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进展

合集下载

药代动力学模式下复方中药时效关系的探讨

药代动力学模式下复方中药时效关系的探讨
在辨证 准确的前提下 , 论 治 时也 必 须 找 到 合 理 的方 药 和 科 学
剂。 ” 徐灵胎在 《 医学源 流论》中说 : “ 病之 愈不愈 , 不但 方必
中病 , 方 虽 中病 , 而服之不得法 , 则非 特无功 , 而反有 害。 。 ’ ’
如银翘散 , 本方具有辛凉解表 、 清热解毒的功效 , 临床上广泛
用药 间隔时问具有重要意义 。 1 中 医学 对 时效 关 系 的历 史 沿 革 1 . 1 古 代 中 医 学 对 择 时 用 药 的 认 识
服法的恰 当与否 , 对疗 效有直 接的影 响 , 说 明古代 医家 已经
注 意 到 药 效 与 时 间 的关 系 。
1 . 2 现行的给药方案普遍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
从 目前 一 种 通 行 的 方 案 来 看 , 处 方 里 的煎 服 方 法 大 多注
明是每 日一剂 , 每 天给药 2次 , 这种现 行 的给药方案 是否合 理值得商榷 , 因为无论 是服药 的时 间、 频次 还是给药 的 间隔 时间 , 一般来 自于临床 医生 的摸索和经 验积 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存在 很强 的 主观性及随意性 , 并没有 可信 的实验数 据作 为其 用药 的支 撑, 如杨佩颖 等 用 消岩汤水 煎服 , 每次 1 5 0 m l , 每 天 2次 , 研究不 同时段给药联合 化疗对气 虚毒瘀证 非小细胞 肺癌免
碑意义 。本文 旨在探讨 复方 时效关 系对 临床疗效 的影 响 , 理清 复方 中药药效 作用 的“ 起效时 间一维 持时 间一减弱 时间一 消失 时间” , 并加 以文献数 据挖掘 整理 , 进 一步揭 示 中药 复方药 物配伍 的科学 内涵 、 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 、 作用机制 , 并为确定 中药复 方的合理给 药方案 , 以及时效关 系规律提供 科学依据 , 建立完善 中医药 的“ 病一证一方一量一 时一效 ” 的理论体系 , 为今 后进一步研 究复方 中药 药效物质基础 和作用机理提供理论支 持。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实现快速明确 助力中药复方新药研发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实现快速明确 助力中药复方新药研发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实现快速明确助力中药复方新药研发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建勋、林力、张颖等负责完成的“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该研究中,快捷有效分析出中药复方中发挥作用的化学成分已不再是难题,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中药新药,为创新中药的研发注入了鲜活力量。

科研:关键问题实现突破由西苑医院副院长刘建勋带领的课题组,在进行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中,先根据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新概念,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助于中药复方在临床合理应用,有助于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目前国内研究现状仍有不足,一方面,中药复方本就含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成分,对这些成分有效性的确定,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仍是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另一方面,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确定有效成分的体内过程,使中药复方能为国际市场所接受,还尚有一段距离。

”说起这项研究,刘建勋感触颇深。

为了研究中药复方的起效成分,针对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课题组采用了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的动物模型和相同的给药途径,并通过在线微透析和液质联用等分析技术,结合血清药理学、靶器官药理学和细胞药理学等方法和指标,获取吸收入血或靶器官的指纹成分图谱、药效谱及实时相关数据,以分析出中药复方中的起效成分。

同时,为解决中药复方的配伍问题,项目组建立了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方法。

首先运用中药复方指征成分的有效性研究,做有效成分的鉴定。

然后比较配伍组方与各组成成分对药效指标的影响,分析比较其药理作用和各个成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明确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有效成分配伍机制。

创新:去繁留精提高效率在“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新概念指导下,课题组结合中医药特点,通过多成分的药代动力学(PK)和多指标的药效学(PD)进行同步研究,确定出中药复方的指征成分,科学阐释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应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应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中药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涉及到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对中药的功效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及其应用。

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而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通过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确定中药的适宜剂量和给药方式,提高中药的疗效。

同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可以评估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消除情况,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制定中药的用药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采用体内外实验方法。

体外实验方法包括体外酶反应、细胞培养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等,可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代谢酶系统和药物转运体的作用。

体内实验方法则是通过动物试验或人体试验,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

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应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在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用于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

通过研究中药的吸收和代谢情况,可以判断中药是否符合药物的质量要求。

其次,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配伍和药物疗效评价。

对于复方中药来说,了解各个组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合理配伍,提高疗效。

最后,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可以用于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和药物个体化治疗。

通过研究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四、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挑战与展望虽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的多组分复杂性和药物代谢途径的多样性使得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变得复杂。

其次,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方法尚不完善,限制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应用。

此外,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投入。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中药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探讨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探讨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探讨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因为复方药物中的多种成分会影响代谢过程,因此研究它们的代谢动力学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很大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建立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模型
在进行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时,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研究模型。

该模型应包括复方药物的成分分析、基因表达、代谢酶活性等因素,并对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究,以建立完整的模型。

第二步:评估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
评估中药复方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是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核心。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测定复方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参数,如最大代谢速率、半衰期、药物清除率等,以评估药物代谢的速率和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第三步:研究影响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因素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人体代谢系统的变化等。

因此,在研究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第四步:制定针对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和动态变化规律,从而制定出更加准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需要从建立模型、评估代谢动力学、研究影响因素及制定治疗方案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并对中药复方药物剂量和方剂的选择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

量关系的有效工具 ,在优选临床用药剂量 、 提高疗效和减少 毒副反应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FDA 提出 ,开发治疗 性药物的 Ⅰ 期临床试验必须提供 PK/ PD 结合模型 , 以便正
收稿日期 : 2008 - 07 - 05,修回日期 : 2008 - 09 - 20 基金项目 : 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资助项目 (No 06 2 07ZQ16) 作者简介 : 束 云 ( 1980 - ) , 女 , 博士生 , 研究方向 : 中西医结合基 础 , Tel: 010 2 62874069, E 2 mail: echo 2cloud@163. com 李连达 ( 1934 - ) ,男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 方向 : 中 西 医 结 合 基 础 , 通 讯 作 者 , Tel ( Fax ) : 010 2
m a tol, 2007, 36 ( 6) : 428 - 33.
α regulatory T cell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reversal by anti2TNF
therapy[ J ]. J Exp M ed , 2004, 200: 277 - 85. [ 26 ] J iao Z, W ang W , J ia R, et al . Accumulation of FoxP3 2exp ressing CD4 CD25
丙二醛 (MDA )生成等药理作用的关系 , 却未观察到明显的 全程相关性 。以上结果说明 ,虽然以主要活性成分的药代动 力学结合全方的药效动力学来探讨多成分药物 (中药及复 方 )的 PK / PD 特性是可行的 ,但是 , 只有在谨慎选择了合理 的测试成分及效应指标的前提下 , 拟合模型才有可能成功 。 该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中药材及其复方 问题复杂 ,技术难度大 ,其研究思路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 完善 ,以便更好地为中药研究服务 。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是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是中药学与药代学的交叉学科。

