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_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以下是出guo的关于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一、学习目标:(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 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与前一课作品进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萧友梅与黄自》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1. 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简介及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掌握《萧友梅与黄自》相关音乐作品的基本知识和赏析方法。

3. 培养学生欣赏经典音乐作品的能力和兴趣,激发其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与资料收集学生需提前预习《萧友梅与黄自》的相关内容,包括两人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贡献等。

同时,收集有关两位音乐家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以便课堂交流。

2. 音乐作品赏析选择萧友梅或黄自的代表性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分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并撰写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报告。

报告中应包含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手法以及个人感受等。

3. 创作与表演学生可自行选择一段与萧友梅或黄自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个人经历,创作一段简短的歌词或乐曲片段,并尝试用自己准备的音乐工具进行简单表演,形式不限(如演唱、演奏等)。

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所选主题的内涵与音乐的和谐度。

三、作业要求细节要求:1. 预习与资料收集要充分、详细,保证课堂交流的顺利进行。

2. 音乐作品赏析报告需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并辅以实例说明。

3. 创作与表演要紧密结合主题,注重作品的原创性和表现力。

格式要求:1. 赏析报告以电子版形式提交,格式清晰、字迹工整。

2. 创作与表演内容需拍摄成视频,并附带必要的背景介绍和文字说明。

3. 所有作业应于课前提交至指定平台或教师邮箱。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资料收集的充分性及准确性。

2. 音乐作品赏析报告的逻辑性及深度。

3. 创作与表演的原创性及表现力。

评价方式将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全面性。

五、作业反馈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将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进步。

:萧友梅与黄自-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教案概述本教案是萧友梅、黄自合著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必修《音乐鉴赏》的教学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音乐鉴赏课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西方古典音乐的基础知识和鉴赏方法;2.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3.提高学生的听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1.音乐鉴赏的基础知识:音乐的构成要素、基本情感表现、调性和音乐形式等;2.西方古典音乐史:从巴洛克时期到现代,介绍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3.音乐风格: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巴洛克艺术、文艺复兴和现代音乐等;4.音乐鉴赏方法:音乐形式分析、曲式分析、旋律分析、和声分析、乐器分析、作者风格分析和唱歌分析等;5.音乐欣赏作品:例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肖邦等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

教学方式1.教师讲授:介绍音乐鉴赏的基础知识、西方古典音乐史和音乐风格等;2.讨论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3.听力学习:教师通过选取一些经典音乐作品,帮助学生通过听、感知、分析,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4.视听学习:介绍一些音乐家的经典演奏、音乐短片,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音乐和音乐家的特点;5.信息获取:鼓励学生独立获取有关音乐家、音乐作品等有关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获取能力。

教学评价1.记忆和理解:学生掌握了音乐鉴赏的基础知识和鉴赏方法;2.应用和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音乐作品;3.综合评价: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结语音乐鉴赏是一项重要的文艺素质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教案以萧友梅、黄自合著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必修《音乐鉴赏》为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音乐鉴赏课程,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学历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学历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萧友梅与黄自》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萧友梅与黄自: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巨匠”。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两位音乐家的生平事迹、音乐创作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他们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贡献。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萧友梅与黄自的基本生平信息,了解他们的音乐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 技能与操作:通过聆听音乐作品,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随堂测验,评价学生对萧友梅与黄自生平及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

2. 技能操作评价:通过学生聆听音乐作品后的分析讨论,评价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及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兴趣及民族自豪感的增强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事迹,包括他们的成长经历、音乐创作背景等。

3. 作品欣赏:播放萧友梅与黄自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聆听、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萧友梅与黄自生平及代表作品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萧友梅或黄自音乐创作的分析报告,分析其音乐风格及对中国音乐史的贡献。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次课的教学效果,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2.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所学知识及技能,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改进计划。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2篇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2篇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精选2篇(一)教案范文: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学目标:1. 了解《萧友梅与黄自》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掌握《萧友梅与黄自》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3. 学习欣赏音乐作品并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萧友梅与黄自的故事背景。

