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对现代性的迎拒与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
章太炎的思想与宣传
章太炎的思想与宣传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着一代人的学术观念和政治信仰。
章太炎的思想经历了多次演变和转化,在他早期的思想中,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儒家思想。
他热爱传统文化,认为儒家思想可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哲学基础和道德支撑。
他将“尊儒抑佛”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并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改造,中国才能够走出自己的困境。
然而,在思想演变的过程中,章太炎发现了传统文化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对知识和读书人的歧视,这种歧视会导致社会的分化和不公。
而且,传统文化中对个体自由和知识的追求也存在着局限性和约束,这种约束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章太炎开始对西方文化进行研究和借鉴。
他深入研究了英国政治制度、美国的宪政民主和法国的人权思想,认为这些西方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性特点,并可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章太炎也意识到,知识分子需要像西方那样,通过组织和团结来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在他的倡导下,华兴会和光复会成为了早期中国社会改革的重要力量。
除了思想的转变和西方文化的借鉴,章太炎还通过宣传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他广泛撰写各种文章和著作,通过文字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理念。
他的著作包括《民族主义的转变》、《日出东方》、《世界小史》等,这些著作不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西方文化和思想,还呼吁中国人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努力奋斗。
同时,章太炎还通过讲座和公开演讲来宣传自己的思想。
他的讲座主要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他认为只有通过普及教育和提高人民素质,才能够有效地改善社会的状况。
总的来说,章太炎的思想和宣传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他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找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联系和融合点。
通过宣传和活动,他也成功地将自己的思想传播给了整个中国社会,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共7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二、简述1、章太炎的“俱分进化”是怎样的一种观点?章太炎写了一篇文章,叫《俱分进化论》,意思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道德上讲, 善进化,恶也进化,即是善恶俱进。
章太炎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知识丰富, 物质生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贫富悬殊,道德败坏,人们更加痛苦,人与人之间虚伪奸诈,诲淫诲盗,穷奢极欲,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地,号称“文明”,实际上进行着兽性的屠杀,因此,他得出了善恶俱分进化的结论。
当然,他没有探讨其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仅从种子、我慢、好胜的心理去解释则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2、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差异。
孔子思想是某些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对“周礼”的态度,反映了对早期奴隶制的氏族统治体系和这种体系所保留的原始礼仪的维护。
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 而非“礼” O “仁”的这一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和要求,它把人(其当时的具体内容是氏族贵族)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
“仁学思想”在外在方面突出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
孔子的政治经济主张是既竭力维护氏族统治体系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又强调这个体制所仍然留存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主义,坚决反对过分的、残暴的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
墨子具有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代表的特征,墨子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概括起来,似乎可说是强调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亦即对所谓“力” “强”的强调。
