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教育文化学1-概述新

教育文化学1-概述新

20
• 就范围而言,
文化与文明等同,如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
文明隶属于文化,“所有的文明,包括今日及古代的 的伟大文明,都不过是文化的特例……”“文明是与野蛮相 对而言,文明的历史是随着文字的出现而开始的,而文化 则要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 就程度而言,文化深刻,文明浅薄。
• 就形式而言,文化是运动的,文明是静止的。
10.威利1929:文化是一个反应行为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习惯模式系 统。(结构性定义)
11.亨廷顿1945: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 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 式和行为模式。(遗传性定义)
12.萨丕尔1921:文化可以定义为一个社会所做、所思的事情。(不完 整的定义)
6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庄子·缮性》:”文灭质,博溺心“ “蔽于用而不知文”(荀子对墨子的批评)
此时的”文”是与“质”相对的含义。
2021/5/13
7
《易·贲·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此时的“文” 可指为 “文明” ,包括礼乐、 法则或制度,”化“为教化,即教育化成。
2021/5/13
8
(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心,为 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最早出现 “文化” 合义,但此用法如动词。)
(南宋)王融《曲水诗序》: “设神理以景 俗,敷文化以柔远”。
“文化”指礼乐制度的文治和迁善的教化。
2021/5/13
9
上述含义发展到现代汉语,演变为指一般 知识和教养的意义,如“文化程度”,
• 广义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活动的总和。与自然相对, “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教育学最新最全复习资料-看后必过

教育学最新最全复习资料-看后必过

第一部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神话、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一)教育学的萌芽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

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

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

必修四《教育学与文化》期末必背重点知识

必修四《教育学与文化》期末必背重点知识

必修四《教育学与文化》期末必背重点知

-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主要关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以指导和改善教育实践。

- 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人的尊严、个人发展、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等方面。

- 教育的内容与教材:教育的内容包括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学、艺术、体育等学科,以及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教育的教材应当体现科学性、全面性、适应性和可行性。

- 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教育的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实践等各种形式,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参与、现代技术的运用等方式来实现。

- 教育的评价与改革:教育的评价应当基于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包括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内容。

教育的改革应当注重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

-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文化的特征包括多样性、整体性、开放性、传承性等。

-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教育是文化的重要传承渠道,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内涵内容。

- 教育与文化的发展: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应当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注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并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以上是《教育学与文化》课程期末必背的重点知识,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根据考试要求继续深入学习和准备。

教育文化学(思维导图)

教育文化学(思维导图)
《教育文化学》
文化的特征
1.文化为人类所特有
无论是文化的概念产生以前有关文化的思想,还是近代以后的诸文化理论,几乎 都把文化看做人类特有的现象,把它看做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
2.文化是人后天习得和创造的
文化并非与生俱来,得之于天,它是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经由学习和创造得来 的,并且主要是人类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
1.教育自身的保守特性
教育中阻碍文化变迁的因素
3.教师与学生在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2.教育者未能预先变革自身态度和行为
4.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学生等对变革的性质和意义等缺乏一致的认识
1.注意检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接纳变革的开放的教 育系统
面临文化变迁时
2.察觉到要变革文化,首先教育者自身的态度和行为就要加以改变,提示我们在 教育过程中“变人先变己”的重要性
教育反映的文化冲突
1.文化内部的冲突
主要是新旧价值之间的冲突、观念(理想)与显示之间的冲突
2.社会文化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主要表现为阶级(阶层)间文化的冲突
3.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
主要表现为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在一些社会情形中,本土文化并不等同于本 民族文化,它有可能是某些外来文化本土化以后的产物)
二、种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活动着的多层次的结构体的观念出发
三、民族文化
四、阶级(阶层)文化
五、社区文化
文化的共享范围上
宏观文化 微观文化
主流文化
从文化的价值取向出发,依照文化包含的价值倾向的相异和对立情形
亚文化
反文化
物质文化(表层文化)
从文化的内容出发
制度文化(中层文化)