2. 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细致品味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萧友梅与黄自》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这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二、学习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引子、主题A、主题B、转折、发展、回旋、尾声。

2. 学生跟随音乐欣赏,边听边分析曲式结构。

3. 教师分析音乐作品中的音乐特点,如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情感丰富等。

三、欣赏音乐作品并讨论(20分钟)1. 教师播放《萧友梅与黄自》音乐作品。

2. 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全神贯注地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

3.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四、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和指导意见。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评论。

2. 下节课学生交流自己的作业心得。

教学资源:1. 《萧友梅与黄自》音乐作品录音。

2. 进一步了解《萧友梅与黄自》故事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材料。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2. 学生的音乐评论作业完成情况。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自己寻找其他类似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

2. 学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音乐作品创作和鉴赏的知识。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精选2篇(二)教案范文:高中音乐鉴赏教案《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标题】:《西出阳关无故人》音乐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背景和意义。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教学目标】: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起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歌曲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和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2、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3、对比归纳各音乐家的作品风格和贡献,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难点:音乐作品的的音乐情绪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由“?”引出——“问”——引出歌曲《问》,出示课题——萧友梅与黄自一、萧友梅《问》1、萧友梅简介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早年在日本、德国学习音乐。

……2、播放《问》第一段,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如何?——男声独唱,速度稍慢3、歌曲分析(1)第一个问句唱,思考:作者真不知道自己是谁吗?——告诉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2)唱、感受第二个问句提醒人们什么?——莫要使光阴虚度。

(3)出示第三个问题这句的句幅和力度相对于前两句有什么不同?——句幅拉伸、力度加强歌词中透出怎样的情绪?——忧愁、愁闷师:力度加强,句幅拉伸,更加重了愁闷的情绪。

生唱(4)师唱第四个问句音乐的力度有何变化?强调了哪两个字?——力度更强,强调了“江山”音乐用两个连续三连音推到“江山”2字的高潮部分。

歌词哪一句指出国家的现状?——有多少凄惶的泪?生唱(5)了解歌曲结构(6)生跟唱全曲4、欣赏歌曲音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时刻,这首歌曲作者想问出怎样的结果来?——想让爱国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敌。

二、《渔阳鼙鼓动地来》1、由“恨”字引出白居易的《长恨歌》,简介《长恨歌》2、黄自简介及清唱剧定义3、欣赏(1)朗读歌词(2)听第一乐段A、重复演唱了几次?有什么不同?——两次。

音区变高、力度变强。

B、歌曲风格——进行曲风格C、唱D、再听(3)听第二乐段A、旋律处在高声区、中声区?还是低声区较多?——高声区B情绪有了什么转变?——开始爆发C、感受第一句(4)第三乐段A、此处音乐采用了哪部分的旋律?——第一部分B、与第一乐段的处理有什么不同?——速度变慢,情绪更怨恨、激怒。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之《萧友梅与黄自》,本节共欣赏三首音乐作品,了解萧友梅、黄自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问》是萧友梅所创作的一百多首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它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渔阳鼙鼓动地来》是清唱剧《长恨歌》第三乐章,是一首男声四部合唱,进行曲题材,歌曲用单三部曲式结构,其情绪是抑郁的,但蕴含着激愤的因素在内。

《山在虚无缥缈间》是清唱剧《长恨歌》第八乐章,这首歌用女声三部合唱,我国民族羽调式,以弱力度为主,勾画了“蓬莱仙境”那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聆听、学唱歌曲《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学唱、讨论、比较活动中认知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内容,并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学唱歌曲《问》,感受、体验其在歌曲创作上的特点及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讽刺时政的社会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唱艺术歌曲《问》,并通过分析歌词内涵,引导学生用柔美的音色,饱含深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通过对《问》及《长恨歌》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作品的音乐旋律、情绪、力度等方面特点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教学内容安排]本节以学唱、赏析艺术歌曲《问》为重点。

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次重点,并通过与《山在虚无飘渺间》的对比分析,感受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

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通过赏析《长恨歌》,向学生介绍清唱剧相关知识。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萧友梅与黄自》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学习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音乐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及历史认识水平。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其音乐作品展开。

