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概念与思考题及答案
管理学第八章思考题问答题
1、组织设计的任务是什么?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
2、何谓部门化?部门化的形式有哪些?这些不同形式有何特征?协调的有效方法就是组织的部门化,即按照职能相似性、任务活动相似性货关系紧密性的原则把组织中的专业技能人员分类集合在各个部门内,然后配以专职的管理人员来协调领导,统一指挥。
部门化得形式有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矩阵型结构、动态网络型结构。
职能部门化的特征:能够突出业务活动的重点,确保高层主管的权威性病使之有效地管理组织的基本活动。
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各部门专注于产品的经营,并且充分合理地利用专有资源,提高专业化经营的效率水平。
地域部门化组织可以把责权下放到地方,鼓励地方参与决策和经营。
顾客部门化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不同的部门满足目标顾客各种特殊而广泛的需求,同时能有效获得用户真诚的意见反馈。
流程部门组织能够充分发挥集中的技术优势,易于协调管理,对市场需求的变动也能够快速敏捷地反应,容易取得较明显的集合优势。
矩阵型结构打破了统一指挥的传统原则,它有多重指挥线。
动态网络型结构组织结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柔性。
3、何谓管理幅度?如何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汇总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1)主管人员及其下属的素质和能力。
在主管人员与其下属的素质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就可以大些。
(2)工作的性质。
凡是要求相互经常保持联系的工作,管理幅度就小一些。
(3)工作的类别。
如果管理的工作相同或类似,其管理幅度就可以大一些;否则,就应小一些。
(4)管理者及其下属的倾向性。
如果管理者倾向于对下属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而下属也需要的话,管理幅度就应小些;否则,管理幅度就可以大一些。
(5)组织沟通的状况。
(完整版)第八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一、基本概念1、系统动力学(Systems Dynamics,SD)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弗雷斯特(J. W. 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提出的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辅助手段的计算机仿真模型。
2、因果关系分析是系统动力学的基础,起着指明系统的变量间因果关系、作用方向和说明系统的反馈回路的作用。
通常事件间因果关系的逻辑可描述为“如果……那么就……”。
因果关系可以用因果关系图来表示。
3、因果链是用因果箭来描述的递推性的因果关系。
例如,A是B的原因,B是C的原因,则A也成为C的原因。
4、一般系统内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用箭头图表示,一个箭头连接两个有因果关系的相关变量,称之为因果箭。
5、当因果链中“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引起“结果的结果”,最终又作用于最初的“原因”,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则称为因果关系的反馈回路或因果反馈回路、因果反馈环。
6、流程图中可以根据流率等因素的影响,描述系统状态变量的变化,并通过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方程来精确表示变量的变化机制。
7、系统动力学中,流率变量用来表示决策函数。
“流率”描述的是系统中的流随时间而变化的活动状态,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提货速度等,用一个表示阀门的符号来标记。
8、Vensim是由美国Ventana Systems公司开发的一款可视化系统动力学软件,它提供了相对简单灵活的方式,建立仿真模型,观察变量的因果关系和反馈回路,便于修改、优化和探索模型。
二、选择题(1-4单选,5-8多选)1、如果变量A的增加使变量B也增加,那么两者为()A. 正因果关系B. 负因果关系C. 负因果链D. 正因果链2、全部因果箭都是负极性的反馈回路()A.一定是负反馈回路B.一定是正反馈回路C.可能是正反馈回路也可能是负反馈回路D.既不是正反馈回路也不是负反馈回路3、描述系统积累效应的变量是()A.系统变量B.状态变量C.决策变量D.流率变量4、()的多少是系统复杂程度的标志。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第八章 一般均衡、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一、思考题1.论述交换和生产一般均衡的实现条件。
2.为什么说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不相等时,资源没有达到有效配置。
3.市场失灵原因有哪些?4.信息不对称怎样带来市场失灵?5.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什么?6.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7.运用实例说明外部效应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政府有哪些对策?8.试述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的内容。
