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或减少的方法(精)

合集下载

谈谈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或减少的方法

谈谈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或减少的方法

谈谈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或减少的方法在讨论随机误差时,总是有意忽略系统误差,认为它等于零。

若系统误差不存在,期望值就是真值。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系统误差是不能忽略的。

所以要研究系统误差,发现和消除系统误差。

一、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在长期的测量实践中人们发现,系统误差的产生一般的与测量仪器或装置本身的准确程度有关;与测量者本身的状况及测量时的外界条件有关。

1、在检定或测试中,标准仪器或设备的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

在进行计量检定,向下一级标准量值传递时,标准值的误差是固定不变的,属于系统误差。

又称为工具误差或仪器误差。

如:标称值为100g的砝码,经检定实际值为99.997g,即误差为+0.003g。

用此砝码去秤量其他物体的质量,按标称值使用,则始终把被测量秤大,产生+0.003g的恒定系统误差。

某些仪器或设备,在测量前须先进行调零位,若因测量前未调零位或存在调零偏差,使得标准仪器在测量前即具有某一初始值,该初始值必然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这种误差,一般称零位误差,或简称零差。

某些仪器或设备,如未按要求放置,特别是某些电磁测量和无线电测量仪器或设备,未正确接地或屏蔽,或未用专用连接导线,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这种误差称为装置误差。

2、测量时的客观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恒定磁场等),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如,重力加速度因地点不同而异,若与重力加速度有关的某些测量,未按测量地点的不同加以适当的修正,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因这种误差是由客观环境因素引起的,一般把它称为环境误差。

3、由于某些测量方法的不完善,特别是检定与测试中所使用的某些仪器或设备,在设计制造时受某些条件的限制(如元器件,制造工艺等),不得不降低某些指标,采用一些近似公式,这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这种误差称方法误差或称理论误差。

4、在测量中,测量者本身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如听觉、视力等缺陷,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此项误差又称为人员误差。

测量误差的分析与消除

测量误差的分析与消除

测量误差的分析与消除引言:在现代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精确的测量是获得准确数据和可靠结论的基础,而测量误差则常常是影响数据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测量误差进行分析与消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就测量误差的来源、分类和分析方法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测量误差消除技术。

一、测量误差的来源与分类1.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或系统本身的固有特性引起的误差,这种误差通常具有一定的偏差和重复性。

例如,仪器的灵敏度不一致、采样频率不准确等都会导致系统误差的产生。

2.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无法完全控制的外部因素引起的误差,它在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会出现波动。

例如,环境温度的变化、人为操作不精确等都会导致随机误差的产生。

3. 人为误差人为误差是由于操作人员的主观性、技术水平或疏忽等因素引起的误差。

这种误差可能体现在读数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等方面。

二、测量误差分析的方法1. 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通过多次测量同一量值,然后求平均值来估计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计算测量值之间的离散程度,可以判断测量误差的大小。

2. 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适用于对多个因素进行测量的情况,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每个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从而找出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

3. 方差分析法方差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多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判断不同组别之间的误差差异,并确定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三、测量误差消除的技术1. 校准仪器在进行测量之前,对使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校准是非常重要的。

校准可以通过与已知准确值进行比对,或者使用标准参照物进行比较来实现。

校准后的仪器能够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2. 使用纠正因子一些测量误差是可以通过使用纠正因子进行修正的。

例如,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修正测量结果、校正仪器的灵敏度不一致等。

3. 重复测量与平均值重复测量同一量值并求平均值,在消除随机误差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多次测量,并排除个别异常值,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平均值。

1-3系统误差的发现和消除(精)

1-3系统误差的发现和消除(精)

4大学物理实验1.3 系统误差的发现和消除1.3.1 系统误差的发现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已知的,它的出现一般也是有规律的,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一些发现系统误差的方法。

下面简述两种常用的方法。

1.理论分析法所谓理论分析法就是观测者凭借所掌握的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经验等,对实验所依据的理论公式的近似性、所采用的实验方法的完善性进行研究与分析,从中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某些主要根源,从而找出系统误差的方法。

例如,气垫导轨实验中,经理论分析知道,由于滑块与导轨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阻力,如果实验中作为无摩擦的理想情况来处理,就会产生与摩擦阻力有关的系统误差。

