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学最新复习纲要
最新民族学复习笔记

一.德国的文化圈学派•传播学派的正宗,工作范式是文化圈理论,即认为文化或文明具有区域性,每个区域自有文化的创造和变迁中心,中心文化向外传播扩散。
•文化圈理论有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
空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分布动态。
一个文化圈内的文化特质有中心和边缘时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叠压关系,即共处于一个文化中的不同特质在时间上的顺序后来者居上,构成地层分布那样的文化层。
1.弗里德里希•拉策尔(1).主要研究人文地理,认为迁徙和其他形式的接触是各地文化相似的主要原因。
(2).主要贡献:第一,试图从地理条件的角度,描绘出人类的地面分布和文化发展的总图集,其主要做法是将文化要素的分布绘制在地图上,再分析这些文化要素分布的具体范围。
文化要素是伴随着民族迁徙而扩散开去的;第二,提出“形式的评判标准”概念,物品形态和形式的所有特殊相似性都必定来自同一个渊源,都是由于传播才出现在被发现的地方。
(3).概括要点:•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
•描绘出一幅人类及其文化的地面分布图。
•文化特质是伴随民族迁徙而扩散的。
•每个民族都受到周围民族的影响。
•民族迁徙导致文化转移或变化。
•研究方法。
(地理与人类学)2.费罗贝纽斯(1)著名的非洲民族学家,拉策尔的学生,用拉策尔的理论和实证法论证“西非文化圈”的存在。
(2)第一次提出“文化圈”的概念。
(3)第一次广泛和系统地提出了绘制文化地图的方法,进行了对非洲物质文化对象的研究。
(4)认为人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体现者,或者说是文化的“搬运工”。
3.格雷布纳(1)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
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较优秀民族才能创造和发明文化,而其他民族都要从这些优秀民族中借用。
(2)文化亲缘关系:鉴别标准:①形的标准:指的是事物的形式相同。
即从文化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作用上来判断文化特质的类似性。
②量的标准:形似事物的量的增加,大量事物的相同。
即从类似文化特质的数量多少来判断文化的传播关系。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族群意识:族群成员之间建立相互认同、确认自身身份及划分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它随着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维系着族群的制度。
2、民族主义:是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在欧洲的意识形态,即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3、族群分层:是在传统社会分层理论中引进了“族群”的因素,分析对象是不同族群集团间由于结构性差异所引起的不平等,目的在于考察一个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当中是否含有一定程度的族群背景,社会不平等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族群间的不平等,各族群成员是否存在相同的社会流动机会。
4、民族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时期建立与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新的政治实体形式的需要下,产生的民族概念,并趋向于政治权利,使民族与国家紧密联系,形成民族国家.5、文化多元: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是在全体国民保持其政治一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文化的同时存在,允许某族群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不阻碍他文化发展的一种格局.即多种文化共同发展 .6、内部殖民主义:指中央政权对国内一些地区采取与殖民主义相似的统治形式。
由发达族群控制的中央政府,可以把少数族群居住地区当作“殖民地"来对待,使“核心地区”对“边远地区"在政治上进行控制,在经济上进行掠夺。
二、简答1、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答:(1)这个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凝聚力的核心,就是华夏集团和后来的汉族地区,“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2)相当部分的少数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3)“汉语已经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4)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5)各民族之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有形成北牧南农的大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
考研民族学与社会学西藏自治区考研民族学与社会学备考要点梳理

考研民族学与社会学西藏自治区考研民族学与社会学备考要点梳理在准备考研民族学与社会学西藏自治区考研时,我们需要对备考要点进行梳理,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复习和准备考试。
下面是本文对考研民族学与社会学西藏自治区考研的备考要点的梳理。
一、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体系考生需要熟悉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包括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派别等。
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对于正确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非常重要。
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资料研究等。
了解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对于进行社会学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备考时,需要熟悉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相关知识。
包括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社会结构的类型与特征、社会变迁的原因与机制等。
理解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对于分析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考生需要掌握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
包括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社会福利制度的功能与作用、社会保障的形式与内容等。