9.政府失灵的含义及其原因?二、计算题1.假设某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 Q 101000-=,而成本函数为Q C 40=,试求:(1)若该商品为一垄断厂商生产,则其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2)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则其产量和价格应各为多少?(3)社会纯福利在垄断性生产是损失了多少?2.某两企业之间存在外部性,企业1给予企业2造成外部不经济。
企业1生产X 产品、企业2生产Y 产品,各自的成本函数为212x C =xy y C 222+=x 、y 分别为两企业的产量,企业2的成本受企业1的产量x 的影响。
X 、Y 的市场价格分别为 80、60。
(1)假设两企业不对外部性进行交涉,两企业的产量各为多少?(2)假设两企业进行外部性问题交涉,交易成本为0,两企业的产量为多少?(3)在(2)的场合,对企业1的外部不经济有法规及无法规时,两企业如何分配利润?(4)政府为抑制外部不经济,对企业1的生产每单位征收t 的税收,企业各自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税率t 应定为多少?(5)政府向企业1对x 的产量征收每单位t 的税收,而向企业2按每单位x 的产量发放t 的补贴。
假设两企业可以无交易成本地自由交涉,那么政府的税收、补贴政策会带来什么影响?3.某经济由两个个人及一个企业构成。
企业雇佣劳动L 以生产x ,生产函数为212L x =企业利润均等地分配给两个人。
企业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公害,公害量z 依存于x4x z =两个个人的效用依存于x 及z ,两人均为 223z x u -=初期两人均只有8单位的劳动。
运动生理学第三版第八章思考题答案
运动生理学第三版第八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酸碱平衡2.缓冲体系3.碱储4.排泄5.肾小球滤过作用6.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7.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答: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由弱酸以及弱酸与强酸生成的盐按一定的比例组成的混合液称为缓冲体系。
3.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的含量称血浆中的碱储。
4.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5.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手细血管时,除血浆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其余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均可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囊液,这一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作用。
6.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是指肾小管液中的某些物质经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转移出肾小管而返回血液的过程。
7.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指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细胞自身的代谢活动将产生的物质转到肾小管液中;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排泄,则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转到肾小管液中去。
二、问答题1.简述尿液形成的基本过程以及运动对尿量和尿液成分的影响。
2.简述运动性蛋白尿的含义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答:1、(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血浆-肾小球毛细管肉-(滤过作用)-肾小囊(小囊液)-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分泌与排泄)-终尿(2)运动对量和尿液成分的影响心输出量重新分配一>肾血流量下降一尿量减少剧烈运动骨骼肌糖酵解增强一>血乳酸增加-尿乳酸增加答:2、当人体对大运动量训练不适应或进行时间长、强度大的运动后,不但尿液中代谢性酸产物增加,而且相当一部分运动员尿液中还会出现蛋白,但运动后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一般在24小时内可自行消失。
这种由干运动引起的一过性的尿中蛋白质增加的现象,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其出现的阳性率与运动的项目有关,在运动量的诸因素中,与运动强度的关系最大。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思考题习题答案—第8章 电化学
第八章电化学一.基本要求1.理解电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异同点,电极的阴、阳、正、负的定义,离子导体的特点和Faraday 定律等。
2.掌握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计算、与浓度的关系及其主要应用等。
了解强电解质稀溶液中,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离子平均活度和平均质量摩尔浓度的定义,掌握离子强度的概念和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的理论计算。
