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理学院_邓欣悦_圆周角定理的探索与证明(初中)_设计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周角定理的探索与证明》微课设计
设计者邓欣悦执教/制作人邓欣悦学段初中
微课类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性质理解□性质应用□公式发现□公式理解□公式应用■定理发现□定理理解□定理应用□解题训练□单元复习
设计理念
本节课将借助Hawgent皓骏数学软件动态化、直观化的优点,并依据波利亚的主动学习、最佳动机、阶段续进的教学原则,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
整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的展现出来。
教师在利用软件进行演示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链”,由浅入深地驱动学生思考,并贯彻直观性的教学原则,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的基本理念。
知识分析知识名称圆周角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知识来源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圆周角”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周角定理教学难点
用分类、化归的思想证
明圆周角定理
学情分析初三年级1. 该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对“挑战性”任务很感兴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2.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周角的定义”的基础上展开教学。
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圆周角定理。
2.理解并掌握运用分类、化归的思想方法证明圆周角定理。
3.能灵活运用圆周角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教师的动态演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形成猜想,探索证明猜想的思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2.在新知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3.在圆周角定理证明的探索过程中,依据圆心与圆周角的位置关系,将无数个圆周角转化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圆周角,培养学生分类的思想。
4.运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将圆心在圆周角内部、圆心在圆周角外部的情况转化为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教师在不断提问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求知欲。
2.使学生感悟只有通过严格的数学证明才能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策略设计教学流程:复习引入→探索新知,提出猜想→证明猜想→提出问题。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开发方式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时长8分钟
微课设计过程
基本环节问题与活动依据与意图时间
复习引入
首先,复习圆周角的定义,运用皓骏软件
向学生演示,通过拖动圆周上的动点C,观察
发现会对应无数多个圆周角,同时这条弧又
对应了唯一的圆心角。
接着,向学生提问:“这无数个圆周角之
间有怎样的关系?无数个圆周角与唯一的圆
心角之间又会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启发学生
思考,引出本部分内容。
1.复习旧知,强化知
识的“固着点”。
2.引导学生从已学
知识出发,用问题驱
动学生思考,增强前
后知识间的联系。
3.通过“形成无数多
个角”的演示,增强
教学的直观性。
1分
23秒
探索新知,提出猜想
首先,教师利用皓骏软件测量圆周角∠
ACB的度数,拖动圆周上的一个动点C,并观
察发现在操作过程中∠ACB的大小不变,引导
学生提出猜想(1):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继续测量圆心角∠AOB的大小,引导学生
发现圆周角大小是圆心角大小的一半。接着,
向学生提问:“对于同弧所对的所有圆周角都
具有这样的特征吗?”
接下来,拖动动点A,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圆周角的大小、圆心角的大小、圆周角与圆心
角大小比值的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进
而提出猜想(2):圆周角的大小是它所对弧
上的圆心角大小的一半。
1.借助皓骏软件的
动态演示,两次拖动
圆周上的点,引导学
生观察同弧所对的
圆周角与圆周角之
间、圆心角与圆周角
之间的关系:
(1)不改变圆心角:
拖动点 C
(2)改变圆心角:拖
动点A
在“变与不变”的关
系中形成猜想。
2.依据波利亚的“主
1分
50秒
动学习”原则,通过教师的演示、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到
数学活动中,在实验、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大胆猜想,表达观点,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合情推理的能力。
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
题的能力。
证明猜想(1):探索思路
首先,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无数多个
圆周角与圆心有几种位置关系?”
利用软件可以随机保留其中一部分角,通
过对这几个角的观察,教师启发学生发现圆周
角相对于圆心有三种位置关系:圆心在圆周角
的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
角的外部。
由此,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通过圆周角与圆心位置关系的分类标准,将无
数个圆周角转化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进行证
明。
1.在这一过程中,通
过将无数个圆周角
分为三类,渗透“分
类”的思想方法。
2.通过动态数学软
件的演示,能够更清
晰的呈现本段内容
的难点,使学生感知
将“无数个圆周角”
转化为“三个(类)
角”,降低了学生思
考的难度。
3.基于波利亚的“最
佳动机”教学原则,
学生在提出猜想后,
鼓励学生寻找方法
证明猜想,激发求知
欲。
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