应该择善而从,不应该有古今、中外、华夷的区分,完全突破了民族文化本位观念。
(2)改革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受到了早期改良派的批判,但并未遭到彻底否定。
早期改良派仍主张保留科举制度的形态,甚至在他们设计近代学制时还考虑到与科举制度接轨。
(3)建立近代学制在早期改良派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是郑观应。
他提出仿照西方学制设立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学制系统,大、中、小学均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规定学习年限各为三年,以考试的结果为升学的标准。
鉴于当时的现实,他提出了“变通”的方法,即将科举制的进士、举人、秀才的三级科名与大、中、小三级学校相配合,并将各省、府、县的书院改为学堂。
他是国内最早倡导改书院为学堂的人。
郑观应设想的这个三级学制系统,实际上是以中等教育作为正规学制的起点的,学制中的“小学”已略相当于中等教育的起始程度。
而“各乡亦分设家塾、公塾”,初等教育主要在家塾、公塾中进行,未纳入正式学制系统,不规定学习年限,学生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小学”。
从入“小学”就开始实行分科教育,分文、武科两大类,文科类有六科:文学、政事、言语、格致、艺学、杂学;武科类只有陆军和海军两科。
这种学制设想虽然还显得粗糙,且明显有和科举挂钩的痕迹,包括三年学制年限也和科举三年一试相通。
但它反映了早期改良派要求系统地改革封建教育体制的思想,也远远超出了洋务派教育实践的水平,克服了洋务学堂孤立、分散和应急性的特点。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巩固教材重难点。
本书根据该教材的重难点精选了部分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并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目录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8章明朝的教育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0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5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一、中国教育的起源1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8.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的是( )。 A.梁启超 B.康有为 C.张之洞 D.严复 【答案】A 【解析】1896 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 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9.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是( )。 A.严复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康有为 【答案】A 【解析】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从对 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优胜劣汰的国际竞争形势认识出发,对这一教育目标模式进行了论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1 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一、选择题 1.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 )。 A.癸卯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解析】《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 程》《实业学堂通则》《译学馆章程 55》(译学馆又称方言学堂)《进士馆章程》等,统称《奏 定学堂章程》。因公布时在阴历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 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
标志着湖南教育由旧式书院制度向新式学堂制度的转变,也是湖南近代化教育的开端。促成
新式学校设立和书院制度改革,实现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换。
13.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维新运动时期的( )。 A.燕京大学堂 B.北洋大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北平大学堂 【答案】C 【解析】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 1912 年 5 月之前使用的旧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 政”之一,学校创办于 1898 年 7 月 3 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 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7.1 复习笔记
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文教政策
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最后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不断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教育制度
宋朝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
宋初由于重视科举取士,虽设官学,而未被重视,自三次兴学运动后,才在中央和地方陆续建立起了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
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绍兴、乾道、淳熙年间,官学亦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官学教育制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中央官学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四门学、广文馆、武学、律学、小学等;属于中央各局管辖的有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直属于中央政府的有资善堂、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等。
地方官学有州学、府学、军学、监学以及县学,属于地方政府及诸路提举学事司管辖。
