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学课件: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一 ) . 阴阳相互对立
具有两层含义:1.阴阳相互矛盾 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 都是对立矛盾的。2 . 阴阳相互制约 是 指 在 属 性 相 对 立 的 基 础 上 ,阴阳 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 相互约束。
( 二) . 阴阳相互依存
具有两层含义:1.阴阳相互依存 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 皆相互依存, 意 即 阴 和 阳 任 何 一 方 都 不 能 脱 离 对 方 而 单 独 存 在 。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
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的组织结构可以借阴阳划分为既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
三、辨证论治
1. 含义 所谓“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 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综合分析辨 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等,从而概括 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 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 手段和方法,也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关键。
(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轻宣温热煮无过)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它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 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存在着的相 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而是 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PPT精选课件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肠
舌
脉
喜
笑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 肠
鼻
皮 毛
悲
哭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胱
耳
骨
恐
呻
49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1.五行相生相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
50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2.五行制化 生中有制: 水生木,木生火,水能克火; 制中有生: 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
实寒证恶寒 肉桂 实热证身热 石膏
阴
阳
失
衡
阴
阴不制阳
阴虚则内热
虚热证低热 麦冬
阳
偏 衰
阳不制阴
阳虚则外寒
虚寒证畏寒 鹿茸
31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患者
望:
诊
断
闻:
阳证 鲜明 舌红苔黄 声高气粗
阴证 晦暗 舌淡苔白 音低微
问:
热、动、烦燥
寒、静 、无力
切:
数、浮、洪
迟、沉、细
辩证:(疾病证候)
表、热、实
44
(一)五行的特性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45
(一)五行的特性
土爰稼穑——承载、受纳、生化
46
(一)五行的特性
中医学哲学基础ppt课件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亦可用于人事 如《管子》:“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亦有宇宙本体的涵义 在《易经》里,阴(阴爻)阳(阳爻)孕含于八卦中,进行了更加系统地发挥和演绎,用阴(- -)和阳(—)推演宇宙万物的变化,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盛 “邪气盛则实” 阴胜则寒——实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精气夺则虚” 阴虚则热——虚热证 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1)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这是万事万物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 3、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限度,就会出现阴阳失调的状态。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最好的专业文档,免费在线浏览,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2、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是事物的质变过程。 3、阴阳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4、阴阳转化的形式,可分为渐变和突变。 (六)阴阳的自和平衡
亦可用于人事 如《管子》:“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亦有宇宙本体的涵义 在《易经》里,阴(阴爻)阳(阳爻)孕含于八卦中,进行了更加系统地发挥和演绎,用阴(- -)和阳(—)推演宇宙万物的变化,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盛 “邪气盛则实” 阴胜则寒——实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精气夺则虚” 阴虚则热——虚热证 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1)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这是万事万物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 3、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限度,就会出现阴阳失调的状态。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最好的专业文档,免费在线浏览,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2、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是事物的质变过程。 3、阴阳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4、阴阳转化的形式,可分为渐变和突变。 (六)阴阳的自和平衡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PPT课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ຫໍສະໝຸດ 4、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 消减的变化之中。形式有二。
(1)阴阳互为消长 (2)阴阳皆消皆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消减 一方消减另一方增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亦增长 一方消减另一方亦消减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5、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
切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
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鱼太极图
它是以黑白阴阳两个鱼形纹组成 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古哲 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本原,它 形象的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 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它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 一的形式美,说明: 1、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 构成; 2、构成事物的阴阳两部分,都 不是纯阴或纯阳,它们都含着小 于自己的反面,通常称大阴含小 阳和大阳含小阴。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其存在形式
