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燃烧控制及相关技术(2)
第三章 灭火战术基本原则优秀课件
“救人第一”在1996年《公安消防部队执勤 条令》中提出。
救人第一是指在火场上,消防队员要把疏散 和营救被困人员作为优先考虑和竭力实现的首要 目标。当火场上有人受到火势、浓烟、爆炸、倒 塌、化学和辐射伤害等威胁时,排除险情,积极 抢救人命是消防队的第一任务。
2009年《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
(3)1994年11月27日辽宁阜新市艺苑歌舞厅由于 在3号雅间的1名中学生划火柴点燃报纸吸烟时,将 未熄灭的报纸塞进沙发的破口内,引燃沙发内的聚 脂泡沫,继而导致附在墙面上的易燃化纤装饰布着 火,迅速蔓延成灾。在这场火灾中烧死233人,烧 伤20人。
(4)1994年12月8日16时新疆克拉玛依市组织15所中、 小学校15个规范班及教师、家长等796人,在友谊馆进 行文艺汇报演出。16时20分因舞台上方的照明灯燃着 幕布蔓延成灾,人们正在向场外疏散时,场内突然断 电,该馆正门和南北侧的疏散门共有7个,火灾发生时 仅有一个正门开启。南北两侧的疏散门加装了防盗推 拉门并上锁,观众厅通向过厅的6个过度门也有2个上 锁。这场火灾中,烧死323人,烧伤130人。
➢一般事故:造成1-2人死亡,或者10人以下(不含10人)重 伤(包括急性中毒,下同),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 失; ➢较大事故:造成3-9人死亡,或者10-49人重伤,或者10005000万元(不含5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 ➢重大事故:造成10-29人死亡,或者50-99人重伤,或者 5000万元至1亿元(不含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 ➢特别重大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 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一、把“救人第一”落实到“第一时间救人”
➢确定第一时间救人的指挥意识
救人是部队作战行动的第一目标,是火场各 种矛盾的第一主要矛盾。
2024消防设施操作员《基础知识》黄金考点汇编
2024消防设施操作员《基础知识》红色字体加粗、着重号..........(历年出题考点-词眼)紫色字体加粗、单下划线(高频考点)蓝色字体加粗(一般考点、口诀、拓展内容等)第一章职业道德知识点1:什么是准入类职业资格准入类职业资格,其所涉职业(工种)必须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公共利益或涉及产安全,且必须...有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如消防设施操作员。
知识点2:什么是消防设施操作员消防设施操作员是从事建(构)筑物消防设施运行、操作和维修、保养、检测等工作的人员。
知识点3:消防设施操作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包括哪些内容消防设施操作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应急管理部批准,于2019年5月颁布施行。
该标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技能为核心”为指导思想,对消防设施操作员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内容进行规范细致描述,对各等级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进行了明确规定。
消防设施操作员职业一共设五个等级,其中,消防设施监控操作职业方向分为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消防设施检测维修保养职业方向分为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
该标准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权重表4个方面的内容,含有设施监控、设施操作、设施保养、设施维修、设施检测、技术管理和培训6个职业功能。
知识点4:消防设施操作员职业守则是什么(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2)忠于职守,严守规程。
(3)钻研业务,精益求精。
(4)临危不乱,科学处置。
第二章消防工作概述知识点1:消防工作包含哪些任务(1)做好火灾预防工作。
(2)做好灭火及综合性救援工作。
知识点2:消防工作的方针是什么”的方针。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知识点3:如何理解“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就是在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要立足于防患于未然,把火灾预防的工作作为重点,放在首位,积极贯彻落实各项防火措施,力求做到不发生火灾。
燃气燃烧器安全技术规定
燃气燃烧器安全技术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燃气燃烧器(以下称'燃烧器')的安全运行,避免和减少燃气设备安全事故,减少财产损失,保护生命安全,为燃气设备的安全监督提供技术依据,制定本安全技术规定(以下称'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依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有关规定,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编制。
第三条适用范围(一)本规定适用于各类锅炉用燃气燃烧器,其他用途的燃气燃烧器可参照本法规实施。
(二)本法规规定了燃烧器的结构和设计、安装与系统、运行与维护、安全与控制装置、技术数据和铭牌要求等。
(三)双燃料燃烧器应符合本法规和TSG GB002-2006《燃油燃烧器安全技术规定》的要求。
第四条燃烧器电气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能,应该符合GB3797-89《电控设备第二部分装有电子器件的电控设备》的规定。
第二章结构和设计要求第5条设计(一)燃气燃烧器通常由以下主要部件组成:燃气喷嘴、燃气阀系、风机、燃气流量调节阀、空气调节装置、点火装置、燃气压力检测开关、空气压力检测开关及火焰监测装置等。
