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3
物理实物模型中的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物理实物模型中的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介绍物理实物模型中的波的形成和传播,包括波的定义、波的类型、波的描述、波的传播以及波的干涉等方面。
让学生了解波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波的传播方式等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波的定义和各种类型;2.了解波的描述和波的传播方式;3.了解波的干涉和波的重建;4.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波的描述和波的传播方式;2.波的干涉和波的重建;3.通过实验观察波的传播和干涉等。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演示和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2.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波的传播和干涉等现象;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波的例子,如声波、光波等,引导学生了解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波能够传播?2.讲解波的定义和类型教师讲解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如振幅、波长、频率等,并介绍不同类型的波,如横波、纵波等。
3.讲解波的描述和传播方式教师讲解波的描述方式,如波动方程和波程等,并介绍波的传播方式,如折射、反射以及绕射等。
4.实验观察波的传播和干涉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波的传播和干涉等现象,生动直观地展示波的特点和传播方式。
5.讲解波的干涉和波的重建教师讲解波的干涉和波的重建等现象,如双缝干涉、多普勒效应等,加深学生对波的传播和干涉等的理解。
6.小组讨论和总结学生分组讨论和总结,对前面讲解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作业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理解。
七、教学评价通过实验、小组讨论和总结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波的传播和干涉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和反馈,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
八、拓展通过视频、图表和动画等多媒体资源推荐或引导,让学生了解物理实物模型中波的新发展和应用等。
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案:第十二章第1节波的形成和传播含解析
第1节波的形成和传播1.波的传播过程中,各质点的周期均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
2.波在传播时,是前一质点带动后一质点振动,离波源越远,质点振动越滞后。
3.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4.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叫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纵波。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1.形成原因:以绳波为例(如图12。
1。
1所示)图12。
11(1)可以将绳分成许多小部分,将每一部分看做质点。
(2)在无外来扰动之前,各个质点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各个质点所在的位置称为各自的平衡位置.(3)由于外来的扰动,会引起绳中的某一质点振动,首先振动的这个质点称为波源.(4)由于绳中各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作为波源的质点就带动周围质点振动,并依次带动邻近质点振动,于是振动就在绳中由近及远地传播。
2.介质(1)定义:波借以传播的物质。
(2)特点: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二、横波和纵波定义标识性物理量实物波形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的波(1)波峰:凸起的最高处(2)波谷:凹下的最低处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1)密部:质点分布最密的位置(2)疏部:质点分布最疏的位置三、机械波1.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2.产生条件(1)要有机械振动.(2)要有传播振动的介质。
3.机械波的实质(1)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2)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依靠介质中各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使各相邻质点依次做机械振动来传递波源的能量.1.自主思考——判一判(1)质点的振动位置不断转换即形成波。
(×)(2)在绳波的形成和传播中,所有质点同时运动,同时停止运动。
(×)(3)在绳波的形成和传播中,所有质点的运动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
(×)(4)机械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机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5)横波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纵波只能在气体中传播。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教学难点:1. 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波的多普勒效应。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绳波发生器、波传播演示器等。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波现象,如海浪、声波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波?波有哪些特点?2. 探究波的定义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和实验,总结出波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补充讲解,明确波的分类。
3. 学习波的形成和传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绳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结合课件讲解,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波的形成和传播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学习波的干涉和衍射通过课件和实验,讲解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探究波的多普勒效应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波的多普勒效应,结合课件讲解,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原理。
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波的定义、特点、分类、形成和传播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3. 课后练习:检验学生对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波现象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波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总结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描述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3. 解释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4. 阐述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
