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网络图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物质构成的奥秘适用年九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用8课时,每周4课时,复习用1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与前两单元学习不同的是,集中学习理论和化学用语。
因此,要充分启动与绪言、分子、原子等已学内容的链接。
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单元的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对以后的化学用语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三个专题:专题一:分子和原子,启发学生从化学认识物质的角度,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循序渐进的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专题二:原子的结构,本专题是从①原子的构成,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离子的形成,③相对原子质量三个方面进行的,对于本专题学生学习的难度就是缺乏微观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来使抽象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题三:元素,本专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以合作解决问题的形式来巩固元素的概念,帮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另外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上交流汇报的方式,使学生对身边物质中的元素及元素的含量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使学生学会收集并整理资料,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2、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3、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4、一些元素和根的化合价,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二)本单元的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3、化学价的理解,化学式的书写,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知原子的构成及离子形成的原因,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区别;掌握元素符号、离子符号的书写及它们的意义;熟练掌握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初中化学《海水中的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海水中的化学适用年九年级级所需时课内4课时,课外2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海洋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及其利用,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本单元的设置,既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单元将探究海洋化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使海水中的化学元素转化为对我们有用的物质(如Mg的制取);如何使海水淡化及海底矿物的开发和利用;明确海水晒盐的原理及利用海水制纯碱的原理;还将探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相互转化;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海水中的化学资源;理解海水制碱海水晒盐的原理;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及结晶的原理过程与方法:一、从“应用——认识——再应用”的理念出发,学习新知识时要密切联系实际问题,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要把握考查意图,做到有的放矢。
二、善于提取、加工、整理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化学、热爱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情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应课标一、探究海洋化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二、如何使海水中的化学元素转化为对我们有用的物质(如Mg的制取);三、如何使海水淡化及海底矿物的开发和利用;四、明确海水晒盐的原理及利用海水制纯碱的原理;还将探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相互转化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 海水制镁的流程??2. 如何检验海水是否淡化?3.青海湖中冬天捞碱的道理何在?专题划分专题一海洋化学资源所需课时一课时专题学习目标1、认识海洋化学资源2、知道海洋化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措施3、知道海水制镁的流程专题问题设计1.如何使海水中的化学元素转化为对我们有用的物质?2.如何使海水淡化及海底矿物的开发和利用?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1、上网查询海洋资源的种类:2询海底矿物资源的种类2、图片展示(锰结核可燃冰,海洋生物……)学习活动设计出示导读思考题一:1、海水中溶有哪些物质?2、你对“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图是怎样认识的?3、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其工艺流程是什么?涉及到哪些重要的化学反应?组织讨论:1、海水中本来就有氯化镁,为什么不直接将海水进行电解来制取金属镁呢?2、出示导读思考题二,指导学生看书讨论:(1)海底蕴藏着哪些矿物资源?(2)为什么“可燃冰”被誉为21世纪能源?(3)目前为什么还没有对“可燃冰”进行大规模的开采?3、什么是锰结核?锰结核里主要含有哪些元素?4、海洋资源包括哪些?海洋中的资源可以再生吗?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应如何保护海洋资源?反馈学生的讨论结果,对“可燃冰”开采和储运中的问题做简单的解释。
初中化学《水和常见溶液》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级
水和常见溶液
所需时
课内共用 4 课时,每周 3 课时;课外共用 2 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主题单元的核心内容隶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五个一级 主题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中 的内容,同时整合了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二级主题“化学 物质的多样性”中的部分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身边常见的 物质——水,以及水溶液,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 的巨大贡献。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本主题 单元由三个专题组成,专题一:自然界中的水;专题二溶液的形成; 专题三: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三个专题涵盖了日常生活以及 科学研究中水以及水溶液的应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体现了物质 的性质与物质的用途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1、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认识水的组成和构成,能解释物质的三态 变化。 2、认识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的特征;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
