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等,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出现的任何问题,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重点难点: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二、观察、分析图案1、课件2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

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

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5、课件出示笑笑能将线面的图1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同桌交流后回答) 6、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索乐园教案设计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索乐园教案设计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索乐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数字的整百和整千的概念,进一步强化数的位置意识。

•学会绘制简单图形,并计算其周长和面积。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数字的整百和整千概念及计算;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的培养。

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课件、教案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引入1. 导入通过呈现一些代表整百或者整千数的图形,呈现书面和口头的数值,让学生感受到整百和整千数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而提高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2. 引入通过跳伞模拟游戏引入周长和面积的知识。

学生被分为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参与热身环节。

之后,通过让学生通过模拟跳伞的方式来感受并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二、探索与发现1. 数字的整百和整千学生学习数表以及带有百、千个数的各种数码牌,加深对百、千的理解。

之后,分别制作百数表、千数表,巩固数字的位置意识,提高快速识数的能力。

2. 绘制简单图形及其周长和面积分析并比较圆、正方形、矩形等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

之后,通过学习正方形和矩形两种图形的计算方法,引出周长和面积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与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实际问题练习,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加强数字整百、整千的运用和周长、面积计算的能力。

四、归纳与总结通过乐园游戏的形式巩固所学内容。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对整百和整千的理解和掌握;绘制简单图形、计算周长和面积所带来的成就感;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思维训练的提升。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协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作业完成教师留下的相关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在平时的生活中加强深化。

总结本课时主要教授了数字的整百和整千的概念、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对数学的学习更加感兴趣,掌握知识点更加快速。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通用5篇)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下面我们来看看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通用5篇),欢迎阅读借鉴。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科学研究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措施,规划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提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水平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实施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自主”。

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和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实践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且加以提炼,逐步形成特色。

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索,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践实证的方法。

4、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教学措施:1、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欣赏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使书本知识在运用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本教案为最新北师大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第二单元比例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总复习课时安排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11课时第二单元比例…………………………………………… 8课时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6课时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7课时数学好玩………………………………………………… 4课时整理与复习………………………………………………… 2课时总复习………………………………………………… 28课时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

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

统编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教学设计
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该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科学、些是有害的
教学重点
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蜡烛燃烧、加热白砂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
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5)加热白砂糖产生了新物质“黑色固体”和“气体”,这属于化学变化;白砂糖固体熔化成液体,属于物理变化。
(6)这再次说明了“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3.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1)师展示产生新物质变化的图片。
(2)物质变化产生的新物质无处不在,你能发现它们吗?请你说说你的证据。
教学准备、资源
有关图片、实验记录单;板书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聚焦
1.展示小苏打和白醋在密封袋中反应的图片,询问学生“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属于哪一种物质变化?为什么?”
2.化学变化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你能通过实验发现其他物质变化中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吗?
二、探索
1.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
统编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总(7)课时
课题
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三、研讨
(1)大家都能够准确地找出物质变化产生的新物质。
展示图片,
(2)生活中的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益?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害?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二、做个简易显微镜1、怎样放得更大?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2、我们自制显微镜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

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过程与方法: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一、谈话导入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

2023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3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3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023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过程与方法:●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教学步骤: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

2、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4、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5、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6、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7、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8、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9、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2023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

《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
-实验技能的培养: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可能存在操作不当、观察不仔细等问题,需要教师逐一指导。
具体细节:
-新物质的认识:以制取氧气的实验为例,讲解新物质氧气的特征,如无色、无味、助燃等,帮助学生建立新物质的概念。
-化学反应现象的观察:在进行实验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变化,以及是否有气体生成等。
-实验技能的培养: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等,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事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质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水加热变成蒸汽,苹果切开后变褐色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物质变化中的新物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化学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生成。对于难点部分,我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物质变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制取氧气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第一章:发现自然界中的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实验探究水的沸腾规律。

3. 学习太阳的升起和落下。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去户外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水的沸腾规律。

3. 安排观察活动,让学生记录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的时间。

第二章:探索人体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一些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人体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

2. 学习人体的呼吸系统。

3. 学习人体的重要器官——肝脏。

教学活动:1. 利用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体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

2.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

3. 邀请医生或专家,让学生了解肝脏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第三章:发现数学的乐趣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1. 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换。

2. 学习图形的对称和旋转。

3. 学习概率和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活动:1.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换。

2. 安排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

3. 组织学生进行小调查,让学生运用概率和统计的知识分析数据。

第四章:探索科学的秘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

2. 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学习磁铁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活动:1.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

