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童谣教案

合集下载

有趣的童谣群文阅读一等奖教案

有趣的童谣群文阅读一等奖教案

有趣的童谣群文阅读一等奖教案执教年级:二年级教学目标1.认识“数字谣”“连锁谣”“颠倒谣”,感受童谣的种类之趣。

2.学会童谣的多种读法,感受童谣的内容和音韵之趣。

3.尝试创编童谣,感受童谣的想象之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2、目标3教学过程一、走进数字谣1.自由读两首数字谣,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童谣一:一只小鸟叫喳喳一只小鸟叫喳喳,两只青蛙叫呱呱。

三只小猪哼哼哼,四匹小马呱哒哒。

五个娃娃笑哈哈,分吃一个大西瓜。

童谣二:小蚂蚁搬虫虫小蚂蚁,搬虫虫,一个搬,搬不动,两个搬,掀条缝,三个搬,动一动,四个五个六七个,大家一起搬进洞。

2.观察这两首童谣,找找它们的共同之处,发现数字谣的特点。

师:童谣读完了,细心的孩子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首童谣有没有共同之处?生:都有一二三四五这些数字生:里面都有量词。

师:这类童谣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因为都有数字,我们叫它数字谣。

3.趣读数字谣——拍手读、表演读、唱读、合作读。

4.交流内容之趣。

二、走进连锁谣1.合作学习,完成下面的要求(1)将两首连锁谣读正确、读通顺。

童谣三:野牵牛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哒!嘀嘀哒!童谣四:从前有座山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锅,锅里有个盆儿,盆里有个碗儿,碗里有个碟儿,碟里有个勺儿,勺里有个豆儿,我吃了,你馋了,我的故事讲完了。

(2)仔细观察,找到这两首童谣的相同之处,理解它们为什么叫“连锁谣”,体会韵律之趣。

师:孩子们,细心的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童谣有什么特点?生:就是第一句和第二句,有高楼、高楼,树梢、树梢,东墙、东墙,篱笆、篱笆。

师:在第一行的末尾有“高楼”出现,在第二行的开头“高楼”又出现了,像这样规律的童谣叫什么名字呢?我们看它像一个锁链一样,一环套着一环,你想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师:很形象,为了表现它连续的特点,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连锁谣。

(3)把认为有趣的内容画下来,和同桌交流。

幼儿园中班童谣游戏—《顶锅盖》教案

幼儿园中班童谣游戏—《顶锅盖》教案

幼儿园中班童谣游戏—《顶锅盖》教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

孩子们的身心发展需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引导。

童谣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游戏,它能够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同时也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以下是《顶锅盖》童谣游戏的教案,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教学目标1.理解《顶锅盖》童谣的歌词和意义。

2.学习唱歌、跳舞,锻炼孩子们的听力和动手能力。

3.学会童谣游戏,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录制《顶锅盖》儿歌。

2.准备一个锅盖和一些彩色羊毛球。

3.准备游戏规则和奖励物品。

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老师播放《顶锅盖》儿歌,并向孩子们介绍这首童谣里面表达的意义。

2.讲解游戏规则老师向孩子们说明游戏规则:带锅盖的孩子在音乐响起时开始跳舞,在音乐停止时,老师会说出一个名字或者颜色,带锅盖的孩子要快速拿出相应的彩色羊毛球顶在自己的锅盖上,没有完成对应操作的孩子将被淘汰,剩下的孩子继续游戏,如此反复直到最后胜出。

老师会给胜出的孩子一个小奖励。

3.现场演示老师选择一个孩子带锅盖,让孩子跳舞并在音乐停止时做出对应动作,以此现场演示游戏规则,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

4.分组游戏老师将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从中选择一个孩子来带锅盖。

在一次游戏中,每个孩子可以有两次机会,如果两次都没有成功完成相应操作,那么该孩子就要被淘汰。

每淘汰一名孩子,剩余的孩子将会更加紧张,挑战更加困难,也许他们需要更多的合作来挑战成功。

5.总结在游戏结束后,老师可以对活动进行总结,让孩子们分享这个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并总结一些游戏时间的观念,如尊重队友,尊重规则,如何合作,如何排除干扰等等。

同时,老师也可以鼓励孩子们,培养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认真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包括孩子的反应速度、动作是否规范、是否有犯规等问题。

2.教学效果根据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老师可以评估教学的效果,并完善教学方案。

