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解剖王国维与20 世纪意境论批评

合集下载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施雪琼程元岳浩然(中国矿业大学)摘要: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王国维率先把我国的传统古典文论与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相融合.一反数千年来儒教道统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批判模式.以一种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来观照和点化中国古典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中西批评思维方法的汇通.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艺批评现。

本文力从王国维个人经历入手.探讨他的理论选择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基础.并选取典型角度分析他的批评思想的中外文学资源.最后梳理一下王国维及其文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人的启示。

关键词:《人间词话》中国诗学西方诗学启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新1日读者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一、知人论世王国维批判思想新旧色彩驳杂.体现了文学批评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性。

这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性特征息息相关,时代造就了王国维。

王国维生活的年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大冲突、大裂变、大融合的时期。

学无东西的经历使他能把西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融合起来.把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与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学术研究。

他本人“体素赢弱,性复忧郁”.多病的人生恰逢多难的时代,使得他对人生问题的体察尤为细微和深沉。

他的《人间词》基本主题是人间无凭,人世难以思量,人生短促,这也是王国维对宇宙人生一贯的哲学态度和艺术感觉。

因此.叔本华悲观主义唯意志论哲学之所以和王国维一拍即合,不仅因为王国维哲学的社会批判色彩,高扬生命意志的异端精神。

顺应当时的时势思潮.还因为在“悲观主义人生论”上.二人有着深度的契合点。

二、《人间词话>的中国诗学诗学渊源(-一)“境界”说与“神韵”说、“兴趣”说的关系《人间词话》核心理论是“境界”说。

这一概念古已有之,并非王国维首创.但是他把境界升格为审美批评的高级的核心的概念,以此涵括统摄传统批评的其他审美范畴,诸如风骨、气象、神韵、趣味等。

20世纪多维理论视界中的意境说——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的意境说为例

20世纪多维理论视界中的意境说——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的意境说为例
第3 O卷
第 5期
盐 城 师 范学 院学 报 ( 文 社会 科 学 版 ) 人
Ju n l f a c e gT ah r n es y Hu a ie o ra o Y n h n e c esU i ri ( m nt s& S ca S in e ) v t i o i c c s l e
环节 。而王 国维 的境 界 说 、 白华 的 艺 境 说对 意 说 、 宗 王士祯 的“ 神韵 ” 和 叶燮 的“ 界 ” 说 境 说进 行 了
境 作 了人 生 内涵 、 生命 内涵 的解 说 , 在一 派 繁 荣景 比较 ; 外还有 叶嘉 莹 的《 国维 及其 文学 批评 》 此 王 、 象 中却 始 终 处 于 被 遮 蔽 的状 态 。 中西 融 合 是 2 吴奔星的《 0 王国维美学思想—— “ 境界” 、 论》 周振
[ 收稿 日期】2 1 0 00— 9—0 2 [ 基金项 目] 宁夏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 目( N 0 96 Q 2 00 ) [ 者 简 介 ]赵 海 燕 (9 3 ) 女 , 肃 武 威 人 , 学硕 士 , 作 18 一 , 甘 文 宁夏 师 范 学 院 人 文 学 院教 师 。
6 2
盐 城 师 范学 院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第3 0卷
甫《 人 间词话 ) 探》 ; 有 人认 为 王 国维 的境 身在本 质上是 没有一 切 目的 , 切 止境 的 , ( 初 等 也 一 它是 一
还是将 意境 内核 分置 于 对 立 层 面 , 谓 交 融关 键 论 也是 异 常火 热 , 者 们 发 表 了大 量 的 文 章 。 叶 所 学
在于情 与景 首 先是 被 割 裂 的 , 少 了 双 向互 动 的 朗先生 将 王 国维 的 “ 界 ” , 缺 境 说 同严 羽 的 “ 趣 ” 兴

批评王国维文学论著

批评王国维文学论著

批评王国维文学论著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

然而,他的文学论著却不是毫无瑕疵的。

首先,他的文学批评囿于儒家思想的桎梏,试图用儒家思想来解释文学作品。

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它往往会把文学作品的意义卡在一种既定的思想框架内,使得文学作品的多重性和开放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他的文学论著陷入了花拳绣腿的泥潭,过于注重文学的形式语言,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内涵,使得他的文学批评常常缺乏深度和内涵。

最后,他往往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作出主观臆解,而不是对它们进行客观分析和推理。

这种主观臆解的后果是,他的文学批评往往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王国维的文学论著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缺点。

我们需要在欣赏和研究他的文学批评时,保持批判的眼光和思考的深度,不断挖掘文学作品的多重性和开放性,为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

