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
尽管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但是,在实践中二者被整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更有效的服务手段。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有了直接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人格和智力的主要测量工具。
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
行为主义者认为,除了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上旧的行为。
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
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所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
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
阿德勒认为,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人类行为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
而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
这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
而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
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认知学派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
心理学理论与心理辅导方法大全
心理学理论与心理辅导方法大全引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通过理论和实践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心理辅导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辅导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一、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种将认知过程和行为相结合的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互影响。
在心理辅导中,认知行为理论通常被用于帮助人们发现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通过认识到自己的思维错误和消极行为,个体可以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的目标。
二、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是一种注重个体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和自由意志。
人本主义心理辅导方法通常关注个体的内在需求和目标,通过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倾听,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幸福。
三、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在心理辅导中,精神分析理论常常被用于探索和解析个体的潜意识冲突和动机。
通过分析个体的梦境、回忆和情感表达,帮助人们理解和缓解内心的冲突,实现自我和心理的平衡。
四、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一种基于行为原则的心理辅导方法,它注重改变人的具体行为。
在行为疗法中,个体被鼓励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状态。
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和制定行动计划,帮助人们逐步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模式,培养积极的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稳定性。
五、解决问题疗法解决问题疗法是一种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心理辅导方法。
在解决问题疗法中,个体被鼓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源,通过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和制定实施计划来改变现状。
通过引导个体主动面对问题和寻求解决办法,解决问题疗法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应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
结论:心理学理论和心理辅导方法为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和促进个人成长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指导。
通过了解和应用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辅导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个人心理健康和幸福。
(完整版)第三章 认知行为理论
第三章认知行为理论第一节理论背景一.行为主义理论与行为治疗技术1.行为主义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2)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3)可得性无助(4)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5)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2。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二。
认知学派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
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
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人的认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可以相互改变。
