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市政导师研究方向

合集下载

同济导师姓名及研究方向

同济导师姓名及研究方向

姓名:朱京涛
出生年月:1978年01月
性别:男
导师类别:博导
学历:博士
电子邮箱:jtzhu@
光学:1989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同济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导师信息(物理系、化学系、声学研究所)
李同保* 07020
7 光学计量科学与技术tbli@
王占山07020
7 光学极紫外软X射线光学、薄膜光学wangzs@
吴永刚07020
7 光学薄膜光学及其技术ygwu@
唐永建07020
7 光学先进光学薄膜材料
tangyongjian2000@sina.co
m
吴卫东07020
7 光学先进光学薄膜材料wuweidongding@
丁永坤07020
7 光学计算物理、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朱少平07020
7 光学
激光核聚变和激光核爆模拟的实验物
理与诊断
朱京涛
亚飞秒啁啾Mo/Si多层膜反射镜的设计、制作与性能检测
基于多层膜技术的硬X射线Laue透镜衍射效率的理论研究
软X光多层镜反射率的标定与修正
Mo/Si多层膜表面保护层设计
基于遗传算法的30.4 nm多层膜设计
50~110 nm波段高反射率多层膜的设计与制备
同济大学各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物理系徐老师65983380 physics@。

同济大学 环境市政老师表

同济大学 环境市政老师表

环境生物学与环境修复 环境监测与分析 环境化学与过程污染控制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化学与过程污染控制 环境监测与分析 环境生物学与环境修复 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工业与危险废物处置 和利用,大气与室内空气污染控制 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工业与危险废物处置 和利用,大气与室内空气污染控制 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城市水务管理 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676 200688 200750 200847 200848 200751 兼职 2004137 2004139 2005124 2005125 2006115 2006117 2007109 2007110 2008110 2008111 2008113 199913 199923 2001T4 200215 200328 200329 200464 200465 200552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杨海真 尹大强 李建华 贺文智 林志芬 金放鸣 徐祖信 马利民 包存宽 仇雁翎 张冰如 杨长明 方萍 徐冉 张海平 黄清辉 刘海玲 孟祥周 周琪 赵由才 马鲁铭 何品晶 李田 夏四清 陈银广 吴星五 吴志超

林松老师——精选推荐

林松老师——精选推荐

个人事迹介绍林松,男,汉族,1957年7月生于重庆,博士后学历,就职于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机械与车辆工程系,为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教授、博导和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主任。

其主要学科方向为机构学、产品创新开发方法和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主要科研理论和应用包括多技术集成、轻质材料、低能耗的新型传动系统的开发设计,现代产品开发方法研究及其面向企业的使用工具研发,技术系统可靠性分析、评估、预报系统,知识库、数字图书馆、专业技术指导平台的建设等。

林松教授个人履历简述:1978年3月-1982年1月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进行本科学习,并与同年一月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2年在重庆重型锻造厂任机械工程师,从事工艺工装设计和产品的改进开发。

1983年于重庆大学攻读机构学专业硕士学位,并与1986年获的重庆大学工学硕士学位。

1986年-1992年于重庆大学留校任教,从事结构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2年10月赴德国吕贝克工业学院做访问学者,从事机构学基础理论研究和计算机辅助机构及机构传动系统的实用系统。

1994年10月-1999年9月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U Dresden)攻读机构学与机械传动专业博士学位,并于1998年以优异成绩(最高成绩)取得机构学博士学位。

1999年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以非弹性连续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后出站,此后留校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

于德国德累斯顿大学留校任教期间,林松教授主要研究机构分析与综合、新型机构研发,从事工业产品改进及穿心设计,并参加了工业技术指导标准的制定工作。

作为教授级学科带头人和课题负责人,他承担了德国国家级重大跨学科研究项目(DFG-SFB639)、主持了多项德国国家级科研项目(DFG)和德国工业产品开发项目,主要包括德国国家级科研项目:机构数字图书馆、轻型材料转子研制等7项,德国综合科研项目:高效多功能热塑轻型材料制品等8项。

林松教授在产品开发和机构创新设计方面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工作经验。

同济大学专业介绍

同济大学专业介绍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以学院建制成立的环境教育和科研学术机构。

学院设置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给水排水专业)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均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

学院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

目前共有教职工127人,截止至2006年9月,我院共有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59人(含博导),学院目前教授42人(其中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人),副教授40人(其中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人)。

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50人,研究生190人。

学院与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及港台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

主持了“水环境国际研讨会”、“国际水污染控制及水处理技术”、“中日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海峡两岸环保学术研讨会”、“中德合作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研讨会”、“中国-瑞士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日本城市环境研讨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等国际学术会议和双向交流活动。

国际合作中法研究生班每年输送10多名学生到法国巴黎高科理工大学学习,学生获得同济大学工学和巴黎高科理工大学理学双硕士学位。

国际合作中法研究生班每年输送10多名学生到法国巴黎高科理工大学学习,学生获得同济大学工学和巴黎高科理工大学理学双硕士学位。

2006年,联合国学院面向亚太地区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

五十多年来,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环境保护和给水排水领域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合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形成了“校内优势”、“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的学科地位。

近年来,学院主持和参与了大量国家及部委重大科研项目,已完成“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15项,主持和参加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吴志超