理论分析法是发现、确定系统误差的最基本的方法。

2.对比法对比法就是改变实验的部分条件、甚至全部条件进行测量,分析改变前后所得的测量值是否有显著的不同,从中分析有无系统误差和探索系统误差来源的方法。

对比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包括不同实验方法的对比,使用不同测量仪器的对比,改变测量条件的对比,以及采用不同人员测量的对比等。

例如,将物体分别放在天平的左盘和右盘上进行称衡,可以发现天平不等臂引入的误差;精确地测量同一单摆在不同摆角时的周期值,可以发现周期与摆角有关。

以上介绍了两种发现系统误差的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发现系统误差的方法,在具体的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学习。

1.3.2 系统误差的处理我们在处理系统误差时,常将它分为两类来考虑,即已定系统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

已定系统误差是指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已经确定的系统误差,如电表、螺旋测微计的零位误差,测电压、电流时由于忽略表内阻引起的误差。

处理数据时,必须将已定系统误差从测量值中减去,得到修正后的测量值。

未定系统误差是指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未确定的系统误差,如螺旋测微计制造时的螺纹公差等。

处理数据时,对这类误差一般要估计出其分布范围(大致对应于不确定度估计中的△B)。

实验中可以通过方案选择、参数设计、计量器具校准、环境条件控制等环节来减小未定系统误差的限值。

试验检测误差产生原因及改善措施

试验检测误差产生原因及改善措施

试验检测误差产生原因及改善措施1.概述工程质量的评价是以各种试验检测数据为依据的,而大量实践表明:一切试验测量结果均具有误差。

因此作为从事试验检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必要了解误差的种类,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便在工作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最大限度的加以减少和消除误差。

同时应具备科学地解析检测数据的能力,确保检测结果能最大限度地反应真值,及时、准确、可靠地测定检测对象,为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工程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2.试验检测的误差分类及成因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及产生性质,可以把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三大类。

2.1系统误差原因分析系统误差是由人机系统产生的误差,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物理量时产生的。

它具有测量结果总是朝一个方向偏离,其绝对值大小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特点。

因此系统误差有时称之为恒定误差。

系统误差主要由些列原因引起:(1)仪器误差由于测量工具、设备、仪器结构上的不完善,电路的安装、布置、调整不得当,仪器刻度不准确或刻度的零点发生变动,样品不符合要求等原因引起的误差。

(2)人为误差指试验检测操作人员感官的最小分辨力和某些固有习惯引起的误差。

例如,由于观察者的最小分辨力不同,在测量数值的估读或与界面的接触程度上,不同观测者就有不同的判断误差。

有的试验检测人员的固有习惯,如在读取仪表读数时总是把头偏向一边,也可能会引起误差。

(3)外界误差外界误差也称环境误差,是由于测试环境,如温度、湿度等的影响而造成的误差。

(4)方法误差由于测试者未按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检测,或测量方法的理论依据有缺点,或引用了近似的公式,或试验条件达不到理论公式所规定的要求等造成的误差。

(5)试剂误差在材料的成分分析及某些性质的测定中,有时要用一些试剂,当试剂中含有被测成分或含有干扰杂质时,也会引起测试误差,这种误差称为试剂误差。

一般来说,系统误差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其产生原因往往是可知或可掌握的,只要仔细观察和研究各种系统误差的具体来源,就可设法消除或降低其影响。

谈谈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或减少的方法(精)

谈谈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或减少的方法(精)

谈谈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或减少的方法在讨论随机误差时,总是有意忽略系统误差,认为它等于零。

若系统误差不存在,期望值就是真值。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系统误差是不能忽略的。

所以要研究系统误差,发现和消除系统误差。

一、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在长期的测量实践中人们发现,系统误差的产生一般的与测量仪器或装置本身的准确程度有关;与测量者本身的状况及测量时的外界条件有关。

1、在检定或测试中,标准仪器或设备的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

在进行计量检定,向下一级标准量值传递时,标准值的误差是固定不变的,属于系统误差。

又称为工具误差或仪器误差。

如:标称值为100g的砝码,经检定实际值为99.997g,即误差为 0.003g。

用此砝码去秤量其他物体的质量,按标称值使用,则始终把被测量秤大,产生 0.003g的恒定系统误差。

某些仪器或设备,在测量前须先进行调零位,若因测量前未调零位或存在调零偏差,使得标准仪器在测量前即具有某一初始值,该初始值必然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这种误差,一般称零位误差,或简称零差。