幼儿园童谣拍手游戏教案

幼儿园童谣拍手游戏教案

幼儿园童谣拍手游戏教案幼儿园童谣拍手游戏教案1. 导言在幼儿园教学中,童谣拍手游戏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教学方式。

通过童谣拍手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本文将共享一些有趣的童谣拍手游戏教案,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开展幼儿园教学活动。

2. 童谣拍手游戏教案一:《小兔子乖乖》内容:《小兔子乖乖》是一首经典的童谣,歌词简单易记,非常适合幼儿园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唱歌,并在歌词中加入拍手动作,如“小兔子乖乖,拍手拍手,不跳舞不跳舞”。

教学目标:通过这个游戏,幼儿可以学会唱歌、拍手,并在乐趣中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教学步骤:- 老师先向幼儿展示《小兔子乖乖》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让幼儿跟着学唱。

- 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拍手动作,让他们在唱歌的同时也进行拍手。

- 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加入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增加趣味性。

3. 童谣拍手游戏教案二:《找朋友》内容:《找朋友》是一首很受幼儿喜爱的童谣,歌词简单易记,旋律欢快。

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拍手和触摸动作,如“找朋友,找朋友,你和我,手牵手”。

教学目标:通过这个游戏,幼儿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教学步骤:- 老师先向幼儿展示《找朋友》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让幼儿跟着学唱。

- 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拍手和触摸动作,如在“找朋友,找朋友”的时候进行双手拍手,而在“你和我,手牵手”的时候进行双手握手。

- 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进行互相找朋友的游戏,增加趣味性。

4. 总结和回顾通过以上两个童谣拍手游戏教案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童谣拍手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学习歌曲,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动作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师在开展这些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希望这些教案可以给幼儿园的教师们带来一些启发,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更多的乐趣和意义。

《第四单元读童谣小鸭子》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读童谣小鸭子》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
1.教学重点
(1)歌曲学唱:《小鸭子》的旋律、歌词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并能正确、流畅地演唱。
举例:歌曲中的特定旋律、节奏型,如“小鸭小鸭,嘎嘎嘎”这句歌词的节奏感。
(2)音乐知识:基本节奏、音高的认知。学生需要认识并掌握简单的音乐符号,如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以及相应的节奏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读童谣小鸭子》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二年级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热情和活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小鸭子》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对学生来说非常吸引人,他们在学唱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掌握特定节奏型,如切分音时,还存在一定难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类节奏还不够熟悉。为此,我调整了教学方法,通过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掌握这些节奏。
举例:针对切分音进行专门的节奏练习,采用拍手、敲击乐器等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和掌握。
(2)音准控制:在集体合唱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音准上的问题。音准的准确性对于歌曲的完整表达至关重要。
举例:通过钢琴伴奏,让学生跟随准确的音准进行练习,并适时纠正偏差。
(3)动作表演:学生在动作表演时可能过于拘谨,无法自然地表现歌曲中小鸭子的形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小鸭子》这首歌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而节奏则是音乐的骨架。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节奏明快,非常适合我们学习。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小鸭子》这首歌曲,感受它的旋律和节奏,并了解它是如何通过音乐来描绘小鸭子的形象。
《第四单元读童谣小鸭子》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

童谣大头大头教案

童谣大头大头教案

童谣大头大头教案教案标题:童谣《大头大头》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童谣《大头大头》,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提高他们对身体部位的认知。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唱和舞蹈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

教学重点:1. 熟练掌握童谣《大头大头》的歌词和曲调。

2. 学会用正确的发音和节奏演唱童谣。

3. 通过音乐和动作表演,增加幼儿对身体部位的认知。

教学准备:1. 童谣《大头大头》的录音或音乐播放设备。

2. 幼儿喜欢的大头大头的图片或玩具。

3. 绘本、卡片或幻灯片,用于展示歌词和身体部位的图片。

4. 舞蹈动作指导卡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幼儿展示一张大头大头的图片或玩具,引起他们的兴趣。

2. 与幼儿一起观察大头大头的特征,引导他们发现头部、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身体部位。

歌曲学唱:1. 播放童谣《大头大头》的音乐,让幼儿先跟着音乐感受整个歌曲的节奏和氛围。

2. 逐句教唱歌词,重复多次,让幼儿逐渐熟悉歌曲。

3. 引导幼儿模仿音乐中的节奏和语调,一起唱歌。

身体部位认知:1. 使用绘本、卡片或幻灯片展示歌词中提到的身体部位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命名。

