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教案: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现象和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教案: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现象和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教案: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现象和预防措施教学目标1.理解地质灾害的定义、种类和危害。

2.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3.掌握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知识。

4.培养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质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地球物理环境中由于地质因素作用而引起的突发性、破坏性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火山喷发等。

2.描述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危害及成因(1)地震危害:地震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为强烈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造成重要城市的摧毁、伤亡和经济损失。

成因:地震发生时,原产于地球深处宏大的能量以及地上和地下岩石的运动和变形引起了地震的震源释放。

(2)山体滑坡危害:山体滑坡带来的破坏严重农田以及水源地区和敏感生态系统。

成因:山体滑坡有很多原因,包括降雨量、地震、河流侵蚀等。

(3)泥石流危害:泥石流会摧毁建筑物及构筑物、农业生产和道路交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成因:产生泥石流的原因是多样的,常见的原因有地下水、雨量过大、冰雪融化等。

3.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1)地震预防●建筑物避震加固。

●实行严格的建筑规范和地震建筑设计。

●加强地震监测和信息服务。

(2)山体滑坡预防●抑制土地开发、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采用工程控制措施。

●建设滑坡监测预警系统。

(3)泥石流预防●保护水源地、减少生产、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通过水土保持等科学管理,改善生态环境的条件。

●建设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

三、教学方法1.讲解+互动通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模拟演练通过模拟演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灾难来临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1.地质灾害的种类、危害、成因和预防措施。

2.如何在灾难来临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理。

五、教学效果评价1.检测测验通过测试、问答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于地质灾害的掌握情况。

地质灾害的形成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形成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形成及其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发生在地表和地下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减少灾害风险至关重要。

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

其中最常见的是地震灾害。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从而导致地表的震动。

这种震动可以危及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建筑物倒塌,甚至引发火灾和洪水。

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多发生在陡峭的山坡地区。

当降雨量过大时,山坡上的土壤会因为润湿而变得松软,易于滑动。

滑坡的速度很快,可以迅速摧毁建筑物和道路,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为了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安装地震仪、地质雷达和监测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及时发出预警,提醒人们采取避险措施。

其次,应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护能力。

对于地震来说,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使用抗震设计和材料,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同时,对于山区地区,应建立有效的防止泥石流和滑坡的措施。

例如,加强山坡的支护结构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土壤的松动和滑动,降低泥石流和滑坡的危险性。

此外,公众教育和灾后恢复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公众应加强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知识,了解各种灾害的特点及应对方法,提高自救能力和逃生意识。

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应迅速展开灾后恢复工作,包括清理废墟、恢复道路交通、重建住房等,以恢复生产和居住秩序。

总之,地质灾害的形成与自然因素密不可分,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建筑物抗灾能力、加强山区防护和加强公众教育等措施,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

在防治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地质灾害与防治报告

地质灾害与防治报告

地质灾害与防治报告地质灾害与防治报告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的某些内部或外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火山喷发、地面沉降、断层活动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危害,给人类生命、财产、环境等方面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1.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危害地质灾害的类型很多,按照成因可分为自然地震、火山、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断裂等灾害。

这些灾害给人类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都非常严重。

山体滑坡是一种很常见的地质灾害,由于山体物质的流失和荷载的改变,导致山体失稳,最终导致山体崩塌和滑坡。

山体滑坡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如严重影响交通运输、耕地、建筑、水利设施、居民安全等。

另一个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通常由于山体滑坡等因素使大量土石混合物向下流动而形成。

泥石流可能伴随严重的毁灭性破坏,包括迅速冲击、淹没、滞留和冲击,对农田、水利设施、交通、人口、环境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还有一种灾害——地面塌陷,是由于地质构造不稳定、地下水开采、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导致地表下降形成的。

地面塌陷对人类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导致地表沉降、建筑物倾斜、消耗滩涂和耕地,使土地的质量下降,使城市水系遭受扰动、水路运输等领域也会受到影响。

2.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惊人,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地质灾害的防治可以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减少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环境。

防治地质灾害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如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

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需要考虑到生态和环境保护,以及通力合作和国际合作等方面。

3.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1)加强监测和预警。

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应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蛛丝马迹,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和避免灾害的发生。

(2)加强防范和减灾措施。

对亟需保护的重点地区,应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如修建堤坝、设置警示标志、绿化等,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和自然力作用等引发的一系列自然灾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

