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
探析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探析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作者:王寒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07期摘要:柏拉图作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和核心人物,在“天下失序”的环境下构建了理想城邦的模型。
正义是理想城邦的来源和基础,除了正义论之外还有三要素说和理念论。
哲学家通过主观自身创造和客观环境影响而产生,并通过财产共产制、共产共妻制以及教育制度等配套制度成为“哲学王”。
柏拉图的“哲学王”与孔子的圣人之治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思想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上。
对这一思想进行评价并将其与同时期孔子的圣人之治思想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关键词:柏拉图;哲学王;孔子;圣人之治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7-0043-03城邦对于公民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它保护公民免受自然和战争的侵害,同时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保证公民权利的实现。
因此古希腊人十分重视公民资格,并且将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同参加公共政治生活结合起来。
所以柏拉图构建了一个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城邦,将个人生活与城邦至善结合起来。
柏拉图将社会分为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美德,每个等级各司其职,遵守各自的美德,城邦正义就实现了。
理念论是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基础,他将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并且区分了意见和知识的区别,指出只有哲学家才能无限地接近真理,掌握知识,从而统治城邦国家。
并且本文还论述了哲学家如何产生以及哲学家如何成为统治者等主要内容,将其与孔子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把握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异同。
虽然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城邦很难实现,但是并不否认它是正义的,并且其中包含的政治理念对中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来源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与正义有着密切的关系,正义是建立理想城邦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正义城邦建构的基础主要有三要素说和理念论。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理想国》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涉及了众多哲学思想,其中包括他提出的“哲人王”思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
柏拉图认为,哲人王应当是一个思想家和统治者的完美结合。
在《理想国》中,他提出了“哲人王”这个概念,认为只有懂得真理和智慧的哲学家才能成为理想的统治者。
柏拉图认为,哲人王必须具备智慧、正义和善良的品质,才能够领导整个政治社会的发展。
他相信哲人王能够通过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智慧的探索,从而带领人民走向光明的未来。
柏拉图认为,哲人王应当接受专门的哲学教育,并在理性和智慧上进行训练。
在《理想国》中,他提出了“哲人王”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学习和修养,才能够真正理解真理和智慧。
柏拉图认为,哲人王应当接受除了数学、几何和哲学等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应该有严格的思维训练和道德修养。
只有经过这样的全面教育,哲人王才能够在政治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领导力。
柏拉图认为,哲人王应当摒弃私利和个人欲望,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在《理想国》中,他强调了“哲人王”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情怀,才能够成为理想的统治者。
柏拉图认为,哲人王应当完全摒弃私利和个人欲望,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他应当以智慧和善良的品质,引导人民走向光明的未来,实现国家的和谐与富强。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是其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认为,哲人王应当是一个思想家和统治者的完美结合,具备智慧、正义和善良的品质,接受专门的哲学教育和道德修养,摒弃私利和个人欲望,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建立一个完美的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政治智慧统治。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哲人王”(philosopher king)的思想,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领导社会走向理想国家。
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组织理论,并在历史上不断被引用和解读。
柏拉图所提出的“哲人王”思想,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理解。
从哲学角度来看,“哲人王”是指具备理性和思辨能力的统治者。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具有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能够超越感性世界,了解真理和理想。
哲学家才能真正理解社会和人类的本质,从而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提供正确的指导。
这也是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应该成为统治者的原因之一。
“哲人王”思想还体现了柏拉图对政治权力的理想化追求。
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摆脱私欲和私心,真正为国家和民众利益着想。
而一般的统治者则往往被欲望和私利所驱使,导致统治权力被滥用和误用。
柏拉图主张将政治权力交由哲学家,这样才能确保国家和社会的良好发展。
在他看来,哲学家更倾向于道德和公正,因此更适合掌握权力和决策。
“哲人王”还体现了柏拉图对于知识和智慧的推崇。
他认为,哲学家是最具智慧和知识的人,而统治者应当以智慧和知识来领导国家。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和深刻思考能力的统治者,才能做出正确和明智的决策,使国家和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他主张将统治者的地位与智慧和知识联系起来,强调哲学家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统治者。
柏拉图的“哲人王”思想也受到了争议和批评。
一些人认为,将统治者的地位与哲学家联系起来可能导致专制主义的产生。
因为哲学家在柏拉图看来是最具智慧和知识的人,但他们也可能因自身的优越感而滥用权力,成为专制的统治者。
一般的统治者也可能有德行和智慧,因此将统治者的地位与智慧联系起来可能会造成排他性和不公平。
把哲学家作为统治者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因为一些人可能会反对自己没有哲学家的资格而被排除在统治者之外。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其作品《理想国》是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许多关于理想国家和理想统治者的思想,其中就包括了“哲人王”的思想。
本文将对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是指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当是哲学家或者经过哲学教育的人。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具有最高的智慧和道德水平,他们理解真理、美、善的本质,能够超越尘世的利益和私欲,真正为人民谋福祉。
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哲学家,那么这个国家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公正和平稳。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具有最高的智慧和道德水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人类的认识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为智慧的层次,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这一层次。
