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观后感2000字欣赏
法庭电影12怒汉观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赏析
![法庭电影12怒汉观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2b6490856a561252d36f83.png)
法庭电影12怒汉观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赏析《十二怒汉》(12 Angry Men)影片讲述一个男孩被控杀父后在法庭上因为陪审团成员之间意见分歧而发生的故事,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12怒汉观后感2000字,希望你会喜欢!12怒汉观后感2000字:真相一部黑白电影居然能得到这么高的评分,堪称奇迹,至于原因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都知道。
剧情很简单,甚至场景也很简单,一个男孩被指控杀了他父亲,有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帮助法官判断男孩是否有罪,在陪审团所在的讨论室中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辩护,起初只有一个人认为男孩无罪,但他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案情中种种疑点,最终让其他十一人都改变了看法,至于男孩最终有没有罪也不知道,相信本片主题也不需要关心案情最终结果如何。
场景只有三幕,审判庭,讨论室,然后是陪审团离开时的法院大楼外,其中影片几乎98%的时间都在讨论室中度过,感觉影片中的每一分钟和现实中的每一分钟甚至达到了同步的地步。
电影就是这么简单,起名十二怒汉的原因也就是陪审团有十二个人。
但这部电影的主题却很大,看电影的人也会从中感受到美国为什么会这么强大,其中不光有民主的力量,也就是这十二个人来自各行各业,是随机选出来组成陪审团的,甚至他们互相都不知道姓名。
为什么要有十二个人我也不知道,可能和西方的某些理念有关。
撇开这些不谈,从最基本的开始入手,我看到了其中有这几点很让人佩服。
首先如果有一个人反对,大家就要坐下来讨论,直到把这个反对的人说服或者被他说服,最初是逐渐被一个人说服,最后是一起说服最顽固的那个人,有反对意见可以,但一切都需要基于事实。
其二,任何人都不应该随便改变自己的看法,例如片中想看球赛的那个就因为改变而被训斥了一顿,别人根本不稀罕这种见风使舵的人,保持自己的想法直到确信自己被事实说服才是最重要的。
其三,这个男孩与他们非亲非故,他们也得不到任何坏处和好处,但不代表他们就应该稀里糊涂敷衍了事对待这件事,事实真相应该是每个人的追求,为此付出多少努力也是值得的。
十二怒汉电影大学生观后感5篇
![十二怒汉电影大学生观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4b2ad355270722182ef716.png)
十二怒汉电影大学生观后感5篇《十二怒汉》通常被认为是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巅峰之作,而我以为,影片的剧本才是它杰出的关键。
编剧雷金纳德·罗斯在缜密、理性、充满力量的剧作中,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命题:在民主社会中,人们应当如何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十二怒汉电影大学生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十二怒汉电影大学生观后感(1)这是1957年的电影,我看了突然很自卑。
我一向认为西方鼓吹的所谓民主就应是放之四海皆适用的,既然这是一种先进的制度,我们没有理由不引进,但此刻,我隐隐觉得,这种先进的制度,未必真的适合我们的国情啊!我们姑且把民主肤浅的叫做人民当家做主吧,什么叫人民当家做主?就是人民要自我决定自我过怎样的日子,可是这在我们这块土地,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说的不好听,国人越多越没主见,如何为未来决策?如何为未来负责?中国人的标签是什么?中庸;忍耐;明哲保身;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之种种,且不要说《十二怒汉》里一对十一的翻盘,就不要翻盘那么高难度了,我们一小部分只需要坚持自我的原则或底线,60年代的那10年就不可能发生太多事。
一向以为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中国民智大开,民主进程就应是一日千里,但此刻看来,仅仅有智何足道哉?没有立场,没有信仰,这种智永远只能是在蝇营狗苟中苟存的小聪明。
而现实中,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除了四大发明,更多的就是为人之道,帝王之术这些如何在人群中左右逢源的存活之道,说白了就是如何活下来,此刻看来,这真的十分原始,我们认识人性完全是围绕着“自我”这一中心。
当然,到此刻为止,我认为,在官场上,的确是没人玩得过国人的,君不见国人群体中智商最高的基本都扎堆在公务员队伍里。
我们很多人都鄙视公仆,但却背地里都挣破头的要加入他们。
我们只是没信仰而已。
用我此刻的通用经验来说,十二怒汉里的挑头质疑者,就是一sb。
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却要无端的得罪那么多人,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听电影里说的,陪审团成员一天三美元,实际上只需要大家一致投票透过,拿钱走人不就完了?演戏也不用做足全套吧。
《十二怒汉》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十二怒汉》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6f2b2cf5335a8102d2208f.png)
《十二怒汉》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大家有没有去观看过十二怒汉,有没有写过关于十二怒汉的观后感。
以下是我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能够可以分享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十二怒汉观后感范文(一)早先看过米哈尔科夫版本的《十二怒汉》,曾深为之震动,却还未看过57年美国原版的《十二怒汉》,甚感遗憾,今日幸得一见,竟有振聋发聩之感,虽是西德尼·吕美特所导演的处女作,却于朴实无华间流露出的大师气息,而十二位男演员的表演,则更是炉火纯青,观此片,恍惚间不觉时光之流逝,日月之变幻。