溶液。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解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体会物 质分类研究的思想。 4、认识溶解度,并能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习难点: 1、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水的天然循环,形成“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 不断循环”的认识。 2、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体会物质分类研究的思想。 单元主要学习方式: 本主题的核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学生以小组合 作的形式进行课前信息的采集、课堂实验探究、对实验探究中获取的 信息进行再加工和整合梳理辅以教师的关键点拨是本单元的主要学 习方式。 预期成果: 个人完成绘制溶解度曲线图,完成节约用水的宣传材料(可以是幻灯 片、手抄报、宣传影片等);小组合作完成净化黄泥水、配制一定溶 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分离食盐与硝酸钾的混合物等实验探究;集体完 成专题作业测评和主题单元测评。
九年级化学中考专题复习六:物质的微观构成新课标人教版
中考专题复习六:物质的微观构成【知识导图】(1)(2)[解读考点]1、认清一些易混淆的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如元素与原子,原子与分子、离子等。
下表为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的对比:2、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如水、酒精、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金刚石、红磷等是由原子构成的。
金属也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多数碱类、盐类,如氢氧化钠、氯化钠等都是由离子构成的。
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如酒精的挥发、物质的热胀冷缩、电解水实验等。
4、掌握原子的结构,明确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洞察考向]1、“认识物质的微观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并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是《化学课程标准》强调掌握的内容,也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中考命题往往以生产、生活及科学、技术、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为背景材料,运用分子、原子、离子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去探求物质的构成、去探究粒子的性质、去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等。
2、粒子结构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是中考考试的热点,就这一热点问题,中考命题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由粒子的结构,判断粒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电子数及相对原子质量等;通过信息给定粒子的构成,推测粒子具有的化学性质,或与相对应的粒子结构比较,指出化学性质的异同;由给定粒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判断粒子的种类;或给出一组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数据,从中去发现规律。
3、给定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或元素周期表,让学生总结相关信息的开放性试题将会增加。
[真题剖析] 1.(2008·某某)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以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A.气体热胀冷缩主要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距离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B.蔗糖溶解是因为蔗糖分子变小了C.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解析:在掌握分子的性质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例,便于理解记忆。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常见的酸和碱主题设计适用年级九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中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在的二级主题——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本主题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酸和碱,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初中化学九年级课本第十单元。
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四个专题:专题一:酸及其性质。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酸,认识酸的性质并知道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浓酸的使用;了解酸的应用。
专题二:碱及其性质。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碱,认识碱的性质并进一步学习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浓碱的使用;了解碱的应用。
专题三:酸碱中和反应。
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和碱中的H+和OH-结合成H2O;知道可以通过中和反应的方法降低酸或碱的含量。
专题四:溶液的酸碱性。