本文将从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等方面,探讨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一、基本概念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过程,并研究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效应和药浓度之间的关系。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则是将药代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药的研究中,旨在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药物活性物质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二、研究方法1. 体外试验体外试验主要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液质联用技术、气质联用技术等手段,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样本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获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数据。

2. 体内试验体内试验是指将中药给予实验动物或志愿者,并通过监测药物的血浆和组织浓度、尿液和粪便排泄等指标,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中药的药物效应,验证其药效物质与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3. 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动力学模型应用于中药的研究中,可以预测中药在体内的药物浓度、代谢速率等参数,并优化给药方案,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意义与应用1. 指导临床用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在人体内的药物动态过程,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确定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和给药频次等,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2. 揭示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可以确定与药效相关的活性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3. 引导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

通过揭示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为中药的提取、纯化和制剂开发提供指导,推动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草药组成的药物制剂,具有综合治疗作用。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应用。

下面将从中药的筛选、配伍、制备、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方面介绍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一、中药筛选1.中药学研究,对中药的药材学特性、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等进行研究,以了解中药的基本信息。

2.中药配伍研究,通过中药配伍实验,观察不同中药组合对于药效的表现,以筛选出适合搭配的中药组合。

3.中药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实验,观察中药复方在临床上的疗效,以确定中药复方的应用范围和治疗效果。

二、中药配伍1.中药的四气特点和五味归经理论研究,通过对中药的气味、性味和归经归类进行研究,根据中药的特性来决定配伍关系。

2.经典配伍法研究,通过对古代中医文献的研究,寻找中药间的传统搭配关系,并进行现代实验验证。

3.中药配伍药理研究,通过药理实验,观察中药配伍对药效的影响,以揭示其药理作用机制。

三、中药制备1.中药提取技术研究,通过选取合适的溶剂、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等条件,对中药进行提取,以获得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

2.中药分离与纯化技术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中药复方进行分离与纯化,以获得纯净的药物成分。

3.配方优化技术研究,通过对中药复方的成分和药效进行测定,利用统计方法和多因素实验设计,优化中药复方的配方比例和制备条件。

四、质量控制1.草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通过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加工制备等研究,建立中草药的质量标准。

2.中药复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通过对中药复方的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分析等方法,建立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标准。

3.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通过LD50实验、临床观察和毒理学评价等,评价中药复方的安全性。

五、药效评价药效评价是对中药复方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的重要步骤。

具体方法包括:1.动物药理学评价,通过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复方对动物体的生理和行为的影响,以评价中药复方的药效。

中药临床药师的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

中药临床药师的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
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中药临床药师能够掌握中药与西药、中药与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深入研究与创新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智能化技术应用
中药临床药师培养与教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中药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将 更加深入,有望发现新的药物 靶点和治疗策略,推动中药创 新药物的发展。
针对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解 答患者疑问,提高患者用药依 从性。
开展中药用药教育,向患者普 及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知 识,帮助患者理解中药治疗的 原理和注意事项。
参与新药研发及评价工作
参与中药新药的研发工作,利用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对新药进 行体内外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
结合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分析药物在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医生提供科 学依据,优化用药方案。
针对中药复方制剂,利用专业知识解析复方中各单 味药的相互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为医生提供复方 优化和精简建议。
监测患者用药过程并提供咨询服务
监测患者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 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 保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临床药师的中药药代动力 学与药效学

CONTENCT

•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述 • 中药药效学概述 • 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关系 • 中药临床药师在中药药代动力学与
药效学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述
定义与研究内容
中药药代动力学定义
100%
个体差异显著
不同个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存在显著差异,增加 了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的难度。

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

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

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传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在中药药物研究中存在许多限制,所以寻找新的方法和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涌现出一些新的方法,为中药药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以下将介绍几种运用现代技术的新方法。

一、体外血浆蛋白结合实验法该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的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中药药物往往具有复杂的化学组分和多种活性成分,它们在体内主要通过与血浆蛋白结合来发挥药效。

因此,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对于了解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非常重要。

二、细胞外液微透析技术细胞外液微透析技术主要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该技术通过植入微透析探头到动物的组织内,收集组织细胞外液,测定药物在细胞外液中的浓度变化。

该方法具有采样简便、无创伤、实时性强等优点,可用于研究中药药物的组织分布情况,进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三、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是一种直观、准确、敏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通过将药物标记上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追踪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行为和代谢过程。

这种方法对于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解决中药复方在体内的代谢问题。

四、分子对接技术分子对接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药物设计和研究方法。

该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预测药物和生物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作用方式。

对于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分子对接技术可以为药物的设计、筛选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这些新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在研究中药药物的特性和机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也需要明确指出,这些方法尚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浅谈中药药代动力学(hf)

浅谈中药药代动力学(hf)