哲学家经过长期的理性探索和思考,掌握了真理、美、善的本质,具有独特的洞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而在道德上,哲学家也具备着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他们能够超越个人私利,着眼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利益。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能够超越尘世的利益和私欲,真正为人民谋福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富有想象力和理想主义的哲学家形象,他不受金钱、名利的诱惑,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中去。
这种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和理念,让他成为理想国家的最佳统治者。
他们不会因私欲和欲望而滥用权力,而是会以公正和善良的态度,去统治整个国家,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是一个非常理想化和美好的政治理念,但它也蕴含着柏拉图对社会政治制度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尽管“哲人王”的构想可能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但柏拉图以此展现了他对理想国家和理想统治者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哲人王”思想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追求更加公正、公平和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实现个人自由和幸福。
先秦与古希腊(一)“内圣外王”与“哲学王”
先秦与古希腊(一)“内圣外王”与“哲学王”在东西方各自的文化当中,“内圣外王”与“哲学王”是绕不开的两个概念。
二者发轫早,源流长,影响后世深远。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哲学存在不同看法,“圣王”却几乎家家都讲。
“哲学王”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也是柏拉图一生之信念。
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这一“乌托邦”愿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西方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较之乃师更为现实,但他并没有绕开“哲学王”。
总而言之,“圣王”与“哲学王”是先秦诸子与古希腊哲人政治观点的重点之所在,是中西政治思想比较中必须首先给予探讨、说明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学界倾向于认为二者存在相近之处,但其中明显与重要的差异,也不应该忽略。
“内圣外王”出自《庄子》中的《天下篇》,今人多认为《天下篇》非庄子本人所作,可能是“托名伪作”。
熊十力坚持《天下篇》是庄子手笔,因为“非庄子之大智无能为尔”,论证伪作与否,不取决于思想性,更需要“动手动脚找材料”。
且不去管《天下篇》是否为庄子所作,文中指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
此即“内圣外王之道”。
《天下篇》作者所谓“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通俗地讲,“内圣”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从这点上面看,《天下篇》当非庄子本人所作。
“哲学王”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蓝图。
柏拉图认为哲学王统治是实现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为了实现正义理想,哲学王统治是必要的。
同样,哲学王统治也是合法的,它的合法性不在于人们的同意,而在于哲学家基于智慧统治的自然正当性,它无需经过人们的同意。
有了必要性和合法性,不等于就有了可能性。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统治尽管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极其困难。
哲学家的产生就比较困难,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更为困难。
最后,柏拉图提到,如果哲学家有幸成为统治者,它要根据理想的模型来改造现实的城邦,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指的是一个在思想、品德、知识等方面都卓
越优秀的人担任政治领袖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领导一个国家规避矛盾,实现真正的公正和民主。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所谓好的治理,决不能由一些没有
智慧、缺乏知识的人来担任。
而政治领袖中最优秀的,是那些具备哲学、数学和论证的技
能并知晓自然法则和自然律的人。
这些人比起那些只会用舌头来操纵公众意见的人,更应
该担任领袖。
基于此,柏拉图将理想国家的政治体系分为三个阶层:哲人、战士和劳动者。
哲人拥
有最高的智慧和思辨能力,应该担任国家领袖。
战士则是拥有热忱的勇士,应该负责国家
的防卫。
而劳动者则是生产和创造财富的人,他们应该负责农业和手工业等行业。
柏拉图认为,这种阶层体系既符合人性发展的规律,又是组织和管理社会的合理方式。
在这个体系中,人们的能力和才智被充分发挥,社会也得以和谐稳定的发展。
因此,哲人
王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制度。
柏拉图的哲人王思想不仅具有思想性,而且还带有很强的传统性,在当时影响甚广。
这种思想在柏拉图那个时代,被看做是一种面对许多世俗问题带来的希望。
但是,若要在
现今时代实践,还需要更多的实践与探求。
人教版历史选修4随堂练习 阶段检测(一)
阶段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的先哲(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严安说:“秦灭六国之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B.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应予以否定C.秦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D.秦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解析:从材料中“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没有肯定或否定的表达,B项错误。
答案:B2.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A.统一度量衡、货币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修筑长城D.颁布秦律通行全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为改变这一状况,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故选B项。
答案:B3.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解析:本题考查对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秦朝时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地方机构的郡县制,乃至秦律的颁布,都是为至高无上的皇权服务的,所以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故选A项。
答案:A4.《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这段史料反映出秦始皇是一个()A.杰出的政治家B.残暴的统治者C.伟大的战略家D.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人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题干展现的秦始皇是一个不问青红皂白,乱杀无辜的暴君,这与A、C、D三项的正面形象明显不符。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理想国》是古代希腊哲学著作中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他对于理想国家的构想和对于“哲人王”思想的阐释。
在柏拉图看来,“哲人王”的存在是理想国家得以实现的关键,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才能带领国家走向正义和和谐。
本文将对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一个理想国家的构想,这个国家是一个理性和和谐的国家,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混乱和不义。