了解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五、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备考时,需要了解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相关内容。
包括社会问题的概念与分类、社会问题的原因与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
理解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六、民族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民族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包括民族学的定义、民族学的发展历程、民族学的主要理论派别等。
理解民族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对于研究和保护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七、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考生需要熟悉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的相关知识。
包括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与类型、民族问题的原因与影响、民族问题的解决与管理等。
了解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八、少数民族研究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备考时,需要掌握少数民族研究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内容。
(2020年7月整理)民族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第一讲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1)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特定社会成员的人们所习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在于“满足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
这些需要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部分。
文化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
3)格尔兹:文化是一个由符号构成的象征体系,是通过象征符号反应的意义体系。
4)哈维兰:文化是身为某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的人们为人处世的一整套规则或者标准,只要人们依据这套规则中规中矩地行事,其举止就会被视为得体的而为他人所接受。
文化的内涵:❖1)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文化❖2)人与社会的关系——社群文化或伦理文化❖3)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精神文化❖4)不可观察的文化文化的要素:❖1)精神要素(价值观)❖2)语言和符号❖3)规范体系❖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文化的特性:❖1)文化是人类创造或衍生的。
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的事物不是文化创造物。
❖2)文化的共享性❖3)文化的后天习得性❖4)文化的象征性❖5)文化的整合性❖6)文化的传递和变迁性❖7)文化的适应性❖8)文化还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文化的功能:一种文化必须具有很好地解决它的主体所面临的根本问题的功能。
否则,它就会遭到淘汰。
❖1)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的产品和服务;❖2)有效地组织和维护人口再生产活动,保障社会的生物延续性;❖3)濡化年轻一代,使他们长大以后能够以适当的方式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4)确保人们生活有序,这种秩序不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彼此相安,而且也包括个人的内心秩序,即确保个人精神生活的安详;❖5)具有激励的功能,使社会成员能够获得从事有利于社会的延续和发展的事业的动力;❖6)具有变化的潜力,因为环境在不断的变化。
假如它不能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它也是无法存在下去的。
第二讲民族学概述一、民族学的学科观——认识论:1、文化普同观:指全人类的心性一致与共同性。
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提纲超级精简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主编)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P82.社会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P543.试分析血缘,地缘,业缘关系?P65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的位置关系。
业缘关系:指以人类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4.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P65特点: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5.文化的特性(简答)(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4)文化的传递性;(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简答)P686.文化的区分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7.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
8.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9.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化相对主义: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10.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边际: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民族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史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民族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史纲要在准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民族学的复习资料中,中国民族史纲要是一份必备的重要材料。
本文将介绍中国民族史纲要的主要内容,并提供一些学习指导和建议。
一、中国民族史纲要概述中国民族史纲要是中国民族学的基础教材,汇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的发展演变和交流互动情况。