14
药理效应法
优点: 、以药理效应为观察指标, 优点:1、以药理效应为观察指标,可以反映药物整体药效动力 学过程。 学过程。 2、对于有效成分不清的中药复方有应用价值。 、对于有效成分不清的中药复方有应用价值。 3、所得参数可作为临床参考。 、所得参数可作为临床参考。 缺点: 、药效指标要求较高,变异较大。 缺点:1、药效指标要求较高,变异较大。 2、药效和药物浓度间常存在滞后效应,可能会使结果产 、药效和药物浓度间常存在滞后效应, 生偏差。 生偏差。 3、药理效应可能存在反馈抑制的影响,使结果和实际参 、药理效应可能存在反馈抑制的影响, 数有差异。 数有差异。 4、结果难以为进一步研究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排泄等 、结果难以为进一步研究药物的生物转化、 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21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现代新技术将在中药药代研究中发挥重 大作用,许多新技术如 超临界流体萃取、 许多新技术如: 大作用 许多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 在体微透析、核磁共振、生物电阻抗等, 在体微透析、核磁共振、生物电阻抗等, 将会为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提供新的 技术平台。 技术平台。
22
The end
3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发展
自1937年前人对药代动力学作出经典阐 年前人对药代动力学作出经典阐 述以来,迄今已有70多年历史 多年历史。 述以来,迄今已有 多年历史。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药研究也有了十分迅 速的发展, 速的发展,药代动力学与中药学相互结 相互渗透,一门新的分支学科—— 合,相互渗透,一门新的分支学科 中药药代动力学正式形成。 中药药代动力学正式形成。
15
微生物效应法
优点: 、测定的是总体抗菌药效,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优点:1、测定的是总体抗菌药效,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2、适用于具有抗菌活性为主要药效的中药制剂。 、适用于具有抗菌活性为主要药效的中药制剂。 3、简便易行,用体液少。 、简便易行,用体液少。 缺点: 、参数反应的是药物抗菌成分, 缺点:1、参数反应的是药物抗菌成分,具有抗菌活性 的药物代谢产物, 的药物代谢产物,及机体本身的抗菌成分总体的经时 效应变化。 效应变化。 2、细菌选择得当与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细菌选择得当与否, 参数的准确性。 参数的准确性。

研究中药药动学的方法以及相关理论

研究中药药动学的方法以及相关理论

研究中药药动学的方法以及相关理论摘要】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动态规律,在西药新药设计,优选给药方案,改进药物剂量,为临床提供高效、速效、长效、低毒、低副作用的药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是在西药药物动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

主要研究中药有效成份、单方及复方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变化过程。

【关键词】中药动力学动态规律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当今中医药发展现代化的趋势下,对中药及其复方的研究不仅是在体外寻求其化学物质基础,而更应深入探讨其在体内的经时过程,定量表达复方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与变化,即进行中药药动学的研究。

中药药动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手段、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有效部位、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和量-效关系。

近十年来,中药复方的临床药动学研究已逐渐成为中医药理论研究的热点。

中药复方的临床药动学研究可分为实验动物药物动力学和临床药物动力学两个阶段、已有的中药复方药动学以实验动物药物动力学研究为主,着力于研究中药药理、新药开发、质量控制、安全有效等主要问题,建立了中药复方有效成分检测方法、药理效应法、效量半衰期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中药本身特点的科学的中药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规程,为临床药物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药复方的临床药动学研究则刚刚起步。

在实验动物药动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药动学直接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在人体内的药动学。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是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药学新领域。

中药药物动力学主要是研究中药单体、单方、复方在体内过程动态变化的规律,用数学方程式和药物参数来表达应用,指导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有效单体不明确,血药浓度低,检测方法欠缺。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不同于传统的药动学的研究,由于复方中含有多味药,多种化学成分,故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药及复方制剂现代化研究的重点—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药及复方制剂现代化研究的重点—药代动力学研究
23.
酶 的 影 响 ( ) J . 药 药 理 与 临 床 ,9 17 4 :72 . 二 []中 19 ,( ) 1.1
[ 4 章 灵 华 摘 译 . 胡 皂 甙 衍 生 物 及 根 茎 提 取 物 的 免 疫 调 1] 柴
节 效 应 [ ] 中 草 药 ,96 2 ( ) 22. J. 19 ,7 4 :5
[6 徐 安 平 , 若 兰 . 胡 在 肾 小 球 疾 病 中 治 疗 作 用 的 研 1] 崔 柴
究 进 展 [ ] 国 外 医 药 植 物 药 分 册 ,9 6 1 ( ) 5 — 8 J. 1 9 , 1 2 : 55 . [ 7 孙 兵 , 洪 谦 , 开 俊 , . 胡 皂 甙 对 猫 睡 眠 节 律 电 1] 郝 郑 等 柴 活 动 调 制 的 实 验 研 究 [ ] 中 草 药 ,9 4 2 ( ) 8 . 3 J. 1 9 , 5 2 : 28 .
Pha m a o i e is I r c k n tc nve tg io si at n T ANG n - i LIRu Ho g me , i
( u n z o ies y o T M , a g h u 5 0 0 C ia) G a g h u Unv r t C i f Gu n z o 1 5, hn 4
[ 5 张 桂 贤 , 敏 毅 . 胡 成 分 抗 肾 炎 效 果 的 研 究 [ ] 国 1] 常 柴 J.
医 论 坛 ,9 2, ( ):54 19 7 2 4 —7.
[1 张 兴 权 , 鸿 珊 . 胡 多 糖 的 免 疫 药 理 作 用 [ ] 中 国 2] 陈 柴 J.
药 理 学 与 毒 理 学 杂 志 ,9 9 3 1 : 13 . 18 ,( )3 .3 [ 2 滕 初 兴 , 本 荣 , 汝 筑 . 胡 组 份 ( H 一 ) F r 0 n 2] 胡 陈 柴 C C 6 和 os l k i 对 脑 腺 苷 酸 环 化 酶 活 性 及 由 组 胺 引 起 的 离 体 气 管 收 缩 作 用 的 影 响 [ ] 中 草 药 ,9 6 2 ( ) 1 3 16 J. 19 ,7 增 : 2 —2 .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药药材组成的中药制剂,具有多个药效成分。

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方法的选择:1.药材的鉴定和提取:首先需要对中药复方中的每种药材进行鉴定,确认其种类和质量,并进行提取。

鉴定方法可以包括形态学鉴定、理化鉴定和化学组分鉴定等。

提取方法可以选择适合的溶剂和提取工艺,如乙醇提取、水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等。

2.药效成分的分离和纯化: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复方的组成,选择合适的方法对药效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液相色谱、气相色谱、高效离子色谱、溶剂析等。

纯化方法可以采用薄层层析、纯化柱层析、逆流层析等。

3.药效成分的结构鉴定:通过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如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鉴定药效成分的结构,确认其化学式和分子结构。

4.药效成分的活性评价:通过体外和体内药效评价方法,对药效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评价。

体外评价可以选择细胞实验、酶活性测定、基因表达测定等方法。

体内评价可以选择小鼠、大鼠等动物模型进行药效学研究。

5.药效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细胞透过试验、靶点的鉴定和模拟实验等方法,深入探究药效成分的作用机制。

可以使用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进行研究。

6.药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了解药效成分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探索其药代动力学特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内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代谢酶作用的体外实验、排泄通路的实验研究等。

7.药效成分的靶点鉴定研究:通过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药理学研究等方法,筛选和鉴定药效成分的靶点,明确其作用靶标。

