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读后感3000字
《金锁记》读后感(精选18篇)
![《金锁记》读后感(精选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e33e1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f.png)
《金锁记》读后感(精选18篇)《金锁记》读后感1对于张爱玲老师,我是久闻大名的,但一直没有读过她的东西。
读《金锁记》也是因为疯狂的爱上了电视剧《金锁记》。
起初读觉得有点空洞,应该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
而且,语言上有点《红楼梦》的味道,显的与当时的背景格格不入。
好在大致的情节还是和电视剧一样的。
细读下来才发现,张爱玲老师的文笔是真的好。
开场就用两个丫头的偷偷对话,把该交代的都交代了。
不费笔墨,不重浓彩,更懒得絮烦。
而七巧的一出场就把她的性格和家庭的矛盾,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大方向来说,《金锁记》的电视剧和书,所表现的中心不同。
虽然都是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写了一个爱情故事,除了七巧的人物性格没变,其它的人物都变了。
电视剧中,我看到的,是封建社会对爱情的摧残,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抹杀,是对封建社会的抨击。
而书中的《金锁记》,我看到的,是人性最本来的面目,他们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人性最原始的一面。
那么,之所以要把它改成电视剧那样,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个龌龊的姜季泽让我觉得七巧可怜、可悲、可叹;而一个痴情的姜季泽让我觉得可惜、可感、可痛。
书中的《金锁记》,找不到一个正面角色,所有的人,都以反面的表现为主。
连主人公七巧也是从弱点出发去描写的。
给全书增加了悲剧色彩。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上来看,《金锁记》书版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有推陈出新的另类味道。
从感情的角度上来看,《金锁记》电视剧版有更高的论说性,反映了大方向的社会问题。
各中滋味,就只有自己细细品味了。
人毕竟是感情动物,我个人比较偏爱电视剧版,不是说书版不好。
只是我觉得,人性的优点比人性的弱点更值得宣扬。
正如易中天老师所说:“人文学科的东西,它没有一个终极真理,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法,结论不重要。
”同样都是很好的爱情故事,都样都是很不幸的结局,给我带来的震撼却截然不同。
也许,这正是这本书的不同之处。
2024年金锁记读书心得感悟(3篇)
![2024年金锁记读书心得感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2da2e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d.png)
2024年金锁记读书心得感悟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运用了精湛的写作技巧,尤其是侧面描写的运用,堪称巧妙之极。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并未直接描绘姜公馆的景象,而是通过两个丫鬟的夜谈,巧妙地展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与概况。
这一手法与《红楼梦》中以冷子兴的讲述开启宁、荣二府兴衰的叙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后,作者又通过下人之间的对话,向读者详细介绍了七巧的身世背景。
通过大奶奶、三奶奶的闲言碎语,进一步揭示了七巧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姜家的低微地位。
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急切地想要一窥七巧的真面目。
经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铺垫,七巧终于登场,作者仅用“瘦骨脸,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等十几个字,便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聪明机智的女性形象。
紧通过七巧的语言和行为,如她为二小姐说媒而引起的轩然大波,小说在短短四五千字内,将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交代得清晰明了。
张爱玲的文学才华令人赞叹。
小说最精妙的侧面描写出现在结尾部分,当七巧晚年时,作者并未直接描写她,而是通过童世舫的视角展现出来:“门口背者光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她已被视为“疯子”。
至于小说的题目《金锁记》,其含义耐人寻味。
我认为,金锁象征着主人公七巧被金钱束缚的一生。
她认为别人对她的爱慕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她对侄子和女儿的游戏疑神疑鬼,担心他们图谋家产;女儿丢失物品,她便找校长理论。
如此种种,七巧戴着黄金的枷锁,不仅自己未获得幸福,还断送了孩子的未来。
当然,金锁亦可以看作是封建社会束缚的象征。
2024年金锁记读书心得感悟(二)《金锁记》这部小说,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家族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封建家族中地位低微女性的悲惨命运。
主人公曹七巧,出身于普通麻油店家庭,因丈夫天生体弱且姜家富有,得以嫁入公侯之家。
她在姜家遭受蔑视和冷落,内心渴望得到尊重和爱。
曹七巧在家庭中备受压迫,她的出身和地位使她成为家族中的边缘人物。
她内心渴望爱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满足。
《金锁记》读后感3000字数
![《金锁记》读后感3000字数](https://img.taocdn.com/s3/m/eb89d8be77232f60dccca1d5.png)
念书笔录,希望对您有帮助!《金锁记》读后有感3000 字导读:念书笔录《金锁记》读后有感3000字,仅供参照,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评论和分享。
《金锁记》读后有感3000字:《金锁记》,实在不负傅雷的盛赞,当真是“文坛上最漂亮的收获之一”。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绘了一个小商人家庭身世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刻画了拙劣歪曲的人性。
七巧嫁给姜家残废少爷,情欲被压迫,因身世被姜家人欺凌。
三十年的摧残歪曲了她的性格,使她的行为更加乖戾霸道,不只损坏儿子的婚姻,以致儿媳被摧残而死,还拆开女儿的爱情。