2. 通过问答、示范等方式,帮助幼儿记住各个身体部位的名称。

3. 引导幼儿边唱歌边触摸对应的身体部位,加深记忆。

舞蹈动作表演:1. 使用舞蹈动作指导卡片,向幼儿展示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摇头、眨眼、拍手等。

2. 逐个教授舞蹈动作,并与幼儿一起练习,逐渐形成舞蹈表演的整体动作。

3. 引导幼儿边唱歌边进行舞蹈表演,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巩固活动:1. 分组进行合唱和舞蹈表演比赛,展示幼儿的学习成果。

2. 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加入自己的创意动作和表演方式。

拓展活动:1. 鼓励幼儿编写自己的童谣,以大头大头为主题,展示他们对身体部位的理解和创造力。

2. 邀请幼儿家长参与,一起唱歌、跳舞,增强家校合作和亲子互动。

大班童谣教案5篇

大班童谣教案5篇

大班童谣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 趣味童谣:《小老鼠上灯台》、《捉泥鳅》等;2. 动物童谣:《小兔子乖乖》、《小青蛙》等;3. 生活童谣:《洗手歌》、《吃饭歌》等;4. 游戏童谣:《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5. 节日童谣:《过大年》、《闹元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童谣演唱技巧,提高音乐素养;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动物、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3. 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童谣的节奏感、音准以及歌词的记忆;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童谣的兴趣,提高演唱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设备、钢琴、黑板、童谣教材;2. 学具:童谣歌词单、画笔、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趣味童谣《小老鼠上灯台》为例,让学生模仿小老鼠的动作,激发兴趣;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小兔子乖乖》的歌词、节奏和音准,并进行示范演唱;3. 随堂练习:分组练习演唱,教师指导;4. 童谣创编: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动物、生活、游戏、节日等主题,创编新的童谣;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创编的童谣,全班同学共同评价;六、板书设计1. 《大班童谣教案》;2. 内容:五个章节的童谣名称、歌词、节奏、音准等要点;3. 形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增加趣味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创编一首关于动物、生活、游戏或节日的童谣;2. 答案:教师批改作业后,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全班展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更多有趣的童谣,与同学分享,提高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童谣创编和成果展示;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童谣的节奏感、音准以及歌词的记忆。

幼儿园中班语言:童谣《拉大锯》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童谣《拉大锯》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童谣《拉大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童谣《拉大锯》的内容,了解童谣的基本结构。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朗读、背诵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感受童谣的韵律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熟悉并能够朗读、背诵童谣《拉大锯》。

难点:让幼儿理解童谣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童谣卡片、图片、挂图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语言活动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故事导入,引导幼儿进入语言活动。

2. 基本部分:(1)教师出示童谣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童谣中的事物。

(2)教师逐句教读童谣,让幼儿跟读,注意发音准确性。

(3)教师讲解童谣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帮助幼儿理解。

(4)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背诵童谣,增强记忆力。

3. 拓展部分:(1)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根据童谣内容进行排序。

(2)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童谣接龙游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本次语言活动的收获,鼓励幼儿在家庭中与家长一起朗读、背诵童谣,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背诵和游戏活动的表现。

2.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朗读、背诵童谣的情况。

3. 幼儿的自评和互评:鼓励幼儿在课堂上相互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教师布置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朗读、背诵童谣,加强家庭与学校的互动。

2. 主题活动:组织幼儿进行与童谣相关的主题活动,如童谣表演、童谣绘画等,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

九、教学修改:根据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家长的反馈,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修改,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儿歌教案(精选15篇)

儿歌教案(精选15篇)

儿歌教案(精选15篇)儿歌是儿童学习语言、培养音乐潜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儿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掌握各种语音、词汇、句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音乐鉴赏力和创造力。

以下是精选的15篇儿歌教案,帮助教师们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儿歌教学。

第一篇:《小兔子乖乖》教案目标:培养幼儿的听力、模仿能力,学习动作词。

教学步骤:1. 以示范的方式使用手指指向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等身体部位,让幼儿模仿。

2. 播放《小兔子乖乖》的音乐,在音乐响起时,教师示范动作,鼓励幼儿模仿。

3. 引导幼儿一起唱歌并跟着动作,逐渐加快速度。

第二篇:《两只老虎》教案目标:培养幼儿对动物的认知,学习动物的叫声。

教学步骤:1. 准备两个玩具老虎,用手指指向玩具老虎,帮助幼儿认知。

2. 播放《两只老虎》的音乐,引导幼儿一起唱歌。

3. 引导幼儿模仿老虎的叫声,可以结合身体动作。

第三篇:《小蜜蜂》教案目标:培养幼儿对昆虫的认知,学习自然环境和昆虫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准备一些昆虫的图片,用手指指向图片,让幼儿认知昆虫。