2.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

第五章: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原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同学们,你们是否经常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索如何寻找美的踪迹。

二)新授:我们先来研究肌理的美。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

通过观察、感受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肌理的美。

比如,牛皮纸的粗糙感、大理石的光泽感等等,都是肌理美的体现。

三)实践探索:现在,我们来动手实践,用牙刷、吸管等工具,在宣纸上创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然后,大家可以自由发挥,用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等材料,将这些肌理效果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四)欣赏讲评:在完成作品后,我们一起欣赏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同时,老师也会给予一些指导和建议,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发现美、创造美。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作业设计:1、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肌理美,并用画笔将其表现出来。

2、自由发挥,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创造出自己的肌理效果。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发现肌理不仅是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也是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希望同学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发现美的踪迹,创造出更多的美。

五、拓展: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数量和比例等方面去发现事物的美,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索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肌理美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同时,通过欣赏讲评和作业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发现美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构图、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避免过于依赖工具和材料的效果。

2、研究绘制扇面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意和审美能力。

3、通过制作扇面,让学生了解设计应用的实际意义,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素养。

教学重难点:掌握绘制扇面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扇子、颜料、毛笔、纸张、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导入:1、欣赏展示各种扇子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扇面形式和设计风格。

2、提问你们最喜欢哪种扇子?为什么?二)新授:研究绘制扇面1、讲解绘制扇面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如构图、用色、用笔等。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6篇)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6篇)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6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学以致用,解决大树、旗杆、高楼等物体有多高的问题。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教学难点: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前测量数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预习导学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段小视频。

2、师:同学们,物体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3、师:所形成的影子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班班通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4、师:那么物体的影子长度和物体的高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二、新课探究1、探究两根长度相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同学的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相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相同长度的竿,影长是相同的。

2、探究两根长度不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师:通过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不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不同长度的竿,影长是不相同的。

3、探究竿长度与影长之间的关系。

(出示表格)1号2号3号4号竿长/cm影长/cm竿长与影长的比值要求: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思考,交流,汇报)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长度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同的。

4、验证结论师:刚才发现的结论正确么?如果是正确的,老师课前还准备了5号竿,同学们运用所发现的结论,计算一下5号竿的竿长。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数学好玩《第2课时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数学好玩《第2课时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数学好玩第2课时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活动内容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教材第54~55页)二、活动目标1.探索和认识莫比乌斯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莫比乌斯带。

2.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3.在数学活动中经历猜想与探索的过程,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变化,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重点难点重难点:掌握莫比乌斯带的制作方法和特征。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剪刀、水彩笔、胶带。

学生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剪刀、水彩笔、胶带。

活动过程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第1问的纸环图)师:如果不让蚂蚁爬过纸环的边缘,它能吃到面包屑吗?组织学生观察、思考。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小魔术,相信同学们学完本节课以后,一定能让蚂蚁吃到面包屑。

二、活动方案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条,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纸条有4条边,2个面。

师:你能把4条边变成2条边吗?学生动手操作,提示学生将纸条制成一个纸环。

师:这个纸环有什么特点?有几条边?有几个面?(2条边,2个面)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蚂蚁吃不到面包屑了吗?(组织学生在纸环里面和外面分别点上一个点,表示面包屑和蚂蚁)学生思考,相互交流,点名学生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这样的纸环有2个面,面包屑在里面,蚂蚁在外面。

因为不让蚂蚁爬过纸环的边缘,所以它吃不到面包屑。

师:蚂蚁只能在一个面上爬,怎样才能让它吃到面包屑呢?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如果蚂蚁和面包屑在同一个面上,就能吃到面包屑。

2.动手实验。

师:你能把这2个面变成一个面吗?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有的学生能自己做出来。

再让没有做出来的学生根据教材第54页第2问中的方法做一做。

最后教师亲自演示、示范。

师:找一找,你们刚才标记的面包屑和蚂蚁现在在哪里?学生找到这两个点。

师:现在蚂蚁能不能吃到面包屑?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不管面包屑在什么地方,蚂蚁顺着面爬就能吃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好玩《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建议及课后习题解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好玩《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建议及课后习题解析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学习目标1.动手操作,验证交流,经历探索和认识莫比乌斯带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动手操作、对比探索中认识莫比乌斯带,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作成莫比乌斯带,初步体会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3.在数学活动中经历猜想与探索的过程,感受莫比乌斯带魔术般的神奇变化,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建议课时数1课时。