在这个理想国家中,最高层领导者不是统治者或者贵族,而是“哲人王”,即具有哲学智慧的统治者。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具备足够的智慧和洞察力,才能真正了解正义和美德的本质,因此他们才有资格成为国家的领导者。
柏拉图赋予了“哲人王”们无限的智慧和优越的品质,认为他们是上帝派遣到人间的使者,是指引人们迈向正义和美德的领导者。
在柏拉图看来,现实社会中的领导者往往出于私利和私欲行事,他们的行为是不稳定和不可靠的,因此无法带领国家迈向理想状态。
相比之下,哲学家拥有超越常人的理性和智慧,他们能够超脱世俗的欲望,以真正的利益为出发点来管理国家。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人王才能真正了解正义的本质和优越的形式,才能判断和实施真正符合正义的政策。
哲人王是他所构想的理想国家的核心,是实现国家正义和和谐的关键。
柏拉图的“哲人王”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和批评。
有人认为,柏拉图将哲学家过分理想化了,忽略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现实中的哲学家并不一定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和经验,他们可能会过于理想化,导致一些不切实际的政策和决策。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构想也存在一定的权力集中和等级制度,这与现代民主社会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矛盾。
柏拉图的“哲人王”思想也不是没有缺陷和不足之处。
无论如何,柏拉图的“哲人王”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政治领导者往往受到各种利益集团和民意的左右,难以真正做到以国家和民众利益为出发点来决策和治理。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模块综合检测
模块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
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
你诀世一去,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
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材料称颂一位我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统治者。
他是()A.周武王B.秦始皇C.唐太宗D.康熙帝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天下六合〞“大秦〞可判断是秦始皇。
2.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原那么根本定型于康熙时期。
以下表达了康熙处理这一问题的事件有()①尊孔开科,延揽汉人②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③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④修建清漪园作为处理民族事物的政治场所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C解析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说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主权,与处理民族问题无关,故②错误;清漪园现为颐和园,开场兴建于清乾隆帝时期,故④错误。
C 项符合题意。
3.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B.代表衰败的奴隶主阶级利益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D.对现实社会制度绝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答案D解析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其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孔子试图利用周礼来重新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而柏拉图那么通过?理想国?一书表达自己重新建构有序理想社会的国家,所以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力图构建新的和谐社会,故D项正确。
4.以下关于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一样之处正确的有()①都是教育家②都提倡中庸之道③他们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文化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答案D解析作为组合型选择题,此题的解答并不难。
柏拉图并没有提出中庸之道的内容,排除②,应选D项。
人格理想和政治宏图—柏拉图哲学王与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比较研究
仅法律在堕落 ,道德也在不断下降,现存政治的
错误价值导 向, 让正义和非正义的价值完全颠倒 ,
追 求 公平 正 义 和重 建 新 道德 极 难实 现 ,而人 类 的
出路 在 于 由真 正 的哲 学 家掌 握政 权 或 政 治家 成 为
哲学家 ,选择一种新的政权组织形式 ,这种信念 知识 形 态 ,提 出 了他 自己 的哲学— — 理念论 。【
2 4
了他 们 的非 正 义之 举 。二 是 苏格 拉 底 之死 ,三 十
收稿9 8 4 一 ), 男, 汉族, 湖南安化县人, 硕士 。
总 第1 6 5 期
齐鲁 师范学院学报
僭 主统治垮 台以后 ,民主政体得到恢复 ,民主派 以亵渎神灵和败坏青年等极为荒诞 的理 由将柏拉 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处死。苏格拉底是他最尊敬 的
显 ,阶层矛 盾激 发 ,奴 隶主 贵族 的实 力大 大减 弱 , 传 统 的道 德 伦理 准 则遭 到 了巨 大 的破坏 。 “ 人 们
平 民阶层是生产者 。城邦 的正义就是 “ 每个人必 想 到 明天 就 可 能死 去 ,于 是 ,无 视法 纪 ,为所 欲
须 在 国家 里执行 一种 最适 合他 天性 的 职务 ”,“ 每 个 人 都作 为 一个 人 干 自己分 内 的事 而不 干 涉别 人 的事 ” 。【 】 ( 1 柏 拉 图把 这 一理 想 国家 称 为 正义 的 为 。”【 在 动 荡不 安 的局 面 中 ,有 两 段 经历 让 柏 拉 图对 雅 典 民主 制进 行 的 深刻 反 思 :一 是 三十 僭 主 统 治 ,伯罗 奔 尼撒 战 争后 ,在雅 典 建 立 的寡
520柏拉图认为在可见世界之外存在一个理念世界理念世界中最高的理念是善它是万事万物最高原理人们正确的行为都是在善指导下发生的掌握了善也就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最高知识具有这种最高智慧的人才能懂得什么是正义才能按照正义的原则去治理国家才是一个正义的国家拥有这种最高智慧和知识是哲学家的本性进而国家的统治者应当由具有最高智慧和知识的哲学家来担当这是柏拉图酝酿其哲学王思想的开始哲学家掌握了理念哲学家的统治是一种知识的统治这也是柏拉图对当时雅典民主现状的反思和批判当时的雅典富人阶层通过向当时的智者学派获取修辞学论辩术等技巧成为政治领袖所以笔者认为柏拉图的哲学王实际就是知识王是知识和智慧结合的象征
:古代中西方类比题[试题9]
古代中西方类比题例题一:孔子与柏拉图历史活动及思想主张的异同:相同:①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源的地位。
②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和“”仁政,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④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⑤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⑥影响:影响东西方文化的走赂,在东西方文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同:①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
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②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持怀疑态度。
例题二: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专题练习:(一)(13分)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下图①至③所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明成果材料:①②(1)将三幅图所示政治文明成果的代号填入下表中适当的位置。
(3分)国家(朝代、城邦)希腊(雅典)西周秦朝政治文明成果(2)图②所示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它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图③为代表的政治文明成果的看法。
它对近代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留下了哪些有益的启示?(6分)(二)材料一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内圣外王与哲人王思想之比较
讲到《 新阿里颂歌》 这个舞蹈作品的时候 , 我们可 以看出, 作品在动作 、 舞美、 构图、 表情等 面是 以朝鲜
64
[2 1欧建平.现代舞欣 赏法.上海音像 出版社.