2. 播放《小蜜蜂》的音乐,引导幼儿一起唱歌。

3. 引导幼儿模仿蜜蜂的飞行动作,可以结合手势。

第四篇:《小星星》教案目标:培养幼儿对星星的认知,学习星星的形状和颜色。

教学步骤:1. 准备一些星星的图片,用手指指向图片,让幼儿认知星星。

2. 播放《小星星》的音乐,引导幼儿一起唱歌。

3. 引导幼儿模仿星星的闪烁动作,可以结合手势。

第五篇:《小燕子》教案目标:培养幼儿对鸟类的认知,学习鸟类的飞行动作。

教学步骤:1. 准备一些鸟类的图片,用手指指向图片,让幼儿认知鸟类。

2. 播放《小燕子》的音乐,引导幼儿一起唱歌。

3. 引导幼儿模仿燕子的飞行动作,可以结合手势。

......(依次类推,共15篇儿歌教案)通过以上精选的15篇儿歌教案,教师们可以在幼儿园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儿歌教学。

每篇教案既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又注重引导幼儿通过动作的模仿来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幼儿园童谣教育教案-《两只老虎》

幼儿园童谣教育教案-《两只老虎》

幼儿园童谣教育教案-《两只老虎》幼儿园童谣教育教案-《两只老虎》一、教学背景童谣是儿童文学中的一种形式,是由歌词和旋律组成的小型歌曲。

它可以娱乐孩子,激发他们对语言、音乐和节奏的兴趣,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两只老虎》是儿童最喜欢的童谣之一。

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中,教授《两只老虎》能够帮助儿童学习语言和音乐,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让孩子更加快乐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1.认识《两只老虎》这首童谣,掌握其歌词。

2.感受童谣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3.通过唱、说、读、画的综合学习方式,激发孩子对语言和音乐的兴趣,提高语言表现能力。

4.通过对童谣的学习,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参与童谣学习和演唱活动,增强孩子的团队合作和互动能力。

三、教学内容1.童谣《两只老虎》的学习及挥手动作的练习。

2.通过听、说、画的综合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童谣的音乐和意境。

四、教学方法1.教师示范法:通过示范唱歌动作,帮助孩子理解歌曲动作的含义,并引导孩子模仿。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鼓励孩子参与童谣演唱活动,增强孩子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团队合作能力。

3.唱、说、读、画的综合学习方式:通过绘画等多种方式,在音乐学习中融入手工、艺术和美育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教授童谣知识并巩固。

五、教学流程1.唱歌动作练习(1)教师模仿动物走路动作,让孩子模仿。

(2)示范唱歌动作,让孩子跟着唱,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2.听、说、画的综合学习方式(1)教师播放《两只老虎》音乐,让孩子聆听歌曲。

(2)教师带领孩子读唱歌曲,重点讲解歌词的含义。

(3)教师出示书籍或图片,让孩子自由绘画自己心目中的老虎或者创作自己的老虎童话故事。

六、教学评估1.观察和评估孩子在唱歌和动作上的表现。

2.听、说、画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估方式,回顾孩子在童谣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七、教学纪律1.教师制定教学时刻表,做好节奏掌控,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感受童谣的美。

群文阅读教案《2有趣的儿歌》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教案《2有趣的儿歌》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教案《2有趣的儿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儿歌,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

3.开发学生的听觉能力,训练学生对于节奏和韵律的感知。

教学重点:1.学习儿歌的歌词和曲调。

2.学习儿歌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教学难点:1.学习儿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习正确地发音和表达。

教学准备:1.《有趣的儿歌》录音带或视频。

2.PPT或教学图片,展示儿歌的歌词和图画。

3.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有趣的儿歌》的录音带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唤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道具,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Step 2 歌词学习(10分钟)通过展示PPT或教学图片,展示《有趣的儿歌》的歌词。

教师可以先朗读歌词,然后逐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思。

然后,再逐句让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

Step 3 曲调学习(10分钟)通过播放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跟随曲调唱歌。

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理解曲调的节奏和韵律,然后逐句导唱,学生跟随唱歌。

Step 4 口语训练(15分钟)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表演《有趣的儿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角色,有的学生负责唱歌,有的负责说词,有的负责鼓掌等等。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Step 5 合唱演练(10分钟)让全班学生一起合唱《有趣的儿歌》。