三.认知行为理论1。
基本观点:①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者中介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个人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②认知行为的形成受“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为发出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二十按照既定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不假思索的行动。
③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注重在认知与外在环境间的互动2.代表性的理论(1)艾利斯情绪治疗理论A、引发的事件;B、新年系统;C、认知情绪和行为(身心反应);D、治疗措施;E、效果(期望的结果);F、feeling①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②C不是由A本身引发,二十由这一事件个体的B引起,应通过D取得E从而产生F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核心观点: 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非利性化信念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之极(2)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①基本观点: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强调观察学习或模式学习②交互决定论③自我调节理论④自我效能理论(3) 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4) 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经验→功能失调性假设→重大生活事件→假设被激活→页面自动性思维→抑郁症各种症状(5 )谢尔登/贝克贝克:认知疗法理论谢尔登:认知行为评测谢尔登: ①评测—是认知行为理论的关键部分,他依赖于对行为顺序的详细理解②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持续强化、塑造消退、间接性强化的定数性间隔、时间定数性间隔贝克: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表现: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主义、强制性、寻求赞美、依赖性、自主性、认知抉择*抑郁症:自我消极归因对个人经历和周遭世界的消极观,解释自己的缺陷对未来干活前途的悲观*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第二节认知行为理论的事物原则及在实务中的应用一。
认论知行为理论的不足
认论知行为理论的不足认知疗法与合理情绪行为疗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两者都是主动的、指示性的、短期的、关注当前的、合作性的、结构性的方法。
这些认知行为理论既有优点也有不足。
认知行为理论的不足:1、认知行为理论过于忽视早期创伤对于情绪的影响,认为对过去的探索在帮助来访者改变错误的思维和行为方面是无效的。
所以,这种只能消除症状而不能探索形成症状的潜在原因、忽略无意识因素的作用以及忽视情感的作用治疗。
这种疗法可以使来访者感觉好些,但很少能真正帮助他们彻底治愈。
2、认知行为咨询师不鼓励情绪的宣泄,或在情绪上重新体验痛苦的事件。
其实,如果来访者表达了他们当前的情感,认知行为理论就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让来访者重新体验过去未完成的事情和童年经历同样可以发挥非常大的治疗功效。
3、由于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所以咨询师的训练水平、知识、技能、理解力和判断力等都非常重要。
咨询师必须能够准确察觉出什么时候与来访者进行对抗以及达到什么程度,一个未经训练的认知行为咨询师可能把治疗看成是通过劝导、灌输、建议、教育等而使来访者放弃抗拒。
有些心理咨询师可能会错误地使用REBT,把它变成一个“疗效迅速的灵丹妙药”——告诉来访者他们怎么了,以及他们怎样能够得到最好的改变。
4、REBT是一种对抗性疗法,经常是高度指示性的、说服性的和对抗性的。
REBT治疗师可能会错误地使用他们的权力,把自认为的合理性思维观点强加给来访者。
埃利斯也承认来访者可能会感觉是被迫接受治疗师给予他们的目标和价值观,而不是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指导下行动。
由于这一理论的指导性质,了解自己并小心避免把自己的生活哲学强加于来访者,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就变得尤其重要。
因为咨询师通过使用劝导而拥有大量的权力,所以与指示性较少的理论相比,心理伤害在REBT中更可能发生。
此外,这种权力的不平衡可能会破坏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合作性关系,而合作关系是治疗成功所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整合而来的。
尽管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但是在实践中二者常被整合在一起,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更有效的理论视角和服务途径。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只关注人的外显行为。
行为主义者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分道扬镳。
阿德勒认为,将人格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人类行为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
而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这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
由此,认知因素在人行为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认识。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认知行为理论的又一个理论高峰。
班杜拉从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该理论指出,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是经由观察其他人或从事学习得来的。
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