完整版教育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教育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1.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哪些说法?答:有以下几种说法: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3)教育的心里起源论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有哪些?答: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3、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答:(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生产性,(3)教育的历史性,(4)教育的继承性,(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教育的长期性,(7)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4、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5、现代教育有哪些功能?答:1)从作用的对象看: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形功能和隐性功能,3)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6、你如何认识教育价值及其选择问题?答: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具有满足个体或者社会需要这一关系的意义,它的重要体现在于有效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

现代教育价值具有多元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教育价值或分为一下几个方面:1)教育的内外价值论 2)教育的知识价值论 3)教育的文化价值论。

结构主义教育家罗杰斯、马洛斯等人认为,价值是多元的,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落实在探索知识结构和探索问题的方法上。

教育价值的选择问题:在现实教育中,确实存在对价值的不同选择。

教育价值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即一种教育有无价值,只是相对而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此外教育价值的选择问题还表现在个体的教育选择与社会的教育价值选择的复杂关系上——二者或完全重合,或部分重合,或完全无差异,如在全面发展教育与重智轻德体之间的选择,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选择等,就存在此类问题。

教育文化学期末重点

教育文化学期末重点

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P4(1)文化和文明的本质是相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共生共存的。

(泰勒)(2)文明应隶属于文化的概念,认为文明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或文化发展的某一特殊阶段。

(阿尔弗雷德.韦伯)(3)文明是文化的浅化。

(康德)(4)文明是文化的深化。

(马林诺夫斯基)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多方面的总和,而文明只是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变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群泰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

2、文化与教育的关系:P4①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③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式的总体特征。

它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知识经验、语言符号。

价值体系对教育的发展轨迹起着调控、制约的作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受价值规范支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

语言符号也深深影响着肩负文化传递和传播重任的教育。

④教育作为文化形式,又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的意义: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打开方便之门3、教育文化学的定义:教育文化学为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作为教育科学与文化科学高度融合的产物,教育文化学是现代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结果;它既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又属文化科学的门类范畴。

P264、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学三者关系?P30教育文化学——教育与文化(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教育人类学——教育与人(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教育社会学——教育与社会(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它们分别以教育中的文化、人、社会三个方面为研究域,侧重的方面不同,研究的范围与重点也有所不同。

教育文化学 复习资料

教育文化学 复习资料

文化的特征:1.文化为人类所特有;2.文化是人后天习得和创造的;3.文化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4.文化是复杂的整合体,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文化与教育相互依赖关系分析:1.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2.教育作为文化形式,又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

文化学一词的雏形最早见于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他在该书中提到了“文化科学”,对文化特别是原始文化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

教育文化学的概念: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或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框架研究教育与文化以及教育中的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它与教育人类学(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主要是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的一门学科。

)教育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的关系:三者在研究对象上有相通之处,都或多或少地涉足教育中的文化现象的研究,在研究目的上也有相通之处,即以研究人为旨趣。

教育文化学研究教育与文化(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教育人类学研究教育与人(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如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

传统文化挽歌(明末清初)中的教育文化观:文化传递与教育、文化冲突与教育、文化变迁与教育、文化整合与教育。

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备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与学校”,这种民主思想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另一大文化功能——文化更新与变迁,这是他对古代教育与文化思想的独特贡献。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起源的多种学说、原始社会的教育形式与内容。

2.古代东方文明的教育: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3.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教育: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制度、智者的出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古罗马的教育继承与发展。

二、中世纪教育史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教会学校的发展。

2.世俗教育:封建王权对教育的控制、骑士教育、行会教育等。

3.大学的出现与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兴起、特点与影响。

三、近现代教育史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2.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国的教育制度变革、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发展。

3.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发展: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建立、教育改革与教育思想的形成。

四、现代教育思想与流派1.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杜威、陶行知、布鲁纳、皮亚杰等现代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流派在教育中的应用。

3.教育社会学与教育经济学的兴起: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研究,以及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等问题的探讨。

五、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1.国际教育改革动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教育政策与倡议、全球教育治理。

2.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在线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等。

3.教育创新与教育质量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六、中国教育史1.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的演变、书院制度、私塾教育等。

2.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时期的教育改革。

3.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系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以上是教育史考试复习的重要知识点总结,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准备。