教师可以先模仿鼓掌的节奏,引导学生一起鼓掌。

然后,教师可以分段教唱,学生跟随唱歌。

最后,全班一起合唱,让学生感受合唱的整体效果。

Step 6 定期评估(1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定期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对于儿歌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儿歌的歌词、表达方式和节奏等等,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Step 7 小结(5分钟)教师可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在课下练习儿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幼儿儿歌教案(通用15篇)

幼儿儿歌教案(通用15篇)

幼儿儿歌教案(通用15篇)幼儿儿歌教案第1篇一、活动目标:1、学念儿歌,感受皮球翻跟斗的有趣。

2、在玩玩、说说中尝试初步仿编。

二、活动准备:1、活动前玩过皮球。

2、人手一个皮球,小动物贴纸。

3、幼儿用书第3页。

三、活动过程:(一)尝试玩球,激发对球的兴趣。

教师:妈妈买了一个球,你会怎么玩?(二)学习儿歌,感受儿歌的有趣。

1、完整欣赏儿歌,初步理解儿歌的内容。

(1)教师:妈妈买个皮球,上面有个谁?(小猴)(2)教师:我来拍拍皮球,小猴在干什么?(翻翻跟斗)2、拍一拍,尝试让小猴翻跟斗教师:看一看,你的小猴是怎么翻跟斗的?(激发孩子拍球的兴趣。

) 3、念一念,进一步感受儿歌的趣味。

(引导幼儿感受儿歌的韵律,并大胆学念。

)(三)初步仿编,体验玩球的乐趣。

1、教师:我来拍拍球,皮球翻跟斗。

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想跟着皮球来玩翻跟斗呢?(幼儿自由表达)2、引导幼儿尝试替换小动物,进行儿歌仿编。

(用小动物替换小猴。

)3、引导幼儿将自己喜欢的动物贴纸粘在皮球上,边拍球边尝试仿编。

幼儿儿歌教案第2篇设计思路:1、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结合我班开展的主题活动《长大了,学着做》,我班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

而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教育题材。

2、幼儿时期,兴趣是其学习活动中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幼儿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且能取得较好的效能,因此,任何活动都应重视兴趣的培养。

而我在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这节教学活动中,从教材的选编到教法的设计,较多的考虑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喜欢儿歌,朗朗上口;喜欢角色扮演)和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对吃的东西较感兴趣),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地学念儿歌,并有兴趣地尝试仿编儿歌,在迁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白吃东西前要洗手。

3、在教具的制作上,我采用了“大苹果”的胸饰,形象、生动的“大苹果”让幼儿更快的融入角色之中,仿佛自己就是一个大苹果,更利于幼儿的学习和表演。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童谣拉大锯》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童谣拉大锯》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童谣拉大锯》教案一、活动目标1.能够理解童谣《拉大锯》的内容,感受童谣的韵律美。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活动准备1.童谣《拉大锯》的文字和音频资料。

2.画有拉大锯场景的图片。

3.纸质小锯子、小锤子等道具。

4.环保手偶玩具。

三、活动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童谣《拉大锯》的文字资料,引导幼儿观察并朗读。

2.教师播放童谣《拉大锯》的音频,让幼儿聆听并感受童谣的韵律美。

(二)讲解童谣内容1.教师结合图片,逐句讲解童谣《拉大锯》的内容,让幼儿理解童谣的含义。

2.教师邀请幼儿参与到讲解过程中,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童谣的内容。

(三)互动游戏1.教师将童谣《拉大锯》中的角色分配给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2.教师引导幼儿用道具进行互动,模拟拉大锯的场景。

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拉大锯”比赛,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四)手工制作1.教师出示纸质小锯子、小锤子等道具,引导幼儿进行手工制作。

2.教师指导幼儿制作属于自己的小锯子和小锤子,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教师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鼓励。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四、活动延伸1.家庭作业:请家长协助幼儿记录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在家与家人分享童谣《拉大锯》的过程。

2.课后活动:组织幼儿进行“童谣朗诵比赛”,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

3.环保教育:结合童谣《拉大锯》的内容,引导幼儿关注环保问题,培养环保意识。

五、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童谣《拉大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到讲解、互动游戏和手工制作环节。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同时,教师应更加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关注和鼓励。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重点难点重点:1.让幼儿理解并记忆童谣《拉大锯》的内容。