了解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并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酸碱的中和反应,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预期教学成果:探究实验报告、思维导图、课堂综合检测、主题单元检测等。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3.初步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及判断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常见酸和碱学会概括归纳的学习方法2.通过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认识过程学习探究认识事物的方法3.通过对酸碱溶液的酸碱性的认识学习建立微观与宏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4.通过对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及酸碱混合后pH的变化测定体会间接观察法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酸碱性质的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通过对酸碱对生命活动的作用及中和反应的应用学习体会化学的价值所在对应课标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3.了解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4.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如何认识和区分酸和碱?2.酸和碱有哪些性质?怎样探究酸和碱的性质?3.常见的酸和碱有哪些?它们的性质相同吗?为什么?4.怎样稀释浓硫酸?5.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及判断酸碱性强弱程度?6.什么是中和反应,其实质是什么?在生产和生活中有何作用?专题划分.......专题一:酸及其性质(2 课时)专题二:碱及其性质(2 课时)专题三:酸碱中和反应( 1 课时)专题四:溶液的酸碱性( 1 课时)其中专题四:溶液的酸碱性中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酸及其性质一所需课内共用2课时,每周3课时课时专题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认识浓硫酸、浓盐酸两种酸的主要特性,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其相似的化学性质及性质上的差异,知道常见的两种酸的用途。
初中化学《微粒构成物质》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微粒构成物质适用年级九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10课时,每周4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教材“探秘水世界”,实际上是要以水为代表物,引领学生探究物质的构成、组成及变化之秘,让学生在开始化学学习之初,就初步形成从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看物质的变化的基本观念,初步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物质组成的元素观是本单元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对水三态变化实质及水的天然循环的分析,从分子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及其转化,从而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和净化天然水的探究活动,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初步形成物质分类的思想。
(2)通过对水的分解(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氢气燃烧)过程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
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3)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历史的分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初步认识原子内部各粒子的数量关系,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
学会科学表示原子质量大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4)通过人类认识对物质组成基本成分—元素的认识历程分析,理解什么是元素?学习用元素符号表示常见的元素,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能从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的相关信息。
对应课标专题一:1.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认识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转化。
4.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5. 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专题二: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4.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专题三:1.知道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网络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水溶性)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活泼性)化学变化:蜡烛燃烧;区别: 化学性质:蜡烛能(可、易、是…的)燃烧。
对蜡烛燃烧的探究(P12—13)对人体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的探究(P14—16) ①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取用药品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小量,即液体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③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掉、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粉末状:(药匙或纸槽)(一斜二放三直立) 块状:(镊子或药匙)(一横二放三慢竖)大量:倾倒法(倾倒时瓶盖要倒放,标签向手心) 少量:用胶头滴管(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定量:量筒+胶头滴管(注意量筒的使用方法: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大,实际数偏小 仰视:读数偏小,实际数偏大 酒精灯的使用主要事项能直接加热:试管、燃烧匙、蒸发皿 加热仪器 垫石棉网: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滴管等 液体:管外干燥;先预热;试管内液体不超过1/3;试管口向上倾斜45度,试管口不对人;固体:试管口略向下倾斜5、仪器的洗涤(干净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6.仪器连接:右插进左,先湿润,再慢慢转动插进。
变化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性质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化学实验 1、药品取用的规则2、固体药品的取用3、液体药品的取用4、给物质的加热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物性: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化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呼吸3、用途:1、氧气含量的实验测定(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水进入瓶中大约占瓶体积的1/5化学方程式:4P + 5O 2 ===== 2P 2O 5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漏气 ③瓶未冷却就打开夹子2、物性: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为淡蓝色液态氧,也可固化为淡蓝色的固态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生活中常见的盐》 思维导图课件
思维导图解读——盐的性质
