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为《致橡树》,该课文选自现代诗人舒婷的作品,是一首以橡树为象征的爱情诗。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持和执着,以及对爱人的深情告白。
本课文情感饱满,意境深远,适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舒婷这位现代诗人,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进行感悟和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诗歌的表达,引导学生思量爱情的真谛,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课文、诗歌分析、作者介绍等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和相关音频。
3. 学生练习册:用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舒婷的诗歌朗读,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预习导入(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致橡树》的诗句,让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3. 导读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橡树代表坚贞不渝的爱情,树叶代表爱情的变化等。
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中的情感变化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参预,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合理的互动交流。
5.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思量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和追求。
可以通过提问、写作或者小组演绎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力量。
6.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舒婷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歌作品,由舒婷创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本文将以《致橡树》为主题,分五个大点阐述其意义和内涵。
正文内容:1. 橡树的象征意义1.1 橡树的生命力:橡树是一种长寿的树种,象征着坚毅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2 橡树的坚固性:橡树的根深蒂固,代表着坚定的信念和不轻易动摇的态度。
1.3 橡树的成长:橡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成长为高大挺拔的树木,象征着经历与成长的力量。
2. 诗中恋人的形象2.1 爱情的执着:诗中的恋人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不离不弃的决心。
2.2 爱情的牺牲:恋人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3 爱情的坚定:恋人的爱情坚定不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3. 诗中的情感表达3.1 爱情的温暖:诗中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温暖和互相依靠的情感。
3.2 爱情的忠诚:恋人对彼此的忠诚和信任是坚不可摧的。
3.3 爱情的柔情:诗中透露出恋人之间的柔情和温和的关心。
4. 诗中的人生哲理4.1 爱情的意义:诗中表达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它给人生带来的意义。
4.2 坚持的力量:诗中恋人的坚持和执着给人们以力量和勇气,鼓励人们面对难点和挑战。
4.3 生命的价值:诗中呈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珍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5. 诗歌的艺术特点5.1 诗歌的形式:《致橡树》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5.2 诗歌的语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3 诗歌的节奏:诗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强烈,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韵味。
总结:《致橡树》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诗中恋人的形象、情感表达、人生哲理和诗歌的艺术特点等五个大点的阐述,展现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它告诉我们爱情的伟大和无私,坚持的力量以及生命的价值,同时也展示了诗歌的美妙和艺术的魅力。
《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致橡树》优秀教案篇1一、导语: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
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简介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2.指名读。
(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3.齐读。
(教师板书重点字词)五、教师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说课稿所涉及的教材为《致橡树》这首诗歌。
该诗是中国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抒情诗,以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匡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b.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c.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2. 能力目标:a.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的分析方法解读其他诗歌。
b.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对爱情和坚持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b.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a. 匡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情感表达。
b.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主题思量和个人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橡树的视频或者展示一张橡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橡树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思量和想象。
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阅读《致橡树》这首诗歌,让他们先自己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思量和讨论。
3. 教学展开(30分钟)a.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行数、节奏等特点,匡助他们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同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音韵效果,如比喻、拟人、压韵等,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语言运用和美学价值。
b.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通过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匡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例如,橡树象征坚持和执着,树叶象征爱情的痕迹等。
c.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主题思量和个人感悟。
通过提问和讨论,匡助学生思量诗歌中表达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和经历出发,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选择其他诗歌进行分析和欣赏,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解读诗歌。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由舒婷创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人类之间的情感为主题,通过对橡树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致橡树》的课程内容。
正文内容:一、诗歌背景1.1 诗歌创作背景舒婷是中国现代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主义为主题。
《致橡树》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社会转型期。
