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宁《中国园林文化艺术特色》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对于中西园林设计大家有什么了解了,知道中西园林设计的差异性在哪里吗?以下是本人精心准备的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摘要:自从中西方园林艺术文化开始交流,人们对这两个风格意境截然不同的园林形式的比较就没有停止过。
中西方的园林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这两种风格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进而了解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一、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一)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1、追求自然美。
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美学思想主要受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然为万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生活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理想和审美情趣。
2、追求含蓄美。
中国园林形成含蓄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受中国诗画的影响,诗贵含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另一方面是与追求自然、追求意境这两大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
中国园林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在尊重、崇尚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规划造园,创造和谐的园林特色;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
3、追求意境美。
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深悟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并把对自然山水的认知,带到园林艺术创作中,这种融汇了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艺术意境,一直是中国园林刻意追求的境界。
给景物以艺术的比拟和象征,想象上的“人格化”,使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如选石,强调山石的“透、瘦、漏、皱、清、丑、顽、拙”,梅花表示风骨清高,松柏喻示坚贞,在中国园林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水花木等,完全成了审美主体抒发主观情绪意趣的载体。
(二)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代表西方园林风格的是l7世纪下半叶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因此形成的基本特点是: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形的组织营造,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规矩方圆,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中去,一切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
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摘要:分别概述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论述了中西方园林的差异。
通过从历史起源、文化传统、哲学理念和宗教信仰、美学思想等不同背景和角度,分析中西方园林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差异、一、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迥异的表现形式及风格,构成了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
下面通过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艺术特色概述,细看它们的差异性。
(一)中国园林艺术特色1.中国古典园林体现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中国园林为典型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
园林中山环水抱,曲折多变,花草树木自然生长,建筑也顺应地形而参差错落。
受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
重视寓义于物,托物言志。
2.中国园林讲究意境美中国园林艺术在表象上体现形式美,更把自我放人自然中,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借景物窥见心灵、触动情思,体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
”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的最大特点。
3.中国园林的布局构造中国园林在布局上因地制宜,强调有法无式。
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
人们在二维园址上将整体空间分隔成不同形状、尺度、个性的多个空间,通过对其分割与联系的处理,形成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
同时配合借景、对景、分景、隔景、藏景等空间处理手法的运用,形成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园林艺术景观,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三维空间效果。
4.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特点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主体,园林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
作为四大造园要素之一的园林建筑布局灵活,与地形、水体、植物巧妙结合,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构成优美风景。
5.中国园林的景观配置“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园冶》的描绘说明中国园林中花草树木品种繁多。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概述哎,说起中国古典园林啊,那可真是咱们华夏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美得让人心醉,雅致得让人神往。
你想象一下,那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奇石、苍松翠柏,还有四季变换中的花儿草儿,简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山水画卷,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走进古典园林,就像是穿越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世界里。
那些精巧的亭台,就像是园林里的小憩站,不管是阳光明媚的午后,还是细雨蒙蒙的清晨,你都可以坐在亭子里,泡一壶好茶,赏赏景,品品茶,那叫一个惬意。
这些亭子啊,造型各异,有的飞檐翘角,像是要展翅高飞;有的古朴典雅,透着一股子沉稳劲儿。
每一座亭子,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故事,静静地诉说着园林的历史和文人的情怀。
再来说说那小桥流水吧。
古典园林里的小桥,都是那么精致,那么小巧,走在上面,就像是在画中游。
桥下的流水,清澈见底,潺潺作响,像是在弹奏着一首优美的曲子。
流水旁边,往往还会有一片翠绿的竹林,风一吹,竹叶沙沙作响,和流水声交织在一起,那感觉,就像是来到了世外桃源,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假山,那可是古典园林里的点睛之笔。