某些仪器或设备,如未按要求放置,特别是某些电磁测量和无线电测量仪器或设备,未正确接地或屏蔽,或未用专用连接导线,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这种误差称为装置误差。

2、测量时的客观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恒定磁场等),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如,重力加速度因地点不同而异,若与重力加速度有关的某些测量,未按测量地点的不同加以适当的修正,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因这种误差是由客观环境因素引起的,一般把它称为环境误差。

3、由于某些测量方法的不完善,特别是检定与测试中所使用的某些仪器或设备,在设计制造时受某些条件的限制(如元器件,制造工艺等),不得不降低某些指标,采用一些近似公式,这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这种误差称方法误差或称理论误差。

4、在测量中,测量者本身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如听觉、视力等缺陷,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此项误差又称为人员误差。

实验技术中的常见误差与消除方法

实验技术中的常见误差与消除方法

实验技术中的常见误差与消除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实验领域中,准确度和精确度是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实验中常会出现误差。

这些误差可以是系统性误差,也可以是随机误差。

本文将探讨实验技术中常见的误差类型,并提出一些常用的消除方法。

1. 系统性误差系统性误差是由于实验方法或仪器本身的缺陷导致的,这些缺陷可能会导致连续实验中的偏差。

其中一种常见的系统性误差是仪器校准不准确。

为了消除这种误差,我们可以定期对实验仪器进行校准,以确保它们始终保持精确度。

另一种常见的系统性误差是仪器的响应时间。

有些仪器可能会有一个延迟时间,导致实际测量结果比实际值略小或略大。

为了消除这种误差,我们可以在实验前进行一系列的预热和优化操作,使仪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2.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它由各种外部因素引起,如环境条件和操作者技术差异等。

随机误差是随机的,不会有方向性,但在多次测量中会有波动。

为了消除随机误差,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a) 增加实验重复次数:通过多次重复的测量,我们可以通过求平均值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b) 规范操作程序:确保实验的操作者在每次实验中都遵循相同的操作步骤和时间,减少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

c) 改善测量器材:选择更先进的测量仪器,例如使用更敏感的传感器或更精确的仪器,可以减小随机误差。

除了系统性误差和随机误差外,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的误差类型。

例如,报告误差是由实验结果的漏报或误报引起的。

为了避免这种误差,我们应该仔细检查实验结果,并在报告前经过仔细核对。

此外,还有观察误差,即由于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引起的误差。

为了减小观察误差,我们可以在实验中使用多个观察者独立地进行测量,并在最后将他们的结果进行平均。

在实验技术中遇到误差是常见的,但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够减小误差的影响。

通过校准仪器、规范操作程序、增加实验重复次数等方法,我们可以消除或减小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完全消除误差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实验研究本身就有其固有的不确定性。

电气测量中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分析及处理

电气测量中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分析及处理

电气测量中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分析及处理发布时间:2021-05-27T10:00:02.184Z 来源:《电力设备》2021年第2期作者:何丽[导读] 由于电气系统误差会产生一定错误性规律,可以做出及时有效消除,保证电气测量误差有效解决。

(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电力工程分公司湖北黄石 435000)摘要:电气测量是电气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实际测量中很容易受到测量仪器的不同型号特点和测量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最终的测量结果发生显著的偏差,严重影响了电气测量的最终质量,在测量中测量误差是基本的概念,导致仪表的指示值与被测量的真实数值存在明显的偏差,这一偏差在允许范围内不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明显干扰,要高度重视电气测量中的系统误差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消除措施,确保电气测量质量水平全面提高。

关键词:电气测量;系统误差;产生原因引言测量是对客观事物状态获得数量概念的一种认识手段。

电气系统中增加测试数据被动性,也会影响整个测量结果精度。

在实际测量中所产生的测量效果基本一致,但相对误差保持不变,受其他系统误差影响会形成定期的系统误差,会导致系统仪表发生明显的缺陷问题。

在特定环境下,由于电气系统误差会产生一定错误性规律,可以做出及时有效消除,保证电气测量误差有效解决。

1电气测量误差产生的主要因素在电气测量过程中,无论哪一种测量都需要通过专用的测量仪器进行分析,并且要保证测量人员按照科学的测量理论和方法,在特定环境下快速完成。

对于误差的产生通常是指测量仪器自身以及附属的器械设备存在明显的问题而造成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装置本身就产生明显误差,即便选择不同种类的方法,也会引起测量结果误差问题。