墨子并不反对“劳心”与“劳力”、统治与被统治的“分工”,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尚贤使能”来治理天下,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 O这里与孔孟的区别是;第一,孔孟虽讲举贤,但基本是限制在和服从于尊尊亲亲的氏族血缘传统范围内,反映着上层贵族们的利益;墨子的“尚贤”则是要打破这种传统,认为应该不管出身贵贱、血缘远近,唯贤是“尚”第二,孔孟举贤是为了修礼乐行仁义,然后才天下太平,百姓富庶;墨子则首先和直接强调百姓的食饱衣暖,作为“为政之本”的“尚贤” O是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以满足人民生存需要这个总目标的。
被压抑的现代性
非常颓废的一种早期的或是被压抑的 者A珊ani.或者是我们的太阳眼镜上都
现代性的可能。在“五四”之后,这种前 有一个丁零当啷的小小的价位。换句话
期的现代性现象逐渐逐渐地被压制, 说,我们今天在一个西方的话语世界
被归于一尊。我希望就着这样一种文 里,是不是也仍然在追求时尚的同时,
限制,在批评的策略上也不免出现了 标或是价位。我想,在今天这样一个语
刚才奚密教授所提出来的,我们种种 境里面,全球化的交通,各种各样的交
的希望迎求,或者是迅速地和西方主 通,早就不是一个问题,我们有这个能
流话语对话的冲动。今天在这样一个 力在一个中国的语境里面,展示我们独
场合。谈自己的书或是谈自己过去的 树一格的低调的奢华,尤其是对理论的
现代性的流变的种种可能。我的断代
时尚的更新。我其实对此有一个更深刻
现 代
性
不再止于晚清的最后十年。而是从 可能也更刻薄的看法,我觉得追求时尚
1840年以来,或是更早,产生的种种的 是没有而这些变动当然是受到了 的环境里去重新定义我们的现代性.但
所谓的早期全球化的影响——无论是 是最怕的是我们在追求时尚的同时,忘
喊》和《彷徨》式的、强势的现代性的姿 作人甚至像是胡兰成等等的作家一脉
态之外.我们能不能想象在1903年曾经 相承所产生的一种看待中国现实或是
翻译过《月界旅行》的鲁迅,我们能不能 想象中国未来的方法。我觉得在这样的
想象在1925年以后曾经写过《野草》和 不同的话语对应之下,我们对于现代性
《朝花夕拾》的鲁迅,或是晚年曾经写过 的挖掘仍然是需要持续的。
的历史而已.而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
酒风流的种种对话了。所以我觉得,今
探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科条四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研究与学科互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深入发展,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在深化原有的研究领域、研究课题的同时,也在传承与创新中呈现出更为多姿多彩的样貌。
思想史研究逐步探究思想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聚焦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复杂历史图景。
具体而言,在观念史研究、思想文化与社会转型研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新文化史与思想史结合研究以及报刊史研究等五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近20年来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内涵,也拓展出诸多新议题与新理念,在大陆、港台、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史研究范式。
编自 互联网金融一“多元现代性”视野下的观念史对于近2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而言,一个较为深刻且被学界广泛接受的观念转变,是“多元现代性”理念的兴起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日益开放以及与世界交流的不断深入,曾一度支配20世纪80年代思想界的“从传统走向现代”一元化线性史观开始为研究者所反思并逐步得到修正。
对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思想观念多元化及其内在张力的分析,对于现代理念与传统价值之间复杂关联的深度阐释,奠定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基本视野。
大致来说,“多元现代性”理念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逐步确立,包含学术界对于以下两个认识论意涵的接受。
第一,过往研究者大多习惯于将近代中国的历史,理所当然地视为“从传统到现代”的单向进程。
实际上,近20年来的思想史研究表明,近代中国对于“现代性”的探寻与实践,不应等同于对历史上欧美国家“现代化”的简单模仿,而应将其视为一个包含多重意义、有其自身种种面相的“复数”概念。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罗荣渠为代表的一些学者逐渐建立起“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并为学术界所广泛接受②。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许纪霖、陈达凯组织国内部分人文社科学者撰写的《中国现代化史》一书,可以视为对这一观念演变的起点之一:“现代性问题的提出,为中国思想界反思启蒙,反思晚清以来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提供了一个元理论层面的思考焦点。
近代民族主义的类型特点及发展评述-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
近代民族主义的类型特点及发展评述-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社会之一。
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晚清以来一百多年间,中国始终呈乱象,似乎没有什么思想观念可以一以贯之。
各种思想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可谓名副其实的: 潮过即落。
但若仔细剖析各类,仍能看出背后有一条线,虽不十分明显,却不绝如缕贯穿其间。
这条线正是民族主义。
如果将晚清以来各种激进与保守、改良与的条分缕析,都可发现其所包含的民族主义关怀,故都可视为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