教育文化学

教育文化学

教育文化学第一章教育文化学概说第一节文化概论一、文化的辞源考证周易中的“文”指人的五官可以感觉到的声音、色彩、线条,是由感性材料构成的形式。

论语中的”文”是与“质”相对的含义。

古义“文化”指礼乐制度的文治和迁善的教化。

上述含义发展到现代汉语,演变为指一般知识和教养的意义,古代的文化与文化研究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有一定距离,但揭示出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在辞源上的这一密切关系,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西方人使用“文化”具备了双重意义:一是人对土地的耕作,使外在自然人化;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的素质,使内在自然人化。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含义的最初胚胎。

)二、有关文化的定义广义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活动的总和。

与自然相对,“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狭义文化:指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与社会经济基础及政治制度相对应,相当于广义文化的精神层面,特别指称其意识形态。

文化的性质与特征(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文化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从形态划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从意义划分:表层文化现象(如文化产品、文化行为、文化学术等)、深层文化要素(如价值观念、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文化特征: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具有历史承继性;文化具有规则性;文化是可以变迁的。

三、文化与文明就范围而言,文化与文明等同;文明隶属于文化。

就程度而言,文化深刻,文明浅薄。

就形式而言,文化是运动的,文明是静止的。

第二节教育文化与教育文化学一、概念界定教育文化,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教育价值观念、教育思维方式、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行为规范和教育精神等。

教育文化学,是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如大学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等),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教育文化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教育文化(学)研究的意义实践需要:教育对社会文化背景的依赖与促进关系所需。

教育文化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文化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文化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文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教育政策B. 教育实践C.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 教育理论2. 以下哪项不是教育文化学研究的范畴?A. 教育制度B. 教育传播C. 教育评价D. 教育心理学3. 教育文化学认为,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A. 相互独立B. 相互影响C. 完全相同D. 互不相关4. 教育文化学中的“文化资本”概念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皮亚杰B. 维果茨基C. 布迪厄D. 杜威5. 教育文化学强调教育的哪一方面?A. 知识传授B. 技能训练C. 文化传承D. 个人发展6. 教育文化学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培养技能B. 传递文化C. 促进就业D. 提高收入7. 教育文化学中,文化资本的传递方式有哪些?A. 家庭传承B. 学校教育C. 社会影响D. 所有选项8. 教育文化学认为,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知识水平B. 社会地位C. 文化认同D. 所有选项9. 教育文化学中,教育公平是指什么?A. 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B. 教育机会的平等C. 教育结果的公正D. 所有选项10. 教育文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A. 文献分析B. 案例研究C. 实验研究D. 所有选项答案:1-5 C D B C C 6-10 B D D D 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教育文化学的基本特征。

答:教育文化学的基本特征包括跨学科性,关注教育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强调文化资本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传承。