吴志超

吴志超,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习经历:1984 年9 月—1988 年7 月在同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88 年9 月—1991 年4 月在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93 年9 月—1997 年12 月在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在职),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体方向:水污染控制技术近期重点:(1). 膜生物反应器(2). 城市污水及污泥处理处置理论和实践负责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1].1999 年10 月28 日,1997 年上海市环保基金项目“ 高浓度有机污水膜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和开发”通过上海市建委主持的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2000 年10 月31 日,1998 年上海市公用事业局项目“ 微污染原水生物法—超滤—消毒工艺处理应用研究”通过上海市水务局主持的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2001 年2 月15 日,2000 年度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科学技术项目“ 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生物脱臭工艺技术及关键设备的开发研究”通过上海市水务局主持的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2002 年10 月10 日,2001 年度上海市水务局技术发展基金项目“ 沸石强化脱氮工艺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2003 年8 月15 日,2001 年度上海市水务局技术发展基金项目“ 现有城市污水厂脱氮除磷应用技术研究”通过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 沸石粉” 研究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2003 年10 月29 日,2002 年度上海市水务局技术发展基金项目“ 膜在污泥浓缩和污泥减量处理中的应用试验”通过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在负责进行的主要科研项目:[1].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 资源环境技术” 领域“ 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 主题/ 重大专项—“ 新型膜- 生物反应器的研制与应用” 课题的子课题“ 高通量一体式平板膜- 生物反应器及其废水处理特性” ,编号为2002AA601220[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 资源环境技术” 领域“ 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 主题/ 重大专项—“上海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项目” 课题的子课题“ 沸石强化生物脱氮处理工艺技术研究” ,编号为2003AA601020[3].2002 年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 沸石强化生物脱氮工艺技术与设备工程化研究” ,编号为02DZ12099[4].2003 年度上海市水务局技术发展基金项目“ 沸石生物联合吸附再生工艺的开发”[5].2004 年度上海市水务局技术发展基金项目“ 合流污水溢流紧急处理工程实践研究”发表期刊论文:1.杨爽吴志超赵慧梁冰.低温下ZCS工艺和改进式ZCS工艺脱氮效率研究及微生物特性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07,1(4):12-16.2.吴志超华娟王志伟刘江锋.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净化微污染水源水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7,1(4):61-64.3.成官文吴志超章非娟黄翔峰.沸石强化A/O生物脱氮工艺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7,1(3):5-10.4.刘江锋王志伟吴志超王文标顾国维.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中试试验[J].环境工程,2007,25(1):13-15.5.王志伟吴志超顾国维俞国平.一体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膜材质选择的试验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06,26(2):18-21,31.6.王志伟吴志超顾国维俞国平.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特性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06,26(1):11-14.7.王志伟吴志超.SMBR工艺处理废水时操作方式的研究[J].水处理信息报导,2005(6):65-65.8.黄圣散吴志超周琪.浸没式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业区污水试验研究[J].环境工程,2005,23(6):13-15.9.吴志超杨德立.平板膜生物反应器中临界通量问题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6):423-426.10.黄圣散吴志超.膜生物反应器次临界通量运行的膜污染特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7):512-514,522.11.王志伟吴志超顾国维俞国平.SMBR工艺处理废水时操作方式的研究[J].环境工程,2005,23(4):7-10.12.杨爽吴志超.水质和搅拌速率对天然沸石铵离子交换平衡的影响[J].水处理技术,2005,31(9):29-32.13.王志伟吴志超顾国维俞国平.平板膜生物反应器操作运行条件对膜污染特性的影响[J].膜科学与技术,2005,25(5):26-30.14.杨德志吴志超康艳(供稿).投加硅藻土对平板膜通量的影响[J].水处理信息报导,2005(5):60-60.15.杨德立吴志超顾国维.投加硅藻土对平板膜通量的影响[J].水处理技术,2005,31(7):38-41.16.成官文吴志超章非娟徐月江陈建国刘明明.沸石强化A/O生物脱氮和同步化学除磷工艺的污泥处理处置研究[J].环境工程,2005,23(3):83-85.17.穆军章非娟黄翔峰李彦生吴志超.厌氧酸化-好氧光合细菌法处理含硫酸盐高浓度有机废水[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3):302-305.18.吴志超黄友谊陈和谦张善发麦穗海.沸石颗粒在污泥絮体中的形态及其对污泥泥水分离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3):177-180.19.王志伟吴志超顾国维俞国平.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抽吸模式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4):535-539.20.吴志超王志伟顾国维俞国平.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污泥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2):226-230.21.金玉兰吴志超顾国维.平板膜生物反应器中投加沸石对膜污染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3):9-10,36.22.张树国吴志超顾国维.一体式平板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研究[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5(1):13-16.23.刘明明吴志超张善发陈华.运行停抽时间对平板膜分离效果的影响[J].水处理技术,2005,31(4):63-66.24.吴志超金玉兰顾国维.应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药酒废水的启动试验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2):85-87.25.曾萍吴志超张鹏顾国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氨氮有机废水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4,30(4):202-204.26.张树国顾国维吴志超.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特性对膜污染的影响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3,23(12):8-12.27.王志良吴志超李国平高蓉菁王华夏明芳.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的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3,16(4):4-6,34.28.金玉兰吴志超顾国维.毛细管膜生物反应器中加沸石对膜污染的影响[J].工业水处理,2003,23(6):31-32,36.29.孙振龙陈绍伟吴志超.中膜性能的研究[J].环境工程,2003,21(2):7-9.30.金玉兰吴志超顾国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不同浓度生活污水的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6):81-83.31.孙卫明吴志超.电子去离子净水技术[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5):85-89.32.夏明芳吴志超等.平片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特性的实验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2002,15(3):1-3,8.33.夏明芳吴志超等.废水膜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2002,15(2):16-20.34.吴志超史昕龙等.污泥低氧消化——膜分离工艺运行条件对膜通量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10):637-639.35.