在电路元器件中参数不稳定,内部元件之间呈现大量电场磁场或干扰,而且还引发了绝缘漏电问题,还可能是因为刻度不准确引起的各种误差。

在实际环境测量中,受到温度湿度、大气压、机械电源、电磁场灰尘等因素影响也会造成最终测量结果发生明显偏差。

浅谈电气测量中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分析及其消除方法

浅谈电气测量中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分析及其消除方法

浅谈电气测量中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分析及其消除方法摘要: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产业发展也逐渐迅猛起来。

对于电气的测量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一般的测量中,也会由于数据、系统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误差。

本文主要是先介绍了几种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并且对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也根据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对其解决方法提出了建议,希望能给相关研究者以启迪。

关键词:电器测量误差原因分析建议启迪准确性在如今社会的发展中,各种家用电器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而现今。

但是在电气系统的测量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为了提高电气测量的准确性,对于电器测量的规范合理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

而这些误差的解决也需要从家用电器本身出发,立足于各自特点进行由针对性的解决。

一、对于系统测量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分类(一)由于家用电器计算仪器所产生的数据错误对于家用电器计算仪器所出现的错误大多是因为人为操纵而引发的,并且这些数据错误可能会出于家用电器仪器在测量过程中不当,用户无法对数据进行读取和提取而导致,在查看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乱码字符。

(二)由于家用电器仪器自身系统所产生的误差家用电器仪器自身所产生的系统误差大多是由于用于测量的仪器自身没有经过精确校准而引起,这类因素是仪器自身所固有的,很多情况下都会发生。

与此同时,不同的测量仪器还存在准确度的高低,而在测量的过程中也要求根据测量环境和所测量电器的不同选用不同准确度不同的仪器。

很多仪器从研发制作出来到实际应用中就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由于电线施工等原因导致的误差对于电气测量所产生的误差中,还有一类由于施工而引起的误差也显得较为常见。

这类误差主要是由于电线等原因,以及各类施工现场导致这类误差显现出来。

同时,由于各种线性设施,地面接受情况也较为微弱,因此导致了测量系统的施工误差,导致其产生错误。

(四)由于观察员个人视差而产生的视觉误差在对电气系统进行测量的过程中,观察员也会由于自身原因而导致系统误差的产生。

系统误差的削弱和消除方法

系统误差的削弱和消除方法

系统误差的削弱和消除方法系统误差的削弱和消除方法引言系统误差是指由于测量仪器本身的限制,以及被测量对象的特性所带来的误差。

这种误差往往是固定的,不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对于测量结果的影响比较大。

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来削弱和消除系统误差。

用较高的精度仪器进行检测如使用经过校准的更高精度的仪器进行复查和检测,可以较大程度上减少误差的范围,提高其准确性。

对仪器进行校准每次使用测量仪器之前,进行仪器校准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标准真值调整测量仪器的测量偏差,可以有效地消除仪器的误差。

减少观察和记录误差观察和记录误差是指在使用仪器测量时,人员因疏忽或其他因素而对实验数据产生误差。

为了减少这种误差,我们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多次记录,并进行平均,从而降低误差的范围,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作好环境控制环境因素的变化也可能会导致误差的增加。

为了消除这种误差,需要作好环境控制,如控制温度、湿度、空气流动速度的变化等。

对测量对象进行预处理有时候,对测量对象进行预处理可以消除误差,如在进行水准测量时,需要对地面进行清理,消除地面高低不平的影响。

结论在日常实验中,我们需要重视系统误差的削弱和消除。

通过使用更高精度的仪器、对仪器进行校准、减少观察和记录误差、作好环境控制以及对测量对象进行预处理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和减小误差的影响,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措施的选择要依据具体情况不同的实验对象和仪器,误差发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因此,在消除或削弱系统误差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措施。

重视数据分析在实验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实验数据的分析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充分的处理和分析,拟定合理的解释和结论。

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针对实验操作的误差和人员的技能水平,需要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操作者对仪器的了解程度和对环境因素的掌握能力。

非标准化方法也需有原则对于特殊情况,可能需要采用非标准化、创新性的方法来消除或削弱系统误差。

电气测量中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分析及消除方法

电气测量中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分析及消除方法

电气测量中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分析及消除方法电气工作中,电气测量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部分。