5.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波的知识进行分析。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使学生掌握波的分类和常见的波的例子。
1.2 教学内容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波的分类:机械波和电磁波。
常见的机械波:声波、水波等。
常见的电磁波:光波、无线电波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常见的波的例子。
1.4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波、声波等,引导学生思考波的概念。
2. 讲解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连续的波动,传播的能量或信息。
3. 讲解波的分类:机械波和电磁波。
4. 分析常见的机械波和电磁波的例子。
第二章:波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传播原理。
使学生掌握波的传播速度和波长、频率的关系。
波的传播原理:波源的振动传递到波的各个点。
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波的频率和波长无关。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c = λf,其中c为波速,λ为波长,f为频率。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波的传播原理。
采用公式推导法,讲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4 教学步骤1. 复习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讲解波的传播原理:波源的振动传递到波的各个点。
3. 讲解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波的频率和波长无关。
4. 推导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公式:c = λf。
第三章:波的干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干涉现象。
使学生掌握波的干涉条件。
3.2 教学内容波的干涉现象:两个或多个波相遇产生的波的叠加。
波的干涉条件:相干波源,相干介质,恒定的相位差。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波的干涉现象。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波的干涉现象。
1. 复习波的传播原理。
2. 讲解波的干涉现象:两个或多个波相遇产生的波的叠加。
3. 讲解波的干涉条件:相干波源,相干介质,恒定的相位差。
4. 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波的干涉现象。
第四章:波的衍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衍射现象。
使学生掌握波的衍射条件。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示例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示例教学目的1.知道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条件.2.知道机械波的种类——横波和纵波的概念.3.明确一维简谐波的几个特点.教具波动演示仪、绳子、音叉、软弹簧、录像带、微机软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问题1.请同学们归纳以前学过的各种运动形式.问题2.平静的湖面上放一静止的小纸船,怎样使之运动(至少提出两种方式).总结:1.木杆捅2.石头子碰3.在湖边水中投放石子.本节我们学习一种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波动.[板书]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新课教学[演示] 看录像带.使学生对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1)足球比赛中看台上的——人浪.(2)大型团体操——红旗飘飘.(3)艺术体操——长绸舞.[演示](1)抖动长绸.(2)在地面上抖绳子.我们说波在长绸、绳子上传播,下面以抖绳子为例说明绳波的形成过程.[板书]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分析.问题:为什么会在绳上形成波呢?解释:结合微机模拟演示进行.(1)因为绳的各部分存在相互作用,在绳的一端发生振动时,会引起相邻部分发生振动,并依次引起更远的部分发生振动.(2)设想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可以看作质点,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质点1在外力的作用下振动起来以后,带动质点2振动,不过质点2开始振动的时刻比质点1要迟一些.(3)这样依次带动下去,后一个质点总比前一个迟一些开始振动,于是振动逐渐传播开去,从总体上看形成凹凸相间的波.[板书]1.绳子各部分看成许多质点组成,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弹力.2.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后一个质点比前一个质点落后一段时间,质点依次被带动.3.振动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波.[演示]纵波(软弹簧)演示.问题:波在弹簧上的传播和在绳子上的传播(绳波)有什么区别?说明:绳波——各个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波形为凹凸相间的形状.(波峰,波谷)纵波——各个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波形为疏密相间的形状.(疏部,密部)[板书] 二、波的种类(从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上看)1.横波:各个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2.纵波:各个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问题:声波为何种波?[演示]音叉振动产生声波.说明:1.形成过程:振动的音叉,它的叉股向一侧振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叉股向另一侧振动时,这部分空气又变疏,这种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就引起声音的感觉.2.声波为纵波.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问题:请同学们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分析波的产生条件.说明:1.介质——借以传播波的物质.2.波源——保持持续振动的物体.3.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板书] 三、波的产生条件.1.介质——借以传播波的物质.2.波源——保持持续振动的物体.[板书] 四、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问题:波是否只向一个方向传播?说明:1.波向四面八方传播,空间立体化.2.本章研究由简谐振动而在一条直线上形成的波称一维简谐波.问题:一维简谐波有何特点?[板书] 五、一维简谐波特点:问题: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离波源不同远近的质点振动情况有何区别?[板书] 1.各质点振幅、周期相同且和波源相同.2.沿波的传播方向上,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越滞后.问题:各质点沿波的传播方向是否移动?[板书] 3.各质点只在自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问题:小船由静止运动起来且做简谐振动说明了什么?[板书] 4.波向外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和能量.●巩固练习1.机械振动在________传播形成机械波,它是传播________的一种方式.机械彼的产生条件是(1)________(2)________.2.从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上看,机械波分为横渡和纵波.横波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波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业复习本节课文,明确波的形成过程和波的种类及一维简谐波的特点.参考题1.关于机械波的论述,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在机械波的形成过程中,介质中的质点随波一起发生迁移B.介质中的质点不随波一起发生迁移,只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沿波的传播方向往复振动C.机械波传播的是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D.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是相同的2.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B.有机械振动必有机械波C.振源的振动速度和波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D.如果振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的波动也就立即停止说明1.本节的重点是波的形成过程分析.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和演示来完成.在教学中应注意师生双边活动,注意引导.2.做好演示是本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3.结合微机模拟演示绳波的形成过程的图示,既是理解本节内容又是学习后几节内容的基础,一定要认真对待.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吴文华。