3.了解可逆电极的类型和正确书写电池的书面表达式,会熟练地写出电极反应、电池反应,会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4.掌握电动势测定的一些重要应用,如:计算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值,计算电池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求难溶盐的活度积和水解离平衡常数,求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因子和测定溶液的pH等。
5.了解电解过程中的极化作用和电极上发生反应的先后次序,具备一些金属腐蚀和防腐的基本知识,了解化学电源的基本类型和发展趋势。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在学习电化学时,既要用到热力学原理,又要用到动力学原理,这里偏重热力学原理在电化学中的应用,而动力学原理的应用讲得较少,仅在电极的极化和超电势方面用到一点。
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不同,电解质溶液中有离子存在,而正、负离子总是同时存在,使溶液保持电中性,所以要引入离子的平均活度、平均活度因子和平均质量摩尔浓度等概念。
影响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的因素有浓度和离子电荷等因素,而且离子电荷的影响更大,所以要引进离子强度的概念和Debye-Hückel极限定律。
电解质离子在传递性质中最基本的是离子的电迁移率,它决定了离子的迁移数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等。
在理解电解质离子的迁移速率、电迁移率、迁移数、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等概念的基础上,需要了解电导测定的应用,要充分掌握电化学实用性的一面。
电化学在先行课中有的部分已学过,但要在电池的书面表示法、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的写法、电极电势的符号和电动势的计算方面进行规范,要全面采用国标所规定的符号,以便统一。
会熟练地书写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是学好电化学的基础,以后在用Nernst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时才不会出错,才有可能利用正确的电动势的数值来计算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值,如:计算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值,电池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难溶盐的活度积,水的解离平衡常数和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等。
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思考题及练习题
第⼋章时间序列分析思考题及练习题第⼋章思考题及练习题(⼀) 填空题1、时间数列⼜称数列,⼀般由和两个基本要素构成。
2、动态数列按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和三⼤类,其中最基本的时间数列是。
3、编制动态数列最基本的原则是。
4、时间数列中的四种变动(构成因素)分别是:、、、和5、时间数列中的各项指标数值,就叫,通常⽤a表⽰。
6、平均发展⽔平是对时间数列的各指标求平均,反映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平均⽔平或代表性⽔平,⼜称:平均数,或平均数。
7、增长量由于采⽤的基期不同,分为增长量和增长量,各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的增长量。
8、把报告期的发展⽔平除以基期的发展⽔平得到的相对数叫,亦称动态系数。
根据采⽤的基期不同,它⼜可分为发展速度和发展速度两种。
9、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法有法和法两种。
10、某企业2000年的粮⾷产量⽐90年增长了2倍,⽐95年增长了0.8倍,则95年粮⾷产量⽐90年增长了倍。
11、把增长速度和增长量结合起来⽽计算出来的相对指标是:。
12、由⼀个时期数列各逐期增长量构成的动态数列,仍属时期数列;由⼀个时点数列各逐期增长量构成的动态数列,属数列。
13、在时间数列的变动影响因素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因素是,举出三种常⽤的测定⽅法、、。
14、若原动态数列为⽉份资料,⽽且现象有季节变动,使⽤移动平均法对之修匀时,时距宜确定为项,但所得各项移动平均数,尚需,以扶正其位置。
15、使⽤最⼩平⽅法配合趋势直线时,求解 a、b参数值的那两个标准⽅程式为。
16、通常情况下,当时间数列的⼀级增长量⼤致相等时,可拟合趋势⽅程,⽽当时间数列中各⼆级增长量⼤致相等时,宜配合趋势⽅程。
17、⽤半数平均法求解直线趋势⽅程的参数时,先将时间数列分成的两部分,再分别计算出各部分指标平均数和的平均数,代⼊相应的联⽴⽅程求解即得。
18、分析和测定季节变动最常⽤、最简便的⽅法是。
这种⽅法是通过对若⼲年资料的数据,求出与全数列总平均⽔平,然后对⽐得出各⽉份的。
思考题与习题解答
第八章思考题与习题解答8-3 试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用√或×表示在括号内。
(1)只要满足相位平衡条件,且1AF,就可产生自激振荡。
( )(2)对于正弦波振荡电路而言,只要不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即使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很大,它也不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
( )(3)只要具有正反馈,就能产生自激振荡。
( )答:(1) √。
(2) √。
(3) ×。
相位条件满足后,还需同时满足幅度条件才能振荡,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8-4 试分析下列各种情况下,应采用哪种类型的正弦波振荡电路。
(1)振荡频率在100 Hz~1 kHz范围内可调;(2)振荡频率在(10~20) MHz范围内可调;(3)产生100 kHz的正弦波,要求振荡频率的稳定度高。
