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赏析_1191
《七律长征》赏析_古诗鉴赏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叶培舟
我从小到大学习过许多诗句,可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七律长征》。
他的作者是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别看他写得这么轻巧,长征的过程有多么艰辛,只有红军战士们知道。
毛主席写的是就像去山水之中游玩一样,毫无压力,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写出了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行程途中,遇到了种种艰难困苦,经历了让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踏遍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和金沙江、连绵起伏的山岭、天寒地冻的雪山和茫茫无涯的草地等各种天险的阻隔。
满腔的热血,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英勇地与敌人作斗争。
他们充满智慧,巧妙与敌人周旋,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
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从诗中最后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体会出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他们不仅在战场战斗,还要面临环境恶劣,粮食不足,但他们却依然开开心心过每一天,我十分佩服。
如今,我们过着幸福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历史,不能忘记红军战士的浴血奋战,更不能忘记国家的创始人。
这都是他们用生命,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以后要认真学习,报效祖国!
点评:
小作者通过赏析《七律长征》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义,能够把自己的理解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由浅入深、赏析透彻,最后还倡导读者不忘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一篇很棒的诗歌赏析之作!。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
【引言】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红军长征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无数英勇的事迹和感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其中,毛泽东主席创作的《七律·长征》更是成为了描绘长征精神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这首诗词进行详细赏析,以此展现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诗词背景介绍】
《七律·长征》创作于1935年10月,当时红军历经艰辛,成功突破敌人的围剿,开始了长征。
这首诗词以激昂的语言,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过程中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诗词内容赏析】
诗词开篇便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红军战士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英勇无畏精神。
接下来的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则形象地描绘了长征途中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红军战士们顽强拼搏、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
【诗词意境分析】
在《七律·长征》中,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将长征途中的高山峻岭、激流险滩等自然景观与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形象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崇高的意境。
这种意境体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事业,彰显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风貌。
【诗词中的历史意义】
《七律·长征》不仅是一部艺术佳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作品。
它反映了我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精神的生动写照。
【结论】
总之,《七律·长征》以激昂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这首诗是毛主席于1935年10月写于甘肃,当时正是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曙光在前,胜利在望,毛主席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与磨难。
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律•长征》正是此时创下不朽的杰作。
全诗仅用56个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不畏艰险,松柏后凋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中心。
一开始就概括了红军其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千山万水对他们来说只是区区小事、不足挂齿。
长征之艰辛,众所周知,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而在毛主席的诗中则将这一切的困难用“万水千山”四个字来形容,紧接着用“只等闲”二字回应。
诗人从“不怕”“只等闲”两个不同角度深刻阐释了红军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和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二、腐索奔马,力挽狂澜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诗人接着从首联所营造出的浩大、虚无的“万水千山”作出的进一步具体描写。
在作者的笔下,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如此庞然大物被喻为翻腾着的细小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
想象奇特,夸张新颖。
是把藐视困难这种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主席却运用得很成功。
同时,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儿童赏析《七律长征》

儿童赏析《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创作的一首著名的诗歌,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以下是一份适合儿童赏析的《七律长征》赏析:
1. 诗歌形式:七律是一种古典诗歌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句一组,共十四句。
