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例题一: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答案:愚公家住在太行山、王屋山附近,由于山北道路阻塞,出入非常不便。于是,愚公决定率领儿孙们,将两座大山挖平,一直挖到海边,以便于交通。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经过几年才挖了一点点。邻居智叟嘲笑愚公的做法,愚公却说,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天会把这两座大山挖平的。
5.人文关怀:通过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要点。
(2)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如:巍巍、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等。
-难点:对愚公移山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来概括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板书中加入一些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元素,如插图、符号等。例如,在愚公移山的决心部分,可以使用一个坚定的眼神符号来表示愚公的决心;在精神内涵部分,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的品质,如坚定的信念可以用红色表示,勇于挑战可以用蓝色表示,敢于担当可以用绿色表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愚公移山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移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愚公移山的基本概念。愚公移山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九年级语文教案:愚公移山
九年级语文教案:愚公移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愚公移山》。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愚公的形象特征,理解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愚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愚公形象特征的分析。
3.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愚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愚公移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PPT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坚持和努力的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2)提问:这些故事中都体现了哪些品质?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愚公移山》,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愚公移山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愚公的精神品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愚公的形象特征,如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等。
(2)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等。
5. 实践与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
(2)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将愚公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
3.作业完成后,主动与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背景。
2.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成语进行详细讲解,如“山不加增”、“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3.分析愚公形象,引导学生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如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等。
4.讲解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寓言故事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传达深刻的道理。
4.组织小组间辩论赛,让学生就“愚公移山是否值得”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我将注重以下方面:
1.编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创设实践性任务,如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编写一个小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
2.重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坚持、团结、积极进取等品质,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3.重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难点:针对不同学情,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设想
1.运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愚公移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准备一份小组报告,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4.实践题:
(1)与家人、朋友分享愚公移山的故事,了解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和解决方法。
(2)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愚公移山的精神,如坚持锻炼身体、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等,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
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1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愚公移山”的故事,了解其内涵和意义。
2.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学内容:1.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
2.让学生朗读故事,了解故事情节。
3.通过阅读,“愚公移山”故事的中心思想。
4.通过课堂讨论,深入了解故事内涵和意义。
5.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模拟“愚公移山”的故事。
6.总结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培养学生责任和担当感。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介绍故事起源和发展历程。
2.让学生读一下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通过课堂阅读,理解“愚公移山”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4.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展开深入探讨故事内涵和意义。
5.根据故事“愚公移山”的情节和主题,组织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模拟故事场景,让学生通过互动与合作体验到故事的深层含义。
6.总结故事的主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关联,培养学生责任和担当感,鼓励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积极探索、奋斗和创造。
三、教学方法:1.讲授和解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意义和价值。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与交流深入挖掘故事内涵和意义。
3.课堂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合作实践,体验“愚公移山”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4.思维导图和总结,归纳和总结故事的主题和价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
2.口头表达能力,是否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3.团队合作能力,是否能够积极配合组内合作,完成任务。
4.思维能力,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
5.责任担当感,是否能够将故事中的奋斗精神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有条理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发展过程,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
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
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章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_2867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23 课《愚公移山》教课设计内容预览:23愚公移山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累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频频朗诵课文,整体掌握文意,研究文章的内涵,培育文言文自读能力。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领会对照,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困难险阻,百折不回。
教课要点、难点1.累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育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育多角度剖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领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人皆知,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唯恐也都吟唱自如。
下边请看动漫flash-- 愚公移山。
学生赏识画面,品尝美好的乐曲。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留。
惩/山北之塞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遂/率后代荷担者/三夫邻居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依据说明提示,借助工具书,疏导词句,圈点勾勒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议论沟通,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说。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1.学生疏两组,睁开讲堂争辩。
辩题:愚公、智叟究竟淮愚?正方:愚公实愚反方:智叟不智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两座山宏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
怎样享利 ?全家人力量轻微,何况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伍,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程遥远。
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奋发图强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久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后代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后代孙无量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看法;感人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动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碌碌无为,讽刺阻截愚公移山是真实的愚。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范文语文愚公移山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理解愚公的精神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通过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和毅力。
(2)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愚公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长,如何抓住重点,理解大意。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愚公移山故事的资料。
1. 导入新课(1)出示愚公移山的故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2)简介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愚公的精神品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学生分享了解到的愚公移山的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的精神品质。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精神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过程: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精神的心得体会。
六、课堂实践1. 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讨论并总结愚公的品质。
七、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精神的心得体会。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Teaching plan of Yugong moving mountains lesson 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愚公移山范本(最新版)2、篇章2: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3、篇章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4、篇章4:愚公移山模板(规范版)5、篇章5:愚公移山文档(通用版)篇章1:愚公移山范本(最新版)教学目标: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一、习旧引新: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
(学生齐读一遍)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最大最好。
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一、积存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二、明白得课文深刻的寓意。
3、反复朗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讨文章的内涵,培育文言文自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照,衬托手法的表达到效。
进程与方式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二、朗诵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延伸拓展法3、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发扬寓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巨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积存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明白得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照,衬托手法的表达到效。