1.2 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致橡树》以橡树作为象征,通过描绘橡树的成长和顽强不拔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诗歌结构和形式2.1 诗歌结构《致橡树》是一首五言绝句,共有四个小节,每一个小节四句。
2.2 诗歌表达手法诗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橡树比作爱情,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坚守。
2.3 诗歌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明快,韵律优美,通过压韵和平仄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三、诗歌内涵解读3.1 橡树的象征意义橡树象征坚毅、执着和忍耐力,代表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坚守。
3.2 橡树与爱情的比喻作者将橡树与爱情进行比喻,通过描绘橡树的成长和生命力,表达了对爱情的夸姣憧憬和执着追求。
3.3 爱情的力量和意义诗歌中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意义,爱情可以使人变得坚毅、勇敢,有了爱情的支持,可以战胜一切难点和挫折。
四、诗歌语言特点4.1 比喻和修辞手法诗歌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橡树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4.2 诗歌的抒情与感染力诗歌通过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抒情和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4.3 语言简炼而富故意境诗歌的语言简炼而富故意境,通过少量的文字,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五、诗歌的意义与启示5.1 爱情的坚守和执着《致橡树》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启示人们在面对爱情时要坚持和努力,不轻易抛却。
5.2 爱情的力量和夸姣诗歌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夸姣,使人们相信爱情可以赋予人们力量和勇气,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致橡树》这首诗的主题、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致橡树》的诗歌原文。
2. PowerPoin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爱情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爱情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于爱情的思考和感受。
2. 导入诗歌(10分钟)教师朗读《致橡树》诗歌原文,并引导学生跟读,使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语调。
3. 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1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致橡树》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和情感体验?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执着?4. 分析诗歌意境和表达方式(15分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例如,诗歌中的橡树、心脏和血液等意象代表了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比喻和修辞手法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情感和思考?5. 学生表达和分享(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于学生的表达和分享进行总结,强调诗歌对于爱情的表达和思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和体验爱情的美好和复杂。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于诗歌《致橡树》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通过学生的表达和分享,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对于诗歌意境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学生也能够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致橡树》说课稿1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致橡树》选自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
本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风格差异比较明显,但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舒婷的致橡树。
这是一首当代爱情诗、朦胧诗。
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尊重的新型爱情观,诗人构思、立意新颖,运用了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
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鉴赏它,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职业高中的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习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极为薄弱。
但这首诗的内容跟生活贴近,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进而提高理解能力。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怎样生动形象地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职教语文“合格”“够用”的一种诠释,这个“合格”,关乎做人的合格;这个“够用”,需要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关于朦胧诗派和舒婷的文学常识;通过熟读背诵积累优美诗句。
2、能力目标――学习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并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平等独立的新型爱情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旨,理解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方式方法本课课型定位:诵读鉴赏课。
学习方式:“四步导读式”精巧导入 创设美→激情诵读 感受美→探究阅读 领悟美→拓展阅读 发现美。
学习方法:诵读鉴赏、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本文安排1课时第一步 精巧导入 创设美将列举古人关于爱情的诗句,用多媒体播放轻柔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背景音乐,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美感,为欣赏本诗孕育情感导入新课。
第二步 激情诵读 感受美1 师生听读。
放丁建华的配乐诗朗诵,充分营造鉴赏氛围,帮助学生入境。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共3篇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共3篇《致橡树》参赛说课稿1《致橡树》参赛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我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一课《致橡树》的教学设计。
该课程是我设计的中学高一年级文言文课程的一部分,以领悟爱情的真谛及其价值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感悟为教学重点。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精选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领悟爱情的真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本文的作者是缪枫,诗人、小说家,现为台湾宜兰女子高中文学教师。
他的的《致橡树》是一首短诗,它通过对一棵橡树的爱慕来表达对人类爱情的追求。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真爱应像橡树一样,经得起阻挠、风霜雪雨的考验而永远长存。
2. 课文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1)背诵整首诗,体味诗意。
(2)多见、多读,理解佳句,提升诗意。
(3)分析诗句的层次和核心思想,揭示文本的显隐含义。
3. 课堂重点(1)探究诗歌的表达形式和美学特点。
(2)分析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理解诗歌的更深层次内涵。
(3)探究爱情的内涵、真谛、价值和意义,理解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呈现“英雄榜”的方式,展示学生在前期自主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当点拨、引导,确保所有学生都准确地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
2. 阅读课文首先让学生熟读《致橡树》全文,体味诗意和诗的音色,然后引导学生从字面和周围的环境中,探究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此过程中,老师可根据课堂情况和学生的表现,根据需要适时给出启示和提示,使学生能够快速、深入地理解诗的核心思想。
