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共40页文档
《资本论》选读教案.doc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A、简单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4、商品拜物教
作业
讨论题: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商品拜物教?如何看待?
主要 参考资料
1、《资本论》学习纲要刘炳英沈连元著求实出版社 1981年第五版
2、《资本论》释义北京大学经济系1983年第二版
第四十章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II)
1、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的共同点。
2、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的区别。
3、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和出发点。
4在农业中,只要超过较低标准的平均资本量,就能取得超额利润。
5、级差地租II中超额利润形成的特点
6、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之间的本质区别
作业
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的相互关系。
主要 参考资料
1、《资本论》学习纲要刘炳英沈连元著求实出版社 1981年第五版
2、《资本论》释义北京大学经济系1983年第二版
备注
学时
章节
第三卷第48、51、52章
教学目的 和
教学要求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三位一体公式”的理论来源“斯密教条”。通过经 济关系的分析,指出了与三种收入形态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即工人阶级、 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对立。因此,本部分内容不仅是对《资本论》第 三卷所作的总结,是对《资术论》第一至第三卷所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后所作的历史性总结。
2、试述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及其源泉?
主要 参考资料
1、《资本论》学习纲要刘炳英沈连元著求实出版社 1981年第五版
2、《资本论》释义北京大学经济系1983年第二版
《〈资本论〉选读》习题集和答案(完整版)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商品2.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4.抽象劳动5.价值实体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价值形式8.相对价值形式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A.从具体到抽象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分析商品开始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量商品A=y量商品B是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A.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A.货币B.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A.B.C.D.22.商品价格由A.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商品价值决定D.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A.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A.B.C.D.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A.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A.劳动B.劳动时间C.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A.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A.B.C.D.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A.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成正比D.成反比37.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A.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A.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A.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A.资本积累的产物B.工资提高的产物C.工资降低的产物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资本是A.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各种投资品三、判断并说明理由1.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论-选读教学讲义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价值性质
的研究毫无结果,而对比价值形式更复杂和更富有内容的其他性质的研究却取
得了很大成就。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并 且,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 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经济形式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两者是指显微镜
15
第一版序言和跋
16
第一版序言
1、《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 必须运用抽象法问题。1-4
2、资本论研究对象和任务 5-9 3、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一种阶级关系10-11 4、预告以后各卷的内容和欢迎科学批评 12-13 讨论内容:1、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2、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3、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能不能跳跃
1、掌握精髓思想, 即不僵化教条也不全 盘否定
2、完整准确地把 握基本理论。不强加、 不曲解、不死报、不 误传。
10
五 《资本论》研究的发展态势
1、《资本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2、《资本论》研究的多维性 3、《资本论》研究的辐射面 4、《资本论》研究的纵深度 5、《资本论》研究的新方法
11
《资本论》第1卷介绍
12
一《资本论》第1卷对象和中心
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 产过程,是资本的直接 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过 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 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是纯粹的生产过程。
2、中心是剩余价值的生 产问题,分析了剩余价 值的生产前提、生产过 程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 本等问题。
资本论选读讲义(全)
经济学的功用配置资源而非获取资源基于人群而非基于个人基于多次选择而非单次选择经济现象远远不是社会的全部,不要试图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每一个社会现象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与自然科学比较,自然科学可进行重复实验,一般可精确量化自然科学中也有可控性不强的学科如天文学经济学在不可控、无法重复的前提下又是以追求最优和均衡为特征的●与管理学的比较类似于物理学(理科)与建筑学(工科)的关系实证方法●更符合“科学”特性可证伪性假设与简化逻辑一致性经验一致性规范方法《资本论》的结构及授课思路●一个起点:商品一个基础: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剩余价值论三个过程:●资本的生产过程●货币理论比较(替代价值率的争辩)●资本的流通过程●经济增长与波动理论比较(古典、马克思、新古典及前沿)●剩余价值理论的补充(产权、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等价交换的矛盾及其解释)●资本生产的总过程●各种成本理论比较(剩余价值的分割)第二章货币理论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础:劳动价值论●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体现,商品之间按照其所包含的劳动量的比例进行交换●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实质:商品货币理论●某一个特定的商品之所以能够充当交换媒介并实现其它的货币职能,恰恰因为它们是商品,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产物●不考虑短期波动,总价格水平长期内取决于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黄金开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之间的比例(如果黄金是货币商品)●纸币是一种代表一定量货币商品的货币符号,政府可以任意发行纸币,但更改不了商品之间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所以在劳动时间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超发货币会导致总价格水平上升,但其它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不变。
(注意:马克思的纸币公式与货币数量论的公式外形极其相似,但不能认为马克思是货币数量论的倡导者,因为马克思根本不认为纸币发行量会影响相对价格水平、会影响经济增长动力)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研究目的:证明流通领域产生不了剩余价值●G——W——G‘: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完全竞争资本主义的等价交换条件下,物物交换不能产生剩余,而货币参与的交换也无法产生剩余。
资本论全推荐PPT资料
一、《资本论》第1卷总体介绍
1、工资问题本来是个分配问题,为什么放在生产过程来研究? 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的目的,是揭示支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揭示支撑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剩余 价值规律。
