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词汇(词汇变化、词汇规范、词义演变)

现代汉语词汇(词汇变化、词汇规范、词义演变)

第四、对生造词的规范 ❖ 新词适应交际需要,表义明确,其构造符
合现代汉语构造规律,是现代汉语词汇中 的重要成员。 ❖ 如果已有的词,可以表达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可以完成或能够基本完成有关交际任 务,就不必另造新词,因为另造的所谓词, 貌似新生词,其实它的表义不明确,不符 合词汇内部结构规律,是生造词。
如:搞 弄 “搞”可以用于表示与工作有关的比
较正式的重要的事情, 如:“搞建设 ”、 “搞思想工作 ”、 “搞改革”等
“弄”经常用于日常生活小事, 表示 轻松、随便的色彩, 不能用于表示与工 作、事业有关的事情。

第二、外来词的规范 1.不要滥用外来词。能用汉语固
有的语素组成词并把意思表达准确、 清楚的,就不用外来词。如:用“连 衣裙”不用“布拉吉”,用“发动机” 不用“马达”等。
❖ 如:空调(空气调节器)空姐(空中小姐) 房改(住房改革)电教(电化教育) 影视(电影电视)节能(节约能源)
(二)旧词的退隐与复出 ❖ 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认识改变,交
际的需求,使得指称旧事物、旧观念的 词逐渐在语言生活中不见了。 ❖ 有的是因为词所指称的旧事物消失了。 如:丫环、童养媳、长工、牙婆等。 ❖ 有的是反映对职业的歧视的旧词被新词 代替。如:戏子(演员)、跑堂(服务 员)、厨子(厨师)。
2.词义的缩小---即缩小词所概括的
对象的范围,反映的事物的范围比以前缩
小了,或者原来的某些意义消失了。
虫 大虫 长虫
所有动物
昆虫 臭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各种气味
气味难闻 汤 扬汤止沸 赴汤蹈火
泛指热水
煮东西的汁液
3.词义的转移---表示甲类对象的 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如: “爱人”原指恋爱中的女性一方,后转 移指夫妻的任意一方。 安利 美国一所公司的名称。

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与规范

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与规范
有人认为这里让读者分不清“爱人” 是指丈夫还是指妻子。有人认为“爱人” 这个称谓词“含义模糊,笼统”,“影响 交际效果”。
属忽视语境的提示作用。不恰当的强 调“精确”。
第28页/共41页
5、哪些是被规范的对象?
• (1)误解误用词语 • 今天的气候相当不错。 • 废除——着重指取消、废止,对象常是不合
第18页/共41页
负增长
有人批评“负增长”为语言的“垃圾 和杂质”:“明明是‘下降’,偏要说成 是‘负增长’,其实是在利用‘增长’的 肯定效果转移人们对‘下降’事实的正视 ,犹如秃顶讳‘秃’,称‘稀毛’便要舒 服些一样。这种现象其实是我们头脑中残 存的‘左’的思想残余在作祟。”并提出 “应当从我们的词汇中清除掉”此类的词 汇“垃圾和杂质”。
此类词语的规范途径:正确理解和使用。
第30页/共41页
(2)狭义异形词
• 即:语音完全相同、语义完全相同、文字形式不同的词,属同一个词的不 同变体。
• 马虎——马糊 • 黑糊糊——黑乎乎——黑忽忽 • 笑眯眯——笑迷迷——笑咪咪 • 原配——元配 • 日元——日圆
第31页/共41页
此类词的规范途径:
江的总称。 • 【河】古书里的“河”都专指“黄河”,跟“江”一样,现在“河”也泛
指一般的河。 • 【醒】最早的时候专指“喝醉酒以后”醒过来,后来,“醒”可以指所有
的睁开眼睛醒来的情况。如早上“睡醒”,昏迷过去以后“苏醒”,从梦 中“惊醒”等。
第4页/共41页
• 缩小:词的某一个意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范围变小 。 • 【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属,如“金、木、水、火、土”。现专指黄金,如
第29页/共41页
n 他们用革命暴力打碎了国家机器,解除/ 破除了资本主义制度。

词汇发展及规范课程

词汇发展及规范课程

词汇发展及规范课程简介词汇是一种语言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用来表示思想、概念和实体的基本单元。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词汇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

因此,词汇的学习和掌握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词汇发展及规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了解词汇的正确使用规范。

词汇发展1. 词汇演变的原因词汇的发展是由各种因素所决定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汇演变的原因:•社会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新事物和新概念的命名需求增加,从而导致新词汇的产生。

•科技进步: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新技术和新概念的出现,这些新事物需要被命名,因此新词汇也随之产生。

•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会导致词汇的演变和扩展,人们从其他文化中借用和吸收新词汇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2. 词汇演变的形式词汇的演变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词义的扩展:一个词最初可能只有一个狭义的含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的变化,其含义可以逐渐扩展,并且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含义。