这些假山啊,都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
有的假山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有的假山则低矮平缓,小巧玲珑。
假山上往往还会有一条蜿蜒的小路,你可以沿着小路,一步一景,领略假山的奇妙之处。
走在假山上,就像是在探险一样,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
除了这些建筑和景观,古典园林里的植物也是一大亮点。
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它们就像是园林的守护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春天,园林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红的、黄的、蓝的、紫的,各种颜色的花儿都开了,把园林装扮得五彩斑斓。
夏天,绿树成荫,凉风习习,是避暑的好去处。
秋天,树叶变黄,变红,像是给园林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冬天,雪花飘落,园林里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风味。
古典园林啊,不仅仅是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地方,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书,记录着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朱建宁专访:城市绿化因地制宜是最大的节约
植,使城市绿化更具多样性和生态性。
加强城市绿化工程监管
施工过程监管
加强对城市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管,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 划要求。
植物管护监管
对绿化植物的管护进行监管,确保植物得到及时、科学的养护 ,提高绿化工程的使用寿命和景观效果。
公众参与监管
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绿化工程的监管,提高公众对城市绿化的认 识和关注度,共同推动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南京紫金山风景区
紫金山风景区概述
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是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
因地制宜的绿化
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采取相 应的绿化措施,如植树造林、种植花卉等。
紫金山植被
紫金山植被丰富,包括常绿阔叶林、竹林等,形 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观。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概述
苏州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人间天堂”。
朱建宁专访:城市绿化因地制宜 是最大的节约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城市绿化现状 • 城市绿化因地制宜的意义 • 城市绿化因地制宜的实践 • 城市绿化因地制宜的案例 • 城市绿化因地制宜的建议01引言 Nhomakorabea 专访背景
1
近年来,城市绿化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 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编写绿化教育资料
组织编写有关城市绿化的宣传教育资料,包括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和宣传手册, 向市民发放。
提高市民对城市绿化的认识
增强市民的参与意识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社区活动等,让市民了解城市绿化 的重要性,增强市民的参与意识。
培养市民的责任感
通过宣传教育,让市民认识到城市绿化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培养市民的责任感。
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与表现形式
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与表现形式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然性、纵深性、隐逸性和诗意性。
自然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大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追求与自然融合,注重模拟自然景观,力求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园林中常以山水为主题,山石、水池、小桥流水、假山等元素的布置都力图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
同时,在园林设计中注重追求景物的逼真性,比如通过布置奇石、模拟浪花等手法使得园林更富有自然之美。
纵深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常常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物、树木、花草等景物的布置,使得园林在空间上呈现出错综复杂、层次分明的效果。
这种纵深感的创造,使得人们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不同景物的变化和层次的转换,增加了游览的乐趣和趣味。
隐逸性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
中国园林常常通过树木、花草、拱门、走廊等景物的遮挡与错落,创造出一种幽静、隐蔽的氛围。
这种隐逸的设计手法,一方面可以给游客带来一种亲近自然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外界的喧嚣,提供一个宜人的休闲环境。
诗意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园林常常注重在设计中融入诗词歌赋的精神内涵,使得园林中的景物能够唤起游客的诗意情怀。
园林中的假山、假山水、古亭、古廊等元素常常与文学作品相结合,通过布置山水、安放石头等手法来展示文人雅士的情怀和追求。
这种诗意的设计,使得园林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中国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最典型的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常常以宏伟、壮观的建筑和大规模的山水景观为特点;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则注重自然性和雅致性,常常以小桥流水、假山玩水等布局为主;寺庙园林如灵隐寺、岳阳楼等,常常结合了宗教和文化元素,以静谧、神秘的氛围为特点。
总之,中国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追求。
中国园林艺术特点
中国园林艺术特点一、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中国园林艺术一直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它不仅注重自然景观的呈现,如山水、湖泊、河流等,而且注重人文元素的表现,如宫殿、庭院、亭台楼阁等。
在中国园林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的场景和意境。
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利用园内的湖泊,配合建筑和植物的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致。
二、古典与现代相结合中国园林艺术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并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古典与现代元素的巧妙融合,使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更加独特的魅力。
例如在北京颐和园中,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园林布局与现代化的水景设施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景观画面。