2. 阐述教育文化学中“文化资本”的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答:文化资本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转化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在教育中,文化资本有助于个体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教育文化学如何解释教育不平等的现象?答:教育文化学认为教育不平等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3篇)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篇)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教育的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2. 教育学的性质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活动及其规律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方法、实证方法、历史方法等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思想: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教育学的发展: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杜威、赫尔巴特、布鲁纳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2.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与构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制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3.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政策的概念与作用教育法规的种类与特点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关系三、课程与教学1. 课程课程的概念与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的综合化、个性化、国际化2. 教学教学的概念与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原则与方法: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概念与功能教学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四、教师与学生1. 教师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教师的素质要求: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教师的专业发展: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终身学习2. 学生学生的本质属性:主体性、发展性、差异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发展规律与教育对策3.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合作共进五、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与社会经济教育的经济功能: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投资、教育结构、教育内容2. 教育与社会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政治人才、传播政治文化、促进政治民主化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3. 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二篇)一、教育心理学基础1.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早期探索、科学化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案例法2. 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概念与特点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情感与个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二、教学设计与实施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与意义教学设计的步骤:分析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的模式:系统化教学设计、ADDIE模型2. 教学策略直接教学策略: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间接教学策略: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选择3. 教学媒体与技术教学媒体的概念与分类:传统媒体、现代媒体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媒体选择的原则、媒体使用的技巧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现实教学三、课堂管理与评价1.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的概念与功能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预防性管理、支持性管理、矫正性管理课堂纪律的维护:建立规则、有效沟通、及时反馈2.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概念与目的学生评价的类型: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评价的方法: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3.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概念与意义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反思的方法:日志反思、同伴互助、行动研究四、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概念与特点教育研究的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实验法、调查法、相关法数据分析技术: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3.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内容分析、主题分析、叙事分析五、教育伦理与法律1. 教育伦理教育伦理的概念与原则:公正、尊重、责任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育伦理的实践: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事关系2. 教育法律教育法律的概念与体系:宪法、教育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教育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3. 教育法律问题学生权利保护:受教育权、人身权、隐私权教师权利与义务: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教育法律纠纷的解决: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三篇)一、教育哲学基础1. 教育哲学概述教育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哲学、近代教育哲学、现代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2. 教育的价值论价值论的基本概念: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教育价值的基本类型: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的选择与实现:价值冲突、价值整合、价值实现途径3. 教育的认识论认识论的基本概念:认识、知识、真理教育认识的基本过程:感知、理解、应用、评价教育认识的多元视角: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建构主义二、教育社会学基础1. 教育社会学概述教育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早期探索、制度化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互动理论2. 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社会制度教育与社会分层的互动:教育的社会选拔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家庭、学校、社区3. 教育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转型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文化传承、社会整合、创新驱动教育适应社会变迁的策略: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国际化三、教育文化学基础1. 教育文化学概述教育文化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文化学的历史发展:文化教育学的兴起、文化人类学的介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文化传递理论、文化适应理论、文化创新理论2. 教育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的基本概念:文化、文化传承、文化变迁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文化的选择、文化的传递、文化的创新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育活动3. 教育与文化适应文化适应的基本概念:文化适应、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教育在文化适应中的作用:跨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化教育文化适应的教育策略: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四、教育管理学基础1. 教育管理学概述教育管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管理学的历史发展: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领导理论2. 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组织的基本概念: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效能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教育管理的模式:科层制管理、民主管理、绩效管理3. 教育政策与决策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政策、教育政策、政策过程教育决策的基本过程:问题识别、方案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教育政策与决策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五、教育未来与发展1. 教育未来学概述教育未来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未来学的历史发展:早期预测、系统化研究、多元化探索教育未来学的基本理论:趋势预测、情景分析、德尔菲法2.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技术的革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教育模式的变革: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泛在学习教育内容的更新:跨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全球视野3. 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对策教育公平的挑战:城乡差距、阶层差距、性别差距教育质量的挑战:应试教育、教育资源、教师素质教育创新的对策:政策支持、制度改革、国际合作。

教育文化学复习资料

教育文化学复习资料

1.文明的概念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

广义的文明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

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社会体系。

2.文化的概念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

狭义文化的定义则是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3.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表现的方面(1)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2)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3)从表面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跳跃发展过程;(4)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

4.文化与教育的基本关系(1)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教育而言,可分为紧密的两个部分:教育理论和教育活动。

两者实际上分属文化的不同层面,教育活动隶属文化的制度层面,而教育理论隶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

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原始的文化形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的;奴隶制社会,教育逐步成为专门的社会裎活动,学校成了专门施教的场所;当信世界中,现代化已成为一个中心议题,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尽然。

(2)教育作为文化形态,又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

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

5.教育文化学的概念教育文化学是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框架来研究教育与文化以及教育中的文化现象,主要是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

教育文化学被规定为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小学教师文化考试复习资料.doc

小学教师文化考试复习资料.doc

桑植县中小学教师文化考试职业道德复习资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内容体系,共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的基础部分; 二是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部分;三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部分。

本复习资料按此内容体系进行编写。

第一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基础1、如何完整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涵义?答: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概念具有如下基本旨意:一是揭示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说明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