8.药效成分的动物药理学研究:通过不同动物模型,观察药效成分的药理学效应,探讨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途径和作用机制。

总之,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基础,需要综合运用化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药材鉴定提取、药效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活性评价、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多个方面综合研究,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中药药物在临床药学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对于中药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药代动力学参数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指标,它们对于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预测其药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研究进展。

一、药物吸收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药物吸收是药物进入体内的第一个阶段,其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药物的吸收过程复杂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中药药物吸收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目前,一些研究通过体内外研究结合的方式,探索中药药物的吸收规律,并确定了一些与药物吸收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二、药物分布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直接影响到药物的靶位浓度以及药效的发挥。

对于中药药物而言,其复杂的化学成分以及多靶点的作用机制,使得药物分布过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通过使用影像学技术以及模型方程式等方法,研究者们成功地确定了一些中药药物的分布动力学参数。

三、药物代谢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药物的代谢是药物在体内转化为其代谢产物的过程,代谢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药物的药效机制以及潜在毒性。

对于中药药物而言,其复杂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为其代谢过程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研究者们通过体内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一些中药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参数,并探讨了中药药物代谢途径的差异性。

四、药物排泄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被排出的过程,排泄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的体内清除速度和排泄途径。

中药药物的多样性以及在体内的复杂代谢过程使得其排泄过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

然而,通过运用体内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者们逐渐揭示了一些中药药物的排泄动力学参数,并确定了其中的主要排泄途径。

综上所述,临床药学中对于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正日益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浅谈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

浅谈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
1 8
北方药学 2 1 年第 8卷第 1 期 01 1

综 述 ・
浅谈 中药 复方的药 代动力学

昕( 江苏省徐州市药品检验所 徐州 210) 206
摘要 : 中药复 方药代动 力学的概念入 手 , 从 对有效成分 明确和 不明确的 中药及其 复方制 剂的研 究方法及应用进行 了论述和 比 较 , 出了各种研 究方法的特点 ; 指 强调 应进 一步加强对 中药复方药理 学和药物动 力学的研 究 , 用科 学的语 言阐明中药复方的作 用过程和机理 ; 此拳将 对中医药实现现代化产 生重要 影响。
关键词 : 中药 复 方 药代 动 力 学 研 究 方 法
中图分类号: 号 :6 2 8 5 ( 0 1)1 0 1 — 2 1 7 — 3 12 1 1 ~ 0 8 0
中药复方药动学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 ,研 究中药复方 中 微生物指标法又称琼脂扩散法 ,是根 据抗 菌药物在含有 的有效成分在体 内的吸收 、 分布 、 代谢 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 试验菌株 的琼脂平板 中扩散 , 对细菌产生抑菌环 , 在一定浓度 及其体 内时量一 时效关系 , 并用数学 函数加 以定量描述 的一 门 范围内 , 其抑菌环直径大小与药浓线性相关 , 从而推知样品的 边缘学科 。f l 】 当今临床用药 以复方为 主 , 中药复方药物能体现 浓度 。主要用 于测定体液 中的抗菌药物浓度 , 但因服用后血浆 中药配伍 的整体性 , 发挥综合性作用 , 临床疗效好 。因此 , 探讨 有效成分 能达 到抑 菌浓 度的中药很少 ,故此法在 中药药动学 中药复方药物 的药动学规律 已成 为研 究的热点。 由于 中药成 研 究 中不 常 用 。 分复杂 , 有效单体不明确 , 药浓度低 , 血 检测方法 欠缺 , 单体成 中药 复方药物 动力 学研 究 中的现代分析方法主要有紫外 分的药动学参数难 以完 整地 表达中药复方药物 的体 内作用规 分光光度法( v 、 u )荧光分光光度法 、 薄层色谱( L ) 、 T C 法 高效液 律, 中药复方药物药动学研究受到限制。中药复方药物药动学 相色谱 ( P C)气相色谱( C 、 HL 、 C )高效毛细管电泳( P E)超 临 GC 、 研究主要 以在 实验 动物 药物 动力 学水平上的单药 和复方药 物 界流体萃取技术 (F ) S E 和超 临界 流体 色谱技术 (F ) SC、 气相 员 中的单一成分研究为主。 谱联用( CMS 、 G / )免疫法(m u osa ) I m n asy等十余种分析方法。 在我国中药复方药 动学研 究已开展 2 0多年 , 多个复方 对 近年“ 证治药动学 ” “ 、复方效应成分药动学 ” 理论的出现 , 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 并取得一定进展。随着 2 O世纪 8 O年代高 让人耳 目一新。 “ 证治药动学 ” 是我 国学者黄熙等 出的将 】 提 灵敏的现代分析仪器和测定方法 的应用 ,药代动 力学得到 了 “ 证机体 ”方 剂理论与 药动学结 合 的新理论 , 为“ 、 分 复方药代 迅速发展。目前 , 中药复方药物药动学研究大体分 为体 内药物 动力学 ” “ 和 辨证 药动学 ” 两部 分 。前者 是指方剂 的药物配伍 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两大类 。 内药物浓度 主要适用 于有效 ( 体 君臣佐使 )能显著地 影响彼 此在体 内化 学成分的药动学参 并 后者是指药物在不 同证 型 成分明确的中药复方药物 , 是药动 学研 究的经典方法 , 其原理 数 , 与疗效 和毒 副作用 密切相关 ; 是利用药物在血 、 或其 他体 液、 尿 组织 中的浓度 与其药 理效应 者体 内的药动学参数有 明显差 异 ,经辨证施 治后求得该差 异 大体呈平行关 系 , 测定 给药后体 内的血 ( 药浓 度 , 立药动 可否减轻或消失 。另有报道指 出 , 尿) 建 有学者还提 出“ 中药 胃肠 药 学模型 , 计算药 动学 参数 , 了解药物在体 内的变化规律 。 目前 动学”1 I 9 这一概念 , 主要研究 胃肠道 环境、 复杂 的成分及不同的 应用药物浓度法 的多数文献是 以一 种中药成 分代替全方 的药 理化性质对复方制剂有效成 分溶出和吸收的影响 ,阐明其有 代动力学特征 。李兰芳等l 3 鼠单次灌服通脉 活血灵胶 囊 , 效成分在 胃肠内的药动学变化。较之西药制剂的生物药剂学, 1 以大 中药 胃肠药动学” 一词 , 能较 明确反映受试物为中药 制剂 , 体 用反相 高效液相法测定不 同时间的血药浓度 ,结果显示单次 “ 灌 服通脉活血灵胶囊后 ,大黄 酚在 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 内定位在 胃肠道 , 研究 的内容 为有 效成分在 胃肠 道内溶 出、 吸 合 开放型二室模 型 , 吸收快 , 除慢 , 消 同服用单 味大黄后 大黄 收和代谢的动态变化 ,重点在揭示其各有效成分之 间协 同或 酚在家兔体 内的药动学 过程有一定 的差异 。郭莹等 以乙腈提 拮抗的规律 。如温里药胡椒 、 吴茱萸 、 肉桂等分别 与活血药赤 能提高其 中芍药苷 的 C a m x和 A C 从 复方效应 成 U, 取处理 血浆 , 以对羟基苯 甲酸 为 内标 , 通过 H L P C测定 大 鼠口 芍配伍后 , 】 这些新的理 o l 服养阴通脑 颗粒有效部位组合 后血浆 中葛根素浓度 ,结果 为 分药动学角度揭示 了活血温里配伍 的科学内涵_。 葛根素在 005 3 1 ・ L 围内线性关系 良好 ,血浆中最 论是将 药动学与 中医药理论结合 的有益尝试。 . .x m 『范 2 2g 六味地黄方作为一个经典 的中药复方 ,通过对其有效部 低检测浓度 为 OO 6 g m ~ .1  ̄ ・ L 。 生物效应法是 以药效 为指 标进行药代动力学 研究求取药 位在体 内过程 的研究 , 以初步探索六味地黄方 的作用机制 , 可 动学参数 , 可用 于有效成 分不明确 , 缺乏 化学检测方法 的复方 把握其 中有效部位在 体内 的动态变化规律 ,并且在对相关有 药物。 主要方法有药物累积法、 其 药理效应法和微生物指标法。 效部位 的代谢指纹谱 的差 异 比较 中,揭示有效部位之 间的相 药物累积法是采用动物累积死亡率测 定药物蓄积 的方 法 互作用 和影 响 , 中药药理 作用找到物质基础 , 为 并试 图阐明其