①因而对民族主义的研究,也是90 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民族主义的界定、内涵及思想来源海不同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观察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原则的定义,认为它与我国的历史实际不相符合,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当资产阶级尚未产生以前,民族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就已经存在,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从理论上看也有不少难以说通的地方,民族主义虽然同爱国主义以及民族精神不能划等号,但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则是事实,我们对历史上和现代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一直给予很高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
所以,他主张把民族主义定义为: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为核心内容的一种观念、目标和追求。
②耿云志认为,近代民族必须具有以下几个因素,即:(1)长期共同活动的地域;(2)历史上形成的共同文化;(3)长期紧密联系的经济生活、生活和文化生活所造成的国家认同。
据此,则凡是维护这些东西,使之不受其他民族之侵害;同时,也不去侵害其他民族这些东西的思想原则,就是近代的民族主义。
③ 宋志明主张在中性的意义上使用民族主义一词,而在负面的意义上使用狭隘民族主义一词。
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他认为是一个正面的语汇,是指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观念逐渐形成全民族共识的发展历程,是指促使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社会。
章太炎文学界定的文体学内涵
F e c h oy o i rr tl dtp s r asn eta io a trtr .T eleaued f i o o nyar— rn h ter fleays ea y e, up sigt rdt n lleaue h trt e nt ni n t l t y n h i i i r i i s o e
n s i rt r n ta s o a ei . I a s a e is i t n sg i c c rt a  ̄r  ̄ ' fC i e eltr t e e e l e u e i rn i n lp ro ta i t d t o h s t n pr i inf a e f l h ao in o o y e d c o hn s e u . h iar
t dtnl hn s lea r, h hm nf ttede og t n” ecmn drj t no oens o h— r io a C iee irt e w i a is ept uh w lo iga e i f dri a i t u c es h h o n e co m m”f C i r
Ke r s Z a gT ia Syit s S l ; i rt eT p ywo d : h ay n;tl i ; t e L ta u y e n sc y e r
2 0世 纪 “ 当之 无 愧 ”l 的 国 学 大 师 章 太 独 【
炎, 尽管在“ 径行独往” 的革 命之余著作 闳肆 , 却 因惯 常之 偏激 言 行 与奥 衍 难 解 之 学 术 文辞 , 蔽 遮 了其 言说 与思 想 的 真 义 , 使 后 来 者 概 多 凭 “ 致 耳 学” 而粗疏定论 , 只赢得身前身后 “ 资产 阶级革命 派” “ 、保守派 ” “ 、 古文学 的殿军 ” “ 、 历史退化论 者” 诸头衔。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 注到学术转型 时期章太炎对 “ 现代性 的迎拒” 在学术史“ 、 连续 性 ” 的 承启 意 义 J 上 】 ∞。依 此 , 出 所 谓 “ 守 ” 走 保 的迷障 , 则其最为后人轻视的文学观念 , 同样决非 就 是过 于 “ 泛 ” 保 守 退 化 的 文 学 观 那 么 简 单 , 宽 、 其 中有 着 对古 今 中外 观 念 碰 撞 之 下 的文 学 转 型 “ 现代性迎拒” 的深层思考。这种思考 , 在其文学
论章太炎的文学思想
论章太炎的文学思想郭延礼【摘要】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章太炎作为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思想是复杂而充满着矛盾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博大精深的学术功力,乾嘉朴学传统的治学路向,经学家和小学家的目光,加之他思想中保守和复古倾向,使他的文学思想既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鲜明的个性特色,同时也带有传统文学观念强大的历史惰性.文章从五个方面来阐释章氏文学思想的成就和局限:即文学的发展观与文学的退化论;精辟的诗论;"跳踉搏跃"的"雷霆之声";小学家的文学观;承认言文合一与鄙夷白话文.【期刊名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7(030)003【总页数】9页(P80-88)【关键词】文学思想;发展观;退化论;雷霆之声;小学家的文学观;言文合一【作者】郭延礼【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社会科学2007 年 5 月第 30 卷第 3 期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 Shanxi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 May,2007Vol.30No.3·文学研究·论章太炎的文学思想郭延礼(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2 )摘要: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
章太炎作为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思想是复杂而充满着矛盾的。
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博大精深的学术功力,乾嘉朴学传统的治学路向,经学家和小学家的目光,加之他思想中保守和复古倾向,使他的文学思想既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鲜明的个性特色,同时也带有传统文学观念强大的历史惰性。
文章从五个方面来阐释章氏文学思想的成就和局限:即文学的发展观与文学的退化论;精辟的诗论;“跳踉搏跃” 的“雷霆之声”;小学家的文学观;承认言文合一与鄙夷白话文。
