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关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关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关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的流行音乐当中,有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表达爱情所吟咏的歌谣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关雎》。

二、走进作者:《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预习检测:读准字音: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寤寐(wù mèi)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2、跟着音乐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教师不断进行朗诵指导,学生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3、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五、合作探究: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没有。

九年级语文下册 6.24《关雎》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6.24《关雎》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课前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师: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某某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说起《诗经》大家应该早已有了解的。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这本书?
师:《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入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
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尽情狂欢图。
课件播放歌曲《关雎》,师生齐唱。




师:不错,是《关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于“三百篇之冠”的《关雎》。
二.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 找学生朗读诗歌。(订正字音)
2. 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诗歌。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抑扬顿挫。
3.教师配乐X读。
4.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
1.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以下关键词:雎鸠、洲、窈窕、荇菜、流、寤寐、采、友、芼、乐。
2.学生译读诗歌:要求:①以诗译诗;②力求押韵;③解释扩展。
(1)教师示X译读一句。
(2)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全班齐读译诗。(课件显示)
四.诗情画意品读《关雎》
1.读出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2.读出画面: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
五.音韵悠扬唱读《关雎》
1.师生合作,共同演绎《关雎》之美。(配乐朗诵)
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参差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再轻声朗读前四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关睢》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以声传情,以声达意。

2.通过对语句的品味,感受美好情感。

重难点通过对语句的品味,感受美好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对《诗经》的认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代表。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一、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音形意检测:窈窕寤寐淑女君子参差荇菜友之乐之(忿恚尉、甚异之、哀而生之)二、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理解三、默读课文,概括诗文内容1.《关雎》反映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2.朗读课文,读出这位男子每一阶段的情感。

【师示范,生体会】四、分析课文,感受美好情感1.这位男子为什么为一见而钟情于这位姑娘?2.这位男子追求这位姑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3.这位姑娘会接受这位男子吗?4.朗读课文,感受美好之情感。

五、再析课文,理解比兴手法《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

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一过程的呢?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教学 目标 《诗经》两首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 分析 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型 新授课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文学常识简介(略)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

只选一个场景。

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教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可以说是一首爱情诗。

着重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二)学法引导诗歌重在体会,可以通过朗读的方法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关雎》的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淑女,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蒹葭》则可采用读准一个诗节推及其他的方法进行朗读,然后采用提问、质疑、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三)审美鉴赏含蓄生动的起兴美起兴,是《关雎》一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

比如,诗的一开头就用“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来起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流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切。

又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毛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

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重点难点突破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4 《诗经》两首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背诵课文。

2.理解《关雎》《。

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

2.背诵理解《关雎》、《蒹葭》。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国风,共160篇,多为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多为周代贵族所作,也有小量的民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从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所谓赋是指“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所谓比,就是“以彼物喻此物”,也就是打比方;所谓兴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它事物以引起正题,先言的“他物”有的与正题有关,有的与正题无关。

《诗经》的风、雅、颂和赋、比、兴合起来称为“六义”。

《国风·周南·关雎》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

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

批注阅读感受,标明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寤寐(wù mèi):醒和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好诗不厌百回读。

同学们的读一遍好过一遍,可见入情才能入境,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供您参考,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关雎一、导入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 按照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Ppt2二、一唱三叹吟读《关雎》1Ppt3把握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断开,尽量做到音断意连。

2、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1、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重要的或者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

请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讨论解决。

Ppt42、Ppt5单看右边划线这一部分,我们就理一理这首诗歌。

这首诗讲了什么?这首诗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

现代汉语里叫作“记叙”)(板书:赋)3、这首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想象法。

【例如: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

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多么安静美好的画面,此时语速应该是平和的,悠缓的,而且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没有办法表现了。

】(雎鸠鸟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叫比。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穿着一袭连衣裙的姑娘,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

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间。

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样美丽。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关雎》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关雎》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关雎
3、《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

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结合注释)
补充:好hǎo 辗zhǎn 淑女:温和美好的女子
2、学生试读,注意节奏、韵律。

3、全班齐读
4、自读试译
提示:可以疏其大意,不必字字落实,但须译出重点字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写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相思和追求。

2、如何表现男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和追求过程?
第一章:河边邂逅,一见钟情
(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愿望)首章以立在河洲上鸣叫的关雎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情思,奠定全篇的基调。

第二、三章:写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写自己的爱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四、五章:写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设想愿望实现时的欢乐场景)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四、课后练习三、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意,体会诗中情感。

五、小结
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描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女子时的心情,反映他追求美满婚姻的愿望。

全诗充满健康向上的精神,歌颂了“乐而不淫”的纯真爱情。

板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24 诗经两首》关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4 诗经两首》关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4 诗经两首》关雎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5、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

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关雎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关雎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关雎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这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最后一课。

《关雎》是《诗经》全书的第一篇,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

3.中招考点近8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曲为考查范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

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4.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背诵默写诗歌容易做到,要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体味诗歌的情感美有一定的难度,对诗歌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不易掌握,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

二、学习目标1、轻松诵读,能够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学生能够说出诗歌大意,会轻松诵读诗歌。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说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学生能有感情的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板书课题、作者)(二)预习检测1、《诗经》知识:(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2)、《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关雎》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明确诗的大意,品味诗歌细腻的思想情感。