地质因素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地质岩性和地下水等因素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

例如,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而山体滑坡则与地质岩性、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雨水的渗透等有关。

气候因素包括降雨、气温、风力等,这些因素会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人为因素是指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例如,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开采地下水、违法违规建设等都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1. 预防措施预防是最重要的一环。

首先,我们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

此外,加强地质勘测,深入了解地质条件,尽量避免在潜在灾害点进行建设。

另外,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严格限制危险地带的开发。

此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也是预防工作的一部分。

2. 防治措施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例如,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对于山体滑坡等灾害,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人工爆破排除滑坡岩体威胁,加装护坡网等。

此外,加强抗震设计和建筑材料的研发,确保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

3. 救灾措施当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时,我们需要及时展开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

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协调救援资源,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同时,重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也是救灾措施的一部分。

总结:地质灾害的成因复杂多样,是地球构造、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我们应该做好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欢迎阅读。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

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

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

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

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灾害地质学与地质灾害防治

灾害地质学与地质灾害防治

灾害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等灾害的成因、特征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是地球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给人类社会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损失。

因此,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表形态、地质材料、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

其中,地震是最具破坏力和危害性的地质灾害之一。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波在地表和地下传播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破坏力主要表现在房屋倒塌、地面开裂、山体滑坡等。

另外,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灾害地质学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首先,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

通过地震仪、地质雷达等设备,能够及时监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前预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的减灾工程。

例如,在地震多发区修建抗震建筑,加固山体防止滑坡等。

此外,加强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对于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监测预警,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进一步加强灾害地质学的研究,提高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能力。

地质勘察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勘察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勘察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地球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勘察是为了提前了解地质环境,评估灾害风险,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中常用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旨在提高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减轻其对人类的危害。

一、地质勘察的基本原理地质勘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地质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了解地质构造、地下水、岩土力学性质等,为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勘察包括对地层岩土、地下水、地下构造的调查,以及通过勘测技术获取的地质信息。

这些核心内容提供了灾害发生、发展的基础数据,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二、预防性措施1. 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是地质勘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该数据库可以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地质灾害的数据信息,为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依据。

通过对历史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规模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地质灾害的规律,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完善监测系统地质灾害监测是地质勘察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态势,为人们提供预警信息。

监测系统可以包括地震监测、地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

这些监测系统的数据可以提供给相关部门,支持决策和应急响应。

3. 加强科技研究科技研究是地质勘察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预测预警、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地质灾害研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模拟实验、数值模拟等,提高预测准确性和防治效果。

三、防治措施1. 巩固加固巩固加固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改善地质构造、加固岩土等方式,提高地质体的抗灾能力。

常见的巩固加固方法有填充法、浇灌法、注浆法等。

巩固加固可以减少地质体的变形和破坏,降低灾害的发生概率。

2. 隔离分离地质灾害的防治还可以采用隔离分离的方法。

通过设置隔离带、沟槽等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质灾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种类及防治措施CATALOGUE目录•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主要种类•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成功案例及经验分享CHAPTER地质灾害概述自然灾害的一种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定义人员伤亡灾害发生时,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受损,农作物、牲畜等生产资料丧失,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CHAPTER地质灾害主要种类定义成因危害030201山体滑坡定义成因危害泥石流成因地面塌陷的成因包括地下水位下降、溶洞坍塌、地下工程活动等。

定义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危害地面塌陷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交通中断、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地面塌陷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质环境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实施工程防治: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如加固斜坡、修建拦沙坝、回填塌陷坑等。

针对以上地质灾害,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4. 加强科普宣传3. 推进生态修复CHAPTER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调查与监测规划设计优化植被恢复与生态保护预防措施应急预案制定救援力量建设预警系统建设应急措施1 2 3稳固工程排水工程防护工程工程治理措施CHAPTER成功案例及经验分享案例一:四川雅安地震灾后重建•科学规划,快速响应,全面恢复。

四川雅安地震后,政府迅速组织专家进行地质灾害评估,科学制定灾后重建计划。

通过加大投入,快速推进重建工作,全方位恢复受灾地区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经验分享与启示重视科学评估与规划•科学决策,精准防治。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应重视科学评估与规划的作用。

通过专业团队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确保防治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WATCHING。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地质灾害是指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的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成为重要的社会任务。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技术,为灾害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理论(一)灾害形成机理理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是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人文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过程。