(二)燃烧器的设计应确保燃烧器满足规定的输出功率和性能要求。
燃烧器的结构应该保证不会发生不稳定、变形或开裂等危及安全的问题。
(三)燃烧器各部件的结构和尺寸设计不仅必须确保燃烧器的可靠和经济运行,还要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四)燃烧器上应当有火焰观测孔,为防止火焰喷出或烟气外漏,观察孔的安装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并有效密封。
(五)用于燃烧器的运动部件(皮带传动、风机)必须设计防护装置。
(六)为防止异物吸入,影响设备正常安全运行,燃烧器风机入口应配备金属防护网罩。
(七)设计额定输出功率大于等于350kW的燃烧器,需配置燃气流量调节装置,使其输出功率在规定的范围内可调。
连续调节燃烧器的气流调节装置应有明确的说明。
(八)燃烧器应配备空气流量调节装置。
设置调节挡板的,空气挡板的位置应该有清晰的指示。
(九)对多级调节或连续调节的燃烧器,空调和燃气调节装置应为机械式、电动或其他方式实现联动。
燃烧和爆炸理论重点
第三章 物质的燃烧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火焰(即燃烧波)在预混气中传播,从气体动力学理论可以证明存在两种传播方式: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
(Ⅰ)区是爆轰区。特点:①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增加 ②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增加 ③ 燃烧波以超音速进行传播
(Ⅲ)区是正常火焰传播区。 特点:① 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减少或接近不变;② 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减少; ③ 燃烧波以亚音速(即小于音速)进行传播。
火焰前沿的特点:(1)火焰前沿可以分成两部分:预热区和化学反应区。 (2)火焰前沿存在强烈的导热和物质扩散。
火焰传播机理:(1)火焰传播的热理论:火焰能在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传播到新鲜冷混气中,使冷混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加速的结果。
(2)火焰传播的扩散理论:凡是燃烧都属于链式反应。火焰能在新鲜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的自由基向新鲜冷混气中扩散,使新鲜冷混气发生链锁反应的结果。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达到一定温度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移去火源后仍能持续燃烧达5min以上,这种现象称为点燃。
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物质自行引发的燃烧称为自燃。
物质自燃有受热自燃和自热燃烧两种形式。
受热自燃的两个条件:外部热源、有热量积蓄的条件
自热自燃的三个条件:必须是比较容易产生反应热的物质; 此类物质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或是呈多孔隙状的,有良好的绝热和保温性能;热量产生的速度必须大于向环境散发的速度。
爆燃是一种燃烧过程,反应阵面移动速度低于未反应气体中的声速,反应阵面主要通过传导和扩散进入未反应气体中。爆燃是一种带有压力波的燃烧,爆燃发生时,反应阵面的传播速度低于声速。
爆轰的反应阵面移动速度比未反应气体中的声速高。对爆轰来说,主要通过压缩反应阵面前面的未反应气体使其受热,从而使反应阵面向前传播。
燃烧学第三章课件
Q
net ,ar
=
xQ
1
+
(1 −
x )Q
2
KJ m
3
按各成分气体发热量之和计算
查表获得各成分气体的发热量 燃料发热量的测试 实验测定:容克式量热计
第三节 高炉煤气
组成成分 炼铁炉的副产品,在冶炼过程中主要生成CO,其 体积百分含量约为20%~30%。气体中含有大量 N2和CO2,其体积百分含量占63-70%左右,含尘 也很高60-80g/m3,使用前要除尘。 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主要可燃成分是 CO,所以毒性极大。注意:使用中特别要防止 煤气中毒。
H 2 O 湿 = 100 ×
பைடு நூலகம்
干 0.00124 g H 2 O 干 1 + 0.00124 g H 2 O
H O
2
湿
= 0 . 124 g
干
H O
2
100 100 + 0 . 124 g
g H O
2
很多数据表只有各温度下水蒸汽的饱和蒸 汽压,而没有直接的水蒸汽含量数据,此 时如何确定水蒸汽的含量
气体的过程。 发生炉煤气的热值一般为3780-11340KJ/m3。工业炉 中最常用的是混合发生炉煤气。发生炉煤气的成分主 要是CO、H2、CH4、N2等。
第六节 天然气
种类 干天然气:气田 伴生天然气或油性天然气:油田,含石油蒸汽 组成 CH4等碳氢化合物占90%以上、少量H2S、N2 、CO2 、 CO等。 发热量: 很高,33440-41800kg/m3 用途 工业燃料、化工原料、生活煤气、动力煤气、液化天然气
63680
10750
12630
供热车间锅炉工艺技术规程(4篇)
供热车间锅炉工艺技术规程一、引言供热车间锅炉是供应热水或蒸汽给建筑物或工业生产过程的设备,具有重要的供暖和供应能源功能。
为了保证供热车间锅炉的安全、高效运行,制定本工艺技术规程。
二、设备选型1. 根据需求量确定锅炉的规格和容量,考虑到燃料的种类和供热对象的需求。
同时,应选择具备良好节能效果和环保特点的锅炉设备。
2. 考虑到供应热水或蒸汽的稳定需要,可配置备用锅炉设备。
三、设备安装1. 根据设备尺寸和重量,选择合适的安装地点,并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根据设备要求,确保锅炉与周围的通风、烟气排放和水源等条件满足要求。
四、燃料选择和供给系统1. 根据设备规格和需求量,选择适合的燃料类型,包括煤炭、天然气、柴油等。
2. 设计和安装燃料供给系统,包括输送、储存和供给模式,确保燃料的稳定供给和安全使用。
五、水处理系统1. 根据锅炉设备的需求,设计和安装水处理系统,包括软水设备、水质监测和调节设备等,确保供给锅炉的水质满足要求。
2. 定期对水处理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水质的稳定性。
六、燃烧系统1. 设计和安装燃烧系统,包括燃料供给、燃烧控制和烟气排放等。
2. 定期对燃烧系统进行维护和清洁,确保燃烧效率和烟气排放的环保要求。