心理学中的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心理学中的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引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学科,而波是指在物质或场的传递中出现的规律性变化。
在心理学中,波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现象,它包含思想、情感、行为和生理等层面,具有摇荡传播的性质。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的波的形成和传播,以及如何运用这一概念来理解人类心理现象。
一、波的概念和特性在心理学中,波被定义为一种在神经体现层面上的反应模式。
波的特性包括:1.周期:波是有周期的,即会在一定时间内重复发生。
2.幅度:波的幅度代表了波峰或波谷的高度,也就是波的大小。
3.频率:波的频率是指波在单位时间内重复出现的次数。
4.传播速度:波的传播速度可以被测量,通常是以距离和时间为单位。
二、波的形成和传播波的形成和传播是复杂的过程,涉及了大量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在大脑中,电信号和神经递质的释放会产生波形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在整个大脑中传播。
1.波的形成波的形成是由大脑中神经元的电化学反应导致的。
当神经元产生电化学信号(动作电位)时,这些信号将从胞体膜向轴突传递。
在轴突端,信号通过神经递质释放进入相邻的神经元中。
这种电化学活动的产生和传播可以形成波形反应。
2.波的传播波在大脑中的传播是基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当一组神经元产生波形反应时,这些神经元会将信息沿着轴突传播到下游神经元。
这种传播可以通过化学和电信号实现。
三、波的应用在心理学中,波被用来理解人类心理现象,如情绪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发展等。
在以下两个方面中,波的概念已经得到应用。
1.神经科学波常被用在神经科学研究中。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脑电图(EEG)测量大脑中的电活动并检测波的产生。
这种测量可以帮助了解某些疾病或异常情况下大脑中的活动。
2.心理治疗波也可以应用于心理治疗中。
例如,通过在脑中引导波的形成和传播,可以减轻焦虑和压力等情绪问题。
这种方法被称为神经反馈治疗。
结论波在心理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概念。
它代表了思想、情感、行为和生理等层面的反应模式,并表现为摇荡传播的性质。
高中物理选修3-4-波的形成和传播
波的形成和传播知识集结知识元波的形成和传播知识讲解波的形成与传播1.机械波的产生(1)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叫做机械波。
(2)产生条件:波源和介质。
(3)产生过程: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振动都受它前一个质点的带动而做受迫振动,对简谐波而言各质点振动的振幅和周期都相同,各质点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2.机械波的特点(1)介质依存性:机械波离不开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机械波。
(2)能量信息性: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因此机械波可以传递能量、传递信息。
(3)传播不移性: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定向迁移。
(4)时空重复性: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不断地重复着振源的振动形式。
(5)周期、频率同源性:介质(包括在不同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都等于振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而且在传播过程中保持稳定。
(6)起振同向性:各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与振源开始振动的方向相同。
机械波的分类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凸起的最高处叫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波谷.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纵波.质点分布密的部分叫密部,分布疏的部分叫疏部.3.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横波纵波概念在波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这种波叫横波在波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这种波叫纵波介质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声波是纵波特征在波动中交替、间隔出现波峰和波谷在波动中交替、间隔出现密部和疏部.振动与波动的关系类别振动波动运动现象振动是单个质点所表现出的周而复始的运动现象波动是质点群联合起来表现出的周而复始的运动现象运动成因质点由于某种原因离开平衡位置,同时受到指向平衡位置的力——回复力的作用介质中质点受到相邻质点的扰动而随着运动,并将振动形式由近及远的传播开,各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弹力联系(1)振动是波动的起因,波动是振动的传播(2)有波动一定有振动,有振动不一定有波动(3)波动的周期等于质点振动的周期5.振动与波动的区别(1)从运动对象看:①振动是一个质点或物体以平衡位置为中心的往复运动.②波动是在波源的带动下,介质中大量质点依次发生振动而形成的集体运动.(2)从运动原因看:①振动是由于质点受回复力作用的结果.②波动是由于介质中相邻质点的带动的结果.(3)从能量变化看:①振动系统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对简谐运动来说,转化过程中总机械能保持不变.②波传播过程中,介质里每一振动质点的动能和势能同时达到最大,同时达到最小,质点的机械能在最大与最小值之间变化,而每个质点在不断地吸收和放出能量,因而波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的传播过程.例题精讲波的形成和传播例1.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
6选修3-4 第十二章 机械波-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我们接触到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关波的例子,水波、声波、地震波等等。
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
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
二、知识讲解课程引入:我们之前学过的直线运用、圆周运动一样,都是我们自然界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
我们把水波、绳波、声波这些波动都叫做机械波,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机械波的知识。
首先一起来学习机械波的第一节内容:波的形成和传播。
绳波的演示:将绳子的一端固定,用手握住绳子的另一端抖动绳子,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绳子上传播。