2.培养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来增强对童谣的理解和体验。

幼儿园中班语言:童谣《拉大锯》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童谣《拉大锯》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童谣《拉大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并背诵童谣《拉大锯》,了解童谣的内容和意义。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用童谣的语言进行描述。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语言艺术的热爱,增强幼儿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掌握童谣《拉大锯》的歌词,能够进行背诵和朗诵。

难点:让幼儿理解童谣的意义,能够用童谣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童谣《拉大锯》文本,童谣相关图片或卡片。

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语言教室,音响设备齐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童谣《拉大锯》,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幼儿学习童谣《拉大锯》的歌词,让幼儿熟悉并掌握歌词内容。

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童谣朗诵和背诵,帮助幼儿加深对童谣的记忆。

4. 拓展环节: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童谣中的场景,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朗诵、背诵等。

2. 口语表达能力:评估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描述童谣场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幼儿对童谣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语言艺术的热爱程度。

六、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发幼儿对童谣的兴趣。

2.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

3. 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童谣语言进行表达。

七、教学内容:1. 学习童谣《拉大锯》的歌词,让幼儿熟悉并掌握歌词内容。

2. 理解童谣的意义,培养幼儿的文学素养。

3. 学会用童谣的语言进行描述,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童谣《拉大锯》,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学习歌词:教师带领幼儿学习童谣《拉大锯》的歌词,让幼儿熟悉并掌握歌词内容。

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童谣朗诵和背诵,帮助幼儿加深对童谣的记忆。

童谣教案——《老鼠钻洞》

童谣教案——《老鼠钻洞》

童谣教案——《老鼠钻洞》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掌握《老鼠钻洞》这首童谣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并能够背诵。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培养口算能力、感知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等。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喜欢上这首童谣,体验其中的趣味和情感,从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1.讲解童谣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让学生明白童谣的作用和意义。

2.让学生体验童谣,通过口算、绘画、表演等形式,培养他们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3.让学生背诵童谣,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记忆能力。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明白童谣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感受其中的趣味和情感。

2.通过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童谣《老鼠钻洞》的图文,让学生了解童谣的基本特点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习《老鼠钻洞》(1)讲解童谣的基本内容及意义,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其含义。

(2)让学生感知童谣,在语言、音乐、形象等方面,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口算、绘画、表演等形式来体验童谣。

(3)让学生背诵童谣,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记忆能力。

3.活动形式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作自己的童谣,并进行表演。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准确了解童谣《老鼠钻洞》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并能够背诵。

同时,在感知、口算、表演等方面,学生们的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整个教学过程比较生动有趣,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比较高。

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形式,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群体。

幼儿园小班童谣教案《小老鼠上灯台》

幼儿园小班童谣教案《小老鼠上灯台》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熟悉并能够唱出童谣《小老鼠上灯台》,理解童谣的内容和意义。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音准和节奏感,提高他们的歌唱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熟悉并能够唱出童谣《小老鼠上灯台》。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童谣的内容和意义,培养他们的音准和节奏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童谣歌词卡片、小老鼠玩具、灯台模型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音乐教室,音响设备齐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小老鼠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小老鼠的特点,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播放童谣《小老鼠上灯台》,让幼儿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3. 歌词教学:教师逐句教唱童谣,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和旋律。

4. 分组练习: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轮流演唱童谣,教师巡回指导。

5. 创意环节:让幼儿发挥想象力,用动作和表情表现童谣中的小老鼠上灯台的情景。

6. 总结:教师带领幼儿回顾童谣内容,强调童谣中的道理。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让家长协助幼儿练习唱童谣《小老鼠上灯台》。

2. 家长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童谣的内容和意义。

3. 家长观察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记录下他们的成长点滴。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歌唱、动作表演等方面。

2.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中的练习情况和表现。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幼儿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唱童谣的熟练程度和讲述童谣内容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定期邀请家长来校,参与幼儿的音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2. 组织幼儿表演:让幼儿在班级或园内的活动中表演童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3. 举办童谣比赛:组织园内或班级的童谣比赛,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口语幼儿园童谣教案:捉泥鳅

口语幼儿园童谣教案:捉泥鳅

口语幼儿园童谣教案:捉泥鳅一、引言童谣是幼儿园常见的教学方式之一,它通过有趣的歌曲和押韵的语言传达知识,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个口语幼儿园童谣教案,以“捉泥鳅”为主题,旨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唱歌和模拟游戏等活动,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泥鳅生活习性,并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童谣背景与目标1. 童谣背景童谣是一种流传千年的民间文化形式,通常由简短易记、节奏明快的歌曲组成。