七、控制系统1. 设计和安装完善的锅炉控制系统,包括自动控制、安全监测和故障诊断等,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2. 对控制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八、安全措施1. 设计和安装锅炉的安全设施,包括安全阀、压力表、温度控制装置和燃烧器的安全系统等。
2.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对锅炉设备进行安全培训和持续监测,确保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九、维护和保养1. 制定锅炉设备的维护计划和保养规程,包括定期清洗、检修和更换易损件等。
2. 对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和记录,发现故障及时处理,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长寿命。
十、环保要求1. 设计和安装锅炉的烟气处理系统,包括除尘、脱硫和脱氮等设备。
热媒油炉系统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三篇)
热媒油炉系统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热媒油炉系统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加热设备,广泛应用于石化、化工、制药、纺织、印刷等行业。
为确保热媒油炉系统的安全运行,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制定并严格执行热媒油炉系统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个关于热媒油炉系统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示例,总字数约为2000字。
一、总则1. 本规程是为确保热媒油炉的安全生产,保护生产人员的安全,合理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而制定的。
2.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使用热媒油炉的单位和个人。
3. 所有热媒油炉系统的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熟悉热媒油炉系统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规范。
二、热媒油炉系统的安全操作1. 在启动热媒油炉之前,必须检查设备的各项安全装置是否完好,如自动点火、过热保护、压力报警等装置。
2. 启动热媒油炉后,必须仔细观察设备运行情况,注意检查油温、压力、液位等参数是否处于正常范围。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处理或停机检修。
3. 严禁在热媒油炉系统工作过程中进行随意操作,如拆卸、更换设备或调整参数等,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并进行相应的停机检修。
4. 热媒油炉系统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必须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如清洗、润滑、紧固等工作,必须使用符合要求的工具和材料,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5. 热媒油炉系统设备的维修和检修工作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必须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严禁操作人员擅自更换设备或修改工艺参数。
三、热媒油炉系统的安全防护1. 操作人员在接近热媒油炉设备时,必须佩戴符合安全要求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如发生燃烧事故,应立即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2. 所有热媒油炉系统设备必须设置明确的安全标识,包括设备的功能、参数、安全工作流程等。
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并遵守这些安全标识。
3. 热媒油炉系统设备的周围必须保持清洁,严禁堆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及其他危险物品。
4. 热媒油炉系统的设备和管道必须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如接触表面的防腐保温层、防火隔离层用,必须注重安全和环保。
燃烧器设计技术手册
燃烧器设计技术手册第一章概述燃烧器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设备,其作用是将燃料和空气混合并点燃,产生热量。
燃烧器的设计和选型对于工业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和安全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手册旨在介绍燃烧器设计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和实际应用,以便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燃烧器选择、设计和优化方面能够有所指导和帮助。
第二章燃烧器原理1. 燃烧理论基础介绍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包括燃烧的化学反应、燃烧的热力学过程、燃料燃烧与空气混合的理论模型等。
2. 燃烧器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燃烧器,包括锅炉燃烧器、工业燃烧器、热风炉燃烧器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第三章燃烧器设计要点1. 燃料选择介绍不同种类的燃料的特点、适用范围和燃烧特性,以及在燃烧器选择和设计中的考虑因素。
2. 空气与燃料的混合讨论如何在燃烧器设计中实现燃料与空气的合理混合,以确保燃烧效率和节能。
3. 燃烧稳定性介绍燃烧器设计中保证燃烧稳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防止燃烧不稳定带来的问题。