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①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1.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
在认知理论的理论脉络之下,贝克首先提出了认知治疗模式,艾利斯则发展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德莱顿则发展出一套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模式。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1913 —1930 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2.1930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一一应答性反射(S (刺激)型)操作性行为一一操作性反射(R (反应)型)S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f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社会工作》课件——5认知行为理论
22
6
理论背景
思想来源 心理学、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存在主义、人本
主义等思想
理论性质
折中,线性(ABC模式);个人主义-改良主义 (维护或改善)
萌芽时期 19世纪50年代
兴盛时期 19世纪70年代
第5章 认知/行为理论
22
1
小组报告
• 第一组:焦点解决理论 • 第二组:精神分析理论 • 第三组:ABC性格理论 • 第四组:社会支持理论 • 第五组:叙事治疗法 • 第六组:任务中心模式 • 第七组:人本主义理论 • 第八组:社会心理暨社会学派 • 第九组:社会建构 • 第十组:危机干预理论
22
2.强调干预的本质和结果是在于协助案主自 助和自立,坚持案主自主和自决的精神。
22
15
合作关系下的单向性协助关系 工作 关系
工作者 角 色 带领者、指导者
22
16
主要集中在个人层次的改变上,运用各种介入 手法旨在改变案主个人的不恰当的认知
其具体过程包括
一是情景分析 运用的层次 二是认知改变
三是行为干预
• 19世纪80年代,重视学习和压力因应的情绪调试过程;
• 19世纪90年代,以折衷和整合模式为特色,重视行为、认知 及情绪三者之间的关系,以Dryden的理性情绪行为治疗为主 要的代表。
22
8
认知行为理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本体论 认识论
唯实论 客观实证主义
主张假设检验和坚持自然科学一样的严谨性。认
改变过程 能情绪及行为的错误概念、信念、扭曲的认知、非理性的自
我对话,是改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工作。
社会工作理论第二节 认知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脉络
操作性制约
操作制约的第一位研究者是爱德华·桑代克(1874-1949),桑代 克观察他的猫试图逃出他所设计的迷箱的行为。第一次猫花了很 长时间才从箱子里逃出。有了经验之后,无效的行为出现频率逐 渐减少,而成功的行为出现频率则逐渐增加,此外猫成功逃出迷 箱所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桑代克的效果律中解释,成功的行 为产生满足的结果,而这种结果经由经验被“印入”(stamped in),使得成功行为的出现增加。失败的行为则产生厌恶结果, 因而被剔除(stamped out),造成失败行为的出现频率减少。 简单的说,某些结果能够增强行为,而某些结果能够减弱行为。 斯金纳(1904-1990)以桑代克的理论作为基础,建立了关于增 强、惩罚与消弱的详细的操作制约理论。
认知包含三个层面:自动思维、条件性假设、 核心信念
自动思维:是自发出现的,个体没有进过努力 和选择
在心理障碍中,自动思维往往是扭曲的、极端 的或不正确的
认知
自动思维
认知错误3个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 (demandingness)
过分概括化 (overgeneralization)
糟糕至极 (awflizing)
正向惩罚 - 在进行某个行为之后,增加对象厌恶的刺激,并使该行为的 出现频率减少。例如在某个行为之后,以电击或噪音作为刺激,造成该 行为出现频率减少。又称为第一型惩罚。
负向惩罚- 在进行某个行为之后,减少对象喜爱的刺激,并使该行为的 出现频率减少。例如在小孩进行某个行为之后,以拿走小孩的玩具作为 刺激,造成小孩进行该行为的频率减少。又称为第二型惩罚。
经典条件反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 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 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的三个层次——更深层次的条件性假设
条件性假设
● 这是人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些基 本信念,它们通常是隐含的、不自觉的、 不经过检验的,而且往往会导致情绪上 的困扰和行为上的问题。
● 形式:“如果……就……”
认知的三个层次——最深层次的图式或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
这是人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它们通常是无意识的、 不可动摇的、不容置疑的,而且往往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核心信 念通常是关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些基本性质和规律的信念。
• 图式是关于个体如何看待他们对世界对
人对事件和环境的重要信念和假设。 • 基本的认知图式是积极的(适应的)或消极的
(不适应的)。 P77 图式的五个因子
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中的具体流派通常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它们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原则, 并针对特定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艾丽斯(Albert Ellis):20世纪 50年代创立理性情绪治疗,即 著名的ABC理论。 该疗法着重于通过挑战和改变 不合理的信念和态度来解决情 绪和行为问题。
阿尔伯特-埃利斯 理性情绪疗法的提出者
“人们之所以烦恼,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 而是因为他们对事情的看法……”
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不是由于某 一激发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 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 产生的错误信念所直接引起,这种错误信 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认知治疗——ABC人格理论