这些歌曲往往以叙述性质内容为主,并采用押韵和重复句式来吸引幼儿注意。

2. 教学目标:a) 知识目标:学习关于泥鳅的基本知识,在唱歌中了解泥鳅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b)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并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

c) 情感目标:增强幼儿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三、童谣教学活动设计1. 歌曲引入:首先,在课堂上播放与泥鳅相关的音乐,让孩子们熟悉泥鳅的节奏。

然后向幼儿介绍泥鳅的外形和日常活动,引发他们对泥鳅的好奇心。

2. 学唱童谣:创作一个简单易记又富有节奏感的童谣,歌词描述捉泥鳅的过程,并重复使用几个关键词,如“捉”、“泥鳅”等。

老师先带领全班一起唱几次,并用动作配合歌曲来加深孩子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3. 波浪线游戏:在室外或室内设置一个大圆圈,表示池塘。

让每个幼儿站在圈外形成一排。

教师模拟波浪,头领模拟泥鳅,两人依次向前行进。

当教师喊出“捉泥鳅”时,头领停下来,其他学生则要试着去捉住头领的尾巴。

4. 观察实验:让幼儿们分组到池塘边观察泥鳅。

老师提前在透明缸内放入一些泥鳅,利用放大镜或显微镜帮助幼儿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此外,还可以将不同种类的泥鳅放入不同盒子中供幼儿摸索和比较。

5. 学习歌曲“游泳”的歌词:为了加深幼儿对泥鳅的理解,可以编写一首描述泥鳅在水中游动的歌曲并教给幼儿。

通过跟随身体动作和音乐节奏来模拟泥鳅在水中游动的情景。

6. 捉泥鳅比赛:邀请家长参与,在户外或室内设置几个水池,并准备好一些塑料小网或者渔网。

搓手歌教案

搓手歌教案

搓手歌教案搓手歌是一首非常简单有趣的童谣,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养成搓手的好习惯。

以下是一份搓手歌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进行搓手动作。

2.能够通过歌曲培养孩子们搓手的好习惯。

3.通过搓手歌的教学,提高孩子们对自我卫生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播放器。

2.小手模板。

三、教学过程1.热身(5分钟)教师引导孩子们做一些简单的手部活动以热身,例如:伸展手臂、握拳、摆动手腕等。

2.引入(5分钟)教师向孩子们介绍搓手歌的背景,告诉他们每天搓手是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

3.学唱歌曲(10分钟)教师播放搓手歌曲,让孩子们跟着音乐一起唱歌。

教师可以逐句教唱,然后让孩子们跟着一起唱。

搓搓搓手手,搓搓搓手手,一天搓好几次,保持清洁不易累。

4.手部动作示范(10分钟)教师向孩子们示范正确的搓手动作,让他们跟着示范进行练习。

5.小手模板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小手模板,让孩子们用手模板来练习搓手动作,同时边搓边唱搓手歌。

6.巩固(10分钟)教师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一次搓手歌的集体表演,以巩固所学内容。

7.总结(5分钟)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总结搓手的好处,鼓励他们每天都要搓手保持健康。

四、教学资源1.搓手歌的音乐资源。

2.小手模板。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孩子们每天都要养成搓手的习惯,并与家长一起共同实践。

2.通过讲解一些与搓手有关的科学知识,增加孩子们对搓手的了解。

3.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编写一些有关搓手的故事或歌曲。

希望以上的教案能够帮助到您,祝您教学顺利!。

童谣《什么叫》教案

童谣《什么叫》教案

童谣《什么叫》教案教案标题:童谣《什么叫》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童谣《什么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2. 帮助学生理解童谣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创作和表演童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童谣《什么叫》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2. 掌握童谣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3. 创作和表演自己的童谣。

教学准备:1. 童谣《什么叫》的歌曲或视频资源。

2.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

3. 学生练习创作童谣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音乐播放器或投影仪播放童谣《什么叫》的歌曲或视频。

2. 让学生跟随歌曲或视频一起听,鼓励他们跟唱。

理解童谣:1. 引导学生回顾童谣的歌词,帮助他们理解歌词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2. 分析童谣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3. 进行问题和回答的交互式讨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谣。

词汇和句子结构练习:1. 在黑板、白板或投影仪上展示童谣的歌词,逐句解释并让学生跟读。

2. 引导学生分析童谣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并进行相关练习,如填空、连线等。

创作和表演童谣: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创作自己的童谣。

鼓励他们使用新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创作的童谣。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