4. 燃烧器热负荷计算介绍燃烧器设计中的热负荷计算方法,以确定燃烧器的适用范围和技术参数。
第四章燃烧器材料与结构设计1. 材料选择探讨在燃烧器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材料的依据和方法,并介绍常用材料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 结构设计介绍燃烧器的结构设计原则,包括外观结构、燃烧室设计、燃烧器头设计等方面的要点和技术注意事项。
第五章燃烧器安全与环保1. 安全防护措施探讨燃烧器设计与使用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防爆、防火、防失火等方面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2. 环保要求介绍燃烧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环保要求,包括排放控制、烟气净化、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设计原则和技术措施。
第六章燃烧器性能测定与优化1. 性能测定方法介绍燃烧器性能测定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静态特性测试、动态特性测试、耐久性测试等方面的内容。
2. 优化方法探讨燃烧器优化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结构优化、燃烧参数优化、控制系统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能源行业清洁煤电智能化方案
能源行业清洁煤电智能化方案第一章清洁煤电智能化概述 (2)1.1 清洁煤电发展背景 (2)1.2 清洁煤电智能化意义 (2)1.3 清洁煤电智能化发展趋势 (3)第二章清洁煤电智能化技术体系 (3)2.1 传感与监测技术 (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4)2.3 控制与优化技术 (4)2.4 人工智能应用技术 (4)第三章燃料制备智能化 (4)3.1 原煤制备智能化 (4)3.2 燃料制备工艺优化 (5)3.3 燃料质量监测与控制 (5)第四章燃烧过程智能化 (5)4.1 燃烧过程监测 (5)4.2 燃烧优化控制 (6)4.3 燃烧过程故障诊断 (6)第五章发电设备智能化 (6)5.1 发电机组状态监测 (6)5.2 发电机组功能优化 (7)5.3 发电机组故障预测 (7)第六章电站运营智能化 (8)6.1 运营数据分析与挖掘 (8)6.1.1 数据采集与整合 (8)6.1.2 数据分析方法 (8)6.1.3 数据应用 (8)6.2 电站生产计划优化 (8)6.2.1 生产计划编制 (8)6.2.2 生产计划调整 (8)6.2.3 生产计划评估 (9)6.3 安全生产管理智能化 (9)6.3.1 安全生产监测 (9)6.3.2 安全生产预警 (9)6.3.3 安全生产决策支持 (9)第七章环保与污染控制智能化 (9)7.1 污染物排放监测 (9)7.1.1 监测技术概述 (9)7.1.2 监测系统设计 (9)7.1.3 监测数据应用 (9)7.2 污染物处理技术优化 (10)7.2.1 概述 (10)7.2.2 技术优化方向 (10)7.2.3 技术应用案例 (10)7.3 环保管理智能化 (10)7.3.1 管理平台建设 (10)7.3.2 管理策略优化 (11)7.3.3 应用案例 (11)第八章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 (11)8.1 电站信息管理系统 (11)8.2 数据可视化与分析 (12)8.3 决策支持系统 (12)第九章清洁煤电智能化关键设备与技术 (13)9.1 智能传感器 (13)9.2 工业控制系统 (13)9.3 云计算与大数据 (13)第十章清洁煤电智能化实施方案与前景 (14)10.1 实施策略与路径 (14)10.2 投资与成本分析 (14)10.3 发展前景与挑战 (15)第一章清洁煤电智能化概述1.1 清洁煤电发展背景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第三章内燃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4)升功率
PL
Pe p n We me Vs i 30 Vs i t
PL pme n
汽油机习惯上用升功率 PL 表示其强化程度 现代汽油机 PL≥50kW/L 如:Santana2000 PL=74kW/1.8L Passat1.8 PL=91kW/1.8L Passat1.8T PL=110kW/1.8L 柴油机习惯上用平均有效压力 pme 表示其强化 程度,pme=0.6~3.0 MPa 柴油机 pme 较高, 但转速相对较低, PL 不如 故 汽油机高 平均有效压力、升功率,各发动机能类比,是 衡量发动机动力性和强化程度的一个很重要 的参数。
①增加快速加载烟度测试(ELR)。 ②适用于额定功率不大于85kW的柴油机。 ③适用于单缸工作容积小于0.7L、额定转速大于3000r/min 的柴油机。 ④ 对于燃气发动机或安装了先进的排气后处理装置的柴油机
内燃机排放—欧洲指标 排放标准 欧Ⅰ 欧Ⅱ 欧Ⅲ 欧Ⅳ 欧Ⅴ 执行年份 1992 1996 2000 2005 2008 NOx(g/kW· h) 9 7 5 3.5 2 PM(g/kW· h) 0.4/0.61 0.15 0.1 0.02 0.02
We=(2n/60)× Ttq
Pe=(n/30)× Ttq ×10 Ttq 为有效扭矩。
N· m/s
kW
有效功率可以利用测功器测定,水力测功器可先测出有 效扭矩Ttq ,再用上式计算出有效功率。
各种用途内燃机的运转特点
3.1.2 标定功率 内燃机出厂时铭牌上写明厂方标定的有效功率。 ① 15分钟功率:内燃机允许连续运转15分钟的最大有效功 率。汽车爬坡功率和军用车辆及快艇的追击功率。 ② 1小时功率:内燃机允许连续运转一小时的最大有效功率 。船用主机,工程机械和机动车的最大使用功率。 ③ 12小时功率:内燃机允许连续运转12小时的最大有效功 率。可作为工程机械,机车和拖拉机正常使用功率。 ④ 持续功率:内燃机允许长期运转的最大有效功率。 可作为长期连续运转的远洋船舶,发电站,和农林排灌内 燃机的持续使用功率。
燃烧与爆炸学第三章着火理论
2θ y12
(
x0 z0
)
2θ z12
ΔHC
KnC
n A0
Ex02
KRT02
e E / RT
论
3.3.1弗兰克-卡门热自燃理论概述
3.3
2
x12
( x0 )2 y0
2
y12
(
x0 z0
)
2
z12
HC KnCAn0 KRTa2
Ex02
eE / RT
弗
兰
δ
ΔHC
K
nC
n A0
Ex02
KRT02
e E /(RT0 )
3.3.1弗兰克-卡门热自燃理论概述
3.3
2
x12
( x0 )2 y0