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编写说明莫比乌斯带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四色定理”时偶然发现的,即:把一根纸条一头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纸环,这个纸环具有魔术般的性质。

一般常见的纸环具有内侧的面和外侧的面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两个面可以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

而这样的纸环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沿着面涂颜色最后涂成的是一种颜色。

这样的神奇的单面纸环后来就用数学家莫比乌斯的姓命名为“莫比乌斯带”,也叫“莫比乌斯圈”。

“莫比乌斯带”虽然属于“拓扑学”的内容,但这个内容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数学视野的好题材,对学生来说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等特点,因此教科书将此内容安排为“数学好玩”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初步认识和体会其特征,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不需要掌握双侧曲面、单侧曲面等知识。

“莫比乌斯带”有很多有趣的、奇妙的特征,如“只有一个面”“只有一条边”“沿中间线剪开后不是两个纸环,而是一个大的纸环”等,会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一定的冲击(如,明明原来是两个面,怎么会变成一个面了呢),学生会感觉到有点难以理解和有点“神奇”。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莫比乌斯带”并体会其特征,教科书采用让学生用一般常见的纸环与“莫比乌斯带”比较的办法,设计了一系列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猜测、比较、验证、思考、发现,直观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领略数学的魅力,拓展数学思维。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模拟探索:到火星上去》教案(2023春)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模拟探索:到火星上去》教案(2023春)

14.模拟探索:到火星上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了解火星探测器的基本信息。

[科学探究]1.能利用文字与图案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为“火星探测器”设计较为合理的着陆方式。

2.了解一项工程需要由多个子系统组成。

[科学态度]了解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现状,增强民族自豪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点】能理解一项工程需要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火星探测器由多部分装置组成。

【教学难点】能利用文字与图案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为“火星探测器”设计较为合理的着陆方式。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提出问题(1)谈话:各位同学们,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设计和制作飞行器,你们成功了吗?想象一下你们制作的“火箭”升空了,你们想乘坐它去探索太阳系的什么地方呢?[预设学生回答]学生1:老师,我想去土星,因为土星有壮观、美丽的土星环。

学生2:我跟你的看法不同,土星是是一颗气态行星,而且离地球太远了,因此,我们还是选择去近一些的金星吧。

学生3:金星虽然是太阳系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大小也与地球最相近,但金星的环境十分恶劣,温度较高,还有厚厚的硫酸云,科学家发射过的探测器在金星都最多只能运行几十分钟,我们很难在那里生存,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与地球环境更相似的行星吧。

教师:太阳系哪些行星与地球更为相似?[预设学生回答]学生:我们可以选择火星。

(2)过渡语:通过前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火星是太阳系中环境条件与地球比较接近的行星,接下来,让我们想办法在火星上“着陆”,并在那里“定居”吧。

[设计意图]通过“你们想去探索太阳系的什么地方呢?”这一提问,组织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探索宇宙》中关于太阳系的知识,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二、探索与调查1.回顾探索火星的历程(1)提问:几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发现了火星,当时的科技水平比较落后,人类是怎样认识火星的呢?[预设学生回答]学生:很早之前人类是直接用肉眼或利用望远镜观测、了解火星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探索数字之间的关系
课时:1课时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关系;
2. 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同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3.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
2. 比较符号“>”“<”“=”的卡片;
3. 小组讨论的桌面。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个数字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 探究:教师将数字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相互比较数字的大小,并用比较符号“>”“<”“=”进行组合。

3. 发现:学生通过讨论和比较,发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2<5,6>4,7=7等。

4.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反思,加深学生对数字大小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
1. 让学生利用数字卡片进行比较游戏,巩固数字大小关系;
2. 设计更复杂的比较题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字大小关系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自己设计一道数字比较题目,并和同学们分享。

以上为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

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成正比例的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杯子是相同的。

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底面积/㎝2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集锦7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准备材料,导入活动: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

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②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须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如果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①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

“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

如: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小结:你有什么体会?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A)(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①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②应该放几个?“放3个。

综合实践六年级下册完整教案(全册,1,2,3,4,5单元)

综合实践六年级下册完整教案(全册,1,2,3,4,5单元)