三、追求意境与情趣中国园林艺术强调意境和情趣的追求。
意境是指通过环境和景观的营造,使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抒发。
情趣则是指通过布置和装饰,创造一种有趣、愉悦的氛围,给人一种快乐和满足的感受。
中国园林中通常有一些隐喻和寓意,以及一些奇妙的亭台楼阁、奇石等,给人以意境和情趣。
例如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形态各异,寄托着人们对自然之奇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悟。
四、注重空间的错落有致中国园林艺术注重空间的安排和布局,追求错落有致的效果。
根据山水的分布和建筑物的位置,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构思,形成多个景区和景点,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变化。
这种错落有致的空间变化,使游人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体验不同的景观和意境,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例如在苏州园林中,每个园林景区都通过布局和构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
总之,中国园林艺术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追求意境与情趣,古典与现代相结合,注重空间的错落有致。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园林艺术独树一帜,成为世界上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
北京林业大学朱建宁等6人2014年赴英国、法国、德国
**林业大学朱**等6人2021年赴XX、XX、德国考察总结朱**、赵鸣、王劲韬、薛晓飞、李高、王茂良一、基本情况1.1 出国组团名称、主要人员基本情况**林业大学2021年赴XX、XX、德国考察团,团员共6名。
包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朱**教授、赵鸣教授、王劲韬副教授、薛晓飞副教授,以及**公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李高、王茂良。
朱**,现任**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规划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成立**北林地平线景观规划设计院,现任XX科学技术XX委员,XX风景园林专家组专家 ,《风景园林》学刊编委,西南大学客座教授数职.赵鸣,现任**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和“建筑史”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建筑历史与理论等.兼任留学XX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园林设计与工程专业招投标评审专家、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XX会员.王劲韬,现任**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在XX核心学术XX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XX多篇,主要涉及XX园林设计风格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叠山风格演化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献研究等。
薛晓飞,现任**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在XX核心学术XX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XX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1.2 出国起止日期、所到城市、接待机构及其基本情况本次考察团于6月21日由**飞往XX谢菲尔德,途经德国慕尼黑转机.于6月30日由德国慕尼黑返回**。
整个考察共计10天.所到城市包括XX谢菲尔德、牛津、XX市,XX巴黎市,德国慕尼XX.在XX由谢菲尔德大学景观系负责接待,XX由巴黎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负责接待,德国由慕尼黑大学建筑学院负责接待。
XX谢菲尔德大学景观系是XX最大的景观系,其景观硕士课程于1968年设立,是目前XX景观教育的先驱。
硕士阶段则有两种选择,一年制的硕士课程(1 Year MA in Landscape Studies)进行的是景观学习,景观研究;而两年制的硕士(2Year MA inLandscape Architecture)主要学习景观建筑设计、规划、管理。
朱建宁谈:中国园林艺术传承与发展问题
中国园林艺术传承与发展问题—朱建宁2008年5月6日,青年风景园林师座谈会在京召开,这是继第六届厦门园博会青年风景园林师论坛后,国内风景园林专家们再次对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建宁在会上的发言:由于事先并不知道会议的议题,一下要谈"中国园林艺术传承与发展问题"这么个大命题,感觉有点措手不及。
下面零散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吧,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实际上,看待任何一个作品,我们都要抱着传承和发展的态度。
因为作品一旦完成,就可以看作是过去了,就需要传承与发展。
因此,传承和发展是我们看待一切文化艺术的基本态度。
我们谈论中国园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就不一定要局限在中国传统园林方面,而是以传承与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古今中外的园林作品。
认为中国园林艺术只能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的观点,其实是很片面的。
谈到传承与发展本身,就要涉及传承与发展的方法。
就我个人看到的一些资料而言,我觉得西方人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可能比中国研究西方园林要深入。
受传统的文化和习惯的影响,我们往往偏向于表面化的东西,而西方人更善于抓住一些本质方面。
西方人把西方文化的解释发展到极致,而中国人对待中国文化往往强调感悟,讲不出道理,这可能是需要我们改变的地方。
谈到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做到理解和认识,只有加深理解和认识,才能做到传承和发展。
我们现在对理解和认识方面做得很少,习惯于从表面形式上看待传统、模仿传统,这实际上可能就是一个障碍,阻碍了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所以,我想说的第一个观点,就是既然谈到中国园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就不要局限在中国传统园林,而要把世界园林艺术当成传承和发展的主体。
西方人认为,从本质上进,东西方园林没有很大的差别,就像东方和西方人可以通婚一样。
由于气候、饮食、生活习惯的影响,东西方人表面看来差异很大,鼻子高一点或矮一点,眼睛大一点或小一点,但从功能上来讲实际上是一样的。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就更多了。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以“以自然为本”的原则为基础,以自然为根据,将自然和艺术完美结合,使园林充分体现出自然景观的美,体现出自然本
身的柔和温暖。
园林以高山、流水、石壁、桥梁、假山、石碑等手段,展
示出自然优美的景观,蕴含着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敬。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体现出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民族风格,其艺术形式
集合了古典中国的文化特色,引用古典文学中的名句或诗词,使园林自成
一体,体现出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民族风格。
在园林中还会有很多题词,展
示出其精神境界的积极和宽容,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另一个精髓。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以幽雅精致的艺术风格为特色,运用了一系列的