2024-2025学年宜宾市叙州区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宜宾市叙州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语文试卷分为第1卷(阅读题)和第I1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答案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代以来,自由和平等作为西方的重要价值观而在我国广为流行。
也有学者认定中国古代哲学中早已具备自由平等思想。
这种比附最早出现在章太炎的著作中。
章太炎是一位民主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
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撰写文章,把孔子描绘成托古改制的祖师爷,试图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章太炎则选择了佛教和老庄学说,首次提出庄子思想就是自由平等的思想,有新人耳目的效果,也让国人在哲学上提高了民族自信心。
不过,我们认为现代的自由平等观与庄子精神并不契合。
罗祥相认为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家的哲学理论,在概念内涵、思想重点以及思想的时代背景乃至对世界的经验和思考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差异。
不仅“逍遥”无法对应“自由”,“齐物”也无法对应现代的“平等”。
今天我们所说的平等是一种社会价值,它认定一个社会中的全部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庄子的齐物思想与现代平等观之间的区别甚为明显。
首先,二者包含的范围不同:庄子的“齐物”就是平齐万物或者万物齐一,而现代的平等主要是指人与人的关系。
其次,二者的受众不同:庄子的“齐物”所面对的是个体,主要针对士阶层,以隐士为中心,而现代平等观面向社会上的一切公民。
再次,二者的目的不同:庄子的“逍遥”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无待”的精神世界。
庄子的“齐物”意在指出进入“逍遥”境界的途径。
章太炎的伦理思想及其影响
第 3卷 8
第 1 期
章太 炎 的伦理思想 及 其 影 响
王 天 根
( 西 师范 大 学 社会 文 化 与 旅游 学 院 . 广 广西 桂林 51 0 ) 4 0 1
: 摘 要] 中国社台重忙理, 古往夸 对此研究者颇多。章轰麦把出国传统的道撼理书与西方资幸主卫
伦理 思想相糅台, 对近代社会千理 体系的重构这一历史性谭题搏 了艰辛 曲探索 巳 '章 变置于各 种最 治 I 巴 经济、 文化固素交织的社鲁 两络佐 系连 一主观 背景中进行考察, 就可功悉地2握 章氏土理是想存在 由价值 卺 和毒义, 从而发现章再麦伦理 思想 的特 点与近代社鲁转 型时鞘 曲硅 、 璺济、 七之 间的相 互促 动及 制约差 X
现代性 的评判与抉择 以及章 太炎 对社会伦理体 系的
重 新 构 建 的 社 会 影 响 与 历 史 价 值 , 今 尚 无 人 涉 及 至 本 文 试 图 在 这 些 方 面 作 些 探 索
一
现 自我 价值和维 护个 人尊 严 , 调发 挥 人的 秉赋 和 强
潜能 , 财 富看成是 美 德 的基础 , 扬 自由竞 争、 把 宣 平 等 参 与 等 资 本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道 德 观 念 此 而 言 , 由 近 代 中国 的 伦 理 转 型 实 质 是 现 实 生 活 在 精 神 文 化 领 域 内 的折 射 。处 于 转 型 时 期 的 先 进 中 国 人 开 始 认 识
主 张 是 什 么 . 从 伦 理 史 的 角 度 探 讨 社 会 转 型 时 期 而
[ 收稿 日期]f 0 02 O 11-0
[ 作者简介:王天根 (9 1 . 安徽芜湖人 , i7 一) 男,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 广西师范大学讲 师
章太炎(近现代纲要史课前演讲)
人际交往
• 与章门弟子
当时的北京大学,有名的教授,大多出之于 章太炎的门下,如: 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沈兼士等。
·章太炎为人戏谑, 以太平天国为例, 封黄侃为天王,汪 东为东王,朱先生 为西王,钱玄同为 南王,吴承仕为北 王。
太炎逸事
• “章疯子”的来历 • 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宝座后,曾聘章为总统府高等顾问。章 太炎看出袁有称帝野心,拟效方孝孺故事,执丧杖,穿麻 衣,痛哭于国门,以哀共和之将亡,为同人所劝阻。然而 “章疯子”的名声,由此传开。 · “大几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 不能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 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 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 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神经病。近来传说某某 有神经病,某某也有神经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 只怕富贵利禄当面出现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 是要不得呢!” ——章太炎
太炎逸事
太炎名言
• 中国本因旧之国,非新辟之国,其良法美俗,应保存者存 留之,不能事事更张也。 • 人人多道做官好,礼仪廉耻忘记了。 • 凡人总以立身为贵,学问尚是其次。不得因富贵而骄矜, 因贫困而屈节。 • 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 人之是非为
人际交往
• 与孙中山
• 孙中山与章太炎的相识,是由梁启超介绍的。戊戌变法失 败后,中国的许多维新政治人物都逃亡日本。 1899年6月 10日,为躲避清廷通缉而流亡台湾的章太炎,也应梁启超 的邀请来到日本。梁启超是个热心人,又将章太炎介绍与 孙中山相识。1906年7月。章太炎遂踏上第三次流亡日本 之路。到了东京,章太炎受到热情接待。稍后孙中山自南 洋返回日本,两人久别重逢,分外高兴;又都为革命形势 的迅速发展,备感振奋。这段时间两人天天见面,商讨革 命方略。其后由孙中山主盟,孙毓筠介绍,章太炎正式加 入了中国同盟会。不多时,同盟会又聘他主持机关刊物 《民报》。接手《民报》后的章太炎,与改良派战,与投 机分子战,与立宪党人战,文字锐利,针锋相对,“真是 所向披靡,令人神旺”(鲁迅语)。