"30 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深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作者是张爱玲,一个玲珑剔透,极具才干的女子。
我极少看她的书,由于忍耐不了作品的悲凉。
她的心是冷的,笔是冷的,笔下的文字透着残忍的理性。
她曾说,由于懂得,所以慈善。
或许正由于她看得太透,所以即使在描绘最善变的人心,最丑恶的人性,最歪曲的欲念,她的笔触还是冷的,美的,无悲无喜。
她以一个漂亮的凄凉的手势,沉着地揭穿华丽圆满下的黑暗。
这或许是她的悲悯吧,不是如观音般普度众生的慈善,而是一种包含,一份理解。
《金锁记》也相同看得人内心发凉,而这与作品中相关月亮这一笔,希望您有帮助!凉意象的描绘是分不开的。
文人客笔下,朦朦的月色像一逸,起人一腔的柔情似水。
故友的想念,恋人的依恋,佳人的思慕就在月色中酵⋯⋯玲不一样,她的笔下,月亮素来都美得凉,冷得人。
在《金》中她写月亮写到了一种极致。
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的期看到的月亮都是不一的,她不用月亮反应的流逝也表人物的性格或心理化,同衬着氛围。
主人公七巧就像是一月亮,少女光亮人光辉四射;嫁姜家被排挤欺侮,光辉开始黯淡下来,但究竟是着温情的;到最后她一点点被染黑,被歪曲,得阴冷人。
芝寿眼中“今日夜晚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月,万里无云,像是乌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
《金锁记》读后感7篇
![《金锁记》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17ca3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63.png)
《金锁记》读后感7篇《金锁记》读后感篇1人生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不讲理。
—张爱玲关于张爱玲,我已经描述过很过了,这次不想再陈述了,只简单的说,他是一个传奇,她因为家庭原因,所以变得早熟,在自己的作品思维独特,理解深刻,对外界事物十分敏感,作品以凄幽、艳、苍凉著称,充满人性的主题。
《金锁记》这篇写于张爱玲23岁时,但是作品已经相当成熟,思考和文字的表达已经有相当的深度,由此可见张爱玲的早熟,这篇小说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为原型,小说写了在一个大封建家庭中,只有名分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凄惨的一生。
她名叫曹七巧,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他在小说中既充当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又充当了一个害人者,但又似乎可以理解。
他因为钱嫁进姜家,给一个软骨病的少爷既做夫人,又做奴隶,地位十分低微,甚至连丫环都看不起她,但她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是虽然姜季泽在外面花天酒地,但在家里还是收敛着,七巧也就陷入了爱情的煎熬中,后来七巧从姜家分得自己的一份家产后,变成了守财奴,一心的维护自己只剩下的钱,给自己戴上了沉重金锁,这也是这题目的道理。
后来七巧因为担心别人会骗走自己的钱,而拒绝了前来表白的姜季泽,因为七巧从嫁进姜家后一直备受蔑视,从丈夫那里得不到爱情的需要,对于小叔子的爱又只有煎熬,于是她开化寺变得变态,丧心病狂的妒忌所有幸福的人,最后甚至亲手拆散了二子和女儿的`婚姻,吸着鸦片。
他的一生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姜季泽,儿子,没有一个能给她需要的爱,这就是导致她如此丧心病狂的原因,当然张爱玲不只是想表现七巧有多可恶,张爱玲的母的是剖析人性,揭露社会,那个变态的社会让人如此扭曲,那金锁是那个社会逼的七巧戴上去的。
七巧才,一个可恶又可怜的人。
《金锁记》读后感篇2“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金锁记》的开头这样写到,故事写的是曹七巧的一生。
七巧,一个身处下层社会麻油店家的女儿,被自己的哥哥因为利益嫁入了豪门大族姜家,她的丈夫是个从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
关于金锁记读书感想优质(精选12篇)
![关于金锁记读书感想优质(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6c54c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6.png)
关于金锁记读书感想优质(精选12篇)关于金锁记读书感想优质篇1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
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
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
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
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
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
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
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钱迷乱了心性,变成了一个有着“疯子的审慎和机智”的狠毒、绝情、病态的人,但其实是她的人性被所处的环境逼迫、扭曲的结果,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
作为女人(不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质外,男女之爱是她们的基本需要。
但身处没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却连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满足。
她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泽、儿子长白。
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在她看来是“没有生命的”,“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她无法得到爱欲的满足,甚至连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会有了两个孩子。
姜家只不过是让她来侍奉他,她因此最终分到了姜家的财产。
季泽是她心中爱着的人,喜欢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泽虽然在外面寻花问柳,可在家里却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他有他的原则。
分家后季泽来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却认为他是来骗钱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撵走了。