吴志超曾萍等.膜截留分子量对污水分置式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性能的影响[J].膜科学与技术,2001,21(4):21-24.36.吴志超张明旭等.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膜生物工艺处理的中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1):34-38.37.吴志超邵立明.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新型处理技术[J].环境卫生工程,2000,8(2):62-64.39.吴志超王士芬.超滤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9,18(1):22-25.40.吴志超王士芬.巴西基酸生产废水膜生物工艺处理试验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2):165-168.41 Zhichao Wu, Zhiwei Wang, Zhen Zhou, Guoping Yu and Guowei Gu .Sludgerhe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 pilot-scale submergedmembrane bioreactor[J].Desalination, 2007,212(1-3):152-16442 Zhang Chaojie, Zhou Qi, Chen Ling, Wu Zhichao and Xu Bin.Biodegradation of meta-fluorophenol by an acclimated activatedsludge[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7,141,(1):295-30043 Zhiwei Wang, Zhichao Wu, Guoping Yu, Jiangfeng Liu and Zhen Zhou .Relationship between sludge characteristics and membrane flux determination in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s[J].Journal of MembraneScience, 2006,284(1-2):87-9444 吴志超,王士芬,高廷耀,膜生物工艺和常规生物工艺对巴西基酸生产废水处理对比实验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0 ,16(3):57—6045 吴志超,曾萍,顾国维,微污染源水净化处理工艺的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0, 16(7) :53 -5646吴志超,邵立明,顾国维,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新型处理技术,环境卫生工程,2000 ,8(2) :62 -6447吴志超,曾萍,王士芬,高廷耀,Membrane bioreactor process of organic wastewater frombrassylic acid manufacturing plant ,英文版“ 环境科学学报” ,2001 ,13(2) :157 -16348吴志超,顾国维,何义亮,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膜生物工艺处理的中试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1 ,21(1) :34 -3849 吴志超,曾萍,顾国维,膜截留分子量对污水分置式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性能的影响,膜科学与技术,2001 ,21(4):21—24[8]. 吴志超,史昕龙,陈绍伟,污泥低氧消化-膜分离工艺运行条件对膜通量的影响,上海环境科学,2002 ,21(10):637—63950 吴志超,麦穗海,杨彩凤,沸石吸附去除城市污水厂初沉池出水中氨氮的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 ,3 (11 ):47—4951郑鹏飞,陈绍伟,吴志超,当前城市污水消毒技术,环境工程,增刊〔(2003 )京新出报刊增准字第010 号〕,2003:274—27652 成官文,吴志超,章非娟,化学除磷对沸石强化A/O 工艺运行的影响,中国给水排水,2003 ,19(13) :17-2053 何义亮,吴志超,李春杰,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浓度食品废水的应用,环境科学,1999 ,20(6):53—5554何义亮,李春杰,吴志超,厌氧超滤膜反应器截留分子量研究,中国给水排水,1999 ,15(9):10—1255张祥余,殷荣强,吴志超,微污染水源水混凝沉淀—生物预处理—超滤净化工艺的研究,上海水务,2001 年 6 月: 33—36, 4356 陈绍伟,吴志超,宋晓智,建筑涂料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化工环保,2001 ,21(4):228—23057 秦峰,陈善平,吴志超,苏州河疏浚污泥作填埋场封场覆土的实验研究,上海环境科学,2002 ,21(3):163—16558蔡伟娜,陈绍伟,吴志超,活性炭吸附与生物活性炭脱臭效果的比较研究,上海环境科学,2002 ,21(3):166—16859 赵一德,张鹏,吴志超,生物浸沥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环境工程,2002 ,20(1):47—5060 麦穗海,李菊,白海梅,朱惟猛,蔡伟娜,吴志超,生物填料塔脱除H2S 的现场试验 . 中国给水排水,2002 ,18(2):49—5261 陈绍伟,吴志超,张鹏,自来水厂污泥作填埋场覆盖材料的试验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 ,3(1):23—2662麦穗海,吴志超,陈绍伟,沸石强化生物脱氮工艺研究,上海环境科学,2002 ,21 (10 ):640 -64263 朱南文,张乐华,高廷耀,吴志超,上海城市污水厂污泥的农用处置方法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2 ,18(10):16—1964 孙振龙,陈绍伟,吴志超,一体式平片膜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膜性能的研究,环境工程,2003 ,21(2):7—965朱南文,蔡春光,吴志超,污泥中金属的生物沥滤及其机理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37(5):801—80466 成官文,章非娟,穆军,黄翔峰,吴志超,糖蜜酒精废液厌氧生物处理研究进展,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 ,26(1) :50—5367 成官文,唐标文,刘康怀,章非娟,吴志超,桂林市小东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研究,重庆环境科学,2003 ,25(6) :3—5 ,8近五年会议论文:[1]. 吴志超,顾国维,污水处理膜生物工艺技术的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国膜工业协会第三界学术会议,1999 年10 月:497 -499[2].Wu Zhichao, Gu Guowei, Zhang Mingxu. Pilot study of AnaerobicDigestion Ultrafiltration Process (ADUF) for the treatment of highconcentration organic wastewater. IAWQ 国际会议Critical Technologies to theWorld in 21st Century: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clamation in ProcessIndustries, 2000, Sep.18-20: 807—814[3]. 曾萍,吴志超,李飞,高含盐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进展,上海市净水技术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论文集,1980 -2000 年:65—68[4]. 曾萍,吴志超,王娟,超滤对造纸黑液分离性能的研究,上海市净水技术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论文集,1980 -2000 年:60—64[5]. 曾萍,吴志超,张鹏,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含盐有机废水的实验研究,2001 年膜技术应用国际会议论文集,2001 年9 月:271-275[6].Zeng Ping, Wu Zhichao, Wu T ao, Gu Guowei, The study of membranecleaning in membrane bioreactor. 21 centur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mbrane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pt.18-21, 2000, Beijing, China:73—78[7].Wu Zhichao, Huang Youyi, Ehanced removal of ammonia usingnitrification / denitrification process coupled zeolite research, The 6thSeminar of JSPS-MOE Core University Program on Urban Environment, Dec.2-3,2003, Matsuyama, Ehime, Japan[8]. 谢芬琴,吴志超,顾国维,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生物法—超滤处理中膜水通量性能的试验研究,中国膜工业协会第三界学术会议,1999 年10月:493—496专利情况:实用新型专利:组合式高效气体生物脱臭设备,专利号:ZL 00 2 59341.6*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气体生物净化载体,专利号:ZL 00 2 59340.8* 发明专利: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法,专利号:ZL 99 1 24025.1* 发明专利:微污染水源水净化工艺,专利号:ZL 99 1 27050.9* 发明专利:有机污泥低氧消化-膜分离处理工艺,公开号为:CN 1406885A * 发明专利:剩余污泥中无机粉末物料回用工艺,申请号:200410017968.1 获得奖励:“ 微污染原水生物法—超滤—消毒工艺处理应用研究” 成果获2001 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同济大学建筑学系导师信息(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方向)