该书分为上下两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各个民族的起源、发展、文化、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对于掌握中国民族学的核心知识和理论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民族史纲要内容中国民族史纲要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民族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了中国各个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华夏族、少数民族等;探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2. 民族文化与民俗习惯:涵盖了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丰富性。
3. 民族经济与社会:描述了不同民族的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还包括民族聚居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政治结构。
4. 民族地理与民族分布:介绍了中国各个民族的地理分布情况,包括民族聚居区的地理环境、地域特点等。
5. 民族关系与互动:重点分析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交流互动,包括民族融合、民族分离等现象;还涉及了政策、法律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三、学习指导与建议为了更好地复习中国民族史纲要,以下是一些建议:1. 阅读理解:首先要认真阅读课本,理解每个章节的核心内容。
要注意整理笔记,标注重要概念、人物和事件。
2. 总结归纳:将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形成知识框架和思维导图。
可以通过制作学习卡片或者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和复习。
3. 组织复习:根据学习进度,合理规划复习时间。
可以按照章节划分,集中精力复习某一内容,逐渐扩大复习范围,建立知识的连贯性。
4. 反复演练: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的演练。
可以做一些历年考研试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民族学期末复习提纲

民族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篇:民族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讲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1)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特定社会成员的人们所习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在于“满足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
这些需要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部分。
文化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
3)格尔兹:文化是一个由符号构成的象征体系,是通过象征符号反应的意义体系。
4)哈维兰:文化是身为某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的人们为人处世的一整套规则或者标准,只要人们依据这套规则中规中矩地行事,其举止就会被视为得体的而为他人所接受。
文化的内涵:ϖ 1)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文化ϖ 2)人与社会的关系——社群文化或伦理文化ϖ 3)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精神文化ϖ 4)不可观察的文化文化的要素:ϖ 1)精神要素(价值观)ϖ 2)语言和符号ϖ 3)规范体系ϖ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ϖ 5)物质产品文化的特性:ϖ1)文化是人类创造或衍生的。
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的事物不是文化创造物。
ϖ 2)文化的共享性ϖ 3)文化的后天习得性ϖ 4)文化的象征性ϖ 5)文化的整合性ϖ 6)文化的传递和变迁性ϖ 7)文化的适应性ϖ 8)文化还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文化的功能:一种文化必须具有很好地解决它的主体所面临的根本问题的功能。
否则,它就会遭到淘汰。
ϖ1)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的产品和服务;ϖ2)有效地组织和维护人口再生产活动,保障社会的生物延续性;ϖ3)濡化年轻一代,使他们长大以后能够以适当的方式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ϖ4)确保人们生活有序,这种秩序不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彼此相安,而且也包括个人的内心秩序,即确保个人精神生活的安详;ϖ5)具有激励的功能,使社会成员能够获得从事有利于社会的延续和发展的事业的动力;ϖ6)具有变化的潜力,因为环境在不断的变化。
假如它不能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它也是无法存在下去的。
民族社会学复习纲要

民族社会学复习纲要1.梁启超是把我国各族群最早称之为“民族”的学者。
对中国各族群最早冠以“汉族”“藏族”“蒙古族”等称谓并与境外民族并列的可能黄遵宪,他在《驳革命书(1903)》中称“倡导族者不愿汉族、鲜卑族、蒙古族之杂居共治,转不免受治于条顿民族、斯拉夫民族、拉丁民族之下也。
”黄遵宪曾长期出使日本,在民族概念用语上很可能受到日本用词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早期一度把“中国人”称为“一个民族”,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即是当时流行的“五族共和”的提法。
2.斯大林民族定义标准: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中华文化绵延不衰的原因:(1)汉族善于蜕变(2)汉族“尚中庸”(3)汉族“无种族界限”,对外族“无歧视之见”4.美国学者康纳把共产党国家的语言政策归纳为“三阶段模式”:(1)“多元主义”政策,各种少数族群的语言的使用受到鼓励(2)“双语主义”,政府增加了要求学习国家主导语言的要求(3)“统一语言”,国家主导语言成为唯一的教学语言和官方正式语言5.英格尔衡量城市社会族群力量的三个维度:基本归属感、分享的利益、与政府的疏离感6.群体互动结果五个类型:(1)灭绝或驱逐(2)隔离(3)分层(4)多元化(5)同化或通婚7.“肯定性行动”是指照顾少数族裔与弱势群体的特殊优惠措施,由美国政府倡导推行,主要集中于入学与就业等领域。
8.内源性发展又称为内发发展(EndogenousDevefopment),最初以文本形式提出是在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的《内源发展战略》一书中,它把内源性发展定义为:“内源发展的首要含意是:尊重文化的同一性和各国人民享有自己文化的权利。
在经济上的考虑和把发展归结为数量上的增长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以后,人类恢复了自身的中心地位,人类既是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的目的。
