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分句赏析

合集下载

《春望》原文及赏析

《春望》原文及赏析

《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1【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

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

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

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

【译注2】“国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时辉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旧,“城春”指长安的春天本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生机盎然。

但“草木深”显示出杂草丛生,树木苍苍,一片凋敝荒凉的景象,与“春”形成鲜明的对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

[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

(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

[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

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

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

(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

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

2.感时:感慨时局。

恨别:深恨离别。

花溅泪:对花溅泪。

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

下“鸟惊”句同。

3.烽火:战火。

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

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

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

浑:简直。

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

《春望》解析与释义

《春望》解析与释义

《春望》解析与释义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全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描绘了战火蹂躏下的长安春天景象:尽管国家支离破碎,但自然景色依然富饶美丽,花开使得诗人感慨万分,竟至落泪;鸟儿的鸣叫声也让人心烦意乱。

后四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时局的深深忧虑: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家书成了最珍贵的礼物,使人愁绪万千;岁月催人老,心力交瘁,使诗人感到无比疲惫。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长安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春望》赏析

《春望》赏析

《春望》赏析一、原文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三、作者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四、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春望》的原文及赏析

《春望》的原文及赏析

《春望》的原文及赏析《春望》的原文及赏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感伤时事,看到花开时泪水溅到花上;怨恨离别,听到鸟叫也使我心惊不安。

感时花溅泪:这两句有人认为是拟人写法,即花儿伤时,洒下眼泪; 鸟儿恨别,心惊鸣飞。

【译注2】写安史之乱时感时伤别的思想感情。

意谓因感伤时事,面对盛开的花朵也流涕兴悲;回忆离乱中与家人隔绝时的情景,听到鸟声和鸣,反而更感孤身在外的愁恨。

以丽景衬哀情,其哀倍增。

含蓄深沉,真挚动人。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因感伤时事或生离死别而悲伤。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当一个星期后,我离开西安时,我的心头仍然十分依恋七贤庄一号的灯光。

(徐子芳《七贤庄一号的灯光》)二、用以形容移情现象,即人在伤心悲哀的时候,会移情于物,觉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令人悲愁或与人同悲。

[例1]人在悲哀的时候,伤人堕泪,感到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看世界的一切都是死灰色,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镜流、李树珍《中的心理学》)[例2]只在世界上有了人——万物之灵的人,才会拿自己的感情,赋予在无情的万物身上!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句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千千万万。

(冰心《病榻呓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破:指长安沦陷。

古人称京都为国。

山河在:大自然的山河依旧存在。

②此句意谓春天的城市,草木长得很茂盛。

暗示居民多已逃亡,人烟稀少,故杂草丛生。

③此句意谓诗人感伤时局危殆而溅泪,觉得花上的露水也是为时局溅泪。

时:时局。

④此句意谓诗人愁恨与家人隔绝,觉得鸟儿也为恨别而心惊。

⑤烽火:指,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进犯即燃起烟火向京城报警,称烽火。

三月,指时间很久。

⑥家书:亲人的消息。

其时杜甫家属在鄜州,不通音信。

抵万金:值万金。

极言其难得可贵。

春望杜甫赏析

春望杜甫赏析

春望杜甫赏析春望杜甫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春望杜甫赏析,供大家参阅!春望原文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杜甫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参考译文1】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参考译文2】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

唐玄宗仓惶出逃西蜀。

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

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

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

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

《春望》当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

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生死不知,“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

《春望》全文与注释

《春望》全文与注释

《春望》全文与注释《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

全诗内容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接下来,咱们一句句来看看这首诗的注释。

“国破山河在”,“国破”指的是国都长安沦陷,被叛军占领。

尽管国家遭受了这样的劫难,但是山河依旧存在。

这里的“山河在”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山河虽在,然而国家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模样。

“城春草木深”,春天已经到来,城中本该是热闹繁华的景象,但因为战乱,人们流离失所,只能看到杂草丛生,树木繁茂。

一个“深”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那种荒芜、凄凉的氛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非常精妙。

诗人感伤时事,看到盛开的花朵,反而落泪;因与亲人离别,听到鸟儿的叫声,也觉得心惊。

花本是美好的事物,鸟声通常也是悦耳的,但在此时此景,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忧思和痛苦,所以美好的东西反而勾起了他的伤心之情。

“烽火连三月”,“烽火”指的是战争的烽火,“连三月”表示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从年头到年中,一直没有停歇。

“家书抵万金”,在战乱之中,与家人音信隔绝,能收到一封家书,那是无比珍贵的,简直价值万金。

这一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为忧愁烦恼,不断地挠头,以至于头发越来越少,短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通过对自身形象的描写,展现出他内心的愁苦和焦虑。