1. 阅读资料:学生需提前预习教材中关于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介绍、作品特点等相关内容,并查找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了解两位音乐家的成长经历和艺术贡献。

2. 作品赏析:选择萧友梅或黄自的代表性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并撰写简短的赏析报告。

3. 小组合作:学生需分组进行合作,每组选择一位同学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进行资料收集、作品赏析及讨论。

各组需将讨论成果以PPT形式展示,内容包括两位音乐家的生平简介、作品分析、艺术贡献等。

4. 课堂展示:各组在课堂上进行PPT展示,并由其他组成员提问、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作业要求1. 认真阅读教材及查找的相关资料,确保对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2. 作品赏析要深入,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并撰写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报告。

3. 小组合作要积极,组内成员需分工明确,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到作业的完成过程中。

4. PPT展示要清晰明了,内容要准确、丰富,能够充分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

5. 按时提交作业,不得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资料、作品赏析报告、小组合作及课堂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资料准确性、作品分析深度、小组合作情况、PPT制作及展示效果等。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优秀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

2. 对于优秀作业,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和展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音乐鉴 赏
第十五 单元
第 15 单
新 音元乐 歌 声 初
120放 100源自80亚洲区60欧洲区
北美区 40
第 2026 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第 2 7 节萧友梅与黄
0
自 (学堂乐歌)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专业音乐教育与创作)
萧友梅( 1884 年- 1940 年) 广东省中山县人, 中国音乐教育家及作曲家。 有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之称。 19 27 年创办上海国立音乐院。其作品 中艺术歌曲《问》曾在学生和知识 分子中广泛流传。此外《南飞之雁 语》《女子体育》《落叶》《踏 歌》以及爱国歌曲《五四纪念爱国 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都 较有影响力。
一 唱

歌曲主题出现了几次?力度有何变化?




渔 阳 鼙 鼓 动 地 来

歌曲的主题共出现几次?力度有何变 化 ?
歌曲主题共出现了 3 次,力度一 次比一次增强,表现出边关军情告 急 愈来愈紧张的状态。
清唱剧《长恨歌》 韦瀚章


黄自间





山 在 虚 无 缥 缈
《 》
清唱剧《长恨歌》创作于 1932 年,想一想 ,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怎样的?在当时有什么 意义 ?
清唱剧
清唱
清曲 作
居易
剧《 者黄 的同
长恨 自根 名长
歌》是 据元曲 诗创作
词作 《长 的一
者韦 生殿 部声
瀚章、 》与白 乐作
歌 》
唱 剧


,也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共 10 个 长
乐章:

一、仙乐风飘处处闻 ( 混声合唱 ) 二、七月七日长生殿 ( 女声合 唱 ) 三、渔阳鼙鼓动地来 ( 男声 合唱 ) 四、惊破霓裳羽衣舞(未 完成) 五、六军不发无奈何 ( 男 声合唱 ) 六、宛转蛾眉马前死 ( 女高音独唱 ) 七、夜雨闻铃肠断声(未完成)

“起、承、转、合”话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设计——以《萧友梅与黄自》一课为例

“起、承、转、合”话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设计——以《萧友梅与黄自》一课为例

音乐论坛“起、承、转、合”话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设计———以《萧友梅与黄自》一课为例■李妍姝海盐高级中学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展开与推进的方案,好的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音乐思维体系,使教学的各个环节能更好的承接,帮助学生逐步的深入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文化素养。

本文以《萧友梅与黄自》一课为例,具体阐述如何以“起、承、转、合”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同时注重音乐与文化,提升课堂效率,从而全方位的提升课堂品质。

关键词:起承转合教学设计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文化素养“起、承、转、合”结构在文章中起到行文严谨、浑然一体的作用。

它是古人提出的创作思路和诗体结构,极具科学性。

推而论之,在教学当中也可以运用“起、承、转、合”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变得更加科学严密。

音乐教学中运用“起、承、转、合”进行教学设计,它的优势在于:一是能使教学内容形成纵向的条状结构,便于更好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使教学内容更趋于系统化、科学化。