(1)物理性质 ①几种盐的颜色 常见的盐大多数为白色固体,其水溶液一般为无色。但是有些盐有颜色, 其水溶液也有颜色。例如:胆矾(CuSO4·5H2O)为蓝色;高锰酸钾为紫黑色;含 Cu2+的溶液一般为蓝色,含Fe2+的溶液一般为浅绿色,含Fe3+的溶液一般为黄色。
思维导图解读——盐的性质
【解析】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食盐水蒸发时,待大部分晶体 析出时便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其蒸干,否则食盐颗粒会溅出来,造成 产率偏低,故只有B不正确,其余选项都正确。
思维导图解读——粗盐提纯
(1)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 ①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的 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不再溶解为止。 ②过滤:过滤食盐水。(关键步骤)
亚铁盐 FeSO4 硝酸盐 KNO3 难溶盐 CaCO3
思维导图解读——盐的分类和命名
说明: ① 含 有 一 种 酸 根 、 多 种 金 属 阳 离 子 的 盐 , 称 为 复 盐 。 如 KAl(SO4)2 、 (NH4)2Fe(SO4)2。 ②盐还可以分为强酸强碱盐(如Na2SO4)、强酸弱碱盐(如NH4Cl)、强碱弱酸盐(如 K2CO3)、弱酸弱碱盐(如NH4Ac)。
2NaOH+CuSO4
Na2SO4+Cu(OH)2
;
步骤Ⅴ:
CuO+CO
CO2+Cu
。
②上述方案中可能造成污染的步骤是
步骤Ⅰ和步骤Ⅴ
。
思维导图解读——常见盐的鉴别
(1)氯化钠和亚硝酸钠的鉴别 亚硝酸钠酷似氯化钠,白色晶体,有咸味,但氯化钠水溶液呈中性,而亚硝酸钠水溶液呈碱性。 氯化钠加热不易分解,亚硝酸钠加热分解且与酸反应产生红棕色气体,利用这些性质可鉴别二者。
初中化学《海水中的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评 价 要 1.海水淡化(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点评)
点
评价方法:完成探究实验报告
评价指标: (1)探究活动报告记录完整,结论正确。 (2)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态度积极。 (3)活动过程规范有序、效果明显。 (4)活动中能相互交流与配合,有效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 2.综合实践活动 评价方法:电子档案袋评价 评价指标: (1)收集信息详实 (2)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能相互交流与配合。 (3)反馈意见中肯有实效,建议有可操作性。 3.学习水平 评价方法:纸笔测试问卷调查。 评价指标:学习目标达成度。
海水中的化学
适用年 九年级
级
所需时 课内共用 7 课时,每周 3 课时;课外 2 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海洋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及其利用, 学习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与蒸馏等知识,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 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所必需的 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课程理念。
4、 交流讨论:海洋污染现状及海洋保护的措施。保护海洋环境你 能做到哪些? 活动三: 1、 简单说一说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2、 设计实验:如何使用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海水制取淡水? 3、 进行实验探究:蒸馏法淡化海水 4、 检测海水淡化是否彻底(使用硝酸银溶液) 5、 完成实验报告 6、 成果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等。 课堂小结: 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它们的 总量非常巨大。人类正在运用各种方法,开采提取多种海洋资源,从 海水中提取淡水是解决淡水危机的重要途径。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专题问题设 计
1、除氧气和氮气外,空气中还含有那些气体? 2、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空气污染与防治与化学有什么关系? 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仪器及药品:铁架台(带铁夹)广口瓶 酒精灯 燃烧匙 药匙 红磷 烧 杯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科学家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的探究
评价要 点
评价方法:完成探究实验报告 评价指标: (1)探究活动报告记录完整,结论正确。 (2)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态度积极。 (3)活动过程规范有序、效果明显。 (4)活动中能相互交流与配合,有效体现小组合作的精 神。 2.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选择。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正确选择装置并能说出选择依据。 3.课堂参与能力
评价要点
评价方法:完成探究实验报告 评价指标: (1)探究活动报告记录完整,结论正确。 (2)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态度积极。 (3)活动过程规范有序、效果明显。 (4)活动中能相互交流与配合,有效体现小组合作的 精神。 2.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选择。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正确选择装置并能说出选择依据。 3.课堂参与能力 评价方法:电子档案袋评价 评价指标: (1)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 (2) 积极举手发言。 (3)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 自己的想法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4)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能相互交流与配合。 (5)反馈意见中肯有实效,建议有可操作性。 4.学习水平 评价方法:纸笔测试问卷调查。 评价指标:学习目标达成度。
专题二
氧气
所需课时
1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知识点是网络课程中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研究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对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参考!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4P2O5;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上学期期中复习课件(37张PPT)
氧气、氮气 、稀有气体 的用途
物理 化学
性质 实验
性质
测定
(氧化性
)
工业 制法
实验室 制法
剧烈 缓慢
三、知识回忆
1、空气成分探究
⑴现象 : 大量白烟,放热,水倒流 至容积体积的1/5
⑵剩余气体的性质 :
(氮气)无色、难溶于水 、不助燃
⑶结论 : 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5
拓展应用一: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右图 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定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
加絮凝剂
A BC
过吸 滤附 池池