2. 内容概述:这首诗歌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 重点句子:诗歌中有几个重点句子,比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达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形象地描绘了红军经过的地形地貌,表现了红军的坚韧不拔。
4. 赏析方法:可以引导儿童从诗歌的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
比如从形式方面,可以引导儿童了解七律的格律特点;从内容方面,可以引导儿童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从语言方面,可以引导儿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力。
总之,赏析《七律长征》可以帮助儿童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精
神内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引言《七律长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首重要的诗歌作品,由著名作家毛泽东创作于1935年。
这首诗歌以其深刻的意象和激情澎湃的表达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本文将对《七律长征》进行详细的赏析,揭示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诗歌赏析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通过七律的形式,表达了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壮丽场景和英勇精神。
诗歌以磅礴的叙事手法和饱满的情感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腾飞的壮丽景象,同时表达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屈的奋斗精神。
诗歌的开头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经问世,立即让读者感受到了红军的坚韧不拔和无畏精神。
这两句诗表达了红军前进必将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念。
接着,诗人首先在形象上展示了长征的壮丽景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些意象生动地描绘了长征路上蜿蜒的山脉和泥泞的土地,给人以磅礴而壮丽之感。
在诗歌的中间部分,毛泽东运用反复并列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展示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和危险:“胜利沉重来酬庆,边庭倒属凤凰池。
四万万人民共一心,挺起国家脊梁骨”。
这些表达方式以强大的气势将读者引入到长征的历史背景中,唤起他们对长征时期英勇奋斗的纪念和敬意。
诗的结尾部分,毛泽东展现了长征胜利后的豪情:“砥砺奋进千锤百炼,胜似蜀道更辛苦。
人间正道是沧桑,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句表达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同时体现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牺牲的深切思考。
文化内涵《七律长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这首诗歌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英雄”的形象。
从古代到现代,英雄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高度推崇,代表了无畏的勇气和崇高的精神。
其次,诗歌中对长征壮丽景色的描绘,体现了中国山水的独特魅力。
中国山水被认为是中国人“故乡”的象征,具有诗意和哲学意味。
通过描绘长征路上的山川景色,毛泽东使诗歌达到了凄美和壮丽的统一。
此外,诗歌还表达了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大众的期望。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一、作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寻常;平常。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以豪迈磅礴的气势,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用双脚踏破万里山河的壮志豪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诗中运用了象征、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自然环境和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
整首诗语言简练,韵脚鲜明,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七律·长征》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征课文原文及赏析

长征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律·长征》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此篇。
《七律长征》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此首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
本诗估计写于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
共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绝、七律混合的诗歌,歌颂了中国人民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下面就来进行《七律,长征》的赏析。
首先,这首诗歌的《长征》题目已经明确了它的背景和主题,给了我们很明确的暗示。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正在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尤其是解放区要面对的困难更为突出。
长征是一条从红军出发的流浪之路,也是中国革命的峰峦之旅。
整首诗歌以长征为主题展现了革命的斗争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接着,我们可以从《长征》这个题材出发,感受到这首诗歌的意境, 就是这个困境中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无畏卓越的勇气. 诗歌中“浩浩”、“茫茫”两个形容词,为诗歌铺设了一片深沉广袤之地,展现出红军走过的长途艰险。
而“连峰去天不盈尺”,则是更加深入的体现了毛泽东对苦难长征的刻划。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更是生动有力地展现了战士在集体行进中和亲人联络的难处和无私奉献。
而在诗歌中的结尾—“路似无尽时,行人最看山。
”这两句话加深了整首诗的意境,也是对长征中的战士和指挥员的赞美。
行人观山,看“高原”的秀丽和“险峰”的层峦,“道阻且长”,但并不伴随挫折,反而因此更加奋斗。
于是,山峰成了长征逆境中奋斗的试金石,成为人民战争力量的象征。
诗歌中的这些温情脉脉、感人至深的细节,更是一副气吞山河,傲视群雄的独具神韵的画卷。
它是中国民族自强的勋章,是毛泽东和中国人民斗争的壮举。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文化,听到了中国人民勇敢的话语,最终成为了一首犹如歌声般动人的诗歌,极大地激励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以长征为背景的《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的一首诗歌,它展现出了中国革命在长征路上的艰苦卓绝和中国人民在困境中惊人的毅力和勇气。