二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由浅入深,在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的剖析音乐自身的音乐文化,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音乐思维体系。

三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能更好的承接,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的深入音乐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第十五单元,单元大主题是“新音乐歌声初放”,单元内单元有《沈心工与李叔同》和《萧友梅与黄自》两课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专业音乐创作,了解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从而理解本单元标题“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含义。

深入地分析与解读单元主题之后,确定《萧友梅与黄自》一课以意味深长的《问》《渔阳鼙鼓动地来》与《山在虚无缥缈间》的对比、赵元任与《教我如何不想她》为教学主线,分“起、承、转、合”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活动中,着重从感受体验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聆听对比,歌唱体验、实践创作的过程中理解歌曲的风格,音乐要素及其表现手法,进而达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创作的特点。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节奏、节拍和节奏型》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科目:音乐时间:年级:高一年级课时:1教学内容:节奏、节拍和一拍节奏型教材分析: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因素,是音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同时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感受音乐,首先要感受节奏,所以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

学情分析:乐理知识薄弱,通过前期的学习掌握了五线谱及音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节奏、节拍的区别,掌握一拍节奏型的名称,时值划分及读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打节奏型,念口诀,提高对节奏的把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节奏练习,对音乐创造活动感兴趣,同时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节奏训练,培养学生节奏感教学难点:自主创编节奏,并组成打击乐队演奏多声部节奏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黑板、打击乐器、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第二页)请同学们读这段话:坡上立着一只鹅,坡下就是一条,宽宽的河,肥肥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这是一段绕口令,教师按照语言的节奏韵律重新读一遍。

对比:有何不同?(更有节奏感)我是按照语言的节奏韵律读的,所以听起来更有节奏感。

汉语是一种具有音乐美的语种,而音乐美的本质在与节奏。

什么是节奏?从而导入课题。

二、新课1、节奏(课件第3页)广义:自然界中包括高度、宽度、深度、广度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称为节奏。

举例:季节更替,日出日落,秒针、脉搏。

狭义:音乐中音有规律的长短、强弱、快慢的组合运动形式。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在音乐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节奏本身就可以升华为独立的艺术,如打击乐就是以节奏为主的乐器。

举例:绛州鼓乐2、节奏型定义:由各种长短的音符组合而成,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时具有典型意义的固定节奏。

节奏型本身就能代表乐曲属于某种类型。

举例:新疆的舞曲和进行曲的典型节奏。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基础的节奏型,掌握其名称、时值划分及读法。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教案标题:萧友梅与黄自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背景和作品;2. 分析并比较萧友梅与黄自的文学风格和主题;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看法。

教学内容:1. 萧友梅与黄自的背景介绍;2. 萧友梅与黄自的代表作品分析;3. 萧友梅与黄自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比较;4. 学生对于萧友梅与黄自作品的理解和分析;5. 学生的写作实践。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萧友梅与黄自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与分析(15分钟)1. 分别介绍萧友梅与黄自的背景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他们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 分析萧友梅与黄自的文学风格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三、比较与讨论(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就萧友梅与黄自的作品进行比较,讨论他们的异同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作品对于当代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四、学生实践(20分钟)1. 提供一些选定的萧友梅与黄自的作品供学生阅读。

2. 要求学生选择一篇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五、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读后感或评论,进行讨论和交流。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2. 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展示;3.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交流,鼓励他们给予对方的作品建设性的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萧友梅与黄自的其他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2. 组织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比赛或展览,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3. 邀请相关的专家或作家进行讲座或座谈,深入探讨萧友梅与黄自的作品和文学价值。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二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二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二教学目标: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4、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教学难点:演唱歌曲《问》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

二、新课(一)音乐作品《问》1、作者简介: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

1927年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落叶》、《踏歌》等爱国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2、作品赏析:艺术歌曲《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1)思考:歌词有什么特点?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作者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2)曲式结构:两段体(单二部曲式)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3)学唱《问》并集体演唱。