九十分多钟的电影,在我感觉好像是只过了十分钟似的,电影拍到这个份上,不得不说已经拍到了极致。
在中国曾有“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之说,其合理性不得而知,而观此片之后,我能够把它理解为仙界的的生活着实欢乐,使得神仙们浑然不觉时光飞逝,一年的时间就如过了一天一样。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部电影也能够给观众带来神仙一般的享受,而就电影而言,更多的是反面的例子,大部分电影看起来极其煎熬和痛苦,观影体验可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每每看完,心境也总是愉悦的,长舒一口气道:“OMG,最终TMD看完了……”《十二怒汉》之所以被我奉为经典,主要是因为这部电影扎实的剧作和高水平的表演,当然也少不了导演对社会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这似乎成为了一部好电影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十二怒汉》在这一点上做的确实十分到位。
在那里我想引用一下“木桶短板效应”,这部电影正是由于各个方面没有短板,才名正言顺的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当亨利·方达坚守着阵地,将对手们一个个说服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想鼓掌的,也许这正是心理作用于生理的一个例证吧。
《十二怒汉》的故事完全发生在一个封闭的房间之中,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在此作出裁决的全过程,案件是指控一名18岁的少年杀害了他的父亲,各项证据都表面少年就是凶手,似乎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了。
这十二名陪审团成员素不相识,因为这样一件事坐到一个屋子里,他们的要决定的是另外一个同样素不相识毫不相干的人的生死——guiltyornotguilty,tobeornottobe,liveordie!影片的点睛之处在于结尾,两个素不相识的陪审员,互通了姓名,将手握在一齐,然后再见各自离去,生活一如既往进行,用一句比较玄妙的话来说,就是民主尽在不言中。
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
![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df6b78e87101f69f31951f.png)
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以下是关于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十二怒汉观后感(一)昨天熬夜看完了《十二怒汉》,很有感触。
影片讲述的是陪审团十二个男人对一个素昧平生的十八岁犯罪嫌疑人最终认定否有罪的故事。
影片设计的精巧让人折服。
故事发生在一个法院陪审团的讨论室里,故事时间也就一个多小时。
在一个暴风雨来临前的傍晚,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身份的十二个男人聚集在这里,由于异常闷热,陪审团的十二个男人都打算尽快把案子了结,好去忙各自的事情。
故事一开始,其他人都显得很懒散,唯独一个人站在窗边陷入沉思,他是一位建筑师,尽管证据都证明那个嫌疑犯有罪,但是他认为一旦这十二个人一致认定有罪,那么这个十八岁的男孩就将被送上电椅,一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毕竟这男孩才十八岁。
他认为,这里面肯定有不合理的地方。
为更有效率完成认定任务,有人建议投票,如果意见一致,大家就可以回家,但只要有一个人不同意,那么就必须好好讨论,仔细研究直到最后意见统一为止。
第一轮投票,只有一个人认为那个男孩是无罪的,而那个人就是那位建筑师,其他人·都用自己的道理企图说服建筑师,而富有戏剧性的是,这个认为犯罪嫌疑人无罪的建筑师并没有被其他人说服。
他提出自己的质疑,并且有些人认为他的质疑还很合理。
在他的不断强调和推理解释后,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他的观点,对所有指证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看法。
最终,这十二个人都达成一致的意见——指控不成立,这个十八岁的犯罪嫌疑人无罪,应当当庭释放。
这部电影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我认为原因有四点:一、主题影片表达的主题是对生命的尊重。
这个被控告杀死他父亲的十八岁男孩,出生贫民窟,性格粗暴,没有文化,甚至连最基本的英语语法都不懂,可以算是社会的人渣。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作为公民也享有公平的权利。
《独立宣言》中说:“人生而平等,生命是人最基本的权利。
”这个犯罪嫌疑人有权得到一个公正的判决。
从陪审团的角度来说,要他们来决定一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生死,应该带着巨大的责任就像决定自己的生死一样慎重。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3bf10e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2.png)
《十二怒汉》观后感《十二怒汉》观后感《十二怒汉》这部电影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亨利·方达、李·科布、马丁·鲍尔萨姆等主演,讲述了在法庭上,一位被指控杀害了自己父亲的十八岁男孩,由十二个人最后审判他是否有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十二怒汉观后感2000字欣赏。
看《十二怒汉》的过程中,我不停在思考,老师布置这项作业的用意何在,是希望我们借这部电影思考如何在群体生活中保持独立理智的批判性思维,还是在组织管理中如何进行科学而理性地决策,又或是在社会中如何推行有效的民主制度?围绕一个贫民窟少年的血案,电影的135分钟大量时间都是在一间闷热的会议室进行的交错对话,给我带来的是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从制度角度看个体与群体一部1957年拍摄的电影,我想放在现在仍然会重复这样的场景和对话。