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 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的运动—气机; 其运动形式:升、降、出、入、聚、散。 气化:是指伴随着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 变化的过程。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化的形式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阴阳的概念:#
中医哲学课件.ppt
思
考
1. 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2. 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 3. 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 试述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5. 如何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 6. 五行学说是如何知道临床治疗的?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关系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 六淫 (阳)
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偏盛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胜则寒——实寒证
“邪气盛则实”
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虚则热——虚热证
“精气夺则虚”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 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 用的特点。
交感与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 相互发生作用。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 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 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相生关系传变: 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 如:肾病及肝。 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如:心病及肝。
相克关系传变: 相乘——相克太过而为病。如“木旺乘土”和“土虚木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中医课件
50
㈡ 表述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⒈ 发病: ① 五脏外应五时,所以六气发病的规律,一般是主 时之脏受邪发病。
② 主时之脏受邪发病,这是一般的规律,但是也有 所胜和所不胜之脏受病的。
51
⒉ 传变:
⑴ 相生关系传变:有 “母病及子”和“子病犯 母” ⑵ 相克关系传变:包括 “相乘”和“反侮”两个方 面
故“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33
㈤ 指导疾病的治疗:
确定治疗原则:总则——调整阴阳
实证——有余者泻之——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虚证——不足者补之——助阳消阴 滋阴潜阳
34
㈥ 指导疾病的预防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食寒凉,秋冬食温热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35
(七)归纳药物性能
1.归纳药性: 阴——寒、凉(黄连、栀子、石膏) 阳——温、热(附子、桂枝、干姜) 2.分析五味: 阳——辛、甘、淡(麻黄、桂枝、甘草) 阴——酸、苦、咸(乌梅、大黄、芒硝)
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
呼吸微弱, 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
属虚、属寒,为阴。
31
③ 脉象分阴阳: 浮、大、洪、滑、数、实脉属阳 沉、小、细、涩、迟、虚脉属阴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32
⒉ 辨别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
26
㈢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⒈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风、暑、燥、火(热) 属阳
六淫属阳邪
寒、湿
属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属阴邪
27
⒉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邪正斗争→阴阳失调→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 ⑴ 阴阳偏盛(实证): ① 阳邪致病→阳盛→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热证 ② 阴邪致病→阴盛→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寒证
㈡ 表述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⒈ 发病: ① 五脏外应五时,所以六气发病的规律,一般是主 时之脏受邪发病。
② 主时之脏受邪发病,这是一般的规律,但是也有 所胜和所不胜之脏受病的。
51
⒉ 传变:
⑴ 相生关系传变:有 “母病及子”和“子病犯 母” ⑵ 相克关系传变:包括 “相乘”和“反侮”两个方 面
故“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33
㈤ 指导疾病的治疗:
确定治疗原则:总则——调整阴阳
实证——有余者泻之——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虚证——不足者补之——助阳消阴 滋阴潜阳
34
㈥ 指导疾病的预防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食寒凉,秋冬食温热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35
(七)归纳药物性能
1.归纳药性: 阴——寒、凉(黄连、栀子、石膏) 阳——温、热(附子、桂枝、干姜) 2.分析五味: 阳——辛、甘、淡(麻黄、桂枝、甘草) 阴——酸、苦、咸(乌梅、大黄、芒硝)
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
呼吸微弱, 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
属虚、属寒,为阴。
31
③ 脉象分阴阳: 浮、大、洪、滑、数、实脉属阳 沉、小、细、涩、迟、虚脉属阴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32
⒉ 辨别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
26
㈢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⒈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风、暑、燥、火(热) 属阳
六淫属阳邪
寒、湿
属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属阴邪
27
⒉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邪正斗争→阴阳失调→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 ⑴ 阴阳偏盛(实证): ① 阳邪致病→阳盛→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热证 ② 阴邪致病→阴盛→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寒证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
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其消长运 动总是在一定的调节限度内维持着此消彼长、此进 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如失去了正常的相互制约协 调关系,则可表现为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
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 亏损,持续发展,则常可使血液生化不足而表现为 气血两虚;相反,若补气,促使气旺出血,则又可 使气血有所恢复。前者则是“阴阳皆消”的过程, 后者则为“阴阳皆长”的过程。
说 的 主
原来含义朴素,指日光向背。如《吕氏春秋》说: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
要
内