同济大学建筑学系导师信息(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方向)

戴复东学历:本科最后毕业学校:南京大学建筑系职称: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职务: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所长学科分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团队:AD-建筑与高新技术简介: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

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县人)。

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

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参加大型规划二项,均获一等奖;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获一等奖4项;设计工程70余项获省部级奖2项。

撰写专著7部,论文107篇,译书1部,并取得国家二项专利。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生课程房屋产业化构配件产业化建筑体系主要成果[出版著作]追求.探索--戴复东的建筑创作印迹[发表论文]武钢技术中心系统工程(建筑学报2007-8)[发表论文]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诺宝中心)(时代建筑2007-2)1[发表论文]钢结构建筑语言解读(建筑学报2006-10)[发表论文]我国北方远古时代城市形成的足迹——《诗经》的记述和启示(建筑学报2006-7)[发表论文]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组团建筑与环境创作(建筑学报2005-1)郑时龄学历:博士最后毕业学校:同济大学职称: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职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学科分类: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团队:AZ-建筑与城市空间简介:郑时龄,同济大学工学博士,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

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曾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副校长等职。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等。

E - mail:本科生课程建筑评论研究生课程建筑评论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文献主要成果[出版著作]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出版著作]建筑批评学[出版著作]桑丘-玛德丽德霍斯事务所设计作品:1991-20042[出版著作]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出版著作]世博与建筑[出版著作]世博园及世博场馆建筑与规划设计研究[出版著作]黑川纪章[发表论文]“历史街区不利用就没有生命力”(建筑师2008-6)[发表论文]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时代建筑2008-6)[发表论文]当代建筑批评的转型——关于建筑批评的读书笔记(时代建筑2006-5)[发表论文]建筑批评与艺术批评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建筑师2006-3)[发表论文]建筑批评的生产(建筑师2006-3)[发表论文]延续城市空间,汇入城市历史—中国当代建筑的传统趋向探索(建筑学报2005-8)[发表论文]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实验与中国建筑师的边缘化(时代建筑2005-1)[发表论文]中国建筑的自主创新——中国建筑师应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的主导(城市规划学刊2006-2)[发表论文]城市中的世博会规划和建筑(城市规划学刊2005-4)[科学研究][上海市科委课题]基于高科技时代的世博会主题演绎研究蔡永洁学历:博士最后毕业学校: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职称:教授 (博导)职务:建筑系副系主任学科分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团队:A12-城市更新与设计教学与研究的主要方向:简介:3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研究重点是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欧洲传统城市空间本科以来的教育简历:1986年于同济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于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建筑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于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建筑工程系获博士学位近年教学与科研成果:主持、参加的重要科研项目3项,获市级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1篇,出版专著1本,译著1本。

同济大学 环境市政老师表

同济大学 环境市政老师表

环境学院近三年招生全日制硕士、博士人数*:2009年另招生环境工程类30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环境学院近三年招生全日制硕士、博士初试分数线2007年博士初试分数线市政工程英语55 给水工程 60 环境微生物学 60环境工程英语50 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55 环境科学理论60环境科学英语50 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55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602008年博士初试分数线市政工程英语55 给水工程 55 环境微生物学 60 总分180环境工程英语55 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55 环境科学理论50 总分170环境科学英语55 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60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60 总分210 2009年博士初试分数线(无总分要求)市政工程英语45 给水工程 43 环境微生物学 55环境工程英语45 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55 环境科学理论50环境科学英语45 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55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552007年硕士初试分数线市政工程总分320 单科:政治50、外语50、业务一85、业务二85环境科学总分345 单科:政治55、外语55、业务一90、业务二90环境工程总分345 单科:政治55、外语55、业务一90、业务二902008年硕士初试分数线市政工程总分330 单科:政治60、外语55、业务一90、业务二90环境科学总分363 单科:政治50、外语50、业务一90、业务二90环境工程总分360 单科:政治60、外语55、业务一90、业务二902009年硕士初试分数线市政工程总分330 单科:政治50、外语50、业务一90、业务二85环境科学总分310 单科:政治50、外语50、业务一85、业务二85环境工程总分330 单科:政治50、外语50、业务一90、业务二85环境学院负责招生领导及联系人联系方式学院主管领导:李光明副院长电话:65982688 mail:ligm@学院主管领导:黄翔峰副书记电话:65982592 mail:hxf@市政系领导:高乃云主任电话:65982691 mail:gaoyaiyun@ gaoyaiyun@ 环科系领导:陈玲主任电话:65984261 mail:chenling@环工系领导:杨殿海主任电话:65982692 mail:yangdianhai@online。

同济大学导师

同济大学导师

城市规划考研,同济大学考研城市规划与设计
李德华
教授(博导)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董鉴泓
教授(博导)
城市建设史
陶松龄
教授(博导)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徐循初
教授(博导)
城市交通规划
朱锡金
教授(博导)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王仲谷
教授(博导)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陈秉钊
教授(博导)A14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阮仪三
教授(博导)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规划
吴志强
教授(博导)A12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赵民
教授(博导)A13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唐子来教授(博导)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戴慎志教授(博导)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潘海啸
教授(博导)
城市交通规划
宋小冬
教授(博导)
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
李京生
教授(博导)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周俭
教授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彭震伟教授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张冠增教授
城市历史文化
沈清基
教授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夏南凯教授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王德
教授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张松
副教授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规划王伟强副教授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孙施文副教授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杨贵庆
副教授
住区规划与社会发展张尚武副教授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汤宇卿副教授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耿慧志
副教授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同济大学导师情况

同济大学导师情况

研究领域 - 工商管理、系统工程研究方向 -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工程与组织仿真电子邮箱 - booblu@个人介绍研究领域:企业管理、工程管理研究方向: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复杂工程管理、服务组织设计与优化、计算组织理论2000年获同济大学学士学位;2004年韩国庆熙大学进修;2007年获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2007年6月起至今,在同济大学任教,现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专注于建设工程和汽车工程领域企业或重大项目的组织设计、建模、仿真与优化研究,研发相应的组织与流程仿真软件,服务于教学和社会实践。

教学经历在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设计与优化》、《项目组织建模与仿真》等课程或专题讲座。

