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解剖王国维与20 世纪意境论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J OU RNAL O F R ENMIN UN IV ERSIT Y O F C H INA
2005 年第 6 期 No . 6 2005
批评的解剖 :王国维与 20 世纪意境论批评
范方俊
(中国人民大学 中文系 ,北京 100872)
[摘 要 ] 意境论批评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出现最早 、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 ,同时也是 20 世纪得以最 早重塑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现代文学批评 。在意境论文学批评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中 ,王国维的贡献是 不言而喻的 。然而 ,很长时间以来 ,人们对于王国维的意境论文学批评存在着一定的误解 ,特别是对其意境论 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特征认识不够 。有必要以王国维意境论文学批评为个案 ,对其文学批评的理论重心 、批评 模式和批评特色进行剖析 。
自从王国维开创了现代意境论文学批评 ,在 随后的新文化运动中 ,胡适 、康白情等人常以意境 论新诗 。如胡适在 1919 年《谈新诗》中通篇以“意 境”作为审美标准评说现代新诗的优劣 ,并在《词 选》一书中将“诗之意境”定义为诗之“情绪”或“情 感”。这种以意境论新诗的做法在当时的现代新 诗评论中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 。[5]
中国古诗大半是情趣富于意象 。诗艺的 演进可以从多方面看 ,如果从情趣与意象的 配合看 ,中国古诗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 首先是情趣逐渐征服意象 ,中间是征服的完 成 ,后来意象蔚起 ,几成一种独立自足的境 界 ,自引起一种情趣 。第一步是因情生景或 因情生文 ;第二步是情景吻合 ,情文并茂 ;第 三步是即景生情或因文生情 。[8] ( P71) 不难看出 ,朱光潜无论是对“意境”术语的界 说还是对意境论批评的运用 ,都带有以往意境论 批评所少有的“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8 ] (P3) , 这种重学理分析和逻辑归纳的特点在 20 世纪 40 年代意境论文学批评中很具代表性 。 新中国成立后 ,1956 年开展了全国性的美学 大讨论 。由于这次讨论是因批评朱光潜的美学思 想引发的 ,而意境论在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中又是 一个核心内容 ,所以有关意境问题的讨论在当时 十分热烈 。但以后有关意境论的讨论被迫中断 , 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随着拨乱反 正 、改革开放 ,意境论批评在中国才又重现生机 。 意境论在以下三个方面成为人们持续关注的热 点 :其一 ,着重探讨意境产生的渊源 ,从源头入手 揭示意境的演进 ;其二 ,与西方文论作比较 ,揭示 意境论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内涵 ;其三 ,系统地总 结意境论批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得失 ,以服务于 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 。[5] (P91) 上述工作一直持续至 今。
进入 20 世纪 40 年代 ,除了宗白华之外 ,尝试 运用意境论于文学批评与研究中的还有刘任萍 、 朱光潜 、叶鼎彝等人 ,其中于意境一说研究最深且 运用意境从事文学批评最为用力的当属朱光潜 。 1942 年朱光潜的《诗论》出版 ,在这部纵论诗之基 本原理的“诗学”著作中 ,朱光潜首先对王国维“意 境论”中涉及的两个重要内容做了理论上的梳理 和说明 。第一个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出 的“隔”与“不隔”的区别 ,朱光潜认为 “: 隔与不隔 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上面见出 。情趣与 意象恰相熨帖 ,使人见到意象 ,便感到情趣 ,便是 不隔 。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 ,情趣浅薄或粗浅 ,不 能在 读 者 心 中 现 出 明 了 深 刻 的 境 界 , 便 是 隔 。”[8 ] (P57) 第二个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于“隔”与
王国维拥有扎实的旧学功底 ,精熟于传统的 诗词歌赋及理论 ,甲午之役后开始接触西洋新学 。 凭借着对于中西美学的融会贯通 ,以“意境”为核 心 ,王国维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开始了
[ 收稿日期 ] 2005203223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04CWW003) [ 作者简介 ] 范方俊 (1969 - ) ,安徽蚌埠人 ,文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主要研究欧美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 。