(二)音乐作品《渔阳鼙鼓动地来》1、作者简介: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

代表作品:清唱剧《长恨歌》;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等。

2、作品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清唱剧《长恨歌》选曲(1)作品简介:《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1932年词曲作者根据此诗及元曲《长生殿》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萧友梅与黄自》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知识与理解: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音乐贡献,掌握两位音乐家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2. 技能提升:培养学生欣赏、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提高其音乐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和代表人物的兴趣,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音乐的热爱。

二、作业内容(一)预习准备1. 阅读资料:学生需提前阅读关于萧友梅和黄自的生平简介及其音乐作品的相关资料。

2. 视听材料:观看关于萧友梅与黄自的短视频或音频资料,了解其音乐风格及代表作品。

(二)课堂活动1. 主题讨论: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风格及其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2. 作品欣赏: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萧友梅和黄自的代表作品,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并记录感受。

(三)课后作业1. 作品分析报告:学生需选择一首萧友梅或黄自的作品,分析其音乐特点、旋律、节奏等要素,并撰写分析报告。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音乐知识,创作一段短小的音乐作品,可以是歌曲或纯音乐片段。

三、作业要求(一)作品分析报告要求1. 报告需包含作品的基本信息(如作品名称、作者、创作时间等)。

2. 分析应深入到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阐述作品的风格特点。

3. 报告应条理清晰,语言准确,不少于500字。

(二)创作实践要求1. 创作需符合音乐基本规律,体现所学知识。

2. 作品可以是完整的歌曲或音乐片段,时长不超过三分钟。

3. 创作过程中可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但最终作品需独立完成。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建议。

2. 同学互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批评意识。

3. 自评反思:学生需对自身作品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将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2. 课堂交流: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作品体会。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docx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通过所欣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欣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等歌曲三、教学重点:《问》的作品分析四、教学难点: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五、课堂设计1、欣赏:歌曲《问》,并简要介绍作曲家萧友梅。

讨论:A、这首作品的那些地方很有特点?为什么?(通过教师示范演唱突出体现作品的创作特点,如节奏、歌词处理等)B、问谁?问什么?为什么要问?(联系学生现在的生活,学习作者质疑和思考的精神。

现代年轻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活动: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问》的歌词,并试着学唱这首艺术歌曲,增加对作品特点和寓意的理解。

2、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介绍黄自以及本作品的创作背景。

(作品创作于1932年,正是我国内忧外患的危险关头,作者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警示统治者“重色”必将“倾国”,借古讽今。

)分析作品的音乐情绪。

(第一乐段的抑郁、愤怒,第二乐段的怨恨、激怒,第三乐段的变化再现士兵们的情绪。

)简要介绍清唱剧的特点。

(与歌剧和康塔塔对比解释)六、拓展:1、有关音乐知识:清唱剧2、拓展型作品《玫瑰三愿》《花非花》《山在虚无缥渺间》3、有关白居易的《长恨歌》4、有关清唱剧《长恨歌》思考问题:试图深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萧友梅、黄自的地位在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地位,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5、请学生在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到社区找60、70左右的长辈,与他们共同回忆他们青少年时期的音乐生活和音乐作品,从中调查20世纪民主革命新音乐运动中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对社会及个人的发展和影响。

教案 人音版 音乐 高中 音乐鉴赏 《萧友梅与黄自》

教案 人音版 音乐 高中 音乐鉴赏 《萧友梅与黄自》

萧友梅与黄自一、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学唱歌曲《问》,感受、体验其在歌曲创作上的特点及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讽刺时政的社会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学唱、讨论、比较活动中认知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内容,并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知识与技能:80%的学生能够基本准确的演唱歌曲《问》的前八小节,同时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重点:感受、体验、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

难点:学生在理解过程中能够用语言表述作品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演唱歌曲《问》,赏析《问》、《渔阳鼙鼓动地来》,感悟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性、艺术价值。

(二)略听歌曲《抗敌歌》、《玫瑰三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知、认识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品所体现的社会与艺术价值。

(三)了解清唱剧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充分利用教学课件的音、视频资源,结合自己备课内容合理搭配,另外还可以结合自己具体情况选用好的其他资料补充。