诗歌的结尾,告诉我们只有更加不懈的奋斗,始能实现中国革命的伟大成就。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引言】在中国革命史上,红军长征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移。
此次长征不仅锻炼了红军的战斗力,也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顽强。
而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在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赏析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诗词,带领大家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
【长征诗词背景介绍】七律长征诗词创作于红军长征胜利之后,作者通过回顾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达了对红军战士们英勇奋斗精神的赞美。
这首诗词不仅反映了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更体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1)诗词结构分析这首七律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结构紧凑,对仗工整。
从形式上看,它符合七律诗的格式要求;从内容上看,它展现了长征的宏伟画卷。
(2)艺术手法赏析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借景抒怀等,使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通过对金沙江和大渡河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苦环境,同时展现了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3)诗词意境解读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长征途中具有代表性的场景的描绘,传达了红军战士们为实现革命理想,不怕艰难险阻,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
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决心。
【长征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长征精神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英勇奋斗、团结协作、坚定信念。
英勇奋斗体现在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团结协作表现在红军各部队之间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战略转移;坚定信念则体现在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长征精神对现实的意义在于,它激励着我们不畏艰难,团结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结语】通过对七律长征诗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的伟大。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经典赏析:《七律·长征》

经典赏析:《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经典赏析:《七律·长征》,欢迎大家阅读!《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⑶,万水千山只等闲⑷。
五岭⑸逶迤⑹腾细浪⑺,乌蒙⑻磅礴走泥丸⑼。
金沙⑽水拍云崖暖⑾,大渡桥⑿横铁索⒀寒⒁。
更喜岷山⒂千里雪,三军⒃过后尽开颜⒄。
词句注释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⑶难:艰难险阻。
⑷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⑸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⑺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⑻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⑽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⑾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七律 长征 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七律·长征》是现代诗人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
这首诗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诗的开头,诗人用“红军不怕远征难”来概括红军的英勇形象,强调了红军面对困难不退缩、不畏惧的决心和勇气。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红军翻越崇山峻岭、跨越乌江天险、四渡赤水等场景,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战斗历程。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通过描述红军越过岷山、到达陕北等场景,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对于人民群众的热爱与关怀。
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用“万水千山只等闲”来概括红军的长征历程,强调了红军将士们不畏艰险、不惧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对于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示意义。
它不仅展示了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和英勇壮举,更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红军战士们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
总之,《七律·长征》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的革命史诗,它不仅展示了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和英勇壮举,更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红军战士们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
这首诗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去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革命的光明未来。
七律长征诗句赏析

七律长征诗句赏析【原文】《七律 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全诗的主旨在于歌颂红军的英雄气概,红军藐视“磅礴”的乌蒙,正是藐视征途中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的表现。
一方面,乌蒙的确是庞大的,“磅礴”一词正是极写其庞大,是写实;另一方面,在英勇豪迈的红军眼里,乌蒙却又是渺小的,这样,愈写山之大,就愈见远征之难;愈视山之小,即愈见红军“不怕”和“等闲”视之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巧渡金沙江时正值春暖时节,因此用一“暖”字加以描写;同时“暖”字是红军对惊涛骇浪等惊险景象的感觉,可见红军渡江的热烈情绪和渡江胜利的喜悦心情,使红军的感情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