第3、4章,分别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
值”和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是王国维
根据叔本华的审美观和意志论,从比较中探
索《红楼梦》的悲剧内涵和论理价值的。
在第5章“余论”中,以悲剧论批评前人
“以考据之眼”(繁琐的考证)读《红楼梦》
的错误倾向,进而论述了小说创作的一些特 点和规律。
因此总结说来,《红楼梦评论》的价值主 要有:
1、《红楼梦评论》的价值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1年,是作者 运用叔本华的美学观,通过哲学的思辨比较系统地研究 《红楼梦》的专论。此专著一共五章,其主要内容为:
第1、2章题为“人生及美术之概观”与“红楼梦之精
神”,主要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艺术的基本观点,论述《红 楼梦》之所以成为一部“绝大著作”的基本精神与文艺的 任务。
造境与写境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隔与不隔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诗学理论的代表作,它以求真求 美的境界说为中心,立足于我国文学批评土壤并吸收西方文 艺美学的一些观点建立起来的文艺理论批评体系。
(四)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致力于中国古代戏曲的研究,先后撰写 了《曲录》《戏曲考原》《录鬼簿校注》《优 语录》《唐宋大曲考》《录曲余谈》和《宋元 戏曲考》等二十多万字的曲论和专著。《宋元 戏曲考》最具总结性和学术性价值,被称为” 不仅是拓荒性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 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
2、特点 王国维以词话方式论词,
采用传统的点评式评论,篇幅虽然
不长,但论析精深,自成体系,艺
术思辨性强,影响深广。作者以境
界为标准,着力探求诗词艺术特性 及审美规律,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

也谈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困惑与反思

也谈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困惑与反思

也谈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困惑与反思过去了的20世纪,100年已经成为历史。

它所留下的宏大文化遗产一直在左右着我们的考虑和理论,因此可以说,客观上我们尚未真正步入我们所处的时代。

然而,反思仍旧必要,我们希望以自己的探索为21世纪研究的重现辉煌奉献力量。

在相关的讨论反思中,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三个互相关联的古老的宏观命题上:即文与笔、今文与古文和中西体用,许多日益翻新的话语其实仅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其核心问题并未超出上面的问题界阈。

而对此三个命题的讨论却往往不免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

文与笔之争是研究对象之争,大抵也可以说是研究对象的纯文学与非纯文学之争。

由于受西学东渐的影响,20世纪古典文学研究的对象长期聚焦于古代具有纯文学性质的文本,这样做自然有它充分的理由。

从古代文学开展的表象来看,中国几乎可以说就是一个文学的国度,大量文人的存在为之提供了最充分的根据。

不要说那些被文学史常常提起的非专业人员也耳熟能详的名字,就连许多几无风雅可言的职业官吏也大都有诗文集行世。

这种风气差不多弥漫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我们任意翻阅一本比拟正规些的宗谱,与古代正史相一致,谱中差不多都会发现辟有专门的艺文志记载。

倘以客观、科学的目光来要求和对待,那些作品多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里面充满着的无非官场交际和毫无原创性的僵化文字,但在当时却毫无例外地一股脑儿被视为文学创作。

假如我们今天仍要按照古人的观念来研究古代作品,那恐怕既不合时宜,而且研究到头也未必可以拿出比古人高明多少的看法。

只是问题的另一面是“水至清那么无鱼〞,这种研究对象的纯洁运动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弊端,或者说研究一开场就对源源不断的历史文化造成伤害。

首先,它有可能割裂历史。

譬如一方面,基于纯洁的观念,研究者将秦汉之后的文、笔作出严格的区分,一些在当时享有盛誉的著作家及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了文学研究之外,典型者如唐代的“燕许大手笔〞,诸如此类的例子历史实际中当还有不少。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他的作品《人间词话》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他对“境界”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一理论不仅对于词的解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起着推动作用。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境界”一词来描述艺术作品的内涵。

他认为,境界是艺术家内心世界与外在客观事物的结合点,可以说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和精髓。

他强调,艺术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描绘,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家的感觉和理解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王国维进一步概括了境界在词的表现上的具体体现。

他认为,境界的表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形象、意象和情调。

形象是最具体直观的表达,通过词作者的描绘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

而意象则更加抽象和深入,通过词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将内心的感受延伸到更为广阔的领域。

最高层次的境界是情调,它是艺术家情感的流露和抒发,是他们在作品中借助词汇和形象所传递的情感。

通过对《人间词话》中境界理论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境界的概念早已被广泛运用。

比如,中国古代文人常常用“骨韵”和“气韵”来形容文学作品,所谓“骨韵”即形象,表明了作品要具备清晰的描绘和表达;“气韵”则体现出更深的情感和意境。

这与王国维的境界理论有着相似之处,可以看出他将自己的理论扎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土壤之中。

同时,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也对于后世文学批评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该理论强调词作品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境界,即创造一种个性化而深具感染力的艺术语境。

这对于推动词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总的来说,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理论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文学批评的独到见解。

通过对境界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艺术境界的追求和重视。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史地位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史地位