图题8-6解 (1)本题振荡频率范围是低频,因此用RC串并联振荡器(或文氏桥振荡器)。
(2)本题要求的振荡频率在高频范围,因此采用三端式(电感三点式或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3)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可以满足高稳定度的振荡频率。
8-6 试用相位平衡条件判断图题8-6所示各电路,哪些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哪些不能,并说明理由。
目的练习由分立元件构成的电路的判振。
解 (1)图(a),放大电路由两级构成,第一级由1V管构成共基放大电路;第二级由2V构成工作点稳定共射放大电路;反馈网络与选频网络由RC串并联网络构成。
反馈信号f U 取自RC 并联支路上,上正下负。
断开f U 与放大电路输入端1C (或左或右均可)处,并在此处与地之间加入一个信号i U ,用瞬时极性法(见图中的正、负号)判别此反馈为负反馈(即i U 与f U 反相),因此此电路不可能振荡。
或者用相位条件表达式求φ:A f φϕϕ=+ 因为第一级共基电路不反相,第二级共射电路反相,一共反相一次,因此A ϕ=180°RC 串并联网络不反相,因此f ϕ=0°则 ϕ=180°+0°=180°不满足相位平衡条件,不能振荡。
第八章 思考题与解答要点
第八章思考题与解答要点1.发明创造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在发明创造中如何遵循这些原则?解答要点:(1) 发明创造的基本原则①目标性原则发现并确定发明的目标是发明的开端,而发明目标就是人们的某种需求,即人们面临的难题或某种需要改进的东西。
②灵活性原则发明过程并非是按部就班进行就能达到发明的目的,期间各个发明步骤的顺序可能有多种变化。
③群体性原则现代发明创造活动表现出群体性的发展态势,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从成果的产生到实际应用,仅仅依靠个人的创造能力已难以实现,而代之以群体的协作,方能如愿以偿。
(2) 如何遵循上述原则①通过调研发现人们的一些需求,从中梳理并确定欲发明创造的目标。
②根据已有的基础以及自身的学识和水平,设计合适的发明内容。
③依靠科研集体的力量,协作攻关,以实现既定的发明创造目标。
2.发明创造的基本类型有哪些?试举几个典型的发明创造实例解答要点:(1)按照创新性程度分类发明创造就是设计并发明原来没有的新东西,就其发明的创新性程度而言,有开创性发明和改进性发明之分。
开创性发明在人类发明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大,而改进性发明则比例甚高。
(2)按照专利受理范围分类有16个发明创造专利范围,其基本类型包括原料加工、制造、建筑、交通、通信、电力、农业、医药、渔业、食品加工、军事、家庭用品、办公用品、玩具、个人用品、娱乐品。
3.发明创造要经历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解答要点:(1) 发明创造经历的阶段发明创造需要有一个过程,期间要经历发现目标、确定任务、构思方案、实验试制等基本阶段。
(2) 各阶段的主要内容①发现目标:发现发明的目标是发明的开端,发明的起点在于社会的需求,即发现人们的某种需要,人们面临的难题或某种需要改进的东西。
②确定任务:发现发明目标之后,就要分析目标并确定发明任务。
该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考查该目标目前没有满意办法的关键所在,调研为完成目标所需解决的办法,为实现新发明所需要的客观和主观条件等。
工程热力学思考题答案,第八章
第八章压气机的热力过程1、利用人力打气筒为车胎打气时用湿布包裹气筒的下部,会发现打气时轻松了一点,工程上压气机缸常以水冷却或气缸上有肋片,为什么?答:因为气体在压缩时,以等温压缩最有利,其所消耗的功最小,而在人力打气时用湿布包裹气筒的下部或者在压气机的气缸用水冷却,都可以使压缩过程尽可能的234高,压力升高,不利于进一步压缩,且容易对压气机造成损伤,耗功大。
等温压缩压气机向外放热,工质的温度不变,相比于绝热压缩气体压力较低,有利于进一步压缩耗功小,所以等温压缩更为经济。
5、压气机所需要的功可从第一定律能量方程式导出,试导出定温、多变、绝热压缩压气机所需要的功,并用T-S图上面积表示其值。
答:由于压缩气体的生产过程包括气体的流入、压缩和输出,所以压气机耗功应以技术功计,一般用w c 表示,则w c =-w t由第一定律:q=△h+w t ,定温过程:由于T 不变,所以△h 等于零,既q=w t ,q=T △s ,21lnp p R s g =∆,则有 多变过程:w c =-w t =△h-q所以c w 6数n 7m2s 2’nm i=S T ∆0为图中的17nm1.8、如图8-13所示的压缩过程1-2,若是可逆的,则这一过程是什么过程?他与不可逆绝热压缩过程1-2的区别何在?两者之中哪一过程消耗的功大?大多少?图8-13答:若压缩过程1-2是可逆过程,则其为升温升压的吸热过程。
它与不可逆绝热过程的区别是:此过程没有不可逆因素的影响,在所有以1-2过程进行的压缩过程其耗功是最小的。
对于不可逆绝热压缩过程:q=△u+w,q=0,所以w=-△u,w c=△u可逆压缩过程1-2:q=△u+w,⎰=21Tdsq,所以⎰-∆=21Tdsuwc,所以不可逆绝热的耗功大,大了⎰21Tds。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第八章 一般均衡、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一、思考题.论述交换和生产一般均衡的实现条件。
.为什么说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不相等时,资源没有达到有效配置。
.市场失灵原因有哪些?.信息不对称怎样带来市场失灵?.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什么?.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运用实例说明外部效应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政府有哪些对策? .试述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的内容。