•词义的缩小:与词义的扩展相反,有些词汇的含义可能因为特定的使用场景或语境而变得更为狭义。

•词义的转化:一个词的词性也可以发生改变,例如动词变为名词、名词变为形容词等。

•词汇的创造:人们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或表达特定的概念,会创造新的词汇。

规范词汇的重要性词汇的规范使用对于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规范词汇的重要性:•准确性:规范的词汇使用可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避免歧义和误解。

•专业性:在特定领域内,规范的词汇使用可以表明一个人的专业性和知识水平。

•格调:规范的词汇使用也可以提升语言的格调和文雅度。

词汇规范课程的目标词汇规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词汇使用方法,达到以下目标:1.扩展词汇量:通过大量的词汇练习和积累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2.理解词义:让学生了解词汇的多义性和语境相关性,避免词义的错误使用。

3.学习词汇搭配:教授学生正确的词汇搭配和习惯用法,避免使用词汇时的不当搭配。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与语言规范化趋势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与语言规范化趋势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与语言规范化趋势现代汉语是中国当代最主要的语言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语的语法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以及语言规范化的趋势。

一、语法变化1. 词序的变化在现代汉语中,词序的变化是一种显著的语法变化。

传统的汉语词序为主、谓、宾的顺序,但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常常出现在动词之前,这增加了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例如,“我昨天看了一部电影”可以变为“我昨天一部电影看了”。

2. 动词时态的变化现代汉语中,动词时态的使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汉语中没有明确的时态词,而现代汉语中引入了一些表示过去、现在和将来时态的词语,如“了”、“在”、“将要”等。

这些词语的引入丰富了汉语的时态表达能力。

3. 语气的变化现代汉语中,语气的表达也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汉语语气经常通过语法结构来体现,如通过动词的重复、疑问词语的加入等。

而现代汉语中,人们更多地使用助词和语气词来表达语气,如“吗”、“呢”、“啊”等。

这种变化使得汉语更加灵活自由。

二、语言规范化趋势1. 规范化的语法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对语法的规范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对语法错误的容忍度降低,更加注重语法的正确使用。

在教育和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对正确的语法用法有了更高的认识和要求。

这种趋势对于维护和规范汉语的使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规范化的词汇与语法一样,对词汇的规范化也是现代汉语中的趋势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科技名词、行业名词和流行词汇涌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对这些新词汇的统一和规范。

这有助于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和传播效果。

3. 规范化的语用在现代汉语中,语用的规范化也变得愈发重要。

人们对语境和交际情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礼貌用语和得体表达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

这种规范化趋势使得汉语的使用更符合社会礼仪和交际规范。

总之,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和语言规范化趋势是一个不断推动的过程。

通过对词序、动词时态和语气的变化,以及对语法、词汇和语用的规范化,现代汉语得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交流和表达需求。

词汇的发展变化

词汇的发展变化

(2)词义的缩小 就是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 就是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 例如: 例如: “批判”,原义含有评论优点、指出错误两个方面,现在只 批判” 原义含有评论优点、指出错误两个方面, 剩下“分析、批驳错误”这一个方面。 批判他的错误思想” 剩下“分析、批驳错误”这一个方面。如“批判他的错误思想”。 (3)词义的转移 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 的乙类对象。 的乙类对象。 如:“行李”,原义指两国往来的使者,现在转移指出门时 行李” 原义指两国往来的使者, 所带的提包、箱子等。 所带的提包、箱子等。
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一、词汇的发展变化
现代汉语词汇是古代、近代汉语词汇的继续和发展。 现代汉语词汇是古代、近代汉语词汇的继续和发展。随着社 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 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词在不断 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词不断地产生,旧词逐渐地消亡;同时, 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词不断地产生,旧词逐渐地消亡;同时, 词的语义内容和词的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词的语义内容和词的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d、词语的简称得到了空前发展。 词语的简称得到了空前发展。 如:空调(空气调节器) 空调(空气调节器) 电教(电化教育) 电教(电化教育) 彩电(彩色电视机) 彩电(彩色电视机)
2、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标志旧事物、旧观念的词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标志旧事物、旧观念的词语, 有的逐渐在语言中消失了,有的逐渐缩小使用范围。 有的逐渐在语言中消失了,有的逐渐缩小使用范围。 如:丫环、童养媳、变工队、堡垒户、堡垒村。 丫环、童养媳、变工队、堡垒户、堡垒村。 旧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刚开始产生时是新词, 旧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刚开始产生时是新词,随着社会的 发展,有的很快变成旧词。 发展,有的很快变成旧词。 比如, 大跃进” 比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一些词语: 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一些词语: “土高炉、文斗、武斗、红卫兵、黑五类、忠字舞”。 土高炉、文斗、武斗、红卫兵、黑五类、忠字舞”