艺术手段和技巧,使它能够表现出园林的幽静、恬静、宁静的气氛,以及
景色的宏伟、广袤和和谐等特色。
园林的景观设计通常使用精致小巧的比例,将景观中的植物、建筑物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幅完美的图景,营
造出一种自然而恬静的意境。
最后。
朱建宁《中国园林文化艺术特色》
中国园林文化艺术特色朱建宁摘要: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中国文化的特性深深隐含在造园思想和造园理论中,从而形成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特征。
本文首先从中西方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各自的语言文字特点出发,分析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和注重整体性与直观性的形象思维,以及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和追求精确性与分析性的语言思维。
进而导出中园林文化的四大特征:天人合一、君子比德、寓情于景、虚实相生。
这四大特征在造就独树一帜的中国园林艺术的同时,也使其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一些弊病。
因此,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思维方式、优秀的文化成果,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园林的特点客观而真实地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园林是文化的载体,园林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
但是园林文化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园林中的各种文化符号,而是指隐含在造园思想和造园理论中的文化特性。
文化反映出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方法,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一定的思想和理论,而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是天人合一,顺天应物;第二是家族伦理本位;第三是贵和尚中。
而与其相对的西方文化特征则是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个人本位和理性精神。
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特点,不仅与各自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受到各自语言文字特点的极大影响。
1自然环境与文化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生一方文化特征。
中国不仅国土辽阔,而且自然条件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保证人们安定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农业经济的稳定性,确定了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结构的氏族、部落、公社和邦国的稳定性。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步掌握了天文历法的规律和农业生产的规则。
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后人只需传承前人的经验,依靠简单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也能获得好的收成。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典园林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其艺术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强烈的抽象性和象征性。
古典园林中的园林景物透过设计和构造,常常以一种抽象的方法表达出一定的象征和寓意。
比如园林中的大小山石、水池、汉白玉、假山等构造,是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摆放来表达某种内在的意境和人文化意义的。
假山所设计的形象,往往令人拟相于名胜古迹或山岳,巧妙地激发了人的自然和文化联想,取得了强大的象征和精神意味。
这种抽象的表现形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
第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布局强调“藏”和“显”。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布局坚持“藏”和“显”的关系,即有所显露、有所隐匿。
也就是说,园林景物不是一股脑地被呈现在游客面前,而是千姿百态、层次分明的自然形态在园林中以各种方式显现。
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假山、亭台、石壁、山水、林树等,均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手法和摆放技巧,让游客在慢慢领会自然景色的打动之气,同时在自然和人文意境的结合中,体验到宁静深远的美好之境。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明显的地方色彩。
中国古典园林所包含的文化精髓和审美情趣,常常体现出地方色彩和地域特征。
例如,扬州瘦西湖园林中的小桥流水和建筑群,以及苏州的拙政园,吴中富春山居图等,都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和江南地域特征。
园林景观所营造出来的环境,多是以江南水乡、梦幻山水、禅意林园和节俭雅致等为特征。
因此,古典园林往往具有一种恬静如境、奇丽如幻、温馨如画的艺术特点。
第四,中国古典园林的色彩鲜明、匠心独秀,充满文化典故。
古典园林在营造令人陶醉的意境时,巧妙地运用了色彩、花卉、字画等多种艺术手段。
传统的古典园林常常喜欢使用人工制造的假山和灵石。
假山和灵石的形状丰富多样,往往组合成天然的山水景观,以及诗画中经典的山水画。
同时,园林景色贯穿了中国的文化典故和名人故事,如《红楼梦》、《水浒传》中的亭台楼阁、琴韵茶香、假山埋古等等,都被古典园林运用到极致。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本文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从造园布局、构思、艺术手法和组景方式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探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和审美理念,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做好知识储备。
标签: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园林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而且体现了人们改造环境、适应环境的能力。
所有的园林大体可以分为三大体系,即:东方园林、欧式园林和西亚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主要表现形式,影响范围较广,在世界园林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由山水文化引发,重视自然,追求意境和文化内涵的统一,以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经历了萌芽期、转折期、鼎盛期、成熟期四个主要发展时期。
殷、周时期属于中国园林的萌芽时期,《诗经》中记载了中国殷周时期的园林雏形——囿,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人们开始在苑囿中建造人工叠石;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修建了人工水池和仙山,用来模拟仙境;此后,模拟仙境成为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必不可少的造园要素。