药物制剂中的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传统中药复方制剂在药物制剂领域中逐渐受到重视和研究。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作为一种独特的药物制剂类型,具有独特的制剂特点和治疗优势。

本文将就药物制剂中的传统中药复方制剂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和前景。

一、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的概念和特点传统中药复方制剂是指将多种中药通过合理的制剂方法和工艺,以一定的比例和配伍关系制成的复方制剂。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继承了传统中药的疗效优势,具有成药可保存、用药方便、剂型多样等特点。

通过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和应用,可以实现药物的多效合一,降低有毒成分的剂量,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

二、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方法与进展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方法来研究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的活性成分、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面。

此外,通过现代仪器设备的应用,可以对传统中药复方制剂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和成分鉴定。

这些研究方法的应用,为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支持。

在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进展方面,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传统中药复方制剂中活性成分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复方制剂剂型、剂量和药效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理论指导。

此外,逆向药物设计和系统药理学研究的应用,也为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传统中药复方制剂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传统中药复方制剂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疗效。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包括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

通过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疾病的康复率和治愈率。

此外,传统中药复方制剂还可以用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保健,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四、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的前景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发展,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
征 , 为药 理 学 研 究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因 此 . 用 药 动学 方 成 运
或有效成分虽明确但却缺乏有救 的定量分析方法 , 不能用血
药浓度甚研究复方的药代动力学。为解决上述 问题 , o 8 年代
初期出现 效应 为指标 的药动 学方法 . f用生钫 效应直接 即j 目 求算 复方 的药动学参敷 , 从而更 真实 地反应 复方效 应的 整体
科学 . 具有整 体 、 综合 、 态 的特 点 . 中医药 的整体 观念和 动 与
辩证施治有异曲同工 之处 , 特别 是时辰 药动学 、 移植器官 药 动学 、 体药动学 、 群 对映体和代谢物药 动学 、 动学—— 药效 药 学( K—P ) 合模 型 的研究 等使药 动学 更具 整 体, 观特 P D结 微
试技术与方法 , 选定复 方中所含 一种 或数种 已知 化学成分 .
以间接地求算半衰期 、 达峰时 间等葑 动学 参敷。卢贺起…等
以血小板聚集抑制 率作为 药理 效应 指标 , 测定 了汤后 符合 开放一 室模
型 , =0 3h t :O 4 , t . … 7 l ht p;O 5 h周 京 滋 、 延 福 .6 ; 刘 等
维普资讯
第 8卷第 1 期
9o 1 2年 2月 )
中 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 ie eJ un lo x e i n lT a io a d c lF r le hn s o r a fE p r me t rd t n l a i Me i omu a a
层扫描法 、 气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 色谱法 、 标免疫 法、 一质 爵 气 联用法 一质联用法等 , 液 近年来 3 - P C的出现 DH L 使同步检 测多组分物质成为可能 , 尤其能区分保留时间相同而 u v渡长 不同的化合物, 特别适合于 中药复方 多组分的定性定量。