阴阳概念逐渐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发展到认为
容 阴阳本身实际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质力量,且彼
此之间发生着作用,从而导致了自然变化。
当人们对众多的矛盾现象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 度,则对阴阳的认识也就升华到一个更为高级的 水平,成为一种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哲学范畴, 用以概括一切具有这些属性的矛盾事物。
医 学
素问:阳胜则热(实热),阴胜则寒(实 中
寒)”。
的
阴阳偏衰:虚弱不足的生理状态
应
素问:阳虚则外寒(虚寒),阴虚则内热 用
(虚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二
阴
阴 阳说明病理变化
阳 学 说
在
中 医
阴阳互损及转化
学 中
的
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应 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亢盛或虚损到一定的程度,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母子关系: “生我”和“我生” 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如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
五行相克
关 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
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 亏损,持续发展,则常可使血液生化不足而表现为 气血两虚;相反,若补气,促使气旺出血,则又可 使气血有所恢复。前者则是“阴阳皆消”的过程, 后者则为“阴阳皆长”的过程。
说 的 主
原来含义朴素,指日光向背。如《吕氏春秋》说: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
要
内
阴阳概念逐渐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发展到认为
容 阴阳本身实际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质力量,且彼
此之间发生着作用,从而导致了自然变化。
当人们对众多的矛盾现象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 度,则对阴阳的认识也就升华到一个更为高级的 水平,成为一种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哲学范畴, 用以概括一切具有这些属性的矛盾事物。
医 学
素问:阳胜则热(实热),阴胜则寒(实 中
寒)”。
的
阴阳偏衰:虚弱不足的生理状态
应
素问:阳虚则外寒(虚寒),阴虚则内热 用
(虚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二
阴
阴 阳说明病理变化
阳 学 说
在
中 医
阴阳互损及转化
学 中
的
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应 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亢盛或虚损到一定的程度,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母子关系: “生我”和“我生” 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如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
五行相克
关 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
❖ 土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物。
❖ 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物。
❖ 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 的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2、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
取象比类法(归类):取象—从事物的形象(形态、 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应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 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征 象相比较,确定其五行归属。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试述古代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何为气化?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如何?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6、五行生克理论在阐释五脏病变的传变方面 有何意义?举例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4、指导临床诊断
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面色青、口泛酸水、脉弦—肝病 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心病患者,面见黑色—肾水上凌于心 推测疾病的预后
主色—五脏本色。肝(青)、心(赤)、脾(黄)、肺 (白)、肾(黑) 客色—应时之色。春(青)、夏(赤)、长夏(黄)、秋 (白)、冬(黑)。客色胜主色—顺;主色胜客色—逆。 色脉合参:脉克色—逆;脉生色—顺。
日出东方—东方属木;南方炎热—南方属火。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属木;脾主运化水谷, 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属土。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 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肝属木
与胆相表里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附:常见事物的五行归类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物。
❖ 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 的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2、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
取象比类法(归类):取象—从事物的形象(形态、 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应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 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征 象相比较,确定其五行归属。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试述古代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何为气化?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如何?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6、五行生克理论在阐释五脏病变的传变方面 有何意义?举例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4、指导临床诊断
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面色青、口泛酸水、脉弦—肝病 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心病患者,面见黑色—肾水上凌于心 推测疾病的预后
主色—五脏本色。肝(青)、心(赤)、脾(黄)、肺 (白)、肾(黑) 客色—应时之色。春(青)、夏(赤)、长夏(黄)、秋 (白)、冬(黑)。客色胜主色—顺;主色胜客色—逆。 色脉合参:脉克色—逆;脉生色—顺。
日出东方—东方属木;南方炎热—南方属火。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属木;脾主运化水谷, 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属土。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 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肝属木
与胆相表里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附:常见事物的五行归类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7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 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8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事物、现象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性