• 视觉刺激:亚历克斯被束缚在一个特殊的椅子上,使他无法移动。他被强行迫视 观看一系列令人作呕的暴力画面和镜头,同时他接受药物注射。
• 音乐疗法:亚历克斯被迫听取巴赫和贝多芬等经典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与他犯罪 行为相关联,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条件反射制造出极度不适感,从而使他对该 音乐产生条件性恐惧。
认知行为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行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
心理学基础知识认知和行为的基本原理
心理学基础知识认知和行为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认知和行为的基本原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人类的思维、感情、行为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认知和行为是两个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学中认知和行为的基本原理,并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一、认知的基本原理认知是指人类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理解、记忆和思维过程。
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及其表现的机制和规律,以下是认知的基本原理:1. 信息加工:人类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过程。
信息从感官输入到大脑,经过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环节进行加工。
2. 认知结构: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以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在。
认知结构包括概念、语言、图像等,它们在认知过程中相互关联和作用。
3. 情感与认知:情感对认知过程有影响,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认知的进行,而消极的情感则可能干扰认知的发展。
4. 人类的认知能力: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能力差异,认知能力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解决问题和判断等。
二、行为的基本原理行为是人类对内外刺激做出的反应或动作,行为心理学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以下是行为的基本原理:1. 刺激与反应:外界刺激会引起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刺激可以是来自外界的物理刺激或社会环境的情境刺激。
2. 条件反射:行为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形成和改变。
当一个刺激与一个特定反应多次同时出现时,刺激就会与反应产生联系。
3. 学习与行为:学习是行为改变的重要过程。
通过经验和训练,人类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
4. 动机与目标导向:人们的行为是基于内在动机和追求特定目标的。
动机和目标可以驱动人们进行各种行为。
三、认知和行为的关系认知和行为是相互关联的,人类的认知过程会影响其行为表现,行为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
1. 认知指导行为:人们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认知过程会指导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的选择。
2. 行为反馈认知:行为结果反馈给人们可以影响其对认知过程的评估和调整。
认知行为法的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理论及疗法)
认知行为法的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理论及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建立在人生来具有合理(或直接)思维和不合理(或扭曲)思维潜力的假设之上的。
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认同一个理论模型,即情景/刺激-认知-反应(行为、情绪、生理)。
这个模型表示,认知观念是造成个体行为反应、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的基础。
不同疗法的差异就在于如何看待和处理“认知”这一层面上。
认知行为疗法的共同特点主要是:②假设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是认知功能出现障碍的结果,强调通过认知重建来实现情感和行为的改变。
如,许多学者把常见的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归纳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至极。
贝克(A.T.Beck)把功能失调性假设归为三类:成就(需要成功、高的操作标准)、接纳(被人喜欢、被人爱)和控制(要左右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成为强者等)。
③认知和行为交互作用、互为因果,注重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干预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④关注“此时此地”,活在当下,追求实效,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
ABC理论是合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是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
在ABC理论中,A (Activating event)指诱发性事件;B(Belief)是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C(consequence)是个体对事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结果。