金锁记读后感6篇
![金锁记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a598000975f46526d3e118.png)
《金锁记》读后感6篇篇一:《金锁记》读后感】《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写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
金锁记读后感(6篇)
![金锁记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eda8ac69eae009591becc8.png)
Just because I wanted to survive, I started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o let go.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金锁记读后感(6篇)金锁记读后感1毫无疑问,张爱玲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有才华的女作家之一,13岁时便在校刊发表小说,但真正使她崭露头角的作品,是在1943年在上海发表的《沉香屑第一炉香》。
此后,她的诸多重要的作品相继发表,使她成为沦陷区最走红的作家。
张爱玲出生于世家,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使她的创作迥异于当时锋芒凌厉的左派作家,而近于古典式的冷静沉着的特征,语言也更加纯粹。
同时,大量近乎精致的心理描写,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局限,将人物的特征从里到外得以的彻底呈现,加之她创作主题的悲情色彩,因此评论者也常说她“不动声色地揭开人物血淋淋的伤口”。
在选择推荐她的作品时,我一直在《金锁记》和《秧歌》之间犹豫。
前者是她在沦陷区时的作品,写法结合了中西方小说各自的特长,在叙事方法和风格上承袭中国旧小说路子,而心理方面则有明显西洋小说的特征。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将其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秧歌》的创作则在张爱玲离开大陆以后,这部用英文创作的小说,放弃了以往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叙事方式,风格和题材也都发生了改变,不再局限于布尔乔亚生活的上海,而延伸到了乡村。
这显然与共产主义席卷中国大陆有关,而评论者也乐于解读其中的政治远见,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然而,尽管《秧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但就创作风格和中文语言的应用,《金锁记》无疑更具有代表意义。
金锁记读后感2《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3篇)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0438c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65.png)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1初涉《金锁记》时,并不喜欢曹七巧这个角色,她粗鄙小气,尖酸刻薄,然而待到最后“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无声怅然地走了,心中蓦地涨的难受。
一生悲剧,年华葬在金钱这件“长满了虱子的华丽袍子”之下,谁见得曹七巧的辛酸,徒留人性兀自挣扎,只余一个“可恨可悲”的疯妇。
七巧嫁入姜公馆,又当上了二房奶奶,这一切本是她所渴望的好事。
长在市侩的七巧,对于金钱自然是追求的,但不至于疯狂。
然而正是由于这个身份,七巧自卑多疑,小气刻薄,搞得婆媳不和,与其他几房闹心,连下人都对其指指点点。
待她终于有了一双弱儿女后,她也未因此获得婚姻的幸福。
二房终日病在榻上,她又自以为是地爱上了小叔子季泽,偏偏流连花丛的季泽颇顾忌伦理,不沾家里人,到头来还是七巧一场无奈的单相思。
婚姻与爱情双双落空,七巧不甘心,花一般的年纪已经过去了,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现在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她不甘心,不甘心。
老二和老太太的死,更是加剧了这种心理,放大了她对金钱的占有欲,开始耍泼,但是一直到这里,曹七巧对金钱的追求并不过分,仍可以说是一个市侩小寡妇为了日后不被欺负而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
然而在搬出了姜公馆后,姜季泽找上门来。
此时的七巧已是一个守寡富婆,她牺牲了青春和爱情得到的财富终于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因此,在这个时候她也是绝对不会放手的。
身心已被黄金枷锁禁锢的曹七巧机警地想到了自己生存的钱,“这一转念使她暴怒起来”,在试探中得知他的来觊觎着她的钱,曹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意识到爱情的虚假,大怒之下把季泽赶出了家门。
七巧的精明虽然保住了自己用青春换来的金钱,却也同时无情地捏破了七巧对爱情最后的企盼和希望。
七巧在瞬间的天翻地覆中,彻底明白了自己的爱情的无望,但却是自己将之明朗化,并将之毁灭,是自己将自己推到了这一步边缘。
《金锁记》读后感(10篇)
![《金锁记》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bc592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2.png)
《金锁记》读后感(10篇)《金锁记》读后感1多数人活着,其实也都无外乎追求某种自我的满足,而普遍的一种认知更多集中体现在对于欲望的一种满足,物欲和情欲就首当其冲。
但是,就因为人在不断追求着这种欲望的满足,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畸形人生。
事实上,人的内心都是不健全的,尽管我们也没有那种比较统一并且被广泛认可的标准来判定。
不过,按照我们的种群个性,不合群的家伙,多半都是不健全的。
由此,在《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其实就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正因为曹七巧具备着这种不健全的性格,在__开始的时候小丫头才敢议论自己的这位二奶奶,并且还是用一种极其轻蔑并夹杂着不屑的口吻,殊不知,她们也都从属于女性这个大的阵营之中。
曹七巧的人物形象其实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来表现的,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即分家前后的地位变化。
造成这种人性扭曲悲剧的原因无外乎也就是三种首先是物欲。
曹七巧嫁到姜家来,在他哥哥的心中和自己的心中,其实都是一种物化的女性交易。