[3]于平.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夫 料20 年 号 旬 教喻 0 8 4月 中刊
说, 柏拉图持“ 能力天赋论” 。 二、 教育理念
“内 圣 外 王 ”与 “哲 人 王 ”思 想 之 比 较
邓玉文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
摘 要 : 我 国孺 家文化将 “ 内圣外 王” 作为人 格 理 想和社会政 治理 想 , 古希腊柏拉 图把“ 学王” 为理 哲 视 想 国的最高统治者。它们作为东西方早期具有代表性 的教 育思想 , 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本文 旨在比较二 者 在人性论 、 育理念 、 教 对人格的要 求方面的异 同, 以便 更好地把握二者的思想精健。 关键词 : 内圣外王 哲学王 修 己治人 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文化 ,作为中国封建 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 , 其核心内容“ 内圣外王之道 ” 几 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 发端于古希腊古典 文明时代 的柏拉 图的“ 哲学王” 思想 , 则给西方世 界塑 造 了一个理想的最高统治者的形象 。同是教育史上 的 璨灿明珠 , 两者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无论是在 当时 还是对后世 , 其影响之大不容忽视 , 现今我们来研究这 些 思想仍有重要意义 。 欣赏和理解作 品。 第三 、 看作品的“ 动态” 结构” 和“ 。现代舞是一 门形 式感极强的艺术 , 因此 , 现代舞无论是以何种的形 式表 现, 最基本的都是要从动作开始 , 而动作的形成 、 延续 、 发展、 , 变化 最重要的是看动作的借力方法。其次是看 作品的结构 , 现代舞 打破 了和谐理想的古典审美 原则 , 是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关注和对 自然真实美的追求 , 因 此, 在结构上特别讲究对 比, 包括动作和动作之间的对 比, 舞段 和舞段之 间的对 比, 节奏和节奏之间的对 比, 情绪上 的对 比以及舞蹈构 图的对 比等等 。 第 四、 要尽力地多看现代舞作品 , 在欣赏 的过“ 良好 的畸形 , 敏于理解 , 豁达大 度, 温文尔雅 , 爱好和亲近真理” 有“ , 正义 、 勇敢和 自 制” 等美德 , 才能“ 制定 出关 于美 、 义和善 的法律 , 正 并
柏拉图与孔子
柏拉图与孔子一、引言柏拉图与孔子是古代哲学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分别代表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巅峰。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各自的文化传统,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两位思想家的背景、思想内涵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究他们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及各自独特之处。
二、柏拉图与孔子背景比较1. 柏拉图背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他出生在雅典一个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并深受师父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
在雅典民主政治衰落时期,柏拉图对于政治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刻反思。
2. 孔子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贵族家庭,但他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位卓越的学者。
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三、思想内涵比较1. 柏拉图思想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以理念论为核心,他认为理念是真实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柏拉图认为人类通过追求智慧和真理来实现灵魂的升华,并通过哲人王来建立一个理想国家。
他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统治者”概念,认为只有具备智慧和道德修养的哲学家才能成为合格统治者。
2. 孔子思想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礼仪规范。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才能达到内心平衡,并倡导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孔子提出了“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概念,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共通之处1. 对人性的思考柏拉图和孔子都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思考。
柏拉图认为人性是由灵魂构成,灵魂中包含了三个部分:理性、意志和欲望。
他认为理性是最高层次的部分,只有通过追求智慧才能实现灵魂的升华。
孔子也强调了道德修养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人性的完善。
2. 对社会秩序的关注柏拉图和孔子都关注社会秩序和政治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杰出的一位,他通过自己的著作《理想国》阐述了他对于哲学和政治的看法。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哲人王”这一概念,表达了他对理想政治制度的设想和对哲学家在政治中的角色定位。
本文将围绕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展开阐述。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理想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的核心是掌权者是哲学家,他称之为“哲人王”。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经过哲学思维的思考和训练,才能使统治者真正具备智慧和善行,从而使政治制度更加理想和公正。
他认为只有哲学家,即那些有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才具备领导国家的能力和资格。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具备了超然于世的智慧和真理追求。