随着碎片化信息的涌入和大部分人对有效信息筛选和组织能力的不足,人们的主观印象和偏见渗透到几乎每一个生活和工作的细节里。
看见的都不一定是真的,更何况听见的,就像片中开篇大部分人对嫌疑犯的推测都基于对贫民窟、不良少年的刻板印象,而草率地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电影的妙处在于将12个人关在一个会议室里,让他们彼此进行逻辑质疑和讨论——很快,一个成长于贫民窟的人就反驳了他们的主观臆断。
不要从别人的嘴里认识世界。
如果先投票再进行讨论,会不会受别人的投票影响自己下一轮的投票?群体的大部分一致往往会使个体质疑自己的决策——这需要个体极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判断能力;那么如果先讨论再进行投票又会不会因为别人的观点,影响自己的投票?不同的个体意见的不一致如何达成最终群体的统一——这取决于群体的责任意识和一致对真理的尊重,绝对不是因为一场比赛或一场闷热的雨就应该仓促结束的审议。
所以,理性地看,最后无论结果如何,有可能挽回一个少年性命地是因为在这个会议室里建立了一套制度,一套规避了个体偏见和群体不理性的好的制度,好的制度坏人可以退下去,坏的制度好人都无法站出来。
《《十二怒汉》观后感五篇》
![《《十二怒汉》观后感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df06f12f60ddccdb38a064.png)
《《十二怒汉》观后感五篇》第一篇:《十二怒汉》观后感《十二怒汉》观后感影片《十二怒汉》以一件凶杀案为背景,选取陪审这一独特视角,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新颖的艺术手法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反思。
故事讲述纽约贫民窟一名少年被指控杀死自己的父亲,经过州刑事法庭冗长繁复的审讯基本定案,最后交予陪审团讨论。
十二名陪审员的十一个,未经审议便举手赞成少年有罪,只有八号陪审员坚持己见“合理怀疑”,站出来主持公道,在一对十一的不利局面力排众议。
在他坚定的信念下,大家开始严密推理,精细思考,抽丝剥茧地推翻了一条条伪证,局势逐渐转向无罪一方,最终挽救了无辜少年的生命。
故事中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些人物:因为天气炎热而心情暴躁的家伙;一心只惦记着看球赛的棒球爱好者;出于对自己儿子离家出走的怨恨而迁怒于人的倔强父亲;性格友善充当和事老三发咽喉糖的男人;思维敏捷、支持正义的老头;始终关注股票情况的经纪人;习惯高谈论阔的富翁;任何事都会延伸到广告工作上的推销员;一开始就反对集体、坚持己见的男主人公等等,不同的个性、立场制造出不同的矛盾:无罪和有罪论断阵营的矛盾、个体和个体之间的矛盾、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
矛盾制造出冲突,冲突引发愤怒,这些愤怒慢慢汇聚成群体的愤怒,又在交锋、融合的过程中因为达成一致而自然消解。
影片中12个人便组成了一个群体,讨论的过程正是这个“群体”逐渐走向破碎瓦解又转向凝聚共识的过程,其中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的特点和弊端显露无疑。
比如当一群人在一起讨论某个问题时,单个的反对意见就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这种舆论压力迫使个体跟随群体,如在影片的开始,除了八号陪审员,其他所有人都不经思考地认同了法庭所提供的证据认定被告有罪。
从该影片讲,孤身奋战的八号陪审员就是个体正义、理性、尊严与勇气的代表,在投票前一直站在窗前沉思,他冷静的气质表明了他严谨、理智的性格特点。
而与他截然相反的是三号陪审员,在投票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暴躁固执而缺乏理性的,甚至一度在理屈词穷的愤怒中拿刀要伤害八号陪审员。
电影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_观后感_
![电影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_观后感_](https://img.taocdn.com/s3/m/3221983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4.png)
电影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电影十二怒汉1在莫斯科,一个车臣男孩被控杀害了他的养父。
12个来自不同行业的俄罗斯男人作为陪审员聚集在一所中学的体育馆内讨论如何给男孩定罪。
整个案件看起来事实明显且证据确凿,各有私事的陪审员巴不得赶紧结束讨论,于是他们一边催促一边玩闹并决定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这个关乎车臣男孩命运的案件。
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投票表决的时候,11个人甚至位置还没有坐好就投了小男孩有罪,只有一个工程师不认同,比起这个案子更多的陪审员惦记的是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演出.....所谓以公正法律的名义、所谓根据证据,不过是他们只想例行公事,然后赶快完事的托辞。
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下陪审团沸腾了,有的说"你怎么回事,我还要赶车呢,不然就误点了",有的说"我还得参加表演呢过几个小时,赶紧投啊别瞎折腾"那个工程师说:"我们这样投票会不会太快了,我们不可以这么草率的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随后工程师饱含深情说了一个关于他自己的故事.年轻时候的他薪水微薄,他的妻子不得不在外面同时做三份工以补贴家用。
工程师努力工作,发明了一种大有可为的元件。
所里很满意,奖励了他50卢布。
他兴奋的拿着50卢布回家交给妻子,但妻子看着那张可怜的钞票,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外国公司想花大价钱购买他的专利,但工程师拒绝了,他希望这个发明能造福本国人民。
他拿着专利跑遍了俄罗斯,每到一个地方得到的总是同一句话:非常了不起,但是我们这里用不上。
绝望的工程师开始酗酒,并因此而丢了工作和妻子。
他每天不停的喝,想死去卧轨。
但没有勇气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工程师只能到处招惹是非,希望别人能把自己打死。
有一天,他在有几百人的火车上又耍起了酒疯,希望能有人教训自己甚至把他扔下火车。