2
y12
(
x0 z0
)
2
z12
exp( )
弗
-
兰 克 卡
相应边界条件为:在边界面 z1=f (x1,y1) 上, =0;在
论 愈大,或容器壁面积A愈小,混合气着火的临界压力Pc也
愈低,即愈有利于着火。
3.3
大Bi数条件下,物质体系 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
弗 兰 克
-
卡
门
热
自
燃
理 论
(a)谢苗诺夫模型
(b)弗兰克-卡门涅次基模型
3.3.1弗兰克-卡门热自燃理论概述
3.3
F-K自燃理论认为:自热体系能否着火,取决于
该体系能否得到稳态温度分布。体系得不到稳态温
3.3
-
弗 兰 克 卡 门
x1 x / x0
第三章 爆炸基本原理2
(二)粉尘爆炸的条件 (浓度)
粉尘爆炸所采用的化学计量浓度单位与
气体爆炸不同。
气体爆炸采用体积百分数(%)表示;
粉尘爆炸一般都用单位体积中所含粉尘
粒子的质量来表示,常用单位是g/m3或
mg/L。
(二)粉尘爆炸的条件
50g/m3为常见粉尘的下限浓度量级,
5000g/m3为上限浓度量级。 在下限浓度50g/m3时,这时已基本上不透 光。若采用25W灯泡照射浓度为40g/m3煤 粉尘云,在2m内人眼看不见灯光。 这种浓度在一般环境中是不可能达到的, 只有在设备内部才能遇到。
蒸气云爆炸波
图5-5 蒸气云爆炸的理想爆炸波波形
蒸气云爆炸事故的特点
蒸气云爆炸事故频率高,后果尤为严重;
绝大多数是由燃烧发展而成的爆燃,而不
是爆轰;
蒸气云的形成是加压储存的可燃液体和液
化气体大量泄漏的结果,储存温度一般大 大高于它们的常压沸点;
蒸气云爆炸事故的特点
发生蒸气云爆炸时泄漏的可燃气体或蒸气
3.5
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
沸腾液体膨胀蒸气爆炸是温度高于常压
沸点的加压液体突然释放并立即气化而
产生的爆炸。
加压液体的突然释放通常是因为容器的
突然破裂引起的。
它实质是一种物理性爆炸。
二、典型形成过程
图 沸腾液体膨胀蒸气爆炸形成的示意图
三、危害及防护
破坏能量来源:
容器本身是高压容器,它的突然破裂能
作点源爆炸,而是一种面源爆炸。
三、危害
可燃蒸气云团被点燃后有两种典型的危
害,即火球和蒸气云爆炸。
即使发生蒸气云爆炸,参与爆炸的可燃
物的数量也少的惊人,大部分可燃物是 以火球的形式燃烧掉。
《化工安全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第三章
第一节 燃烧与爆炸的基础知识
二、爆炸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爆炸? 爆炸是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爆炸的分类 (1)按爆炸能量来源的不同分类 ①物理爆炸---是指由物理因素(如温度、体积、压力)变化而引起的爆 炸现象。例如蒸汽锅炉、压缩气 体、液化气体过压等引起的爆炸, 都属于物理爆炸。 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 物理爆炸后均不发生变化。
33
第六节 火灾及爆炸蔓延的控制 2、防爆泄压装置
(1)安全阀 :安全阀的功用,一是
泄压,即受压设备内部压力超
过正常压力时。
(2)爆破片 :也称防爆片、防爆膜。
爆破片通常设置在密闭的压力容 器或管道系统上.当设备内物料 发生异常.反应超过规定压力时 ,爆破片便自动破裂。
34
第六节 火灾及爆炸蔓延的控制
①原始温度 ;
②原始压力;
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大 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大
③惰性介质、杂物的影响;惰性介质越多爆炸极限范围越小 ,杂物就比较
复杂
④容器的尺寸; ⑤氧含量;
直径越小爆炸极限范围越小 越高爆炸范围越大(p32表3-6) 能量、热表面积、作用时间↑
15
⑥点火源;
爆炸的基础知识
4、粉尘爆炸
粉尘爆炸是粉尘粒子表面和氧作用的结果。当粉尘表面达到一定温 度时,由于热分解或干馏作用,粉尘表面会释放出可燃性气体,这些气体 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发生粉尘爆炸。 *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 a、物理化学性质 (燃烧热越大的、越易带静电的 、粉尘所含的挥发分越大的) b、粉尘颗粒大小
在配料操作中可通过调节配料温度和配料糟的搅拌强度。 2、泄漏的控制、
为杜绝跑、冒、滴、漏,须加强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责任心 和技术培训,稳定工艺操作,提高检修质量,保证设备完好率 ,降低泄漏率。案例:洛染公司爆炸事故 防止误操作。
燃烧炉安全技术规程(三篇)
燃烧炉安全技术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燃烧炉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秩序和人身安全,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违反本规程,导致火灾事故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并依法赔偿损失。
第三条本规程适用于工业、商业、农业、矿山等各个领域的燃烧炉的安全管理。
第四条燃烧炉的安全管理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二章燃烧炉的设计与安装第五条燃烧炉的设计和安装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结构牢固、可靠性好。
第六条燃烧炉的安装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确保操作规范、安全可控。
第七条燃烧炉应按照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燃料和燃烧工艺,避免使用易燃、易爆等危险物质。
第八条燃烧炉的进出口应设置合理的通风装置和防火措施,以保证燃烧炉内部的气体排除和防火阻隔。
第三章燃烧炉的运行与维护第九条燃烧炉的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持有相应的操作证书,熟知燃烧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十条燃烧炉的运行应符合操作规程,不得随意调整参数和操作模式,确保安全稳定。
第十一条燃烧炉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应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及时清理燃烧室、烟道和灰斗等部位的积灰。