词之发展历程

词之发展历程

词之发展历程
词语的发展可追溯到古代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化。

以下是词语发展的一般历程:
1. 原始词语:最早的词语是原始人类用来交流的简单、基础的词汇。

这些词汇通常与生存、基本需求和环境相关。

2. 衍生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表达更加具体和复杂的意思,开始从已有的词语中衍生出新的词汇。

这些衍生词可能是通过前缀、后缀或者词根的加入或改变来形成的。

3. 借用词:由于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人们会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词汇。

这些借入的词汇在自己的语言中被适应和发展,成为新的词汇。

4. 创造新词:在特定的时代或领域,人类需要表达新概念或新事物,于是创造出新的词汇。

这些新词汇可能是由已有的词汇组合而成,也可能是创造出全新的词汇。

5. 词义演变:随着社会变迁和语言使用的改变,词语的意义也发生演变。

一些词语的本义逐渐扩展或缩小,产生新的含义。

6. 形成规范词汇:随着语言的规范化,一些词语成为公认的标准词汇。

这些词语经过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化,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词汇。

总结起来,词语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过程。


最早的原始词汇到衍生词、借用词和新创造词,再到词义演变和规范化,词语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与规范

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与规范
特点。
系统性
词汇的演变是系统性的,新词的产生 和旧词的消亡都会对整个词汇系统产
生影响。
不平衡性
不同领域的词汇演变速度和程度不同, 有些词汇变化较快,有些则比较稳定。
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方言和习惯用语也会影响 词汇的演变,表现出地域性的特点。
02
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
规范化的必要性
语言交流的准确性
规范化的词汇有助于提高语言交流的准确性, 减少歧义和误解。
网络语言中存在一些不准确、不严谨的表 达方式,可能误导信息的传播和理解。
网络语言的规范与引导
倡导规范使用
应倡导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现象。
强化文化传承
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引导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建立网络语言规范
应建立网络语言规范,明确网络语言的规范标准和表达方式。
口语化
网络语言通常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达, 更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冲击
传统语言的淡化
语言规范的问题
网络语言的流行使得一些传统语言的用法 和表达逐渐被淡化或遗忘。
网络语言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语言现象, 如错别字、语法错误等,对语言规范造成 一定影响。
文化传承的挑战
信息传播的误导
网络语言的流行对传统文化和语言表达方 式带来一定冲击,对文化传承造成一定影 响。
03
02
媒体传播
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对新词的 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书面传播
书籍、杂志等印刷品对新词的传播 也有一定影响。
04
新词的规范与引导
语言规范
对新词进行规范,确保其符合汉语语法和表 达习惯。
社会共识
通过广泛讨论和协商,形成对新词的社会共 识。

词汇发展及规范

词汇发展及规范

对方言词的吸收和规范应坚持 必要性原则。如果现代汉语词汇 中已有相应的词语,就没有必要 再从方言中吸收同样意思的词。 例如表示“今天”意义的“今儿 个、今朝”等方言说法,就没有 必要被吸收到普通话当中来。

对方言词的吸收还应该坚持 普遍性原则。在北方方言区内,“ 蚜虫、腻虫、蚁虫、蜜虫、油虫 、旱虫”等说法并存,从普遍性看 ,应该选用“蚜虫”。

关于商业广告套用成语的问题—— “咳”不容缓 “骑”乐无穷 “鳖”来无恙 默默无“蚊” 一“网”情深 “琴”有独钟 随心所“浴” 终生无“汗” “烧”胜一筹 以“帽”取人 好“色”之涂 “快治”人口、 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之乎者也”之类,在现代汉语 书面语中因为颇有修辞效果,使用频 率不低。例如:
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 于人的可谓少矣!(陶铸《松树的风格 》)

恰当地运用古语词,可以使语言 简洁、凝炼、匀称。例如: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 ,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2.不随意改变原型。成语具有结 构的凝固性特点,一般不能任意改变 或增减其构成成分。例如“胸有成竹” 不能说作“胸有毛竹”,“老马识途”不 能讲成“老马识路”,“画蛇添足”不能 变为“画蛇添脚”,“吐故纳新”不能改 作“吐旧纳新”,等等。

当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 增强修辞效果,成语也可以活用。例如 :

2.统一书写形式。采用通 用式,淘汰其它形式。如用“托 拉斯”不用“托拉思”,用“迪 斯科”不用“的士高”,用“巧 克力”不用“朱古力”,用“高 尔基”不用“戈里基”,用“ 尼龙 ”不用“呢隆”,等等。

3.尽量采用意译词。除了人 名、地名、国名要用音译方式, 以及不用音译就不能准确地表达 原外来事物意义的以外,应尽量 采用意译,以贴近本民族具象造 词的习惯,便于理解和记忆。如 用“青霉素”不用“盘尼西林” ,用“电话”不用“德律风”, 用“科学”不用“赛因斯”,用 “民主”不用“德谟克拉西”, 等等。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一、词汇进展演变的原因语言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中的,这种动态运动既包含共时的使用中的变化,也包含历时的进展中的变化。