“那么很明显,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通过它本身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 对立物。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第二、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要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先解剖商品。 从本篇开始直接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导致由实际上的等价交换变换为形式上的等价交换和实际上的不等价交换,从而使简单商品生产转变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 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资本总公式: G – W - G ' 一般的价值形式(58-75) 第三、它为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奠定了基础。 本篇包括五至九章。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2)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和特征(2-4) 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现实的经济关系完全颠倒过来,把价值看成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把使用价值看成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主要论述剩余价值理论。 (5)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一)《资本论》第1卷对象和中心
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这里的生产过程是指资本的直接生 产过程。
第二、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 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是纯粹的生产过 程。除了考察劳动力商品 (流通)以外, 不考察一般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流通过 程。
第三、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之所以
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 起点和 起点: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商品经 济发展而来的。
第二、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要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先解剖 商品。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未经校对,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一、简答题:1、马克思怎样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的论断,阐述了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产生?答:一、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交换而生产商品,决定了交换过程通过交换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彼此让渡自己的商品,从而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得以实现。
二、商品交换过程的矛盾推动货币产生。
如甲商品拥有者想同乙交换商品,而乙却想同丙交换商品,这就产生了矛盾。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起初没有固定的商品作为交换手段充当一般等价物,后来由金和银商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就形成了货币。
三、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具有价值,可分割,便于发挥货币职能,因而金银商品最适合充当货币。
2、解析“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答:一、含义:这是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
即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即货币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
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
二、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货币二重性矛盾的原理,分析人们储蓄存款心理。
货币的主要方面是货币量的有限性。
人们的收入少,不能如愿地购买所需的东西,就不得不贮藏货币。
或者预期收入达不到预期支出,也会迫使人们贮藏货币。
因此,人们收入增加,是缓和货币二重性矛盾的关键。
3、怎样理解价值规律的两重含义?价值规律的核心是什么?答:两重含义:一是就同行业的各企业来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之间按其价值量等价交换。
二是就不同行业各个生产部门来说,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要由合乎比例的生产这种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决定,从而使这种商品的生产合乎比例。
价值规律的核心是制约或节省劳动耗费面实现效益。
4、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和形式是什么?怎样理解“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答: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是市场竞争;价值规律贯彻的形式是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资本论》文档
二关于金融危机的问题可以从《资本论》中得到的启示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几个部分中谈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马克思首先提到了资本主义货币危机。
163“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一个直接的矛盾。
在各种支付相互抵消时,货币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职能。
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充当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充当绝对商品。
这种矛盾在生产危机或商业危机中成为货币危机。
”在注释中马克思强调这种危机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
这就是典型的金融危机表现,马克思已经预见到了将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形式。
这种危机就是由观念的货币与真实的货币两种职能的矛盾引起的,这两种职能统一于货币本身,但表现形式都是法定纸币,这就掩盖了矛盾,一旦人们对于观念的货币的追求超过了实际货币的基础,那么就矛盾出现了,表现为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危机来临。
当代资本主义的金融衍生品都是观念的货币形式,在宏观经济形势繁荣的条件下,金融创新过分增加,过分刺激人们对观念货币的追求就导致观念货币供给超过实际货币的需求,导致危机。
2马克思对流通时间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另一个根源。
293 “流通时间的延长呼缩短,对于生产时间的延长和缩短,或者说对于一定量的资本作为生产资本执行职能规模的缩小或扩大,起到了一种消极限制的作用。
”“流通的时间约等于零活接近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他的自行增殖就越大。
”所以,一定要加快促进资本的循环,缩短流通时间。
使其尽早的经过流通阶段,进入生产阶段,经济发展过程才能有序。
效率更高。
如果过度的停留在流通领域阶段,就不能有效地创造价值,生产陷于停滞,经济发展受阻。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由于当年格林斯潘主导的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引导资本过度投入在金融证券市场(也就是停留在流通领域时间过长),而导致生产领域投资不足,使总资本的循环流通放缓,产生经济危机。
(完整word版)《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商品2.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4.抽象劳动5.价值实体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价值形式8.相对价值形式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 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A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A.从具体到抽象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分析商品开始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量商品A=y量商品B是 A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AA.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 BA.货币B.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BA.GG'-- D.WG-W'-- C.GG-W- B.WWGW-22.商品价格由DA.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商品价值决定D.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A.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A.G W G '--B.G G '-C.W G W --D.W G W ''--'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A.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A.劳动B.劳动时间C.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A.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 A. m v B.v m C.)v c m + D.()v v m +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A.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成正比D.成反比37.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A.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A.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A.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A.资本积累的产物B.工资提高的产物C.工资降低的产物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资本是A.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各种投资品四、简述1.如何理解《资本论》的方法?2.举例说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资本论选读第三版教学课件完整版