.政府失灵的含义及其原因?二、计算题.假设某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 Q 101000-=,而成本函数为Q C 40=,试求:()若该商品为一垄断厂商生产,则其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则其产量和价格应各为多少?()社会纯福利在垄断性生产是损失了多少?.某两企业之间存在外部性,企业给予企业造成外部不经济。
企业生产产品、 企业生产产品,各自的成本函数为212x C =xy y C 222+=、分别为两企业的产量,企业的成本受企业的产量的影响。
、的市场价格分别为 、。
()假设两企业不对外部性进行交涉,两企业的产量各为多少?()假设两企业进行外部性问题交涉,交易成本为,两企业的产量为多少? ()在()的场合,对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有法规及无法规时,两企业如何分配利润?()政府为抑制外部不经济,对企业的生产每单位征收的税收,企业各自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税率应定为多少?()政府向企业对的产量征收每单位的税收,而向企业按每单位的产量发放的补贴。
假设两企业可以无交易成本地自由交涉,那么政府的税收、补贴政策会带来什么影响?.某经济由两个个人及一个企业构成。
企业雇佣劳动以生产,生产函数为 212L x = 企业利润均等地分配给两个人。
企业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公害,公害量依存于4x z =两个个人的效用依存于及,两人均为223z x u -=初期两人均只有单位的劳动。
()在没有关于公害的法规时,竞争均衡的产量及公害量为多少?, ()说明帕累托最佳资源配置状态。
普通化学 第八章课后答案
第八章配合物配合物思考题与答案1.设计一些实验,证明粗盐酸的黄色是Fe3+与Cl-的络离子而不是铁的水合离子或者羟合离子的颜色。
(略)2.配位化学创始人维尔纳发现,将等物质的量的黄色CoCl3.6NH3﹑紫红色CoCl3.5NH3﹑绿色CoCl3.4NH3和紫色CoCl3.4NH3四种配合物溶于水,加入硝酸银,立即沉淀的氯化银分别为3 ﹑2 ﹑1 ﹑1mol,请根据实验事实推断它们所含的配离子的组成。
答:配离子分别是[Co(NH3)6]3+, [Co(NH3)5Cl]2+ , [Co(NH3)4Cl2] +, [Co(NH3)4Cl2] +,颜色不同的原因是有同分异构体。
3.实验测得Fe(CN)64-和Co(NH3) 63+均为反磁性物质(磁矩等于零),问它们的杂化轨道类型。
答:中心二价Fe2+亚铁离子外层价电子排布是3d6,有4个未成对电子,测得Fe(CN)64-为抗磁性物质,说明中心的铁离子的外层价电子排布发生变化,进行了重排,使得内层3d轨道上没有未成对电子,所以应采取的是d2sp3杂化方式。
三价Co离子外层价电子排布也是3d6,也有4个未成对电子,测得Co(NH3) 63+为反磁性物质,原理同上,也是d2sp3杂化方式。
4.实验证实,Fe(H2O)63+和Fe(CN) 63-的磁矩差别极大,如何用价键理论来理解?答:Fe(H2O)63+的中心离子铁是采用sp3d2杂化方式,外轨型配合物,高自旋,有5个成单电子,磁矩高;而Fe(CN) 63-采用的是d2sp3杂化方式,内轨型配合物,低自旋,只有1个成单电子,所以磁矩低。
5.上题的事实用晶体场理论又作如何理解?略6.用晶体场理论定性地说明二价和三价铁的水合离子的颜色不同的原因。
略7.FeF63-为 6 配位,而FeCl4-为四配位,应如何解释?1答:三价Fe的外层价电子层电子排布是3d3,d轨道上有2个空轨道。
同样作为中心离子,作为负电荷的配体之间的排斥力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第八章部分答案
第八章一基本概念:1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P1332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商品买和卖的劳动力,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P1383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P1394剩余价值率:=m/v×100% P1415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P140 6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
P1417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P146二思考题: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答: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
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
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P137,1382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答: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儿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第八章 偏心受力构件
ea=h/30≥20mm 则 ei= ea+ e0 e0=M/N ei----为偏心受压柱的初始偏心距 由于附加偏心距的存在,柱的弯矩增加量为 取 ∆M = Nea
第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章
八
8.3.6. 偏心距增大系数 纵向弯曲 •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在承受偏心荷载后,将产 生纵向弯曲变形即会产生侧向挠度,对长细比 小的短柱,计算时一般忽略不计;对于长细比 较大的长柱,由于侧向挠度的影响,各个截面 的弯矩都有所增加,而弯矩的增加势必造成侧 向挠度的增加 ——“细长效应”或“压弯效用” Ne——为初始弯矩或一阶弯矩 增加弯矩——附加弯矩或二阶弯矩
2、什么情况下使用复合式箍筋?复合式箍筋 有什么具体要求?