3. 展开课文探究此环节可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概括、解释诗的意义,进一步剖析诗歌的体裁特点和美学价值;第二次是让学生自行思考诗中的深层思想,启发学生探究爱情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
4. 探究爱情的内涵和价值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爱情的内涵和价值,思考爱情对人类的意义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爱情。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橡树与爱情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本文将围绕《致橡树》这首诗进行说课,探讨其主题、结构、语言特点以及意义。
一、主题分析1.1 探讨爱情的坚贞《致橡树》通过描述橡树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1.2 表现对爱情的忠诚诗中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对爱情的忠诚和坚守,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和珍视。
1.3 反映爱情的无法割舍橡树的形象在诗中一再出现,传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无法割舍和执着追求。
二、结构分析2.1 诗歌体裁《致橡树》是一首现代诗歌,采用自由诗的形式进行创作,没有固定的格律和韵律。
2.2 分节结构诗歌分为五节,每节都以“我爱你”开头,形成回环的结构,突出了作者对爱情的表达和情感的强烈。
2.3 语言运用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意境和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三、语言特点3.1 比喻的运用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如“我爱你,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等,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3.2 拟人的形象作者通过将橡树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和生命力,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3 抒情的语言诗歌中充满了抒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爱和向往,让读者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情感的共鸣。
四、意义探讨4.1 对爱情的理解《致橡树》通过描绘橡树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呼吁人们珍视和坚守真挚的感情。
4.2 对生命的态度诗歌中的橡树形象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启示人们珍惜生命、珍惜爱情,坚定不移地向前行。
4.3 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致橡树》这首诗,作者引发人们对爱情、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让人们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一切。
五、结语《致橡树》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思考的现代诗歌,通过橡树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和探讨,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也更加珍视和珍惜生命中的爱情和情感。
《致橡树》yc说课稿
《致橡树》yc说课稿第一篇:《致橡树》yc说课稿《致橡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致橡树》是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的代表作。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
本单元共收录六首中外现代抒情诗,表现出理想、青春、爱情等主题。
学习这六首诗歌,要通过多形式的,反复诵读,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从而体会生活,感悟人生。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
这首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利用各种意象表达了诗人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的班级是综合高中高一五班,学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青春期,对诗歌有一定了解,也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
因而,用爱的主题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用诗的甘泉来浇灌他们的心田,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他们价值观、爱情观的确立也会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教学目标:1.(“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又是文学中的文学”而“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
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的教学目标第一点设置为)培养学生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紧接着: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3.(最后)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我设置为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设计依据:在于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读懂文章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而教学难点:我设置为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因为本诗既是爱情诗也是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致橡树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难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致橡树教学说课稿
致橡树教学说课稿作为一位教师,每一次的活动教学,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来设计说课稿。
那么,说课稿应当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致橡树教学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致橡树教学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控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会诗歌情感。
情谊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掌控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同等、相互依存、密切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美读、美感、美思教学进程: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
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
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遭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凝听一位新时期女性当代模糊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诵诗歌,掌控诗歌情感基调。
师:观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掌控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诵,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现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诵入耳出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观赏,并随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凝听的进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诵摸索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第一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当指什么呢?生:木棉和橡树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效地对自己的教学课程进行说课稿的编写,可以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巨大提升。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致橡树教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及重点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