从铁索本身来说,看上去会有寒光闪闪的感觉,加之前夜刚下倾盆大雨,寒意增加,因而这种似乎发出森冷寒光的感觉会更强烈;同时这是在特定战斗环境中的感受,因此“寒”字内尚可包括险恶敌情、艰苦激战、流血牺牲、哀悼烈士诸因素,飞夺泸定桥的拼死战斗,是何等惊险悲壮。
用“千里雪”形容岷山群峰四时皆雪的状貌,过了岷山,就意味着转到了光明面,就意味着局面“豁然开朗”了。
这里的“尽开颜”肯定是视苦为乐、化苦为乐了,而这又肯定与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气概以及崇高的人生观分不开。
全诗回顾了红军的长征历程,概括了长征的伟大壮举,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崇高精神的赞歌。
它歌颂了红军的崇高精神世界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红军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战精神,歌颂了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是⽆忧考分享的⽑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七律·长征》 【原⽂】 红军不怕远征难,⾦沙⑶⽔拍云崖⑷暖⑸。
万⽔千⼭⑹只等闲⑺,⼤渡⑻桥横铁索⑼寒。
五岭⑽逶迤⑾滕细浪⑿,⒀更喜岷⼭⒁千⾥雪。
乌蒙⒂磅礴⒃⾛泥丸⒄,⒅三军⒆过后尽开颜⒇。
【题解】 ⼀九四九年四⽉⼆⼗⽇,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的千⾥长江上,分三路强⾏渡江。
⼆⼗三⽇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为了纪念这个伟⼤的⽇⼦,⽑泽东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⑴七律:七⾔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种,每篇⼀般为⼋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联、含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字押平声韵,⾸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⑵长征:⼀九三四年⼗⽉间,中央红军主⼒从中央⾰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转移,经过福建、江西、⼴东、湖南、⼴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肃、陕西等⼗⼀省,击溃了敌⼈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然界的⽆数艰险,⾏军⼆万五千⾥,终于在⼀九三五年⼗⽉到达陕北⾰命根据地。
⑶⾦沙:指⾦沙江,是长江上游的⼀段。
⑷云崖:⾼耸⼊云的⼭崖。
⑸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样。
⑹万⽔千⼭:这⾥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数,⽔⽆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⑺等闲:平常,不放在眼⾥。
⑻⼤渡:指⼤渡河。
⑼铁索:⼤渡河上泸定桥,它是⽤⼗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⑽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岭、⼤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东、⼴西四省边境。
⑾逶迤:绵延曲折的样⼦。
⑿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浪花。
⒀五岭逶迤腾细浪:⼤庾、骑⽥、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东、⼴西四省之间。
《七律·长征》赏析体会

《七律·长征》赏析体会《七律·长征》是一首描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著名诗篇,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和体会:1、诗词格律与语言风格:《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遵循律诗的韵律和格律,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语言上,毛泽东运用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长征中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2、主题与意境:这首诗的主题突出,以长征为背景,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奋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通过描绘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种种艰辛,展现了他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品质。
3、艺术手法与修辞: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比如在颔联中,他运用了对仗和比喻的手法,将“五岭”比作“细浪”,将“乌蒙山”比作“泥丸”,这种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精神。
4、个人感受与启示:在阅读《七律·长征》的过程中,我深深被红军的英勇事迹所感动。
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让我认识到,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乐观、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七律·长征》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浓郁情感的诗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
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5、文学赏析《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七律长征》赏析《七律长征》赏析《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
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
何等轻松!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诗人既不叹息过去的困难,当然也不必写出后边的困难。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
在开篇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全诗高度概括,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它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周美翀。
经典赏析:《七律·长征》

经典赏析:《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经典赏析:《七律·长征》,欢迎大家阅读!《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⑶,万水千山只等闲⑷。
五岭⑸逶迤⑹腾细浪⑺,乌蒙⑻磅礴走泥丸⑼。
金沙⑽水拍云崖暖⑾,大渡桥⑿横铁索⒀寒⒁。
更喜岷山⒂千里雪,三军⒃过后尽开颜⒄。
词句注释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⑶难:艰难险阻。