(二)引导学生自主上网查阅关于20世纪新音乐运动中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对社会及个人的发展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一定要反复聆听、演唱主题,根据学生情况可采用听唱或视唱方式,最好能将主题背唱下来。

(二)教师引导学生在聆听中用音乐要素分析作品。

(三)充分利用教材中文字、插图、名言等素材配合教学工作。

(四)教师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研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体现出的思想性内容和具有的艺术性价值。

六、教学过程七、教学评价建议(一)经过课堂抽测,大多数同学能够准确的演唱歌曲《问》的前八小节。

(二)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学唱中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当堂检测学生的理解、感受能力。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中国古乐八音之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使用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十四单元《人文情致》。

《中国古代--八音之乐》是教师将教材中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内容进行精选而设计的一节课,本课选择了我国古代音乐中八音之乐作为切入点,将具有人文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这些作品在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中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高远。

欣赏两首琵琶曲——《十面埋伏》和《春江花月夜》,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琵琶曲的风格特征。

初步知道我国古代音乐八音之乐概况和音乐创作手法知识。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音乐的基础知识,培养了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标分析:2018 年伊始,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2008 版的高中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共有四条: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而在2017版的高中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条目进行了整合,增加为六条:1. 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2. 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3. 深化情感体验突出音乐特点4.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5. 丰富课程选择满足发展需求6. 立足核心素养完善评价机制课程基本理念的条目整合,不仅仅是用词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新的教学思想的体现,相对旧的课程理念,做出了很大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新课程标准的特色,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区别过去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

音乐学科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的独具特色的瑰宝,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我国古代的音乐中的乐器以及代表性曲目,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音乐产生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古代音乐、弘扬古代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教学目标(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二)、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三)、通过所欣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内容欣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等歌曲教学重点:《问》和《渔阳鼙鼓动地来》的作品分析教学难点: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课堂设计(一)欣赏:歌曲《问》,并简要介绍作曲家萧友梅。

(阅读课本182页,学生总结)讨论:1 、这首作品的那些地方很有特点?为什么?它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的、富于哲理问题,耐人寻味。

(通过教师示范演唱突出体现作品的创作特点,如节奏、歌词处理等)2 、问谁?问什么?为什么要问?问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焦虑与感慨。

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3、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前乐段四个乐句从问句开始,旋律生动而流畅,显示出作者激动的心情,后乐段提出“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的问题,表现出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山河破残,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

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也代表了当时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联系学生现在的生活,学习作者质疑和思考的精神。

现代年轻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活动: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问》的歌词,并试着学唱这首艺术歌曲,增加对作品特点和寓意的理解。

4、学唱歌曲《问》,注意力度记号。

(二)、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1、介绍黄自以及本作品的创作背景。

(作品创作于1932 年,正是我国内忧外患的危险关头,作者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警示统治者“重色”必将“倾国”,借古讽今。

)2、选自清唱剧《长恨歌》(视频播放)(1)清唱剧是一种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

它包括了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作伴奏。

其歌词内容,各乐章有较强的连贯性。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

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方面。

(二)课标分析: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初步走进我国国粹——京剧的殿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参与感受体验的过程中,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要的学习了解京剧的起源、唱腔、脸谱、行当等基本知识,能够分辨京剧的行当及唱腔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和聆听以及参与表演,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京剧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对京剧产生兴趣,增强对中国民族艺术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感受体验两个唱段的音乐特点及情感内涵,谅解京剧大师梅兰芳(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板鼓、小锣、钹、大锣,生旦净丑道具服装【教法学法和学情分析】(一)学生分析:高一年级学生虽然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因为京剧的唱腔及念白的速度已经跟不上我们现代生活的脚步,也与喜欢刺激、快节奏的这一群新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有代沟,所以他们大部分人并不喜欢京剧,更无法体会京剧音乐其精华所在。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须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等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对京剧艺术的聆听感受鉴赏并参与实践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并深切地感受、体验京剧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