陕西省考研民族学与社会学复习资料民俗学与社会学理论要点梳理

陕西省考研民族学与社会学复习资料民俗学与社会学理论要点梳理民俗学是民族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习俗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民间文化现象。
而社会学则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旨在揭示社会的运作规律和机制。
本文将就陕西省考研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复习资料进行民俗学与社会学理论要点的梳理。
一、民俗学的概念及基本理论1. 民俗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民俗学研究的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习俗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民间文化现象。
其研究对象包括节日、礼仪、宗教信仰、婚姻习俗、丧葬风俗等。
民俗学以揭示人类社会生活及其变迁规律为目的,旨在挖掘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2.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地调查是民俗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获得民俗活动的真实、全面的信息。
文献研究则是对历史文献、民间资料等的挖掘和分析,以了解和研究民俗的历史演变过程。
比较研究则是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民俗差异和共性进行比较和分析。
3. 民俗学的分类和学派:民俗学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民俗学、民俗学和文化民俗学等。
学派方面,主要有英美学派、德国学派、法国学派和中国学派等。
二、社会学的概念及基本理论1. 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旨在揭示和理解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关系和结构。
其研究对象包括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化过程、社会变迁等。
社会学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力图揭示社会的运行规律。
2. 社会学的核心理论:社会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互动主义理论等。
功能主义理论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研究,认为社会是一个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维持社会的稳定。
冲突理论则关注社会的矛盾、冲突和变革,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和斗争组成的。
互动主义理论则强调个体对社会意义的构建和解读,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337-《民族社会学》教学大纲

337-《民族社会学》教学大纲《民族社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民族社会学课程类别:专业课教学时数:每周3学时,共54学时。
学分:3选用教材:郑杭生主编:《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二、课程概述本课程借助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全面系统地认识民族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其理论来源涵盖了西方民族社会学、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民族关系演变史等内容。
课程主要从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的视角,在实地研究、统计调查等实证材料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认识民族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包括:民族文化,民族社区,民族社会分层,民族社会关系,族际互动,民族的人口、语言、教育、政策,民族社会控制与社会转型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等。
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民族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民族社会学的方法,认识和探讨民族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研究进一步改善民族关系、促使民族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途径和措施。
四、教学方式注重本学科的交叉性和应用性特点,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的理论和一般方法,利用大量实证资料,加强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的综合考察和比较研究方面的教学。
五、本文第一章民族社会学的视野教学要点:回顾民族社会学的发展历程,阐明本学科与民族学、社会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社会学视野中的民族问题,全球化与民族多样性问题。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一、民族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一)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联系(二)民族学和社会学的区别(三)民族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历程二、民族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一)关于民族社会学的概念(二)民族社会学的特点三、民族社会学的视野(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民族问题(二)族际社会的良性运行(三)社会转型中民族的发展(四)全球化与民族多样性考核要求:识记:民族社会学的概念。
领会:民族社会学与民族学、社会学的联系与区别。
综合分析:如何认识全球化中的民族多样性,第二章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教学要点:民族社会学在研究方法方面充分吸收了多门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并运用有关理论为指导。
民族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第一章导言1. 民族自决:是指外国奴役和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可以决定或经过民族独立战争取得本地区的独立,组成新的国家,并对其领土拥有主权。
民族自决倡言全世界各大小民族,皆可自行决定自己归属的政府体制、执政政党组织、政治环境与命运等。
而这些决定不得为他国或其他政权决定。