通过对地质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灾害防治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和认识其形成原因,掌握其成因机理,以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二)灾害评价理论灾害评价是指对灾害影响部位及周围环境条件、灾害危险性、可行防治措施等进行评估和分析。

地质灾害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中重要的理论工具。

通过对潜在灾害区域的评价,可以有效识别出不同类型的灾害危险性,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三)防治措施理论防治措施方案的制定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核心内容。

防治措施理论是研究如何根据灾害特点、危险性及其防治目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以减轻或消除灾害威胁的一系列学科理论。

防治措施方案的选择应考虑防治措施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应用技术(一)工程技术工程技术是地质灾害防治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

在工程治理中,主要采用固结、加固、削减、隔离等方法。

例如,土石方工程、挡土墙、防护林带、拦砂坝等。

工程技术防治的优点是立竿见影,但其建设成本高、施工时间长,同时由于工程投入过多而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二)监测技术监测技术是实现灾害预测和预警的重要手段。

主要包括地形测量、遥感技术、水文地质监测和地震预警等。

通过监测技术,可以及时掌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对有效预警和预测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准确和实时的信息支持。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GIS、RS、GPS等信息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分析计算、决策评估、模拟预测等步骤,为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防治

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防治

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防治1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1.1自然因素特别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

地形地貌的影响以及水文气候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的特点等都会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促动作用。

①地形地貌。

某些山区河谷间差异较大,地势陡峭、地壳不稳定等,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②水文气候。

某些地区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冬季阴雨绵绵。

③地质环境。

某些山区呈断裂发育,多褶皱,岩体破裂,已经表现出多种裂隙。

但就这种地质条件来说,一旦存有外界条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灾害的发生。

④山区地震。

随着地震的发生,从而造成多种自然灾害的隐患,且发生较为频繁,若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地质较为脆弱的地区也就成了灾害多发地,而这些地区也是应做好防范措施的重点区域。

1.2人为因素对于地质灾害来说,多数灾害的发生都与人为因素相关。

滥砍滥伐、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大面积森林的破坏,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将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峻影响,尤其是矿山的过度开采,不但会使植被遭到破坏,而且将产生的矿渣与废土倒进河流中,直接造成河道淤积。

如果气候发生变化,会导致河水流量猛增,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

2地质灾害防治措施2.1地质灾害监测1)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

我国现已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气象、水利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所以,各个地区在针对自身具体情况实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

尤其是在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以及山洪的人口密集城镇、高山峡谷带,要对气象、水文以及地质灾害等增强专业的设备监测,尽可能地将这些地区的监测盲区消除。

2)积极采纳科学技术。

对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要能将“感”“传”“知”“用”这几个层面做到准确地掌握,其中“感”是对监测数据实行采集,通过移动终端对所采集的信息加以传递,通过卫星传回监测的数据,再对这些数据加以处理分析并建立模型,对地质灾害的状态以及进展趋势加以推断。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预测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预测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预测预防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可造成人类和物质损失的危害性事件。

在中国,由于地质工程资料的缺乏和基础建设的紧迫性,地质灾害经常给经济、社会和居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本文将讨论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预测预防措施。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1. 地质构造问题。

岩层的不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问题导致的。

例如,断层的活跃性以及矿区、地热区的压力变化都会导致构造不稳定性,从而引发气、水、土体等多种地质灾害。

2. 土壤问题。

土壤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土壤质量的问题,导致土体不稳定从而引起的地质灾害。

例如,土壤的压缩性使得土体变形等等。

3.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也是导致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降雨数量和强度的增加等等。

二、地质灾害的预测预防措施1.地质环境建设。

在建设地质环境时,要注重对灾害风险的评估,判断地区是否有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例如,评估地图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和灾害风险,以便在建设时妥善处理。

2. 暴雨预测和监测。

暴雨是导致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通过及时有效的暴雨预测和监测,可以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灾害发生。

例如,采用遥感技术、数字模拟等方式对暴雨进行监测和预测。

3. 落石、滑坡等预警系统。

落石、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往往是突然的,如果预防措施不到位,非常容易造成巨大的人员损失和产业损失。

针对这一问题,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高速公路施工前,可以使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预测,如全息雷达、卫星遥感和激光遥感。

4. 避免环境的破坏。

由于环境的破坏往往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大家应该努力避免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例如,国家应该采用各种措施降低环境的污染等等。