⑷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⑸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⑺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⑻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⑽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⑾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七律长征的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解读

《七律长征》是一篇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作者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本句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本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本句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
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本句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诗人蔑视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
何等轻松!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句是全诗的高潮,也是对首联的回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赏析篇一:毛泽东诗词赏析《七律·长征》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1943年7月1日东北出版的杂志《知识7卷6期(总42期〉上。
建国后又发表在1957年4诗刊)1月号。
[注释][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律诗的“律”,为古代“正声音之器”,即正音之标准,亦有规律之意。
律诗是有一定规格的,因此,亦称为“格律诗”,这种诗也称为“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是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它始见于南北朝,完成于唐代。
作者必按照它的规格去作,不能自由地越出它的规格范围,因此,才称之为律诗。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
首先,要求有固定字数。
五言律诗,全首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
七言律诗‘全酋人句,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个字。
其次,要求有固定的平仄形式。
不管五言或七言,都有仄起和平起两种格式。
其三,要求用韵,五律要求:第一、三、五、七句末入韵,第二、四、六、八句入韵,一般情况,第一句不入韵,但个别的也有入韵的,七律:第三、三、七句不入韵,第一、二、四、六、八句入韵。
但也有个别的第一句不入韵的,其四,要求对仗。
一般是中间两联(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要求对仗。
[等闲]平常,无足轻重之意。
[五岭]总称南岭,包括大庾(yǔ)岭、骑四岭、萌渚(zhú)岭、都庞(páng)岭和越城岭。
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之间。
[逶迤](wēi yí),别作“逶迆”或“委蛇”。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祥子。
如《淮南子》:“河逶迆故能远。
”[乌蒙]山名。
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和贵州省西部交界处。
海拔约二干三百米。
有十二座山峰,蜿蜒不断七十余里,主峰在云南,统称乌蒙山脉。
北临金沙江,悬崖峭壁,山势雄伟。
[磅礡](páng bó),广大无边、气势雄伟之意。
如陆机诗:“磅礡立四极,穹隆放苍天。
”[泥丸]小泥球。
[金沙]指金沙江。
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至四川省宜宾的一段江水。
据云,因产金沙而得名(或说因江沙色如黄金得名)。
[云崖]高耸入云的陡峭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源出于四川、青海两省交界的果洛山,上游叫大金川,南流再折而向北,流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长1200公里。
两岸高山峻岭,水流湍急,其险恶与乌江和金沙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桥头碑上刻两行诗句:“泸定桥边万重山,高耸入云千里长。
”[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位于泸定县西,泸定桥是由四川通往西藏的要道。
[铁索]横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长约三十丈,是用十三根粗铁链,固定在两岸上的悬崖峭壁上凌空架成。
因此,泸定桥也叫铁索桥。
“铁索”即指十三根粗铁链而言。
铁索上铺木板,下距水面数十丈,形势极其险要。
[岷山]岷(mín)山,绵延于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省之间的山脉,是北岭的一段。
岷江即源出于此。
岷山山脉的最高峰在海拔五千公尺以上,山顶终年职雪,故居民又称之为大雪山。
山上空气稀薄,行人极少。
[三军]古时军队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为主军。
以后泛指整个军队。
此处“三军”是指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而言的。
[赏析]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挽救中华民族。
解放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ú)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九?一八”后,日本军国主义战领了东北三省及热河,1935年又向华北地区发动了新的进攻。
此时,蒋介石不但不抗击日本军国主义来保家卫国,反而继续采取“不抵抗”政策。
而且积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聚集大量兵力进攻北上抗日的红军,镇压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因此,红军为了达到北上抗日的目的,尽可能躲开敌人的进攻,保全实力。
不惜绕远路,爬高山,越峻岭,多少悬崖峭壁都踩在红军脚下,多少急流险滩都被红军飞越。
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福建、江西、广东。
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
毛浑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曾这样说:“??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事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这里以准确而有力的描写和评述,揭示了长征的伟大意义。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诗中生动、形象、概括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那种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红军不伯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头两句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和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这是对长征的战斗历程相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