在测量中,因测量仪器、仪表不准确,测量方法不完善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使测量结果偏离真值,含有误差,这就是测量误差,对电气测量中所产生的系统误差的原因,开展分析,阐述在电子测量中利用交换法,组合测量法,消除或减弱系统误差的影响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仪器、仪表的指示值与被测量的真实数值(简称为真值)之间都存在一个差值,这个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测量工具本身存在误差,测量方法不完善引起的误差,环境和具体因素的影响等,使测量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由于个人原因或其他因素的偏差,影响了测量结果和测量精度,形成了某些无法确定的因素。

测量实践中可以发现,测量结果不可防止的存在误差。

一个固定的系统误差不增加测试数据的波动性,因此,不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度。

系统误差是可以修正,并尽量防止的,根据系统发生错误的规律,可分为:1)固定的系统误差,对测量设置的效果是一样的,让所有的测量是增加或减少一个固定值;2)系统误差的比例,使每个测量值的测量由同一组的比例增加或减少,但相对误差保持不变;受规律或其他系统误差的影响,如定期的系统错误。

在同等条件下,测得的一样的测量仪器,一个错误多次的出现。

其绝对值和符号维持不变,或在条件的变化,根据规则的变化。

错误的仪表系统的原因是:缺陷,观察员的习惯或偏差,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的变化,由于系统有规律的错误性,更容易作出修正,消除。

测量误差的分类粗差这种类型的错误出现在使用仪器测量,记录数据或计算数据,由于用户的错误。

一个人可以读作112W.Similarly使用瓦计测量低功率因数负载的211W瓦特表指示,可能会导致错误。

有些人记住的数据字符串,然后集体写下它,这可能导致数据错误。

系统误差非校准测量设备引起这种类型的错误。

他们也被称为固有的错误,因为他们对设备的一部分。

施工错误这是不可能的制造设备,满足测量的所有要求。

论述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论述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论述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系统误差是指在测量或实验中,由于测量仪器、实验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一种固定偏差。

其值不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而改变,且对测量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

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仪器的误差:测量仪器的精度、灵敏度、分辨率等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2.环境条件的影响:实验室的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引起测量结果的偏差。

3.人为因素: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操作方法、操作顺序等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4.样品自身的特性:样品的形态、成分、结构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在测量前进行校准: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可以消除仪器本身的误差。

2.控制环境条件:保持实验室的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条件的稳定,可以减少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制定标准操作程序:规范操作者的操作方法和顺序,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选择合适的样品处理方法:针对不同样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可以减少样品本身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消除系统误差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和措施,只有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时,才能获得精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简述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消除的方法

简述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消除的方法

简述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消除的方法系统误差一般指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处理出现的偏差,它会对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造成负面影响,下面简要介绍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消除的方法。

一、系统误差的原因
1、计算机硬件错误:计算机芯片上的电路板,或者软件中的算法失误,会导致系统产生误差;
2、操作系统错误:操作系统中的软件函数,或者对系统参数的调整不当,也会导致计算误差;
3、数据错误:输入的数据错误,或者输入数据的顺序导致的计算结果出现偏差,都会引发系统误差;
4、算法错误:算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否正确,会影响系统精度和准确性,容易引发系统误差。