总之,地质灾害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甚至生存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为了减少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必须严格采取措施防止其发生。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地貌、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原因所造成的地质现象,对人类安全和生产造成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下面列举了一些建议。

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是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

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演化和趋势,提前预警,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2. 加强地质环境规划和管理对于高风险区域,应制定严格的地质环境规划和管理办法,包括限制开发、加强监管等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3. 加强工程建设和维护在工程建设中,应采取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标准,如建设抗震、抗滑、防洪等设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建成的工程设施,应定期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和修复隐患。

4. 加强科普教育和宣传对于地质灾害的知识和防治方法,应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减少人类因不了解防治措施而引发的地质灾害。

5. 加强政府管理和监督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公众的安全和权益。

6. 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应当及时启动应急救援体系,实施抢险救灾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 推广环保型生产方式环保型生产方式能够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应加大环保型生产方式的推广力度,减少人类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8. 加强地质灾害研究和技术创新地质灾害研究和技术创新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9.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地质灾害是全球性的问题,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和方法,共同应对地质灾害的挑战。

10. 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专业技能和能力。

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应对措施

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的分类
根据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 ,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地 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 大类。
地质灾害的分类
自然地质灾害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 ,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人为地质灾害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 ,如采矿塌陷、地面沉降等。
地质灾害的影响
人员伤亡
地质灾害可能导致大量人 员伤亡,给社会带来巨大 损失。
地面塌陷
总结词
地面塌陷是指地面在短时间内迅速下沉的现象。
详细描述
地面塌陷通常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地下采矿、地下工程等人为因素或地质构造 变化引起的。地面塌陷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断裂、地下管线破裂等严重后 果。
泥石流
总结词
泥石流是指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 或沟谷流动,鼓励科研 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究。
2
深入开展地质灾害成因和规律的研究,为制定更 加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地质灾害 防治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 水平。
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提高公 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可能导致房屋、 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损 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环境破坏
地质灾害可能破坏自然环 境,影响生态平衡,对人 类生存和发展造成长期影 响。
02
常见的地质灾害
山体滑坡
总结词
山体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性,向下滑动的现象。
详细描述
山体滑坡通常发生在雨季或地震后,由于雨水渗透、地震震动等因素导致斜坡 上的岩土松动,形成滑坡。山体滑坡可能导致建筑物损坏、道路阻塞、人员伤 亡等严重后果。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在地壳运动和人类活动过程中,因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威胁。

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和地质材料等,而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活动所致。

首先,自然因素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

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特别是地震、地面塌陷和火山喷发等。

例如,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当地壳板块发生断裂和滑动时,就会产生地震。

地震不仅会导致房屋的倒塌,还会引发土地滑坡和山体滑坡等灾害。

此外,地形地貌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例如,陡峭的山体更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而河流流经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洪水和泥石流。

其次,气候是地质灾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会导致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

例如,高强度的降水可能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此外,气候变暖还可能导致冰川融化和冰山崩塌,进而引发洪水和海啸等灾害。

此外,地质材料也是地质灾害的成因之一。

地层中的岩石、土壤和沉积物的性质和性质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黏土质地的土壤更容易发生滑坡,而砂质土壤则更容易发生流失和沉积。

除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成因。

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往往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系统,从而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

例如,过度的土地开垦和采矿活动可能导致地表塌陷和地下水位下降。

此外,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可能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例如,在河道旁边建设大型建筑物可能导致洪水的扩散和泥石流的形成。

针对地质灾害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是预防地质灾害的关键。

通过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布置和数据的收集,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预兆,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案(3篇)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案(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展开。

然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本方案针对某地区地质灾害问题,提出以下治理措施。

二、项目概况1. 地质灾害类型:本项目涉及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2. 地质灾害分布: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项目沿线山区,影响范围较广。

3. 地质灾害成因:项目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多变,受降雨、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易发生地质灾害。

4. 项目规模:本项目涉及治理长度约为10公里,治理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三、治理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 综合治理,重点突出: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重点突出治理效果。

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遵循地质规律,科学规划治理方案,合理布局治理工程。

4. 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在保证治理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经济合理性,选择技术可行的治理措施。

四、治理方案1. 滑坡治理(1)工程措施:对滑坡体进行锚杆、抗滑桩等加固处理,对滑坡体前方进行削坡减载,降低滑坡势能。

(2)生物措施:在滑坡体上方和前方种植植被,提高土壤抗滑能力。

(3)监测预警:建立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滑坡变形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崩塌治理(1)工程措施:对崩塌体进行锚杆、抗滑桩等加固处理,对崩塌体前方进行削坡减载,降低崩塌势能。