两汉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家园林,后来私家园林逐步完善,园林内花草葱郁,山水环绕,楼阁相连。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玄学、道学、佛学思想影响广泛,人们寄情于山水,书法、绘画、音乐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古典园林也开始兴起。
皇家园林规模比秦汉时期小很多,但是规划更加精致精密。
私家园林开始兴盛起来,表现出设计精致化的特点,并且对皇家园林也产生了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亭,文人聚会于亭内作诗、饮酒,造园的内容也从模拟仙山转变为世俗的题材,将自然风景浓缩于园林中,重视意境而非写实,园林由追求功能性向既追求功能性又追求娱乐性的方向转变。
隋、唐、宋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以及文化、艺术、建筑均有很大进步,因而为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形式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形式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园林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发展至今仍然为人们所热爱和推崇。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独具特色,表现在多方面。
本文将从空间构成、建筑形态、装饰图案、植物布局等各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形式。
空间构成上,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生态、和谐的设计理念,建筑物与园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映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即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手段,将一些小的元素融合到大的空间中,让人们在不断的游赏中发现美、领悟美、享受美。
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拱桥”、“廊腰”等元素,巧妙地把花园分隔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花坛,同时让人们在拱桥或廊腰间穿行,逐渐领悟到这个含有多种空间的整体空间构成。
此外,中国园林的路径设计也是别具匠心。
其不仅是连接一处处风景的纽带,还具有审美和乐趣的视觉效应。
例如,武汉的东湖公园有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游人在沿路漫步的同时,屏风山上秀丽的楼阁景致、枫林边嬉戏的孩童、荷花塘畔婀娜的花道等等,绚丽而又鲜明地呈现在眼前。
在建筑形态上,中国园林以传统建筑的手段为主,融合了多种艺术和文化风格。
例如,北京颐和园中的“长廊”、“九遵宫”等建筑,以传统中国庭院的布局方式为基础,结合了南北方的建筑元素,造型优美、气势磅礴。
此外,中国园林中的建筑多依山傍水,以仿自然的手法模拟山水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例如,扬州瘦西湖中的“石舫”、“虎丘山”等建筑,以透明的布局方式,将园内湖水的动态美和山林的静态美相融合,令人感叹自然与人工同时厚重的力量。
此外,中国园林的一些建筑还有独特的荷花墙、太极图案等装饰元素,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特征。
在装饰图案上,中国园林运用了众多的雕刻技术和绘画手法,展现出了无穷无尽的审美魅力。
例如,苏州园林中的“盆景”、“壁画”等细致精巧的装饰,精致而不失简洁,展示出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高超的审美造诣。
此外,在装饰手段上,中国园林还动用了一些与园内布局相得益彰的图案,例如“八卦图”、“福禄寿图”等,不仅为园林增添了气氛,而且深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园林之间的渊源。
中国园林艺术特色
中国园林渊源深厚,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格。
中国园林最早开始于商周时代的帝王苑囿,到秦汉时开始大规模兴建并开始模仿自然造园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火连绵,士大夫们为求精神上的解脱,大多寄情山水,开始注重对自然美的发掘和追求,山水诗、山水画也应运而生,使中国园林艺术走向了与自然山水、诗画相结合的道路。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山水写意化,在这时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园林的建造风格开始转向于寄情山水,中国园林独具一格的特色真正形成。
唐宋时期中国文学、艺术、经济发展到鼎盛时期,诗、书、画及禅宗的发展和诗、书、画等艺术的引入大大丰富了园林的内涵,园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私家园林也渐多且开始向小型化发展,园林欣赏也出现了近观细赏的喜好,文学和艺术色彩及其浓厚。
长期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各种特色造园艺术活动的不断实践,明清时期中国造园艺术达到了最辉煌的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风格。
明代中期开始,造园风气大盛,清代时皇家园林之盛,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与西方几何形园林艺术不同,中国古典园林综合了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及诗文等多种艺术。
将自然山水的景色浓缩、集中到庭院之中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除满足造园者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满足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经常用诗词书画、题额楹联渲染气氛,提升意境。
园林中的文化气息十分浓厚,无论帝王富贾,还是文人士子在园林中留下难以尽数的诗词歌赋,给具体有限的形象赋予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别样的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建筑,除皇家园林外,私家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强调幽深曲折,入口之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以拙政园为例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其艺术风格独特,承载了造景、建筑、园艺、绘画、文学、书法、金石、装潢、家具等多种门类艺术,能满足人们游览、休憩、宴饮、品茗、吟诗以及琴棋书面等多种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诸多精华,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建造思想及其风格深受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影响,其艺术特色为三点:“自然与含蓄”、“借景与意境”和“造型与空间”。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为拙政园(江苏省苏州市)、颐和园(北京市海淀区)、避暑山庄(河北省承德市)和留园(江苏省苏州市)。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为私家园林。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
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
竹篱、茅亭、草堂、长廊小桥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
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体现了自然与意境的艺术特色。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
北京林业大学朱建宁教授谈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方向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方向—北京林业大学朱建宁教授谈景观设计师切勿成为景观破坏者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三届现代景观设计与营建学术论坛上,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朱建宁语出惊人:“我们许多景观设计师的作品其实是对原有景观的极大破坏”。