复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复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现状及所⾯临的问题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现状及所⾯临的问题杨晓辉( 河南中医学院第⼀附属医院药学部郑州 450000 )摘要⽬的总结介绍中药复⽅药代动⼒学研究状况及所⾯临的问题探讨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法与⼿段为更好地开展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提供参考⽅法检索数⼗年来发表在期刊杂表上的原始论⽂及研究报告回顾和总结有关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的进展对所存在与国际接轨的差距进⾏汇总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运⽤药代动⼒学⽅法研究复⽅中药定量表达复⽅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互作⽤与变化使中药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堂堂正正地⾛向国际医药市场的重要途径结论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对于中药的有效成分时效关系量化药物的量效关系⼗分重要是指导临床合理⽤药的重要依据越来越受到⼈们的重视从不同的⾓度对复⽅中药进⾏客观评价已成为当今临床药学⼯作者的当务之急关键词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现状⾯临问题近⼗余年来对复⽅中药的药代动⼒学的研究虽然有所进展但仍是⼀个薄弱环节原因之⼀是对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体内存在的形势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四个过程⾎药浓度的变化规律药物半衰期时效关系量效关系和⽅法的作⽤原理研究资料尚少本⽂通过对有关报道的总结分析探讨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的⽅法与⼿段希望临床安全合理地使⽤中药,为更好地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提供参考在新药的评价与发展过程中药代动⼒学研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在开始药物的临床试验前进⾏药代动⼒学研究的⽬的在于了解新药在动物体内动态变化的代谢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药提供参考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其内容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蛋⽩结合等并根据数学模型求算重要的药代动⼒学参数临床药代动⼒学主要研究临床前⽤药过程中⼈体对于药物处置的动⼒学过程以及各种临床条件对于吸收分布排泄及⽣物转化等过程的影响计算与预测⾎药⽔平制定最佳的给药⽅案剂量和给药频度指导合理⽤药因此运⽤动⼒学⽅法研究复⽅中药定量表达复⽅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互作⽤与变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做了⼤量的⼯作从⽽推进了复⽅中药的药代动⼒学研究1. 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现状中药复⽅的药代动⼒学研究是近⼗多年来兴起的中药药理学分⽀它的研究对中药药理及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中药复⽅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现代药理学研究已初步证明复⽅药效的发挥并⾮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是⽅中药物之间所发⽣的协同制约或改性等作⽤使复⽅达到预期的⽬的⽬前国内对复⽅的研究中多半停留在药理效应及临床疗效的观察阶段虽然也引⽤了⼀些西药药理学⼿段但仅表现在对⼏个特异性指标的观测上且重复研究居多由于缺乏相关学科的配合使所研究的中药复⽅组成不稳定药效重现性差难以全⾯⽽准确的反映出复⽅药物的作⽤机制这使得国内复⽅制剂稳定性差质量难以控制⽆法与国际接轨中药复⽅的药代动⼒学研究主要以化学测定法和⽣物效应法为主化学测定法是以药物在⾎尿及组织内的浓度为依据进⾏药动学研究其特点是药物成分明确有相应的检测⽅法化学测定法常⽤的仪器有液相⾊谱仪⽓相⾊谱仪等随后由于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使直接测定⽣物样本中有效成分变为现实故后期研究以⾎药浓度为主通过提⾼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效果及检测限度促进了中药药代动⼒学研究⼯作的开展2. 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法2.1 ⾎药浓度检测根据中医药理论运⽤现代化的分析测试技术与⽅法针对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复⽅⽽进⾏的药物动⼒学研究在⽅法学上采⽤选定复⽅中药中所含⼀种或数种已知化学成分对⽤药前后的受试对象进⾏动态定时的⾎药浓度检测使⽤药动学软件进⾏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相同的⾎药浓度在不同种属动物中得出的理论反应极为相似所以经典的药代动⼒学研究的中⼼问题就是通过⾎药浓度的变化规律来认知药理作⽤强度的变化规律在⾎药浓度⽅法学建⽴的基础上进⼀步探讨药物的脏器分布滞留时间⽣物利⽤度代谢⽅式排泄途径等药代动⼒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但由于所测化学成分只是复⽅中许多化学成分中的⼏种因⽽不能完全代表复⽅药动学2.2 ⽣物效应法:针对有效成分尚不明确的中药及复⽅以⽣物效应法为研究⼿段进⾏的药物动⼒学研究,主要有 smolen法毒理研究法效量半衰期法微⽣物法等中药复⽅成分复杂有的有效成分不清楚有的有效成分虽明确但却缺乏有效的定量分析⽅法不能⽤⾎药浓度法研究复⽅中药的药代动⼒学故利⽤⽣物效应法直接求算复⽅的药动学参数从⽽更真实地反应复⽅效应和整体效果常⽤⽅法有药理效应法毒理效应法和微⽣物法2.2.1 药理效应法:在⼀定条件下体内药量与药理效应存在对应关系药理指标常能定量地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只要选择适当的药理指标如⾎压痛阈等就可以间接地求算半衰期达峰时间等药动学参数2.2.2 毒理效应:该法是将⾎药浓度法中多点测定原理与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的⽅法结合以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推算药动学参数适⽤于药理效应和毒理效应为同⼀组分单体或有效部分产⽣的复⽅中药2.2.3 微⽣物指标法此法⼜可称为琼脂扩散法主要⽤于测定体液中抗菌药浓度根据抗菌药在含有实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扩散产⽣抑菌环在⼀定浓度范围内,其抑菌环直径⼤⼩与浓度对数呈线性关系由此可根据回归⽅程求出末知的样品浓度⽬前已对120种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了药代动⼒学研究[1]如丁公藤注射液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学研究[2]等⽣物效应法适应于那些有效成分不明,活性成分易变⽆合适检测⽅法且⼜具有显著药理效应或毒理效应的药代动⼒学研究如苦参碱的利胆作⽤与药代动⼒学的关系研究[3]中药药代动⼒学⽬前仍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但⼈体药代动⼒学研究也取得了⼀定的进展如葛根素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学研究[4]3. 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作⾯临的问题3.1 开展复⽅中药药代动⼒学⼯作的紧迫性传统中医药理论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不衰尤其是在当今随着世界回归⾃然科学思潮的兴起随着21世纪全球进⼊⽼龄化社会疾病谱和医疗模式均发⽣了重要变化加之新的化学药物开发难度⼤以及⼀些化学药物存在的毒副作⽤等不利因素使天然药物已成为创新药的主要研究对象这就为复⽅中药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可以认为,对将要进⼊⾼龄化的21世纪来说作⽤缓和具有适应多样性的复⽅中药制剂将是对慢性病特别是多脏器疾病的⽼年患者最理想的药经济学家预测中医药⾏业是中国⼊世受益最⼤的⾏业之⼀这是因为中医药根于中国在中国有⼴泛的基础具有本⼠化⼈材技术资源等⽅⾯的优势具有国内市场的竟争⼒我国政府保护和⽀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也是中医药领域少受⼊世冲击并带来⼀系列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竣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两个⽅⾯⼀是⼊世后我国医药市场将进⼀步开放国外投资的进⼊加⼤了国内医药市场的竞争⼒度将对中药⾏业造成冲击⼆是中药⾃⾝的发展不完善直接影响中医药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国际市场每年中草药销售额达160亿美元⽽我国作为中药发源地仅占其中的3%年出⼝额仅为5.89亿美元其原因是中药的出⼝受到各国法律上的限制认证标准上的苛求但药品质量问题药物时效关系药物量效关系合理⽤药参数等是影响我国复⽅中药出⼝的⾸要原因⽽积极开展药物动⼒学研究对于量化药物量效关系极为重要中药临床药学⼯作者应积极开展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作探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四个过程⾎药浓度变化规律药物半衰期时效关系量效关系和⽅法的作⽤原理可通过对多种中药的治疗⽅案的评价药物经济学研究及循证医学合理⽤药分析等从不同的⾓度对复⽅中药进⾏客观评价已成为当今临床药学⼯作的当务之急3.2 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3.2.1 复⽅中药组成的复杂性:复⽅中药有数味中药组成每味⽣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本⾝就是⼀个⼩复⽅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所含成份多达⼏⼗甚⾄⼏百种选择何种成分为指标成分才能代表整⽅能否代表整⽅显得⼗分重要众多且性能各异的成分给指标成分的选择造成困难有⼈以⼤黄为例研究了⼤黄中⼤黄素⼤黄酚游离蒽醌的药代动⼒学参数它们⼆者虽然结构相似但由于活性基团不同因⽽药动学参数也不相同[5]复⽅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处⽅中药味功能的差异在⽤效应法时可能涉及多个药理指标另外多数复⽅中药药效缓和需长期⽤药才能表现出药理效应也给药理指标的选择带来了困难3.2.2 复⽅中有效成分含量低:难以检测此也是⽬前复⽅中药药代动⼒学⼯作局限于少数药味成分的主要原因但随着微量和超微量检测仪器的发展这⼀问题有望解决3.2.3 处⽅环境不确定:使得药代动⼒学的研究难具规律性除中成药外复⽅中药⼤多辨证施治处⽅因证⽽异同⼀药味可处于不同的环境中起不同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再加上⼀证多病⼀病多证的复杂辨证⽤药代动⼒学解释药效寻求客观与微观的切合点难以有规律可循故有部分学者对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6-9]3.2.4⼈材培养:针对⽬前中药临床药学所⾯临的任务和困难殛待培养⼀⼤批既懂中医药理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复合型⼈材才能适应于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4.结语基于上述对中药复⽅进⾏药代动⼒学研究⾎药浓度法与⽣物效应法等已平⾏发展了⼗余年都各⾃积累了⼀定的经验与成果[10]但与现代医学相⽐较中医药以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和复⽅⽤药为特点由于复⽅中药纷繁复杂每⼀处⽅都包含成千上万种成分究竟是哪⼀种或⼏种成分起作⽤它们的作⽤⽅式有何差异各种成分之间协同或结抗作⽤如何在煎煮服⽤过程中吸附络合分解沉淀等物理化学变化怎样这⼀系列问题均未得到确切答案药代动⼒学是⼀门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利⽤动⼒学原理⽤数学模型反应药物在体内过程的定量化科学具有整体综合动态的特点与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有异治同功之处因此应⽤药代动⼒学⽅法研究复⽅中药定量表达复⽅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互作⽤与变化不但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中药复⽅药代动⼒学因客观指标测定难度⼤且⽆统⼀的⽅法以及影响因素多等种因素⼯作的开展⼀直落后于西药药代动⼒学但从药代动⼒学研究的内容看传统中医药对此问题早有认识并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复⽅中药药代动⼒学有着⾮常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主要参考⽂献[1]黄教诚中药有效成分药物代谢动⼒学研究的新进展中草药1989.20(1):40[2]周燕⽂等丁公藤注射液在家免体内的药代动⼒学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7.22(3):179[3]⾦昔陆等葛根素在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学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1 7(2):115[4]刘瑞林等苦参碱的利胆作⽤与药代动⼒学的关系中成药1996 18(8):25[5]庞志功等⼤黄素⼤黄酚在免体内药代动⼒学研究西安医科⼤学学校按1993 14(4):346[6]向⼤雄等中药复⽅药代动⼒学研究概况中国实验⽅剂学2002 8(1):63[7]潘思源等试验中药药理学的基础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 9(5):40[8]王继华中药药理研究的途径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 9(1):42[9]张明等复⽅中药制剂药代谢动⼒学研究进展研究成果意义⽅法评价与展望华西药学杂志1993 8(1):38[10]吴晓洋等中药药物动⼒学研究现状与评价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26。