2 8
l 理键专 铆咋 Irt im A dC e t n总 3期I0 .I 锐 思 C ii n i l 第1 1 2 新 之 s c ra 。 3 20
忠实反映 。 ③ ” 不管王国维关于文学是人生的表现这一观
值得注意的是 , 王国维所谓的“ 游戏” 强调的是其与 点的机械搬用 , 他考虑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语境 。在中 国古代文学 史上 , 作为“ 经国之大业” 的主流文学 总是顽 固地板着严肃僵硬的道德面孔 , 游戏的文学 自来不登大 孙《 直斋书录解题》 中所谓“ 稗官小说 ”不过“ , 游戏笔端 ,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史地位
一 黄 林 非
目前常 见的中国现代文学 史教材大都把 中国现代 文学 的起点定在 11 97年的文学 革命 ,这是颇值得商榷 的。 因为即使用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用的陈旧眼光来打
痛苦 ,而某种欲望得到满足之后 ,其他欲望又会接踵而
来, 所以无法获得最终的满足感。 即便是各种欲望全部得 到满足 , 再也没有所欲的对象了 , 这时又会兴起厌倦无聊 之情 ,于是吾人 自己之生活 , “ 若负之而不胜其 重”而且 , “ 文化愈进 , 其知识弥广 , 其所欲弥 多 , 又其 感苦痛亦弥
丽, 然其基址则筑乎生活之欲之 上 , 与政治上之系统 , 立
于生 活之欲之上无以异 。” 那么 , 生活之欲如何才能被超
在 10 年 至 10 年 间 , 国 维发 表 了一 系 列论 文 , 94 97 王
越, 有没有一种超 然利害之外的东西 足以抚慰人生?他 说 :有兹一物焉 , “ 使吾人超 然于利害之外 , 而忘物 与我 之关系 。此时也 , 吾人之心 , 无希望 , 无恐怖 , 复欲之 非 我, 而但知之我 也。” 然而 , 能使 人超然于利害之外的东 西, 它本 身应该是与我们没有利害关 系的才行 , 换言之 , 这个东西注定了不能是实物。既如此 ,非美术何足以当 “ 之乎 ?” 只有文学艺术才是这超越 利害 , 与实用无涉的东 西, 它作用于人的心灵 , 以解脱苦痛 , 足 慰藉人生 。王国

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生活在世之交的我着名学者王圈维,以一篇《红楼梦评论》蜚声于小说批评界的,这篇作品启了我现代文学批的一扇新的大门。

《红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的6月到8月是以连载的形式刊登于《育世界》杂志的7677、78、8l号上,它是《楼梦》研究史上的第一篇比较系统专论。

这篇沦着的最特点就是在于打破我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从探讨人生质的角度出发,融合了西方的学和美学思想,并采用现代的批评文怵进行论征。

因,在我圈的小说批评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一、以讨人生的本质为目的在王维之前的小说评,大多主张“文以载道”“文明道”。

其中的“道”既不在研究文学自身的演发展规律,也不重在表人的自觉独立意识,而重在教化人们成为儒家乃至整个建伦常道德体系中的积极向“善”。

这种功利性的文观念极大的束缚了古代文沦向更的思维层次和更广的审美空展开,史大的缺陷是视了文学作品对具体的人的影响红楼梦评论》打破了这模式,大胆地从人生出发,在哲,美学,以及伦理学等不同领来探讨人生的本质问题。

融汇西方哲学思想从哲学角度看,《红楼梦论》摒弃了中传统的道本想,成熟地引进了西方的哲学思想王维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贯西的学者,由于曾有过留学的经,使他接受了西方先进的哲学思,并日.能够成功地将其融他的作品当中。

王维研究哲学主要目的,是为了答人生的问题,而在诸多的哲学思当中,他选择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学,这与当时中的丰十会状况是紧相关的。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旧面着的是内忧外患的机局面,列强纷争,政府****,百姓生活于水深热之中。

面对这种状况知识分子中掀起了救亡冈的热潮。

王维认为,要想挽救民族亡,首先应该改变民众的麻木状,要唤醒民众正确认识人生,识生命的本质。

而叔本华的生哲学正是一种可以帮助民众正确认人生的思想。

叔本华哲学是一种对生命满悲观主义的哲学。

本华从根本上说是个生哲学家,他从唯意志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出发道出人生所特有的悲剧性、诞、虚伪和不幸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把“意志”看作世界的一切。

王国维的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

王国维的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

王国维的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陈旭光;郭涛【摘要】文章在20世纪艺术批评史的视野中分析梳理王国维的艺术批评思想与实践.王国维的艺术批评思想与实践依托并互文、互见于他的哲学、美学思想和文学、戏曲等的批评实践,他将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揉合成一套独特的美学和艺术批评理论体系,为中国现代美学以及艺术批评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王国维的艺术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是中国古典艺术批评的集大成式的“终结”,也是中国现代艺术批评的先声,其艺术批评实践奠定的一些重要范式,对中国20世纪的艺术批评具有某种重要的“原型性”的意义.【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6页(P130-135)【关键词】艺术学;王国维;艺术批评;批评观念;批评标准;境界说【作者】陈旭光;郭涛【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北京1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庵),号观堂、礼堂,浙江海宁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幼年接受的是系统的传统教育,7岁入私塾,15岁中秀才,此后连续两次乡试不中,进而转投新学。

1901年获罗振玉资助,赴日本留学;1907年随罗振玉到北京,任京师图书馆编译;1923年应召任清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掌教;1927年,自沉北京颐和园昆明湖。

王国维的学术生涯是从1902年开始的。

从1902到1905年,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哲学、美学;1906到1912年,他的学术兴趣转移到文学和戏曲史;1913到1927年,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历史学。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在文学艺术、哲学、美学、史学等领域的重大建树,成为20世纪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

他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是中国美学、文艺批评领域继往开来的划时代著作。

郭沫若曾把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上的双璧,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后学”[1]436。