也正是因为存在着这种物化的交易,使得姜家的人和娘家的人对于这位看似不合规矩的角色存在着一种比较大距离感,曹七巧在自己的夫家和娘家其实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温暖,物欲其实就是一种很强大的隔栏。
姜家对于曹七巧这种女性物欲,以及曹家哥哥对于自己的妹妹换取的金钱物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曹七巧的第一重人物悲剧。
除去曹七巧个人命运这一点,再有的就是在姜长安和姜长白身上停留着的一种物欲束缚,这样直接间接地导致了两个人的新的悲剧。
其次是情欲。
如果是按照时间的叙述过程,曹七巧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得到过很多的人的爱,按照文中的话来说的话,曹七巧的手腕也曾洁白。
但是,伴随着黄金枷锁的出现,曹七巧的这种未曾被开发的情欲转变成为了一种畸形的恋爱观念,更加确切地说,是一种畸形的情欲观念。
这种欲望体现在对于姜季泽的撩拨之中,张爱玲对于这其中的分寸把控是很好的,曹七巧撩拨姜季泽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动作,每一个动作也都是一句话。
她抖动着自己的身体来换取一种对于情欲的渴望。
《金锁记》小说读后感
![《金锁记》小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bbd741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5.png)
《金锁记》小说读后感《金锁记》小说读后感5篇《金锁记》描写了一个悲剧,虽然是社会造成的大环境下的人格扭曲,但是也可以说是个人选择,因此这才是书带来的启发。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金锁记》小说读后感例文,盼望你喜爱。
《金锁记》小说读后感(精选篇1)在金锁记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二奶奶七巧以及她的女儿长安。
对于七巧我开头只觉得的她可恨可叹但看到最终也觉得她可悲起来。
对于她的遭受也会产生怜悯。
故事的结尾写到七巧心想她当时假如嫁给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或是沈裁缝是否他们会给她一点真心,眼睛落下了泪水。
但七巧内心的扭曲与自私劈杀了几个人,七巧的精神枷锁使长白的妻子绢姑娘和芝寿先后死去,并且都死的凄惨。
让自己的女儿失去幸福,最终走向堕落。
七巧为了让长安婚事流产。
对童世舫的神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激。
最终让他放弃了婚事。
很想不通七巧自己已经遭到了封建枷锁的毒害失去了婚姻的幸福,丈夫对她冷漠没有一点关爱,家中人都低看她瞧不起她,她不仅没有对自己的孩子更加关爱,反而是一种报复。
只由于自己的孩子姓姜。
我觉得七巧实在是太可悲。
书中我最喜爱的女子是长安,长安是个和善温顺的传统中国女子,虽然她抽鸦片,但不完全是她的缘由。
也由于她身处封建家庭所以导致了她接连的悲剧。
从中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她的和善她七巧的母亲对她一次一次威逼,她都没有退缩这个婚事,当她的母亲以童世舫威逼她时,她退缩了。
她知道她的母亲不仅会告知他抽鸦片的事,还会想方法应付他。
但这一切童世舫都不知道。
他们两个解除了婚姻后两人依旧交往,只是从以前的地上转入了地下,这时童世舫对长安的感觉产生了变化开头对长安宠爱,以前童世舫之所以想和长安结婚只是由于她是个传统女子有平安感,由于他曾经被新派女子抛弃。
深受打击而已。
因此想找个传统女子。
对于童世舫的爱情,张爱玲可能觉得男人的爱都是有附加条件的,完善的爱是不存在的。
当她听到长安抽鸦片后,便对长安再也没什么想法了。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优秀7篇)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225d6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79.png)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优秀7篇)金锁记读后感篇一读完《金锁记》后,我有着深深的痛苦,对里面的人物感到深深的悲哀。
《金锁记》主要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中国妇女的精神毒害和鸦片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伤害。
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内心矛盾的人物,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她想反抗,无奈却受到封建思想深深的束缚。
因为家里贫穷困苦,她嫁到姜家去当残疾的二少爷的少奶奶,因为她贫穷的出身和有着一个残疾的丈夫,所以姜家的人都瞧不起她。
因此她和新来的人格外亲热些,但是刚刚嫁进姜家的三少奶奶兰仙早看穿了曹七巧的为人和她在姜家的'地位,也不大搭理她。
曹七巧在大少奶奶玳珍和三少奶奶面前大声控诉自己的不幸处境,控诉姜家人对她的不好,却没有得到她们的谅解,反而遭到她们的反感。
曹七巧为人小气吝啬,喜欢在背后说别人坏话。
在自己的丈夫和婆婆去世后。
她挽了叔公九老太爷出来为他们分家,因为三爷在公账上拖欠过巨,他的一部分遗产被抵消了之后,还净欠六万。
因此在兄弟三人均分老太太陪嫁过来的首饰后,曹七巧大叫吃亏。
曹七巧常常害怕别人贪图她的钱财,对于她心爱的姜三少爷姜季泽,她拒绝了。
她总是害怕别人娶她的女儿是为了财产,以至于她的女儿长安在快三十岁都还没又嫁出去。
她为了自己的利益,劝说姜老太太让三少爷姜季泽快快娶亲,劝说老太太写信给彭家去说二小姐姜云泽的亲,导致二小姐姜云泽对她更加讨厌。
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封建气息的姜家里,她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她已经被毒害太深。
曹七巧也有过自己心爱的人,她也希望有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她曾经爱过姜三少爷姜季泽,甚至在自己丈夫死后也爱着姜三少爷。
曾经,面对着姜季泽对她钱财的贪图,她想无视他的过错,想容忍他的坏。
在爱情面前,她也挣扎过。
在曹七巧临死前,她想回到十八九岁的时候去,那时候有喜欢她的肉店里的朝禄,有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沉裁缝的儿子。
那时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也许会有幸福的生活。
曹七巧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但她也让自己的儿子长白和女儿长安继续着这个悲剧。
金锁记读后感作文(精选18篇)
![金锁记读后感作文(精选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2d4e2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0.png)