3、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两年多的初中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但毕竟是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对《诗经》的表达方式还不习惯,四言诗的朗诵还生疏,再加上作为爱情诗来讲,增加了一些难度,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细腻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课前导入:同学们,看过中国诗词大会吗?对哪个人或那句话印象比较深刻?中国诗词大会如一缕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冠军武亦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满足了所有人对古代才女的想象。

说到诗词,不得不提诗词的源头《诗经》。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得怎么说话。

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

二、检查预习,你对《诗经》了解多少?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作者都是谁?(《诗经》最早并不是一本书,它是人们在生活劳动中唱的歌,然后被记录下来称为诗。

《诗经》产生于民间,不知道它的创作者是谁。

据说是孔子编辑整理的。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305篇,距今约3000年的历史。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诗里面的情感对人有很大的教化作用,被奉为经典。

成为学校的教科书《五经》之一。

3.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

)学生介绍:风,又叫“国风”,160篇。

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

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古代专门有采诗官,这个官不能坐在办公室里,他的工作是每天到民间去,听百姓们在唱什么,然后记录下来给皇帝听,皇帝听了以后就知道民风如何。

“古者天子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十三课《诗经》两首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二、【重点难点】1.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2. 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关雎<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一起来再次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二>预习展示《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之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

《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等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共106篇,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作品。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多是奴隶主贵族祭祀神明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很富有现实精神。

它们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描绘了人民的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诗经》中的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 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 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 jiū窈窕淑女 yaǒ tiaǒ君子好逑cī左右芼之 mào寤寐求之 wù mèi琴瑟友之 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

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24《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谁能够来谈一谈?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品情况。

(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文章所选的两篇分别属于“风”中《周南》、《秦风》。

《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大序》中称“诗六义”)(2)“诗六义”风: 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 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 和“小雅”,共105篇.颂: 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 “鲁颂” 和“商颂”,共40篇.赋: 即陈述铺叙.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3)简介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彼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三、学习《关雎》 1.《关雎》简介《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关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3 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读出节奏和情感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探究诗词、积累古诗名句,来提高学生诵读诗词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陶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赋、比、兴”表达效果。

2、带情感的阅读诗词,品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3、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探究本诗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诗经》中的《关雎》,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寻美、赏美、创造美。

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我朗读自创诗歌,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从我读的诗歌中找出其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屏显。

师朗读。

)同学们把刚才的发现连缀成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明确:《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集,它收录了从春秋到西周之间的诗歌,它的内容有“风”、“雅”、“颂”三部分,它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二、诵读:感受诗歌之美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

再读解意,把握形象,要读得韵味深长。

吟咏诗歌,品赏诗情,要咏得情深意切。

1. 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发现诗中易误读的字音,标出来,一会儿提醒同学。

(生自由朗读,标记,自主完成。

)(2). 老师总结的易误读的词语(屏显)窈窕(yǎo tiǎo)钟鼓乐(yuè)之荇菜(xìng)好逑(hǎoqiú)(3)指导整体朗读:(屏显)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4)全班齐读。

(注意字音和节奏)2.再读解意,把握形象。

老师给大家提供的三个任务,请选一个完成。

(屏显。

)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歌起源及《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2)了解诗中运用的“兴”和重章叠句等创作手法。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关雎》音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

那么,诗歌的源头在哪里呢?(学生回答)《诗经》,尽管它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留有它的踪迹。

大家知道“之子于归”的意思和出处吗?(学生回答,教师提示)这节课,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诗经》简介
1、“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

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也称“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

到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2、“诗六义”
“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xìng)。

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作品分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40篇。

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引自朱熹《诗集传》,下同)。

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兼有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朗读诗歌
1、教师播放《关雎》音频资料,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鸠()窈窕
..()
..()参差
..()好逑
荇.菜()寤寐
..()辗.转()琴瑟.()
芼.之()乐.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教师点拨:《诗经》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停顿为“二二”式。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学生齐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四、理解文意,感知内容
1、初步感知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他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教师点拨:《关雎》写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孔子评价这首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分析首章(开头四句)
(1)在把握下列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洲、窈窕、逑
(2)感知内容
教师点拨:开篇用“兴”的表现手法,由雎鸠互相唱和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爱慕。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为全诗的纲领,统摄全篇。

3、分析次章(中间八句)
(1)在把握下列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参差、流、寤寐、思服
(2)感知内容
教师点拨:“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取河中之物起兴,长短不齐的水荇菜,或左或右,流动无方,隐喻淑女之难求。

紧接着表现“君子”因“求之不得”而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4、分析末章(结尾八句)
(1)在把握下列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琴瑟、友、芼、钟鼓、乐
(2)感知内容
教师点拨:“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接上章反复叠唱。

“采之”“芼之”仅换一字,描画“淑女”在水边一左一右地摘取、拔取荇菜,还是就眼前之景起兴,但气氛大不相同了,前写荇菜流动无方,状求女不得的忧思,此写采拔荇菜之灵活自由,喻淑女之既已求得,当同他相亲相爱,同喜同乐。

当然,这仅仅是“君子”一种美好的幻想。

五、品味语言
1、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好处:委婉含蓄,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2、重章叠句(也叫“复沓”)。

第二章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与下文“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只改了一字。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和下文“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也只在相同的位置上变换几个字。

好处:有利于反复吟唱,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
情。

3、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联绵词。

如“窈窕”是叠韵(两个韵母相同);“参差”是双声(两个声母相同);“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好处:可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六、小结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八、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