指导大学生比赛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2项。

科研经历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级《大型复杂项目“隐性工作”涌现模型研究》(2011-2013、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群管理协同机制及组织集成研究》(2010-2012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Robocup-Rescue的应急响应多主体组织网络模型研究》(2009-2011自然基金青年项目)、《服务运作管理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的研究》(2010-2013、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网络环境下的服务运作维护与改进研究》(2011-2014、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企业知识管理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内在关联度分析及策略研究》(2010-2012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省部级《人力资源部门绩效管理研究》(2006-2008、山东省软科学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群体项目系统性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008~2009上海市科委世博会重大专项)、《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与成长路径研究》(2010-201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等课题。

荣获2007年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中国项目管理成就奖、2011年中国姓 名 - 罗瑾琏 学 位 - 博士(工) 职 称 - 教授所属部门 - 工商管理系 行政职务 -导师情况 - 博导 研究领域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 - 个体/团队创造力、高层次人才成才路径电子邮箱 - luojl@管理学博士,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市公司独立董事,IACMR 会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 沈祖炎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 沈祖炎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沈祖炎(主要成就是在土建领域中的钢结构方面)个人履历男,1934年6月生,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结构理论和工程结构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高层建筑钢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结构稳定理论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在国际钢结构工程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研究成果被我国多本国家规范所采用,为我国自己的钢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填补我国在高层钢结构工程领域的空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其专长是结构非线性稳定理论问题和高层钢结构抗震。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教委、建设部、冶金部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1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9项,上海市重点工程项目一等奖2项。

近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2部。

多部著作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奖一、二等奖。

1987年被授予上海市普通高校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88年获国家全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5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导师;2000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祖炎教授,1934年6月生于浙江杭州。

1951年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毕业。

1955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本科毕业,1966年同济大学博士学位层次研究生毕业。

曾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国家土木工程防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及评估委员会主任、美国结构稳定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钢木结构委员会委员等。

现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专家,并被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薄壁型钢轻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钢结构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协会副理事长、上海金属结构行业协会副会长等。

同济大学 市政工程与环境工程专业 导师团队一览表

同济大学 市政工程与环境工程专业 导师团队一览表

同济大学市政工程与环境工程专业导师团队一览表刘遂庆教授团队-概况一、研究方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与运行最优化,城市水系统优化管理技术。

内容包括:*水资源与水环境数学模拟理论与方法研究* 城市原水系统优化调度技术与原水保护支持系统* 给水管网设计与运行最优化理论与软件开发* 城市排水管网优化运行与计算机模拟技术*城市水信息学理论与方法二、团队成员刘遂庆,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树平,副教授陶涛,副教授信昆仑,讲师三、在研科研项目*2007。

1-2010.1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小城镇饮用水输送系统水质保障技术(2006BAJ08 B03),子课题—小城镇供水管网水质预警技术集成"; * 2008.4—2010.12 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分散型水源地突发污染控制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及示范(2008AA06A413),分课题—城市原水系统优化调度应急方案";*2008。

10-2010。

9 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中法合作城市污染控制与安全保障技术(08230707000)”;四、已完成科研项目* 2005.1—2007。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型与信息化集成研究"(50409016);*2004.11-2007.10 中法研究协作网计划(P2R):"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管理与保护",主要承担城市水资源雨水管理研究;*2002。

10-2006。

4中欧科技合作第五框架项目:"Sustainable Agro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Urban Interaction (SUSDEV—CHINA) (ICA4—CT—2002—10004);* 2003。

1-2005。

12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研究项目("863”项目)分课题:管网二次污染控制和供水安全输配技术研究;*2003。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情况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情况

近期有朋友打听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情况。

在官方网站上收藏了一些,便于大家查找。

以下是按照拼音顺序排序。

曹曙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设计与规划个人经历: 1982年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工学学士,1989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建筑学院(ECOLE D'ARCHITECTURE DE STRASBOURG)建筑师文凭后学位,1995年获法国巴黎第一大学(L'UNIVERSITE DE PARIS I –SORBONNE)博士学位。

1982-1988年在同济大学从事建筑学专业教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

1992-1996法国斯特拉斯堡建筑学院兼职讲师、副教授。

2003年重回同济大学从事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科研工作,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社会兼职: 2005年起,《国际城市规划》编委近期咨询顾问项目:天津市南开区总体城市设计湖北省荆州开发区核心区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江苏省太仓市人民南路区域改造规划与城市设计出版著作教材:城市空间的形成和演变与政治经济因素的关系,法国博士论文出版,里尔,1995,曹曙Atelier de reproduction des theses, Lille, 1995,CAO Shu法国城市建设的管理与控制,法国公共工程,交通与住宅部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巴黎,1996,曹曙(Ministere de I'Equipement,des Transports et du logementCentre d'Etudeet de Prospective desVilles et Territoire, Paris,1996,CAO Shu)1997,12 专著;中国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 法国公共工程,交通与住宅部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巴黎,1996,曹曙(Ministete de l'Equipement,desTransports et du logementCentre d'Etude et de Prospective des Villes et Territoire, Paris,1996, CAO Shu)发表论文:材料性能所提供的空间——设计的创作方法,法国Technique et Architecture 杂志勒·柯布西埃-Villa la Roche别墅导游专册,勒·柯布西埃基金会,巴黎,1993勒·柯布西埃-萨沃伊别墅Villa Savoye导游专册,勒柯布西埃基金会,巴黎,1993勒·柯布西埃-Villa LeLac别墅,勒·柯布西埃基金会,巴黎,1994勒·柯布西埃—瑞士学生公寓导游专册,勒·柯布西埃基金会,巴黎,1994对城市的形成和演变的思考,都市的文化,空间与品质国际会议论文集,同济建筑城规学院,EBRA2002编委会,华夏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在城市上建造城市—以上海长风地区规划为例,《建筑创作》2004年第5期如何面对城市文化遗产—意大利博洛尼亚市的实践,《理想空间》2004年第6期总第四辑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探究,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地块尺度及用地边界对城市形态的影响,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济要素作用的探讨,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戴慎志教授出版著作教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城市基础设施条目《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第十六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规划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第二篇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中国建工业出版社《中国小城镇与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实用全书》第六章城镇基础设施工程规划城市规划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全国市长培训中心教材《城市规划决策概论》建设部城乡规划司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教学指导书《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设计项目获奖情况:江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86年全国城乡建设优秀设计优秀工程表扬奖排名第二红果镇中心区详细规划,1988年湖北省城乡建设优秀设计三等奖、排名第一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1989年全国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1988年湖北省城乡建设优秀设计一等奖、黄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应用遥感和GIS技术辅助城市总体规划,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襄樊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湖北省优秀设计二等奖、排名第一长葛市城市总体规划,获1998年长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周庄古镇区保护规划,获1998年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全国第八届优秀工程设计铜奖,本人排名第三海宁市城市总体规划,获2000年上海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排名第一桐乡市北港河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获2003年浙江省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排名第一2004年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城市居住小区规划导则研究,获200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叁等奖,排名第四新郑市城市总体规划,获2003年度上海市优秀规划设计叁等奖。