在整个过程中遇到了无数个艰难险阻,天上有儿十架敌机不住地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同时党内还有“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和破坏。
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
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
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或“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在话下”等意)“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
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在红军看来。
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
这是多么新颖的比喻!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为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那佯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想象奇特,夸张已极。
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
两个动词“腾”和“走”,使静的高山峻岭跃然纸上,换句话说,就是把死的东西写活了。
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强渡大渡河时的困难就更大了。
五月下旬,红军到达了极为险恶的大渡河畔。
当时的情况十分火急,前面有敌人重兵扼守的大河拦路,后边有几十万敌军猛追。
两岸都是悬隘峭壁,河床里到处是游涡和暗礁,水流湍急,如万马奔腾,咆哮震耳。
剩下的只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长三十丈,距水面高数十丈,由十三根铁索架成的泸定桥。
铁索上的桥握板被敌人撤掉,桥头又被敌人以重兵把守,怎样才能渡河呢?这并没有难倒红军,他们由党员和积极分于组成突击队,在红军炮火的掩护下,手攀铁栏,脚绕铁索,这样爬过三十丈长。
距水面几十丈高的铁链桥,冲向对岸,打退敌人,大部队以迅雷不且掩耳之势,迅速过河。
获得长征途中又一个伟大胜利。
蒋介右妄想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破产了。
飞夺泸定桥和巧渡金沙江不同,这是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战斗的场面。
诗中用一个“寒”字。
显然不是对时令说的,这时应比渡金沙江时还要“暖”才对,但这里却写“寒”字。
主要写人的感受。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这个胜利可真是来之不易呀!事后想,真是有些让人心里发冷啊!作者用这个“寒”字,既烘托了险恶的自然再境,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又反衬了红军战士那种奋不顾身、勇往向前、战胜困难的英雄形象。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战士特别喜爱峰峦叠嶂岷山上的千里积雪,全军越过去以后,可以说是人人欢天喜地、笑逐颜开。
继强渡大渡河之后,卫翻过几座大雪山,走过人迹罕至、遍布沼泽的大草地。
现在又跨过终年积雪的岷山,眼看就要完成最艰苦的行程,离陕北革命根据地已经不远了。
不仅甩掉了身后的几十万追兵,而且又摆脱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具有这种心情的红军战士,怎能不欢欣鼓舞、欣喜若汪呢?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句中的“更喜”和“尽开颜”。
与诗的开头两句中的“不怕”和“只等闲”相呼应。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对长征战斗过程的高度艺术概括,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
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很强。
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的对仗又十分严谨、工整,如“五岭”对“乌蒙”。
“遥远”对“磅礡”,“腾”对“走”,“细浪”对“泥丸”,“金沙”对“大渡”,”水拍“对”桥横”,“云崖”对“铁索”,“暖”对“寒”。
此外,又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艰险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的英雄气概。
篇二: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赏析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赏析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
而《七律·长征》正是对这一伟大壮举的生动写照和热情讴歌。
在诗中,毛泽东以史诗性的笔触,形象地概括了长征的光辉历程,突出表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工农红军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
全篇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闪耀着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是一部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
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宗明义,笼罩全篇。
诗人用强烈对比的手法,一方面用“远”、“难”、“万水千山”等词语突出长征之难,另一方面用“不怕”、“只等闲”突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困难的乐观豪迈的精神。
“不怕”,尤其是“只等闲”,形成了全诗的主旋律。
颔联、颈联,承接首联,具体写“万水千山”,依次展开几幅有代表性的场景,结构严谨,对仗工丽。
颔联接“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以“逶迤”、“磅礴”极言其巍峨险峻,突现征途之“难”。
又以“腾细浪”、“走泥丸”极言其渺小些微,与首联之“不怕”、“只等闲”暗相关合。
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视通千里”、“心游万仞”,驰骋想象,诗思纵横。
逶迤千里的五岭、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腾”起的一道道“细浪”,滚动(“走”)的一颗颗小泥团!那还有什么可“怕”的!怎么不叫人“等闲”视之呢!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概!也只有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作为三军统帅和伟大诗人的毛泽东,才有此等胸怀、此等气概!至于围追堵截、疲于奔命、气急败坏的敌人,还值得一提吗?颈联接“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描绘了两个经典战例,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
“金沙水拍”一动,“大渡桥横”一静。
“巧渡金沙江”,是“智取”,显示了红军机智灵动、游刃有余的高超的战斗艺术,所以用“暖”来表现;“飞夺泸定桥”,是“强攻”,经历了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所以用“寒”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