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
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预习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1)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xuàn、jia、jǐ、lì、ǎi、lán、ní)②威仪/仪容攀援/攀登(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效地对自己的教学课程进行说课稿的编写,可以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巨大提升。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
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
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是中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诗人北岛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和追求完美的渴望。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致橡树》进行分析,包括诗歌背景、情感表达、艺术手法和主题意义。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背景北岛,原名魏建军,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北岛诗派”的创始人。
他的诗歌作品大多以自由、直接、深情的风格著称,对社会现象和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表达。
1.2 诗歌创作背景《致橡树》是北岛在1981年创作的一首诗,当时他正处于创作高峰期。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完美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由和真实感情的追求。
1.3 诗歌背景意义《致橡树》的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诗歌的重要线索。
作者的背景和创作环境使得诗歌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为读者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
二、情感表达2.1 对爱情的坚贞执着《致橡树》通过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
诗中橡树象征着作者对爱情的追求,而恋人则代表了作者对完美爱情的向往。
作者通过对话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不放弃的态度。
2.2 对完美爱情的渴望诗中的恋人不断要求橡树为其改变,追求完美的爱情。
作者通过恋人的要求和橡树的回应,表达了对完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渴望体现了作者对真实感情和自由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真实和自由的渴望。
2.3 对爱情的矛盾心态《致橡树》中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矛盾心态。
恋人对橡树的要求不断变化,橡树也在不断回应。
这种矛盾心态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不满足的矛盾心理,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爱情的矛盾感受。
三、艺术手法3.1 对话形式《致橡树》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表达,通过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思考和表达。
这种对话形式使诗歌更具生动性和情感表达力,增强了读者对诗歌的共鸣和理解。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以舒婷的诗歌《致橡树》为文本,通过诗歌赏析的方式,
引发学生对爱情及人生的思考。
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情感描写以
及诗歌背后的寓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认识、理解《致橡树》这首诗歌的背景、脉络和情感表达;
- 理解诗中所传达的爱情主题及对生命的态度。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情感和意境;
- 提升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能够从诗歌中理解人生的哲理。
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爱情和友情的理解和珍惜;
-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了解《致橡树》的作者舒婷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
-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课文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 难点:
- 如何通过诗歌赏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爱情和生命的主题;
-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1. 教学方法:
- 情感教育法: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共鸣,培养
学生对爱情和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 课堂讨论法: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是《致橡树》,该篇诗歌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舒婷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人之间的爱情为主线,通过描绘橡树对人的深情厚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思考和追求。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了解舒婷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诗歌的赏析,引导学生思考爱情的真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舒婷的介绍视频或者展示舒婷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呈现与感知(10分钟)教师将《致橡树》的诗歌内容呈现给学生,可以通过投影或手写展示诗歌的文字内容。
然后请学生静默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与解读(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诗中的橡树象征着什么?”“诗人通过橡树对人的深情表达了什么情感?”等等。
4.鉴赏与欣赏(20分钟)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诵录音或者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音韵。
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朗诵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5.拓展与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6.归纳与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写一首类似的诗歌。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致橡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2 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诗歌,旨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情感。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以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爱情观著称。
这首诗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否定了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对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舒婷及其创作风格。
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平等的意识。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对理想和人生的追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情观的深刻内涵。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爱情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并背诵《致橡树》这首诗的内容;2. 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包括语调、节奏和停顿等;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并能够进行简要的解读;4.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致橡树》诗歌的理解和背诵。