但所有人都冷漠的把脸扭开,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只有一个善良的母亲和她4岁的小女儿给予了她一点关心。
小女儿问妈妈,这个叔叔疯了,我好害怕!母亲回答到,宝贝,叔叔没疯,他只是很伤心。
法学生十二怒汉观后感
![法学生十二怒汉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7a0620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14.png)
法学生十二怒汉观后感篇一法学生十二怒汉观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看了那部超有名的《十二怒汉》,真的是让我感触良多啊!这部片子,刚开始我觉得不就是一群人在那讨论嘛,能有啥意思?可看着看着,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你想啊,十二个性格迥异、背景不同的人,聚在一个小房间里,为了一个可能关乎一个人生死的案子争论不休。
这其中,有人固执己见,觉得那小子就是有罪,没啥好说的;有人则保持着理性,一点点地分析案件中的疑点。
我就在想,这多像我们生活中的场景啊!也许有时候我们就是那个固执的人,坚信自己的看法,完全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影片里的细节,那叫一个绝!比如那个破风扇,嘎吱嘎吱响,就像每个人心里的烦躁和纠结。
还有大家的表情、动作,真的是把那种紧张和压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觉得作为一个法学生,这部片子给我的启发太大了。
它让我明白,法律不是简单的是非对错,不是一拍脑袋就能下的结论。
可能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改变整个案件的走向。
这让我想到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我能做到像他们那样认真、负责吗?我心里也在打鼓,也许能,也许不能。
但不管怎样,这部片子让我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更重了,也让我知道,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可不能马虎!你说是不是?篇二法学生十二怒汉观后感哇塞,《十二怒汉》这部电影,可真是把我给震撼到了!一开始,我真没觉得它能有多精彩,不就是几个人在那讨论嘛。
但看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十二个陪审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场,那场面,简直比菜市场还热闹!有个陪审员,一直嚷嚷着那个被告有罪,那态度,就好像他亲眼看见了犯罪过程一样。
我就在心里想:“大哥,你能不能冷静点,别这么武断啊!” 还有个陪审员,一直默默地听着大家争论,偶尔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那沉稳的样子,让我都佩服。
这电影里的场景,虽然简单,就是一个小房间,但感觉里面充满了火药味。
每个人都争得面红耳赤,我都担心他们会不会打起来。
不过,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啊!作为一个法学生,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里一直在想:“如果我在那个房间里,我会怎么做?” 可能我也会像他们一样,被情绪左右?还是能保持冷静,理性分析?我真的不确定。
超经典影片《十二怒汉》观后感
![超经典影片《十二怒汉》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fb8bb27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1.png)
超经典影片《十二怒汉》观后感《12怒汉》并不是一出简单的英雄主义赞歌,更多的是以小见大政治制度缩影,从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群体的英雄形象。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哦超经典影片《十二怒汉》观后感一:故事开篇:它向人们显示出一个似乎无可争辩的事实:一个少年杀死了他的父亲;有人看见他举刀杀人的过程,有人听见他杀人过程中的咆哮,有人查证出他从小就有嗜好暴力的前科。
因此,在十二个陪审员中,十一个人几乎是毫无保留地确信,这个儿子就是弑父者。
唯有八号陪审员仍然要求讨论这个案件。
他提出自己的理由,在别人认为明白无误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异议。
在夹杂愤怒咆哮的讨论中,原先被认作明晰确然的案件一步步显得可疑。
最后的结果是十二人都同意,判定少年无罪。
整个讨论和分析的过程非常细致,耐人寻味。
不管你是看过《十二怒汉》的哪个版本,我相信你都会从中领悟些什么,大到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小到人性善恶,而小编想给大家说的,是这里面:你说着我听着的“沟通”。
有人的地方就有沟通,不管是面对面的两个人,还是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你总要和对方一来一往的一听一说的叙述某个事情。
《十二怒汉》是一个一直都在诉说和倾听中进行的故事,所以,它所展现出来的“沟通”的力量,尤为显著。
1.沟通不是为了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故事的开始就是11个判定有罪的大叔一定要证明1个判定无罪的大叔是错的,不过至少态度还不错:“你可以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让我们来告诉你哪里错了!”一但沟通走入了“控制”的圈套,那么沟通必将是无效的。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和你进行的对话只是为了证明你是错的,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很少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哪怕是真的错了——沟通无效!讲道理式的沟通通常是不平等的,是压抑的,是伤人的,即便对方最后承认错了,却伤害了关系,不可取指数5颗星。