在语言的动态运动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敏感、最迅捷、最频繁的。

语言的进展演变,既有自身的内部规律与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影响与制约。

词汇的进展演变也一样,既有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又有客观基础。

(一)社会的进展促成词汇的进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进展的影响,词汇的进展更是如此,社会的任何变革、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在词汇的变化中映射出来。

甚至能够说,一个时期的词汇往往能够成为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

1.社会制度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进展进程中,社会制度的更替与变革是不一致历史阶段的重要变化。

每一种新制度的产生,都会伴随着各类新事物的产生,每一种旧制度的消亡,也伴随着一些旧事物的消失,这些变化就带来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变化等等一系列的连锁反映。

比如“奴隶”、“奴隶主”、“皇帝”、“嫔妃”、“佃户”、“姨太太”、“资本家”、“工会”、“党委”、“特区”、“独联体”、“联合国”等,这些在不一致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事物名称的兴衰存亡,是社会制度变革在词汇中的反映。

2. 生产力进展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进展、生产力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类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新词。

比如“印刷”、“火药”、“汽船”、“钱庄”、“车间”、“火车”、“信用卡”、“电焊”、“按揭”、“VCD”、“克隆”、“因特网”等。

这些词都是在当时的生产力进展水平下,应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新事物的出现,也就没有这些词的出现。

3. 社会交流的推动所谓的“社会交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操不一致语言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如操汉语的汉民族与操外语的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外来词;一种是使用同一种共同语的社会中不一致方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导致了对各类方言词与行业语的汲取。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第八节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一、词汇的发展变化语言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

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又是语言诸要素中变化最快、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部分。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等一切变化都会首先反映在词汇上面,随时产生出一些新词语。

另一方面,随着旧的社会制度、旧的事物的消亡,一些反映旧事物的词语,也必然会逐渐从人们的言语交际中消失。

再有,就是有些词随着它所反映的事物的变化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加深,意义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说,词汇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词的产生、旧词的逐渐消失或变化和词义的演变三个方面。

1、新词的产生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出现的新词如:互联网电脑博客伊妹儿量贩式、涨停板由原来的多音节词语简缩而成的新词,如:研发(研究开发)、暗贴(暗中补贴)、帮教(帮助教育)、帮扶(帮助扶持)、边贸(边境贸易)、并轨(合并轨道)、布展(布置展览)。

再如“彩电、彩管、彩卷、彩扩、彩显、彩印、彩照、体彩、央视、卫视”等也都是通过缩略法构成的新词。

由新产生的词缀构成的派生词如:车族、网族、玩族、汽车族、开车族、驾车族、购车族、用车族、学车族、搭车族、秀车族、公交族、打工族、上班族、休闲族、购物族、追星族、工薪族、低薪族、单身族、未嫁族、急嫁族、不婚族、背包族、泡店族、泡巴族、泡汤族、傍老族、啃老族、租房族、创业族、游戏族、逛街族、白领族、自考族、下班留守族科盲、舞盲、法盲、网盲、股盲、倒盲、车盲、路盲、诗盲、歌盲、音乐盲、运动盲、摄影盲、电脑盲、英语盲、恋爱盲、足球盲、装修盲由字母词或者汉字里夹用外文字母构成的新词,如CT、IBM、CIA、CVD、DVD、VS、IN、QQ、VIP”等等是纯粹的字母词;“IC卡、BP机、IP电话、T恤、CT扫描、KTV包间、卡拉OK”等是字母和汉字的组合。

【作业:举出5个新词,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并解释词义。

例:博客,单纯词,从英文单词Blog音译而来。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是汉语语言中的两个重要现象。

它们反映了汉语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是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之一。

汉语词汇化是指将外来词汇或新创词汇转化为汉语词汇的过程。

在汉语中,许多词汇都是从其他语言中借来的,如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

这些外来词汇通过汉语的发音和写法,逐渐融入到汉语中,成为汉语的一部分。

同时,汉语也有很多新创词汇,如网络用语、流行语等。

这些词汇也是通过汉语的语音和语法规律,形成了汉语独特的词汇体系。

汉语语法化是指汉语语言中的语法规律和结构。

汉语语法规律比较灵活,没有像英语那样的固定语序。

汉语可以通过变换语序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可以通过词语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语义。

例如,汉语中的“的”、“地”、“得”等助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语义的转换。

汉语中的语法规律和结构也非常重要。

例如,汉语中的“一…就…”、“不仅…而且…”等结构,可以通过语法的方式,表达出复杂的语义。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和规律在汉语语言教学和汉语翻译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语言素材和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律。

在汉语翻译中,翻译者需要了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语法规律,才能够准确翻译出原文的意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外来词汇和新创词汇不断涌现,汉语语法规律也在不断地变化和适应。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是汉语语言中的两个重要现象,它们反映了汉语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是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之一。