(二)教学方法:(1)谈话法:简介有关京剧的小故事提高学生兴趣,京剧起源、脸谱、行当的介绍。

(2)情境渲染法:创设艺术氛围,把京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3)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理解音乐,激发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学法指导:(1)体验讨论法:通过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2、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3、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
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了解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分析两首歌曲的创作特点并学唱旋律,在此基础上体验作品的内容、风格、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了解其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从而提高对作品的认识,加深对作品的感受。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法、学唱歌曲法、对比聆听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钢琴
教学过程:
一、课间播放视频《建党伟业》。

导入:同学们看过这部电影吗?虽然大家没看过这部电影,但从影片中人物对话、着装、场景等方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是发生在哪个时期的什么事件?这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计么?
五四运动虽然是一场认学生为主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但随后各行各业都纷纷加入进来,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同封建腐朽.帝国主义侵略做斗争。

在音乐文化领域,一些有先进思想的音乐家也试图用音乐作为武器来唤醒国民的民族的意识。

这其中有两位著名的爱国音乐家,他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萧友梅与黄目》。

二、歌曲《问》赏析
(一)聆听作品《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位爱国音乐家。

那认识音乐家首先要从他的音乐来认识。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萧友梅一首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问》。

思考:1、听一听歌曲带给你什么感受?
感慨、忧虑、激动地
2、注意一下演唱者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浑厚深沉的男中音
这首《问》就是表达了作曲家对当时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祖国无比忧虑、无比感慨之情。

(二)、简单介绍萧友梅
1920年留学回国后就积极投身于学校音乐教育,先后建立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专,并于1927年创办了国立省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专业的高等音乐学府。

(也就是上海音乐学院)
作为作曲家,他还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器乐作品。

在他百余首创作歌曲中《问》最具影响力,也极大程度地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的心声。

(三)从音乐要素分析作品
1、力度
那我们再听一下,作曲家怎么问的,语气怎样?都用了哪些力度记号?
那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歌曲有这么丰富的力度变化?它的作用是什么? (同位之间前后位讨论一下)
感受体验:学唱环节。

想像一下现在的我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饿殍满地的年代,也试着用作曲家的心情问一下.好跟随老师的钢琴.先发一个“lu”.请同学们坐直,昂首挺胸。

第二遍我们试着把歌词添进去好不好?注意一下力度的变化。

2、节奏旋律
好,不同的力度带来不同的情感,除了力度的变化,它的节奏,旋律又有什么变化?(边画旋律线边唱)
旋律什么特点?(跌宕起伏)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激动愤慨)连续的三连音上下行,把旋律推到全曲的最强音,也是最高音,也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全曲的最高潮。

这是萧友梅对国家沉沦如此惨状发出痛烈的控诉!是他忧国忧民爱国情怀的大爆发!
《问》的成功创作,引起很大反响,使得更多音乐人投入用音乐做武器的创作中, 1930年, 萧友梅身边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就是黄自.留学归来的他受萧友梅邀清,来到上海音专任教,成为萧友梅并肩作战的战友。

三、歌曲《渔阳鼙鼓动地来》赏析
(一)通过两首歌《西风的话》《踏雪导梅》介绍黄自。

短暂的一生创作却很广泛,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就是他在1932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清唱剧一《长恨歌》。

(二)了解清唱剧
清唱剧:是一种将宗教或史诗题材的歌词谱曲,用合唱、重唱、独唱与乐队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的大型声乐套曲。

(三)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
1、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

聆听并思考:歌曲演唱形式? 速度?士兵的情绪?
2、了解创作背景、创作目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向我国华北地区进犯,蒋介石国民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改策,引起国人极大不满.所以作者是借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来讽刺当时的时政不清明,以此号召人民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也是他的创作目的一借古讽今,也是清唱剧最大的特点。

3、分段聆听,总结黄自创作的特点
第一乐段:
思考:旋律重复几次?音色、力度有什么不同?表达士兵怎样的情绪?
渔阳鼓起边关,西望长安犯. 渔阳战鼓己敲响,叛军开始进犯长安,然而统治阶级级在干吗?六宫粉黛,舞袖正翩翩。