2.吵架也是沟通《十二怒汉》里讨论的过程中不乏有口出恶言甚至拳脚相加的场景,这都是愤怒的体现,当然也没真的打起来,估计就是发泄发泄,毕竟人多地方小,动起手来也不方便不是吗!说正事儿,很多人不管是在亲密关系中或是日常人际交往中都会害怕吵架、害怕冲突,这种恐惧会让人丧失力量感,从而自动沦为弱势,有理也没理了。
[观后感]十二怒汉观后感6篇
![[观后感]十二怒汉观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59e12779563c1ec4da710a.png)
[观后感]十二怒汉观后感6篇十二怒汉观后感十二怒汉观后感(一):《十二怒汉》观后感《十二怒汉》这部电影,它是一部黑白电影,虽说它没有斑斓色彩,却深深让我震撼。
场景很简单,一个会议室里,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一台开不动的电扇,十二个男人,另加一个看守人,门被反锁,天气闷热,窗外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
电影里98%的场景就是那间会议室,没有华丽辉煌的场面,没有美丽动人的景观,没有年轻帅气的偶像,甚至没有句剩余的废话,只有12个穿着西装衬衣,汗流浃背的男人,当一部杰出的电影只有这些的时候,那么剩的就是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台词了。
没有外部因素干扰,所有推动剧情发展的只是人物性格,经历和观念上的冲突和矛盾了。
十二个男人,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经历,带着不同的性格,怀着不同的理念素不相识,从未谋面,在一个阴沉的下午,聚在一间屋子里,在法律面前决定着一个18岁男孩的生与死,这在其中的是一个人心里,这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证据确凿,只要达成一致,这男孩有罪,便成了。
然而8号评审员却举起了反对的手。
正是因为有了反对者,这个小男孩才会有重生的机会。
每个人都享有发言的权利,而且有捍卫自己的这种权利。
十二怒汉观后感(二):世上有两样东西使我敬畏,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义。
——康德从历史上看,苦难的俄罗斯有着多姿多彩的个性,人道起来像个圣人,霸道起来像个疯子,浪漫起来像个诗人;时而像个美丽的姑娘,时而像个醉酒的汉子,时而又是个仰望苍穹的哲学家。
但众口一词的是,俄罗斯的艺术有着伟大的传统,从古典音乐、文学、戏剧、诗歌、舞蹈到电影,都到达过务必仰视的高度。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改变,面临前途的迷惘与彷徨,以及对好莱坞大片的盲从,电影业出现了短暂的停滞。
然而,毋庸置疑,《十二怒汉》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片,影片向世人生动展示了面临民族矛盾的俄罗斯现实之创痛,以及人性与社会冲突引发的诸多思考。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导演的《十二怒汉》,借用了1957年美国经典影片《十二怒汉》的框架结构,他将故事的背景置于俄罗斯与车臣深远而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大环境中,把一个有关司法体系、法律制度、人性对于公正与真理不懈追求与坚持的故事演绎得更加深邃。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610a6e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6.png)
《十二怒汉》观后感《十二怒汉》观后感(精选24篇)《十二怒汉》观后感篇1今天看了一部很棒的片子,以至于现在还兴致勃勃,激动地不能入眠。
在没有查看任何本片评论及背景的情况下写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因为怕被左右掉一些直观的印象,先入为主总是让我们失去很多珍贵的感觉。
片名如题目《十二怒汉》。
讲述的是一个由12人组成的陪审团对一个疑似儿子谋杀父亲的案件的裁决。
一九五几年的片子,黑白,场景简单,简单到只有一个房间,其实当一部电影只有一个这样的场景时,你就可以感觉到导演的自信。
近100分钟吧(确切时间不定,因为此刻的激动,也没有再回头看一遍,只是粗略估计),12个男人都在这个空间中,甚至一开始你都会觉得拥挤,每个人都在做各自的事,有些眼花缭乱。
人物(除了两个人最后交换姓名)甚至都没有名字,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从事各种职业(建筑师、推销员……),不同的社会背景,生长环境等等诸多不同点的人,他们聚集在这个房间,裁决一个18岁的少年是否该被送上电椅(不是很清楚美国的法律,应该是死刑的裁决吧)。
最初的设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今天是今年最热的一天”.炎热,让人感觉烦躁不安,而他们所处的空间是一个会议室,唯一的风扇坏了,房间被锁上,以留给这12个陪审人员充分不受干扰的空间。
在进入这个空间以前,庭审告一段落,法官的话也非常重要,虽然这位法官显得很不耐烦这样“显而易见”的案件。
但他依然提出了两种结果,一个便是男孩背叛有罪,一条年轻的生命就此结束;另一个便是男孩无罪释放,但若判断有误,就是放走了一个将来可能对社会有潜在破坏力的杀人犯。
这样两个结果,如果交给我们,当所有证据都将矛头指向男孩时,我们会如何做判断?男主角,他从一开始便与众不同,当其他人走进会议室,为天气的炎热烦躁时,他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风景,应该是在思考。
而接下来,众人便开始展开了精彩的故事。
男主角认为判男孩有罪的证据存在问题,而其他的11个人,从一开始的一致反对,到一步步被说服,甚至是说服彼此,最终走向12个人的统一,判定无罪。
《十二怒汉》观后感(精选6篇)
![《十二怒汉》观后感(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939630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1.png)
《十二怒汉》观后感(精选6篇)《十二怒汉》观后感(精选6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十二怒汉》观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十二怒汉》观后感1《十二怒汉》一部经典的美国黑白电影,讲述了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的故事,进一步折射出美国陪审员制度、法律正义及对生命的尊重的问题。