第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章
八
§8.3 偏心受压构件的受力性能 8.3.1 试验研究分析 偏心受压构件是介于轴压构件和受弯构件之间 的受力状态。 e0 → 0 e0 → ∝ 轴压构件 受弯构件
大量试验表明:构件截面中的符合 平截面假定 ,偏压 构件的最终破坏是由于混凝土压碎而造成的。其影响因 素主要与 偏心距 的大小和所配 钢筋数量 有关。
8.2.2 截面形式 截面形式应考虑到受力合理和模板制作方便。 矩形 b ≥250mm
( ) 工字型(截面尺寸较大时) h′f ≥ 100mm d ≥ 80mm 且 为避免长细比过大降低构件承载力 l0/h≤25, l0/d≤25。
第
l0/b ≤ 30
八 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8.2.3 配筋形式 • 纵筋布置于弯矩作用方向两侧面 d≥12mm 纵筋间距>50mm 中距≤ 350mm
(a)
N
(b)
(c)
《统计学概论》第八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统计学概论》第八章课后练习答案一、思考题1.什么是相关系数?它与函数关系有什么不同?P237- P2382.什么是正相关、负相关、无线性相关?试举例说明。
P238- P2393.相关系数r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根据相关系数来判定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P245 4.简述等级相关系数的含义及其作用?P2505.配合回归直线方程有什么要求?回归方程中参数a、b的经济含义是什么?P2566.回归系数b与相关系数r之间有何关系?P2587.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有什么联系与区别?P2548.什么是估计标准误差?这个指标有什么作用?P2619.估计标准误差与相关系数的关系如何?P258-P26410.解释判定系数的意义和作用。
P261二、单项选择题1.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方向来看,相关关系可以分为()。
A.正相关和负相关B.直线关系与曲线关系C.单相关和复相关D.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2.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比较,对变量的要求是不同的。
回归分析中要求()。
A.因变量是随机的,自变量是给定的B.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C.两个变量都不是随机的D.以上三个答案都不对3.如果变量x与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这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
A.低度相关关系B.完全相关关系C.高度相关关系D.完全不相关4.初学打字时练习的次数越多,出现错误的量就越少,这里“练习次数”与“错误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为()。
A.正相关B.高相关C.负相关D.低相关5.假设两变量呈线性关系,且两变量均为顺序变量,那么表现两变量相关关系时应选用()。
A.简单相关系数r B.等级相关系数r sC.回归系数b D.估计标准误差S yx6.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越低,则相关系数的数值()。
A.越大B.越接近0C.越接近-1 D.越接近17.下列各组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的是()。
A.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量的相关系数是0.9B.商品销售额和商品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84C.产量与单位成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D.商品销售价格与销售量的相关系数为-0.918.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是()。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8-14章)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1-15章全开卷考试必备!)第八章思考习题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
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的这一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传统的思想束缚。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如下: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
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一、名称解释1、引致需求;2、边际收益产品;3、边际产品价值;4、边际要素成本;5、经济租6. 洛伦兹曲线;7. 基尼系数二、单项选择1、假设生产某种产品需要A、B、C三种生产要素,当A的投入量达到一定数量后继续量需增加时,它的边际物质产品()。
A. 在B和C的数量以及技术不变时下降; B. 在技术不变但是B和C的数量同比例增加时下降;C. 在任何条件下都下降;D. 以上都不对2、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市场与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相比较,有 ( )。
A.前者比后者陡直B.后者比前者陡直C.两者一样D.上述说法都不对3、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 )。
A.要素所生产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B.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C.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D.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减 4、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 )。
土地供给不断减少,而需求不变;C.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供给不变;D 以上全不对。
7、工资率的上升会引起的替代效应是指()。
A.用较短的时间得到同样多的收入;B.用较长的时间得到同样多的收入;C.要求用收入替代闲暇; D.上述说法都有道理。
8、假设某个歌唱家的年薪为10万元,但若他从事其它职业,最多只能得到8万元。
那么歌唱演员所获得的经济租为( )。
A.8万; B;6万; C. 2万; D.不可确定。
9.如果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只增加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而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下降,这时候,生产函数表现出 ( ) A.收益递增 C.收益递减成本不变10、假定一个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当投入要素价格为5元,该投入的边际产量为1/2时获得了最大的利润,那么,商品的价格一定是()A.2.5元B.10元C.1元D.0.1元11.在要素市场上不是完全竞争假定的是()A.生产中用的要素都是同质的B.有许多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和供给者C.所有要素的需求者和供给者拥有充分信息D.不考虑要素的运输和配置成本 12.边际产品价值能够预测出()的增加A.一单位额外劳动力所带来的产量B.一单位额外产量所带来的总收益C.一单位额外产量所带来的单位收益D.一单位额外劳动力所带来的总收益13.拥有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的厂商是()。
第八章概念与思考题及答案
第八章概念与思考题及答案本章重要概念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规定性、供给渠道或程序、决定因素以及中央银行调控等理论,它是货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存款:原始存款( Primary Deposit ):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派生存款:派生存款( Derivative Deposit ):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 Monetary Base ),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它是指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货币乘数: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指银行系统通过对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运用之后,所创造的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法定存款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所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中央银行现金负债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负债与存款负债的比例关系。
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实际持有的r 超过应当保留的r 部分)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必须具有明确的最终目标(如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等),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选择具体的调控对象(或中间目标,即联系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目标,如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等),运用合适的调控形式(如通过金融市场、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