批评的美学境界——王国维的基本美学观念与审美批评

批评的美学境界——王国维的基本美学观念与审美批评
第二章重点介绍王国维小说、词曲方面的悲剧审美批评和境界理论。正因为执美学 精神入于文学批评,王国维尤其能发掘悲剧的审美价值,更最终确立了他审美批评的理
想形态——境界,包括景与情的审美构成要素、真与自然的具体批评标准、创造类型与
美感类型。 第三章王国维的批评之道除了受美学观:念的指导,还在于他独立自为的学术态度、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This thesis will take on some of his basic aesthetic conceptions by summing up his theory origin,and comment on the two types of aesthetic
王国维在研读康德、叔本华的代表性著作的同时,还陆续发表了若干篇集中反映 他研习成果的文章,包括介绍康德、叔本华的生平、著述,译介、分析和阐发其思想学 说,兼及尼采。例如:《汗德之事实及其著书》(1904.5)、《汗德之哲学说》(1904.5)、《叔 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1904.5)、《汗德像赞》(1904.8)《叔本华与尼采》(1904.10)、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批评的美学境界——王国维的基本美学观念与审美批评 姓名:包学菊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程革
20050501
中文摘要
对王国维的研究,近二十年来渐成显学,各种体系、方法、角度多元争鸣。笔者试 图将王国维还原至上世纪初叶文学变革、美学起步的历史语境中,全面观照其美学与文 学批评思想,从梳理理论来源入手,分析地呈现王国维几项基本的美学观念,继而评述 他的两类审美批评,探究其本质特征、学理价值。再总结出这些批评活动背后蕴藏的学 术观念、治学方法的优长之处,也便相应的形成了本文如下几章的内容:

王国维文化大师文学批评家

王国维文化大师文学批评家

王国维文化大师文学批评家王国维:文化大师与文学批评家王国维(1877年-1927年),中国近现代文化界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国学大师”和“文化大师”。

他的学术成就集中在文学批评领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王国维的学术思想、文学批评观点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王国维的学术思想王国维生于晚清时期,在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的同时,也接触到了西方哲学、文学等新思潮。

他独特的学术思想源于对传统与现代的综合思考,既秉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又汲取了西方学术的精华。

王国维主张“中西合璧”,认为能否融合中西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王国维的学术思想核心在于《人间词话》一书中,他以“词”这一文学形式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批评。

他提出了“意境理论”,主张作品应该追求“意在笔先”,通过“境”的构建来表现作者的意图。

他反对零碎的描写,主张追求整体感受,强调意境的凝练与深化。

二、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观点王国维对文学批评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理想作家”、“即景诗”和“境界”等概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王国维强调作家的“理想性”,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王国维主张作家应当具备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通过作品来传递正能量,影响读者的心灵。

其次,王国维提出了“即景诗”的概念,他认为诗歌应该立足于观察当下的事物,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他主张诗歌应该具有真实性和可感知性,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真实。

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王国维还强调了“境界”的重要性,他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具备追求超脱的境界感,通过文学的表达来引导读者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

他提倡通过审美体验来启迪人的灵魂,使读者获得心灵的升华。

三、王国维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王国维视文学为影响人类心灵的媒介,他坚信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世界。

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

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

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学术思想界,王国维是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并具有现代学术意识的学者。

哲学一直是他生命内在的指导思想,并对他生命意识以及文学观念有着重大影响。

在中西文明发生碰撞的世纪之初,王国维形成了具有时代独特性的文学观。

当前,文艺学正面临这日益紧迫的学科反思与学科重建的严峻问题。

重新审视王国维的文学观,分析其文学思想对后世文论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学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学观即文学本质观,而广义的文学观包括对文学本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看法,王国维的文学观指的是广义的文学观。

王国维的文学本质观可以概述为:文学是天才游戏之事业;它的原质是景与情、理与想象力;文学是以“直观”与“顿悟”为方法,以此构成“意境”,来描写“自然及人生”并解释其中的“根本之问题”;文学具有玩物适情之效。

王国维的文学史观包括自然原创的通变观,雅俗并重的平等观和观其会通的治史观。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地理学的批评视野,探讨人生本质的批评目的和以“自然”为本的批评标准。

……。

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反思

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反思

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反思本文中,我试图对中国二十世纪文艺理论批评史做一番回顾,我知道我是偏颇的,怀着偏见的,但是这又如何?请允许我用稍嫌悲观的态度来对待即将过去的二十世纪,因为我希望能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

一、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对世界文艺理论批评史作出了什么贡献?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阐释学美学、接受美学、符号美学、解构主义美学等一系列具有创见的文艺解释体系,但是它们当中却没有一个原产于中国。

相对而言中国的文艺理论工作者不应当为此而感到惭愧吗?93年至今,我曾经两次参加“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课题的写作,其中一套书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些课题都是大项目,所耗经费多,参加的人员多,工程庞大。

但是每次重读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原始文献,我都有一种疑惑,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真的值得我们花费这么大的力气重复地进行回顾、总结吗?我的观点是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史基本上是一部外国文艺理论的引进史,而不是一部文艺理论的创造史。

我的意思是说,中国二十世纪文艺理论史缺乏理论上的原创性,因而缺乏独立的理论品格。

中国20世纪文艺理论史在多大的程度上是自己自为的创造史,又在多大的程度上是别人的借鉴史?李泽厚在《当代西方美学名着译文丛书》的总序讲:“许多爱好美学的年轻人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冥思苦想,创造庞大的体系,可是连基本的美学知识都没有。