这首诗以景衬情,通过描绘长安城在战乱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痛恨。

整首诗沉郁顿挫,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杜甫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他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些痛苦和无奈,让后人能够更深刻地了解那段历史。

《春望》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状况。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对仗工整。

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在语言形式上也非常整齐。

杜甫《春望》分句赏析

杜甫《春望》分句赏析

杜甫《春望》分句赏析杜甫《春望》分句赏析 《春望》是唐朝诗⼈杜甫的⼀⾸五⾔律诗。

这⾸诗的前四句写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挂念亲⼈、⼼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春望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连三⽉,家书抵万⾦。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题解】 这是⼀⾸五⾔律诗,作于⾄德⼆载(757)。

诗⼈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陷长安。

杜甫眼见⼭河依旧⽽国破家亡,春回⼤地却满城荒凉,在此⾝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句解】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稀,草⽊茂密深沉。

⾸联从⼤处着眼,为悲壮之笔。

⼀个“破”字,使⼈怵⽬惊⼼,⼀个“深”字,令⼈满⽬凄然。

⾃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改易,眼前⼈事和永恒时空的对⽐,使诗⼈更强烈地感觉着内⼼的荒凉寂寞,以⾄于所见只剩下⼭河草⽊,⼀⽚空廓。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河在,明⽆余物矣;草⽊深,明⽆⼈矣。

”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明代胡震亨《唐⾳癸签》称赞这⼀联:“对偶未尝不精,⽽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下,当⽆复继。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感伤国事,⾯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离散,鸟鸣惊⼼,反觉增加离恨。

颔联从⼩处落笔,情因景⽣,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说这是对⽐写法,诗⼈为国家残破和亲⼈离别⽽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惊。

另⼀说是以花鸟拟⼈,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

⼆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贵于意在⾔外,使⼈思⽽得之。

” 烽⽕连三⽉,家书抵万⾦。

连绵的战⽕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信抵得上万两黄⾦。

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讯隔绝。

虽是说⾃⼰,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理,道出了⼈之常情,因⽽后来成为表达⼈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语。

《春望》原文赏析

《春望》原文赏析

《春望》原文赏析《春望》原文赏析1原文: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诗词赏析:这首诗写思妇渴望与久别丈夫相聚首的无限相思之情。

思妇面对百花盛开的撩人春色,面对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景象,触景生情。

“花开不同酵步翻赏”,而花无百日红,其花易衰,其色易逝,花开花落,最惹思妇青春易逝之哀怨,自然令人不胜低回与哀婉,自然使思妇联想到青春易逝,丈夫不在身边,辜负了青春年华,这让她怎能不思念远别的丈夫(或恋人),也就自然而然倾述出心中既怨又慕的伤春情怀。

花开“同赏”,花落“同悲”,这是思妇与丈夫(恋人、情人)共同追求和向往的最理想的情爱境界。

然而,事与愿违,却花开不能“同赏”,花落也不能“同悲”,这恐怕是夫妻之间的情爱的不幸与悲怆。

有哪一对情人不希望“比翼双飞”,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朝夕相处,欢乐与共呢?即使在生活的长河里,碰见点风雨,有哪一对真正的情侣不能同舟共济呢?在共渡难关中的“同悲”,又何尝不是含有苦涩的爱的甜蜜呢?何况“苦中甜”,即诗中说的爱情生活中的“同悲”,这要比“同赏”更有其深刻的内涵。

“同赏”与“同悲”共同构成人生旅途中相知相爱、休戚相关、相濡以沫、相互依恋,这恐怕才是诗人在这首诗里要讲的爱情真谛!这恐怕是这首诗中所说的不能“同赏”,又不能“同悲”的巨大失望的惆怅和无限哀怨的幽恨所在!所以,郭炜《古今女诗选》称此诗:“不同悲胜不同赏’多多。

”赵世杰《古今女史》说此诗:离恨绵绵。

《春望》原文赏析2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相关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有。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不过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不过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有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不过因为“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仅仅颓垣残壁,仅仅“草木深”。

杜甫的诗《春望》赏析

杜甫的诗《春望》赏析

杜甫的诗《春望》赏析
1、《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赏析
本诗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录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春望》全文与赏析

《春望》全文与赏析

《春望》全文与赏析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是一首经典的五言律诗,全诗内容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沉郁悲怆的氛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沦陷,城池残破,然而山河依旧。

春天已然来临,城中却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惨状。

“深”字则描绘出了草木繁密、无人打理的荒凉景象。

这两句相互映衬,既展现了大自然的永恒,又凸显了人事的沧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感慨时事,见到盛开的花朵也禁不住落泪;因与亲人离别,听到鸟儿的叫声都觉得心惊胆战。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花鸟,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内心痛苦的写照。