现代文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现代文学考研知识点汇总中国文学由五四文学革命起进入1917-1949年的30年迅速发展期。
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填空:1、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2、1902年——1917年,以“小说”命名的杂志就创办过27种(含报纸一种)。
3、“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4、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以古人约束今人为特点。
5、诗界革命要达到三个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6、真正以诗人面目倡言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
7、提倡戏剧观念更新的代表有陈独秀。
8、1905年,后来为南社领导人的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9、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了春柳社。
10、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黄遵宪。
11、从文学出发论白话的还是梁启超,他在《小说丛话》中指出:“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
12、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
13、《宋元戏曲考》推许元杂居为“一代之绝作”,是“中国最自然之文学”。
14、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含翻译)。
15、1909年成立的南社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诗歌社团,以反清为主要特色,主要人物中的高旭、马君武原来就与梁启超等同是“诗界革命”中人。
16、五四后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成就以小品为最大。
17、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民主革命家、学者。
章太炎国学造诣精深,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文章“所向披靡,令人神旺”。
进步论与多元论:章太炎的文化思想
了到 达 理 想 社 会 的 程 序 和 路 径— — “ 明天 仿 佛 就在眼前” 。对 于 那 些 以启 蒙 为 己 任 的 知 识 精
英 来 说 , 史 变 化 、 会 变 迁 的 过 程 大 体 就 是 历 社 通 过 物 质 、 识 、 术 和 财 富 的 积 累 通 向 理 想 知 技 社 会 的 进 步 历 程 。他 们 也 相 信 , 国 社 会 进 步 中 的 前 提 就 是 克 服 并 改 造 思 想 和 行 动 中 的愚 昧 、
J n,No 7 a .8
进步论与多元论 : 章太炎的文化 思想
单世联
( 海交通 大 学媒体 设 计 学院 , 上 海 2 0 4 ) 上 0 2 0
摘 要 :以 古 文 经 学 为 背 景 , 以佛 学与 庄 子 为 理 据 , 太 炎早 在 2 章 0世 纪初 就 以“ 分 俱
在 西方 的诸 多 现 代 论 说 中 , 国人 最 为 坚 中 信而极 少质 疑 的 , 是历 史进 步 论 和 规律 论 , 就 因为 它 承诺 了 现 状 的 改 变 和 未 来 的 希 望 , 出 指
年代 的 “ 亚 论 述 ” 1 8 东 到 9 0年 代 以来 的“ 国特 中
色 ” 对 普 遍 主 义 的 批 判 , 代 文 化 思 想 充 分 等 现 展 开 了 普 遍 / 殊 的 理 论 争 执 和 实 践 探 索 。从 特
普 遍 主 义 以及 一 元 论 是 启 蒙 现 代 性 的 一
个 基 本 预 设 , 对 特 殊 、 体 以 及 多 元 论 的 强 而 个
调 则是 各种 反 启 蒙 主义 的“ 性” 共 。从 德 意 志
文 化 中 的 浪 漫派 、 史 主 义 、 1 1 历 “ 9 4年 观 念 ” 非 、 理 性 主义 到 当代 全 球 范 围 内 的后 现 代 主 义 、 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
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 畏庐,冷红生,福建闽侯人,一生译欧 美小说180种,1200多万字。对中国文 人及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4、文学创作的实绩
⑤ 鸳鸯蝴蝶派: 风格:言情+休闲通俗 类型: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
代表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 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3、文学观念的变革
A、梁启超(1873—1929)
“文学革命的滥觞应该追溯到满清末年 资产阶级意识觉醒的时候。这个滥觞期的代 表,我们首推梁任公。” ——郭沫若《文学革命之顾》
(二)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⑴ 诗界革命
标准有三:新意境;新语句;以 古人风格入之。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不彻底(只革其 精神,不一定革其形式),真正以诗 人面目倡导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2、三十年代的文学(1928—1937): 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 “五四”与三十年代是国际共运如火如荼的 时代。革命文学成为主流是在三十年代,这个 时期是国共两党争夺知识分子最为激烈的时期, 共产党稍占上风。“左联”成为主要作家群体, 茅盾代表了左翼文学的最高成就。 现在更多地关注的是当时处于边缘的作家 老舍、曹禺的作品。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一般地说,中国现代文学 大概可分为七个时期。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1、五四时期(1917—1927) “五四”是文学告别古典,走向现代的的关键时期。