金锁记读后感作文(精选18篇)金锁记作文篇1我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看这本书的,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当我读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却是那么清晰……作品主人公曹七巧,怎么说呢,确实很复杂,复杂到变态,对,应该说他就是一个变态的老女人。
开始的她确实让我觉得是那么的可怜。
可是后来的她又让我觉得是那么的可耻,可怜,可悲…… 对曹七巧而言,内在的情欲满足和感性的寄托才是最为真实的感受。
在七巧的一生中地位关键的男人有三个,第一是她残废的丈夫,姜家二少爷,第二是她所喜欢的三少爷姜季泽,最后是她的儿子姜长白。
这三个人在小说中都是面孔模糊,因为他们同是地主家族的没落子弟,社会的寄生虫;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吸鸦片,出门逛窑子。
他们和出身市井的“ 朝禄” 、“ 丁玉根” 、“ 张少泉” 等本来是两个不同群体的男人。
这一点便已预示了七巧不可能由他们身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情爱。
与此同时七巧也不可能通过放弃自我来满足情欲:三人之中丈夫有软骨病,娶她只是一个婚姻摆设;长白是她儿子,而季泽,起初便向七巧表明了他“ 并不是一味胡来的人” 。
他的所谓“ 不胡来” ,自然是指绝不肯做危及到他利益、破坏他寄生虫生活的事情。
她在精神上一无所有,只有金钱。
但是金钱所带给她的抽象的、虚假的满足从未让她真正快乐,反而更深刻地让她感觉到可怕的空虚。
这时金钱唯一能暂时地缓解她内心痛苦的作用,便是成为她奴役折磨别人的工具。
她的女儿长安恰成了满足她虐待心理的对象。
长安有两次摆脱母亲走向幸福生活的机会:其一是去学校读书深造,其二是与留学生童世舫的恋爱。
但是因为母亲的反对,她最终都主动放弃了。
这便体现出被虐狂的心态,也就是通过放弃自己作为一个人最有价值的事物,而将这价值转嫁到虐待者身上。
长安是渴望幸福的,然而她却没有勇气承受这幸福,于是她向母亲屈服了。
在她的臆想中七巧会因为她的自我牺牲这个“ 美丽苍凉的手势” 而觉得感动、快乐,于是她便在这假想中获得了一种凄楚的甜味。
金锁记读后感(通用17篇)
![金锁记读后感(通用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3b416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1.png)
金锁记读后感(通用17篇)金锁记读后感篇1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张爱玲,以它独特的社会阅历和心理感受,描述着那个没落阶级的遗老遗少。
她清醒的意识到那个阶级不可避免的杯具命运,并对它进行了无情的剖析。
《金锁记》是她前期的成功之作,也是40年代影响较大的一部中篇小说。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述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最终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感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
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
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以往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傅雷在《论张爱铃的小说》中也指出:“感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
曹七巧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
曹七巧自我没有得到幸福,就变态地去毁儿女的幸福。
没有悲壮,仅有苍凉。
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可启示对这个家有什么用呢?家本来是心灵的港湾,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里,没有一丝的温暖的气息,不仅仅是给不了最亲近的人心灵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在这个家里的人窒息,每一个家人都是她宣泄这么多年来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对象。
《金锁记》读后感(精品8篇)
![《金锁记》读后感(精品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53b818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6f.png)
《金锁记》读后感(精品8篇)《金锁记》读后感篇1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曹七巧作为那个时代的负荷者,深陷在本我与自我冲突的旋涡里,一步步地走近黄金的枷锁,最终被套牢,进而变态,并用黄金的枷角劈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更进一步的加剧了其人生的悲剧色彩。
傅雷称《金锁记》是现代文坛最美的收获,曹七巧更是近代文学人物长廊中刺眼的形象。
张爱铃曾说“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都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时代的负荷者。
”曹七巧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疯狂、负荷着时代并逐步走向悲剧的人物。
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时代的负荷者。
”曹七巧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疯狂、负荷着时代并逐步走向悲剧的人物。
金宏达在《平视张爱铃》中指出:“曹七巧的原型是李鸿章的第三代中的李国熊的安徽乡下妻子—三妈妈(张爱铃这样称呼她)”,把经过经过艺术加工的“三妈妈”—曹七巧的人生分成三个阶段来阐述其由天使变成恶魔的悲剧历程,即做姑娘时期、嫁入姜家至分家时期、分家以后,揭示本来单纯善良的曹七巧如何发展到被黄金的枷锁锁住,最后用枷角劈人的悲剧的过程。
傅雷在《论张爱铃的小说》中也指出:“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
曹七巧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
曹七巧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变态地去毁儿女的幸福。
没有悲壮,只有苍凉。
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可启示对这个家有什么用呢?家本来是心灵的港湾,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里,没有一丝的温暖的气息,不仅是给不了最亲近的人心灵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在这个家里的人窒息,每一个家人都是她宣泄这么多年来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对象。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不知道曹七巧的心里有没有后悔的念头,可她只能说我已经回不去了,劈死的,劈的只剩半条命的也回不去了。