第三版《微生物学》第八章部分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名词解释1、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周围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9、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30、宏基因组:出生后才驻入人体,尤其是肠道内1000种左右的正常菌群——共生微生物群的总基因组,即宏基因组。
31、微生态学:以微生物学和实验动物学为基础,研究正常微生物菌群与其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新兴边缘学科。
32、微生态系统: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个体20~200μm不同种类组成的生物群与其环境组成的整体。
34、微生态失调:正常的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35、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37、微生态制剂: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
可调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
38、益生菌剂:通常是指一类分离自正常菌群,以高含量活菌为主体,一般以口服或粘膜途径投入,有助于改善宿主特定部位微生态平衡并兼有若干其他有益生理活性的生物制剂。
39、益生元(双歧分子):专指一类人类不能消化吸收的低聚糖类食物成分,通过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寄主健康的物质。
41、悉生生物:凡已人为地接种上某种或某些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植物,即已知其上所含微生物群的大生物称为悉生生物。
52、混菌培养(混合培养):混菌培养又叫混合培养,也称混合发酵,是在深入研究微生物纯培养基础上的人工“微生物生态工程”,指将两种或多种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培养,以获得更好效果的培养方法。
第八章概念与思考题及答案
第八章概念与思考题及答案第八章货币供给本章重要概念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规定性、供给渠道或程序、决定因素以及中央银行调控等理论,它是货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存款:原始存款(Primary Deposit):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派生存款:派生存款(Derivative Deposit):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它是指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货币乘数: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指银行系统通过对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运用之后,所创造的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法定存款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所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中央银行现金负债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负债与存款负债的比例关系。
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实际持有的r超过应当保留的r部分)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必须具有明确的最终目标(如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等),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选择具体的调控对象(或中间目标,即联系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目标,如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等),运用合适的调控形式(如通过金融市场、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概念与思考题及答案第八章货币供给本章重要概念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规定性、供给渠道或程序、决定因素以及中央银行调控等理论,它是货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存款:原始存款(Primary Deposit):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派生存款:派生存款(Derivative Deposit):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它是指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货币乘数: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指银行系统通过对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运用之后,所创造的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法定存款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所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中央银行现金负债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负债与存款负债的比例关系。
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实际持有的r超过应当保留的r部分)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必须具有明确的最终目标(如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等),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选择具体的调控对象(或中间目标,即联系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目标,如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等),运用合适的调控形式(如通过金融市场、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
以上诸部分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和相关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调控系统。
虚拟经济:虚拟经济起源于虚拟资本,它是信用制度高度发展与货币资本化的产物,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持有和交易活动。
本章思考题1.试述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货币供给理论产生的宏观背景在纸币流通完全取代金属货币流通,以及在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之后,客观经济形势就迫切需要人们对货币供给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
(2)信用创造——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不仅有其客观必要性,还有其现实可能性,这就是信用创造学说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创造学说兴起之后,流通中的货币是如何形成的和怎么运行的等问题开始明朗化,作为货币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通过什么手段、采取什么方法加以控制等问题也就很自然地提出来了。
(3)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过程①萌芽期。
信用创造理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据有关资料,货币供给理论的萌芽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②成长期。
货币供给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a)早期影响最大的是米德和丁百根两人,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整个银行制度与货币供给量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们将实证研究方法引进货币供给理论。
b)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关于货币供给决定因素的分析见二人合著的《1867~1960年的美国货币史》一书。
c)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卡甘于1965年出版了专著《1875~1960年美国货币存量变化的决定及其影响》,这一研究成果是对近一百年来美国货币供给量的最全面最深入的分析。