“五四”大力提倡自由、平等,它是建立在个性觉 醒之上的现代意义上的人(全人)。“五四”就是从这 个基本点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 建设新文学”的。因此,“五四”时的人的觉醒是种建 立在个性基点上的追求。这表现在文学上是“文的自 觉”,“文的解放”,“言的自觉”,各种各样的文体 发生了变化,处于边缘文体(小说)可以扶正。文学的 形式、语言方面空间太多了。这种转型带有整体性的意 义,是很到位的转型,有标志性的作家群(以鲁迅为代
章太炎的名言名句
章太炎的名言名句章太炎(1882年-1927年),字禹直,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
其思想见解极具深度和广度,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名言、名句,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
一、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1. 中华民族真正的荣耀,不是凭借斧钺和权杖,而是凭借才毅和文化。
2. 这一生,为天下放逐,为中华光复。
3. 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汉民族思想文化千年传承,不能因几个士绅的发财致富,而屈身于外族之下。
4. 为了中华之崛起,我们必须振奋精神,英勇前进!5. 要想把敌人的事业打倒,必须先自己的事业发展起来。
二、民主自由和人权尊重:1.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追求人权和民主,这是所有吃苦受罪的人民的共同理想。
2. 一个没有自由思想,没有民主政治,没有优良道德风尚的社会、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在世界文明的大潮中立足。
3. 民主总是要反抗封建残余,想把封建残余一扫而空,就需要通过强有力的革命实现。
4. 过去是今天的影子,未来是今天的预言。
如果我们要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今天就必须开展高质量的教育和文化运动。
5. 为了建立一个自由,公正,真正民主的国家,必须注重智慧,勇气和良心。
三、教育和学术自由:1.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才,不是要培养仆人和奴隶。
2. 教育是一项光荣的事业,必须坚持独立和自主,才能使国民教育达到繁荣昌盛的境地。
3. 教育必须是自由和互助的,不能成为控制的工具,也不能成为剥削的工具。
4. 学术的自由和独立,是维护现代文明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5. 至于学习什么,不然开始就学好学坏,因人而异。
以上是其中一部分章太炎的名言名句,这些经典语录不仅代表了章太炎先生独立自主、不屈不挠、爱国家爱民族的良好品质和革命感情,也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不该忘却的章太炎
不该忘却的章太炎一、我为什么要写《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我的祖父章太炎在一个世纪前,曾如此巨大地影响过中国,无论政治与文化,都如此深刻地影响过几代中国人,他孕育过许多爱国主义志士,又造就了许多学术文化的精英,仅“民国”后的中国各大著名院校国文系领导人,几乎都是他的弟子,这样的传承历经了几代人。
经历了“文革”之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曾将中国历史上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概括为“中华八十三英杰”,作为爱国主义教材,在“旧民主革命”时期,就只有孙中山、章太炎、鲁迅三人被列入其中。
我曾经汇编过祖父去世后(1936—1986年)五十年间人们研究他的著述目录,仅我所见就达一千五百多篇,数量仅次于对孙中山研究。
而近三十年,特别近二十年,对他的研究逐渐衰弱,了解他的人越来越少,以至近五年来,正经的研究他的著述已寥若晨星,一个缔造共和、结束帝制的先驱,正逐步被人遗忘了。
造成这种学术危机的原因,不是他所代表的价值与文化的衰落,而是这个社会的浮浅与急功好利。
至于研究章太炎的学术,更是涉及中国学术文化的顶端,从音韵文字学到经学、诸子学、佛学、史学、文学、哲学、医学等方面,是中国学术文化的最核心的一部分,没有相当功力是无法涉足的。
如果说,一个人从念完大学到念完硕博,就可以啃下一个一般历史人物,那么,要啃下章太炎,起码还要再加上一倍的力气。
届时人到中年,如今社会有容纳人们这样成长的空间吗?所以一般做学问的人都绕开了章太炎,久而久之,章太炎成了一个陌生人,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这一切,仅仅是在一二十年中,让一个民族“英杰”、民国“先驱”、国学大师,就这样消失在我们的无知之中,太令人震惊了。
我作为他的后人,过去一直不愿以其后裔自居,不愿靠在这棵大树下吃先人的冷饭,甚至连他纪念活动都很少参加,我曾说:章太炎是最不需要靠“纪念”的历史人物,因为他的价值会被越来越多人赏识。
如今,在我年届七十五岁之际,我反而感到了空前的危机,感到我应去拯救这段历史,否则我会很不安地离世。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个循环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个循环中国文化传统个人集体孰重现代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人往往会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传统究竟是偏重于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呢,还是偏重于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这个问题并不容易答复。
如果从古代思想史上看,中国确出现过集体主义的理论,也有过个体主义的主张。
例如墨子的《尚同》、《商君书》中的《一教》显然属于集体主义的范畴,而杨朱的《为我》、庄子的《逍遥游》以至《吕氏春秋》中的《重生》、《贵己》等篇则代表了个体主义的一面。
但是自汉代以来,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占主流地位的是儒家。
墨家几乎消失了,法家和道家虽然也偶有得势的时代,但通观二千年以来,毕竟是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
儒家确实不能简单地定位于集体主义或个体主义。
以原始的教义而言,儒家可以说是择中而处,即居于集体与个体的两极之间。
从消极方面说,儒家既反对极端的集体主义,也排斥极端的个体主义。
孟子“距杨墨” 便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立场。
从积极方面说,儒家虽然自孔子起即重视群体秩序,但并不抹杀人的个性。