转型中的洪流中,被吞没的又何止是一个曹七巧,虽已成过去,可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曹七巧的影子,也许只是我们不再是以被黄金锁住,用金锁劈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读金锁记有感(六篇)
![读金锁记有感(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066ff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15.png)
读金锁记有感张爱玲的《金锁记》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压抑的,整篇小说读下来,都很一种很沉很重的压抑感和漆黑感。
偶尔露出的一两丝光,是黑夜中的萤光,冷冷冰冰的,斑驳离散,于无尽的黑暗中飘荡。
“月光是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开始就渲染了一种昏暗陈旧冰冷的气氛。
三十年过去了,月还是那个月,人过去了,事过不去。
七巧悲惨的一生从三十年前就注定了,嫁入姜家拨动了命运的转轮,流年轮转,转了三十年,依然舍不得止。
转轮滚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深的血印,有七巧自己的,也有其他人的,当然,也少不了长安的。
长安那朦胧的爱,也是她的爱,被无情地辗碎了,满地的碎片叮当地响,高亢而凄绝。
当“童先生”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那装在水晶瓶里的爱就开始碎了。
世舫消失了,只剩下童先生。
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世舫的水晶瓶也碎了,在七巧沉重的枷角劈杀下,轻呼一声“姜小姐”便跌散落地。
长安和世舫,一个是渴望爱情却感情受挫漂泊多年的浪子,一个是深宅大院情窦初开不谙世事的千金小姐。
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真,绚美华丽,熠熠生光。
又那么假,冰冷得如萤火虫的光亮,纵使好看,却黯然神伤。
幸好,一切都在七巧的离去而有所改变,长安终于鼓起勇气,转动了自己的转轮。
三十年前的转轮停了,而新的转轮是否会滚出鲜红的印痕,这谁能说得清,谁能说得完。
七巧是那个时代中悲催的人,虽然有认识到自己的悲哀,却不想去改变也无力去改变。
长安是夹杂在新时代和旧时代的人,渴望新生活,也努力尝试去过新生活,但却不敢也无力去反抗旧时代,能做的,只有等时间的流逝,等时代的改变。
也只有到了那一天,他们才有勇气和能力去真正踏入新时代的门槛,迎接新的生活。
世舫也是夹杂在新旧时代的人,努力去学习新时代的知识,过新时代的生活。
但在新时代中饱受挫折便想到了旧时代,幻想着旧时代的好,想重新去接纳旧时代的价值观,到后来才发现这一切都只是幻想,旧时代的价值观已经不适合他们了。
徘徊在新旧价值观之间,旧时代土崩瓦解才重新迈向新时代。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5204ac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e.png)
金锁记读后感金锁记读后感(精选10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锁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金锁记读后感篇1对于张爱玲老师,我是久闻大名的,但一直没有读过她的东西。
读《金锁记》也是因为疯狂的爱上了电视剧《金锁记》。
起初读觉得有点空洞,应该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
而且,语言上有点《红楼梦》的味道,显的与当时的背景格格不入。
好在大致的情节还是和电视剧一样的。
细读下来才发现,张爱玲老师的文笔是真的好。
开场就用两个丫头的偷偷对话,把该交代的都交代了。
不费笔墨,不重浓彩,更懒得絮烦。
而七巧的一出场就把她的性格和家庭的矛盾,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大方向来说,《金锁记》的电视剧和书,所表现的中心不同。
虽然都是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写了一个爱情故事,除了七巧的人物性格没变,其它的人物都变了。
电视剧中,我看到的,是封建社会对爱情的摧残,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抹杀,是对封建社会的抨击。
而书中的《金锁记》,我看到的,是人性最本来的面目,他们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人性最原始的一面。
那么,之所以要把它改成电视剧那样,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个龌龊的姜季泽让我觉得七巧可怜、可悲、可叹;而一个痴情的姜季泽让我觉得可惜、可感、可痛。
书中的《金锁记》,找不到一个正面角色,所有的人,都以反面的表现为主。
连主人公七巧也是从弱点出发去描写的。
给全书增加了悲剧色彩。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上来看,《金锁记》书版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有推陈出新的另类味道。
从感情的角度上来看,《金锁记》电视剧版有更高的论说性,反映了大方向的社会问题。
各中滋味,就只有自己细细品味了。
人毕竟是感情动物,我个人比较偏爱电视剧版,不是说书版不好。
只是我觉得,人性的优点比人性的弱点更值得宣扬。
正如易中天老师所说:“人文学科的东西,它没有一个终极真理,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法,结论不重要。
《金锁记》读后感12篇
![《金锁记》读后感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a57d5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f.png)
《金锁记》读后感12篇《金锁记》读后感篇1《金锁记》描写了小商人家庭出身的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大户人家要求门当户对,小户人家和贫穷人家攀附权贵。
曹七巧出身平凡,嫁入公侯人家,他的大哥是开心的,但可怜的七巧在公侯人家里面挺不起脊梁,小心翼翼。
即使这样,姜家人大大小小还是不喜欢她。
在家族宗法礼教和人伦纲常无形的枷锁下,七巧不敢跨越一步,无形的枷锁不仅限制了她的自由,还压抑了她的情欲自由,这为她病态的人性和悲惨的命运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时运不济的十年后,丈夫和姜老太太相继去世,十年的青春终于换来了一些物质上的补偿,却没有解放被压抑的情欲。
小叔子设计爱情阴谋,骗取了她的物质财产,当她醒悟过来后,心如刀割。
“谁都是不可靠的,可靠的只有钱”,所以,她狂热地崇拜金钱,为了得到钱不惜让自己成为一个带着枷锁的奴隶。