因此他们的体系和文章基本上是空中楼阁,缺乏学术价值。

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不了解国外研究成果和水平。

这种情况表现在目前的形象思维等问题的讨论上。

”这是针对美学这个学科而言的,但是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来说同样如此,而且这个意见即使拿到今天依然没有过时,依然有切中时弊之感。

中国20世纪文艺理论批评史的确缺乏富于学术价值的独创的理论体系。

例如“和谐说”,“和谐”作为文艺理论批评的本体概念,它在多大的程度上是一个当代性的独创概念呢?比较有力度的体系是李泽厚的客观人本主义理论体系、高尔泰的主观人本主义理论体系,但是李泽厚和高尔泰的文艺理论体系的共同弊病是用文化范畴取代美学范畴,例如李泽厚的“积淀说”,这个概念在多大的程度上是一个美学范畴,而又在多大的程度上是一个文化范畴呢?在这里,我所要求于文艺理论的,是具有完善的理论结构,具有独创的范畴系统,具有周延的历史阐释力的体系,例如黑格尔式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学说体系,而不是在一般的意义上所讲的文艺思想、理论观念、美学立场,我所要求于文艺理论的,不仅是这些,还要有完善的美学理论形态――美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的系统的理论阐释。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转型之路】转型之路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转型之路】转型之路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转型之路】转型之路摘要:二十世纪初期,中西文化在学术近百年来层次有了及其深刻的冲撞。

其中王国维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引人注目。

他大力引进叔本华、康德、尼采等西方人美学思想,而且互补中国传统文化撰写美学专著。

从这些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国维在中西交汇时寻求模式现代文论中国的转型路径是从“以外化内”到“以内化外”再到“中西融合”的过程。

其“中西融合”的批评模式对我们重建当今责难中国化文学批评模式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以外化内;以内化外;中西融合二十世纪初期,中西文化在学术近百年来层次有了及其深刻的冲撞。

数以千计学者开始引进数百万西方的哲学、文学和科学,中国思想中华文化领域开始了向近现代的转变。

其中王国维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引人注目。

他大力引进叔本华、康德、尼采等西方人美学思想,而且互补中国传统文化撰写美学专著。

从探讨王国维王国维融合中西美学及文艺观念的蓬勃发展轨迹上来讲,《〈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神》、《人间词话》堪为王国维不同时期文学批评的代表。

这三篇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文学批评的路径是从“以外化内”到“以内化外”再到“中西融合”的过程。

表面看是“现代”朝“传统”的回归,而或者说并非如此,他后期的思想既不同于传统近似于美学,也不是照搬西方思想,扩建而是对中国传统美学实践采取了新的阐述和改造,代表了王国维调和中西理论资源去建构中国现代文论的极有价值的努力。

一、王国维文学批评的转型路径综述(一)“以外化内”——《〈红楼梦〉评论》王国维于1904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是第一次用西方文论话语体系来研究中国文学范式的范本,“其立论全在于叔氏之立脚”。

叔本华认为,生命因为意志而存在,真实世界中意志是得不到勇气满足的,所以人生是痛苦的。

生命表象就是痛苦,而痛苦的根源是“欲求”,艺术则可暂时使人忘却痛苦,但又不能彻底地解脱苦难。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开篇第二段即说:“生活本质何在?欲而已矣。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美学家,他对于美学的研究和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他所提出的"以美育人"和"诗词意境"等美学观念的指导下,中国的文学批评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首先,王国维主张"以美育人"。

在他的美学理论中,他认为美是一种高尚的存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和情感。

他提倡人们通过欣赏和创造美,来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

他认为,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能够寄托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促使人们达到心灵的升华。

王国维的"以美育人"理论为中国文学界奠定了一种以美为中心的审美教育思想,并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王国维提出了"诗词意境"的概念。

他认为,诗词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还要追求一种高度的意境,即通过表现特定的意象和意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他主张诗人在创作中要追求一种跳跃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意境的最高境界。

他通过对诗词的解析,强调了表达意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这种追求意境的思想,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还重视作品的形式和结构。

他认为,作品的结构应该是有机的、有层次的,通过艺术的安排和选择,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他强调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是一体的,互相呼应、相互补充,形成一种高度的艺术整体。

他在批评古代诗词时,常常对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进行分析和评判,以此来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这种注重形式和结构的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对后来的诗词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王国维的美学观念和文学批评理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其"以美育人"的思想和对"诗词意境"的追求,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发展。

他注重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学发展述略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学发展述略

59审美与艺术学别林斯基说,批评是不断运动着的美学;韦勒克说,20世纪是批评的世纪。

对我国艺术批评理论与批评学科发展来讲,20世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百年。

作为艺术活动重要一环的“艺术批评”②和作为艺术学学科之一的“艺术批评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艺术批评主要指艺术评论实践,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具体的艺术现象和作家作品进行描述、解释、分析、判断和规范。

而艺术批评学则是以艺术批评为研究对象,以对“艺术批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为主要任务,是研究艺术批评自身规律的一门科学。