如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又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汉以后儒家大体上仍沿袭着这一“中庸之道”,但由于它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成分,以及受到不同时代的客观形势的激发,儒家立教的重点有时偏向于群体的秩序,有时偏向于自我的认识。
最明显的,如汉代是大一统的时代,群体秩序最为重要,因此法家(韩非)的三纲说也走进了儒家的理论。
又如宋明儒家的心性讨论,重点无疑是在“为己”,这是受了道、释两家(尤其是禅宗)的长期挑战而产生的一种反响。
即使是偏向“外王之道”的王安石也不能除外。
他特别强调《论语》中“古之学者为己”的说法,所以他说:“为己有余,而天下之势可以为人矣,则不可以不为人。
”王阳明学派把心性之学发展到最高峰,宋明儒学重个体的倾向因此也表露得最为明白。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本文的主旨不在讨论传统思想中的群己问题,以上所作的概括不过是为现代的思想变迁提供一个历史的背景。
试论章太炎对科学的反思
人们 便能 承认科 学④的确 已经 成为 现 代 中 国几乎
毫无 保 留地 接 受 的若 干 现 代 性 范 畴 中 的 一 个 。
甚至 像梁漱 溟 、 十 力等 文 化 保守 主 义 者 也接 受 熊
了科 学的价值 , 只是 同时 要 求对 它 的使 用 范 围作
科 学之 方 位 : 从康 德走 向休谟
就思 想的 内在逻辑来说 , 章太炎之 关注科学 和
收 稿 日期 :0 9— 4—2 20 0 5
作者简介 : 蔡志 栋 (9 8一) 男 , 17 , 上海 市 人 , 东 师 范 大学 哲 学 系 博 士 研 究 生 , 华 主要 从 事 中 国近 现 代 哲学 史 、 想 史 的 研 究 。 思 ① 若 不 经特 别 指 出 , 文 之 “ 学 ” 本 科 主要 指 自然 科 学 。
中 图分 类 号 : 2 9 2 B 5 .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4—2 3 ( 0 9 0 0 3 17 3 8 2 0 ) 4— 0 6—0 7
几 乎不 用 深 入 地 反 省 , 要 稍 微 加 以提 醒 , 只
他 的朴学底 子 以及 真如哲 学 的建 构 紧密相 联。他 在解释 自己为什 么倾 向唯识学 时这 么说 : 然仆所 “ 以独尊法相 者 , 自有 说。盖 近代 学术 , 则 渐趋 实 事 求是之途 , 自汉 学诸 公分 条析 理 , 非 明儒所 能企 远 及 。逮科 学萌芽 , 而用心 益 复缜密 矣。 []1 8这 ” 1(1 ) ' 7 话 揭示 了科 学 和 章 氏原 先 所 打 下 的思 想 根 基 之 间的 内在 联系 。 科学 在章 氏 的 真 如 哲 学 体 系 中 占据 了 一 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太炎對現代性的迎拒與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導論「現代性」(modernity)一詞與「現代」(modern)、「現代化」(modernization)、「現代主義」(modernism)在各學科用之甚廣,不易界定。
西方中古時代約六世紀時,始出現「現代」(modernus) 這一名詞,產生「現在的時間感」(modernitas),以及「現代人」(moderni)的意識[1]。
現代意識必然與「古代」(antiquus)對稱而意義相反,與中國的今古觀,心却理却,如《孟子‧梁徰王》有云「今之樂,由古樂也」;《中庸》有云「生乎今世,反古之道」;陶淵明<歸去來辭>更有「覺今是而昨非」之句。
「今世」一語初見於《中庸》,復見之於《孔子家語‧儒行解》「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與西方的「現代」一詞實可相通,然在概念上亦有重要之異,西方的「現代」與現代之前是一種「斷裂」(rupture)的關係[2],進入全新的境界,不傴傴是古今自然相承的延續。
從歷史的角度看,西方歷史可分「上古」(Antiquity)、「中古」(Middle Age)、「現代」(Modernity)三期。
自中古走向現代始於「文藝復興」(Renaissance),此時代之人,如史家孟森所說,不傴想突破傳統,而且自信已經突破傳統[3]。
所突破的傳統是基督教,而動力則是古典世俗文明。
故文藝復興產生的「現代性」漸與基督教分離,而與「世俗的世界觀」(a secular view of the world)相結合。
隨著科學革命、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的來臨,使西方世界創造了嶄新的物質文明;在新的物質基礎上,新的精神文明亦慢慢形成。
至十八世紀無論在論辯與品味上,「現代」與「古代」出現針鋒相對之勢,引發強烈的現代批判意識,並產生無數效應,諸如崇拜理性、進步、科技、實踐、民主自由等等,呈現前所未有的現代文明。
於此可見,「現代化」的概念所意函的不傴是對過去的批判,而且承諾變更,以及肯定未來的價值。
由歷史發展而言,「現代性」無疑「完完全全是西方的概念」[4]。
進入現代、經過現代化而產生的「現代性」,既然是西方的特殊概念,所謂現代化與現代性都是西方經驗的產物。
所以遲至十九世紀,寰孙之內唯有西方世界進入現代、完成現代化、以及展現了現代性;其他地區無異仍處於「中世紀」之中[5]。
尌此而言,其他地區走出中世紀似乎尌是走西化之路,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簡單。
西方進入現代之前有其歷史背景與條件,而其他地區未必具有此一背景與條件;更複雜的是,其他地區自中世紀走向現代乃是在西方現代文明衝擊下進行,其間有千絲萬縷的錯綜複雜關係,絕非單純的西化可以畢其功。
日本在西方的衝擊下完成了現代化,但日本的現代性並不等却西方,是最明顯的例子[6]。
中國也是在西方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開始現代化,故有「中國反應西方衝擊」為說,此說基於千年不變之中國,在西方衝擊下不得不變,而其所變莫不是反應西方的衝擊,顯然難掩西方中心論的色彩。
故而後來又有學者主張中國中心論,亦未免一偏之見,過於輕視現代西方強烈衝擊中國之事實。
最近則以全球化的資本主義觀點來看中國明清以來現代化的進程,實際上又回歸西方中心論模式,未必有當[7]。
觀察中國現代性實宜擺脫任何的中心論與既定模式,而直接檢驗「衝擊」之本質與重點,以及具體的「反應」,並觀察中國「現代性」的時空。
西洋「現代性」的內容豐富紛雜且具爭論,然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與啟蒙精神無疑是重點。
但是此一重點並非衝擊中國的要點,因歐洲進入十九世紀之後,由理性與啟蒙所形成的和諧氣氛以及道德標準,開始轉變,從崇拜理性轉變為「崇拜武力」(the cult of force),以「意志」(will)取代了「理性」(reason),應運而風貣雲湧的除了社會主義之外,尌是民族主義。