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研究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药材组合而成的中药制剂,其组方理论基于中药药性、归经、配伍等理论,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不断演化而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具有较高的药理活性和治疗效果,可以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一、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中药复方是多个药材的组合,其药理活性往往是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等领域的发展,人们对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其中许多有益的保健和治疗作用。

例如,《金匮要略》中的四逆散是治疗寒性疾病的经典方剂,其中的细辛、干姜、桂枝、甘草等药物通过相互配伍调和,形成了散寒温里、行气活血、解毒散结的药理效应,具有温经散寒、通络行气、化痰降逆、调和气血等作用。

又如《本经逢原》中的当归四逆散是治疗妇科病的常用方剂,其中的当归、川芎、桂枝、生姜等药物通过补血活血、行气活血、暖宫散寒、活络止痛等药理作用,可以治疗痛经、月经不调、宫寒等妇科疾病。

此外,中药复方也可以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肝病、消化道疾病、神经精神病等方面。

例如,复方丹参注射液是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草药注射剂,由丹参、生地黄、枸杞、川芎等草药组成,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代谢等多种药理作用。

又如,秦皮黄连泻心汤是一种治疗肝病的复方,由秦皮、黄连、泻心汤、生地黄、柴胡等草药组成,可以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平肝安神、健脾止泻等作用。

此外,中药复方还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哮喘、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病症。

二、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机制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机制往往比单个药物更为复杂。

在中药复方中,草药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药物代谢、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表达调控等,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发挥着复方的独特药理效应。

一方面,中草药成分可以相互促进代谢,提高生物利用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3第12卷 第5期 2010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2 No. 5 May,2010中药复方药动学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 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

本文就近年以来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1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念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of drug metabolism,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规律,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方法,阐明体内药量的动态变化。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则应用药代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复方在体内的运动过程及动力学规律,它是中药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相互结合渗透而形成的。

由于中药复方由多味药组成,每味药又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所以难度很大,但是意义也十分重大。

研究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规律,不仅可以阐明和完善中药复方原理及其作用机制,获取中药复方药动学参数,还能提高中药复方制剂质量、优化给药方案,同时也为在研究中发现新活性代谢产物而创新中药新药奠定科学基础。

2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1 生物效应法从中药的生物效应看,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是中药复方成分的主要部分,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试验。

1970年后出现了通过测定生物效应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药效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药效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的动态变化,该实验方法发展到今天主要有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微生物法。

2.1.1 药理效应法 最早提出此方法的是Smoden,是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测定药动学参数的方法,即在一定条件下,体内药量与药理效应存在对应关系,药理指标常能定量地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