艺术批评和艺术批评学都具有科学性和理性思维的特征,但艺术批评的具体性和艺术批评学的系统性则是它们各自的主要特点。

因此,艺术批评学是一门与艺术理论、艺术史并列的、重要的艺术学分支学科。

从学科内容而言,艺术批评学包括了本体论、主体论、方法论和批评史论等四个主要的研究论域以及“批评的标准”等一些非常特殊的问题。

艺术批评学作为一门学科被有意识“建构”,始自20世纪20年代,但作为一种理论,它伴随着艺术批评实践早在世纪初就出现了。

通观20世纪的发展史,我国艺术批评理论和艺术批评学流派众多、类型复杂、进程曲折、形态杂芜、范式多变,其丰富性很难在一篇短文中加以完整地体现。

但从整体来看,其发展脉络大体还是可以分为两个“多元化”阶段(即20世纪前“三十年”和后“二十年”)和一个“中心化”阶段(30-70年代),呈现出一种哑铃型的历史结构③。

本文即以这三个阶段为主线来梳理艺术批评学在20世纪的主干历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艺术批评学”是一个具有学科意识的概念,而艺术史上存在着大量的非学科意识的“艺术批评的批评”,也属于艺术批评学范畴,具体到各个艺术门类,这种“批评的批评”是个天量的存在。

如果把所有艺术批评的批评都纳入考虑范围的话,这显然超出了本文能够驾驭的能力。

因此,本文主要以20世纪具有显学意义的、具有总体性特征的艺术批评学为主,并不是无视具体的“批评的批评”。

“意境批评”——中国古典诗学“整体批评”之建构

“意境批评”——中国古典诗学“整体批评”之建构

“意境批评”——中国古典诗学“整体批评”之建构作者:唐振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4期摘要:在中国古典诗学领域,“意象”与“意境”是一组经常对举的核心范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以“意象”为主要批评操作手段的“意象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方法,那么以“意境”为主要操作手段的“意境批评”也应得到地位上的独立,基于中国诗学理论的“整体性”特点,其应成为一种以整体观照为主的整体式批评方法,其理论形态也应是基于整体批评基础之上的整体建构。

关键词:意象;意境;意象批评;意境批评中图分类号: I207.2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0)04-0058-05在中国古典诗学领域中,“意象”与“意境”是一组经常对举的核心范畴。

“意象”作为中国传统诗学范畴,被较早地应用至文艺批评领域当中。

无论是魏晋时期有关人物品藻的品评,还是唐宋时期书法、诗画等领域意象批评的运用,都意味着“意象批评”这一建立在中国“尚象感悟”传统致思模式之上的“诗性”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得以确立并发展 [1]194-274。

随着唐代以来“意境”理论的开拓,批评家在运用“意象批评”对诗文等作品进行品评之时,也逐步超脱客观物象,走出了“意象论”的范疇而步入“意境论”的领域之中。

如《二十四诗品》中“雄浑”“冲淡”“纤秾”等实则已突破了以“象”评诗的原有方法,而进入了以“境”品诗的境地。

但纵观学术界却对“意境批评”这一提法却鲜有提及。

在文中明确运用“意境批评”这一术语的主要有范方俊《批评的解剖:王国维与20世纪意境论批评》[2]、孙红震《古韵流芳:中国现代批评理论的本土化批评述略——以意境论批评、感悟式批评为例》[3] 、王海铝《亟需拓展意境批评》[4]三篇文章。

前两篇文章的研究主要还是聚焦在王国维之后的20世纪意境论研究之上,后一篇文章所涉及内容也仅是将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意象批评”冠以“意境批评”之名,并未涉及两者本质含义的辨析区分。

