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说课稿有助于老师更好的上课,为方便老师们拟出一份优秀的说课稿,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20XX,希望大家喜欢!七年级历史说课稿1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初中的历史说课稿(14篇)
初中的历史说课稿(通用14篇)初中的历史说课稿篇1一、分析教材,确定重点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纵观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了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以时间进程为线,分时期描述,各主题前后相承、严密相联。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第七学习主题第四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从政治上看:呈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而统一的政权——元朝,它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进展的重要里程碑。
从经济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根底上连续进展,它又下启明清,将繁盛传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国社会才呈现衰败之势。
从民族关系上看:元朝民族进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为民族关系的进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历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誉为世界100位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国封建历史出色帝王之一。
总之,本课承上启下,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把握历史进展脉络。
2.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设计意图本课有三个子目。
首先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过程和统一后的情景。
同时辅以“写写”“想想”等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笔、图片展现“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中国”的过程、举措和影响,并辅以“读读”“看看”“说说”等指示性语言加强学问的把握和观看分析力量的提升。
最终,教材简要呈现了民族关系进展的缘由和表现。
从学问层面讲,本课涉及解王朝兴衰更替、国家统一、政权稳固、民族进展、历史人物等重大内容的过程,有肯定的深难度。
从过程和方法层面讲,本课是一个感知历史现象到归纳历史学问,从归纳历史学问到熟悉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过程。
3.教学重点确实定综合上述教材分析,学生要在一堂课内多角度、完整全面的把握理解困难很大。
因此,我结合教材和《历史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展了取舍和重组,并在比照同单元历史人物的根底上确立了紧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个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学习主线,以使学生明确学习中心。
同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立以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学习的重点。
初中历史说课稿九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九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我说课的题目是《科举制的创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科举制的创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7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三个子目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科举制度的确立、健全和完善,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课上承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情况,下启辉煌的隋唐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讲授的时候要重点讲述科举制完善的过程及影响。
二、说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但是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索欲望。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诞生的原因;列举科举制创立与发展的史实;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提高归纳、整合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科举制的影响,认识科举制的创立在当时社会的进步性,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说重难点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科举制创立与发展的史实。
【难点】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初中历史经典说课稿3篇
初中历史经典说课稿3篇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二、教法学法1、教法(有三)1)、问题导学法,我使用这一教法的目的是力求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有二)(2)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从4方面来说明,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思维拓展,巩固练习。
情景导入(大约3分钟)1、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导入法,播放《我的长征》电影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从而导入新课。
初中历史优质课说课稿(通用8篇)
初中历史优质课说课稿初中历史优质课说课稿(通用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历史优质课说课稿(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历史优质课说课稿1▲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
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
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初中历史说课稿10分钟(七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10分钟(七篇)初中历史说课稿10分钟篇一(一)教材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所取代。
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剑拨弩张,形成“冷战”局面。
但这种冷战的格局并不符合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两大阵营的存在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是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
(2)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美苏对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两极格局,初步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世界和平的可贵。
(三)教学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四)教学难点:两极格局的认识与评价。
本课的“冷战”和两极格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要借助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冷战”、两极格局和“热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问题导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学,在学中思。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
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
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
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经典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
经典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经典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我特地准备了经典的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经典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篇1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做了设计,即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1)比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规模和结果。
(2)用历史、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新航路的开辟,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更是隐含了中国历史命运兴衰的征兆。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途径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
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的信息。
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4)重点和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感悟郑和的爱国精神、科学创举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难点是: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二、教法分析本课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023初中历史说课稿汇总6篇
2023初中历史说课稿汇总6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从教材的整体布局来看:本课是源头。
是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起点,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它促使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上了新台阶,还由于列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下启第四章其余四节,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本册书中具出突出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2、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加上对教材和对我校校情、生情、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掌握基础史实,把握历史概念,如“垄断组织”“帝国主义”②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从历史条件、主要内容、进程、影响等方面来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与探究,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①通过对垄断现象的分析,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含义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③联系晋江实际,懂得“博览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重点难点:(1)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2)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而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和垄断组织这两个问题,理论性较强,都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处理。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及依据1、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总体构想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改变传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
“教师搭台”是指我制作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知识脉胳,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而难5个问题和配套练习;“学生唱戏”是指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派代表上台发言和提交作业,并相互评价。
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8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历史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说课稿1一、说学情1、九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部分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本课要理清知识脉络,由浅入深,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说教材1、主体线索和分期: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历史,对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可抓住两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的发生史,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资本主义的发生史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代,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二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并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时代,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二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三是两次世界大战;四是二战后至今。