二、误差消除的方法
1、重新检查系统硬件:重新校验系统的硬件,如内存、硬盘、CPU、显卡等,确保硬件的正确,消除硬件导致的系统误差;
2、调整操作系统参数:可根据系统的要求,正确调整操作系统中的参数,消除操作系统参数调整不当导致的误差;
3、检验输入数据:在输入数据之前,先检查数据的正确性,确保输入的数据处于正确的格式,避免输入数据错误导致的误差;
4、选择适当的算法:算法的选择非常重要,应根据系统的实际要求,选择恰当的算法,才能正确计算出系统精度要求的结果,避免
算法使用失误导致的误差。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三)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用四种分析方法各作了4次测定的测定结果。图中 “小圆点”表示个别测定结果,“虚线”代表真值: 37.40,“竖实线”代表平均结果。
: 1. 准确度和精密度都很高; 2. 精密度高,准确度不高; 3. 准确度和精密度都很差; 4. 精密度很差,结果不可靠,已失去衡量准确度的 前提。 结论:精密度高是保证准确度高的先决条件; 但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就高;若精密度很低,说 明测定结果不可靠,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失去了衡 量准确度的前提。只有准确度和精密度都高才可取, 并且只有在消除了系统误差的情况下,才可用精密 度来衡量准确度的高低。
(二)偶然误差- random error、accidental error、 indeterminate error 由一些随机偶然原因造成的、可变的、无法避免的原因引 起的误差,符合“正态分布”。也叫随机误差或不可定误 差。
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增加平行测定次数,一般为3次。 过失误差— 显著误差 (Gross mistake) 例如由于不小心引起的运算和记录错误。 二、误差的表示方法 (一)准确度和误差 准确度-Accuracy 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接近的程度,其好坏用误差来衡量。 误差-Error 测量值(X)与真实值(XT)之间的差值(E)。
d d1 d 2 d n n
4.相对平均偏差(Rd%)—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
d Rd % 100 % x
5.标准偏差和 (standard deviation)
6.相对标准偏差( cofficient of variation)
说明: 1、例如:求下列三组数据的平均值、d 和S 第一组 10.02,10.02,9.98, 9.98 平均值= 10.00 ,平均d = 0.02,S = 0.02 第二组 10.01, 10.01, 10.02, 9.96 平均值 = 10.00 平均d = 0.02 S = 0.027 第三组 10.02, 10.02, 9.98, 9.98, 10.02, 10.02, 9.98, 9.98 平均值 = 10.00, 平均 d = 0.02, S = 0.021 2、偏差和标准偏差关系见教材P7(3条) 例题见P82.1、2.2

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来源特点,及消除方法

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来源特点,及消除方法

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来源特点,及消除方法
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来源特点,及消除方法
答:①系统误差:方法误差:实验设计不当,
仪器试剂误差:仪器为校准,试剂不合格引起。

如砝码生锈,试剂不纯等。

操作误差: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不包括过失。

如滴定终点判断不准等。

特点:有固定的方向,大小可测,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消除:修改实验方案;校准仪器,更换试剂;做对照试验,空白试验,回收实验以及多加训练,规范操作等。

②偶然误差:偶然因素引起的。

如实验室温度,湿度,电压,仪器性能等的偶然变化及操作者平行试样处理的微小差异等。

特点:大小方向不可测,无重复性,且具有随机性。

消除:可以通过增加平行测定次数来避免。

系统误差及减免的方法

系统误差及减免的方法

系统误差及减免的方法系统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偏差。

系统误差会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准确的误差分析和合理的减免方法。

本文将就系统误差及其减免方法进行详细探讨。

一、系统误差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系统误差可以分为常量误差和比例误差。

常量误差指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恒定偏差,而比例误差则是指测量结果在不同测量条件下的不同偏差。

系统误差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仪器的设计、制造和校准水平直接决定了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准确度。

如果仪器存在固有的偏差,那么所有的测量结果都会受到影响。

2. 环境条件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温度、湿度、压力等,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温度变化会导致某些物质的体积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主观因素: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主观因素也是系统误差产生的重要因素。

操作不当、读数不准确、个体差异等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系统误差的减免方法为了减少系统误差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设备:在进行测量实验时,应选择精度高、准确度高的仪器和设备,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进行仪器的校准和修正: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修正,以消除仪器的固有偏差。

校准的方法有多种,如零点校准、线性校准等,具体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 控制环境条件的稳定性:为了减少环境条件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的稳定性,或者在测量过程中同时测量和记录环境条件的变化。

4. 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系统误差的大小,因此应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认识水平,减少主观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5. 进行多次测量和数据分析:进行多次测量和数据分析可以降低系统误差的影响。

通过多次测量,可以减少偶然误差的影响,并得到更加可靠和准确的测量结果。

浅析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及消除方法

浅析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及消除方法

浅析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及消除方法在任何测量分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同一种方法分析,测量同一样品,虽然经过多次测量,但是测量结果总不会是完全一样,这说明测量中有误差。

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消除方法及其表示方法,尽可能地将测量误差减到最小,以提高分析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标签:测量误差;主要来源;消除方法一、误差的概述系统误差:在对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成为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在对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保持恒定或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成为系统误差。