我们需要加强对汉语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的学习和掌握,以更好地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词汇—词汇的规范化(现代汉语课件)

词汇—词汇的规范化(现代汉语课件)

词汇的发展变化
(3)词义的转移
也包括感情色彩的转移。 ①“下流”:原指“地位低下或指处境不好”,为中性色 彩;后指“品德恶劣”,转为贬义。 ②“爪牙”:原指“勇士、卫士”,也形容“勇武”,具有 褒义色彩;后指党羽、帮凶,转为贬义。 ③“奇葩”:原指奇异美丽的花卉,比喻优秀的作品、事 物或人,为褒义色彩;后来用来形容奇怪、让人难以理解 的事或为极其荒诞、怪异的人,偏贬义色彩。
历史词
词汇的发展变化
换用新说法
洋火(火柴)、火水(煤油)、万兽园(动物园) 拘票(逮捕证)、邮差(邮递员)、原子笔(圆珠笔)
重新复活
大户、当铺、倒闭、股票、彩票、 股份、大亨、艺人、交易所
词汇的发展变化
词义的演变
(1)词义的扩大:即词所概括的对象、 范围扩大。
①“包装”:原指“用纸、盒等把商品包 起来”或“包裹商品的东西”,现还指 “企业、演员等的形象塑造”。
词汇的发展变化
(3)吸收方言词和外来词。例如: 方言词:忽悠、宰人、托儿、火爆、碰瓷 外来词:克隆、卡通、黑客、的士、达人 旧词产生新义,也可以看做是广义的新词。 例如: 充电(新义:比喻通过学习补充知识、提 高技能等) 病毒(新义:计算机病毒)
词汇的发展变化
旧词的消亡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词 的使用范围缩小了,使用频率 大大降低,有的甚至逐渐消亡。 例如: 宾天、驾崩、科举、乡试、元宝、 驸马、巡捕
前加式
~奴:房奴、孩奴、卡奴、车奴 ~族:蚁族、追星族、上班族、工薪族、月光族
后加式
零~:零距离、零接触、零污染、零增长、零容忍 软~:软文、软广告、软处理、软包装、软饮料
词汇的发展变化
(2)使用缩略方式创造新词。多音 节的新词语往往会减缩为双音节词。 【例如】 网络红人——“网红” 节约能源——“节能”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 高速铁路——“高铁”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课件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课件

ABCD
调查分析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语言使用者的 词汇使用习惯和认知状况。
实验研究法
通过实验手段,探究词汇规范化对语言学习者的 影响和效果。
语言研究中的词汇规范化研究成果
建立词汇规范标准
通过对词汇的梳理和分析,制定相应的词汇规范标准,为语言使用者 提供参考和指导。
促进语言交流和理解
通过词汇规范化,消除词义模糊和歧义现象,促进语言交流和理解。
80%
促进语言交流
规范化的词汇有助于提高语言交 流的准确性和效率,避免歧义和 误解。
100%
提升语言能力
词汇规范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 更丰富的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 力和写作水平。
80%
传承文化
通过词汇规范化教学,可以引导 学生正确使用语言,传承和弘扬 民族文化。
语言教学中词汇规范化的实施
制定词汇规范标准 根据语言学、词汇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基础,制定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词汇规
发展的需要。
03
词汇规范化与语言生活
语言生活中的词汇问题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表达上存在差异,可能 造成沟通障碍。
旧词消亡
一些传统词汇可能因为失去使用场景或语义 模糊而逐渐消亡。
新词涌现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事物、新概念 不断涌现,需要新的词汇来表达。
词义演变
一些词汇的词义可能随着时间和社会变迁而 发生变化。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 化课件
CONTENCT

• 词汇的规范化 • 词汇规范化与语言生活 • 词汇规范化与语言教学 • 词汇规范化与语言研究
01
词汇的发展变化
词汇发展的原因
01

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历史沿革

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历史沿革

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历史沿革【摘要】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历史沿革是一项重要而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

近现代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经过多年的发展,规范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并达到了一些重要里程碑。

规范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爆炸和新兴科技术语的迅速涌现。

为了保持汉语术语的规范性,规范工作必须持续推进并不断完善。

历史沿革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在于让我们了解规范工作的发展脉络和经验教训,指引我们更好地开展未来工作。

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再次强调,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为规范工作的持续进步做出努力。

【关键词】汉语术语规范工作、历史沿革、起步、发展、里程碑、现状、挑战、未来发展、重要性、指导意义、持续推进。

1. 引言1.1 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重要性汉语术语规范工作在中国语言文字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汉语术语使用日益频繁,汉语术语规范工作显得尤为关键。

规范的汉语术语可以有效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科技领域尤其重要,科学技术术语的规范化对于专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规范的汉语术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表现力。

一个规范的汉语术语体系可以使人们更加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语言的精准性和规范性。

规范的汉语术语对于维护国家语言文字的文化传统和统一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规范化汉语术语的使用,可以保护和传承汉字文化,推动全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繁荣发展。