然后,七巧“吃,吃,吃人”的命运恶性循环,在原始欲望的折磨,她不仅成为欲望的囚徒,疯狂的转型为欲望的刽子手,他没有得到幸福,异常破坏一双孩子的.幸福作为最后的葬礼。
30年后,她戴着黄金枷锁。
用枷角杀死了几个人,即使没死,也丢了半条命。
唉,家是心灵的港湾,而母亲是家庭氛围的重要制造者,但七巧在家总是在抱怨,家里充满了她的不满和无穷无尽的欲望,让亲人窒息,让家庭是支离破碎。
30年前的月亮已经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没有悲壮,只有荒凉。
然而,30年前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太过悲壮是一种圆满,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面对时间的变化,命运的变化,向上就有希望,向下则是深渊,向上向下注定了幸福和悲伤。
《金锁记》读后感篇2张爱玲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
”或许这话可以用来诠释曹七巧这个人物。
于是她出场时,身上穿着的“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袴子”已然少见着阳光了。
《金锁记》里,张爱玲说曹七巧“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金锁记读后感3000字
![金锁记读后感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cdd98218e9951e79a892700.png)
金锁记读后感3000字张爱玲的《金锁记》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压抑的,整篇小说读下来,都很一种很沉很重的压抑感和漆黑感。
偶尔露出的一两丝光,是黑夜中的萤光,冷冷冰冰的,斑驳离散,于无尽的黑暗中飘荡。
我觉得读她的文字,常常像一场恋爱,最初颇觉惊艳,一读再读,便生出些许别扭。
这正如和恋人日日厮守,总归会碰触到对方一些顽固的个性。
然而唯有天才方能张扬出令我们不得不退避三舍的个性来。
西川讲到李白说:“这就是你,不断误解着生活,而别人比你误解得更深。
”这话用来形容张爱玲,亦是再合适不过。
初读张爱玲,很难不为她的才华所震动,接踵而至的全是来不及的惊奇,唯有感叹。
但读过之后,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仿佛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云压城,大风闪雷激动地喧腾了好一阵,结果淅淅沥沥掉了几点雨,又安静地收晴了。
张爱玲的小说充满荒凉景致,她的散文却往往有戏谑和随意的气氛。
她写小说有些哀伤的快意,而散文却是在笑中露出一丝冷苍来。
季泽是她心中爱着的人,喜欢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泽虽然在外面寻花问柳,可在家里却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他有他的原则。
分家后季泽来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却认为他是来骗钱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撵走了。
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爱之外,还有情爱,但因为猜疑,她放弃了这种机会。
我不认为作者只想表现金钱的胜利。
但此后,她抛弃了这么多所获得、保护的财产,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托。
一九二零年,正是疯狂的年代。
九月,张爱玲出生,带着这个月份特有的冷静和犀利。
她无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悯的是她的天才无论怎么飞跳,也跳不出她那种逼得人发狂的理智。
她说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这无奈的意思。
她在十二岁的时候正为当画家还是音乐家犹豫不决,最后看了一张贫困潦倒的画家的影片,她哭了,于是选择了后者。
她的父母离异时她仔细分析过,父亲虽然有钱,却未必是归她的,为了不耽误学业这才跟了母亲。
她在香港沦陷的时候当过临时看护,有病人得了蚀烂症,整天哀嚎,她却能视而不见,后来那人死了,她还和同学欢呼庆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锁记》读后感3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金锁记》读后感3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金锁记》读后感3000字:
《金锁记》,实在不负傅雷的盛赞,当真是“文坛上最美丽的收获之一”。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刻画了卑劣扭曲的人性。
七巧嫁给姜家残废少爷,情欲被压迫,因出身被姜家人欺辱。
三十年的折磨扭曲了她的性格,使她的行为越发乖戾霸道,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
作者是张爱玲,一个玲珑剔透,极具才华的女子。
我很少看她的书,因为忍受不了作品的悲凉。
她的心是冷的,笔是冷的,笔下的文字透着残酷的理性。
她曾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也许正因为她看得太透,所以即便在描写最善变的人心,最丑陋的人性,最扭曲的欲望,她的笔触仍是冷的,美的,无悲无喜。
她以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冷静地揭露华美完满下的黑暗。
这也许是她的悲悯吧,不是如观音般普度众生的慈悲,而是一种包容,一份理解。
《金锁记》也同样看得人心里发凉,而这与作品中有关月亮这一
苍凉意象的描写是分不开的。
文人骚客笔下,朦朦胧胧的月色像一袭飘逸轻纱,牵起人一腔的柔情似水。
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对恋人的眷恋,对美人的赞叹思慕就在月色中发酵……
张爱玲则不同,她的笔下,月亮从来都美得苍凉,冷得瘆人。
在《金锁记》中她写月亮写到了一种极致。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看到的月亮都是不一样的,她不仅用月亮反映时间的流逝也表现人物的性格或心理变化,同时渲染气氛。
主人公七巧就像是一轮月亮,少女时明亮动人光芒四射;刚嫁进姜家时处处被排斥侮辱,光芒开始黯淡下来,但到底还是带着温情的;到最后她一点点被染黑,被扭曲,变得阴冷瘆人。
芝寿眼中“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
”,月亮圆满,她的心中却是惊惧绝望的,强烈的对比反映了一种悲剧性。
再写“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似是在预示着姜家这一封建贵族的没落腐朽又似是暗示七巧这一轮月亮命运的悲剧,渲染了凄凉气氛。
《金锁记》中同样让人惊艳的是服饰及色彩描写。
在她笔下,服饰和色彩仿佛都有生命,有其隐喻性。
她曾说,衣服是一种语言,表达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
所以《金锁记》中就连服饰都能撑起一场戏,能够告诉你人物的性格,暗示你人物内心怎样变化,环境气氛如何。
实在让人惊叹!