杀菌
D
蒸馏塔
锅炉 用水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
拓展应用:
我国规定水质必须在感官性指标、化学指标、病 理学指标等方面达标方可以成为生活饮用水。
(1)感官性指标的主要要求为:
①不得呈现异色;
②不得有异嗅异味;
③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④水应澄清透明。
净化水时,前两个指标可以利用 活的性吸炭附作用 而达到;后两个指标可以通过加入___絮_凝进剂行沉 降,然后通过___过(滤填操作名称)而达到。
3、用化学用语表示两个镁离子____2_M_g_2_+___
三、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说一说:你从 化学式 CH4 中能获取的信息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式的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这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3)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4)表示每一个分子中的原子构成 (5)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及质量比
3、用化学用语表示“2个铜原子”___2_C__u________
九年级化学离子结构示意图1到20
离子结构示意图
•概念:
离子结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离子核电荷数和电子排布的图示.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其质子数相同.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和质子数不同,阳离子的质子数大于核电荷数,阴离子的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主族元素的离子最外层一般为8个电子(最外层是K层为2个电子)。
•阴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的区别:
1、结构示意图中,圆圈里的数字=半弧上的数字之和,它就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2、结构示意图中,圆圈里的数字>半弧上的数字之和,它就是阳离子结构示意
图。
3、结构示意图中,圆圈里的数字<半弧上的数字之和,它就是阴离子结构示意
图。
•离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结构示意图就是指原子得失电子以后的结构示意图,用来表示离子核电荷数和电子排布的图示。
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其质子数相同,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和质子数不
同,阳离子的质子数大于核电荷数,阴离子的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主族元素的离子
最外层一般为8个电子(最外层是K层为2个电子)。
•当原子通过失去最外层电子,而变成阳离子时,该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相比,不仅减少了一个电子层,而且电子数也减少了,小于了核内质子数;当原子通
过获得电子,而变成阳离子时,该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相比电子层数
是一样的,但是电子数比原来多了,大于了核内质子数。
还是以钠原子所变成的钠离
子为例吧,其结构示意图应该为.
•具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如表所示:
•。
初中化学《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污水反应后呈中性。
3.综合实践活动
评价方法:电子档案袋评价 评价指标: (1)收集信息详实 (2)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能相互交流与配合。 (3)反馈意见中肯有实效,建议有可操作性。 4.学习水平 评价方法:纸笔测试问卷调查。 评价指标:学习目标达成度。
1.中和反应的探究活动过程(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
点评)
评价方法:完成探究实验报告
评价指标:
(1)探究活动报告记录完整,结论正确。
评 价 要 (2)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态度积极。
点
(3)活动过程规范有序、效果明显。
(4)活动中能相互交流与配合,有效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
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及 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认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 (4)会用 pH 试纸检测溶液酸碱度了解溶液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常见酸和碱的物理和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 (2)通过几种酸和碱化学性质探究比较,能简单归纳出酸和碱各自 相似的化学性质。 (3)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实验证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发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 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在学习陌生物质性质过程中,学生体会学习乐趣,培养探究精 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注意通过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对应课标
1.知道常见酸碱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防范措施。 3.知道酸碱能发生中和反应,以及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生活 中的应用。 4.知道用 pH 试纸测溶液酸碱度的方法,了解溶液酸碱度在实际中的 意义。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网络图
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梳理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梳理物︶反应︶磷:产生大量白烟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气体(CO2)制取方法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法原理2H2O2MnO22H2O + O2↑2KMnO4△K2MnO4 + MnO2 + O2↑2KClO3MnO22KCl+3O2↑装置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注意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空气)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用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梳理水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时=1ɡ/cm3,101kPa时,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电解氢气(负极)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最小气体,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氧气(正极)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支持燃烧净化方法静置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分布、储量分布:地面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其中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 ,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梳理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梳理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梳理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梳理。