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提升汉语国际影响力、传承汉字文化、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2 历史沿革的意义历史沿革是任何行业、领域都不能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汉语术语规范工作来说,了解其历史沿革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发展脉络,更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

历史沿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和趋势。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引言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发展演变过程中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词汇规范化是对词汇使用的统一和规范,有助于促进语言的沟通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词汇的发展演变和词汇规范化对语言的影响。

词汇的发展演变词汇的发展演变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社会制度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词汇在不断演化。

以下是词汇发展演变的几个主要方面。

新词的产生新词的产生是词汇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以及社会变革、科技发展等都导致了新词的产生。

例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诸如“网络、云计算、智能手机”等新词汇相继产生。

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演变是由于社会、文化、语用等方面的变化导致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具有特定意义的词汇逐渐产生新的含义。

例如,英语中的“mouse”原本指的是老鼠,但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中,它也可以指计算机上的“鼠标”。

词汇的借用因为社会的交流和接触,各个语言之间经常会发生借用现象。

一些外来词汇进入某种语言并经过使用以后,逐渐被融入到了这种语言的词汇库中,产生了新的词汇。

例如,汉语中的“咖啡”一词就是从外来语“coffee”借用而来的。

词汇规范化的重要性词汇规范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词汇规范化的几个重要方面。

促进语言理解和沟通词汇规范化有助于消除语言交流中的歧义和误解,促进语言的理解和沟通。

当每个人都遵循同样的词汇规范,交流过程就更加清晰和准确。

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正性随着词汇不断演变,一些非标准的用法和错误的发音也可能出现。

词汇规范化可以帮助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正性,防止语言的滥用和变形。

保护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民族语言面临着被主流语种主导的风险。

词汇规范化有助于保护民族语言的多样性,维护语言的独特性和鲜活性。

如何进行词汇规范化为了进行词汇规范化,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方法。

英语发展的四个阶段

英语发展的四个阶段

英语发展的四个阶段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

它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从最早的古英语演变到现代英语,每个阶段都对其词汇、语法和发音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阶段:古英语时期(5世纪-11世纪)古英语时期是英语发展的最早阶段。

在这个时期,英语受到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和维京人等征服者的影响。

古英语的特点是重音音节、强调名词性格和格系统的使用。

在这个阶段,英语词汇主要源自日耳曼语系,并逐渐吸收了拉丁语的影响。

第二阶段:中英语时期(11世纪-15世纪)中英语时期是英语独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英语受到了法国诺曼底人的征服影响,许多法语词汇被引入。

这导致了英语词汇的丰富和多样化,形成了英语中的许多复杂的词汇和短语结构。

同时,语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英语的语法规则逐渐形成。

第三阶段:近代英语时期(15世纪-18世纪)近代英语时期是英语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阶段,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和英国文艺复兴的兴起,英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此时的英语词汇和语法开始趋于稳定,并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形成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

第四阶段:现代英语时期(19世纪至今)现代英语时期是英语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英语受到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

许多新词汇和表达方式被引入,英语的发展速度迅猛。

同时,英语也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之一。

总结起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经历了古英语、中英语、近代英语和现代英语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英语的词汇、语法和发音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的英语已经成为跨国交流、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对全球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可以预见,英语将继续发展壮大,并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流行词汇发展历程

中国流行词汇发展历程

中国流行词汇发展历程中国流行词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现代社会中,流行词汇的发展起步较晚。

以下是中国流行词汇发展的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动荡的革命运动,流行词汇主要以政治口号和宣传口号为主。

例如,“红卫兵”、“造反派”、“四人帮”等词汇成为当时社会的热词。

政治因素对词汇的形成和推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现在)。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开放了经济和文化,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这个阶段的流行词汇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社会、科技、娱乐等。

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科技创新”、“网红”等词汇充斥各个方面。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对外界的封闭,流行词汇主要受到外国词汇的影响。

例如,“洋行”、“外币”、“洋货”等词汇广为流行。

但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和交流增加,流行词汇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特色。

在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流行词汇的形成和传播。

互联网词汇如“上网”、“QQ”、“微信”、“抖音”等成为流行词汇。

这些词汇不仅指代了新的科技现象,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和热衷。

另外,在这个阶段,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流行词汇成为他们表达自己的形式之一。

例如,“90后”、“宅男”、“女汉子”等词汇成为了形容年轻人的标签,展现了他们个性独特的一面。

第三个阶段是当前的阶段,中国流行词汇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流行词汇不再只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而是涉及到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

例如,“脱贫攻坚”、“绿色发展”、“女性主义”、“社交恐惧症”等词汇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同时,流行词汇的传播和形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媒体渠道,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也推动了流行词汇的快速传播。

这些平台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交流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分享和关注各种流行词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化大字中字小字来源:| 2007-10-18 15:22:24| 背景:黄褐红绿蓝青灰白一、词汇发展演变的原因语言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的,这种动态运动既包括共时的使用中的变化,也包括历时的发展中的变化。