用手抖动绳子为绳子动起来提供动力和能量,所以从刚才的现象中我们可以知道:要形成人浪的波动,就要让一名同学先运动,他就是波形成的一个必备条件,同理手也是绳波形成的条件,我们把这个条件叫做波源。
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波源空气作为一种有弹性的物质,可以传递来自声源的作用力,将振动最终传播到耳中,使我们听到声音。
我们把像空气这种能够传递相互作用的物质叫做介质。
因此波形成的另一个必备条件是:介质只要具备了波产生的两个条件:波源与介质,波就可以产生了。
波源的振动带动和它相连的介质的振动。
而由于介质能发生相互作用,使得与这部分相连的部分也开始振动,依次传递便形成了波。
1、从振动的先后角度来看,沿波的传播方向,介质中各质点由波源开始由近及远依次开始振动;2、对于介质中的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做机械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这说明波传播的不是介质中的各质点,那传播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的只是前一个质点的振动会依次传递给后面的质点,所以波传播的是波源的振动形式。
3、由于振动是有能量的,所以传播的也是能量。
考点/易错点3、机械波的分类波的方向与振动方向相互垂直;弹簧波传播的方向与振动方向相互平行,我们把像绳波这样,波传播的方向与振动方向相互垂直的波,叫做横波;把像弹簧波这样,波传播的方向与振动方向相互平行的波,叫做纵波。
选修3-4《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学科:物理授课教师:姜恩海授课班级:高二(3)班一、教材分析《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机械波的形成过程,机械波的分类,可以说课程内容比较简单。
本节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波动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②知道什么是横波和纵波,知道波峰、波谷和密部和疏部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波动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教具实验探索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需要准备绳子、波动演示箱。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问:什么是机械振动?什么是简谐运动?学生答: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简谐运动: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力的作用下的振动.(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向平静水中,投石子会看到什么现象?以石子击水点为中心,振动(波浪)远离中心向四周传播,直到很远。
[演示]绳子一端固定,手拿另一端水平拉直,上下抖动.看到什么现象?(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在这两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接触到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关波的例子。
(学生举例,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感触波的存在,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会列举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
教师启发,大家听说过地震吗?学生会想到地震波。
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
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现在学习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波产生的条件:① 振源:激发波动的振动系统(也称波源)②介质:波借以传播的物质波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波形?波传播的是什么呢?(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波的形成和传播实验(一)理论分析:(以绳波为例,用白纸和磁铁演示,引导同学们动手画出相对应波形图)设想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可以看成质点,质点与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教案:波的形成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解决与波相关的问题,如波的速度、频率等计算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波的定义、性质和传播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波的传播和形成过程中的原理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波浪拍岸的视频,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波的形成和传播是如何发生的。
2.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波的定义和性质:波是能量传播的方式,具有传播速度、频率和波长等特性。
(2)分析波的形成过程:波的形成是由于互相作用的粒子产生能量传递。
如水波是由于风力使水颗粒上下移动而形成的。
(3)讲解波的传播过程:波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介质上的粒子会作周期性的振动,通过相邻粒子传递能量,形成连锁反应。
3.案例分析与解答(25分钟)提供几个与波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波的传播速度、频率等概念的计算方法。
4.实验探究(35分钟)安排一个小组实验,用弹簧和波浪机模拟波的传播过程。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观察和比较波的传播速度和波长的变化,进一步理解波的传播原理。
5.总结与拓展(15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拓展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如机械波在空气、水、固体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频率的差异。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波的定义和性质,了解了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原理。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深化了对波的理解。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波的分类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视频、知识讲解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的理解。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实验探究的环节不能够充分展开,下次课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成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白用语言交流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等生活中的机械波.(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建议本节重点是理解形成机械波的物理过程;学习中掌握振动质点的运动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知道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是波形不同,横波有波峰、波谷,而纵波有疏部和密部.认真分析下列问题:1、机械波能离开媒质向外传播吗?(解答)不能.机械波一定要依赖媒质才能传播,若没有媒质,相邻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就不能发生,前一个质点就不能带动后一质点振动,所以振动形式无法传播出去.2、日常生活中,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人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呢?(解答)不能.向水中投入石块,水面受到石块的撞击开始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去.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水波向四周传播而水只是上下振动并不向外迁移,所以球也仅仅是上下振动而不会向岸边运动.教学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教学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教学用具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并用课件展示。