在美国司法制度中,陪审团制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绝大多数的案件都是由陪审团参与审理的,同时,其陪审员都是通过从最普通的民众中随机抽样产生的,因而陪审团制度可以说是体现民主政治的作用,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制衡司法独断与专横,保障公民自由、民主发挥作用。
在影片中,按照法律程序,必须是一致的意见、也就是12对0的表决结果才会被法庭所采纳,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本着“宁可错放一万,不可枉杀一人”的理念,让这次漫长但激烈的辩论有其进行的必要性。
而陪审团作为相对公平的第三方,理应秉着理性、公平、客观的态度去思考、分析案例,负责地履行其职责。
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阅历的十二个人,在最初的投票里有人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果断地定下结论、有人虽然认真思索做决定但太过于依赖证据,甚至有人漫不经心、为尽快结束辩论看球赛而随意定决,只有8号陪审员,即使所有的证据都指向青年,即使顶着1比11的压力,他仍然提出自己的疑惑,坚持己见,孤军奋战,力求说服其他的陪审员,只因他知这是他们的陪审员职责,他们的投票决定着一条生命的存在或消灭。
而后随着意见不同讨论,涉及到隐私、自尊、良知、原则、种族……讨论者内心那个活生生的人这才一点一点被剥出呈现。
在辩论、反击、争吵、甚至攻击中,他们渐渐“原形毕露”,这才是一个个真实的人,十二个“怒汉”的“怒”,也正是“血性”所在。
十二怒汉观后感5篇
![十二怒汉观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a9fcbc7e21af45b207a8c6.png)
十二怒汉观后感5篇十二怒汉观后感:宏观企业管理,微观组织行为学——《十二怒汉》观后感苏格拉底以死证明,“多数人民主”也可能是“多数人专制”,尤其应对一个似乎证据确凿的杀人案和十二个例行公事的陪审员时,就如同企业里准备不足、例行公事的决策会议,很容易变成领导或是“权威”的一言堂。
除非碰到一个清醒执着的反对者,而且,还要有理有据有技巧,才能战胜十一对一的强大群体压力,《十二怒汉》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人和质疑与引导技巧。
太极之刚柔并济:说服十一个陪审员,8号运用了不同的策略,你柔我刚,你刚我柔,借力打力。
对沉默寡言认真思考的或是表面逻辑清楚,实际并没有认真思考的,充分抓住思考成熟的逻辑论述,一句不让,直接说服,或是利用机会凸显自己的逻辑正确,争取信任,比如,应对12号,一向追问到他说出“没有人能够确认那一点,我们又不是在做科学论证”;对被情绪控制的,制造沉默,避其锋芒,利用群体压力,凸现其无理性,比如很多时候对3号和10号的态度;对其相互之间意见的不一致,充分放大和利用,引起内部争议,静观其变而得到更多有利于自己的论据和支持者,分化论敌,比如当出身于贫民窟的5号与其他人关于出身问题发生争执时,还有很多状况下,都是任凭大家互相讨论,而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有时候他其实已经有成熟的意见。
此博客除引用资料外全部为本人原创,请注明:转自三真阁justlaugh.讨论商业及管理,请访问我的专题博客:《岩上博》yanshangbo.当然,有的状况下也要以刚对刚,但要击其关节,令其避无可避、转无可转。
手中有驳倒对方逻辑基础或者基础证据的杀手锏时,有目的的把对手逼到最后一步,再准确出击,从根本上击倒对手的逻辑信心,应对3号提出的凶器证据,8号就拿出了最有信心和最出其不意的论据,一把和凶器完全相同的摺刀,而且是把大家的指证从泛泛的“出身”、“前科”逼到凶器上才拿出来。
兵法之知己知彼:十一个反对者,组成一个反对群体,实际上分成两部分,核心反对人员和助力人员,而体此刻个体身上,群体的作用则体现为两种——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前者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后者相反,个体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
十二怒汉观后感9篇
![十二怒汉观后感9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c6aaf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03.png)
十二怒汉观后感9篇十二怒汉剧情简介法庭上,对一个被指控杀害父亲的十八岁男孩的宣判正在进行,而最终的审判还须要考虑此次由十二个人组成的陪审团的看法。
十二怒汉“合影”这十二个人各有自己的职业与生活,他们当中有巧舌如簧的广告商、仗义执言的建筑师、正义英勇的上班族、卑视平民的新贵族、追求真相的的钟表匠、精明冷静的银行家、只赶时间的推销员。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索和说话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达扮演的建筑师之外,其余的人都对这个案子不屑一顾,在还未进行探讨之前就早早认定男孩就是杀人凶手。
一切的证据都显示男孩是有罪的,大家觉得好像毫无探讨的必要。
但第一次的表决结果是11对1认为男孩有罪,根据法律程序,必需是一样的看法、也就是12对0的表决结果才会被法庭所接受。
首先站出来赞成无罪的是8号,由于8号的坚持,也随着对三个关键证据的科学推想,赞成无罪的氛围起先在其他十一个陪审员之间扩散。
对男孩是否有罪的表决也起先出现戏剧性的变更:11对1、9对3、8对4、6对6、3对9、1对11。
最终,通过了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全部的陪审团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
最终,12个陪审员都达成了一样看法:无罪!十二怒汉观后感9篇现代观看的电影无不一不具备精致的画质,色调突出的图景,宏大多变的场景等特点,然而,今日想向大家介绍的是一部拍摄历史悠久的黑白电影——《十二怒汉》。
下面是我整理的十二怒汉观后感9篇,一起来看看吧!十二怒汉观后感1早先看过米哈尔科夫版本的《十二怒汉》,曾深为之振动,却还未看过57年美国原版的《十二怒汉》,甚感缺憾,今日幸得一见,竟有振聋发聩之感,虽是西德尼·吕美特所导演的处女作,却于朴实无华间流露出的大师气息,而十二位男演员的表演,则更是炉火纯青,观此片,恍惚间不觉时间之消逝,日月之变化。
九非常多钟的电影,在我感觉似乎是只过了非常钟似的,电影拍到这个份上,不得不说已经拍到了极致。
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