2.族群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1.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研究而不是族群历史的考证,主要关注社会中某个族群集团的现状以及他与别的族群集团间的互动关系2.研究对象侧重的是族群集团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各族群集团自身。
3.研究中注意个人与集团两个层面的结合。
4.比较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
5.社会学研究在尽可能综合和忠实地描述社会现象的基础上,力图解释族群关系方面种种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分析影响和制约族群关系的各类因素。
6.注意汲取、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7.注意实证研究。
8.结合国家政策的指导作用和实施效果进行研究。
9.结合区域发展进行研究。
10.关注该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国内族群关系的发展趋势。
3.影响族群关系的因素分析1.体制因素:各族群之间在体质肤色方面的差异程度。
2.人口因素:各族群集团人口的相对规模。
3.社会制度因素:传统社会制度的异同。
4.经济结构因素:经济活动类型的异同。
5.族群分层因素:各族群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占据位置的差异。
6.文化因素:文化、语言、习俗方面的差异。
7.宗教因素:各族群在宗教信仰上的异同可能会影响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程度。
8.心理因素:各族群之间的因各种因素造成的心理距离。
9.人文生态环境因素。
10.历史因素:历史上族群集团之间的关系对现今关系的影响。
11.政策因素:政府各项政策对族群关系的影响。
12.偶发因素:个别事件对族群关系的影响。
13.媒体因素:大众传媒对精英分子和民众族群意识和族群关系变化的影响。
14.外部因素:国外政治、宗教势力对该国内部族群关系变化的影响。
15.主导族群:主流族群对待其他族群的宽容度。
社会学重点,及复习框架

社会学重点,及复习框架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1)奥古斯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孔德认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3)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出版。
严复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1)第32页看3.社会需要对人的行动的意义要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形成一种阶梯状关系。
它阐述了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
2)第36页看2.文化的分类要求会判断什么是物资文化和精神文化。
要点:产品文化:住房、衣物、交通工具等物质文化文化智能文化:自然科学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精神文化规范文化:风俗习惯、礼仪规则、社会制度等理念文化:宗教、信仰等3)第42页看2.文化的相对差异.要点:1主文化:一定族群中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文化。
2亚文化: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3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名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名族的文化优于其他名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4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
不能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用本民族的价值观点去判断其他民族的价值文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1)人的社会化指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
3)社会的主要机构:(1)家庭;(2)同龄群体;(3)学校;(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
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
4)以自身成长经历探讨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参考答案: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媒介都属于初级社会群体,它们有以下功能:(一)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二)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三)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要;(四)维护社会秩序;(五) 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1 社会初级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群体与成员的亲密感情、群体对其成员的过分满足都可能造成个人对社会初级群体的过分依赖,从而抑制他在社会中的发展;2 当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价值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一致时,成员对其群体的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
党校研究生民族社会学考试重点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民族社会学的视野1.简答:民族社会学定义:是研究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和民族语社会协调发展机制的社会科学,具体来说,是从社会学的视野来探讨与民族相关联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同时也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的良性运行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民族社会关系的协调。
2.民族社会学的主要特色有:①社会学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考察具有全面性;②社会学视野更具有现实性;③在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社会学视野具有较强的实证性或经验性。
3.辨析: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是民族社会学的基本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民族社会学的核心问题。
民族社会学所要研究的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内涵丰富和外延广泛的范畴,而不是相互独立或二元对立的两个范畴。