第十五章意境论批评

第十五章意境论批评
第十五章意境论批评一理论概述二问题重心三批评特色四个案分析第十五章意境论批评一理论概述意境易传庄子唐代得到充分的发展明清时期作为一个特定的美学范畴正式出现经王国维阐释意境论文学批评正式诞生第十五章意境论批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着重探讨意境产生的渊源透示意境论不同于西方文论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内涵系统地总结意境论批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得四、个案分析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理论前提 “有我之境”与 “无我之境”。 “意境”(即“境界”) 为“词”之纲,有 “有境”和“写境”之 分 “理想”与“写实” 强调 “意境”主 (“意”)客 (“情”)观的统 一。
第十五章 意境论批评
四、个案分析
第一流的词“有气象”、“眼界大”、 “有性情”、“有境界”,也即“有意 境” 第二流的词片面地强调“意”或者 “境”,分“以意胜”和“以境胜”两 个类型 文学的体式由诗入词,以及由 词入(元)曲(杂)剧,是文 体自身遵循的内在规律
第十五章 意境论批评
二、问题重心
关系 意境论批评出现于19世纪 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 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是融会了 新的文化语境内涵的中西诗学 “化合”后的产物。 而意境论批 评深入到事务的 本质与核心。 传统的“意境 论”只是触及了事 物的表层和片面。
第十五章 意境论批评
三、批评特色
第一、明确文学的本 质是“意境”; 第三、“意”与“境” 浑然一体的作品是“上 等”的; 第二、用“意境”的美学内 涵来评判具体的作家作品; 第四、“意”与“境” 结合偏重于“境”的是 “次等”的; 第五、“意”与“境”结 合偏重于“意”的也是 “次等”的。
第十五章 意境论批评
一、理论概述 二、问题重心 三、批评特色 四、个案分析
第十五章 意境论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以王国维 、宗白华为代 表的“意境论批评”是否是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意境”的照搬 ? 尽管曾有不少中外学者对于上述 问题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但我们认为这并不符合 实际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是因为 忽略了“意境论批评”产生的近现代背景 。“意境 论批评”出现的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正是中国文 学批评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 。一方 面 ,中国传统的批评术语和批评范式在西洋学术 思想和范式的大规模引进和冲击下已经支离破 碎 、风光不再 ;另一方面 ,新引入的西洋学术思想 和范式还不能很好地与中国本土的文学实践相适 应 。关于前者 ,王国维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 中详细列举了西洋学术在数学 、历学 、哲学 、政治 学 、社会学 、文学等方面施于近代中国的影响与冲 击 。在他看来 ,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异域思 想对中国本土文化有重大影响的一共有三次 :第 一次是两汉时期佛教的引入 ,第二次是宋代对于 儒佛的调和 ,第三次就是近代西洋思想的涌入。 王国维反对文化上的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他指 出 ,异域学术对于中土的影响可谓“大哉”,欲兴一 国之学术 “, 当破中外之见”,实现本土固有之思想 与外来思想的“化合”[9] 。他的“意境论”文学批评 正是上述中西“化合”后的产物 。王国维早年治旧 学 ,1895 年甲午之役后开始接触新学 ,尤其是西 洋康德 、叔本华哲学美学 “, 心甚喜之”。1904 年
为虚境 ,创形象以为象征 ,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 化 、肉身化 ,这就是‘艺术境界’”,而“在一个艺术 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 ,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 ,一 层比一层更深的情 ,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 ,一层 比一层更晶莹的景 ;景中全是情 ,情具象而为景 , 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 ,崭新的意象 ,为人类 增加了丰富的想像 ,替世界开辟了新境”,这就是 “有意 境”和 意 境 的 意 义 所 在 。[7 ] (P150 - 153) 由 此 出 发 ,宗白华结合中国艺术的具体实践 ,对中国艺术 中所展现出的意境特征作了细致的点评 。关于中 国的绘画 ,他以宋人米友仁 、元人汤采真 、明人董 其昌等人为例 ,申言中国绘画不满于纯客观的机 械式的摹写 ,而追求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并引明 代画论家李日华 、戴醇士等人的画论证之 。关于 中国的书法 ,他以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为例 ,申言中 国书法的妙境在于“虚空中传出动荡 ,神明里透出 幽深 ,超于象外 ,德其环中”。[7] (P150) 关于中国的舞 蹈 ,他以唐代公孙大娘剑器舞为例 ,申言中国舞蹈 所表现出的独创之意境 “, 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 究竟状态 ,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关于中国 的诗歌 ,他以唐代诗人杜甫为例 ,申言中国诗歌的 至高追求是意境的创造 ,并引诗论家王船山《诗 绎》之“以追光蹑影之笔 ,写通天尽人之怀”证之 , 并特别指出 ,这两句论诗的话不仅表示出“中国艺 术的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而且是“使我们 领悟‘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终极根据”[7 ] ( P163) 。 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文学界 ,宗白华的意境 论文学批评是独树一帜的 。
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 “, 意境”的提出经 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早在先秦时期 ,先哲们就 开始了对“意”的追寻 。其中作为儒家诗学经典的 《易传》提出了“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观点 ,
而作为道家诗学经典的《庄子》则提出了“得意忘 言”“、得意忘象”的主张 ,它们是意境说的源头 。 从唐代开始 ,在“意 —象”这条线索之外 ,人们在文 学批评中又突出强调了一个“境”字 。诗人王昌龄 在《诗格》中提出了包括“物境”“、情境”“、意境”在 内的“三境”之说 ,以后有关“意”与“境”偕的论述 不绝如缕 。明清时期 “, 意境”作为一个特定的美 学范畴正式出现 ,但直到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以集 大成的面目出现 ,意境论文学批评始得以正式确 立。
中国古诗大半是情趣富于意象 。诗艺的 演进可以从多方面看 ,如果从情趣与意象的 配合看 ,中国古诗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 首先是情趣逐渐征服意象 ,中间是征服的完 成 ,后来意象蔚起 ,几成一种独立自足的境 界 ,自引起一种情趣 。第一步是因情生景或 因情生文 ;第二步是情景吻合 ,情文并茂 ;第 三步是即景生情或因文生情 。[8] ( P71) 不难看出 ,朱光潜无论是对“意境”术语的界 说还是对意境论批评的运用 ,都带有以往意境论 批评所少有的“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8 ] (P3) , 这种重学理分析和逻辑归纳的特点在 20 世纪 40 年代意境论文学批评中很具代表性 。 新中国成立后 ,1956 年开展了全国性的美学 大讨论 。由于这次讨论是因批评朱光潜的美学思 想引发的 ,而意境论在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中又是 一个核心内容 ,所以有关意境问题的讨论在当时 十分热烈 。但以后有关意境论的讨论被迫中断 , 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随着拨乱反 正 、改革开放 ,意境论批评在中国才又重现生机 。 意境论在以下三个方面成为人们持续关注的热 点 :其一 ,着重探讨意境产生的渊源 ,从源头入手 揭示意境的演进 ;其二 ,与西方文论作比较 ,揭示 意境论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内涵 ;其三 ,系统地总 结意境论批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得失 ,以服务于 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 。[5] (P91) 上述工作一直持续至 今。