同济大学导师图片

同济大学导师图片

电站给排水设计前期工作。

系助教、讲师,流体力学教研室副主任。

环境工程学院给排水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总支委员。

1988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环境工程设计分院院长,上海净水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给排水)执业资格考试专家组专家。

开化、新昌、诸暨、建德、江西乐安余座。

研究的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技术,投资最省,新增制水成本最低,已获专利,并正在安徽、江董秉直(Dong bingzhi )教授 教授,博士,1955年8月26日出生,男,福州人。

1981年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给水排水专业本科毕业,1986年7月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市政工程专业硕士毕业,2003年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专业博士毕业。

1986年至今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

社会兼职:上海市化工学会会员,中国海水淡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饮用水处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目前着重研究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主持和参与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和参与国家863科研项目,主要有:太湖流域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国家863计划),小城镇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及装置开发(05231208)”,超滤膜处理地表原水的试验研究,超滤膜生产饮用水的应用研究,超滤膜处理长江原水的试验研究,东丽MF 膜深度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已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论文有:UF 膜与混凝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微污染原水,F 膜过滤天然原水阻力特性的研究,混凝对膜过滤的影响,硫酸铝混凝条件的变化对膜分离特性的影响,UF 膜与混凝联用处理淮河水的中试研究,混凝对膜污染的防止作用,混凝处理防止膜污染的作用与机理,粉末活性炭-超滤膜处理微污染原水试验研究,天然沸石去除腐殖酸和氨氮的研究,Effect of pH on UF membranefouling 。

公共交通空间

公共交通空间

architecture & art
75
a+a:您怎么看越来越多的城市生活被融入到交通空间(枢纽体)中? 陈小鸿:还是“度”的把握,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首先对于一个综合枢纽体来说,交通功能的保证是第一位 的。只有在保证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才允许其他功能的纳入和结合,这是一个根本原则。但并不排除可以结合其他 功能,因为把其它一些生活服务如商业等结合到枢纽中,对减少人在道路上的流动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一方面是 便利,另外一方面可以缓解人-车在空间上冲突引发的矛盾。交通枢纽结合其它的功能进行综合开发,在规划之 初就要有所考虑,而不能是发现了这样的人流汇聚空间在商业上有利可图就去做商业,这就变成本末倒置了。 a+a:中国人口较多,中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空间设计应该有怎样的特色? 陈小鸿:我国人口基数很大、城市人口密度,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大城市不可能用单一的 公共交通方式来解决所有问题,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不是只有地铁就够了,是多模式整合的交通系统概念。 真正完善、便利的交通一定是允许多种方式并存、而且这种方式由于本身的服务特性会有很好的协调配合,这是 将来公共交通系统最的根本点。比如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一般大公交和社区巴士、公共交通与非机动车的衔 接,包括技术网络的设计,安全性、舒适性的考虑,还有经济性如定价等,有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从这个角度 看,我国公共交通系统设计与管理要比其他国家要复杂得多。 a+a:目前国家提倡绿色出行,在您看来,未来10年会有什么变化? 陈小鸿:我还是很看好公共交通的发展前景,因为系统的改善和便利性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公交。有两 件事不能忽略,用公共交通越多、对步行环境的要求就越高,因为去车站和回家都有一段需要步行。建设轨道交 通和改善地上公共交通,都应该同步改造步行环境。比如坐公共汽车出去和回来的方向不一样,总要穿一次马 路,有的地点过马路极其不方便,因此就有些人会放弃坐公共汽车。我在北京感觉尤其之深,过个大马路不容 易。所谓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或绿色交通系统都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另外我们还要重新认识自行车在我国整个 交通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以及交通系统中如何给它留有一席之地。我们不可能回到70年代,大家都骑车,我 们的城市更大了,经济能力更强了,出行率更高了,现在是不是自行车都可以不要了?也不是这样。那怎样给自 行车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建设或者改善使用条件,这也是不能忽略的问题。 a+a:上海为世博会出台P-R停车换乘的绿色出行政策,您觉得这种政策以后在上海会被普遍运用起来吗? 陈小鸿:实际上在上海交通枢纽体系的规划中、在公交系统的枢纽规划中,就考虑了相当多私家车和公共交通 的转换问题,不仅仅是世博会交通规划有这些考虑。但世博会将是一个开端,我们也非常希望在世博会这个特 殊的环境下,大家都能接受并遵守一个共同的准则——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使得所有出行者都能少受堵车之 累。世博会半年时间希望能对人们的出行习惯有所影响,世博后也能有所改变,这也是我们对世博会寄予的另 外一种期望。

上海同济吴振财简介

上海同济吴振财简介

上海同济吴振财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上海同济吴振财,吴振财(B.T. Woo)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科学家,教育家和企业家。

他于1927年出生在中国上海,毕业于同济大学。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光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

他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并在这些名校中获得了多个学位。

在他的科研生涯中,吴振财在纳米技术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包括一些被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引用的经典论文。

吴振财的研究成果为纳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在学术界的成就,吴振财还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他曾创办和投资了多家科技公司,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他不仅注重研究和教育,也关心科技的产业化和市场应用,在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吴振财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他一直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和教育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事迹不仅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商业界和社会各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吴振财是一个充满智慧和魅力的人,他的成就和品格将激励和启迪后人,推动科学事业的繁荣和进步。

【文章结束】第二篇示例:上海同济吴振财,是同济大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

吴振财先生出生于农家,自幼酷爱读书,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人格魅力。

他在青年时期曾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吴振财先生在1952年同同济大学的其他教授共同创办了同济大学,成为了该校的首任校长。