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溶液单元设计及思维导图适用年级九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3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中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主要内容之一。
本主题单元所学知识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有生命体中营养的输送和新陈代谢都离不开溶液,在生产中更是应用广泛,如化工产品的生产、农药和化肥肥料的使用大多在溶液中进行,是在日常生活中见得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分散体系。
其内容突出了化学在科技、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增强化学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课本第九单元。
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三个专题:专题一:溶液的形成。
让学生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溶液的一些性质,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专题二:溶解度。
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能正确使用、分析溶解度曲线。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与方法;学会观察图像、表格,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培养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认识事物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化学在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方面的重要价值。
专题三:溶液的浓度。
掌握一种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认识溶液的本质特征,会读、识、用溶解度曲线图,会分析配制溶液的步骤、实验仪器,玻璃棒在操作中的作用和实验误操作的后果,会进行在溶液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水溶性)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活泼性)化学变化:蜡烛燃烧;区别: 化学性质:蜡烛能(可、易、是…的)燃烧。
对蜡烛燃烧的探究(P12—13)对人体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的探究(P14—16) ①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取用药品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小量,即液体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③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掉、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粉末状:(药匙或纸槽)(一斜二放三直立) 块状:(镊子或药匙)(一横二放三慢竖)大量:倾倒法(倾倒时瓶盖要倒放,标签向手心) 少量:用胶头滴管(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定量:量筒+胶头滴管(注意量筒的使用方法: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大,实际数偏小 仰视:读数偏小,实际数偏大 酒精灯的使用主要事项能直接加热:试管、燃烧匙、蒸发皿 加热仪器 垫石棉网: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滴管等 液体:管外干燥;先预热;试管内液体不超过1/3;试管口向上倾斜45度,试管口不对人;固体:试管口略向下倾斜5、仪器的洗涤(干净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6.仪器连接:右插进左,先湿润,再慢慢转动插进。
变化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性质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化学实验 1、药品取用的规则2、固体药品的取用3、液体药品的取用4、给物质的加热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物性: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化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呼吸3、用途:1、氧气含量的实验测定(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水进入瓶中大约占瓶体积的1/5化学方程式:4P + 5O 2 ===== 2P 2O 5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漏气 ③瓶未冷却就打开夹子2、物性: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为淡蓝色液态氧,也可固化为淡蓝色的固态氧。
①可燃性:(C 、S 、P 、Fe 、Mg 在氧气、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②支持呼吸4、用途: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二氧化锰) 高锰酸钾 2H 2O 2 ====== 2H 2O + O 2↑2KClO 3 ====== 2KCl + 3O 2↑2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发生装置及选择原因:收集装置及选择原因:步骤:连→检→装→固→加→收→移→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放进瓶中,若复燃,则是O 2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中,若复燃,则满 注意事项:1、物性:无色、无味的气体2、化性:稳定(称为“惰性气体”)3、用途: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气体污染物:SO 2、NO 2、CO 固体污染物:有害烟尘2、防治措施化合反应:(“多变一”:A + B === AB )分解反应:(“一变多”:AB === A + B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氮气(N 2) (78%) 点燃 水进入瓶中少于1/5的原因 3、化性 MnO 2 MnO 2 △ △ 化学方程式 氧气(O 2)(21%) 稀有气体(0.94%)5、制取 1、污染物 空气 成分 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空气化学反应类型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1、组成: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电解水实验:2H 2O ===== 2H 2↑+ O 2↑体积比: 2 ︰ 12、构成:H 、O 水分子 水物质的构成:原子 