在胡适之后 ,着重用“意境”进行文学批评的 是宗白华 。早在 1920 年 ,宗白华就在《新诗略谈》 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诗的定义可以说是用一 种美的文字 ……音律的绘画的文字 ……表写人的 情绪中的意境”,而诗的意境又是“诗人的心灵与 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由 于“这种直觉灵感是一切高等艺术的源泉 ,是一切 真诗 、好诗的条件”,所以宗白华强调“诗人最大的 职责就是表写人性与自然 ……表写天真的诗意与 天真的诗境”[6] 。进入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 ,宗白 华写作了大量的意境论批评方面的文章 。特别是 他著名的长篇文章《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明确 地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具有世 界贡献的一个方面”。关于“意境”的意义 ,在宗白 华看来 ,人与世界接触 ,因关系的层次不同 ,可有 五种境界 : (1) 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 ,而有功 利境界 ; (2) 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 ,而有伦理境 界 ; (3) 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 ,而有政治境界 ; (4) 因穷研物理 ,追求智慧 ,而有学术境界 ; (5) 因 欲返璞归真 ,冥合天人 ,而有宗教境界 。但除了这 五种之外 ,介乎后二者之间 ,还有一种境界 “, 以宇 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 ,赏玩它的色相 、秩序 、节奏 、 和谐 ,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 ;化实景而
[关键词 ] 王国维 ;意境论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 I206.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5420 (2005) 0620114207
一 、王国维与 20 世纪意境论批评
意境 ,又称“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用来标示 审美意象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指超越具体的 、 有限的物象 、事件 、场景 ,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 从而对整个人生 、历史 、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 知和领悟[1] ,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 术情趣 、艺术氛围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 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 。[2]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以王国维 、宗白华为代 表的“意境论批评”是否是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意境”的照搬 ? 尽管曾有不少中外学者对于上述 问题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但我们认为这并不符合 实际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是因为 忽略了“意境论批评”产生的近现代背景 。“意境 论批评”出现的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正是中国文 学批评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 。一方 面 ,中国传统的批评术语和批评范式在西洋学术 思想和范式的大规模引进和冲击下已经支离破 碎 、风光不再 ;另一方面 ,新引入的西洋学术思想 和范式还不能很好地与中国本土的文学实践相适 应 。关于前者 ,王国维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 中详细列举了西洋学术在数学 、历学 、哲学 、政治 学 、社会学 、文学等方面施于近代中国的影响与冲 击 。在他看来 ,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异域思 想对中国本土文化有重大影响的一共有三次 :第 一次是两汉时期佛教的引入 ,第二次是宋代对于 儒佛的调和 ,第三次就是近代西洋思想的涌入。 王国维反对文化上的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他指 出 ,异域学术对于中土的影响可谓“大哉”,欲兴一 国之学术 “, 当破中外之见”,实现本土固有之思想 与外来思想的“化合”[9] 。他的“意境论”文学批评 正是上述中西“化合”后的产物 。王国维早年治旧 学 ,1895 年甲午之役后开始接触新学 ,尤其是西 洋康德 、叔本华哲学美学 “, 心甚喜之”。1904 年
二 、意境论文学批评的问题重心
如前所述 “,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经 — 116 —
常使用的一个美学范畴 ,而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 初的中国文学批评界以王国维 、宗白华等为代表 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创者又不遗余力地标举 “意境论批评”,这就使得我们在剖析王 、宗等的 “意境论批评”时 ,无法回避两个问题 :其一 ,以王 国维 、宗白华等为代表的“意境论批评”与中国传 统文学批评中的“意境”范畴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 系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意境论批评”是否仅 仅是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意境”的简单照搬 ? 其 二 ,如果“意境论批评”不是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意境”的机械复写 ,那么 “, 意境论批评”与中国传 统美学范畴“意境”之间的区别何在 ? 或者说 ,以 王国维 、宗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 “意境论批评”不同于传统文学意境批评的“现代 性”在哪里 ? 这两个问题显然构成了我们理解“意 境论批评”的中心内容 。