2、教材重难点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使学生全面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
难点: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说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亮兵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全面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归纳所学知识的规律,弄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过程与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并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不足的原因,使自己获得提升;正视自己,树立信心,确立目标,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优秀6篇)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优秀6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一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的大一统》。
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的第一课时。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6—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西汉王朝通过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推行儒学教育、与匈奴和亲等措施,加强对整个国家的控制。
与一统有关的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修建道路等活动,不仅加强了西汉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还大大开拓了西汉疆土,出现了当时大一统的局面。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本课内容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就侧重讲“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
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
(一)教法策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创设情景,引导探究,采用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
2023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2023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初一历史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_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_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
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不仅仅是专门的学问或学术,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更是一门在研究对象和任务方面都具有科学性的特殊学科。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小编特地准备了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初中历史说课稿优秀
初中历史说课稿优秀(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历史说课稿优秀(精)初中历史说课稿优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2021一等奖历史说课稿5篇
2021一等奖历史说课稿5篇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特地准备了一等奖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一等奖初中历史说课稿1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铜冶一中的张志红。
十分荣幸来到这儿和大家分享我的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共1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总体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开篇课,本课的内容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__”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__“,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所以具有深刻的转折性意义,同时这也是整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去感知教材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教参确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知识有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__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的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通过阅读、自学、讨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历史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结构: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统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对以后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三目的不同侧重点和内在联系,才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的概貌,并能对西周的社会网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西周的分封制”,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自己的统治。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夏商西周统治阶级是以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与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法来统治人民的。
通过“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一定的识图能力,并能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西周分封情景,增强学生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的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增强表达能力;通过识读“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识图能力和根据图表捕获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到它们的实行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①本课的重点是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它是本课的重点呢?这是因为它是本课的主干,牵涉到整课知识的教学,对以后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它是本课的重点。
②本课的难点有三个: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认识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学习的基础上设计出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位不辞⾟劳的⼈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的教学能⼒。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编精⼼整理的初中历史说课稿6篇,欢迎⼤家分享。
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说教材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课《繁盛⼀时的隋朝》。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思想是如何科学、艺术地处理好学⽣、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让学⽣乐学;让⾃⼰与学⽣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1、南北重归统⼀;2、⼤运河的开通。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为教学主线: ⼀个政权──隋朝的建⽴ ⼀个局⾯──隋初经济的繁荣; ⼀个创举──隋朝⼤运河的开通; 引导学⽣⽐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完成教学⽬标。
(⼆)教学⽬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标: 1、知识与能⼒ 知识⽬标:隋朝的建⽴和统⼀;社会经济的繁荣;⼤运河的开通及其作⽤ 能⼒⽬标:通过引导学⽣对“隋炀帝开通⼤运河的⽬的及其作⽤”这⼀问题的思考,培养学⽣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分析问题的能⼒。
2、过程与⽅法 通过提问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导⼊框中的故事导⼊;学⽣结合课本内容及课下收集的资料,讲“胭脂井”的传说;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学习“⼤运河的开通”这⼀内容时,充分利⽤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意图,通过学⽣讨论,教师点拨。
把握这⼀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认识到国家的统⼀社会的安定使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隋朝⼤运河是中华民族对⼈类⽂明的⼜⼀重⼤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育学⽣要热爱祖国,热爱⼈民,珍惜统⼀、安定、团结的环境。
三个⽬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步谈到。
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热门】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突出地讲了“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与“商鞅变法”两个史实,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是学生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开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p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才能都不强。
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展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展改革,开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才能目的通过对春秋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p 研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信息的才能及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的才能。
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p 、培养学生运用消费力是人类社会开展动力的历史唯物根本观点分析^p 历史问题的才能。
通过讨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才能和创新才能。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农具和牛耕产生开展情况的讨论研究过程,以及对商鞅变法的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消费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比拟、置疑等根本的学习方法入具有初步判断、推理才能;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习惯,逐步掌握与别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认识人类社会开展的根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树立凡符合历史开展规律的改革必定成功的坚决信念,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改革事业中去。
重点、难点:本课有两个重点: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及意义;二是商鞅变法。
本课的难点是“消费力的进步推动社会大变革”,即铁农具与牛耕的推广与各国变法之间的关系。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导语】教育要使⼈愉快,要让⼀切的教育带有乐趣。
⽆忧考⼩编整理了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科技与思想⽂化 ⼀、说教材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 《古代科技与思想⽂化(⼆)》是⼈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册第三单元《古代⽂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课。
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学与戏剧”和“建筑”等⽅⾯的⼏个代表⼈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类古代⽂明的总结。
科技和⽂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明的产⽣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加强学⽣对政治经济与⽂化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明的发展这⼀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夜谭》、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化成果,体验古代⽂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明的多样性和不断“发展”这⼀主题。