综合实践全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六年级的研究性学习将沿着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设计制作、地方特色、人与社会等线索展开,从中发现更加贴近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主题,引导同学们针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积极观察与思考,并通过简单的操作实践,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购物的学问”将带领大家关注家庭生活,学会对事物进行比较;“校园流行风”把校园时尚作为研究的对象,同学们将体验组织策划一次活动的过程;“为母校留本书”将带着大家在研究的同时,回忆小学六年级美好的时光;在“身边的老字号”的研究中,了解家乡著名的老字号及企业文化,激发大家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关注消防安全,学会自护自救”中,我们将带领同学们了解消费安全知识,掌握火灾自救方法,提高自救能力。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一份材料,一个标本,一幅画,组织一次活动,既是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成长经验的积累。

二、学生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能通过自主合作确定活动主题、活动方式、组织活动的具体开展,最后形成活动的具体成果,为学生继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力、适应发展的学生。

三、指导思想: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目标,更好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实践的能力,带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社会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的体验。

活动课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真实的社会环境,并有一定的研究难度和研究意义。

在开展活动课之前,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引导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个性。

四、课程目标:本册综合实践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设计制作、社会生活和地方特色五个方面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本学段课程标准主要目标:教材总目标:修订后的教材容以学生实验为主体。

教材通过科学小实验(兼顾课题研究、动手实践、思维训练等容),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基本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研究,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初步的创新思维,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态度,在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升华,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3.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4.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发现与探索》是市课程改革体系中的教材,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目前教学虽然也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这一传统的立场上,所以在教学行为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或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

“发现与探索”的许多容与小学中的“科学”容相近,不要将此课上成“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的首要目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发现与探索”中的学科知识只是学生形成能力、习得方法、形成价值观的载体,“学科知识”非教材重点的追求目标,目标重点是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方法和科学素养。

第一课:连通器3月2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

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的液体有什么特点?2、实验二,连通器的原理,①、教师出示连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达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停止注水。

②当水流动时,观察A、B、C容器水面现象。

③打开连通器开关D,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思考:①、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连通器的液面总是一样高?②、打开开关D后,为什么会喷出液体?根据这个道理,请你解释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

讨论: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本课开始的问题,两把壶装的水一样多吗?试着说说它的道理。

3、实验3:实验设计。

①设计题目:一条水渠与一条公路交叉,不架桥且能使车辆正常行驶,怎样让水流过去呢?请画出设计图。

②提示: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设计。

(三)、探索发现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同一种液体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四)、探索延伸在房屋装修安装护墙板时,人们为了让室护墙板同样高,装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装上水的透明塑料管来完成测定工作。

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教学反思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第二课:走进三维空间3月9日一、教学目的:1、用长方体纸盒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

2、初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牙膏空盒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拿出纸盒:纸盒平放在桌上占桌面多大面积?我们只要知道纸盒底部的长和宽就行了。

如果想要知道纸盒占了多大空间?我们就必须计算出它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1、观察与实验。

①、平方纸盒,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我们的视线的局限性,只看到有三个面。

②、在思考时,我们必须要想到看不见的三个面,这就是空进想象。

2、空间想象训练①、教师用教具正方体,提出以下问题: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思考建议:①、想一想,大正方体一共有多少小正方体组成?②、看到三面,是不是还有三面?③、利用空间想象,把视线看不到的三种方块也考虑到。

说一说:结果8+12+6+1=27(块)3、练一练空间想象力学生看书7页,①、图3中的1、2、3、4、按虚线向一个方向折叠后,是A、B、C、D哪个图?②、找出图4中A、B、C三个立方体相应的平面展开图。

③、翻动立方体。

④、填数字练习。

(三)、探索发现生活中许多物品是立体图形,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需要具备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训练,人的空进想象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四)、探索延伸完成课本8页作业1题、2题。

教学反思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三课:有趣的离心现象3月16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用玻璃球在盆壁的旋转和水的旋转的实验,了解离心现象。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玻璃球、塑料盆、塑料勺、水碗、塑料水瓶、圆片、硬币、绳子、胶带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演员舞水瓶吗?在一根绳子的两端,各拴有一个装有水的小水桶,杂技演员手抓绳子中间,用力甩动水桶,使水桶在空中转圈,并不断的加快速度。

两桶中的水在空中甩来甩去,水却乖乖留在桶里,竟然没有洒出一滴水!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一、实验一:飞球走壁①把一个玻璃球放在塑料盆里。

②手端盆边轻轻的晃动,使小球在盆作圆周运动,逐渐加快晃动速度,使小球恰好在盆壁上飞快的转动。

③、当晃动速度减慢时,小球由盆壁高处慢慢的转到盆底。

④、当晃动塑料盆过快时,小球会从盆壁飞出落地。

思考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球上升到盆壁运动,而不是在盆底运动?如何解释小球从盆壁飞出落地现象?二、实验二,旋转的水。