(在宫中饮酒作乐,歌舞升平)根本不顾国家社稷安危。

)如果你是士兵,听到这个消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生气吗,还会安心战场杀敌吗?不会,他们心中充满着不满怨恨。

此时旋律再一次响起,音区变高.力度加强,更深刻的表达了士兵们不仅仅是不满,而且上升到了愤怒。

好,下面我们感受一下这个主题。

互动环节(合作一下:男生唱,女生模仿敲战鼓)
发现同学们学的很快,这也说明歌曲的旋律简单,朗朗上口.这也是黄自创作的第一个特点:旋律简结流畅
第二乐段:
对比第一段,情绪发生什么变化?
你们有没有发现声音都在哪个音区?(高音区)士兵们被彻底激怒了。

所以力度更强了,全曲达到最高潮。

第三乐段:
反复的哪一乐段?(第一乐段)不同之处在哪里?
力度: 更如坚定有力!情绪: 更加愤恨激怒!
统观全曲,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这样一个图示去表示一下全曲的结构A+B+A,在音乐创作上,这种结构称为“单三部曲式”,这也是黄自创作的第二个特点:结构严谨工整。

《长恨歌》的歌词采用的都是白居易的诗词,诗词都是有一定的格律的,使得歌曲具有独特的古典韵味。

简洁流畅的旋律,精致的结构再加上具有独特古典韵味的歌词,使得整首作品的风格典雅精致。

这是黄自创作的第三个特点。

4、总结黄自创作的三个特点。

5、接下来我们完整聆听一遍,仔细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萧友梅的《问》,黄自的《渔阳鼙鼓动地来》两首歌曲。

无论是萧友梅还是黄自,他们的作品无不透露着对祖国的热爱,做为音乐人的责任和担当。

他们的作品是一个民族在危亡之际发出的呐喊,是时代的最强音!
我们的课堂不能丢掉那个年代的声音和记忆!现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仍需爱国情怀,希望同学们能将自己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学情分析
现在高中生喜热衷流行音乐,对中国近代音乐几乎是陌生的,于是更谈不上喜欢或热爱了。

本节课《萧友梅与黄自》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很有距离,如何吸引学生关注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教与学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

因此,在备课中需要老师精心的准备,钻研教材,扩大视野,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不知—知—了解—喜爱。

特别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文化底蕴比较浓厚,要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去考虑。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定的太高太大,目的就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并熟悉中国近代音乐家
以及他们的作品,并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产生兴趣。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对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以两首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那一时期中国的音乐风格。

在学唱环节中,能调动学生的歌唱兴致,让他们有感情的去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起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氛围比较灵活。

在介绍黄自的时候,选取了小学课本的两首作品《西风的话》《踏雪寻梅》,唤起学生童年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本节课将进入我国近代音乐的学习,主要学习欣赏两首作品,萧友梅的艺术歌曲《问》和黄自的《渔阳鼙鼓动起来》。

歌曲《问》以“问”句的形式开始,并没有华丽的音乐语言和复杂的创作手法,而是用极其简练的材料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全曲结构严谨,情绪深沉,压抑之中蕴含着激动。

《渔阳鼙鼓动起来》是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乐章,内容选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叙事长诗,借唐明皇不理朝政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有力的讽刺,意在唤醒民族意识,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萧友梅与黄自》课后反思
本节课用《建党大业》的视频短片做导入,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没有枯燥的讲述作曲家、创作背景,而是将萧友梅、黄自的人物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充分的融入到了聆听音乐分析音乐中。

起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氛围比较灵活。

在介绍黄自的时候,选取了小学课本的两首作品《西风的话》《踏雪寻梅》,唤起学生童年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共鸣。

不足之处:学习时间有点紧张,导致最后一首歌曲进行的有些仓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的应用多媒体资源,让课堂更加灵活,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课标分析
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世界,其强大的感染力无需借助概念,直达人得心灵。

情感体验是实施音乐教育,实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目标的重要通道。

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与优秀作品展现的艺术情景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励精神,温润心灵,进而培养对人类、自然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