1)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4)生产 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 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 法的关系。家庭关系
第1部分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 思路——认识视角与研究方法
段的产物。 •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丧钟
就敲响了。因为这时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阶级 政治经济学就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论了,无产阶级也要求有 代表自己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应运而生,《资本论》 就是为此目的而创作的。
第二版跋
• 3、驳斥德国资产阶级代言人对《资本论》的恶意攻击。 • 4、《资本论》运用的方法是辩证法。 • 在这里,马克思引了考夫曼的一段话来印证马克思的方法是辩证法。
第一版序言
• 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
系。”对马克思的这句话,人们存在着不同理解:①指生产关系;②指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③指劳动的组合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④ 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 4、《资本论》研究的经济关系是一种阶级关系。
第二节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只有建立 起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能解决价值的源泉问题,也才能建 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 2、具体劳动及其特点: • ①含义; • ②特点: • a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不同的; • b、各种具体劳动的质的区别,形成社会分工; • c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反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资本论》原著选读复习资料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首先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
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呢?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了统治地位。
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不仅各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表现为商品,而且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甚至人的名誉、良心也都商品化,成为可以买卖的对象。
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最普遍最大量的现象,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第3页)。
《资本论》是要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而资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它的本质和规律都包含在商品关系之中。
所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必须从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商品出发,认真把握住这个普遍的(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存在形态,才能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员本质的东西。
第二,商品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第3页),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商品这个细胞的内在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一切矛盾的胚芽。
因此,只有从分析商品开始,弄清商品的内在矛盾以及这一矛盾的发展现律,才能进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具体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过程,从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总体,阐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规律。
第三,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足在简单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导致了封建经济关系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
所以,只有首先从分析商品开始,才能了解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和经济基础,才能把握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从而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
由此可见。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从分析商品开始,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由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所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决定的,是完全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的。
资本论参考资料
资本论1.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竞争的区别和联系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竞争的区别是:第一,范围不同。
部门内部竞争是指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种产品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生产不同产品的不同部门之间各个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第二,目的不同。
同一部门内部的竞争是为了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和获得超额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为了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
第三,竞争的手段不同。
部门内部竞争主要采取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办法;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采取资本转移的办法,把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第四,结果不同。
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使同样产品不同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相同的社会价值;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使各个部门不同的利润率形成平均的利润率。
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竞争的联系是:部门内部竞争使不同部门生产的商品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和不同的利润率,成为部门之间竞争的基础。
2.什么是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有什么区别?简单再生产:维持原有规模基础的再生产,其获得的剩余价值没有变为追加资本(即扣除维持原有生产规模后,其余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量不变,再生产只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大再生产:指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和生产场所的扩大,或者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扩大再生产按扩大的方式又分为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区别:主要是规模是否扩大。
虽然二者都不断的进行重复的生产,但简单再生产始终是维持着原有的规模,而扩大再生产则是不断的扩大规模,在扩大的基础上又扩大,如此反复的进行。