d)货币供给理论经过以上学者的发展,尽管存在一些不同观点,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货币供给量由强力货币(亦称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
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大家所普遍接受的货币供给模型,即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2.试述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
(1)货币供给量由基础货币(亦称强力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即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MS=mB(MS为货币供给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
这就是货币供给理论的一般模型。
(2)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它是指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3)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指银行系统通过对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运用之后,所创造的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3.如何认识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的?银行自身具有创造资金来源的能力,为了便于说明,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并简化如下页表:根据资金平衡表原理,有如下公式:A 1+A2+A3+A4=L1+L2+L3+L4+L5(1)资金运用(资产)不增加,资金来源(负债)不会增加。
在资金运用不增加的情况下,以上A1、A2、A3、A4各项的增加,都是在信贷资金来源一方的各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并不影响资金来源总量的变化。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及简化表(2)资金运用(资产)发生变动,资金来源(负债)会相应变动。
资金运用减少,在一般情况下,一是企业用销货收入提前归还贷款,则表现为A1和L1相应减少同一额度;二是银行按期收回贷款,则A1或A3与L1相应减少同一额度。
若资金运用增加,如某企业向银行贷款,则表现为L1和A1相应增加;企业贷款中部分要提取现金,则表现为L1和A1、A3的相应增加。
若银行购进金银外汇,则出售金银和外汇的个人会增加一笔存款或现金,表现为L2和A1、A3的相应增加。
若银行弥补财政赤字,则表现为L1和A1的同时增加。
(3)根据以上分析,再将原有的资产负债表加以简化,即可得出“贷款=存款+现金”这一恒等式。
这一恒等式的实质内容说明,我国货币大多数是由贷款这一渠道注入流通的。
4.“贷款决定存款”这一结论会不会导致信贷失控?“贷款决定存款”这一结论不会导致信贷失控。
(1)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是“贷款决定存款”,银行就可能大胆地发放贷款,从而导致信贷失控。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从纯技术的角度探讨,存款由贷款引出,贷款制约并决定着存款,因此,就银行整体而言,银行扩大信贷的能力是无限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信贷的无限扩张是极其少见的。
现实状况是:贷款的恶性扩大造成流通中货币过多,货币过多又必然引起经济运行的紊乱。
(3)银行扩大信贷技术上的无限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客观上的有限性。
通过银行向企业单位提供和分配信贷资金是价值的分配,这种价值的分配受客观生产条件的限制。
(4)因此,“贷款决定存款”这一结论不会导致信贷失控。
信贷失控常常是因为银行不顾客观生产条件,恶性贷款造成流通中货币过多,货币过多又必然引起经济运行的紊乱。
5.试述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关系。
(1)原始存款,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派生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2)派生存款必须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
派生存款并非可以凭空创造,必须具有派生的基础,即有一定量的原始存款给予保证。
(3)派生存款是在商业银行(或称存款货币银行)内直接形成的。
凡是在银行具有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能力的货币,都具有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4)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商业银行内的存贷活动形成的派生存款量,是由贷款引伸出的超过最初部分的存款。
(5)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还存在有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种相互转化须以贷款为条件。
①原始存款转化为派生存款的过程是:当中央银行用再贷款形式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贷款转入借款人存款账户,成为可供借款者使用的存款。
但由于存款的所有权属于银行,所以表现在银行账面上,在原有存款的基础上,又引伸出一笔存款来。
以此类推,这些引伸出来的存款,就是派生存款。
②派生存款转化为原始存款的过程是:商业银行在不同层次的存款派生过程中,总有数量不等的存款准备金交存中央银行,与此同时,又形成了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作为存款派生的基础。
6.试述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1)银行之所以能够创造存款货币,是由于运用原始存款发放贷款的结果。
(2)为了分析简便,作如下假设:①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所构成;②法定准备率为20%;③存款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及其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所组成;④银行客户将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银行体系。
(3)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下表来表示:(4)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由整个银行体系运用扩张信用的结果,可产生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存款货币。
多倍存款的创造过程表7.试述存款货币的创造在量上有哪些限制因素。
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的存款货币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
这个限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它要求银行体系必须适度地创造货币;其二是商业银行在存款创造的过程中,还有以下因素对存款创造倍数的限制:(1)法定存款准备率(r)对存款创造的限制整个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会受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限制,其倍数同存款准备率呈现一种倒数关系。
(2)现金漏损率(c)对存款创造的限制现金漏损是指银行在扩张信用及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现金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人们的手中而不再流回。
这种现金漏损对于银行扩张信用的限制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具有同等的影响。
(3)超额准备率(e)对存款创造的限制在银行体系中,超额准备率的变化对于信用的影响,同法定准备率及现金漏损率具有同等作用。
(4)定期存款准备金对存款创造的限制银行对定期存款(Dt )也要按一定的法定准备率(rt)提留准备金(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往往不同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
定期存款Dt 同活期存款总额(Dd)之间也会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当令t= D t/ D d时,则(r t·D t)/D d=r t·t。
这部分rt ·t或(rt·Dt)/Dd对存款乘数的影响,便可视同为法定准备率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存款创造乘数K在量上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K = 1/(r+c+e+ rt·t)8.试述基础货币“质”与“量”的规定性。
(1)基础货币“质”的规定性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是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
基础货币有如下五个显著特点:①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②流通性很强,即持有者能够自主运用,是所有货币中最活跃的部分;③派生性,即它运动的结果能够产生出数倍于它本身的货币量,具有多倍的伸缩功能;④与货币供给的各相关层次有较高的相关度,它的变化对于货币供给变化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⑤可控性,即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它,并且通过对它的控制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