2、横波、纵波演示仪;并用课件展示.3、用幻灯展示机械波。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我们已学习过机械振动,它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演示——水波:教师用幻灯机做实验:使平静的水面振动,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教师提问:水波离开水能看到上面的现象吗?绳波离开绳行吗?学生回答:不行。
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教科版选修3-4教案
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教科版选修3-4教案一、课堂目标1.理解机械波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2.了解常见的机械波类型,如横波和纵波;3.掌握波的图像表示方法,如波的实物图和波形图;4.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机械波的特性。
二、教学重点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2.横波和纵波的特征和区别;3.波的图像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分析机械波的特性;2.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机械波;3.如何绘制波的图像表示方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案例分析;3.实验演示。
五、教学内容1. 机械波的定义和特征机械波是指以弹性介质为媒介的波动,在传播过程中介质内质点做的振动是被逐渐传递的,而介质本身并没有向远处传递。
机械波的有一系列特征,如振幅、波长、周期、频率等,它们都是衡量机械波的重要指标。
2.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符合一定规律,如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反射、波的折射等。
课堂上将通过实例演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规律,并掌握其应用方法。
3. 横波和纵波的特征和区别横波和纵波是机械波的两种基本类型,它们在传播过程中的介质颗粒振动方向不同。
横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于颗粒振动方向,而纵波的传播方向和颗粒振动方向相同。
学生需要深刻理解横波和纵波的特征和区别,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4. 波的图像表示方法波的图像表示方法有很多种,如波的实物图、波形图等。
这些图像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波的特性,并能够进行波的分析和计算。
5. 实验演示实验演示是本次课堂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数据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波的特性,并能够深入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实施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实验设备(如弹簧振子)、课件资料等;2.课堂教学: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对机械波的认识和理解;3.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波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波的传播教案
高中物理波的传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波的定义和特性。
2. 掌握波的传播方式和行为。
3. 初步了解波的传播规律。
4. 进一步认识波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波的定义和特性。
2. 波的传播方式和行为。
教学难点:1. 波的传播规律。
2. 波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2. 实验器材:弹簧、绳子、波箱等3. 课件和教材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波?波有哪些特性?”2. 让学生思考两分钟,然后进行讨论。
二、讲解波的定义和特性1. 通过PPT介绍波的概念和性质。
2. 解释波的分类和特性。
3. 带领学生观看波的传播实验,并让他们总结波的传播方式和行为。
三、实验探究1. 将弹簧两端固定在支架上,让一名学生拉动其中一端,观察波在弹簧上的传播过程。
2. 利用波箱产生波,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波的传播行为。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测,总结不同波的传播规律。
四、巩固提升1. 分组讨论:学生自行分组,讨论波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汇报成果: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结果。
五、课堂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波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他们的疑惑。
六、作业布置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今天学习内容,写出波的传播方式和行为。
2. 提醒学生认真复习,做好下节课的准备。
七、课后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表现情况反思本节课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学生可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计划。
高中物理教案: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
高中物理教案: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一、引言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机械波的基本特征、产生原因和传播规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提供相应教案。
二、机械波的产生1. 机械波的定义和特征a. 机械波是指由质点振动引起周围介质中物理量的连续传递。
b. 机械波有振幅、频率、周期等基本特征。
2. 机械波的形成条件a. 振源:通过周期性振动或冲击运动使介质发生变形。
b. 弹性介质:有弹簧性或柔软可变形。
3. 产生常见机械波单元a. 弹性体波单元:例如弦上的驻立波。
i. 相速度对称法进行介绍和推导。
ii. 实验掌握弦上驻立波谐振模式节点与反节点位置规律。
b. 气体波单元:例如空气中的声波。
i. 音叉实验来说明机械波在气体中的传播特点。
三、机械波的传播1. 机械波传播的两种形式a.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能量传递方向相同,例如弹簧上的纵波。
i. 弹簧模型演示纵波产生和传播过程。
b.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能量传递方向垂直,例如水面上的横波。
i. 实验通过水面扬升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2. 机械波的速度和周期a. 速度公式推导:v = λfb. 声速测量实验来理解速度、频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
3. 机械波单元间干涉与叠加a. 干涉、叠加基本概念介绍。
b. 条件反射法进行光在薄膜上干涉模拟实验。
c. Irwin Hall实验:通过使用多个音源演示声音的干涉现象。
四、教案指导1. 教学目标:a. 了解机械波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征。
b. 掌握机械波传播规律,能够计算速度、频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