只要选择适当的药理指标,如血压、痛阈等,就可以求算半衰期、达峰时间等药动学参数,现在仍有相关研究的报道。

肇丽梅等[1]运用镇痛药理为指标, 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进展周 莹1,杜武勋2,朱明丹2,马 朋1(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收稿日期:2009-10-12作者简介:周莹(1983-),女,山东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心血管方向。

摘 要:文章回顾了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近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各种假设或设想,并且客观评价了各种方法在研究中的特点。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0) 05- 0143- 03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rescription MedicineGeneration of Dynamics Research Technique ProgressZHOU Ying 1,DU Wu-xun 2,ZHU Ming-dan 2,MA Peng 1(1.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073, China; 2.Second Affiliated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50, 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short-term comparison whic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rescription medicine generation of dynamic's commonly used research technique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proposed to have the representative each kind of supposition or the tentative plan,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each method in research characteristic.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rescription; medicine dynamics; research technique理组织的影响[ 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12 ( 8 ):714-715.[ 9 ] 陈英,肖炜,马云,等.肾衰宁分散片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脏NO、NOS、SOD 和MDA 水平的影响[ J ].中药材,2008,31 ( 8 ):1190-1193.[ 10 ] 黄迪,何立群,杨雪军,等.腺嘌呤诱发慢性肾衰模型大鼠内分泌变化的研究[ 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28 ( 2 ):95-98.[ 11 ] 张金海,黄云剑,蔡文琴,等. Smad2,3,4,7蛋白在大鼠5/6肾切除肾衰模型中的定位和表达变化[ J ]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 26 ( 13 ): 1141-1144.[ 12 ]侯卫国,屠立群,何立群,等.抗纤灵颗粒对慢性肾衰药效学动物实验研究[ J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 ( 2 ):100-102.[ 13 ] 王米渠,吴斌,张卫,等.补肾灵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 16 ( 3 ): 37-39.[ 14 ] 关鑫,周家俊,赵东,等.补肾壮骨汤干预治疗肾性骨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 ( 1 ):10-12.[ 15 ] 傅晓晴,武一曼,陈振彬,等.腺嘌呤制作肾阳虚型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的电镜病理学研究[ 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 ( 3 ):41-43.[ 16 ]郑平东,朱燕俐.用腺嘌呤制作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 J ] .中华肾脏病杂志,1989,5 ( 6 ):342-344.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2卷果显示黄芩苷及清热合剂口服给药后体存药量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中药复方清热合剂的达峰时间明显慢于单方黄芩苷。

田静等[2]选择吞噬指数为检侧指标,并采用效量法与药效法研究刺五加在小鼠体内药动学规律,得出刺五加混悬剂药效成分具有一室模型特征,无论是效量法还是药效法,吸收速率常数均大于消除速率常数,这说明其有一定的蓄积作用。

本法的优点在于它以药理效应为观察指标, 可以反映药物整体药效动力学过程,缺点是由于中药及方剂药效是多方面的, 某种作用的药动学过程并不能代表该药的综合作用规律, 选用不同的药效指标, 可能得到差异较大的药动学参数,并且计算出的数据不是直观的血药浓度, 因此所得参数都是表观的。

2.1.2 药物累积法 毒理效应法又称药物累积法,是一种利用动物急性病死率来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其原理是将血药浓度多点动态测定与急性病死率测定药物蓄积性的方法结合,求出不同时间体存率的动态变化,以此计算药动学参数。

此法适用于药理效应和毒理效应为统一组分的中药复方。

它的使用范围广,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整体动力学过程,但是由于无法进行人体实验所以该法不是中药药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肖凤霞[3]观察四逆汤注射液不同间隔时间累积给药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在不同间隔时间累积给药后, 动物的病死率不同, 反映出大小不同的毒性效应。

刘雅敏等[4]采用药物累积法, 以小鼠急性病死率为指标, 测定小鼠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药物体存量, 估算热痹清片药物动力学参数。

结果表明药物毒性效应呈一级动力学过程, 符合二房室模型,得出热痹清片对小鼠灌胃给药易于吸收, 毒性较大, 分布快, 但消除较慢的结论。

2.1.3 微生物指标法 此法又称为琼脂扩散法,是对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选择适宜试验菌株,利用微生物法测定生物样品的浓度,然后计算药动学参数。

潘嘉等[5]以抑菌效应为指标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得出川芎挥发油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的结论。

此法简便易行, 但参数仅能反映的是药物抗菌成分、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代谢产物及机体本身的抗菌成分总体的经时效应变化。

2.2 血药浓度法即通过测定中药复方中某一已知成分在体液中的浓度来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以此为代表研究中药复方药动学。

该法采集动物服药后的血液,采用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毛细管电色谱法等分析方法,测定体液中有效成分的药物浓度。

目前用药物浓度法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已成为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流。

本法准确、适应性广,对于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 能够得出准确的药动学参数,并且对于临床用药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但仍存在着作为指标的化学成分少, 得出的参数与实际动力学有偏差的缺点。

孙成宏等[6]就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红景天片中总黄酮含量,经该方法测定研制的各批复方红景天片中黄酮含量均大于5mg。

黄酮类化合物能防治心脑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疾病, 具有抗炎抑菌、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以及增强免疫能力等药理作用[7]。

陆秋艳等[8]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 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比色法相比,此法重现性及稳定性好, 线性范围宽, 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减少了苯对实验人员的伤害及对环境的污染。

高效液相色谱法不受药物的热不稳定性和挥发性限制,具有样品试用范围广、预处理简单等优点,是一种快速、灵敏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

例如四逆汤的药物动力学的实验研究表明,运用此法测出的血清中乌头碱在二氯甲烷中稳定性较好,这证明某些研究中用甲醇为溶剂进行测定是不理想的。

曲龙妹等[9]用HPLC法测定白头翁汤中白头翁皂苷B4的含量, 为白头翁汤及其新剂型改进提供了一种质量控制方法。

3 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的一些思路3.1 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理学是日本学者田代真一在对汉方药研究体系探讨过程中提出的,即指给动物灌服中药,在一定的时间里,取其血清进行实验[10]。

血清药理学试验方法体外实验条件可控性强,药物效应易于检测,可深入揭示药物作用机理,又能防止中药粗制剂本身理化性质对实验的干扰,及反应中药在胃肠道消化吸收,再经生物转化,最后产生药理效应的过程,并且有助于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和相使、相须等“七情”的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