第十二条燃烧炉的定期维修应有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检查与更换易损部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第四章燃烧炉的安全防护第十三条燃烧炉周围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在燃烧炉附近吸烟或使用明火。
第十四条燃烧炉出现故障时,应及时切断电源或燃气供应,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报警。
第十五条燃烧炉应安装完善的火灾报警系统和灭火设备,保证及时发现和扑灭火灾。
第十六条燃烧炉的进出口应设置防爆门和防火阀,确保爆炸和火灾不会向周围蔓延。
第五章燃烧炉事故的应急处置第十七条燃烧炉发生火灾事故时,应立即切断燃料和电源,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疏散人员并报警。
第十八条在火灾扑灭前,不得停止喷水或灭火剂的使用,确保彻底扑灭火灾。
第十九条火灾扑灭后,应进行事故调查,找出事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燃烧学第三章燃烧过程计算
当量比
燃空比: FAR=L/F
当量比:
F L FV F L0 F V0
可知:
1
影响过剩空气系数的因素 燃料性质 燃烧器的性能 炉体密封性能 加热炉的测控水平 烟囱挡板
过剩空气系数的确定 自然通风式燃烧器 烧油 α=1.30 烧气α=1.25 预混式气体燃烧器 α=1.20 强制通风式燃烧器 烧油 α=1.15~1.20 烧气 α=1.10~1.15
H 2O(14.06)
过剩空气系数
空燃比:ALR=L/F 化学恰当比: ALR0=L0/F
实际入炉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表达式
LF V F L0 F V0 F
过剩空气系数大小的影响:过剩空气系数太大,入炉空气 量多,相对降低了炉膛温度和烟气的黑度,影响传热效果。 在加热炉的排烟温度一定时,过剩空气系数大则排烟量大, 使烟气从烟囱带走的热量多,增加了热损失,全炉热效率 降低。过多的空气还会使烟气中含氧量高,加剧炉管表面 的氧化腐蚀,缩短管子的寿命。 减小过剩空气系数虽然有许多好处,但一个重要的 前提是:必须保证燃料完全燃烧。
加热炉热效率与燃烧放出的热 量和燃料、空气及雾化蒸 炉墙散热损失 汽带入的显热。 损失能量包括 排烟带走的热 量和散失的热 量。
综合热效率 供给的能 量中还应包括外界供给体 系的电和功。
热效率
烟气离开炉子带走的热量 入炉介质
全炉热负荷
出炉介质 燃烧热 燃料 空气 显热 雾化剂
燃烧1kg液体燃料需要的理论空气量为:
L0
气体燃料所需的理论空气用量:
V0 1 [0.5yH2 0.5yC O 0.21
1 (0.0267C 0.08H 0.01S 0.01O) 0.23
高等燃烧学讲义第3章(郑洪涛3学时)
第三章 传质引论——
3.1 传质速率定律——扩散的分子基础 • 为了深入理解质量扩散(菲克定律)和热量扩散(傅里叶定 律)宏观定律的分子过程,我们将应用分子动力学的一些 概念。考虑一个固定的单平面层的双组分气体混合物,混 合物由刚性的、互不吸引的分子组成,且A 组分和B 组分 的分子质量完全相等。在x方向上的气体层中存在着浓度 (质量分数〉梯度。这个浓度梯度足够小,这样质量分数 在几个分子平均自由程儿的距离内呈线性分布,如图3. 1 所示。 • 有了这些假 设,就可以 从动力学理 论来定义下 面的平均分 子特性:
第三章 传质引论——3.4 液-气界面的边界条件
• 有些情况下,界面温度可以给定或已知。但一般来说,界 面温度可以通过写出液体和气体的能量平衡方程,给出合 适的边界条件(包括界面的边界条件)来获得。 • 在液-气界面上,维持温度的连续性,则:
• 在界面上能量守恒,气相传给液相表面的热为 ,其中 一部分能量来加热液体,这部分热量为 ,剩余的部分 用于引起相变。能量平衡可以表示为:
• 因此导热系数就与温度的平方根成正比,这与 对于实际气体,与温度的相关性还要大一些。
相同。
第三章 传质引论——3.2 组分守恒
• 首先应用组分输运速率定律(菲克定律)来导出最基本的质 量守恒表达式。如图所示的一维控制体,其水平厚度为 , 组分A由宏观流动和扩散的联合作用流入或流出控制体。 组分A也可以由于化学反应产生或消耗。在控制体内A的质 量净增加率与质量流量和反应速率的关系为
第三章 传质引论——3.3 斯蒂芬问题
• 如图所示,考虑液体A,在玻璃圆筒内保 持一个固定的高度。气体 A 和气体 B 的混 合物流过圆筒的顶部。如果混合物中A的 浓度低于液体自蒸发表面上A的浓度,就 存在传质的驱动力,则组分 A 会从液 - 气 界面向圆筒的开口端 A 和 B 的气体流动扩 散。如果假设处于稳态(也就是说,液体 以一定的速度补充以保持液面高度不变, 或者界面下降的速度很慢以致它的移动 可以忽略),且假设B在液体A中不可溶, 则在管内液体中不存在B的净输运,在圆 柱中就产生了一个B的滞止层。 • 这一系统的总的质量守恒可以表达为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第一章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控制政策和法规标准我国的s02和NO。
的排放量高居世界各国前列,由此带来的大气污染和酸雨问题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S02和NO。
污染已势在必行。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SOz和NO。
的污染问题,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控制政策、法规及标准。
本章主要从我国SO和NO。
的排放特征人手,阐述了我国控制802和NO.的政策、法规及标准。
第一节我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特征一、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特征和危害(一)二氧化硫的特征和危害S02是目前大气污染物中含量较大、影响面较广的一种气态污染物。
大气中s02的来源很广,几乎所有的工业企业都可能产生。
它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过程,以及硫化物矿石的焙烧、冶炼等过程,火力发屯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硫酸厂、炼油厂以及燃煤燃油的工业锅炉、炉窑等都排放SOz烟气。
在排放sO:的各种过程中,约90%来自燃料燃烧过程,具中火电厂排放量最大。