在这战乱的时节,美好的景象反而更增添了诗人的愁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燃烧了三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这两句直接写出了战争的持久和残酷,也反映了人们在战乱中对亲人消息的渴望。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通信阻断,一封来自亲人的书信,承载着无尽的牵挂和思念,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忧愁而频繁挠头,以至于白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愁苦。

头发本就稀少,如今因忧国思家而变得更少,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忧心如焚的情态。

整首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以及自身的感受和细节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深沉情感。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对仗工整,语言精炼。

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在形式上对仗,而且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同时,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极具感染力。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旅人嗟倦游,结缆坐春洲。

日暮江风静,中川闻棹讴。

草光天际合,霞影水中浮。

单舻时向浦,独楫乍乘流。

娈童泣垂钓,妖姬哭荡舟。

客心自有绪,对此空复愁。

译文频繁往来江上的旅行已生厌倦,早早泊船靠岸,依春洲以望远,聊解忧烦。

暮色黄昏之时,江风停息。

一曲悠扬的船歌不知从江中何处传来。

举目遥看,只见一片莹莹草色与天光水色融为了一体;偶尔有几朵彩云飘来,霞光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起伏。

寂静的江上,时而一只小船从天边驶来,映着天上的霞光,滑过水中的云影,缓缓摇近岸边。

坐于江畔,看江水长流,夕阳西沉,孤舟飘泊,恨谄臣阻扼贤路,忧国家隐患重重。

外仕宦人的心中纵有无限愁绪,也只有一声叹息无可奈何。

注释嗟(jiē):叹息;感叹。

结缆:系舟,停舟。

讴(ōu):民歌。

娈童泣垂钓:用“龙阳君泣鱼”之典,用来表达移情别恋,恩移宠衰,不再受到宠幸或重用的苦衷。

妖姬哭荡舟:“蔡姬荡舟”齐桓公与蔡姬泛舟水上,蔡姬摇荡舟身,桓公恐,禁之不可,怒而遣蔡姬。

桓公打发蔡姬回娘家只是一种惩罚,不曾想蔡人竟嫁女于他人。

桓公大怒,举兵攻破蔡国,并乘势进军楚国。

赏析何逊的诗在梁代颇有影响,沈约曾盛誉其作,谓“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

此诗的艺术水准,也当得起这番赞誉。

题中的刘谘议,即刘孝绰,曾任谘议参军之职。

他是与何逊齐名的诗人,当世有“何刘”之称,二人之间经常有唱和之作。

“旅人嗟倦游,结缆坐春洲。

”诗的起首两句交代了作者之所以在行程中要“早泊”,并不是春江夕阳的美丽景色激发了他的观赏兴趣,而是对官事繁复和往来江上的旅行已经厌倦了,才宁愿早早泊船岸边,依春洲以望远,聊解忧烦。

何逊的这种心情,在其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游宦疲年事,来往厌江滨”;“我本倦游客,心念似悬旌”等。

诗一开始就表现出作者的忧愁烦恼,为下面的写景与联想做了铺垫。

接下来六句描写了春晚夕阳中的江上景色。

暮色黄昏之时,江风停息。

《春望》赏析整理

《春望》赏析整理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歌大意】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写作背景】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

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理解默写】1.杜甫的《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中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炼字炼词】1.品析“破”字与“深”字的精妙之处。

答: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2.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答:“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3.一个“搔”字刻画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刻画了:一位面对沦陷的山河,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以至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

【意象意境】1.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答: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2023年《春望》唐诗赏析整理

2023年《春望》唐诗赏析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春望》唐诗赏析整理《春望》唐诗赏析《春望》年月: 唐: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诗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镇静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照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制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比剧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动。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深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1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2原文:《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谓长安陷落。

山河在:山河依旧。

2、草木深:草木丛生,意谓人烟稀少。

3、时:指时事、时局。

4、烽火:战火。

三月:指季春三月。

连三月:连逢两个三月,谓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在打仗。

春望杜甫翻译和赏析

春望杜甫翻译和赏析

春望杜甫翻译和赏析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全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春望》的翻译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春望》的赏析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

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

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好词好句、文案短句、作文大全、读后感、观后感、诗词歌赋、语文知识、文言知识、名言警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pywriting short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poetry, song and fu, Chinese knowledge, classical Chinese knowledge, famous aphorism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春望》分句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

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句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

一个“破”字,
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赞这一联:“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

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

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
说是“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

“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

“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浑欲”,简直要。

“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评解】
这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全诗不过四十字,但读来耐人寻味。

诗的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其中的颈联,因道出了当时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感受,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