二是揭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对这些规范或准则内化而形成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一般说来,外在道德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只是要求人们应该怎样,内在道德观念意识或行为品质则表明人的道德实际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具有教育功能?答: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教师职业道德可树立教师高尚的人格形象,从而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这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优良的学生集体都具有重要作用,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与优良的学生集体对学生个体来说都具有教育的意义,这也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3、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有哪些?答:(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最具体、最现实的方式和手段。

(2)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

(3)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如何体现全面性?答:第一,职业道德建设要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代教育,特别强调对人的素质的培养。

培养素质优良的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不可能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多元文化教育期末复习资料

多元文化教育期末复习资料

多元文化教育期末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文化多元性要求:错误的选项是①承认绝对的、全人类的价值;②复兴进步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传统;③培养全球意识、全球主义、对生活在地球上的各族人民的权利的尊重态度;④发展超民族的世界观、宽容的行为方式。

2、文化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系统的方法论基础。

3、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是人文主义多元论哲学。

4、多元文化教育空间中的教学、教育系统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创造与文化相适应的环境的人文气氛。

5、多元文化教育空间结构:宏观环境:高等学校、大众传媒、多元文化教育机构、非正式团体、微观环境:家庭、幼儿园、学校、朋友、亲属、邻居、利才学校中观环境:图书馆、音乐学校、体育运动学校、艺术学校、影剧院、博物馆、法治机关、辅佐服务站、儿童创作宫6、帮助服务活动中的原则:不是的选项是①国家观和针对性;②综合性(协同性);③整合性;④生命活动和发展;⑤社会技术的权威性;⑥灵活性。

7、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出发点是人类学哲学。

8、真正的文化人首先是有道德的人,他感到自己是社会和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现代教育面临的基础任务之一,就是培养能够通过对话交往、交往思想认识和创造文化的个人,9、个性的多元文化取向的模型包括:①关于世界的具体的科学知识②对自己和世界的情绪和情感态度③行为方式10、乌申斯基把教育过程的主要任务归结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一个人对年轻的心灵施加影响所形成的那股教育力量,是任何课本、道德格言、系统的奖惩所不能取代的”。

11、教育工艺学组分:①概念基础(科学—理论观点)②内容设计(教学的目标和内容)③程序组分(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整合)12、乌申斯基认为,人民性是在组织学校教学时有效地开展教育的最重要的条件,他号召要依靠人民的教育学。

13、文化学方法认为:语言是民族共同体、民族主要的,也是最有表现的标志,当然也是民族文化的本源。

二、名词解释1、民族共同体:在一定的领土上历史地形成的拥有共同的特点和稳定的文化(包括语言)特征以及心理气质特征的人的稳定的总和,这样的人也能意识到自己与其他拥有相似构成的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教育文化学考试

教育文化学考试

教育文化论纲复习提要、作业(评论)、论文一、名词解释1.泰勒对文化的解释(17):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2.文化新概念(P37):文化是人类社会按照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这个过程不断化生出在精神、物质、制度、习惯等方面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结构与秩序,它们被赋予符号意义并获得生命的功能,在不断变化的时空环境中,以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方式发展。

3.教育文化(P97):教育文化就是以教育为途径的人文化成,它是主流文化在教育中的展开。

在此过程中,教育主体以人类终极关怀为价值导向,以人类文化的精华为实质内容,以自由人的素质养成为目的,以符号系统为载体,以特定文化系统所要求的行为方式为规范,遵循自组织原理展开交流与互动。

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宏观上形成精神、物质、制度、群体生活方式及习惯等方面的相对稳定形态,微观上规约并促成个体与所在文化系统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4.课程文化(P170):课程文化就是以课程为载体的文化。

从过程来看,它依据教育的根本理念选择文化、传递文化,使个体在组织化的环境中实现文化生命的生成与发展;从结果来看,一方面造成了人在特定方向上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形成了观念、物质、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各种形态。

5.学校文化(P198):学校文化是教育文化的一种方式或途径,它通过对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为教育文化的展开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包括学校精神、校园物质环境、制度规范、亚文化群体、行为方式和习惯等。

这些创造物也在相互联系与作用中不断生成着学校文化的新质。

6.学校精神(P200):学校精神指的是人们通常所谓学校的“精神文化”,是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相对而言的。

