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身知耻——《孟子》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单元

诚身知耻

礼、义、廉、耻、信,是儒家学派非常重视的齐身修养的方略。孟子发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齐身”修养的言论,认为“思诚者,人之道也”,要对自身问“诚”。同时,孟子又将“诚”归于“义”与“善”,行“善”“义”而诚。孟子又言“耻之于大人矣”,认为君子贤人要“知耻”,知耻而廉,“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不仅如此,即使妻妾尚知耻,况君子乎。孟子用恳切的言论阐述了“知耻”对家国的重要作用,并且阐述了“教”对自身修养的作用。孟子的这些言论对当今社会廉正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单元在掌握孟子“诚”“耻”的内涵和意义基础上,要掌握选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并学习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①,招虞人②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③。”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①[田]通“畋”,打猎。

②[虞人]守园林的官吏。

③[“志士不忘在沟壑”两句] 有志之士不会忘记自己身处沟壑的处境,有勇之士不会忘记抛头颅洒热血。元,首,脑袋。

孟子曰:“大人①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章句下》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②,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③;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④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尽心章句上》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⑤?”

——《孟子·告子章句下》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⑥,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

①[大人]指有德行的人。

②[“居下位而不获于上”两句]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

③[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 那是专把侍奉某个君主当作快乐的人。

④[天民] 朱熹《四书集注》云:“民者,无位之称,以其全尽天理,乃天之民,故谓之天民。”

⑤[君子不亮,恶乎执]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够有操守呢?”亮,同“谅”,诚信。

⑥[反身而诚] 反躬自省,诚实无欺。

仁莫近焉①。”

——《孟子·尽心章句上》

鉴赏品析

中国主流思想一直强调“信”。孔子的“四教”,孟子的“五伦”,贾谊的“六美”,董仲舒的“五常”,皆包括“信”。宋明理学诸子更是大肆论述。不过,儒家对“信”并非全“信”,孔子一方面称:“民无信不立”(《颜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另一方面又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子路》)。孟子补充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下》)。

《孟子》与《中庸》完全相同的内容是强调“诚”的问题,《中庸》里有若干章都反复强调了这个问题,而《大学》所提出的人生进修阶梯,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级也是“诚意”的问题。由此可见,“诚”的确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孟子在这里由“明善”到“诚身”;由“诚身”到“悦亲”;由“悦亲”到“信于友”;由“信于友”到“获于上”,直到“民不可得而治也”的反面,那就应该是“民可得而治矣”。所以,孟子最后说,“至诚而不动者,来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就是孟子这里所说的意思了罢。

总之,先秦儒家重视“信”,但将其置于“仁”、“义”之下。

①[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意思是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宋儒大家,周敦颐、朱熹、张载等,又抬出一个“诚”字,置于“信”之上。本来,如《说文》,“诚”与“信”可互训,“信者,诚也”,“诚者,信也”。而宋儒则将“诚”推及到宇宙本体精神的地位,“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通书·诚下》)。而“信”则仅是“诚”的发挥。而且“信不足以尽诚,犹爱不足以尽仁”(《朱子语类·卷六》)。

资料链接

“诚”的涵义

诚就是指真实无妄的状态,它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从实理的角度所说真实,另一个是从人事的角度所说的诚。前者作为在道、天理是完美无缺的,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可能知晓的:后者作为人道,是普通人执着择善所能实现的。正如《中庸·章句》第二十章所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朱子在《中庸·章句》第二十章中的注解中写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道,则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则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而后可以诚身,此则所为人之道也。”应该注意的是前者与后者并非毫无联系,竭尽全力实践人道;

“诚”就会达到完美无缺的天道之“诚”,两者合而为一。

《中庸·章句》右第二十二章有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精诚实践道德就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本性、他人之本性、万物之本性,就有助于天地之化育,达到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之境地。否则,就无法为人、难以处事。故《中庸·章句》右第二十五章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另外,在《孟子·尽心上》中有“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因为世上万物的当然之理皆存于我的本性之中,所以当你反观自身,看到自己竭尽全力、充分践行天理之时,自然会快乐无比。对此,朱子解释曰:“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也。诚,实也。言反诸身,而所备之理,皆如恶恶臭、好好色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

另外,在《大学·章句》右传之六章中有“所为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朱子又解释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核发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北溪陈氏(名淳)对《大学·章句》诚意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