朱建宁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方向--一体化与本土化》的演讲中指出,我国的景观设计在技术上与国际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在设计的大方向上却有一定偏差。
我国现代景观设计虽然始终在追随西方,但却完全滞后于西方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潮流甚至把别人抛弃了的设计理念拾起当成座右铭。
特别是对西方20世纪60年代之前盛行的“国际化”设计手法兴趣浓厚,而对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现的国际景观设计发展趋势缺乏认识。
因此,我国现代景观设计存在着观念滞后、概念不清、形式主义、过分张扬等几大误区,空泛的概念、肤浅的主题、繁琐的构图、杂乱的材质、艳丽的色彩、堆砌的小品等构成的人工景观成为中国景观设计的主旋律,造成自然资源和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朱建宁说:“景观是生命自身演变的过程,景观设计师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一过程,并使作品巧妙融入其中。
但我们有些设计师却常常忽略景观自身的演变规律,在设计时间极短的情况下,匆忙地提交方案,其结果很可能破坏了原有的景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景观设计理念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景观设计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型公共建设项目不断增加,设计领域从城市景观逐渐向乡村景观和自然敏感地景观转变。
20世纪60年代之前流行的“国际化”设计手法,逐渐向“以自然为师”过渡,追求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理念。
而在我国,景观设计的模式却是把原有景观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破坏掉,继而由新建景观替代。
因为在我国一些设计师的观念里,景观设计是创造景观而不是融入景观,他们的作品都是人工景观。
事实上,把人的观点强加在自然之上会付出很大代价,特别是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比较敏感的地区,这种做法完全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破坏。
回归在自然中游历的文化传统
回归在自然中游历的文化传统
朱建宁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中国美丽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山水文化,并由此衍生出了强调“意境”美的山水园林.古人通过将客观自然提炼为主观意向,并以园林创造的于法将其再现,增强了对自然的欣赏与认知,同时也在游园的过程中获得了身心的放松与愉悦.然而随着中国山水园林的发展,造园者开始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志,而忽略自然的客观规律,导致园林逐渐模式化与装饰化.在当代的园林建设中,应当传承中国古代园林的精髓,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自然,创造出真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园林景观.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朱建宁
【作者单位】北京北林地平线景观设计规划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从《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看武术文化传统回归 [J], 张瑞洁
2.传统的回归--从《所罗门之歌》看黑人文化传统 [J], 汤黎
3.乐舞互融雅俗同辉——有感民族舞蹈文化传统的回归与复兴 [J], 张又兮
4.在红色游历中学史力行——以游历“红十四军纪念公园”为例 [J], 钱晓峰
5.回归·恢复·更新——美国文化传统探究及启示 [J], 李冬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特点论中国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的历史变迁
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特点论中国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的历史变迁通常所说的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一、私家园林的概述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
“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
”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私家园林是区别于皇家园林、宫苑、宫囿的园林。
中国古代的私家园林有四大派系:北京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皖南私家园林,这里所述的主要是江南私家园林。
二、南方私家园林的历史私家园林的历史较为悠久,苏州园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
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的园林,又称宫苑。
西汉时已有贵族、富豪的私园,规模比宫苑小,内容仍不脱囿和苑的传统,以建筑组群结合自然山水,如梁孝王刘武的梁园。
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下筑园,构石为山,反映当时已用人工构筑石山。
园中有大量建筑组群,园中景色大体还是比较粗放的,这种园林形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陷入大动荡,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人口锐减,人民对前途感到失望与不安,于是就寻求精神方面的解脱,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深入人心。
此时士大夫知识分子转而逃避现实,隐逸山林,这种时尚必然体现在当时的私家园林之中,其中的代表作有位于中国北方洛阳的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和中国南方会稽的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居。
两者均是在自然山水形基础上稍加经营而成的山水园。
中国园林文化艺术典型特征
中国园林文化艺术典型特征
朱建宁
【期刊名称】《风景园林》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特性深深隐含在造园思想和造园理论中,从而形成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特征.本文首先从中西方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各自的语言文字特点出发,分析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和注重整体性与直观性的形象思维,以及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和追求精确性与分析性的语言思维.进而导出中园林文化的四大特征:天人合一、君子比德、寓情于景、虚实相生.这四大特征在造就独树一帜的中国园林艺术的同时,也使其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一些弊病.因此,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思维方式、优秀的文化成果,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页数】4页(P108-111)
【作者】朱建宁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1
【相关文献】
1.佛山传统园林装饰的文化艺术特征分析 [J], 刘妹
2.佛山传统园林装饰的文化艺术特征分析 [J], 刘妹
3.论典型报道如何借鉴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 [J], 戴欣