在语言的动态运动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敏感、最迅捷、最频繁的。

语言的发展演变,既有自身的部规律和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影响和制约。

词汇的发展演变也一样,既有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又有客观基础。

(一)社会的发展促成词汇的发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词汇的发展更是如此,社会的任何变革、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在词汇的变化中映射出来。

甚至可以说,一个时期的词汇往往可以成为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

1.社会制度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是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变化。

每一种新制度的产生,都会伴随着各种新事物的产生,每一种旧制度的消亡,也伴随着一些旧事物的消失,这些变化就带来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变化等等一系列的连锁反映。

例如“奴隶”、“奴隶主”、“皇帝”、“嫔妃”、“佃户”、“姨太太”、“资本家”、“工会”、“党委”、“特区”、“独联体”、“联合国”等,这些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事物名称的兴衰存亡,是社会制度变革在词汇中的反映。

2. 生产力发展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新词。

例如“印刷”、“火药”、“汽船”、“钱庄”、“车间”、“火车”、“信用卡”、“电焊”、“按揭”、“VCD”、“克隆”、“因特网”等。

这些词都是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应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新事物的出现,也就没有这些词的出现。

3. 社会交流的推动所谓的“社会交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操不同语言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如操汉语的汉民族与操外语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外来词;一种是使用同一种共同语的社会中不同方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导致了对各种方言词和行业语的吸收。

任何一种语言,在与外族的社会交流中,都会受到外族语言的影响,吸收一定数量的外来词语,以丰富本族语言的词汇系统,增强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就有几个较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的时期。

例如,中古汉语由于翻译佛经,从梵语中吸收了大批佛教词语,如“佛”、“罗汉”、“阎王”、“菩萨”、“执着”等。

近现代中国派出了大量赴日留学生,也相应地吸收了许多日语汉字词。

例如“干部”、“结构”、“主观”、“文化”、“手续”等,虽然这些词的表现形式源于汉语,有的是汉语中固有的,有的是日语中固有的,但或者其含义与汉语原词有了本质上的变化,或者根本就是适应新事物和新思想而生,因此,在当时都算做外来词。

到了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制度使国门敞开,国外大量的新事物、新思想涌入人们的生活中,更是掀起了又一次吸收外来词的高潮,例如“迪斯科”、“卡拉OK”、“欧佩克(OPEC)”、“艾滋病”、“托福”、“伊妹儿”、“克隆”等等。

这些外来词的产生,都来源于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接触和交流。

社会部的各个方言群体也会在接触和交流中对共同语造成影响。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哪种方言影响较大,取决于这个方言群体在这一阶段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

比如,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确立的,这与北方地区在历代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粤方言中的一些词语一度成为时髦语言,甚至有相当数量的粤语外来词汇进入了普通话,例如“的士”、“作秀”、“派对”、“克力架”、“按揭”等,这与地区的经济发达和地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也是分不开的。

(二)人们认识的发展[FS:PAGE]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而人的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

这些都在语言中尤其是词汇体现出来。

1、概念的变化概念是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所认识的某一类客观对象的全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一切复杂的联系和关系。

人们对某些概念的认识逐步深化或提高,直接导致了词或词义的变化。

在客观事物早已存在的前提下,由于认识的提高,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就会产生一个新词或新义,例如“病毒”、“抗体”、“原子”、“纳米”、“染色体”等等;抽象词语的产生也是由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形成了新的概念,如,“规律”、“世界观”、“觉悟”、“灵感”等等;如果人们对概念的认识从肤浅到深入,或从错误到科学,则会带来词义的发展。

如,对“太阳”词义的认识是从肤浅到深入的,对“闪电”、“心”等词义的认识就是从错误到科学的。

2、观念的变化观念是指词所反映出来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感情态度。

观念的变化可以带来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和词义的变化。

比如,用以称呼妻子的“贱人”、“糟糠”等词反映出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这些词已经不再使用了;从“老妈子——保姆——家政服务员”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一行当的歧视性态度逐渐发生转变;“老板”这个词的感情色彩经过褒义——贬义——褒义的演变过程,也生动地反映了人们观念上的变化。

有些词的词义并没有什么变动,但观念的变化却导致了词义的隐含意义的变化,如“离婚”这个词,在过去人们的观念中,是“谈虎色变”,颇受非议的,而随着开放意识和婚姻观念的变化,“离婚”的这些隐含意义已经逐渐淡化了。

(三)词汇发展的语言部原因词汇发展的语言部原因,是指语言系统部根据客观需要进行自我调整,从而带动了一部分词汇的发展变化。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的根本职能就在于顺利完成交际。