c. 能够观察和分析机械波单元的干涉和叠加现象。
2. 教学内容:a. 概念讲解:介绍机械波的定义、特征、产生条件等。
b. 实验演示:通过具体实验来观察机械波单元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c. 计算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公式计算速度、频率和波长等相关参数。
实验室中的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实验室中的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掌握波的传播方式和成因。
2.学习波的分析方法,掌握波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3.能够实验室中进行波的实验,观察和测量波的传播和能量传递。
4.探究波的应用,了解波在通讯、探测、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波的特性和传播方式。
2.波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3.波的实验探究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波的实验的操作和数据测量。
2.波的应用的探究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
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资料了解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以及波的传播方式和成因。
2.实验教学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波的传播和能量传递,探究波的特性和计算公式。
3.演示教学法。
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波的应用和实际效果。
五、教学内容1.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波的传播方式和成因。
3.质点振动和机械波的传播。
4.声波的传播和测量。
5.光波的传播和应用。
6.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
七、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话题通过课堂问答和图像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以及波的传播方式和成因。
步骤二:授课讲解介绍质点振动和机械波的传播情况,让学生了解波的传播方式和成因,同时学习波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步骤三:实验操作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观察和测量波的传播和能量传递,了解波的特性和计算公式。
步骤四:波的应用介绍波的应用,了解波在通讯、探测、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实际效果。
步骤五:教学总结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对波的形成和传播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加深对波的应用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学生实验操作和讨论。
评价内容:学生能否正确观察和测量波的传播和能量传递,分析波的特性和计算公式,了解波的应用和实际效果。
九、教学资源1.音响设备和振动实验装置。
2.实验数据记录表和计算器。
3.图像资料和实验操作指南。
十、教学建议1.学习资料的制作要详细有条理,整合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
2.实验操作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避免操作不当导致事故。
显微镜下的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本节课题目:显微镜下的波的形成和传播一、课程目标:1.了解波的基本概念,了解波的种类、特征及性质;2.了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3.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了解质点振动的波动传播过程;4.体验和感受波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加深对波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波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原理。
三、教学难点:理解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的物理原因,观察和理解显微镜下的物体形态。
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验和思考创新。
五、教学内容:1.波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课前预习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及学习内容进行预习,例如声波的传播、钢琴弦的震动等。
(2)课堂教学通过具体实例,讲解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如波的定义、分类、频率、波长、振幅等,加深学生对波动现象的理解。
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原理(1)课前预习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物体。
(2)课堂教学讲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其中包括物镜、目镜、光源、镜头、凸透镜等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原理,并能自主调节观察物品的清晰度及放大倍数。
3.质点振动的波动传播过程(1)课前预习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模拟波的传播过程及波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
(2)课堂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波的传播过程,包括波长、振幅、速度、波前、波源等基本概念,并尝试观察和解释波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
四、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波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波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讲解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让学生理解不同种类波动的特点和物理规律。
3.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原理:讲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并尝试观察不同种类物品。
4.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模拟波的传播过程以及波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
5.总结:对本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和问题。
五、课堂实践:本课程需要结合实验和教学技能进行实践教学。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物品,如钢琴弦、吉他弦等,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物品的形态和结构,并尝试用显微镜调节放大倍数和聚焦程度,增加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自信心和实际技能。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2 教学目标1. 理解波的概念;2. 掌握波的分类;3. 了解波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第二章:波的概念2.1 教学内容2.1.1 波的定义波是能量在空间或介质中传播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振动形式的能量传递。