2.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主题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课本《致橡树》诗歌篇。
2. 教具:投影仪、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与树木有关的音乐,并展示一些有关树木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树木的注意和兴趣,为诗歌的学习做铺垫。
2. 课文导读(10分钟)教师将《致橡树》的诗歌内容展示在投影仪上,并向学生朗读诗歌,引导学生跟随朗读。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探索。
3. 诗歌朗读(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练习。
首先,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如语调、节奏和停顿等。
然后,教师分段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注重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4. 诗歌分析(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首先,教师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然后,教师给出一些关键词,如“橡树”、“爱情”、“坚持”等,让学生围绕这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和解读。
5. 诗歌背诵(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练习。
首先,教师分段示范诗歌的背诵,并带领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背诵,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背诵成果。
6. 情感表达(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对爱情有什么理解?”、“你觉得坚持的力量有多大?”等,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进行诗歌的复习和背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致橡树》这首诗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背诵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当代诗歌《致橡树》,说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首先我们的《语文》课本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中职学校通用教材。
《致橡树》出自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
作品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中职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
因而学习本诗有利于健康情操的形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诗歌的要求“品位语言,感受艺术魅力”,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意象、象征手法运用,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②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③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同时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
②情境教学法
③讨论对比法
整体教学通过情感教学法展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锦上添花。
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对当代诗歌有一定了解,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易于体会,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无法准确把握诗歌意象,深刻领会诗人情感。
鉴于学生现有情况,我确立一下学法:
①诵读法
②联想鉴赏法
③比较鉴赏法
整体学习过程则通过参与学习法展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并附时间安排:
1、精巧导入创设美
2、激情诵读感受美
3、探究阅读领悟美
4、拓展阅读发现美
(一)、(首先导入新课)
我将借用2011年热映的一部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导入,让学生一边聆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影片剧照,细细体会一份弥足珍贵的校园爱情。
此环节定能将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带入诗歌情境。
接着,我会给出舒婷的照片,让学生先谈谈对舒婷的认识,再补充说明,从而完成作者简介。
(二)激情诵读,感受美(由此进入下一个环节--------)
1、学生齐读(纠正字音)
2、个别朗读(进行点评)
3、名家范读(我会播放丁建华的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诗歌情感)
4、配乐朗读
在此环节,齐读能引发群体感受,范读能激发美感,配乐朗读能制造情境、把握节奏。
此时学生定会沉浸在优美的诗歌旋律中,我们的教学也将顺势而下,进入探究阅读。
(三)探究阅读,领悟美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可选择典型景物用以表达特定情感,所以要想准确把握诗人情感,应从赏景入手。
我会以课件的形式创设情境,借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1、首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判断诗歌的转折句在哪里?从
而将诗歌一分为二。
2、接着思考诗人否定的是怎样的爱情观呢?
我会让学生先欣赏这些图片,结合诗歌第一层的内容,找出六种事物(即意象),接着找出描写这些事物的句子,划出最能表现事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得出事物的突出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将事物的特点与爱情联系起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推导出诗人表达了怎样的爱情,从而得出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表格可以直观展示出诗人对庸俗爱情观的否定,从而为下文理解诗人向往的爱情打下基础。
在否定了几种爱情后,作者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3、那么诗人向往的爱情是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树的具体形象是怎样的,两棵树的根、叶又是怎样,它们在一起是怎样相处的?因此我们仍然借助图片直观展示。
首先引导学生将这些树的形象和诗中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结合。
尤其是对橡树和木棉象征意义的理解,让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读,唤醒其性别意识,展开丰富想象,得出橡树象征的是男性的阳刚之气,木棉象征的是女性的阴柔之美。
无形中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接着将诗歌内容与爱情联系起来,把描写树的形象的语言转化为表达爱情的语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适当点拨,派代表发言。
这
样,我们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4、最后完成课堂小结
我会以提问的方式展开,巩固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情感。
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诗歌创作方法,为以后鉴赏其他抒情诗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扩大情感范畴,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
(四)、对比阅读发现美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我会给出两个课后思考题:
1、列举古代写爱情的诗句有哪些?
2、将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爱情观。
同时为了巩固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将配乐诵诗歌,在和缓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最后附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终结,必要的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人情感。
在教材处理上,直接抓住诗歌意象进行鉴赏,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当然,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学生情感体验不丰富,在体会诗人情感时,须反复引导。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认识和构想,恳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