在他看来,世间的种种政治问题都是源于人们对于真理和智慧的无知和错误认识,只有哲学家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只有哲学家才能够正确地指导国家的发展和决策,避免因无知和盲目导致的错误决策和政治混乱。
柏拉图强调哲学家具备了善行和公正的品质。
在他看来,哲学家所追求的真理和智慧,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
哲学家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必然会秉持善良、公正的态度,而这正是作为统治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只有哲学家才能够超越私利,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保持政治的公正和高尚。
柏拉图还提到哲人王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实现自身的统治地位。
他认为哲学家在年轻时就应该接受全面的哲学教育和训练,培养他们具备领导国家的智慧和胸怀。
只有经过严格的哲学教育和实践,哲学家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引导整个国家走向正确的方向。
通过教育训练,也可以保证哲学家在政治地位上不被腐化和误导。
柏拉图的“哲人王”思想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有人认为,将政治权力交给哲学家是否真的能够保证公正和理想的政治制度,是否会造成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是否会导致专制和独裁等问题。
也有人指出哲学家虽然在智慧和品质上具备优势,但他们在实际治理国家方面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经验,是否会因为理论和现实的脱节而导致政治混乱等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柏拉图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作品《理想国》中提出了许多令人思考的哲学理念,其中包括“哲人王”思想。
在这部著作中,柏拉图首次提出了一个理想政治统治者的形象,即“哲人王”,他认为唯有哲人才具备统治国家的智慧和品德,才能够引导国家走向真正的幸福和正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哲人王”思想的阐述及其思想的重要性。
柏拉图提出“哲人王”这一理念的初衷是因为他对当时的政治现实感到失望。
在他看来,当时的希腊城邦政治系统中的统治者大多是凭借权力、金钱或诡计来掌权的人,他们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没有真正关心人民的福祉,因此导致了社会的不公正和混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柏拉图便构想出了“哲人王”这一政治理念,认为唯有具备哲学智慧和道德品德的人才能够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以此来实现国家的真正幸福和正义。
在柏拉图看来,哲人之所以适合成为统治者,是因为他们具有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智慧的热爱。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哲人应该是那些经过系统哲学训练,并且拥有足够智慧和知识来理解社会运行规律的人。
这些哲人不仅能够洞察世界的本质和真理,还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们追求的不是私利,而是真正的善和公义。
他们在执政时会以理性和正义为准则,不会受到私欲和利益的干扰,能够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
柏拉图还认为哲人王应该经历特殊的教育培训,以便能够胜任国家的统治工作。
在他的理想政治体系中,执政者需要接受严格的教育训练,包括哲学、数学、音乐、体育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这种全面的教育训练旨在培养统治者的素养和才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状况和需要,具备更强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
这种教育也能够让统治者养成纯正的品德,摆脱私欲和权力的诱惑,以公正和善良的态度来对待人民。
“哲人王”思想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挑战了当时的政治观念和体系。
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国家的统治者是通过一种混合政体的方式选举产生的,柏拉图批评这种方式只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和社会的不公正,提出了以哲人来统治国家的构想。
孔子“君子人格”与柏拉图“哲学王”论文
孔子“君子人格”与柏拉图“哲学王”论文摘要:无论是孔子的君子人格还是柏拉图的哲学王理论,都有助于抑制人们的贪欲之心。
在现代化进程中,增强对规律、规则的尊重与承认,以平常之心,做平常之事,体认“天道”,敬畏“天命”。
孔子和柏拉图所倡导的“修己济世”的承担精神,是对于人类群体的休戚共命的普遍关爱,是一种仁民爱物的君子情怀,这种普遍关爱、君子圣王情怀是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孔子和柏拉图是东西方史上的两位思想巨匠,为后来的东西方人类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
孔子出生在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春秋时期,他希望通过确立一种理想的伦理道德来构建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但是这种理想伦理道德的确立必须建立于理想人格之上。
因而,在《论语》中涉及了理想人格的界定、培养、修为等方面,孔子的理想人格概括而言就是“圣人”、“君子”。
同孔子相似,柏拉图用毕生的努力去建设一个理想的国家。
这个理想国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这个国家首先要具备智慧、勇敢、节制三个条件。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自己认为的理想人格:哲学王。
那么他们的人格思想对于公民社会的构建又有哪些启发呢?孔子“君子人格”与柏拉图“哲学王”的比较一、二者共同点1.“君子人格”与“哲学王”产生背景相似。
孔子生活在周期末年“礼崩乐坏”的时代,奴隶制的统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已经出现,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孔子提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孔子主张让贤人来担当领导国家的重任。