2.1.2 波的特性1. 振幅:波的最大偏离量;2. 周期:波形重复的时间;3. 波长: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4. 频率:单位时间内波的周期数。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3 教学活动2.3.1 讲解波的定义和特性;2.3.2 演示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2.3.3 学生分组讨论波的特性及生活中的实例。
2.4 作业布置课后思考题:1. 波的定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 波的特性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三章:波的分类3.1 教学内容3.1.1 机械波1. 纵波: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2. 横波: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
3.1.2 电磁波1. 无线电波;2. 微波;3. 红外线;4. 可见光;5. 紫外线;6. X射线;7. γ射线。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3 教学活动3.3.1 讲解机械波和电磁波的分类及特点;3.3.2 演示机械波和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3.3.3 学生分组讨论机械波和电磁波的区别及生活中的实例。
3.4 作业布置课后思考题:1. 机械波和电磁波有什么区别?2.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波和电磁波。
第四章:波的产生和传播条件4.1 教学内容4.1.1 波的产生条件1. 振源:产生振动的源头;2. 介质:波传播的媒介。
4.1.2 波的传播条件1. 连续介质:介质连续且性质均匀;2. 有限振动幅度:波的振幅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小;3. 能量守恒:波传播过程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道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知道什么是横波和纵波,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做实验的品质,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互相团结、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难点:波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三.教学仪器绳子、波动演示箱、水平悬挂的长弹簧、音叉、计算机、投影仪、四.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五.教学过程引入演示:抖动绳子的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绳子上传播新课.引导学生概括波的形成。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波的形成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波动演示箱演示:横波、纵波的形成过程,分析波的传播原理。
.机械波的传播特征(学生观察)()振动传播途径上的各质点的振动周期相同,且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
()离波源越远的质点的振动越滞后(前带动后)。
()各振动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逐流”。
()机械波向外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通过振动形式的传播将能量传输出去,通过振动形式的传播将信息传输出去。
()机械波向外传播的过程是起伏向远方平移例题与练习.(分)一列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从该时刻开始计时,波上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该列波沿轴负方向传播.该列波的波速大小为.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横渡并发生稳定干涉现象,则所遇到的波的频率为.若该波遇到一障碍物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则该障碍物的尺寸一定比大很多【答案】【解析】试题分析:、由质点的振动图象知,时刻的振动方向沿轴负方向,据同侧原理知该波沿轴正方向传播,选项错误。
、由图读得,,据,选项正确。
、发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振动方向平行,故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横波并发生稳定干涉现象,则所遇到的波的频率为,选项错误。
、发生明显韵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差不大或者比波长小,故该波遇到一障碍物能发生明显韵衍射现象,则该障碍物的尺寸一定与相差不大或者比小,故错误;故选。
考点:本题考查横波的图象、振动与波的关系。
.某横波在介质中沿轴传播,图甲为.时的波形图,图乙为点(.处的质点)的振动图像,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该波向右传播,波速为.质点与质点的运动方向总相反..时,质点处于平衡位置,并正在往正方向运动.在.时间内,质点向右运动了【答案】【解析】试题分析:甲图为时的波形,则由乙图可知,在时,点的振动方向是向下的,故根据甲图中点的位置可判断出,该波向左传播,选项错误;甲图可知,与点间距是半个波长,故它们的运动方向总是相反的,选项正确;当在时,在平衡位置,但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判断出,它的振动方向是向轴的负方向运动的,故选项错误;质点不会随时间的延长而沿波的传播方向移动,它只能上、下振动,故选项错误。
考点:波与振动的图像。
.()列简谐横波沿直线传播。
以波源由平衡位置开始振动为计时零点,质点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已知、的平衡位置相距. ,则该横波波长为,波速大小为,波源的起振方向是沿轴方向(选填“正”或“负”)。
【答案】;;正【解析】试题分析:据图象可知:点比波源晚振动,即波从传到的时间,所以波速为:.振动周期为,波长为:λ×据波的传播特点,各质点的起振方向与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据图象可知,点的起振方向沿轴的正方向,则波源的起振方向是沿轴正方向.考点:机械波的传播..一个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质点的振动频率为.在内质点经过的路程是.在末,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在和两时刻质点的位移大小相等.下列四幅图中关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粗糙斜面上的金属球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该运动是简谐运动.单摆的摆长为,摆球的质量为、位移为,此时回复力为﹣.质点、之间的距离就是简谐波的一个波长.实线为某时刻的波形图,此时质点向下运动,经极短时间后波形图如虚线所示.一列横波沿水平放置的弹性绳向右传播,绳上两质点、的平衡位置相距波长,位于右方.时刻位于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上运动,再经过周期,位于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上运动.上方且向下运动.下方且向上运动.下方且向下运动.一列横波在=时刻波形如图所示,、两质点间距为,、两质点平衡位置的间距为,当=时,质点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则波速可能为().古代也采用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如利用火光传递信息的烽火台,利用声音传递信号的鼓等。