sO2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气味气体,对人体呼吸器官有很强的毒害作用,还可通过皮肤经毛孔侵入人体或通过食物和饮水经消化道进人人体而造成危害。
空气中S02的浓度只有lXlo”时,人就会感到胸部有一种被压迫的不适感;当浓度达到8X10—’时,人就会感到呼吸困难;当浓度达到10XlO6时,咽喉纤毛就会排出黏液。
人体主要经呼吸道吸收大气中的sO:,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道及眼黏膜的刺激症状。
急性中毒者表现出眼结膜和呼吸道黏膜强烈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鼻、咽、喉烧灼感及疼痛,咳嗽,胸闷,胸骨后疼痛,心悸,气短,恶心,呕吐等。
长期接触低浓度SO:可引起慢性损害,以慢性鼻炎、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为常见。
轻度中毒者可有眼灼痛、畏光、流泪、流涕、咳嗽,常为阵发性干咳,鼻、咽、喉部有烧灼样痛,声音嘶哑,甚至有呼吸短促、胸痛、胸闷。
有时还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痛和消化不良,以及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昏、失眠、全身无力等。
燃烧与爆炸学课程设计
燃烧与爆炸学课程设计课程背景燃烧和爆炸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人类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从火种、燃料到燃烧过程的化学反应,再到各种形式的爆燃,都是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领域。
本门课程旨在介绍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机制和应用,培养学生熟悉燃烧和爆炸过程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熟练掌握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和机制;•熟悉燃烧和爆炸的应用领域以及相关的安全规范;•能够分析燃烧和爆炸的反应过程,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大纲第一章:燃烧基础1.1 燃烧是什么?介绍燃烧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1.2 燃料是什么?介绍燃料的分类、化学成分和能量释放规律。
1.3 燃烧反应介绍燃烧反应的化学过程、反应类型和影响因素。
第二章:燃烧过程2.1 燃烧机理介绍燃烧过程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反应路径和燃烧变化规律。
2.2 燃烧控制介绍燃烧过程的控制方式、条件和影响因素。
第三章:爆炸基础3.1 爆炸是什么?介绍爆炸的定义、类型和特点。
3.2 爆炸机理介绍爆炸的物理过程、波动特征和激发方式。
第四章:爆炸过程4.1 爆炸控制介绍爆炸过程的控制方式、条件和安全规范。
4.2 爆炸应用介绍爆炸在军事、民用、工业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第五章:实验课实验内容包括火焰传播实验、燃烧热效应实验、爆炸试验和安全防护实验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数据处理能力和安全意识。
课程评估本门课程评估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及实验报告等,在总成绩中占比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比70%。
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燃烧和爆炸基本原理和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1.《燃烧学》(丁宗凯,高洪波,王富华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2.《爆轰波理论与应用》(华敏,王艳,乔延特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3.《燃烧控制技术》(罗军生,柳志勇,李大龙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BUS的概念提出
使用中空锥形喷雾以缩短喷 雾贯串距离; 喷油时刻大幅提前; 喷油压力维持在喷雾的最小 值; 喷油持续期限值在一定值, 以使燃油快速分散。
UNIBUS与传统燃烧系统的对比
CAI技术简介
加热进气(电加热)
采用气门定时和升程可变技术大量残留废气 目前的水平:部分区间可以正常运转 存在问题:扩大负荷区间、不同运行模式的
主要GDI系统及其油耗对比
MAN-FM 德士古TCCS; 丰田MVCS; 三菱GDI; 丰田D4。
MAN-FM GDI系统
作为军用发动机开发; 使用壁面蒸发形成混合气; 油耗与柴油机接近; 冷机时蒸发不充分难起动; 未燃成分多。
德士古TCCS GDI系统
GDI汽油机中由于汽油很难压燃着火,需要点燃。而过稀的 混合气很难点燃,这样直喷式汽油机需要分层混合,并选择 合适的方式将可燃混合气送往火花塞。 根据混合气引向火花塞的方式:
油束直射; 室壁引流; 气流引流。
缸内汽油直接喷射GDI(DISI)
缸内直喷分层燃烧发动机:
燃油经济性好; 缸内温降大,提高抗爆震性能,充气效率高;
进气管无燃料黏附,过渡工况反映性能好,冷机HC排放
少; 高转速困难; 高负荷生成炭烟; 喷油器容易沉积,机油易稀释; 需要减少NOx排放的特殊催化转化器。
GDI系统油耗低的原理
GDI系统与传统汽油机性能对比
油束直射GDI
混合气向火花塞的输送主要靠油束的喷 射能量,而燃烧室壁及气流运动影响较 小,但是气流运动对火焰在稀薄混合气 中侧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种点火方式着火比较稳定,稀燃能力 强。但直接向火花塞喷油会影响火花塞 使用寿命,冷起动和产生炭烟问题较大。 并且需要将火花塞与喷油器都安装在正 中,对四气门汽油机会影响气门大小。
本田CVCC系统的工作原理
进气过程:
进气时,大量稀混合气和极少浓混合气由独立的化油器分别供给主
燃烧室和副燃烧室。副燃烧室中的浓混合气通过火焰喷孔流到主燃 烧室和稀混合气混合,并形成空燃比梯度(分层进气)。
压缩过程:
压缩时,一部分稀混合气被压入复燃烧室,形成中等浓度混合气,