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类⽂明的多元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类⽂明的进步”,“树⽴正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们社会⽣活、思想观念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类⽂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类⽂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声的诗、⽴体的画”。
在学习“建筑”⼀⽬时,由于初中阶段思维能⼒的限制,学⽣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对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雄伟、庄严的特点有⽐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新初二历史说课稿【三篇】.doc
初二历史说课稿【三篇】课程标准: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教学目标: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传教士与殖民者东来等史实的分析,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传教士东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感受明清时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马戛尔尼来华等事件的分析,理解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
难点是:如何理解古老的中国在明清时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他们对本节课中历史人物及事件有初步的了解,但还缺乏对历史事件纵观的评价能力和横向的比较能力。
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考虑学生的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互动式、讨论式、体验式及谈话法等。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禀赋和潜能,我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1.读图分析法,即联系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2.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群体讨论,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
4.情景模拟法,学生通过再现历史情境,培养表演能力,也为深入的探究做好准备。
师生准备:为使本节课高效率、大容量、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收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指导学生查阅报刊、杂志、图书、网络等资料,了解郑和、乾隆等历史人物以及郑和下西洋、台湾、澳门等事件的一些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可实施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和晚清“门户开放”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4)通过制作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结合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二、教法学法(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营造一个教与学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一个追求梦的天空。
)教法:讲解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交互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阅读理解、讨论合作、史料分析、图表制作、自我展示、查阅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为实现本节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走近开放:开放的提出1.引导学生想象时光倒流,是选择去唐朝生活还去清朝生活?并简述原因。
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兴,闭关穷”。
问:同学们,如果时光能倒流,你想不想回到清朝生活?(不想。
)为什么呀?(因为清朝闭关锁国,落后挨打。
)最想回到哪个朝代?(唐……)为什么呀?(唐朝开放繁荣。
)——由此得出:开放兴,闭关穷。
2.简要回顾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不开放不行”,引出并复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问:1840年,英国打开了清政府紧锁的国门。
从此,中国就一步一步被迫开放,一步一步屈辱挨打。
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权独立了,但中国开放了吗?(没有。
)那时由于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及“左”的错误的影响,我国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那么新中国到何时作出了开放的决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改革从哪里迈出了第一步?(安徽凤阳小岗村)3.那么在我们封闭已久,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的情况下,在哪里以何种形式迈出开放的第一步才好呢?由此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通过想象来创设教学起始情景,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唤起学生对我国不同时期对外政策的记忆,从而使本课的“开放”不显突兀,学生能对新时期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明白了两点:一是本课的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二是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使国家繁荣富强●第二环节:合作研习,重难释疑二、感知开放:开放的过程开放的过程主要是指对外开放从尝试到扩大到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开放的尝试: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特区的建立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我从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状况出发,逐层设置了8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看历史影像资料、阅读课文、识图、讨论、理解、归纳等办法,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让学生理解特区之“特”和经济特区的作用,从而突破本目重难点。
)1.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和“1979年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影像资料”、读《经济特区示意图》,提取有效信息来解答,以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基本情况。
问:(1)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以什么方式迈出了第一步?这种方式是谁提出来的?(2)这种方式开放了哪几个地方?(3)这几个地方的经济建设是如何进行的?(在看影像资料时引导学生感受特区人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学生回答第(2)问后,展示“经济特区示意图”,观察这几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以增强历史空间感;同时追问: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地方作为经济特区呢?来为回答第(3)问奠定基础。
)2.通过前面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与解答,学生对什么是经济特区有了模糊的概念,这时再设置三个问题,引发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和教师适时的引导,最终理解并得出经济特区的准确概念。
由此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
议:(1)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样吗?(2)晚清的“门户开放”和新时期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3)经济特区“特”在何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门户开放”)和生活实际(对港、澳有一定了解),能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3.办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种尝试,究竟能不能取得成功?我们随着邓小平一起去看一看:“1984年深圳发展的视频”。
(这段视频和前面“1979年深圳视频”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与呼应。
学生通过历史影像能直观感受到深圳的发展与成功。
)4.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成功,让学生想一想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①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②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③推动了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
(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难点,由于在前面教学过程中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结合课文可以较好的回答,但教师对于第④点要做点拨和提炼,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开放的扩大:扩大沿海对外开放——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扩大内地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成功了。
但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只开放发展这几个地方远远不够,怎么办?——扩大开放。
) 1.教师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扩大到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向太平洋向全世界敞开了胸怀。
国际舆论对我国这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从明朝以后的第一次开放。
”对外开放让沿海地区先行是必要,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带来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的拉大。
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什么呢?——开放内地。
内地的开放又该从哪里选择突破口呢?)2.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为什么?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重点。
多媒体展示一段材料,学生通过解读材料得出原因,解决重点。
——发展上海经济,发挥龙头效应,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让浦东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浦东就一年一个样的发展起来了。
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南巡,途中发表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全面解决了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还强调要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根据南方谈话的精神,中央政治局决议在全国范围扩大对外开放。
)3.教师继续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大到了内地。
(逐层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让学生在动态中对整个开放过程有直观的体会,形成完整的历史空间感。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是本课第三个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制作图表的方式来突破。
)1.学生做一做:第一步: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模式,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图表,展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并思考这一过程有何特点。
第二步:请1—2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并作讲解。
师生共同点评。
2.交流教师设计的图表。
(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
学生通过制作图表和讲解,不但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完成了对本课前面所学知识的隐形小结。
同时师生共同点评,又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三、感悟开放:开放的影响1.请学生看书并结合身边事例,说说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③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④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课本或身边具体事例可自行归纳总结出影响。
)2.展示沃尔玛超市中中国商品所占份额的变化和海尔集团在世界的发展情况,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开放不仅引进了先进的东西使国家发展,而且使中国走向了世界。
(此处点明并照应了本课课题——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3. 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它与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大家对对外开放带来成就的认同中,联系前面所学改革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经验。
——①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②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对改革开放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在情感上逐步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