《荀子·哀公》载孔子语:“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
”君子、贤人、大圣都是仁智合一。
在孔子的眼里,让君子、贤人、圣人当政,才能作为一个世人道德的典范,教化百姓,让百姓效仿他们,从而实现一个各守其道、各司其职的理想社会。
君子是孔子极力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圣人则是孔子想象中的最高人格。
同样,柏拉图目睹的也是混乱不堪的雅典格局,政治上各政治力量空前尖锐激烈,经济上,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破坏,饥荒遍地。
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
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第一篇: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珠海校区哲学(逻辑)陈悦 06312003引言:世界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一些大文明都出现了大思想家。
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而古希腊则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
人们希望把苏格拉底与孔子进行比较,因为二人都喜欢述而不作,且都是思想的范式的创造者,他们二人所考虑的问题都成为今后其所在文明的思考主题。
但本文现在尝试把柏拉图与孔子进行比较。
因为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设想极为相似。
关键词:柏拉图哲人王孔子内圣外王理想国论语一、柏拉图与孔子的相似之处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谈到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因为人的天赋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只有从实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好。
但是,人的生活需要的却是多方面的。
这就产生了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生活需要的多面性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就需要共同的社会生活、分工合作。
每个人从事一样最合适自己的工作,相互提供服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产者。
他们分别与人的理性、激情与欲望三要素相对应。
因为个人是城邦的缩影,城邦是个人的扩大,而一个有德行的人,是会使理性居主导地位的。
于是柏拉图认为在政治社会的角色分工中,最合适担当统治者角色的就是哲学家。
至于军人,则合适当统治者的辅助阶级,其他的劳动者,则合适当被统治者。
即城邦的最理想状态是由哲学家领导着军人统治着生产。
再看孔子,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天下大乱的时候。
奴隶制的社会伦常秩序产生颠倒与混乱,“礼崩乐坏”正是形容当时的社会情况。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权利衰微,不能号令天下,齐桓晋文等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是对“礼”的僭越,所以孔子认为,要安定,必须拨乱反正,必须“正名”。
《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柏拉图——哲人不王
柏拉图——哲人不王哲人原不为称王而生,王也替代不了哲人,一个有意义的政治体,须由政治与文教携手才能造就和维护。
政治家是否优秀,除了他在狭义政治上的能力而外,还须以尊重文教独立的程度而定。
有的历史学家不明此理,悖逆我们的直觉,把亚历山大大帝列于秦始皇之侧,把拿破仑列于希特勒之侧。
至于自诩为思想者、文化人的,反而无限景仰那些残害文教的霸主,固不足与之语思想文化焉。
一柏拉图是西方思想史上数一数二重要的政治哲人。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外行不一定了解很多,但都知道他所谓的“哲人王”。
柏拉图是思想王国中的王者,但他从来没当成现实中的哲人王。
柏拉图父母两系都是雅典的政治世家,他本人年轻时就有从政之志,但当时雅典的政治情势相当混乱: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告终,“三十僭主”推翻了民主政制,但不久又被民众推翻,重新恢复了权力的民主派处死了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
柏拉图对雅典政治的发展很失望,没有投身雅典政治,而是到各处去游学,到过小亚细亚、埃及、意大利等地,学习哲学、天文、数学,考察各地的政制、法律,后来也边学边讲,吸引了一批年轻的追随者。
其中一位名狄翁者,是西部强邦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一世的姻弟和大臣。
通过狄翁的引荐,40岁的柏拉图渡海到了西西里,试图说服狄奥尼修一世采用他自己心目中的良好政制。
但僭主与哲学家的会见成为一场冲突,柏拉图差点儿被处死,虽经狄翁等说情免死,还是被当作奴隶卖掉。
经人搭救回到雅典后,柏拉图建立了名扬千古的雅典学园。
20年后,狄奥尼修一世去世,狄翁拥立其子狄奥尼修二世继位,再次邀请柏拉图到叙拉古。
60岁的柏拉图不无犹豫,但最后还是前往。
狄奥尼修二世雅好哲学和文学,起初颇为礼遇柏拉图。
但在不久后的宫廷政治斗争中,狄翁被放逐;柏拉图虽被挽留,却处于近乎软禁的处境中,后来获准返回雅典,返回前还向僭主做出保证今后会重返叙拉古。
几年后,为履行自己的保证,也由于狄奥尼修二世做出不久将允许狄翁返国的姿态,柏拉图第三次渡海到了西西里。
“圣人”与“哲学王”:孔子与柏拉图理想人格思想比较
“圣人”与“哲学王”:孔子与柏拉图理想人格思想比较金睿
【期刊名称】《西部学刊》
【年(卷),期】2024()11
【摘要】孔子和柏拉图是东西方哲学的奠基人物,他们分别构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圣人”和“哲学王”。
“圣人”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哲学王”是拥有真知识的人。
两种理想人格的相同点在于,“圣人”和“哲学王”都是国家的统治者,其意在实现的政治目标都是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两种理想人格的不同之处在于,“圣人”的本体论基础是“道”,“哲学王”的本体论基础是“善”的理念;“圣人”的塑造方式是“志”和“学”,“哲学王”的塑造方式是“优生学”和“回忆”。
不论何种理想人格,都为后世进行人格修养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页数】4页(P140-143)
【作者】金睿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2;B502.232
【相关文献】
1.孔子“圣人之治”与柏拉图“哲学王统治”比较分析