![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b2cfd82cc58bd63186bdfc.png)
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十二怒汉》中亨利方达饰演的8号说,“合理怀疑是我们司法制度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
”整部影片就在实践着这一原则,影片虽然十分理想主义,但深深植根于现实。
《十二怒汉》是影史的不朽名作,在豆瓣排名第26,IMDB排名第7。
下面是3篇关于《十二怒汉》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十二怒汉观后感_篇 1 这是一部表现美国陪审员制度的黑白片,也是一部“清谈类”的推理电影。
一间房,一台饮水机,一架风扇,一座衣柜,一张桌子,十二个来自不同阶层的男人。
影片的一开始,在“铁证如山”的证据面前只有8号陪审员坚持被告人是无罪的(我知道好戏要开场了)。
之后8号陪审员分别从物证和人证出发,通过观点重组,细节推断,现场重建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一举推翻证人的谎言,证明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为实的“推理”规条。
“清谈类”的推理小说和电影,成败的关键在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推理的过程上。
片子看到一半的时候,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七个证人》,从推理小说的角度看,《十二怒汉》中的“侦探”用到了大部分的破案方法,但在推理的厚重感上还有所不足,这种“厚重感”体现在线索间关联度上,逻辑性是比线索多寡更重要的推理要素(这也是我觉得《荷兰鞋》与《法国粉末》旗鼓相当的原因)。
影片叙述张弛有度,恰到好处的在每一轮的推理后安排“中场休息”时间,让观众有时间和精力回味故事之外导演要表达的东西。
除了正义,司法制度,民主制度,“疑罪从无”外,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从小接受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处事准则。
虽然片名叫做《十二怒汉》,但十二名陪审员中的大多数却还是理性的绅士,他们坚持着不同的观点,却也一直捍卫着对立者说话的权利,片中的有一位陪审员说的好,大意是:“我不是哪一方,我只站在事实这一方。
”抱团并不代表着掌握了事实,真相才是唯一可以横亘在对立方中间的高山,而我们要的是有登上这座高山的勇气和毅力。
该片拍摄于1957年,里面的很多演员现在也已作古,但我还是怀念他们身上的汗水味,就像在怀念所有心无旁骛的推理故事一样;我想念那夏夜哗啦啦的雷雨声,就像在想念所有“名侦探”身上的“光辉”一样。
十二怒汉观后感4篇
![十二怒汉观后感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44ce60960590c69fc37643.png)
十二怒汉观后感4篇一个会议可以判决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是这个会议的成员,会怎么表现?《十二怒汉》是一部场景非常简单的电影,不过传达了很多内容。
一个18岁的少年被认为杀害了他的父亲,所有出现的证据对这个孩子都很不利的时候,这场会议可以决定少年的生命,每个人在这场会议中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但美国法律让大家聚在一起,要如何发挥手中的权利与义务。
在会议中,有理性负责的人,有只关注个人私事对会议结果无所谓的人,有只想达到个人目的的人,但也有负责任的人,这些负责任的人会试着把会议引导到好的方向。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细节很重要,如果拼凑出足够多的细节,虽然不能完全还原事实,但可以推翻不符合事实的猜测。
细节有很多,人的言谈举止,外表特征,语气,行为,更深一层可能是一个人的环境等,观察的越仔细,我们可能得到的越多。
此外,我还明白要尊重事实,而不是仅仅听一个人说了什么。
人是会自我欺骗的,可能我们会说服自己相信某事,然后我们就信以为真的拿出来说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实事求是,语言是廉价的,要学会用脑子。
简单不一定不深刻,不是非要花费多少钱,才能做的好,有资源可以做的更好,但资源不是把事情做好的必要条件。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说的是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甚至有不同目的的人,最终怎么讨论出事情结果。
十二怒汉,因为大家性格不同,不容易相处,暂时在一起,容易让各自生气吧。
打开电影《十二怒汉》,这一次我的心很静。
这是一部黑白电影,场景很简单,一个会议室里,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一台开不动的风扇,十二个男人,另加一个守门人,门被反锁,天气闷热,窗外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
十二个男人,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经历,带着不同的性格,怀着不同的理念,素不相识,从未谋面,在一个阴沉的下午,聚在一间屋子里,在法律面前决定着一个18岁男孩的生与死。
这在其中的十一个人心里,本是一件十分十分简单的事,证据凿凿,只要达成一致,这男孩有罪,便成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怒汉观后感2000字欣赏
《十二怒汉》这部电影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亨利·方达、李·科布、马丁·鲍尔萨姆等主演,讲述了在法庭上,一位被指控杀害了自己父亲的十八岁男孩,由十二个人最后审判他是否有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十二怒汉观后感2000字
欣赏。
看《十二怒汉》的过程中,我不停在思考,老师布置这项作业的
用意何在,是希望我们借这部电影思考如何在群体生活中保持独立理智的批判性思维,还是在组织管理中如何进行科学而理性地决策,又或是在社会中如何推行有效的民主制度?围绕一个贫民窟少年的血案,电影的135分钟大量时间都是在一间闷热的会议室进行的交错对话,给我带来的是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部1957年拍摄的电影,我想放在现在仍然会重复这样的场景和对话。