4.以地方园林的深入研究丰富中国园林文化艺术体系 [J], 刘庭风
5.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艺术体系导论 [J], 秦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园林文化艺术特色朱建宁摘要: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中国文化的特性深深隐含在造园思想和造园理论中,从而形成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特征。
本文首先从中西方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各自的语言文字特点出发,分析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和注重整体性与直观性的形象思维,以及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和追求精确性与分析性的语言思维。
进而导出中园林文化的四大特征:天人合一、君子比德、寓情于景、虚实相生。
这四大特征在造就独树一帜的中国园林艺术的同时,也使其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一些弊病。
因此,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思维方式、优秀的文化成果,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园林的特点客观而真实地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园林是文化的载体,园林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
但是园林文化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园林中的各种文化符号,而是指隐含在造园思想和造园理论中的文化特性。
文化反映出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方法,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一定的思想和理论,而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是天人合一,顺天应物;第二是家族伦理本位;第三是贵和尚中。
而与其相对的西方文化特征则是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个人本位和理性精神。
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特点,不仅与各自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受到各自语言文字特点的极大影响。
1自然环境与文化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生一方文化特征。
中国不仅国土辽阔,而且自然条件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保证人们安定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农业经济的稳定性,确定了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结构的氏族、部落、公社和邦国的稳定性。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步掌握了天文历法的规律和农业生产的规则。
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后人只需传承前人的经验,依靠简单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也能获得好的收成。
独特的物质生活基础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人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斗争中,逐步确立了祖先的绝对权威地位。
将祖宗神化,以颂扬人类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
人不仅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且能够掌握自然,造福人类。
这不仅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也增进了中华民族“人定胜天”的思想精神。
农业生产离不开天文历法,而天文历法规律则是因农业生产规则的要求,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积累经验所创造出来的,因此古人十分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与天文历法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信物,古人只凭经验无法理解和科学地解释,因此将之神秘化,产生了泛神灵的观念。
自然山水、花鸟鱼虫等等都可以成为中国人崇拜的神灵。
中国人对自然山水、花鸟鱼虫的欣赏,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对祖宗权威的崇拜,使中华民族不能欣赏和再现人体美。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注重表现人格精神。
自然变化规律既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又难以穷究其因,只能顺其自然。
以天文历法为基础产生的“天道观”和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基础产生的“人道观”互相结合,建构了民族独特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的地中海北岸地区,这里遍地丘陵,气候多变,贫瘠的土地适宜种植牧草和葡萄、橄榄,因此只能发展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
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航海业的进步,落后的畜牧经济和不稳定的商业经济又造成各族之间频繁的掠夺战争,使这一地区长期陷于战乱之中。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体系的基础,它是在继承和吸收埃及、巴比伦巫术和印度等古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古希腊文化是多神教文化,其特点是人化的自然神与自然的人化神相结合,因此天与人是既相分又相合的。
人可以借助自然神的力量,自然神也可以借助人的力量战胜邪恶并达到目的,从而激发了人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了自然科学、哲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崇尚科学,颂扬自然之美和人的伟大,相信人对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积极作用,成为文艺复兴精神的象征。
自然科学的进步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减少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和恐惧,使人们能够将自然作为欣赏和利用的对象,为西方园林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在文艺复兴之前,“神本思想”主导着西方文化体系,产生了“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在思想上无法冲破“理式世界”“绝对理念”和上帝主宰的束缚,导致宏观的、思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十分艰难。
在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神学思想的压制下,西方的思想方法长期处于主客观分离的状态,认为把神创造的人本身和自然万物分别加以研究就会获得真理,从而推动了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的发展。
在神灵的主宰下,形成了“神创造的一切都是美”的观念,进而产生了“美的形式”、“艺术模仿自然”等美学观和艺术观。
人能从本身认识绝对精神,人体是精神的住所,也是精神最合适的表现形式,所以神能借人表现出来,这就使古希腊人神合体的人体雕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代人体绘画艺术得到发展,以至于人体的比例美成为神庙建筑的尺度标准,“黄金分割”和球体曲线美成了形式美的法则。