(2)排水措施:对崩塌体周边进行排水处理,防止水浸泡。

(3)监测预警:建立崩塌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崩塌变形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 泥石流治理(1)工程措施:对泥石流沟道进行整治,修建拦挡坝、排导槽等工程,拦截泥石流。

(2)植被恢复:对泥石流沟道两侧进行植被恢复,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

(3)监测预警: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泥石流活动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的运动、构造运动、地貌发育、岩石结构、气候变迁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其他建筑和设施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会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 滑坡:由于坡面失稳,土体发生滑动,使得山体滑坡,导致房屋被埋、交通被阻断等情况。

3. 泥石流:大量雨水或融雪通过山坡冲刷土壤和岩石,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流速快、冲击力大等特点,对沿途的村庄、农田以及人员造成严重威胁。

4. 崩塌:山坡或边坡的岩石、土壤发生崩塌,导致坡面崩塌,可能埋压建筑物,给人员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5. 地面塌陷:由于地下水开采、溶蚀作用,以及挤压变形等因素,地下水域发生塌陷,地面出现坑洞等现象。

6. 岩溶地质灾害:岩溶地区的溶洞、地下河流等地下空腔会引发坍塌、地陷等险情,对人类活动带来危险。

7. 地面沉降: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地层压实等原因,导致地面出现沉降,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基础设施造成危害。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地震防治:- 建立强有力的地震监测体系,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提高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做好地震烈度高的地区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工作。

- 加强地震科普,提高公众对地震知识的了解和应急意识。

2. 滑坡防治:- 对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滑坡预兆。

- 在滑坡易发区进行植被恢复与保护,增加坡面的稳定性。

- 进行相应的工程措施,如排水、护坡和坡脚加固等。

3. 泥石流防治:- 加强雨情监测,及时预警,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 在泥石流沟、河道等区域进行加固工程,减少泥石流冲击力。

- 加强治理河道和山地的管理,减少泥石流发生的机会。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策略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各个地区,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1. 地震成因:地震是地壳发生的破裂和脆性失稳所引起的振动现象。

主要成因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活动,如地震断裂带的沉积物溺塞和断层滑移。

2. 滑坡成因:滑坡是由于地质结构断裂、地层变形、地下水位上升等因素引起的土地滑动。

降雨过多、地质构造不稳定、人类活动等因素也都会增加滑坡的发生风险。

3. 泥石流成因:泥石流是由降雨引起的山地表土石混合物快速下滑的现象。

地震、岩溶、火山活动等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 地面塌陷成因: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下空洞形成,从而引起地表塌陷。

非法采矿和过度开采也是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1.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前兆和地震活动,提前发现地震的迹象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高风险区进行建设或居住。

加强区域性和城市性防灾规划,合理分区设置不同灾害风险等级,防止人口过度集中。

3. 设立监测系统和应急预警措施:建立地质灾害的监测系统,提前发现灾害的发生和变化趋势,并及时采取应急预警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加强灾害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公众关于地质灾害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和培训,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5. 开展工程措施:对于高风险地带,可以采取工程措施进行防灾加固,如加固建筑物、修建护坡、挡土墙,以减轻地质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6. 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

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摘要: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和岩溶塌陷。

滑坡是山体土石材料沿滑动面发生的位移,其防治措施包括工程加固、排水处理和植被恢复。

泥石流是泥石材料沿沟谷流动形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包括拦挡坝、疏导通道和监测预警系统。

地震是地球地壳突然震动现象,防治措施包括地震勘查、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

崩塌是山体局部崩裂、松散和移动造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包括坡面加固、坡脚排水和监测预警系统。

岩溶塌陷是因岩溶洞穴坍塌造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包括地下灌浆、地面支护和加强监测。

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确保地质工程的安全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关键词: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引言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的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等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交通、环境等造成危害和威胁的现象和过程。

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泛,对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影响极大。

在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和顺利进行。

一、常见的地质灾害(一)滑坡滑坡灾害对于人类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是其突发性和瞬间性,使得预警和防范成为挑战。

同时,山体和坡地的土石材料位移迅速且规模巨大,难以及时控制,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因此,加强对滑坡灾害的科学研究、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以及防治技术的创新至关重要。