随着碎片化信息的涌入和大部分人对有效信息筛选和组织能力的不足,人们的主观印象和偏见渗透到几乎每一个生活和工作的细节里。
看见的都不一定是真的,更何况听见的,就像片中开篇大部分人对嫌疑犯的推测都基于对贫民窟、不良少年的刻板印象,而草率地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电影的妙处在于将12个人关在一个会议室里,让
他们彼此进行逻辑质疑和讨论——很快,一个成长于贫民窟的人就反驳了他们的主观臆断。
不要从别人的嘴里认识世界。
如果先投票再进行讨论,会不会受别人的投票影响自己下一轮的投票?群体的大部分一致往往会使个体质疑自己的决策——这需要个体极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判断能力;那么如果先讨论再进行投票又会不会因为别人的观点,影响自己的投票?不同的个体意见的不一致如何达成最终群体的统一——这取决于群体的责任意识和一致对真理的尊重,绝对不是因为一场比赛或一场闷热的雨就应该仓促结束的审议。
所以,理性地看,最后无论结果如何,有可能挽回一个少年性命地是因为在这个会议室里建立了一套制度,一套规避了个体偏见和群体不理性的好的制度,好的制度坏人可以退下去, __好人都无法站出来。
当然,每个制度都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民主最大的好处就是,以一个大的基数去减少群体性错误的偏差(这是我觉得的大多数“民主”能实现的)。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一出好戏》,讲的就是群体对于个体,或者说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让我想到路西法效应——就是一个环境情境对于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恶劣的环境下,好人也变成恶人。
只有在一个受到保护的制度里,一位有独立思想且能够坚持自我的人,才能理性地 __、说道理,不受情绪影响,不受权威压迫。
经常有关于人治还是制度治理的争论,建立一个好的制度考验管理者对公平、公开、公正的追求,也考验其胸怀和智慧。
《十二怒汉》通过戏剧化的一层又一层细节的剖析,一次又一次观点的冲突,也将两个对立群体不断打断再重组。
起初的对立是观点的对立,然后是理性思维的逐渐合理到接纳,再到思维模式的对立,经过反复考量证据的可信度后,直到最后那个才被说服的人,在我看已经无关对错和是非,而是人性的对立——这与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又何其相似!
片中有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我们来到这里是肩负责任,而不是只是吵架和通知。
十二位怒汉,好像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愤怒的故事,影响着他们的决策。
那唯一一位坚持自己观点的人,确实给管理者现场演示了:如何让大家接纳自己的建议、如何在少数的场景中说服大多数、如何让自己的决策变成大家的决策,也让人思考一个问题:其实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很容易改变的,如何去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因具体情境而定,也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在工作的经历里,也曾遇到过不同类型的决策者,有武断型的:一言堂自己拍板,有狡猾型的怕担责任者:共同签字共同决策,也有智慧型的:一票否决制和多数肯定制。
在这里,我倒觉得每一种类型的管理者其实都无所谓对错,放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都有其权力的
发挥作用。
电影给我提供了一种思路,是如何逐渐争取小部分,扩大阵营以后再争取大部分。
《十二怒汉》通过一个案子,以陪审团制度如何审案,充分展示了民主的意义。
政治其实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节,每一个被偏见影响的公民,在无人伸张正义的时候可能影响的是群体的失智甚至社会最终的走向。
今天被冤枉的可能是一个贫民窟的劣迹斑斑的儿童,明天可能就是在文革中受到挤压的 __,历史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和故事。
美国的 __一直受到尊重。
但,民主是如何推行的则更值得深思。
记得以前看刘瑜的《民主的细节》,里面有几个观点使我印象较为深刻:民主并非完美,过分民主可能会导致“过度防御”,决策时间过长;民主需要不停地使用它,激活它。
《十二怒汉》用民主中的冲突来阐述如何使用民主、激活民主,这才是我们并非盲目高喊民主口号,真正寻找到适合我们的 __该思考的。
回归到现实中,电影固然揭示了很多值得更深程度思考的点,然而如何从制度、管理、政治角度来推行这样的制度值得人琢磨,也许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考虑如何结合。
求真求实的意识。
如果8号陪审员是一个和大多数人一样盲从的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一个案件乃至一个生命,故事的走向肯定不一样。
独立的意识和人格是这个社会最难能可贵的,用第一性原理去判断事物,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是所有事务科学决策的基石。
增加基数的范围。
在查询了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以后发现陪审团成员的数量以及陪审通过率的要求,这些都与案件的指控罪名有关系。
如果“十二怒汉”只有三个人可能结果又不一样——趋同率会更高;后来美国的陪审团成员更注重多元化,包括增加女性、各种族、各教育层次。
给我的启示是,理性人的产生应当适度的扩大范围,只有充分公开透明,最终的结果才能更趋向于最理性化。
毕竟基数的扩大,又多了互相制约和监督的可能性。
合理自洽的逻辑。
电影的最终也并没有说,杀人犯到底是谁。
但最后一位陪审员的崩溃和8号陪审员走出法院天空放晴后的微笑倒
是也让人看完电影有种轻松的感觉。
人,总免不了情绪化,情绪化的人也有自己一套自认为合理的逻辑。
很多事情其实并不像审判案件一样有对错和输赢之分,在管理中有很多黑白之间和似是而非的工作问题,人生中也有很多进退两难和言不由衷的困惑疑虑,能够用一种自己能说服自己觉得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心存坦荡就好。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