该理论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或自身曾经的成长经历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所以该疗法不主张过多地进行情绪宣泄或者责任外推,这只能让人变得更加无力,而是强调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承担责任,正视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减轻或消除。
埃利斯等人认为合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①自我关怀;②自我指导;③宽容;④接受不确定性;⑤变通性;⑥参与;⑦敢于尝试;⑧自我接受。
合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治疗任务主要可分成两步。
首先是让来访者查找他们依赖于什么样的非理性观念,并认识到推理上的错误。
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启示
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启示引言:在当今社会,成人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技能的快速变迁,成年人必须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对自身行为和环境反馈的认知来调节学习过程。
本文将探讨。
一、激发自信心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中的自我效能观念认为,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程度与他的行为成败有关。
对于成人学习而言,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它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就的信念和自信心。
因此,成人学习者应该意识到并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学会新知识和技能。
教育者和培训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可以通过鼓励和正向反馈来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二、设定具体目标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强调了设定具体目标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成人学习者集中注意力、调动积极性和努力学习。
这要求成人学习者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明确学习的过程和时间安排。
同时,教育者和培训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该尽量提供清晰的指导和目标,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加强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行为和情绪进行观察、评估和调节。
在成人学习中,自我监控可以帮助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进展和困难所在,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教育者和培训师可以引导学习者学会自我监控,通过反思和整理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同时,培养自我监控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成人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持续自我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提供适当反馈在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中,反馈被认为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并对行为进行调整。
为了提高成人学习的效果,教育者和培训师应该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准确和具体的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学习中的错误和进步。
(完整版)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2。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2.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5 认知行为理论
“论证和康复项目”
• Ross等人(1985,1988,1989)在加拿 大设计,被用于威尔士STOP(straight thinking on probation)计划中和英国的 某些地方。 • 包含自我控制技巧、思考技术、社交技巧、受 害者意识、创造性思考、判刑推理,考虑别人 视角,考虑自身给别人造成的影响, 情感管理,给违法者以帮助他人的 体验等。
• 人类的复杂人格可分为七个主要要素: B=行为,指外显的可观察测量的行为; A=情感反应,指情绪、心情与强烈的感觉; S=感官知觉,指五种基本知觉:触觉、味觉、 视觉、听觉、嗅觉。 I=心像,指案主如何看待白己,描述自己; C=认知,指有关形成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 态度及信念的洞察力、哲学观、意见及判断力。 I=人际关系,指与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D=药物、生物功能、营养以及运动, 该要素所包含的不只是药物,同时 考虑个人的饮食习惯和运动型态。
3、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1)操作性技术 ①正增强法。 ②负增强法。 ③差别增强法。 ④消除法。 ⑤反应塑形法。 ⑥惩罚法。 ⑦分解法。
(2)反应性技术
①反制约。 ②系统脱敏法。 第一步:松驰训练。 第二步:订立焦虑层次表。 第三步:进行系统脱敏。 ③嫌恶疗法。 ④暴露疗法。
(3)综合性技术
①自我管理与引导。 自我订约、自我监控、自我酬赏 ②示范法。 现场示范。象征性示范。多重示范。 ③果敢训练。 ④松驰训练法。 第一,深度肌肉松驰法。 第二,直接松弛法。 ⑤多模式治疗法。
• 连续强化 • 间歇强化 ①固定比率程序 ②变动比率程序 ③固定时距程序 ④变动时距程序 ⑤高速率行为辨别强化程序
思考
• 行为治疗模式的贡献及局 限性表现在哪里?
争论
• 担心1:实验是否能够验证心理内部结构这一假设。 • 担心2:只获得在特定机构针对特定案主群体的有限运 用。 • 担心3:技术方法有过多术语、正式程序,以系统方式 进行,不人性。 • 担心4:伦理方面,工作者的意愿强加给案主,可能会 操纵案主,甚至会被权威主义的政治控制所利用。 行为主义社会工作一直很有影响,特别是在 美国。但是主要是在一些特殊机构和针对特 别的问题,其他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sation)。