是指在特定的学校文化过程中形成的与学校整体的价值追求相关的那些观念和心理特质。

7.非主流文化(212):学生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也指“非正式群体”以及非群体的亚文化,这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结构与秩序,不属于学校主流文化并与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有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明的概念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

广义的文明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

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社会体系。

2.文化的概念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

狭义文化的定义则是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3.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表现的方面(1)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2)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3)从表面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跳跃发展过程;(4)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

4.文化与教育的基本关系(1)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教育而言,可分为紧密的两个部分:教育理论和教育活动。

两者实际上分属文化的不同层面,教育活动隶属文化的制度层面,而教育理论隶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

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原始的文化形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的;奴隶制社会,教育逐步成为专门的社会裎活动,学校成了专门施教的场所;当信世界中,现代化已成为一个中心议题,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尽然。

(2)教育作为文化形态,又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

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

5.教育文化学的概念教育文化学是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框架来研究教育与文化以及教育中的文化现象,主要是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

教育文化学被规定为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6.7.与教育文化学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及相互关系教育文化学研究教育与文化(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和价值规范),教育人类学研究教育与人(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如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

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学分别以教育中的文化、人、社会三个方面为研究域,侧重的方面不同,研究的范围与重点为也有所不同。

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文化、人与社会三才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三门学科在研究中也不免出现一定程度的交叉。

8.传统文化中形成中的教育文化观(儒家)孔子力主“仁政”,要求在先庶后富的基础上有成效的发展教化,通过教化维持社会秩序。

孔子利用教化和教育维持等级制度、进行文化控制的思想。

孟子反动墨家的“兼爱”,提倡“仁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就是教育。

孟子注重教育在维持政治制度、控制人们思想观念的作用。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体现了文化与教育相互关系的思想,他认为要实行“有为而治”,首先要实行文化选择,实现思想的统一。

9.儒家代表人物注重的是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10.19世纪教育文化观的新进展的西方思想家康德、黑格尔、费希特、赫尔巴特、第斯多惠(首次阐述了文化对教育的制约问题,还提出了教育中的“文化适应性原则”)11.赫尔巴特的思想观点赫尔巴特要求教育要使人具有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或报偿,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养成这些品德。

只要在人们的头脑中树立了这些观念,任何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就不会出现。

赫尔巴特所谓的“自由”、“完善”等观念,实际上就是维持和巩固当时普鲁士君主贵州统治的道德观念。

他试图通过五种种道德观念的传递,努力形成得“完美”、“善良”的道德品质,实现文化上的控制,并进而“将世界导入正轨”。

12.多维视野中的教育文化观有哪些学派?(1)文化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李特、福利特纳、鲍勒诺夫;(2)实用主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全面阐述,代表人物:杜威;(3)改造主义:教育是改造文化的工具,代表人物:康茨、拉格。

13.文化传播的概念文化传播是文化是从一社会到另一社会、从一区域到另一区域以及从一群体到另一群体的互动现象。

14.文化传统的概念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称。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于“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而言之就是民族精神。

15.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于“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16.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1)传统文化是比较具体的,而文化传统比较抽象的。

(2)传统文化指历史上凝固了的文化的现实运动,是已经定型了的、过去的东西;文化传统则是联结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动的流程,它是处于不断制作和创造之中的尚未定型的东西;(3)文化传统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在民间传播与发展的表现,而传统文化又是文化传统的发展后的继承;(4)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17.大传统的概念大传统指某种优势文明的文化形态表现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承规模,它是相对于小传统而言的。

18.小传统的概念小传统指具有地方社区或地域性特点的文化传统19.文化传统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无论是大传统还是小传统,都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

这四个方面相依不离、相分不杂,构成了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

它们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20.文化传统包括哪些类型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规范和思维方式,主要体现为隐形文化,而知识经验和语言符号则主要体现为显形文化。

21.教育所进行的文化传播对文化发展有哪些意义?(1)教育所进行的文化传播保存了文化,维持了文化生存。

(2)它促成了文化积淀,塑造了民族性格。

(3)它可以促使文化增殖。

22.濡化的概念濡化是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过程,靠老一代指示、引导并强迫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是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的纵向的传播过程,是人及人的文化习得和传承的机制,本质意义上是人的学习与教育。