因此在压缩终了时形成:在火花塞周围是着火性能较好的浓混合气; 在主燃烧室的火焰喷孔附近形成适于火焰传播的中等浓度的混合气; 在主燃烧室其余部分是很稀的混合气。
发动机在燃油稀混合气时可 靠工作的条件:
控制燃烧过程,使之实现快
分隔式燃烧室(预燃室):
主燃烧室(供稀混合气):
化油器;
速燃烧; 改善供给系混合气的制备与 分配; 改进或强化点火系。
燃油喷射。
预燃室(供浓混合气):
本田CVCC-化油器; 丰田TGP
波尔舍SKS-汽油喷射;
大众PCI燃烧系统
大众PCI(Pre Chamber Injection 预燃室喷油)系统预燃室为球形,容 积占25%,没有扫气,没有第三气门,由高压泵供油。主燃烧室由化油 器供给稀混合气,进气道产生涡流。预燃室有一绝热环,由于预燃室温 度很高,又采用汽油喷射,有利于冷起动和暖车。 试验表明,预燃室空燃比11:1,总的空燃比为18:1最佳。
SKS燃烧系统工作原理
SKS与CVCC主要区别是用燃油喷射泵取代化油器向预燃室内单独供给 燃油。进气行程,高压喷射泵将燃料直接喷入预燃室内,压缩行程主燃 烧室内稀混合气一部分进入预燃室,最后形成浓混合气。 SKS中火花塞置于点燃室中,使火花塞周围没有强烈涡流,便于火核的 形成。预燃室内为浓混合气,当活塞位于压缩上止点时,预燃室及喷孔 附近的主燃烧室部分以等容燃烧,产生强烈的涡流进而点燃主燃烧室内 的稀混合气(=1.5~3.0)。 主燃烧室内混合气在膨胀行程中几乎在等温状态下进行,爆发压力低, NOx排放少,膨胀温度高,使未燃HC与CO氧化。
切换。 特点:发动机自身可以维持运转。执行小负 荷和大负荷时点火,中等负荷压燃。NOx排 放量极低,只需要氧化催化转化器。
3.2 汽油机的燃烧控制技术
3.2.1 稀薄燃烧; 3.2.2 缸内直喷 ( DISI或GDI ) ; 3.2.3 均质混合气压燃着火( HCCI、CAI) 。
3.2.1 稀薄燃烧
均质变量调节传统汽油机燃烧系统 的缺陷:
空燃比变化范围非常狭窄(A/F=
12.6~17); 低负荷时进气节流损失大,经济性差; 点火所需的混合气较浓,传播速度大, 容易暴燃; 汽油机始终以点火范围内的空燃比工作, 热效率低。如能采用稀混合气,可提高 热效率。如采用空燃比20和27,将比空 燃比14.8时热效率分别提高8%和12%。 排气污染严重。一般汽油机所需的空燃 比正是废气排放高的范围。
丰田TGP燃烧系统
丰田TGP(Turbulence Generating Pot 紊流发生罐)系 统,因其副燃烧室的作用相当于 紊流发生罐而得名。 TGP将火花塞放在副燃烧室得入 口喷孔处。使稀薄混合气稳定燃 烧,必须在火花塞间隙周围有一 个适合于点火得混合气气流,并 能在TGP内形成足够的涡流,使 其混合气有一个适当的喷出速度 和喷出时间。
气流引流GDI
在气流引流GDI中燃油向火花塞方向喷射, 但不直接喷向火花塞,而是利用气流的运 动将混合气送往火花塞。这种系统燃烧室 比较紧凑,在发动机的各种运转状态性能 都较好。
GDI不同工况混合气的形成
直喷式汽油机过量空气系数随工 况变化而变化,部分负荷时,过 量空气系数较大,采用分层混合 燃烧,燃油在压缩行程后期才喷 入气缸。分层混合燃烧需要较强 的气流运动。FEV公司采用可变 进气涡流来实现。 高负荷时,过量空气系数小,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均匀混合,避免局部过量空气 系数小于0.6,以减少炭烟排放, 燃油在吸气行程就开始喷入气缸, 在过量空气系数等于1的均匀混 合气燃烧时,应尽量避免气流运 动,提高充气系数。
着火膨胀过程:
火花跳火时,副燃烧室内浓混合气可靠着火,形成火焰从喷孔喷出。
首先着火的是喷孔附近中等浓度混合气,然后随着膨胀过程开始使 稀混合气着火燃烧,这样使极稀混合气能被火焰传播而稳定燃烧。
波尔舍SKS燃烧系统
德国波尔舍(Porsche)的SKS (Schichtlade-Kammer-System) 是利用层状进气实现稀燃的。 波尔舍公司研究认为汽油机燃烧 由三个阶段组成:点火并形成火 焰中心;大部分燃料燃烧;后续 燃烧。第一阶段要求小部分混合 气由火花塞点燃放热大于表面散 热,因此点火应在稳定即没有涡 流的地方;第二阶段则需要强烈 涡流使燃烧迅速完成;第三阶段 则需要足够的过剩空气。
作为军用多燃料发动机开发; 燃料喷射中形成火焰面; 能着火的时间短; 点火放电时间长; 排烟、功率、油耗噪声与柴 油机接近; 未燃成分多。
丰田MVCS GDI系统
球与椭圆组合成的副燃烧室 产生涡流形成稳定混合气; 未燃成分少。
丰田D4 GDI系统
D4 GDI系统组成及特点
大众PCI-汽油喷射。
本田CVCC燃烧系统
本田CVCC(Compound Vortex Controlled Combustion 复合涡流 控制燃烧)系统通过控制燃烧过程 来实现稀薄燃烧。 CVCC在传统火花塞位置上设置一 个副燃烧室(预燃室),并配有一 个副进气门。副燃烧室有两个火焰 喷孔,孔径6mm,总面积 1.565cm2。
稀薄燃烧是指能 燃用空燃比为 18:1或更稀混合 气的汽油机。 稀薄燃烧按供给 方式可分为:
均质; 非均质。
分层燃烧发动机 作为发动机稀薄 燃烧中的非均质 燃烧是实现稀薄 燃烧的主要方式。
稀薄燃烧汽油机与传统汽油机的性能对比
排放物与空燃比的关系
稀薄燃烧(分层进气)
统一式燃烧室:
德士古TCCS; 福特PROCO; 三菱MCP。
涡流控制阀SCV控制缸内横向涡 流强度-带SCV的单边螺旋气道; 为控制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在活塞 顶部设置渐开线燃烧室; 将高压直接喷入燃烧室,可精密 控制喷射方向并使燃料充分雾化 -高压漩流喷油器; 可根据转速和负荷自由控制的气 门正时-VVTi; 实现舒适的加速和动态反应性能 -电子控制节气门; 使排气更洁净化-NOx吸藏还原 型三效催化转换器。
室壁引流GDI
室壁引流火花塞与喷油器的距离较远, 混合气向火花塞的输送主要靠燃烧室 壁的形状和气流运动的配合。 燃烧室室壁引流首先将燃油喷向特殊 形状的活塞顶,部分形成油膜。然后 利用和活塞室壁配合的气流运动,将 可燃混合气送到火花塞。 对燃油喷射、气流运动和活塞顶形状 的配合要求很高,而且燃烧室的面容 比大,HC排放高。
D4 GDI工作状态1-分层燃烧
D4 GDI工作状态2-均质燃烧
D4 GDI工作状态3-弱分层燃烧
D4 GDI各工作状态的使用区域
3.2.3 均质混合气压燃着火( HCCI、CAI)
均质混合气压燃着火是结合汽油机与柴油机
各自的优点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燃烧概念。 HCCI的主要困难在于控制可燃混合气压缩着 火的时刻。
福特PROCO燃烧系统
福特PROCO(Programmed Combustion Process 程序化燃烧过程)系统的层状进气采用统一式其余 哦直接喷射,利用螺旋气道形成进气涡流,在火花 塞附近形成浓混合气。喷油随负荷加大而提前,使 混合气近于均匀。
汽油机降低油耗措施的发展
3.2.2 缸内汽油直接喷射GDI、D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