空间
时间 季节 温度 湿度 重量 亮度 运动状态
阳 天、上、外、南 昼 春夏 温热 干燥 轻 阴 地、下、内、北 夜 秋冬 凉寒 湿润 重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0
(三)气化与形气转化
1.概念 (1)气化: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万物的生
成、变化等都缘于气化。 (2)形气转化:指有形与无形、形与形之间的的
相互转化。 2.形气转化形式 化:指气渐进、缓和、不明显的运动,即“量变”
。 变:指气激进、剧烈、明显的运动,即“质变”。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23
阴阳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 性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 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24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
阴
阴
阴
阳
阳
阳
阳
的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3
(三)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1. 气者,人之根本也。 2. 气充沛、协调、运行正常,则产生机体的物质 代谢和所有的机能活动。 3. 气虚实之变,或运行失常,则整体或局部组织 脏器的机能活动异常,出现病理表现。 4 .注重调气,常有助于机体的康复。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4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条件,无从划分彼此间的阴阳属性。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20
3.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
分类归纳。如:天为阳,地为阴;热为阳,冷为阴; 男为阳,女为阴等。
4.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属性的划分,取决于阴阳双方在其性质、位置、趋势等 方面的比较。当比较的对象、时间、范围改变时,比较 的结果往往也随之发生改变。
11
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1. 万物(包括人类)的本原为气。 2. 气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3. 气的运动参与了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2
(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1. 气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 2. 气维持各部分,形成统一整体。 3. 通过气的中介,人体与自然界万物表现出统一性。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上篇 第二章 中医学的
目录
• 第一节 元气论 • 第二节 阴阳学说 •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3
第一节 元气论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范畴, 是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观念,是世界的本原。
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 想,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动、升、 明亮
兴奋、亢进 静、降、
晦暗 抑制、衰退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9
(三) 阴阳属性的特点
1.阴阳的抽象性 阴阳代表的是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的
属性,是抽象的概念,不是指某一特定的事物或现象。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2.阴阳的相关性
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必须满足彼此间具有的
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条件,不具有相互关联的基础
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1)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2) 气的存在状态即弥散和聚合(无形与有形): 气的弥散状态,指不占有固定空间、不具备稳定 形态的存在形式。 气的聚合状态,指气以聚合方式形成的各种占有相 对固定空间。 (3) 气无形与有形相互转化。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返回本节
8 返回目录
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6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最初的涵义简单而朴素,仅指物体对日光的 向背。阴阳的文字结构可窥见一斑。
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山阜朝向太阳,日出则阳 光普照,温暖明亮,一派欣欣向荣为阳;而山阜背向 太阳,夜幕日落则月光清澈,清冷阴暗,万物寂静无 声为阴。
阴阳日光向背示意图
阴阳象形文字示意图
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一切事 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 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中阴医阳学的应哲学象思大想 论》
15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 阴阳的基本概念 2. 阴阳的基本特征 3. 阴阳属性的特点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21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 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 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阳
体 表
上
左
外 侧
腰 背
胸
六 腑
心 肺
阴
体 内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22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随着划分的范围 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 穷。
故天地成于之元气,万物秉于天。
汉·董仲舒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4
一、元气的主要内容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基本特征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返回本节
5 返回目录
• 最初源于古人观察自然的“云气”; • 后概括提炼为:自然界一切有形的具体事物,均由
无形之气变化而成。 • 中医学认为元气是天地间自然存在的精微物质,为
(1)气的运动带有普遍性。 (2)气的运动变化促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 变化。 (3)气的运动取决于气自身所固有的阴和阳两个 方面 的相互作用。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9
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1)事物间相互感应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现象。 (2)气是感应中起中介性作用的物质。 (3)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实现。
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本源。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6
(一)气的基本概念
• 元气,即原气。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藏于 脐下“丹田”,借“三焦”通路敷布全身,推动脏腑等 一切组织器官的活动,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 精气,即精。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7
(二)气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