关于声音与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声音和光都是机械波.声音和光都是电磁波.声音是机械波,光是电磁波.声音是电磁波,光是机械波.关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有机械波一定存在机械振动,有机械振动就一定能够产生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参与振动的质点的振动频率是由波源决定的,与介质的性质无关.波源振动的越快,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就越大.一简谐横波在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质点的振动方向在图中已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该波沿轴负方向传播.该时刻、、三点速度最大的是点.从这一时刻开始,第一次最快回到平衡位置的是点.若时质点第一次到达波谷,则此波的传播速度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波源在某介质中做频率为、振幅为的简谐振动,形成波长为的简谐横波,该波的传播速度为.光波和机械波都可以发生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均匀变化的磁场,该磁场向外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根据相对论可知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当频率一定的声源向着静止的接收器匀速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一定增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个得分,选对个得分,选对个得分,每选错个扣分,最低得分为分).机械波的振幅与波源无关.机械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一束单色光由空气射入玻璃,这束光的速度变慢,波长变短.利用紫外线可以进行电视机等电器的遥控.在双缝干涉现象里,把入射光由红光换成紫光,相邻两个明条纹间距将变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并预言电磁波存在,后来由他又用实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简谐机械波在给定的介质中传播时,振动的频率越高,则波传播速度越大.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开始计时时,秒表提前按下,他测得的值偏小.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仅将入射光由绿光改为红光,则干涉条纹间距变窄.光导纤维丝内芯材料的折射率比外套材料的折射率大.在太阳光照射下,水面上油膜出现彩色花纹是光的色散现象.除了从光源直接发出的光以外,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都是偏振光.关于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机械波的频率等于振源的振动频率. 机械波的传播速度与振源的振动速度相等. 质点振动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波传播的方向. 在一个周期内,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振动在介质中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 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由介质本身决定.在时,一列简谐横波刚好传播到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处的质点的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这列简谐横波的传播速度,在轴上的处的质点(图上未标出),第三次到达波峰的时刻是.参考答案【答案】【解析】试题分析:由图读出周期为,则频率为,故错误;质点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是个振幅,,则在内质点经过的路程是,故正确;在末,质点位于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故正确;由图看出,在和两时刻质点位移大小相等,故正确。
考点:简谐运动的振动图象【名师点睛】由图读出周期,求出频率.质点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是个振幅,根据时间与周期的关系,求出质点在内经过的路程,根据质点的位置,分析速度和加速度,在和两时刻质点位移大小相等。
.【解析】试题分析:机械波形成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机械振动,二是传播振动的介质;有机械振动才有可能有机械波,波的传播速度与质点振动速度没有直接关系.横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用简谐运动的条件和机械波的特点分析即可.解:、在粗糙斜面上金属球运动过程中,要不断克服摩擦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减小,金属球最终静止,所以该运动不是简谐运动,故错误.、单摆模型中摆球的回复力等于重力沿运动方向上的分力,即θ,因为θ较小,,考虑到回复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所以﹣,故正确.、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而选项中质点、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只是简谐波的半个波长,故错误.、据质点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上下坡法,根据质点向下运动可知,波正向轴正方向传播,经很短时间,波形图如虚线所示,故正确.故选:.【点评】明确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关系和特点是解题的关键,灵活应用简谐运动的特点和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关系求解..【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画出波形,判断出时刻的位置和状态,再分析经过周期,分析的位置和状态.解:波向右传播,据题意:时刻位于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上运动时,位于平衡位置的上方,速度方向向下,再经过周期,位于平衡位置下方且向下运动.故正确.故选:.【点评】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判断出质点的振动方向,画出波形等等都是应掌握的基本能力..【解析】试题分析:由图读出波长,若波向右传播,质点恰好通过平衡位置时,波传播的最短距离为,根据波形的平移法得:或,,,…,或,波速,或,当时,和;当时,或,当时,或;同理,若波向左传播,波速或,由于是整数,可能等于、、、、、,故选。
考点:机械波。
.【解析】试题分析: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和光在传播过程中都能发生反射,声音是机械波,而光属于电磁波,说法错误,正确;故选。
考点:机械波和电磁波。
.【解析】试题分析:有机械振动才有可能有机械波,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的性质决定,与质点振动速度没有直接关系.质点的振动频率是由波源决定的,与介质的性质无关.解:、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则有机械波一定存在机械振动,有机械振动不一定能够产生机械波,还需要传播振动的介质,故错误,正确.、质点的振动频率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可知,参与振动的质点的振动频率是由波源决定的,与介质的性质无关,故正确.、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的性质决定,与波源的振动快慢无关,故错误.故选:.【点评】本题的关键要掌握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有两个:振源与介质,知道质点的振动频率是由波源决定的,与介质的性质无关.而波速由介质决定..【解析】试题分析:由图示时刻点振动方向沿轴正方向,可确定波的传播方向,从而可判断的振动方向,确定、、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的先后.并由求出波的波速.解:、质点向上运动,结合波形平移法,波向方向传播,故错误;、点此刻在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最小,故错误;、结合波形平移法,此刻点向下运动,故第一次最快回到平衡位置的是点,故错误;、若时质点第一次到达波谷,则,解得;故,故正确;故选:.【点评】本题考查了波传播的特点,根据波形平移法或质点带动法判断质点振动方向.同时波速也可以由求得.【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波速与周期和波长的关系可以知道:,故选项错误;干涉和衍射现象是各种波的共性,故机械波和光波都可以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故正确;据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可知,均匀变化磁场产生稳定的电场,正弦变化的磁场产生电磁波,故错误;根据相对论可知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故正确;观察者相对于频率一定的声源运动时,如果两者距离变化即发生相对运动,则观察者在一定时间内接收到波长的个数发生变化,则接受到声波的频率可能发生变化,故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