粗大误差:检测系统各组成环节发生异常和故障,超出在规定条件下所预期的误差成为粗大误差。

二、误差主要来源1、方法(或理论)误差:是指测量方法(或理论)不十分完备,特别是忽略和简化等所引起的误差。

2、器具误差:是指计量器具本身的结构、工艺、调整以及磨损、老化或故障等所引起的误差。

3、环境误差:是指测量的各种条件,如温度、湿度、气压、电场、磁场与振动等所引起的误差。

4、人员误差:是指由检测者的主观因素和实际操作,如个性、习惯、技术水平以及失误等所引起的误差。

三、确定测量误差的方法与被测对象有关的专业知识-物理过程、数学手段。

(1)逐项分析法对测量中可能产生的误差进行逐项分析、逐项计算出其测量值,并对其中主要项目按照测量误差类型的不同,用不同的方法综合成总的测量误差极限。

反映出各类测量误差成分在总误差中所占的比例-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减小误差应主要采取的措施。

(2)实验统计法分析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在实际条件下所获得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确定其最可靠的测量结果和估算其测量误差的极限。

利用实际测量数据估算,反映各种因素的实际综合作用。

综合使用,互相补充、相互验证。

四、各类测量误差的消除方法1、系统误差(1)替代法:用与被测量对象处于相同条件下的已知量来代替被测量,即先将被测量接入测试回路,使系统处于某个工作状态,然后以已知量替代之,并使系统的工作状态不变,这样可以消除系统误差。

(完整word版)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完整word版)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试论系统误差特点、分类、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摘要:本文从系统误差的概念出发,论述了系统误差的特点、分类、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及系统误差的减小和消除方法。

关键词:系统误差特点分类产生原因消除方法系统误差是指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

它往往是由不可避免的因素造成的。

一、系统误差的特点系统误差是可以通过实验或分析的方法,查明其变化规律和产生原因,通过对测量值的修正,或者采取别的预防措施,就能够消除或减少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系统误差的大小表明测量结果的正确度。

它说明测量结果相对真值有一恒定误差,或者存在着按确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系统误差愈小,则测量结果的正确度愈高。

二、系统误差的分类1、按照误差掌握的程度分为已定系统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

已定系统误差是指误差绝对值和符号已经确定的系统误差。

未定系统误差是指误差绝对值和符号未能确定的系统误差,但通常可估计出系统误差.2、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分为不变系统误差和变化系统误差.不变系统误差是指误差绝对值和符号为固定的系统误差。

变化系统误差是指误差绝对值和符号为变化的系统误差。

按其变化规律又可分为线性系统误差、周期性系统误差和复杂规律系统误差.三、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系统误差是由固定不变或因素或按确定规律变化的因素所造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仪器和装置方面的因素因使用的仪器本身不够精密所造成的测定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偏差,如使用未经检定或校准的仪器设备、计量器具等都会造成仪器误差。

或因检测仪器和装置结构设计原理上的缺点,如齿轮杠杆测微仪直线位移和转角不成比例而产生的误差;由仪器零件制造和安装不正确,如标尺的刻度偏差、刻度盘和指针的安装偏心、天平的臂长不等所产生的误差。

2、环境因素待测量值在实际环境温度和标准环境温度下测量所产生的偏差、在测量过程中待测量随温度、湿度和大气压按一定规律变化的产生的偏差.3、测定方法方面的因素是由测定方法本身造成的误差,或由于测试方法本身不完善、使用近似的测定方法或经验公式引起的误差。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di 和Rdi 只能衡量每个测量值与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3.平均偏差— average deviation
d d1 d2 dn n
4.相对平均偏差(Rd%)—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
Rd % d 100 % x
5.标准偏差和 (standard deviation) 6.相对标准偏差( cofficient of variation)
由固定的原因造成的,使测定结果系统偏高或偏低。
表示分析结果偏高,负值表示分析结果偏低; (一)系统误差 — systematic error—determination error
物质的理论值、国家标准局提供的标准参考
平根均据(值 其5产=)生10的. 原实因分为际以下工3种。作中,真值实际上是无法获得;常用纯
物质的证书上给出的数值、或多次测定结果
确度更为确切; 真实值(XT)-True value
某一物理量本身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数值,即为该量的真实值。
1.测量值与
之差为绝对误差,绝对误差与 的比值为相对误差。
(4)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有正值和负值。正值 例如由于不小心引起的运算和记录错误。
相对标准偏差( cofficient of variation)
说明:
1、例如:求下列三组数据的平均值、d 和S 第一组 10.02,10.02,9.98, 9.98 平均值= 10.00 ,平均d = 0.02,S = 0.02 第二组 10.01, 10.01, 10.02, 9.96
平均值 = 10.00 平均d = 0.02 S = 0.027 第三组 10.02, 10.02, 9.98, 9.98, 10.02, 10.02, 9.98, 9.9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或减少的方法
在讨论随机误差时,总是有意忽略系统误差,认为它等于零。