当社会的发展对语言的交际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语言的交际能力又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时,就阻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这时,某个词汇要素就会发生变化,同时,这部分的变化又可能导致它与其余部分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于是,另一部分就会发生相应的连锁变化,从而在各部分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如,“江”最早的词义是特指“长江”,后来,词义扩大为“大河的统称”,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问题是,特指“长江”时该怎么称呼?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义项并存后,产生了后来的“长江”一词。

而“江”扩大后的词义又通过与其相应的词素构成了更多的下位词“珠江”、“”、“岷江”等等。

词汇系统的这种自我调适能力,保证了词与词、词义与词义之间的协同关系使得词汇系统不会因一个要素的改变而瓦解,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有序。

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会推动词汇的不断发展。

语言部的原因还包括书面语容对词汇发展的影响。

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口语和书面语。

文学作品,作为最直接的形式,不仅忠实记录着当时语言的面貌(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也因为修辞的需要或表达的独特给语言系统特别是词汇系统以影响。

汉语中很多词语都是源于文学作品,例如,“风骚”一词就是由两部古代文学作品而来,“推敲”一词来源于贾岛的诗“僧敲月下门”的创作过程,更不用说像“望梅止渴”、“刻舟求剑”、“三十而立”、“叶公好龙”这样出自于各种典籍的成语了。

现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影响并进入词汇体系的词语,如鲁迅小说中的“阿Q”。

因此,书面语作品对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二、词汇发展演变的表现形式(一)新词的产生词汇作为发[FS:PAGE]展过程中最为敏感的语言要素,不同于语音和语法注重形式的变化,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新要素,尤其是新词的大幅度增加上。

新词数量的持续增加是词汇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

从《尔雅》到现在的《辞海》(修订本),一直到近几年才完成的《汉语大词典》的收词情况来看,《尔雅》收词只有3600条,《辞海》收词则有91706条,《汉语大词典》的收词则多达375000条,尽管《尔雅》的收词数量可能不是当时社会语言词汇的全貌,但是从这几个悬殊很大的数字上,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词汇是极丰富发展了,词的数量已经成百倍地增多起来。

新词产生的途径是多方面:1、新事物产生新造词任何新事物、新思潮的出现,都需要有与之相应的词来表达,一般情况下,这个词是以新的形式出现的,属于新造词。

①社会制度的变更会带来新词的出现。

例如:奴隶社会:隶、臣、妾、童、仆、民封建社会:朕、宰相、庶民、衙门、太监、科举、状元近现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洋务、学堂、鸦片、殖民地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共产党、一国两制、精神文明②社会的重大变动也会带来一批新词的出现。

例如: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最高指示、四旧、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串联、喷气式、白专改革开放:特区、个体户、外企、融资、入关③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带来的新词。

例如:渔猎时代:网、弓、矢、鱼、兔、鹿、射、渔畜牧时代:骥(千里马)、驽(劣马)、骁(良马)、驹(两岁马)农业时代:黍、稻、麦、糜、麻、耕、犁、井、畴、丝工业时代:螺丝、齿轮、机车、工人、银行、煤气、发动机信息时代:电脑、上网、传呼、终端、磁盘、多媒体④人们的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思想意识的某些改变,带来了抽象词语的增加。

例如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忠”、“义”、“仁”、“孝”、“礼”、“信”、“悌”、“慈”、“中庸”、“天时”、“地利”、“人和”等抽象词,受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产生了“”、“人文”、“平等”、“自由”等新的抽象词,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四项基本原则”、“公有制”、“马列主义”、“按劳分配”等新词。

2、已有事物产生新词反映某种事物的概念已经存在,但反映这一概念的词却改换了形式,这就是概念换了名称。

有些词是部调节过程中逐渐替换的,如“走”最初的意义是现在的“跑”,“跑”这个词产生以后,逐渐代替了“走”的概念。

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冠——帽”、“舟——船”、“梁——桥”、“足——脚”、“口——嘴”等。

有的是出于避讳,如在唐代以前,“世”表示辈分的层次,“代”表示朝代的更替,但由于要避讳唐王世民的名字,“世”的概念暂时被“代”取代,以后逐渐稳固下来,现在我们说“几代人”而不说“几世人”,但在某些合成词部或固定结构中,还能看到“世”以前的意思,如“世家”、“四世同堂”、“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等。

再如“筷子”在古代叫做“箸”,因为渔民们在出海打鱼时很忌讳它的谐音“住”(意味着抛锚),所以把“箸”称为“筷”,与“快”谐音,后来,“筷子”完全替代了“箸”。

有些新词则是由于观念和情感的变化。

比如,过去一直称身体某些功能有缺陷的人为“残废”,但这个词中的词素“废”给人以“对社会无用,成为废人”的消极暗示和歧视的意味,不利于表现对这一群体平等相待的态度,因此后来逐渐用“残疾”或“残疾人”代替了“残废”这个词,其中的语素“疾”只说明身体有疾病,与当事人的社会价值、能力志向没有关系,一个词的改[FS:PAGE]变,体现出了人们观念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