分子 原子 物质原子 离子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性质 不断的运动之间有间隔(2)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元素: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一种元素对应一种原子) 分子、原子: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方法与效果: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过滤操作 仪器:玻璃棒的作用:引流概念: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区别:用肥皂水硬水的危害:硬水转化为软水:①煮沸 ②蒸馏节约用水污染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工业污水处理后才能排放防治措施 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生活污水处理后才能排放混合物:如空气、自来水、所有溶液、合金等X 2:H 2、O 2、N 2、Cl 2 X : S 、P 、Fe 、C 、Mg氧化物:H 2O 、MnO 2、P 2O 5、H 2O 2、Fe 3O 4等 酸:HCl 、H 2SO 4 碱:NaOH 、Ca(OH)2盐:NaCl 、Na 2CO 3、CaCO 3、NaHCO 3通电 构成 构成 构成 构成 (1)分子 (3)元素与分子、原子的区别硬水与软水 3、净化 防止水体污染 4、爱护 (能举出具体2~3 个例子)水 (H 2O ) 单质 化合物 纯净物 5、物质的分类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质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结构示意图:(注:知道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四数相等: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不显电性)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 地壳中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书写:“一大二小” ①表示该元素 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元素周期表:(7个横行,7个周期;18个纵行,16个族)概念:带电荷的原子(如Na +、Cl —)形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而形成。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同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8(He :2),不易得失,化学性质稳定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X 2:O 2、N 2、H 2、Cl 2 X :S 、P 、C 、Fe 、Al 、Mg化合物(根据化合价书写) 意义:(四个)①计算相对原子质量②计算各元素原子的个数比③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④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⑤计算某元素的质量(或计算某物质的质量)书写:(如:Na 、 Cl )口诀: 书写化学式应用 推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推离子符号6、几个数字的意义(2O 、2O2、O2、O 2-、2O 2-、O ) 原子核 (+) 构成 1、原子 意义 表示——元素符号 2、元素 元素分类 3、离子 单质 书写 计算4、化学式 5、化合价+1 -1 —2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1、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的总和。
2、适用范围:一切的化学反应 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3、化学反应符合的原因:“原子三不变” 数目不变 质量不变 ① A + B → C + D 6g 9g ? 5g ② S + O 2 ===== SO 26g 8g ?(2)推某物质中一定含的元素如:蜡烛 + O 2 → CO 2 + H 2O ,求蜡烛中一定含有 元素(3)推某一物质的化学式:如:①X + 3O 2 ===== 2CO 2 + 2H 2O②2C 2H 5SH + 9O 2 ===== 4CO 2 + 2X + 6H 2O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写化学式:(利用化合价)2、正确书写 配平(最小公倍数法和观察法)标条件与箭头①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3、意义 ②质量关系 (以C +O 2 ===== CO 2为例)③粒子关系4、计算 ①解设②化学方程式③列相关量④列比例式⑤解答点燃 (1)求质量 点燃 点燃 4、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 点燃 格式 化学方程式第六单元、碳与碳的氧化物物性:用途: 物性: 用途:C 602、金刚石与石墨物性差异大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①常温下稳定(制成墨水) O 2充足:C + O 2 ====== CO 2 O 2不足:2C + O 2 ====== 2CO还原性(还原CuO 、Fe 2O 3等) 冶金 C + 2CuO ===== 2Cu + CO 2↑ 3C + 2Fe 2O 3 ===== 4Fe + 3CO 2↑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原理: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O + CO 2↑发生装置(及选择原因) 收集装置(及选择原因)验满:(燃着木条放在瓶口,若熄灭,则满)检验:(石灰水)物性: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①“三不”: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呼吸②与水反应:CO 2 + H 2O === H 2CO 3 ③与石灰水反应:CO 2 + Ca(OH)2 === CaCO 3↓ + H 2O①光合作用原料②灭火(利用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③CO 2固体(干冰):人工降雨剂、舞台烟雾剂 ④化工产品原料 4、影响及防治措施 物性: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①可燃性:2CO + O 2 ===== 2CO 2②毒性:③还原性:(还原CuO 、Fe 2O 3等) CO + CuO ==== Cu + CO 2 3CO + Fe 2O 3 ==== 2Fe + 3CO 2燃料 冶金 CO 2与CO 物化学性质差异大的原因:分子的构成不同金刚石 石墨 1、三种单质 点燃 点燃 可燃性 作燃料 高温 高温 ②高温下 3、化性 碳的单质 1、制取 化性 2、性质 3、用途 CO 2 化性 点燃 1、性质 △ △ 2、用途 CO 碳的氧化物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可燃物空气 / O 2温度达到着火点清除可燃物隔绝空气 / O 2 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煤(主要含C 元素)石油(主要含C 、H 元素)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 4)]CH 4 + 2O 2 ===== CO 2 + 2H 2O2、作用:提供能量①造成酸雨(1)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的污染 ②燃烧不充分产生CO ③产生固体污染物(2)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4、防治措施(1)乙醇(俗名:酒精,C 2H 5OH )(“绿色燃料”)C 2H 5OH + 3O 2 ===== 2CO 2 + 3H 2O(2)H 2:(最清洁的能源)优点:①没污染;②放热多;③制取来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