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所代表的既不是孤立的民族事项,也非笼统的社会,而是两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关系、结构和过程。
4.理解民族与社会的关系,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认识民族社会学与民族学之间的区别。
民族学把民族当作具体的物质现象来加以研究,民族社会学则是把民族与社会相联系和融为一体。
其次,要区分社会中民族范畴的两种特性。
一是与民族相关联的自在特性,二是自为性。
最后,既要了解民族与社会的结构特征,也要把握其过程特征。
5.简答: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以下五项:①研究社会中民族及民族文化的形成、变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及规律;②探讨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互动的结构、过程及特征;③研究民族社区、人口、教育和社会问题;④研究民族政策和制度安排;⑤探讨社会变迁与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6.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中的民族关系问题,民族问题的核心就是利益和价值的关系问题,民族问题主要有四个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
①政治层面的民族问题是指不同民族在政治利益方面的关系问题,只要涉及政治主体中各民族的政治地位、政治利益的分配以及民族政治意识等方面的问题。
其特征主要是:集中性;危机直接性;象征性。
民族社会学资料

考试题型:解答和论述第一专题民族社会学研究综述在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之初,国内曾有学者提出建立民族社会学这门学科,但因当时各方面条件不够成熟,未被提上议事日程。
后来,随着社会学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学会民族社会学研究会”应运而生,促进了民族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及其进展。
一、民族社会学的学科地位1、学科对象:“民族社会学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民族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学的一般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少数民族文化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当前社会进行综合和比较研究的一门学科”。
人物对象: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田汝康特殊论:在1981年2月,费孝通先生在一次座谈会所作的《民族社会学的尝试》的发言中提出:“民族学在中国主要是搞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所以,在中国社会学和民族学从学术分科上说可以合而为一的。
因此我们也不妨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研究作民族社会学。
”综合论:有学者把社会问题作为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凡属民族社会的各种问题,都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之列”。
有学者认为,民族社会学“既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社会学的分支;既是民族学的一部分,又是社会学的一部分。
因而,它是这两门学科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民族社会学的任务是研究各民族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变革中所出现的问题。
”民族社会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民族及族群观念形成与发展的理论;(3)多民族社会的民族关系发展目标;(4)民族集团的结构性差异分析;(5)衡量民族关系的主要变量;(6)民族关系专题研究;(7)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关系的演变;(8)政府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2、学科性质:民族社会学,就其一般而言,可以看作是民族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位于二者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但就其学科的基本属性来讲,它是广义民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与民族语言学、民族人口学、民族地理学等学科一样,是民族学一系列特殊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之一。
最新民族学复习笔记

一.德国的文化圈学派•传播学派的正宗,工作范式是文化圈理论,即认为文化或文明具有区域性,每个区域自有文化的创造和变迁中心,中心文化向外传播扩散。
•文化圈理论有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
空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分布动态。
一个文化圈内的文化特质有中心和边缘时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叠压关系,即共处于一个文化中的不同特质在时间上的顺序后来者居上,构成地层分布那样的文化层。
1.弗里德里希•拉策尔(1).主要研究人文地理,认为迁徙和其他形式的接触是各地文化相似的主要原因。
(2).主要贡献:第一,试图从地理条件的角度,描绘出人类的地面分布和文化发展的总图集,其主要做法是将文化要素的分布绘制在地图上,再分析这些文化要素分布的具体范围。
文化要素是伴随着民族迁徙而扩散开去的;第二,提出“形式的评判标准”概念,物品形态和形式的所有特殊相似性都必定来自同一个渊源,都是由于传播才出现在被发现的地方。
(3).概括要点:•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
•描绘出一幅人类及其文化的地面分布图。
•文化特质是伴随民族迁徙而扩散的。
•每个民族都受到周围民族的影响。
•民族迁徙导致文化转移或变化。
•研究方法。
(地理与人类学)2.费罗贝纽斯(1)著名的非洲民族学家,拉策尔的学生,用拉策尔的理论和实证法论证“西非文化圈”的存在。
(2)第一次提出“文化圈”的概念。
(3)第一次广泛和系统地提出了绘制文化地图的方法,进行了对非洲物质文化对象的研究。
(4)认为人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体现者,或者说是文化的“搬运工”。
3.格雷布纳(1)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
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较优秀民族才能创造和发明文化,而其他民族都要从这些优秀民族中借用。
(2)文化亲缘关系:鉴别标准:①形的标准:指的是事物的形式相同。
即从文化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作用上来判断文化特质的类似性。
②量的标准:形似事物的量的增加,大量事物的相同。