二、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辽朝的教育制度
辽朝的教育制度草创于辽太祖时期,经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才逐渐确立起来。
辽朝在南京、上京、东京、中京、西京都设国子学,总称为“五京学”。
除了5所国子学外,还设有上京、中京、西京3所国子监。
辽朝地方官学有府学、州学和县学。
州学和县学亦设博士、助教。
辽朝统治者也十分重视贵族子弟教育,曾专门创立“诸王文学馆”,设有“诸王伴读”和“诸王教授”。
辽朝还曾吸收朝鲜留学生。
综上所述,契丹虽属游牧、狩猎民族,但在辽朝立国的200余年间,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尊孔崇儒,努力发展文教事业,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官学体系。
尤其是澶渊结盟以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较为繁荣,各地设学渐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辽朝社会的进步。
2.金朝的教育制度
金朝的学校教育制度效法唐、宋,逐渐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官学体系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至世宗、章宗时期,金朝教育达到全盛。
(1)中央官学
金朝的中央官学包括隶于国子监的6所中央学校:国子监、小学、太学、女真国子学、女真小学和女真太学,也被称为“六学”。
中央学校除上述6所之外,还有司天台办学和宫女学校。
司天台是政府机构,掌天文历数,观察风云气色,隶秘书监。
宫女学校设在宫廷内,专事教授诸宫女。
(2)地方官学
金朝的地方官学主要有府、镇、州学和女真府、州学,此外还有医学。
综上所述,金朝学校教育制度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
①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女真族教育体系。
②学生入学资格的规定更为严格。
金朝在有关中央官学学生入学资格的规定方面,采用唐制。
这是一种倒退,它重新以法定的形式保证了上层官僚子弟享有文化教育的特权。
这是金朝政权在其社会性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过程中,封建性不断加强的一种反映。
3.元朝的教育制度
元朝的学校教育,开始于太宗窝阔台时期。
至世宗忽必烈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官学体系和教育管理机构。
(1)中央官学
元朝的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
其中回回国子学是我国中央官学最早的外国语学校,它对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元朝还在司天台和太史院附设学校。
天文、星历学生的教育工作主要归司天台负责。
(2)地方官学
元朝按路、府、州、县的行政区划,在地方上建立起了路学、府学、州学、县学以及小学、社学的儒学系统。
除此之外,还开设了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等专门学校。
(3)教育管理机构
元朝在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系的同时,设置了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
在中央,国子学隶属于国子监。
国子监又属集贤院管辖。
蒙古国子学隶于蒙古国子监。
回回国子学隶于回回国子监。
天文、星历学生归司天台管辖。
在地方上,诸路、府、州、县学等儒学系统归儒学提举司管辖。
每司设置提举、副提举、吏目、司吏等职。
儒学提举司又上隶中央大司农司。
诸路蒙古字学归蒙古提举学校官管理。
蒙古提举学校官,仅置于江浙、湖广、江西三省,上隶中央蒙古翰林院。
诸路医学由医学提举司管理,上隶太医院。
诸路阴阳学,在仁宗延祐初规定由阴阳学教授管理,上隶太史院。
三、宋元时期的书院
1.书院的萌芽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以后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的名称始出现于唐朝。
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在私人设立的书院中,出现了授徒讲学的活动。
虽然具有授徒讲学活动的书院在当时还不普遍,规模一般也不大,没有形成系统的规章制度,但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新的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正式萌芽了。
现有资料表明,书院萌芽于唐末。
从事授徒讲学活动的书院在唐末萌芽,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社会动乱,官学衰落,是书院萌芽的直接原因。
(2)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
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甚至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3)受佛教禅林的影响。
书院大多也设立于名胜之处,显然是受到禅林的影响。
此外,
佛教禅林中,高僧讲经说法通常所采取的升堂讲说、质疑问难等方式,以及徒众把讲经说法的内容记录下来称为《语录》《章句》《讲义》等做法,对于书院的教学活动也产生了影响。
2.宋朝的书院
书院萌芽于唐末,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
(1)北宋书院
宋朝建立后,统治者急功近利,只注重科举选拔人才,而忽视设学培育人才,以至在立国之后的80多年间,官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书院便以新生事物所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
宋初书院在得到较大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
在当时影响较大的书院有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和茅山书院。
(2)南宋书院
南宋偏安江南,虽设置了国子监和太学,恢复和建立了地方州县学校,但由于重科举轻学校,学校有名无实。
同时,理学发展到南宋已趋成熟,形成各个学派,并积极创设书院,授徒讲学。
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南宋书院得到很大发展。
当时影响较大的也有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
(3)《白鹿洞书院揭示》
南宋书院的兴盛与发达,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有密切的关系。
白鹿洞书院,原为唐后期李勃兄弟隐居读书处,南宋时期朱熹修复,征集图书,筹措经费,并亲任洞主,亲自掌教,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