案主被教会放松的实践技术,或者会被提供其它方式的个人支持。
然后,他们渐渐地引入一个不想要的刺激,使用放松或支持,来对抗他们的焦虑。
☐果敢性训练是另一种技术,适用于缺乏自信的人。
社工帮助他们在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中练习适当的行为方式。
☐应用案例:训练遗尿的儿童。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实务的原始雏型,焦点在于改变影响行为的或然性,产生新的结果。
一些事情发生,即一个先导事件A,它引起行为B,行为B试图解决事件;因为行为B,而产生了后果C。
社工处理的是或然性(contingencies),或然性影响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
后果会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增强或削弱行为。
社会技能训练项目的重要因素
☐指出具体问题,即在案主的行为库(behavioural repertoire)与新行为能帮助填充缺口的方式之间存在差距。
☐把问题分解成小的组成部分或不同阶段。
☐帮助案主辨识那些可能会阻碍他们的错误观点(认知)
☐向案主展示期望的行为(desired behaviour),然后让案主练习。
☐把小行为联结起来,组成更复杂的行为。
☐帮助案主理解如何区分情境,知道在何种情境下应用行为是有用的,在何种情境下是无效的。
☐引入真实生活(real-life)的困难。
☐制定真实生活实践作业,让案主汇报情况。
☐认知行为疗法四种类型:应对技巧,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自我表述(self-verbalisation)”――即给我们自己发一个指示,另一个是由此而产生的行动。
应对情境中出现的困难,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要么是缺乏能力去完成自我表述;
要么是缺乏能力去按照我们的指示行动。
☐Meichenbaum(1985)的压力免疫训练(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 SIT)旨在通过指导案主在困难情境中要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来减轻或预防压力。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
类似任务中心工作模式:鼓励案主“紧盯着”问题,明确问题,想出解决方法,从中选择最好的解决办法,规划实施途径,并检查进展。
☐认知重构,是最有名的认知治疗形式。
它包括贝克的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CT)和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emotive behaviour therapy,REBT,原先称为RET)。
☐结构认知疗法,关注的是案主心理的三个信念“结构”:
中心信念是关于我们自己的假设;
中间信念是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明确描述;
边缘信念是日常行动规划和问题解决策略。
社工把焦点放在引发问题的边缘信念之上,但利用改变的过程,对这些信念的根源进行深层次思想上的探索。
干预行为的技巧
☐两类:反应控制和或然事件管理(contingency management)。
☐反应控制技巧包括模仿、社交技能训练、果敢性训练、各种认知方法,以及诸如系统脱敏之类的技巧。
☐或然事件管理中,需要实现如下潜在目标:
辨识案主运用某种现有行为的频率或力度,并通过强化来增加该行为的频率或力度。
将现有行为朝着期望目标方向塑造。
当坏行为(unwanted behavior)出现过多时,使用下列技巧:
—强化那些与坏行为不相容的好行为(preferred behaviour)
—负强化那些坏行为(如,当案主做出好行为时,撤消负面刺激)
—通过消退来减少频率(即撤除对坏行为的强化)
—惩罚坏行为
改变那些会引发行为的刺激。
评论认知行为理论
☐(1)行为取向和认知取向,两者都是行之有效并得到广泛运用的干预形式。
其有效性得到研究的证明。
一般说来,认知行为治疗的有效性,取决于社工在多大程度能够帮助案主把行为和认知学习推广到普通社会情境之中。
困难是,这需要具备建构行为治疗计划的技巧和经验。
因此,行为治疗只被用在有实力的地方,特别是临床机构中。
☐(2)认知疗法的优点之一,它能在实务中提供明确的、结构化的指导,并经常运用测评工具。
这就给那些对运用新技术缺乏自信的社工以很强的指导。
而缺点在于:在问题较大的情况下,这也会限制社工对案主的问题做出灵活反应。
一个好处是,着眼于特定行为,意味着我们不会给整个人贴上变态的标签(贴标签正是心理动力分析可能会做的)。
不同的行为在不同环境和文化中可能是有其适宜性的。
所以,在学习理论中,来自不同性别和民族文化,并就这些性别和民族文化而言是适宜的行为,是不需改变的。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认知实务因为其有效性和清晰性而得到长足发展。
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其结构化的测评和行为顺序。
☐(3)认知/行为理论的特殊聚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众多的层面没有考虑其中,这使得它在回应人们的多元需要之时有心无力,难以应用到宏观实践的层面。
☐(4)认知取向的治疗强调思维影响情感经验,而实际上情感经验也会影响人们的认知,认知理论对此没有予以重视和回应。
☐(5)行为取向的治疗重视行为的学习或模仿,但行为是在互动的场景下实现的,有时候在控制情景下,学习的行为模式在特定的生活领域并不一定有效。
☐(6)认知、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是复杂的,甚至是难以辨识的,而认知/行为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建立在对三者的交互作用的认识上,这可能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认识。
☐(7)认知/行为治疗显然不适用于那些缺乏认知能力的人。
认知行为理论要点总结
☐认知行为模型的焦点在于定义并解决人们的行为问题,尤其是各种社会恐惧症、焦虑症和抑郁症。
☐谨慎测评和进展监管通常用到行为测量。
☐有效性的研究证据,对理论和实务来说,都是强有力且重要的。
☐重要的技术,都是定义合理且技术化的。
包括反应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和社会技能训练、以及人们信仰系统的认知重构。
☐社会学习技术,例如果断性训练和技巧训练,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作为小组工作的组成部分,并为女性主义实务吸收应用。
☐更多的特定技术被应用于临床之中,且在监督和训练之下使用。
☐认知行为实务模型一直备受争议,因为它们与派争性争议的“何者有效”、专业性争
议的“循证实务”观点相关联。
其潜在的道德问题也受到审慎的关注,这些理论并没有在受科学方法影响较少的东方国家、以及具有大社会工作目标的国家中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