(二)泥石流泥石流的瞬发性和流速快的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地质灾害,特别是在陡峭山坡和沟谷地形。

其高速冲击力可摧毁房屋、道路和桥梁,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需要强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工程防护和土地规划,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三)地震地震的突发性震动造成了地质工程中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地质工程中,如深基坑开挖和隧道开挖等活动,地下岩土受力情况会发生变化,使地震可能对工程造成更严重破坏。

工程结构和地基稳定性应根据可能的地震影响进行合理设计和加固,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预防措施有哪些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预防措施有哪些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预防措施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每种地质灾害的具体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预防措施的实施主体与责任划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建立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应急响应方案的制定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公众教育与宣传的重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111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11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113 崩塌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114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115 地裂缝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

12 地质灾害的成因121 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地震等导致地层断裂、错位,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地形地貌:陡峭的山坡、深切的河谷等地形容易引发滑坡、崩塌等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发展带动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由于人们在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以及我国给地质灾害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本文重点阐述了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仅供同行们参考。

标签:地质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0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类工程活动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局地暴雨次数的增多和沿海地带台风的频繁袭击,我国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重大影响。

如何科学有效治理这些地质灾害问题并达到环境治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必须从根本做起,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群测群防”的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地质灾害人员“零伤亡”。

1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特点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如泥石流、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震、火山、地热害等等。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危害性强等特性,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会给我国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失。

地质灾害隐蔽性强,可能有未能排查发现的漏网隐患点的潜在危险。

因此,次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任重道远。

2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因素
地质灾害一般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或破坏的状况下进而产生的,因而诱发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自然因素引起的动力,二是来自人为因素产生的动力。

因此,地质灾害按动力成因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种类。

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区、范围和影响力,主要是根据其自身自然地质条件的控制而制约,不会因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转移;而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建设及其能源开发活动的影响而影响,经济建设的开发活动强度越大,带来的地质灾害将会越大,引发的地质灾害频度也将会增多。

2.1自然地质灾害的因素
自然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地貌因素以及土壤植被因素等。

2.2人为地质灾害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就是与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作用越来越强烈有关。

据统计,我国地质灾害中,由于人为因素起诱导作用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削山建房,房前从事农业生产,致使边坡直接裸露,受雨水的侵蚀、冲刷,破坏斜坡天然平衡状态。

②人类过度采矿造成地面塌陷;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③公路建设引发山体滑坡;人们在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

④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土壤软化,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

除此之外还包括开山垦植、堆填加载、乱砍乱伐,围湖造田、森林严重破坏引发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问题
3地质灾害的具体防治措施
3.1积极建立地质灾害勘察及监测长效机制
首先国家政府要积极带头并协调省国土资源厅以及各市区城乡建设厅、省人防办等共同开展我国各大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其次,积极普及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并通过网络媒介向全社会介绍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引导人民群众理性面对地质灾害。

再次,要集中技术力量,组建机动性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队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先进的仪器设备,随时应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问题。

最后,要着重从防灾教育、调查评价、勘察、监测、治理和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入手,查清地质灾害成因及未来发展趋势,科学有效地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有效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3.2全力提升科技防灾应对水平
通过引进和采用国外先进治理灾害技术,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通过充分吸收国外地质灾害防治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并结合我国地质灾害区域以及易发地质灾害区域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治理措施。

注重研究,全力提升科技防灾水平。

充分运用“3S”技术、气象科学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支撑技术,开展灾害识别方法、致灾机制、治理措施、监测方式、预警模型、预报手段、应急响应等全面研究,把国外先进技术与我国国情和各地区地质风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进理论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体系,切实提高灾害防治的效率和水平。

3.3建立健全应急体系
通过采取综合、简要和自演自练等方式,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及时发现并弥补应急预案中的不足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逐步形成宣传培训常态化,有效提高了全民识灾、防灾、减灾、避害的科学知识和自救技能,增强公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科学应对能力。

4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的系统工程。

易发地质灾害区域以及潜在地质灾害区要进一步强化调查巡查、监测预警、群测群防、治理搬迁、防灾减灾行动等各个关键阶段的有序衔接和综合协调,加强对现代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综合运用多种减灾手段,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全面提高防治极端气候引发地质灾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雷林.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2013,15:134-135.
[2]李峰,娄方旭.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今日科苑,2010,12:33-34.
[3]米春元,吴刚,吴泽,汪辉.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防治措施[J].环球人文地理,2014,14: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