2文字特点与文化特征语言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影响其文化特征。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
语言首先是依靠声音媒介传递信息的,因此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文字则是视觉符号,它的作用在于“固化”语言的信息,巩固语言的音义关系。
人类文字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汉字属于意音文字,是世上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从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逐渐转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字”。
由于汉字的字形取代语音并与字义紧密结合,削弱了语音在交流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降低了人们思想交流、信息传递等思维活动对语音的依赖性,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形义关系,因此不利于人们采取形象生动的直接交流方式以及知识更加直观的传承,制约了人际之间思维的交接与文化模式的认同。
但是汉字的优点是有利于后人释读前人的文字,因而有助于前人经验的延续。
西方人采用的拼音文字是纯粹的音义文字,字母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不同的字母组合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对拼音文字而言,书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直接的语音交流。
研究证明,语音交流是最科学、最便捷的交流方式,有利于人们既快又准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即使没有文字也不妨碍人们的交流。
因此,拼音文字的优点是有利于文明的传递,但不利于后人解读前人的文字,而且历史越久远破译古代文字的难度就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人们与人类原始经验的联系。
虽然文字只是思维结果的图形化或符号化,与思维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文字的特点影响到语言,语言又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文字的特点对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形义紧密结合的特点,使汉字从一开始就能独立于语言借助书面形式交流,因此中国人往往忽视语言的重要性,学者大多认为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如朱熹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朱子语类》)长期忽视语言研究,必然制约着中国人的语言思维能力,而汉字的特点又使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透过事物的个别特征来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特点是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由于艺术家大多采取这种思维方式,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及联想、想象,从个性中发现普遍性,从而创作出艺术美,所以形象思维也称“艺术思维”。
而拼音文字的字母是纯粹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完全割断了语言与形象之间的直接联系,语言是思维的表述,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交流的主体主要是语言而非文字。
因此西方学者普遍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如黑格尔就说:“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
”而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认知取决于语言(包括文字)这种思维工具。
对语言研究的重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了西方人的语言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的优点在于直观和快捷,不足之处在于很难细腻地刻画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特点。
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的意思就比较模糊。
一方面,中国古人的语言风格具有突出的具象性和比喻性;另一方面,古人的教诲又必须通过一番领会才能得其真谛。
如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汉字和形象思维的模糊性使得古代思想家强调内心的反省、体验与觉悟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文化的传承,并产生了阴阳、风水、气数、神韵等一系列玄之又玄的概念。
中国现代社会依然不乏各种概念,但缺乏的是清晰的阐释和具体的落实。
而语言思维则是抽象思维形式,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因而属于理性认识阶段。
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
科学的抽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程的内在本质的思想,它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撇开非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明晰而深刻的学术概念。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领域或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优势。
在以实践经验为主体的古代技术发展中,形象思维的直观性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因此能成为古代四大发明的故乡。
但是形象思维的潜在性、模糊性、玄奥性特点却与生性精确的近现代科学理论背道而驰,导致中国在近现代科学理论发展中处于劣势。
相反,语言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便于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具有分析性强的特点,而分析性与精确性又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思维的精确性在科学理论研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中世纪神学思想统治结束后西方在科技思想方面迅速腾飞并占据优势地位的重要原因。
在美学观点和艺术创作上,形象思维的直观性和表象性有利于把握客观事物的整体而非局部,使得中国艺术家更加注重对自然整体性的表现。
又由于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和感情,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因此形象思维能力决定了人们的审美能力,使中国人能够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同时,形象思维“象”与“物”相分离的特点,造就了追求“神似”与“超脱”的美学观念。
而语言思维的精准性使西方人在艺术表现中的求真与再现,力求创造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貌的真实感受。
3中国园林的文化特征中国园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代,几乎同汉字的历史一样悠久。
商代的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经过西周的大篆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的隶书成为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使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并有了“汉字”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