— 115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Hale Waihona Puke Baidurved. http://www.cnki.net
“不隔”之外提出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 别 ,朱光潜认为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境”与“无我 之境”的分类“似待商酌”,因为“他 (王氏) 所谓‘以 我观物 ,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就是‘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 ,物我两忘的结果 ,叔本 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 实是‘无我之境’。 ……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 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 为严格地说 ,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 ,都必须 为自我性格 、情趣和经验的返照”[8 ] (P61) 。其次 ,朱 光潜以六朝之前中国古诗中情趣与意象配合的关 系为例 ,展开了带有朱氏印记的意境论批评 :
为虚境 ,创形象以为象征 ,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 化 、肉身化 ,这就是‘艺术境界’”,而“在一个艺术 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 ,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 ,一 层比一层更深的情 ,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 ,一层 比一层更晶莹的景 ;景中全是情 ,情具象而为景 , 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 ,崭新的意象 ,为人类 增加了丰富的想像 ,替世界开辟了新境”,这就是 “有意 境”和 意 境 的 意 义 所 在 。[7 ] (P150 - 153) 由 此 出 发 ,宗白华结合中国艺术的具体实践 ,对中国艺术 中所展现出的意境特征作了细致的点评 。关于中 国的绘画 ,他以宋人米友仁 、元人汤采真 、明人董 其昌等人为例 ,申言中国绘画不满于纯客观的机 械式的摹写 ,而追求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并引明 代画论家李日华 、戴醇士等人的画论证之 。关于 中国的书法 ,他以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为例 ,申言中 国书法的妙境在于“虚空中传出动荡 ,神明里透出 幽深 ,超于象外 ,德其环中”。[7] (P150) 关于中国的舞 蹈 ,他以唐代公孙大娘剑器舞为例 ,申言中国舞蹈 所表现出的独创之意境 “, 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 究竟状态 ,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关于中国 的诗歌 ,他以唐代诗人杜甫为例 ,申言中国诗歌的 至高追求是意境的创造 ,并引诗论家王船山《诗 绎》之“以追光蹑影之笔 ,写通天尽人之怀”证之 , 并特别指出 ,这两句论诗的话不仅表示出“中国艺 术的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而且是“使我们 领悟‘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终极根据”[7 ] ( P163) 。 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文学界 ,宗白华的意境 论文学批评是独树一帜的 。
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 “, 意境”的提出经 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早在先秦时期 ,先哲们就 开始了对“意”的追寻 。其中作为儒家诗学经典的 《易传》提出了“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观点 ,
而作为道家诗学经典的《庄子》则提出了“得意忘 言”“、得意忘象”的主张 ,它们是意境说的源头 。 从唐代开始 ,在“意 —象”这条线索之外 ,人们在文 学批评中又突出强调了一个“境”字 。诗人王昌龄 在《诗格》中提出了包括“物境”“、情境”“、意境”在 内的“三境”之说 ,以后有关“意”与“境”偕的论述 不绝如缕 。明清时期 “, 意境”作为一个特定的美 学范畴正式出现 ,但直到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以集 大成的面目出现 ,意境论文学批评始得以正式确 立。
— 114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极富现代意义的意境论文学批评 。在王国维的文 学批评中 “, 意境”占据着中心地位 。他言必称“意 境”,论诗词歌赋 ,王氏断言 “: 文学之工与不工 ,亦 视其意 境之 有无 与深 浅而 已 。”[3] ( P176) 论 宋 元 戏 曲 ,王氏又说 “: 元剧最佳之处 ,不在其思想结构 , 而在其文章 。其文章之妙 ,亦一言以蔽之曰 :有意 境而已矣 。”[4] 不仅如此 ,王国维还身体力行地将 “意境”付诸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 。王国维的创造 性工作 ,不仅为现代意境论文学批评的建立做出 了奠基性的贡献 ,而且开启了 20 世纪中国文学批 评中出现最早且影响深远的一个批评范式 ——— “意境论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