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科学兴趣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科学兴趣的培养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以及幼教改革的深入,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已被提到历史上从未有的高度,成为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的目标: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科学教育,就是要正确引导幼儿从小了解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技能以及科学的知识结构。因此,对幼儿进行科学兴趣的培养,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实践已经证明,科学能够大大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同时也让幼儿获得了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增进其成功感和胜任感。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基本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教育幼儿。从小启迪幼儿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促其成为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
以下是我多年科学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幼儿天生就是好奇、好问的,常常会冒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做出令人不解的举动。对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问题",因为"问题"是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点,是科学情感体验的开始,是对科学本身探索的开始,教师应关注幼儿,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迷"上科学。为幼儿选择的科学教育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如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活动中: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与材料互动的机会,让幼儿大胆尝试,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观察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在水面?在幼儿获得初步沉与浮的经验后,提供辅助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尝试"沉的东西能变浮?浮的东西能变沉吗?"幼儿带着新问题,继续探索,认真观察、对比,寻求答案。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信心。
比如在玩水游戏中,物体的沉浮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这时教师可以从主题
"沉与浮"入手,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为幼儿准备塑料、木块、铁块、瓶子等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小组进行活动,自己去摆弄。试一试哪些物品是沉入水中的?那些物品是浮出水面的的?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幼儿在观察中、对比中发现有的物品沉在水里,有的物品浮在水面的现象,并由此形象的感受到水的浮力。因此,对幼儿科学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并接受幼儿的新奇想法和做法,并给予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培养起来的兴趣,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兴趣是幼儿认识科学的动力,它表现为儿童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各种愉快的体验中学科学,获得科学知识,效果显著。比如在认识"雪"的探索活动中,我给每位幼儿一只杯子,让他们在杯子里装满雪,提问:我们试一试,如果一杯雪融化了,会是一杯水吗?"大多数幼儿都认为一杯雪会变成一杯水。随后我便安排小实验,让幼儿带着疑问自己操作、观察、发现问题、寻求答案。接着,幼儿把杯子放在他们认为融化快的地方,定时查看杯子里的雪,并相互比较融化的快慢。在试验的过程中,幼儿发现放在空调附近杯子里的雪融化得较快。最后他们又惊奇地发现一杯雪只融化成半杯水。幼儿在试验的过程中感知了融化。在这个活动中,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动手试一试,那么所达到的效果就明显不同了。通过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让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而且教学效果很好。
三、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设问引导激发兴趣
幼儿真正主动探索是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了想寻找答案的愿望,才能进入主动探索状态,教师要处处留心观察,把自己预想的问题变成幼儿自己的问题,适当地多提一些"为什么"。当幼儿在探索活动中遇到问题或产生疑问时,不是急于将答案告诉幼儿,而是为幼儿解决这些问题创设外部环境和条件,引导幼儿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使幼儿从各个方面主动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注意激励幼儿合作探究,集体克服和解决困难。这就是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最好方式。
比如在大班"好玩的磁铁"活动中,我按"探究--实践--再探究--再实践"的流程,组织幼儿经历了三次"探究与实践"活动,分批投放了不同的材料,让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认识磁性。第一次,我投放了许多别针、金属瓶盖、钥匙、钉子等等,让孩子们自己去尝试:怎样把它们吸起来?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样样东西都能被吸起来。实验出了磁铁能吸铁的本领。第二次投放了一些积木、塑料插片、塑料瓶盖、扣子、笔盖等材料,让孩子们再去探索。孩子们便发现磁铁不是能吸所有东西。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磁力具有穿透性,我又第三次投放了不同大小不同质地的纸屑、卡片、毛线、布条,引导孩子大胆尝试,在它们的下面加入铁片或其他铁制品,产生了磁铁吸住它们的现象。由于这一活动较多地采用了开放性、启发式的提问,因而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学习探索也更加得主动、积极。
四、寓教育于科学游戏中
科学活动必须是符合科学事实的,不像美术活动、音乐活动那样可以夸张、大胆想象,它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首先要考虑设计的内容是否合理、科学。科学教育往往以科学探索活动为主,操作性强,幼儿能在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中,无所顾忌地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探索,促使幼儿在操作中不断地开动脑筋,寻求答案。比如在各种科学小实验中,幼儿不仅能获得广泛的科学知识,在感知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分类、测量和思考等智力技能,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如在"摩擦起电"的实验中,,让孩子们用纸屑、塑料玩具、积木铁质小棒、瓶盖、木质积木、丝绸布等材料自己去尝试:怎样把纸屑吸起来?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有的东西摩擦后能将纸吸起来,有的却不能,这是什么道理呢?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幼儿很快懂得了"静电"与"吸力"的关系,从而培养了幼儿善于动脑,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可低估的,只要我们能在活动前广泛地收集多种材料,给幼儿创造一个尽可能丰富的探索环境,幼儿就能自如地在探索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适时鼓励,活动中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矢进行指导,对孩子们的求异行为应加以鼓励,而不是横加指责;尽量不作过多的限制,以免幼儿怕犯错误而产生恐惧心理;注意做到适时鼓励,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如教师在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