同济大学从一个小规模的学府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和世界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吴振财先生的奉献精神和领导力功不可没。

他秉承着“厚德博学,日新月异”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振财先生深知教育的渊源,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

他在担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致力于推行素质教育和国际化办学,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何清华教授概要

何清华教授概要

③2008.05-2009.12 世博会工程建设总体项目管 理(第二主持人)
资料来源:同济大学学报《上海2010年世博会
信息化集成与管理系统研究》
2.3.1 信息化集成与管理系统
第三层面 决策指挥控制中心 第二层面 第一层面
信息发布与服务窗口
信息化集成与管理平 台 专业技术服务手段
图5 上海世博会信息化集成与管理 系统的三个层面
土生土长的同济人
——何清华教授
张依佳 上官琼霞 张胡秀
内 容 提 要
1 个人简介 2 主要研究项目 3 总结
2.1 政府项目 2.2 基金项目 2.3 世博项目
2.4 核心期刊文献索引
2.3 荣誉奖项
1.1 基本信息
姓名:何清华(1971-) 籍贯:浙江东阳
学位:管理学博士
职称:教授(同济大学) 资历:博士生导师
文档共享功能
其他功能
图3 PIS的功能模块
资料来源:同济大学学报《大型复杂项目组织
网络概念及实证分析》
2.2.3 大型复杂项目组织网络
图4 大型复杂项目组织网络概念模型
资料来源:同济大学官网何清华个人简历
2.3 世博项目
①2006.11-2007.10 世博会场馆配套项目建 设管理咨询(主持人) ②2008.03-2009.06 大型复杂群体项目的系 统性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世博重大科技专项, 批准号1200236091)
①第九届上 海市科协青 年优秀科技 论文奖一等 奖
科学技术 进步奖二 等奖 2010年度
③中国(双 法)项目管 理研究委员 会(PMRC) 中国项目管 理成就奖 2010年度
④国际项目管 理协会(IPMA) 项目卓越大奖 2010年度

同济大学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教授简介1

同济大学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教授简介1

周顺华教授简介周顺华,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市。

1985年获西南交通大学隧道与地下铁道学士学位,1988年获西南交通大学结构力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西南交通大学桥隧工程博士学位。

现为同济大学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方向学科带头人,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副站长。

获铁道部火车头奖、茅以升教育科研基金铁路科技奖和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理事;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防排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近年来主持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城市轨道交通、磁浮结构、高速铁路等领域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30余项,有8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EI收录50余篇;出版《开挖理论》和《管棚工法的计算原理及其应用》学术专著2部,主编《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工程》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教材2部,参编著作5部,主审教材多部。

练松良教授简介现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博导。

1982年2月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铁道工程本科专业, 同年考取上海铁道学院铁道工程专业研究生,1984年8月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在加拿大科学院地面运输技术研究中心进修一年。

参加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和中国铁道学会,任《铁道学报》编委。

长期从事铁路轨道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已培养博士生毕业7名,在读4名;硕士研究生毕业7名,在读5名;工程硕士毕业4名,在读7名。

研究方向为:铁路轨道结构,轮轨关系,结构动力分析等。

研究成果有:在内燃牵引下减缓曲线钢轨侧面磨耗的研究、减轻重载列车轮轨磨耗的研究、铁路线路纵断面竖曲线与平面缓和曲线重叠设置条件的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措施研究等十几项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70余篇。

出版专著《铁路曲线钢轨磨耗及其减缓措施》和《轨道动力学》两部,出版《轨道工程》教材二部。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导师简介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导师简介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导师简介导师研究方向1): 陶松龄 01城市和区域发展2): 陈秉钊 01城市和区域发展07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简介:陈秉钊男,1938年5月生于福州市。

1961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本科。

1961—1984年3月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助教、讲师。

1984年4月一1985年12月任阿尔及利亚中国城市规划专家组高级专家。

1986一1990年任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副教授、城市规划研究所副所长。

1990年7月——1992年10月任教授、所长。

1992年10月以后任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副院长、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城市规划系主任、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计算机与遥感技术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导师。

1995年5月-1999年3月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事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学部委员,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同会主任。

30多年来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科研工作。

近10多年来更致力于城市规划现代技术应用领域的开拓。

以技术手段的进步推动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的深化。

1989年完成的建设部“七五”重点课题:“城市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及苏州古城容量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七五”重大课题“工程建设中智能辅助决策系统”中的“专家系统在工程建设中应用研究”,获上海市1992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获上海市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金会重点课题《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的评价体系和模式研究》,该成果获2004年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并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

主要著作有《建筑设计初步》、《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以及论文《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技术》等50余篇。

创建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实验室将为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为培养我国高层次城市规划人才作出新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环境科学
仇雁翎
65984626
硕1~2
硕导
32 环境科学
张冰如
65980567
硕2~3
硕导
33 环境科学
杨长明
cmyang@
65983319
硕1
硕导
34 环境科学
王少平
国家“十一.五”项目:“快速城镇 化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预警系统关键 技术”与“崇明岛生态生态系统系统 修复与生态预警关键技术”;上海市 城市生态规划 环境信 科委项目:“崇明岛水环境演化与水 wangshaoping@ 息系统 质改善技术研究”与“崇明滩涂湿地 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技术研究”;江苏 省科技厅项目:“高速公路环境领域 可持续发展研究”。 环境分子生物学及生态 工程设计 污染环境生 物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 研究 “放线菌线型复制子新的生物学功能 研究”“ 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过程 中的微生物生态特性研究”“ 典型 fangpingqin@ 污染物高效降解菌的分子机理及环境 功能研究”“ 壬基酚雄性生殖毒性 效应及应答机制”
65987788
硕1~2
硕导
16 环境科学
赵建夫
环境化学与化工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遥感 技术在黄浦江上游生态环境监测中的 应用研究”、“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 问题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上 zhaojianfu@ 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崇明岛 zhaokouk@ 水资源保障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与示 范”、“上海市战略水源地典型持久 性有毒物质的赋存特征”
65982688
博1~2 硕2
博导
200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
26 环境科学
杨海真
环境评价
haizhen@ 65984254
博1~3
博导
27 环境科学
马利民
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 毕业于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 生物地球化学 过去环 士学位,同济大学环境与工程博士 境变化
男,1968年生,甘肃省敦煌市人。
65980439 硕2~3 硕导
后出站,现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 lmma@
28 环境科学
张亚雷
环境工程专业-污水处理 理论与技术
65985811
硕2~4
硕导
主要研究方向: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 zhangyalei@
29 环境科学 包存宽 战略环境评价与生态规划、国家相关 战略环境评价与生态规 规划环评技术导则、杨浦区生态区建 baock@ 划 设规划、常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战略水源地 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的赋存特征”、 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饮用水中内分 lii@ 泌干扰物的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技术 ”、科委重点项目“崇明岛水资源保 障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 65988406 65984220 硕2~3 硕导
65985869
硕1
硕导
10 市政工程