若系统误差不存在,期望值就是真值。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系统误差是不能忽略的。

所以要研究系统误差,发现和消除系统误差。

一、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
在长期的测量实践中人们发现,系统误差的产生一般的与测量仪器或装置本身的准确程度有关;与测量者本身的状况及测量时的外界条件有关。

1、在检定或测试中,标准仪器或设备的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

在进行计量检定,向下一级标准量值传递时,标准值的误差是固定不变的,属于系统误差。

又称为工具误差或仪器误差。

如:标称值为100g的砝码,经检定实际值为99.997g,即误差为 0.003g。

用此砝码去秤量其他物体的质量,按标称值使用,则始终把被测量秤大,产生 0.003g的恒定系统误差。

某些仪器或设备,在测量前须先进行调零位,若因测量前未调零位或存在调零偏差,使得标准仪器在测量前即具有某一初始值,该初始值必然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这种误差,一般称零位误差,或简称零差。

某些仪器或设备,如未按要求放置,特别是某些电磁测量和无线电测量仪器或设备,未正确接地或屏蔽,或未用专用连接导线,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这种误差称为装置误差。

2、测量时的客观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恒定磁场等),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如,重力加速度因地点不同而异,若与重力加速度有关的某些测量,未按测量地点的不同加以适当的修正,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因这种误差是由客观环境因素引起的,一般把它称为环境误差。

3、由于某些测量方法的不完善,特别是检定与测试中所使用的某些仪器或设备,在设计制造时受某些条件的限制(如元器件,制造工艺等),不得不降低某些指标,采用一些近似公式,这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这种误差称方法误差或称理论误差。

4、在测量中,测量者本身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如听觉、视力等缺陷,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此项误差又称为人员误差。

二、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
mad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有两个基本方法。

一是事先研究系统误差的性质和大小,以修正量的方式,从测量结果中予以修正;二是根据系统误差的性质,在测量时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使系统误差相互抵消而不带入测量结果。

1.采用修正值方法
对于定值系统误差可以采取修正措施。

一般采用加修正值的方法。

对于间接测量结果的修正,可以在每个直接测量结果上修正后,根据函数关系式计算出测量结果。

修正值可以逐一求出,也可以根据拟合曲线求出。

应该指出的是,修正值本身也有误差。

所以测量结果经修正后并不是真值,只是比未修正的测得值更接近真值。

它仍是被测量的一个估计值,所以仍需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作出估计。

2.从产生根源消除
用排除误差源的办法来消除系统误差是比较好的办法。

这就要求测量者对所用标准装置,测量环境条件,测量方法等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尽可能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根源,进而采取措施。

3.采用专门的方法
(1)交换法:在测量中将某些条件,如被测物的位置相互交换,使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对测量结果起相反作用,从而达到抵消系统误差的目的。

(2)替代法:替代法要求进行两次测量,第一次对被测量进行测量,达到平衡后,在不改变测量条件情况下,立即用一个已知标准值替代被测量,如果测量装置还能达到平衡,则被测量就等于已知标准值。

如果不能达到平衡,修整使之平衡,这时可得到被测量与标准值的差值,即:被测量=标准值差值。

(3)补偿法:补偿法要求进行两次测量,改变测量中某些条件,使两次测量结果中,得到误差值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取这两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从而抵消系统误差。

(4)对称测量法:即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的前后,对称地分别对同一已知量进行测量,将对已知量两次测得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测得值进行比较,便可得到消除线性系统误差的测量结果。

(5)半周期偶数测量法:对于周期性的系统误差,可以采用半周期偶数观察法,即每经过半个周期进行偶数次观察的方法来消除。

(6)组合测量法:由于按复杂规律变化的系统误差,不易分析,采用组合测量法可使系统误差以尽可能多的方式出现在测得值中,从而将系统误差变为随机误差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