3.虚拟资本的涵义特点、表现形式(大家可百度详细了解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独立于现实的资本运动之外、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能给持有者按期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纸币、期票、汇票、股票、公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商品2.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4.抽象劳动5.价值实体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价值形式8.相对价值形式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 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A.从具体到抽象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分析商品开始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 量商品A =y 量商品B 是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A.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A.货币B.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A.G W G --B.W G W --C.G W G '--D.W G W '--22.商品价格由A.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商品价值决定D.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A.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A.G W G '--B.G G '-C.W G W --D.W G W ''--'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A.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A.劳动B.劳动时间C.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A.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 A. m v B.v m C.)v c m + D.()v v m +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A.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成正比D.成反比37.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A.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A.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A.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A.资本积累的产物B.工资提高的产物C.工资降低的产物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资本是A.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各种投资品三、判断并说明理由1.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论》原著选读
一、名词解释: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他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原有的价值量并没有改变。
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在使用过程中,不经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常战友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表现。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工资:是指雇主或用人单位依据法律法规或行业规定或根据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的劳动所支付的报酬,本质上市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马克思:“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从自身或公国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
”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耐用的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
流动资本:是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部分不变资本。
社会总资本: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个别资本总和。
利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他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等于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全部价值。
利息:马克思认为利息实质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在本质上与利润一样,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反映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将土地转给他人而获得的收入,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资本主义地租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来自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体现两者之间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资本论》选读参考文献目录
《资本论》选读参考文献目录一、原著1.《资本论》第一卷(中文电子书)2.《资本论》第二卷(中文电子书)3.《资本论》第三卷(中文电子书)4.《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电子书)5.《资本论》第二卷(英文电子书)6.《资本论》第三卷(英文电子书)二、原著辅导读物1.《资本论》注释 1-3卷(卢森贝)1963年版2.《资本论》解说 1-3卷(陈征)1980年版3.《资本论》提要 1-3卷(张熏华)1982年版4. 新编《资本论》教程1-3卷(洪远朋)1988年版5.《资本论》介绍(王珏)1982年版6. 通俗《资本论》洪远朋1985年版7.《资本论》方法论研究(郑道传)1988年版8.《资本论》典故注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说史教研室)1962年版9.《资本论》难句解(第一、二、三卷,电子书)(四川省《资本论》研究会编写组),1985年版10.《资本论》1-4卷学习解答(肖永年等)11.《资本论》200题(李世华)12.《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张燕喜)1999年版三、学术论文1. 西格里斯特:为人类工作---马克思生活记述2. 徐觉哉:马克思手稿沉浮记3. 裴小革:国外学者如何看待《资本论》4. 王锡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和出版情况5. 埃克·考普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6. 谢富胜:《近十年来国内劳动价值论研究综述》7. 郝国喜:《评我国新世纪对劳动价值论的争辩》,《学术月刊》,2000.98. 裴小革:《论劳动价值论与其它四种价值理论》9. 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10. 程恩富:《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拓展》11. 吴宣恭:《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12. 刘小怡:《马克思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13. 李志国: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和剥削的理论及我国的现实--温州私营经济实证分析14. 郝国喜: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15. 裴小革:当代国外经济学家剩余价值理论评述16.郝国喜:《资本论第二卷Ⅰ、Ⅱ稿与第Ⅰ部类内部实现条件》17.张衔:马克思的五部门联系平衡表:一个现代解释18.徐先艳:《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社会存在论广西社会科学, 2008年 03期19.张雷声:《资本论》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方法论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220.屈炳祥: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性与创新经济评论 2008/0221.杨永华:《资本论》的商品经济运行理论初探江汉论坛, 1991,(04)22.熊穆权:简单商品的矛盾体系及其运动——《资本论》“商品和货币”篇的唯物辩证法江淮论坛, 1985,(05)23.杨文进: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结论经济评论 2007/0124.汪冰: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性理论建设, 2006,(02).25.潘石: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分析税务与经济, 2003,(02).26.王向成:论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和现实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1,(02).27.吴克烈:关于《资本论》商品性质讨论述评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 02期28.王弘远:试论货币流通的辩证关系——学习《资本论》货币理论的一点思考企业经济1990年 01期29.刘炳福:浅谈《资本论》的劳动力产权理论当代经济研究, 2001,(08)30.刘笃成:《资本论》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02).31.易金务,胡磊:《资本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贡献及启示. 南方经济, 2005,(01).32.王初根:试论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人思想. 江西社会科学, 1997,(06).33.鲁汉:试论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重读《资本论》第三卷. 前沿, 2001,(04).34.葛世增:《资本论》与现代市场经济关系. 求是学刊, 1994,(02).35.徐佩华:论《资本论》对现实经济建设的指导社会主义研究, 2004,(06).36.李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指导意义.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2006,(08).37.李玮: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解生产力研究, 2007,(15).38.张庆伟:剩余价值生产视角下的劳资关系理论刍议发展, 2007,(03).39.彭腾:近年我国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40.何树贵:《资本论》中的竞争理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7,(03)41.朱妙宽: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新探经济评论, 2004,(05).42.