王国维拥有扎实的旧学功底 ,精熟于传统的 诗词歌赋及理论 ,甲午之役后开始接触西洋新学 。 凭借着对于中西美学的融会贯通 ,以“意境”为核 心 ,王国维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开始了
[ 收稿日期 ] 2005203223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04CWW003) [ 作者简介 ] 范方俊 (1969 - ) ,安徽蚌埠人 ,文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主要研究欧美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 。
进入 20 世纪 40 年代 ,除了宗白华之外 ,尝试 运用意境论于文学批评与研究中的还有刘任萍 、 朱光潜 、叶鼎彝等人 ,其中于意境一说研究最深且 运用意境从事文学批评最为用力的当属朱光潜 。 1942 年朱光潜的《诗论》出版 ,在这部纵论诗之基 本原理的“诗学”著作中 ,朱光潜首先对王国维“意 境论”中涉及的两个重要内容做了理论上的梳理 和说明 。第一个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出 的“隔”与“不隔”的区别 ,朱光潜认为 “: 隔与不隔 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上面见出 。情趣与 意象恰相熨帖 ,使人见到意象 ,便感到情趣 ,便是 不隔 。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 ,情趣浅薄或粗浅 ,不 能在 读 者 心 中 现 出 明 了 深 刻 的 境 界 , 便 是 隔 。”[8 ] (P57) 第二个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于“隔”与
自从王国维开创了现代意境论文学批评 ,在 随后的新文化运动中 ,胡适 、康白情等人常以意境 论新诗 。如胡适在 1919 年《谈新诗》中通篇以“意 境”作为审美标准评说现代新诗的优劣 ,并在《词 选》一书中将“诗之意境”定义为诗之“情绪”或“情 感”。这种以意境论新诗的做法在当时的现代新 诗评论中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 。[5]
— 114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极富现代意义的意境论文学批评 。在王国维的文 学批评中 “, 意境”占据着中心地位 。他言必称“意 境”,论诗词歌赋 ,王氏断言 “: 文学之工与不工 ,亦 视其意 境之 有无 与深 浅而 已 。”[3] ( P176) 论 宋 元 戏 曲 ,王氏又说 “: 元剧最佳之处 ,不在其思想结构 , 而在其文章 。其文章之妙 ,亦一言以蔽之曰 :有意 境而已矣 。”[4] 不仅如此 ,王国维还身体力行地将 “意境”付诸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 。王国维的创造 性工作 ,不仅为现代意境论文学批评的建立做出 了奠基性的贡献 ,而且开启了 20 世纪中国文学批 评中出现最早且影响深远的一个批评范式 ——— “意境论批评”。
二 、意境论文学批评的问题重心
如前所述 “,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经 — 116 —
常使用的一个美学范畴 ,而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 初的中国文学批评界以王国维 、宗白华等为代表 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创者又不遗余力地标举 “意境论批评”,这就使得我们在剖析王 、宗等的 “意境论批评”时 ,无法回避两个问题 :其一 ,以王 国维 、宗白华等为代表的“意境论批评”与中国传 统文学批评中的“意境”范畴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 系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意境论批评”是否仅 仅是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意境”的简单照搬 ? 其 二 ,如果“意境论批评”不是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意境”的机械复写 ,那么 “, 意境论批评”与中国传 统美学范畴“意境”之间的区别何在 ? 或者说 ,以 王国维 、宗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 “意境论批评”不同于传统文学意境批评的“现代 性”在哪里 ? 这两个问题显然构成了我们理解“意 境论批评”的中心内容 。
[关键词 ] 王国维 ;意境论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 I206.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5420 (2005) 0620114207
一 、王国维与 20 世纪意境论批评
意境 ,又称“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用来标示 审美意象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指超越具体的 、 有限的物象 、事件 、场景 ,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 从而对整个人生 、历史 、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 知和领悟[1] ,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 术情趣 、艺术氛围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 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 。[2]
在胡适之后 ,着重用“意境”进行文学批评的 是宗白华 。早在 1920 年 ,宗白华就在《新诗略谈》 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诗的定义可以说是用一 种美的文字 ……音律的绘画的文字 ……表写人的 情绪中的意境”,而诗的意境又是“诗人的心灵与 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由 于“这种直觉灵感是一切高等艺术的源泉 ,是一切 真诗 、好诗的条件”,所以宗白华强调“诗人最大的 职责就是表写人性与自然 ……表写天真的诗意与 天真的诗境”[6] 。进入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 ,宗白 华写作了大量的意境论批评方面的文章 。特别是 他著名的长篇文章《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明确 地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具有世 界贡献的一个方面”。关于“意境”的意义 ,在宗白 华看来 ,人与世界接触 ,因关系的层次不同 ,可有 五种境界 : (1) 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 ,而有功 利境界 ; (2) 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 ,而有伦理境 界 ; (3) 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 ,而有政治境界 ; (4) 因穷研物理 ,追求智慧 ,而有学术境界 ; (5) 因 欲返璞归真 ,冥合天人 ,而有宗教境界 。但除了这 五种之外 ,介乎后二者之间 ,还有一种境界 “, 以宇 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 ,赏玩它的色相 、秩序 、节奏 、 和谐 ,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 ;化实景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