23.濡化与教育的关系濡化与教育一样,都可用来描述文化现象,提示文化某一方面的牲,可以说,它在许多方面与学习类同,更与教育相似。

但由于它在密闭涵养着无意识与有意识学习两个方面,较教育宽泛;而在学习内容上仅指文化传统的传承,又较教育狭窄。

24.怎样看待“文化滞后”文化滞后突出的表现在传播拷打证书传播价值的不一到致上,即技术的传播一般总是先于价值观念、规范等的传播。

25.涵化的概念涵化意指由不同文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的相互集中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变迁。

26.涵化与濡化的关系涵化的方式很难与濡化的方式相同。

在这两者中,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活动过程是不同的。

虽然涵化与濡化一样,离不开已有的经验,但是,因为我们已经从所属的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心理结构,并将它应用到我们的经验之中,所以会产生一些问题。

在涵化中,我们使用的是濡化的客体图式,而不是由简单的心理结构发展起来的抽象图式。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共为主体的现象。

共为主体会使我们形成一些假设,而在把另一种主体作为客体时,往往是尽力支持这种假设的。

涵化与濡化的认知过程上的区别可用下图表示:涵化中的“半主体”是指由于最初的濡化,我们在与另外一种文化相互作用时,绝对不会是“敞开心扉”的,也不会像濡化一样以一种纯粹的主体姿态出现。

达其中,先前的濡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在某一种文化中形成的心理结构影响着对第二种文化的接受。

27.文化冲突的概念文化冲突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

28.文化的不同类型文化分类可以从多侧面、多维度入手。

从已有文化学的有关研究来看,大体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从文化是一个活动着的多层次结构体的观念出发,可以将文化区分为下列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世界文化同,第二个层次是种族文化,第三个层次是民族文化,第四个层次是阶级文化,第五个层次是社区文化。

(2)从文化的共享范围上,可以将文化区分为宏观文化和微观文化。

(3)从文化的价值取向出发,依照文化所包含的价值倾向的相异和对立情形,可将文化区分为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亚文化和反文化。

(4)从文化的内容出发,可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5)从文化的地域上分,因地理区域中文化的构成因素与结构关系上的差异,不同地理区域有时会呈现出文化上的差异,如有人曾将我国的地域文化作了下列的大致区分:河谷型文化、草原型文化、山岳型文化、海洋型文化。

29.从宏观上看,教育反映了哪些冲突?从宏观上来说,教育主要反映三咱文化冲突。

(1)文化内部的冲突,主要是新旧价值之间的冲突、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即教育中的价值冲突;(2)社会文化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阶级间的文化冲突;(3)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

30.围绕教师与学生展开的冲突的表现围绕教师与学生展开的文化冲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教师群体间的文化冲突、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间的文化冲突、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31.文化变迁的概念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发明创造出来的文化要点乃至文化的结构、体系向本文化之外的地域扩散或转移,引起其他文化的互动、采借及整合的过程。

32.怎样看待作为文化变迁动因的教育/作为文化变迁动因的教育,国内外有什么观点除了教育与种种文化变迁的动因之间具有着一定的关联之外,其本身也可作为文化变迁的动因,这是西方及国内外学者所屡屡论及的。

对于这个问题,可从下列三方面进行分析。

(1)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增殖。

教育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出现朱同于所传文化的成分,有时也会酿成文化革新新浪潮的“胚芽”,“不积细流,无以至江海”,道理使然。

(2)教育对人的创造性的培养。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机体内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从而为文化更新、变革提供源泉。

(3)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新和发展上的独特作用。

33.就教学来说反映文化变迁的要求,需要有哪些条件?(1)首先必须对所要变化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进行阐释。

(2)探寻在阐释了新的观念和行为以后教师以及学生所作出的反应,从中甄别出适当的反应,对不适当的反应加以修正,这样预期的变化才会发生,而不适宜的变化得到遏制。

(3)营造激励进行适当变革的氛围。

(4)探索并获得有关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