shlf@
65984275
硕1~2
硕导
11 市政工程
李伟英
lwsds@
13601895068 , 65982691
硕2~3
硕导
12 市政工程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水 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型与信息化集成研 究”、863计划项目“水资源可持续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管理 开发管理与保护”、水资源与水电工 taotao@ 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城乡发展与水资源管理模型信息系 统研究”
30 环境科学
李建华
内陆水域污染生态与水 体生态修复 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与 水质风险评价
65984346
硕3
硕导
200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
遥感技术在黄浦江上游生态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水处理技 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 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 项目)上海市战略水源地典型持久性 ylqiu@ 迁移转化 有毒物质的赋存特征(上海市科委专 项基金项目) “循环冷却水的绿色化学处理技术” 绿色生物可降解水处理 、“生物可降解聚天冬氨酸的质量标 化学药剂的研制及其应 准研究”、“反渗透水处理专用分散 bingru@ 用 剂、阻垢剂的研制” 同济大学工科基金项目:“城市污泥 中重金属电动修复及其条件优化”; 污染环境(水和土壤) 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崇明岛域水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 环境演变规律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 上海市科委“崇明研发基地水环境研 究实验室建设专项”
博导
2
市政工程
俞国平
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运 广东肇庆市供水系统的数学建模和优 gp_yutj@ 行最优化 化调度
98654672
博2~3 硕2~3
博导
3
市政工程
刘遂庆
中法环境科技合作项目“国际环境技 术与发展”、“供水管网规划与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运 软件开发”、“排水管网优化设计和 liusuiqing@ 行最优化 管理软件开发”、“中欧合作项目: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 863项目“太湖流域安全饮用水保障 技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小城镇
65985869
硕1~2
硕导
200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
13 市政工程
吴一蘩
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去除;饮用水消 yifan@ 毒;污水土地处理 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项目“饮用水 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污染过程与控 制技术”、市科委项目“上海市饮用 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污染过程与 控制技术”、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 关项目“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及装置开 发”
65984275
硕1~2
硕导
14 市政工程


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tjwenwu@
65982691
硕2
硕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5 市政工程
归谈纯
《展览建筑设计规范》、《建筑同层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 排水技术规程》、《建筑同层排水产 13gtc@ 雨水收集与利用 品标准》、《上海世博会参展指南》
65982688
博2~3 硕2~3
博导
18 环境科学
朱志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污水厂污泥中重 金属的绿色去除技术及资源化研究” 、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饮用 环境化学与化工(重金 水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污染过程及控 属污染及防治、绿色化 制技术”、科技部-小城镇科技发展 zzl@ 学、水处理技术) 重大项目子课题“受污染水体人工强 化修复技术研究,组合消毒技术及设 备研究开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 “环境友好新农药的开发研究” 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饮用水 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污染过程与控 制技术”、国家863水项目“资源可 环境分析技术、污染物 持续开发管理与保护”、上海市科委 chenling@ 的环境效应 重点项目“环境场址评价标准指南系 列上海市标准的研制”、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污染物超灵敏光谱分析法和 微量样品检测新技术研究” 杨浦区环境信息系统研究开发、浙江 环境信息 环境管理 省嘉兴市滨海新区规划环境影响篇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空 jiangdh@ 、四川省宜宾市空气质量管理和二氧 气质量模式应用 化硫污染控制
65982714 65984626
博2 硕1~2
博导
19 环境科学


65984261
博0~1 硕1~2
博导
20 环境科学
蒋大和
65985059
博1~2 硕2
博导
200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
上海市科委中法合作“崇明岛生态与 水资源管理研究”、国家标准局“聚 环境化学与化工、环境 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聚天冬氨酸 fengting@ 、聚环氧琥珀酸等国家标准的修订” 政策 、“中国碳减排机制研究(汇丰银行 基金)”、“中国绿色GDP 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体持久性有机 痕量污染物测试方法、 污染物检测新技术及微生物降解抑制 POPs生物致毒分子机制 机理研究”、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 hwgao@ 、环境功能材料设计合 水体POPs检测技术与微生物难降解机 成与修饰 制研究”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 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主要营养物质循 环与湿地退化过程研究”“小城镇人 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小城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关键 技术研究。(经费20万元)子项目“ 黄浦江、苏州河污染河水自然 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称三嗪污染混 合物联合毒性方法学研究”、全国优 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低剂 量有机混合物毒性预测基础研究”、 973计划项目“ 南京市大气中POPs的 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
硕1
博导
24 环境科学
刘树深
化学污染混合物分析毒 理学 化学计量学 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有机污染物定量结构-活 性相关
ssliu@ ssliuhl@
65980855 13472892435
博2 硕2
博导
25 环境科学
尹大强
国家面上基金“五氯酚对鱼类DNA损 环境生物学 生态毒理与 伤机理” 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小 yindq@ 生态风险 城镇饮用水源地生态修复”
65985421
博1~2 硕1~3
博导
200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
17 环境科学
李光明
环境化学与化工
国家863项目“湿式氧化催化剂与反 应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 场效应与湿式氧化的协同作用研究” ligm@ 、世博科技“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综合 ligm@ 利用”、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废弃 物水热资源化利用”等
65982691
博2~4 硕4
博导
5
市政工程


污水分散就地处理技术 城市污水和污泥的生态 强化处理技术 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 术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 高效利用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