2.论柏拉图《理想国》的蓝图——兼与孔子的德治思想比较
3.孔子和柏拉图的理想社会思想比较
4.人格理想和政治宏图—柏拉图哲学王与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珠海校区哲学(逻辑)陈悦06312003引言:世界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一些大文明都出现了大思想家。
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而古希腊则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
人们希望把苏格拉底与孔子进行比较,因为二人都喜欢述而不作,且都是思想的范式的创造者,他们二人所考虑的问题都成为今后其所在文明的思考主题。
但本文现在尝试把柏拉图与孔子进行比较。
因为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设想极为相似。
关键词:柏拉图哲人王孔子内圣外王理想国论语一、柏拉图与孔子的相似之处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谈到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因为人的天赋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只有从实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好。
但是,人的生活需要的却是多方面的。
这就产生了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生活需要的多面性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就需要共同的社会生活、分工合作。
每个人从事一样最合适自己的工作,相互提供服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产者。
他们分别与人的理性、激情与欲望三要素相对应。
因为个人是城邦的缩影,城邦是个人的扩大,而一个有德行的人,是会使理性居主导地位的。
于是柏拉图认为在政治社会的角色分工中,最合适担当统治者角色的就是哲学家。
至于军人,则合适当统治者的辅助阶级,其他的劳动者,则合适当被统治者。
即城邦的最理想状态是由哲学家领导着军人统治着生产。
再看孔子,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天下大乱的时候。
奴隶制的社会伦常秩序产生颠倒与混乱,“礼崩乐坏”正是形容当时的社会情况。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权利衰微,不能号令天下,齐桓晋文等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是对“礼”的僭越,所以孔子认为,要安定,必须拨乱反正,必须“正名”。
《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表明,孔子是倾向于要保护奴隶制的伦理等级制度的。
2、重视知识分子,轻视劳动者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哲学家放在他所设计的理想国家的权力顶峰,这是由柏拉图的哲学认识所引申出来的。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理念世界永恒不变,而现实世界变动不居,只是理念在世界某些歪曲的摹本和虚幻的影子。
理念规定了事务的基础和原则,是真正的知识,只能被某种高超的指挥所把握。
而柏拉图又赋予了哲学家理性与智慧,只有哲学家才能到达对国家理念的认识,指导理性的国家应该如何组织治理。
而在中国,在孔子之前,是没有像孔子那样,专门搜罗人才,教书游学,而且弟子收取不论门第、不论贫富。
正是孔子的倡导和影响,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级——“士”开始形成。
这些士是从实生产劳动的农、工、商阶层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
而所谓的“君子”,就是指“士”里面杰出的人物。
而孔子的“仁学”基本构想,就是要通过道德教化,培养一批有道德理想、有文化教养的君子,然后借助君子的治理,来使国家与社会走向文明与秩序,走向“内圣外王”之路。
同时孔子提出“道之以德”的治国方针。
治国者如果真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要自己守“善道”,搞好个人道德修养,然后推行道德教化,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准,使得上下同德。
然而要造成这种局面的话,必须要有大量的君子进入到统治阶层,才能使德治成为可能。
这也是父子倡导“学而优则仕”的原因。
柏拉图与孔子同时要求把知识分子从事劳动生产的农、工、商阶层中分离出来,寄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应当担当国家的统治者,同时又多多少少带有对劳动生产者轻视的感觉。
柏拉图说过所有城邦成员皆一土所生,互相之间亲如兄弟,但是上天在铸造哲学家时,在他们身上掺入了黄金,因而他们成为高贵的统治者;在军人的身上掺入了白银,所以军人成为了统治阶级的辅助者,而在生产者身上掺入了铜和铁,所以他们成为了被统治者。
并且哲学家代表了理性,军人代表激情,分别拥有指挥和勇敢的美德,而生产者代表着欲望,无论属于本阶级的美德,正如欲望应该被理性与激情控制,生产者是应该被统治的。
而孔子则把“民”当作蒙昧的一班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此可见,与上层统治者,也士阶层相对的是生产者,是被视作无知的意思。
在周代,古代经典还定义民为“冥”的意思,就是黑暗和混沌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即“民”指瞎了眼睛,因为它没有瞳子。
“民”是指缺少眼睛中最重要的部分——瞳子的人。
因对生产劳动者的轻视,不鼓励学生进行劳动生产,乃至有人批评孔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殊为父子?”。
3、倡人治,轻法治孔子与柏拉图的构想都归纳为由“圣人”治国,由知识分子掌权,而是天下达到“大治”。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法律被放到了次要的地位。
因为柏拉图设想统治者——哲学家具有超人的智慧和真实的知识,又具有不会被腐蚀的品格。
所以,在他们统治的城邦里,法律只能是蹩脚的工具。
在柏拉图看来,让哲学家的指挥受制于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大智慧服从于习俗和偏见。
法律是因为一班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些缺陷。
孔子的“为仁”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的目的是“成圣”。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成圣成了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了他的最高社会理想。
至于“刑”,孔子也认为是越轨行为的控制,而“礼”则是自发的实践和谐的行为。