即从类似文化特质的数量多少来判断文化的传播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社会学最新复习纲要民族社会学一、民族社会学的定义:是研究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和民族与社会关系协调发展机制的社会科学。
具体来说,民族社会学主要是以社会学视野来探讨与民族相关联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同事也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或者是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来分析、研究当前的族群现象和族群关系。
二、民族社会学范式范式:是由库恩首先提出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所谓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民族社会学的的范式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类型:(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社会学和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把民族看成一种客观的实体;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把民族看成是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人们主观认同相关的社会属性。
两种民族社会学范式的比较范式类型对民族概念的理解对民族边界的理解研究的重点研究方法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客观的、稳定的民族历史、语言、习俗、体质特征历史主义、进化论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主观认知的社会范畴主观的、相对的民族分层与流动经验主义(1)概念的类型1.实体性概念:对具体事物和人进行概括性表达,如民族人口2.非实体性概念:对非具体现象的概括,如民族意识。
(2)概念的作用;帮助人们进行概括性思维,引导人们去关注一类事物和现象,或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纳。
(3)变量:含有数值变动的量;有两大类:一是因变量,也叫依变量,是要解释的现象和过程;二是自变量,或叫独立变量,是自己独立发生变化的量,用来解释现象或过程的原因。
四、主要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1.含义:是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态度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过程的成因或影响因素,调查包括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2.步骤:识别和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
(二)田野调查法1.含义:使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2.分类:(1)参与观察:观察者进入观察对象的生活场域或工作产所,参与谈们的生活和工作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情况。
(2)深度访谈:与调查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了解调查对象的内心世界,进而了解其文化是的内在意义。
3.需注意的问题:(1)主体取向:调查对象所倾向于的观念和态度。
(2)客体取向:研究者和局外人所倾向于认为的原因和动机。
4.民族志:是指详细、全面描述研究对象各方面形态和特征的田野报告。
(三)个案研究法1.含义:只对单个的个人、机构或团体所进行的案例式研究方法。
2.分类:问卷访谈和个案访谈,或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3.步骤:确定访谈话题、设计访谈提纲提纲、建立联系、整理记录资料、分析和检验、撰写报告。
(四)历史比较法1.资料来源:政府文献资料和民间历史资料。
a收集政府或者官方文献资料,最常见也是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去相关档案馆、博物馆和图书馆b民间历史资料的收集,通常要到当地去,想当地居民问询和查阅个人保留下来的村志、家谱、地契等有形的物质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访谈的方法,向当地居民收集一些历史记忆资料,如口述史资料2.在历史比较法中,较为常用的分析资料的方法:类比分析法和理想类型分析法。
五、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隐私问题、忌讳问题、政治敏感问题六、简述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关系?民族文化融合和民族文化同化是两个不相同的文化趋同过程,起区别在于民族文化融合是自觉的、自愿的、和平的,而民族文化同化中则是被迫的,并往往伴随由压迫和暴力的行为七、民族社区: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成员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或是以某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几个民族杂居的,具有某种互相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认同感而强有力地联系在一起的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八、我国民族社区的划分:乡村民族社区,包括从事农耕、放牧、渔业、林业狩猎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和集镇等;城镇民族社区,包括民族地区的城市和城镇。
九、民族社会社会分层的含义:是指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方面存在的以民族为基本分野的社会阶层的划分的现象(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之间的社会分层。
通过分析各地统计数据或或实地调查来加以研究;(二)民族地区社会分层结构。
在揭示分层差距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三)单一民族内部分层,分析在个体性和社会性两种情况下引起的社会不平等。
十、民族社会分层与社会整合(P87-P88)十一、民族社会关系(一)含义: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接受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民族社会关系的内涵:在其内容类型上划分,是指不同实体形式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婚姻等各种社会关系。
1.政治关系在民族社会关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因为它同民族国家的主权、领土、国民、立法和民族之间的政治上的平等权利、自治和民主等密切联系。
2.经济关系是民族社会关系的基础,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进行的各种交往就是以本民族的经济利益为轴心的。
3.民族文化社会关系指不同民族文化的文化交往、文化接受或文化拒斥、文化渗透或文化奴役等文化关系状态。
十二、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体系(一)戈登1964年提出的变量体系(载自《美国人生活中的同化》)包括文化、社会交往、通婚、民族意识,民族偏见、民族歧视和权力分配。