3. 鼓励学生进行童谣的表演,可以利用音乐、舞蹈和道具等元素,增加趣味性和表现力。

总结:1. 回顾学生在本课中学到的童谣《什么叫》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2. 强调学生在创作和表演童谣时展示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3.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创作童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拓展活动:1. 让学生选取其他童谣,进行类似的学习和创作活动。

2. 鼓励学生将童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作更具个性化的童谣。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包括理解童谣的能力、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创作和表演童谣的能力。

童谣月亮毛毛教案

童谣月亮毛毛教案

童谣月亮毛毛教案教案标题:童谣《月亮毛毛》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童谣《月亮毛毛》的歌词和旋律。

2. 通过参与歌唱、动作配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3. 通过歌曲内容的讨论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童谣《月亮毛毛》的歌曲录音或视频。

2.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或实物,如月亮、毛毛等。

3. 学生的音乐乐器或打击乐器(可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教师播放童谣《月亮毛毛》的歌曲录音或视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2. 教师展示月亮和毛毛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知道月亮是什么?毛毛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歌曲学唱:1. 教师逐句教唱《月亮毛毛》的歌词,学生跟读。

2. 教师分段教唱,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和音高进行模仿。

3. 教师和学生一起合唱整首歌曲,并加上动作配合,如伸手指向天空表示月亮,用手指轻轻触摸自己的头发表示毛毛。

歌曲欣赏:1. 教师再次播放童谣《月亮毛毛》的歌曲录音或视频,学生跟唱或跟读。

2. 学生自由欣赏歌曲,注意观察歌曲中的表情和动作,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歌曲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月亮和毛毛的特点和形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2. 学生分组或个人进行歌曲创作,可以改编原有歌词,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或编写新的歌词,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月亮和毛毛。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可以进行小组演唱或个人表演。

活动总结:1.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活动的内容和过程,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强调歌曲学唱和创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参与音乐活动,培养音乐兴趣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歌曲学唱和创作的技巧,尝试编写其他童谣或歌曲。

2. 学生可以进行音乐表演,邀请其他班级或学校师生观看。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唱和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想象力的发挥。

3. 收集学生的创作成果,评估其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童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童谣的基本类型,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2.在学习中帮助孩子积累语言,并逐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朗读,让孩子感受童谣明快的节奏、真挚的情感。

激起对童谣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童谣的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感受童谣明快的节奏、真挚的情感。

激起对童谣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播放童谣导入,孩子们看了动画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老鼠?
2.你知道童谣为什么这么有趣吗?秘密就藏在最后一个字里。

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后一个字的拼音,你有什么发现吗?(像这种韵母相同就叫押韵。


二、学习《数字谣》
1.幻灯出示童谣,让学生齐读两遍。

问:除了齐读外,老师还教了你怎样读童谣?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读童谣。

(拍手读、跺脚读、做动作读、强调读、合作读等)
3.你发现这种童谣的特点了吗?像这种带有数字的老师就把它叫做数字谣。

4.小结:童谣真有趣,读法真多。

童谣王国还有更有趣的呢!你想去看看吗?现在请坐得最端正的孩子代替大家领取任务单。

三、自主学习
1.反复读每首童谣,至少两遍,把童谣读对。

2.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童谣。

3.想想这三首童谣的有趣之处在哪里?用你的铅笔勾画出来,一会儿在班上交流。

四、交流引导
1.齐读《野牵牛》这首童谣,说说它的有趣之处在哪里?
2.像这种像锁一样把童谣连起来的,你能给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连锁调)
3.再读童谣,感受童谣的有趣。

4.学以致用,根据连锁调的特征,把童谣补充完整。

5.刚才老师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童谣的时候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能告诉大家你在笑什么吗?引导学生感受颠倒歌的神奇。

颠倒歌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个与现实相反的画面。

6.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童谣的有趣和神奇,童谣王国里还有比这更好玩的呢!我们一起去行赏欣赏吧!
7.朗读问答歌,谁能说说它有趣在哪里?
8.对读,积累语言。

五、拓展延伸,大显身手,我会编童谣。

谁唱歌
谁唱歌儿叽叽叽?
小鸟唱歌叽叽叽。

谁唱歌儿呱呱呱?
.....
小结:这些童谣代代相传,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有人说,童谣是孩子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童谣就象甘甜的泉水,在摇篮边、在月光下,从妈妈的嘴里流淌出来,轻轻地、柔柔地,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

小朋友们,愿你们在童谣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推荐阅读
《中国童谣》《童谣三百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