无论是“刑”是如何必要,它的存在,表示“礼”的失败。
“礼”是样板,模仿的对象。
在孔子的理想社会中,“刑”是必要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对两位先贤给予过多的批评。
柏拉图把法律放在第二位,而不是说法律就是多余的。
在后来的《法律篇》中,柏拉图认识到了哲学家治国的不现实性,便再次构想了另外一个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他在《理想国》中构想的国家蓝图是最好的,然而他只是人间立法者所应尽力模仿的范型,无法完全实现。
柏拉图认为权力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情况是罕见的,而人性又是自私的。
有鉴于此,必须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
在没有“哲学家——国王”的条件下,法律是上帝借以传达命令的声音,良好的整体的根本原则应该是城邦受法律的支配,而不应该受个别统治者或者统治集团的支配。
同样的,孔子也很清楚,所谓“刑”是不必要的,只存在于理想的社会中。
现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刑法应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的,“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事以和。
”可以看出,孔夫子是人为法治与德治在现实中是相互补充的,法治与德治不仅两者都是必要的,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侧重究竟是“法治”还是“德治”。
4、重教育既然柏拉图与孔子都是鼓励知识分子来治国,那么教育与知识的传播,对于保持知识分子的先进性,保持城邦和国家总有圣人的统治是十分必要的。
柏拉图认为,实现一个城邦的团结与统一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对公民的教育。
柏拉图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人与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重新塑造人性,培养出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所以《理想国》中也有大量篇幅详尽的讨论教育问题,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甚至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
柏拉图要求哲学家制定出教育规划,审定教育内容,控制一切教育手段,使之服务于城邦的政治目的。
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都被赋予了政治意义。
所有的教育都不是单纯的为了传授知识和其他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道德,开发人的智慧。
教育的最高成就,就是培养出把握了善的理念的哲学家。
至于孔子,它不仅强调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而且强调了必须对人民推行道德教化。
孔子的治国设想就是先使民众人口繁衍起来,而后再想办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人民都拥有一定的财富,不至于为了生计糊口而奔波。
等人民能够安定下来了,才去推行道德教化。
二、柏拉图与孔子的差别1、“由外到内”的公有与“由内到外”的大同在众多的相似之处的背后,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柏拉图与孔子的不同。
比如说,在社会理想上,柏拉图认为为了实现城邦和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内部的团结和谐,以及培养公民的优良品德,理想应该在哲学家与军人中建立公有制,废除私有制,甚至废除个人家庭。
因为柏拉图认为,私有财产是人们自私和贪欲心得根源,它使人们产生了你的和我的等等想法,追求一己之私,漠视他人和国家的利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与国家的利益。
作为统治阶级与辅助阶级,哲学家和军人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完全献身国家,不得占有任何私有财产,过一种简朴的生活。
而且个人的家庭感情也会妨碍他们完全献身于国家,并且家庭还使占半数人口的妇女成为了家庭的动物。
柏拉图认为解除了家庭,就可以把妇女解放出来,并且培养出合格的哲学家和军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出于此,理想国应该在统治阶级内部废除一切家庭,妻子和儿女也一律公有。
只通过抽签的办法,把适当的女子分配给适当的男子,生育到的儿女只要身体健康,就立即报到公共场所,由国家抚养,不合格的就立即处死。
要使妇女不认识儿女,儿女不认识父母。
这样大家就能利益一致,意见相同。
城邦实现高度的统一与和谐。
这种所谓的公有制,是朴素的公有制。
它不仅违反了人性,违背了人对家庭的归属感的本能需要,而且把个人牢牢地束缚在国家上,把人当作是国家的机器,更打击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这种方法不仅在理论上是不可取的,而且在现实中也是难以实现的。
孔子也曾提出过“大同”的社会思想,但是远没有柏拉图那么激进。
在儒家经典中,提倡把人们把对亲人的爱“推己及彼”。
此外,人们各司其职,各有所归属。
这种“大同”是温情脉脉的大同,是人性的大同,它不仅认同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爱,还要把这种爱发扬和推广,同时要记住“仁”与“义”,各安其所,各司其职即可达到“大同”。
这与柏拉图的公有制相比,可以看出,柏拉图的公有是“由外到内”的公有,即通过经济上的公有来达到精神上和政治上的公有;而孔子的“大同”是“由内到外”的大同,即通过将亲子之爱推广到“泛爱众”,由精神上的大同推广到现实中的大同。
2、文化专制主义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理想国的教育体现了文化专制主义精神。
城邦里的教育都被纳入了政治轨道,即属于政治教育。
教育的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对原有的教育内容进行审查与删改,如诗歌、戏剧和故事,把神描写成不道德的或者把英雄描写为放荡不羁的,都会对读者产生错误的引导。
描写战争的恐怖的情节,会对培养公民的勇敢美德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要删掉。
统治着要制定出规则来。
凡是对塑造公民勇敢的“无用的”都禁止和消灭。
柏拉图称这是“净化城邦”,是“情系城邦画布”的一部分。
而在中国,最早的文化专政可能出现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而后汉董仲舒提出了“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但这些都与孔子没有多大的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