【教学方式】朗诵法辩论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理读法【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进程】[教学要点]一、导语设计 (播放《愚公移山》歌曲)同窗们,歌中唱的愚公确实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固然也有人以为“愚公精神可佳,可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什么缘故不修路,不搬家,而必然要移山呢?”你以为哪一种说法好,带着问题咱们走进文本。
二、作家作品简介:《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留很多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奇。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情形节,又带有神话色彩,从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例如: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学生依照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形。
(1)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
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及其内涵;2.掌握《愚公移山》的基本知识和思想;3.学会读懂数学中的“死记硬背”;4.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毅力,让学生学会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迈向成功的道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愚公移山》中所蕴含的哲理,如“坚持不懈”、“有志者事竟成”等等;•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领悟数学中的“死记硬背”。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与解读,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2.组织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增加学生的交流互动;3.举办互动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流程1. 导入(10分钟)如果不知道愚公的故事的学生,先娓娓道来:古时候,住在山的那边,有一个愚公,愚公有两座山,一大一小,挡住了愚公家前面的一块田地……2. 故事情节介绍(20分钟)“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
根据传说,位于中国北方的一座大山,阻碍了住在山的那边的人们到达西方。
愚公家前面的一块田地,也被这座大山挡住,使愚公家的生活变得异常艰苦。
于是,愚公决定移山,但是他这么一来就供不应求了。
他没有退缩,反而是愈战愈勇,没有放弃。
3. 数学知识解读(30分钟)愚公移山,可以看成是数学中一项关于距离的练习。
无论山有多高,只要每天挖几铲,最终一定能将它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这就是我们在数学课上时常教给学生的“死记硬背”。
无论你要学什么,都需要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努力。
4. 精神内涵分析(30分钟)愚公移山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如“坚持不懈”、“有志者事竟成”等等。
这些内涵不仅可以在人生道路上帮助我们,而且可以在学习中帮助我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山,每个人的山有高有低,但是凭借毅力和勇气,无论谁都能将它们移动。
学习同样如此,尽管你可能会感到艰难,但是只要你努力,坚持不懈,你一定能够成功。
5. 扩展活动(30分钟)组织学生参加“愚公移山比赛”,鼓励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任务。
《愚公移山》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愚公移山》,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坚持的重要性。
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道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该节课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情节及蕴含的道理,掌握表达个人观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与研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鼓励学生树立正义、勤奋、坚持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认识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意义2.理解《愚公移山》的情节及蕴含的道理3.掌握表达个人观点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引导学生探析《愚公移山》中深层次的道理,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智慧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观看视频,教师向学生简介寓言故事。
学生能否找到其中的道理。
视频结束后,引导学生自由探讨。
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启迪学生思考。
并呈现本周话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的两侧为什么会有神仙帮助愚公”。
2.学习环节1.利用课本、PPT等多种方式,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
2.教师简单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理解。
3.学生分组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道理。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归纳出故事中的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分辨故事中显然之理与深层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5.引导学生总结各组的思考成果,进一步提炼出故事的中心问题和所蕴含的道理。
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协调各组间讨论的差异,防止讨论结果偏离主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案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学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六、教学设计与内容第一课时一、课程导入(3分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呢?(生:听过。
)那我请位同学为我们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这个故事讲得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有一天,乘老师不在屋里,便悄悄的溜出门去玩。
他来到山下的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杵。
李白就觉得很纳闷,就上前问她:“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呢。
”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可能磨成细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再联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变转身回到书屋努力学习。
从此,他在心里牢牢的记住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图强,用功学习。
)讲得非常好。
那你们知道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生: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范文语文愚公移山
人教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愚公移山”、“坚持不懈”等。
(3)分析愚公的形象特征,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愚公的形象特征。
2. 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2.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愚公的形象特征,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课文。
(2)提问: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谁来说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词语的意思,划出难理解的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愚公的形象特征。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阐述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课后练笔,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精神的小练笔。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总结课堂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精神的意义。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练笔的质量,关注他们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和应用。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p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根底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进步阅读欣赏才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根底。
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根底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化,理论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侧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的: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施行素质教育,本课目的确定如下:①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才能目的:在比照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的:“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的: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制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为充分表达“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训练主线”原那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学法那么以诵读、讨论为主。
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
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快乐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观察比照,提问考虑,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篇一: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一、习旧引新: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
(学生齐读一遍)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最大最好。
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二、学习新知:1、观故事,明其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学生观看。
师板书课题。
喜欢这个故事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故事讲了谁做的什么事?2、讲故事,练表达。
出示内容提示: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
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出门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愚公跟家人商量后,全家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
这时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先生,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
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搬到你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走啊可是愚公却说:”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天帝被愚公的恒心感动了,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了。
学生自由读一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
(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
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
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
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嘲笑愚公无能是反衬其目光短浅。
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三)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明确: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停滞不前。
四、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智叟
目光远大目光短浅
对比
坚持不懈定能克服困难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文章的对比、衬托手法。
(重难点)
2.分析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难点)
3.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词语,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深入研究课文。
二、预习展示
通过上文的学习,试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示例: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愚心移山的艰巨性(可概括):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年且九十。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的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合作探究
(一)对比、衬托手法
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
明确: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
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二)分析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三)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五、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能够理解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
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在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中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则放在对比烘托手法的分析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上,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不足之处:其实本课要注意的点挺多的,但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遗漏了一些知识点,对有的知识点讲解也比较浅,导致学生对课文的掌握不是很透彻,只能通过课后复习来透彻掌握,耽误了学生的时间,以后会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