曹七巧刚出场时“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
如意小脚裤子”,显得与众不同。
强烈且突兀的色彩搭配生动又引人注目,一个热烈且尖刻泼辣的曹七巧形象跃然纸上。
分家产时,七巧穿着“白香云纱衫,黑裙子”,“脸上像抹了胭脂似的,从那揉红了的眼圈儿到烧热的颧骨”。
白与黑的搭配,香云纱衫的飘逸,胭脂似的脸色,曹七巧内心的快乐根本无法掩饰。
“玄色花绣鞋与白丝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
停了一会,又上去了。
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这是长安听到七巧在恋人面前挑拨生事时候的绝望悲哀。
除了描绘服饰,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也极喜欢用繁复鲜明的色彩来刻画人物及环境。
明明是没落腐朽的封建贵族,她却偏偏用着艳丽的色彩来描绘。
但也许正是因为色彩鲜艳缤纷到了极致,反越让我觉得处处充满了诡异、冰冷和苍凉,毕竟盛极必衰啊。
从结构来看,《金锁记》极是巧妙。
文章可分为两段。
上段详细写七巧在姜家一天受尽欺辱压迫的生活,中间以“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
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读后感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这几句过渡跳跃到十年后。
可以想象七巧是怎样“十年如一日”地过着被姜家排斥厌恶,情欲物欲被压迫的日子啊!正是因为这样巧妙的处理,所以文章下段中七巧分家后的转变才显得合情合理。
从文学作品的主题出发,四十年代的文学大多以同仇敌忾,抗日救亡为主流。
然而就像张爱玲的伯乐柯灵说的那样,“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放不下一个张爱玲”。
相对于新文学的启蒙话语与革命话
语,张爱玲更喜欢写住在里弄,石库门中的新旧市民,即所谓小市民的话语。
读《金锁记》,我也确是没读出什么红色爱国革命精神来,最多也只是新旧时代交替下的混乱对小市民的精神冲击罢了。
比如七巧执意要为长安裹脚,惹人笑话;比如七巧约见童世舫时的混乱搭配:身上穿着旧式“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现代产物“大红热水袋”;再说童世舫其人,接受了西方教育,却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不安。
感情受伤后,就想要找旧式温顺女子。
他夹在新旧时代之间摇摆不定,左右为难。
除此之外,我认为《金锁记》的主题更多地表现了人性之恶和女性命运的悲剧性。
七巧是可悲的。
她小家小户出身,许配个普通人家,也许夫妻俩凑合着也能和顺地过完这一生。
可偏偏她被迫“飞上枝头”,嫁给大家族残废的少爷。
即便是这样,姜家仍认为是她高攀了。
她的正常情欲被压迫,封建礼教叫嚣着女子只是男人的附庸,逼她妥协,退让,服从……没有背景,孤身一人在姜家的七巧知道,顺从只能被吃得连骨头都不剩。
她开始所谓的“反击”,尖刻泼辣的话语下是她挣扎求生的卑微,是她厚厚的保护壳。
金钱能带给她安全感,能满足她的物欲,是她付出青春,受尽三十年折磨才换来的。
也因此,一旦抓住了她便再不能放手。
是社会在逼迫她,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过多地责怪她呢?
那个时代的女子都很可悲。
出身大家族的女子,从小就被要求三从四德,被当成“商品”,成年后“被估价”“卖“到婆家,接受所
谓门当户对的家族联姻。
就像兰仙,得不到季泽的宠爱要忍,面对季泽的风流也要忍,她何尝不是个悲剧呢?
新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能够接受教育,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也许是被压迫得太久,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想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这样我们也许就能够理解七巧,理解她对金钱偏执的掌控欲,因为她实在太害怕失去,害怕一切回到原点。
不得不说,《金锁记》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社会意义。
曹七巧被金锁锁了一生,毁了自己,毁了亲生骨肉,现代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被锁了呢?“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言论一度甚嚣尘上,不知快节奏高压力下的城市又会出现多少个“曹七巧”?作者:阿一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