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白驹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人琴俱亡》教学设计含教后反思 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课《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顺畅的疏通文意。简单了解《世说新语》。
2、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和语感的培养。
3、在古代和现代社会背景下对子猷和子敬之间的感情进行考量。培养学生重情重义,感受兄弟之间的亲情。
二.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理解文言文的语言和深厚的兄弟情谊。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
2.讲述“高山流水”的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兴致勃勃的弹起了琴。这时有一位樵夫经过,认真欣赏他的曲调,当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便说:“好像雄伟而庄重的泰山一样!”当伯牙奏出如浪涛般奔腾澎湃的曲子时,樵夫就说:“好像看见滚滚的江水和无边的大海。”伯牙兴奋极了,与这位樵夫成了好友。这就是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后人将“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故事也有两位主人公,他们不仅是“高山流水”的知音,也是“血浓于水”的兄弟,他们的故事中也有一把古琴,这个故事叫“人琴俱亡”。(略讲)
(二)整体感知课文:听,读,说,写。
1.听:听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文言文语言的节奏感。边听边悟,初步认识课文。
2.读:先让学生齐读,如有误,教师纠错。指导学生阅读,首先读准节奏,第二注意人物语言,要揣摩语气和语调。再有感情的齐读一遍。
3.说:这是重点部分。
首先,屏幕上给出有误的翻译,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找出有误的或没翻译完全的词语。
然后,提问学生:学生自主找出错误后,提问学生说出错误,并改正。如有遗漏或错改,教师点出更正。屏幕上投映出订正后的词语:俱(都)、笃(重)、左右(近侍)、都(总,竟)、此(这)、语(动词,说话)、了(完全)、舆(轿子)、素(向来,一向)、琴(动词,弹琴)、径(直,一直)、既(已经)、调(协调)、掷(投掷,扔)、因(连词,于是,就)、恸(痛哭)、绝(气息终止)、良(很)、亦(副词,也)。
第三,全班齐读一遍翻译,做到全部明确文意。
4.写:这一环节穿杂在第三个环节改错的过程中,学生将重点词句进行标注和明确。将自己不明确的知识点加以巩固。
(三)课文赏析,体悟亲情
1.结合作者,介绍背景:
虽然文章共84字,十分短小,但主人公兄弟二人却大有来头,两人都是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而故事选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它兼具笔记和小说的特征。《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较为集中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品格,体现了魏晋风骨。
2.品读人物,自主分析:
(1)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文中书写上层贵族兄弟王献之和王徽之二人的手足之情。
(2)故事虽简,却能引发我们无尽的思考,通过对文章的认识,你觉得子猷与弟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是通过那些内容表达出来的呢?请在文章中找出。(提示学生从子猷的语言、行为、情态三个方面寻找)
①第一段:“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是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学生找出划线关键词即可)
提问A:在第一段中,子猷“久不闻”就认为子敬“已丧”,如何体现兄弟情?
[明确]a.“久”不闻就能判断过世,表现出兄弟之间互通消息甚密,感情好。
b.“不闻”是因为“左右”隐瞒了“病笃”的子猷,免其过度悲伤。
提问B:子猷听闻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悖于常理,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明确]a.反而说明子猷内心悲痛至极,所谓“物极必反”,因此不外现。b.己知将不久于人世,很快就能“见面”。c.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自己的情感。此时无声胜有声,大喜大悲不喜形于色。
②第二段:“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学生找出划线关键词即可)
提问A:子猷为何要弹琴?弹琴时又为何“弦既不调”?
[明确]a.因为“子敬素好琴”,这是子猷对弟弟的追思怀念。b.琴主人病亡已久,无人弹奏,弦松;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正音弦。(睹物思人,悲痛至极;琴犹如此,情何以堪。)
提问B:为何“掷”琴?悲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a.“掷”琴是子猷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b.两声“子敬”起到强调作用,表现出子猷强烈的悲痛之情,让读者体会到手足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③对比两段的内容,人亡时,子猷“了不悲”、都不哭”,为何弹琴后竟“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明确]①前抑后扬,琴随人亡,渲染出悲伤的气氛。②突出了子猷的性格特点,及兄弟情深。(这正是子猷独特的性格的表现: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风度。所以,文中的子猷形象正是当时上层社会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才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古人的兄弟情深。)
总结:我们讨论了这些问题,发现了子猷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道出了他与子敬的兄弟情深。他用魏晋时期人们特有的摆脱世俗、追求自我的方式,断琴明志,抒发自己失去兄弟的悲伤和痛苦。
四、情感升华,讲述深情
1.同学们,血浓于水的亲情确实令我们感动,“子敬、子敬”这两声呼唤,虽经千年,依然令人恸绝良久。但老师依然感到遗憾,因为我只看到了子猷对弟弟的悲痛,却无缘体会子敬对哥哥的爱戴。大家能不能帮老师解除遗憾呢?(屏幕给出题目)请同学们把自己当做“子敬”,在“你”的弥留之际,你想对同样病重且令你万分思念的哥哥说点儿什么呢?请把你的话语写下来,与我们一起分享。
2.“兄友弟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如此,我们也是一样。在你身边,或你看过的故事新闻,有没有令你动容的兄弟、亲情故事?请讲述给大家听吧。
五.课文小结
不错,亲情是我们心中柔软的热土,是我们前进的力量,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在人生的旅程中,手足兄弟是你的一把钥匙,为你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而且中国有句古话,叫“四海之内皆兄弟”,看看你身边,与你朝夕相处的同窗,是否已与你结下深厚的友谊?请大家珍惜着美好的情感,这将是你生命中最美妙的记忆!
六.布置作业:请以“亲情”或“关爱”为话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人琴俱亡
刘义庆
人亡琴亡
不闻丧矣语言人琴俱亡
索舆奔丧行为弹琴弦不调掷地
不悲不哭情态恸绝亦卒
兄弟情深
《人琴俱亡》教学反思
初出茅庐的我踏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心中忐忑且欣喜。如今,当我再次拿起课本学习《人琴俱亡》之时,我已成为一名“传道者”,恍惚之间,这陌生又熟悉的感觉给了我莫大的勇气,这是我的第一节公开课,我要最好的状态展现给我的舞台。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短小精悍,又体现出了深刻而独特的手足之情,是第三单元较为重要的课文。我对课程教学的设计方式,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用较为活泼的办法教授文言文。这堂课借助了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图片和音像资料,让学生尽快的进入状态,走入课堂情境当中,主动的思考和关注将要学习的内容。
在板块安排上,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解决文言词汇和文意,在这里我采用的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和齐读的方式让学生熟悉文章的节奏和内容。文意上,我将有错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