1、把碗放入塑料盆中。

2、向碗里倒入约二分之一的水。

3、把勺伸到碗的水中,由慢到快的搅动碗中的水,使水旋转。

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升起来,随着转动速度加快,一部分的水甩到水盆壁上。

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慢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回到碗底。

4、把盒粘硬币的一侧放在桌上,向外移动,此时,你发现牙膏盒平稳的停在桌边保持了平衡。

思考问题:1、实验中,为什么碗中的水会向外运动?2、碗里旋转地水与实验一中旋转地玻璃球有相同的道理吗?试着说一说。

三、实验三制作一台简易离心仪1、在透明大塑料瓶中装满水,把5枚1分硬币和5个小塑料圆片放进瓶中,拧紧瓶口,轻轻摇动瓶子,是硬币和塑料片在水中分布均匀。

2、用一根绳子缠绕在瓶子中间并系紧,提起绳子使水平保持平衡,用胶带固定好线绳。

3、手提绳子,提起瓶子,用手拨动瓶子,使瓶子旋转起来。

当瓶子慢慢停下来时,注意观察。

4、认真观察,硬币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小塑料片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三、探索发现1、杂技演员表演的节目叫水流星,由于小桶和水在空中快速旋转,桶中的水会产生离心现象。

2、飞球走壁实验中,小球在旋转时产生了离心现象,使小球在盆壁上快速旋转,不会掉到盆底。

四、探索延伸想一想,生活中使用的洗衣机,其中的甩干机是利用什么道理把湿衣服中的水甩出去的?教学反思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第四课: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3月23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酸碱性测试小实验,认识生活中常见液体的酸性和碱性。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PH试纸、塑料吸管、白醋、橘汁、牛奶、汽水、肥皂水、洗发液、护发素。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家对酸性物质肯定不陌生,食醋和一些水果含有酸性物质。

碱性物质对大家来说可能不如酸性物质那样熟悉,其实大家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如肥皂和清洁剂都含有碱性物质。

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几个小实验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二)学习新课:1、实验过程一:学习PH试纸的使用①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边观察边记忆实验的方法。

②实验程序是: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PH试纸。

③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白醋,将白醋滴到PH试纸上。

④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白醋的酸碱性。

观察思考:白醋是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总结PH试纸的使用方法。

2、实验过程二:①、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PH试纸。

②、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待测液体,把它滴到PH试纸上。

③、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被测液体的酸碱性。

④、重复上面各项操作。

分小组进行测试各种液体。

将测定的结果填写在下表中PH 酸性 PH碱性橘汁牛奶汽水肥皂水护发素洗发液思考问题:试着说一说,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3、分组讨论:①、人的胃里含有适量的胃酸,他可以帮助消化。

如果饮食过量,胃就会分泌出大量的胃酸,造成胃部不良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建议这个人少食用哪些食物?②、大家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蚊虫叮咬后,叮咬处会红肿。

这是蚊虫在人体的皮肤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使皮肤痛痒。

此时,人们涂抹一些花露水来止痒。

如果涂抹一些肥皂水是不是也可以减轻痛痒呢?③、正常人的头皮及毛发呈酸性,如果使用碱性过大的洗发液时,会引起头皮干燥,头屑增多及毛发变脆、开叉等现象。

我们如何正确选择洗发液及护发素呢?(三)、探索发现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酸碱性,学会了用PH试纸测定液体的酸碱性。

2、明白了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正确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有帮助。

(四)、探索延伸洗鱼时不小心把鱼胆弄破了,利用厨房的哪种物质清洗,可以除去鱼胆苦味?(苦味的来源是鱼胆中含有的一种中酸性物质)教学反思平时做到观察、引导,捕捉最佳的契机,推波助澜,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第五课:不敲自鸣3月30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共鸣现象及应用。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配备:音叉、收音机、空盒子、玻璃杯、竹筷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音乐会上,优美动听的乐器演奏令人醉,有人说,这是很好的利用了声音共鸣的结果。

共鸣,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1、活动一,教师讲故事(被磬声吓病的和尚)我们做一个实验研究一下。

①、按课本中的图摆好两个相同的音叉。

②、用橡皮锤敲击音叉A,使其振动发声,然后用手握住音叉使它停止振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