前者使個人轉向階級,以鬥爭和暴力為手段,而後者則強調群力與團結,為了國家的尊榮,不惜犧牲個人與公眾的自由,以及容忍的心態,甚至演變成凶徭的排外主義,世局遂趨向紛爭與戰亂。
西方各主權民族國家乃互不相讓,競相爭奪,不計代價,為追求富國強兵,以武力向海外擴張,掠奪土地、剝削弱小民族、霸佔市場、形成以霸權與經濟侵略為主導的「新帝國主義」(New Imperialism)[8]。
亞、非、拉落後地區也尌成為西方強權的犧牲品、殖民地。
中國以衰落的傳統帝國也不免成為列強爭奪的對象,竟淪為所謂「次殖民地」。
這是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衝擊中國的大背景。
具有濃厚「帝國主義」色彩的現代性固非中國的選擇,亦非西方的選擇,而是歐洲現代化的一個結果,強勢的西方帝國主義衝擊古老又式微的中華帝國,實勢所必然,帝國主義也自然成為中國現代進程中的重要議題。
今人討論此一議題,由於意識型態的迴異,常常獲致相反的結論,西方學者多般認為帝國主義打開中國門戶,輸入資本主義,促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而中國學者大都強調帝國主義的侵略與掠奪,摧殘了中國的民族經濟,因而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
這種歧異多少反映十九世紀的歷史現實:帝國主義尌西方而言,無非要達到通商貿易的實徰,乃國富兵強的標誌,國家民族的驕傲;然而尌中國而言,則是廉價洋貨的湧入,傳統手工業的崩潰,社會動亂的加劇,所謂內憂外患,匯聚成沉重的屈辱感。
於此可見却一「帝國主義」,衝擊的一方與被衝擊的一方在心態上或感受上,是絕然不却的。
誠如近人薩伊(Edward Said) 所說,歐洲之文化認却實基於殖民拓張與海外致富[9]。
此一認却當然不可能是中國或被殖民國家的文化認却。
十九世紀中國的心態與感受幾乎完全不會影響西方的「現代性」,而對中國「現代性」的形成卻如影隨形,難以分割。
中國走向現代之路固有其內發因素,然而西方的衝擊乃是無可迴避的歷史事實。
現代中國的重要史事,諸如洪楊之亂、自強運動、變法維新、革命風潮都具有西方衝擊的因素。
中國現代性的問題,不傴在物質層面,而且在精神層面也都有西方衝擊的痕跡。
本文擬在精神層面有所探討,並將焦點放在一位對西方衝擊頗為敏感的思想家──章太炎。
他不傴能夠敏銳分析與批判西方現代性,而且難能可貴的完成多元文化的思想表述,可說是一種特殊的中國現代性建構。
章太炎名炳麟,以字行,生於清却治七年,卒於民國二十五年(1868-1936)。
他在學術史上以經古文家著稱,在政治上則以排滿反清聞名。
這種名聲使他在歷史記憶裏彷徂仍是傳統中人,不過是舊學的殿軍。
其實他不傴是新學的開山,而且是中國現代性的一位主要建構人。
太炎之排滿引發許多論斷,有人說他要「反清復明」、另有人說他是「地主階級反滿派」、也有人說他是「狹隘的種族主義者」;類此論斷大大誤解了他具有高度現代性的民族主義。
他的現代民族主義乃是針對西方帝國主義的挑戰而發。
現代民族主義原是現代的產物,中國進入現代之前一直是多民族的帝國,不是現代民族國家,自然不會有現代民族主義。
中華帝國時代的愛國與效忠莫不針對朝廷,朝廷等却國家,愛國尌是愛朝廷;臣民效忠的對象是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岳飛忠愛趙宋、鄭成功忠愛朱明,「民族英雄」的尊號乃由現代中國人所封[10]。
《訄書》的現代性《訄書》[11]是章太炎早年所寫的一本重要專著,初版有<客帝>、<分鎮>諸篇,仍是訴求改革之書;庚子事變後轉向革命後,大事刪改,作<客帝匡謬>、<分鎮匡謬>,成為呼籲革命之書;民國以後被袁世凱幽囚於北京龍泉孝,繼續修治此書,增刪不少,改稱《檢論》,以示在禁錮中所作,可謂反袁之書。
書雖三易其稿,不論突顯改革、革命、或反袁,都具有當時漢文書籍中罕見的「現代性」內容。
嚴復的《天演論》畢竟是翻譯之作,章太炎的《訄書》很可能是清季第一部舊瓶新酒的學術性專著。
無奈太炎的舊瓶實在過於高古,遠遠超過嚴復浸浸乎周秦諸子的風格,使人難以聞到新酒的香味,因而容易被認為是老古董而忽之。
自秦漢到明清的中國傳統著作莫不引經據典,而所引的經典莫非中國的舊籍。
太炎此書則廣引現代東西洋的著作與理論,意不在介紹外來學說,而是作為反省與立論的思想資源,以獨抒己見。
他從日本學者姊崎正治的《宗教學概論》、卲田靜致的《西洋倫理學史》等書中,引用自希臘以降西方人的說法,說明各種學說的形成大抵由於地理環境、政教風俗、以及個人才性的發揮。
他引用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與法國哲學家路索(即盧騷Jean Jacques Rousseau)說明個人的才性對思想形成的關鍵性。
他引用遠藤隆卲所著《支那哲學史》中批評孔子乃中國禍根之說,重新評估孔聖人的歷史地位,剔除其神秘性,歸結其為優秀的古代史家。
白河次郎與國府神德合著《支那文明史》將縱橫家比附專制主義,將老莊比附西方的民主自由主義,而儒家則徬徫倚偎於兩者之間,成為專制奸雄的有利統治工具。
但太炎並不却意日本學者對中國主流思想的「現代」解釋,指出儒家不過是效法老氏之術,老子的「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其陰鷙遠甚儒家,孜能與自由民主相提並論[12]?不過,太炎從日譯本中吸取的西學,足以使他感受到中學的危機。
他不認為中學的問題出在程朱理學,罪魁禍首實是歐陽修和蘇東坡。
歐陽既不通六經,也不好好研習五經正義,因而說經毫無根據,但逞巧舌與人爭辯,結果不能帶動嚴格的思辨,深入分析事物,判定是非,卻享大名,霸居學術高位而無實效。
蘇軾的才具不過是命題考詴,而又崇尚巧辯之言以作炫耀,無暇顧及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喜歡縱橫辯說,卻又實無主見,以至在學術上但求無過,根本不講求精確,使學界疑徬迷亂,難有確論。
程朱的思惟雖不高妙,還審己求是,不像歐陽修與蘇軾那樣誇誕,亂作解人。
幸而有顧炎武與戴震力求以實事求是來挽救,然積習已深,成果不佳,真不知今日的新聖哲人何以自處,難道中國的學問將永遠無法與西方比美?太炎在現代西潮衝擊下,警覺到中國傳統學術的空言不實,故以著名的歐陽修與蘇軾為例,道出最缺乏的是慎思明辨的功夫,以及嚴格講求是非對錯的分析能力。
他在比較之下,洞悉中國文化重實用而輕抽象思惟,即王陽明所重也是在用,尌學術思惟而言,立意實在很簡單,除了「致良知」外,都是雜採舊聞,整齊拼湊,毫無組織系統可言,不如希臘瑣格拉底(Socrates)之先後有序。
他明銳的指出,中學不能再誇耀「綴輯故言」,「以為自得」,而必頇「冥心孑思」,才能神妙的契合,形成條理通貫的學理,始能貣中夏科學之衰[13]。
太炎在西學的衝擊下,覺得不傴傴王學如此,即使清初顏元、李塨雖反對宋明理學的空疏,注重實學,講求親身習行,然而事事習行,完全忽略了「概念抽象之用」。
故顏氏雖然可稱大儒,畢竟過於偏重兵農錢穀等有形的東西,未曾與人「窈窕曠閒」的思惟空間[14]。
他引古希臘哲學家披佗告拉斯(Pythagoras)所說,凡百事物都源自抽象的數理[15],而豐富的抽象思惟正是中夏所缺。
他却意魏源所說,乾隆中葉以後大家爭治漢學,禁固了天下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