(重点P107)(二)戈登1975年提出的衡量民族关系融合的变量模型:1.合理民族同化程度的自变量有人的心理,互动过程以及包括人口因素、价值观在内的社会变量。
2.衡量民族同化程度的自变量有同化的类型,总体同化程度、族群冲突程度、以及各族群获得社会赏酬程度。
(三)同化理论:戈登将同化过程分为七个不同类型或阶段,指出同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认为族际通婚尤其是大规模的族际通婚,是同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四)三阶段理论(重点P209)第一阶段:盎格鲁-撒克逊第二阶段:熔炉主义第三阶段:文化多元主义十三、多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区别(重点,P111)民族国家的含义:通常指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
多民族国家的含义: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共同体组成的国家。
多民族国家是不同民族相互交往而导致的政治上联合的产物是各民族发展不平衡、民族过程与国家过程不同步、大民族在当代国家格局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结果。
多民族国家奉行多元主义,强调民族与国家多元一体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主义为主导思想的十四、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有一个凝聚的核心就是华夏组团和后来的汉族,汉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
(二)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三)汉语已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四)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
(五)民族之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
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的统一体,又形成北牧,南农两大统一体。
(六)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
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
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环境污染资源分配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跨国人口迁移类型:智能型、劳工型、难民型十五、民族分离主义(P123)(一)冷战体制的结束引发了民族分离主义的勃兴。
(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民族分离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外部势力的介入是民族分离主义势力扩张的现实因素。
(四)冷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是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根源。
(五)一些民族国家的分裂也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
十六、民族生活方式的含义:广义指一定的生产方式或全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人们生活活动的典型和总体特征。
狭义指除了生产以外的人们的物质消费活动和由他人支配的闲暇时间活动的方式。
民族生活方式的类型,(一)按生存资料获取方式分类:1.采用小规模迷失的民族生活方式2.小规模农业社会中民族的生活方式3.畜牧民族的生活方式4.大规模社会中民族的生活方式。
(二)按文化区分类1.梅森以地理区域为标准2.威斯勒以文化特质为标准3.英国和德国传播学派认为世界文明起源于有限的几个地区,之后向其他地方扩散4.美国学者肯多尔选择语言和宗教作为区分标准将世界划分为六大区西方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印度文化区,东亚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非洲文化区。
十七、民族经济生活方式按照生产划分可分为农耕经济生活方式、畜牧经济生活方式、采集狩猎生活方式、渔业经济生活方式、工业经济生活方式、商业经济生活方式。
十八、民族饮食生活方式(一)日常饮食生活方式:1.每日就餐次数2.就餐方式3.就餐礼仪4.饮食禁忌(二)节日饮食生活方式:1.每年饮食习俗2.纪念性节日饮食习俗3.宗教节日饮食习俗4.祭祀性节日饮食习俗5.其他类型节日饮食习俗十九、民族礼俗生活方式(一)呼唤生命的祈子礼俗:祈神求子、象征求子、方药求子(二)孕育生命的孕子礼俗(三)庆贺生命诞生的诞生礼(四)跨入社会门槛的成年礼:易装、文身、饰齿等与身体相关的仪式、宴饮及馈赠、磨练体魄和意志的娱乐竞技方式(五)家庭生活开端的婚礼:聘礼和嫁妆、结婚仪式、新人服饰、婚礼上的娱乐游戏活动(六)人生终结时的葬礼:孝服、特殊的饮食习俗、对死者的特殊装扮、吊唁活动中的馈赠、丧礼上的宗教活动、丧葬方式二十、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以下四个特点:西重东轻;大杂居小聚居;多沿边境和跨国界分布;立体分布二十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及民族教育教育是一种社会设置,教育表征着社会现实,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看,教育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教育现象本身是社会现象的一种折射,教育的发展进程也表征着社会变迁的过程;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都是社会活动和社会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教育是传播知识和技能、传递文化价值观念的手段,是培养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作用是促成人的社会化。
受动者和施动者的含义受动者是指所有受教育者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其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也是有关他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行为模式。
施动者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
强调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意义:有助于加深对“教育表征着社会现实”和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密切关系的理解;可以改变一些人头脑中的片面的认识,即认为我国一些社会落后、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少数民族在过去是没有“教育”的。
社会学视野中的民族教育从社会学的学科层面把握民族教育的内涵需考虑的五个方面:第一、民族教育并不一定停留在学校教育的单一范围。
社会学的学科视野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占有同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