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财经研究, 2002,(10).43.冯金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原理财经科学, 2006,(08).44.林岗: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问题的探讨教学与研究,2005,(07).45.王峰明:论商品价值“质的决定”与“量的决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野中的“价值决定”辨析当代经济研究, 2007,(03).46.何宇:“价值总量之谜”再解当代经济研究, 2007,(04).47.彭必源: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研究综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04).48.程恩富,汪桂进:价值、财富与分配“新四说”经济经纬, 2003,(05).49.姜启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关系探讨”的探讨——兼与林岗先生商榷教学与研究, 2006,(12).50.马艳: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之争的探讨学术月刊, 2002,(06).51.洪远朋,马艳: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十点认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52.李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3,(02).53.冯继康: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代价值山东经济, 2003,(01).54.李欣: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国有企业发展的几点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1,(02).55.陈建国,谭志敏:论马克思资本循环总过程理论的现实意义山东经济, 1997,(05).56.林彤:对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几点认识[J]. 海峡科学, 2007,(09).57.森骏吾: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与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效益天津社会科学,1983,(05).58.吴庄莹:从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看现代物流[J]. 理论观察, 2004,(05)59.牛江红:试论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的理论在解决我国企业资本周转问题中的应用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7,(09).60.万文丽: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宏观经济调控当代经济研究 , 2004,(02)61.肖殿荒, 张皓:按照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理解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兼论启动我国消费和投资的对策消费经济 , 2004,(02)62.李广平: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相通性江汉论坛 ,2007,(01)63.赵兵:《资本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3,(06) .64.崔利锋: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3,(06) .65.徐章勇: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和市场价格理论——兼论马克思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理论意义江汉论坛 , 2007,(01)66.沈志求: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马克思对生产价格问题的研究状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0, (02)67.蒋玉珉:论价值转形理论中的总计二命题——对鲍特基维茨批判的批判江汉论坛 ,1984, (05)68.白暴力, 方凤玲:马克思生产价格方程组的数学特性广东社会科学 , 2007,(01)69.刘建飞:马克思绝对地租率和量的规定理论问题探讨理论探讨 , 2006,(04)70.徐学文: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01)71.陈端计:马克思的信用思想研究天中学刊 , 2007,(01)72.徐晓兰:马克思商业资本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理论导刊 , 1997,(03) .73.乔万敏, 冯继康:马克思商业资本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代价值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02)74.高新宇:《资本论》中金融危机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75.高栋梁: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5,(03) .76.常永胜. 马克思货币经济理论探索学术月刊 , 1997,(12) .77.李翀:从价值的角度构建马克思主义的汇率理论教学与研究 , 2005,(02) .78.文广会,肖强:马克思资本集中理论对我国组建企业集团的现实意义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1997,(04) .79.洪名勇:马克思的股份制理论研究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02) .80.葛扬:马克思土地资本化理论的现代分析南京社会科学 , 2007,(03)81.杨峰:论马克思所有权理论及其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指导意义求实 , 2006,(12)82.冯继康:马克思地租理论的逻辑内涵及现代价值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83.杨新荣: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及其启示学术交流 , 2004,(09) .84.陈征: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问题——《资本论》与改革开放研究之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01)85.许晓东,谢元态:从马克思地租理论看农民失地问题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03) .86.吴静芳:《资本论》中关于绝对地租理论的启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03)87.杨宇霞: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研究重庆社会科学 , 2000,(05) .88.余瑞祥:级差地租论——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新说明经济评论 , 1999,(03) .89.梁琦.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分析——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思考南京社会科学 ,2002,(05)90.张忠根: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与社会主义产生地租的条件浙江社会科学 , 1990, (06)91.张燕喜: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几点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 , 2006,(04)92.陈俊明:《资本论》终篇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8(01)。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精品PPT课件
学说史” (考茨基在1905-1910年间以此名分为 三卷相继出版,但他对手稿作了许多删改和变动 )。第二种版本是由前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 院根据马克思的遗稿在1954-1961年出版的《剩 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暂时撇开 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 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劳动价值论(第一篇),主要论述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 。
剩余价值理论(第二至六篇),主要是论述资本的本质和 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积累论(第七篇),主要是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本质 、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此外,《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5篇)和跋(2篇)(一 共有七篇,其中前四篇是马克思自己写的,后三篇是恩格 斯写的。在这七篇的序言和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版序 言》和《第二版跋》。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马 克思关于技术、自然科学等问题的深湛见解,但 它是把生产力当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决定者和 推动力来研究的。
《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 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 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第二讲 伟大科学发现的结晶
一、《资本论》的体系和 结构
二、《资本论》研究对象 三、《资本论》的研究方
法及其特色 四、学习《资本论》的意
义
一、《资本论》的体系和结构
马克思在研究了大量的思想素材和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的现实材料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作了深入的剖析,发现它与以往历史上的社会制 度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是一个生产过程和流 通过程的统一体,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这个经济 制度的运动。这一认识就成为建立《资本论》基 本结构的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