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线线垂直专题(史上最全)
立体几何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专题练习(高三党必做)
立体几何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专题一、解答题(本大题共27小题,共324.0分)1.如图,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D∥BC,AB=AD=AC=3,PA=BC=4,M为线段AD上一点,AM=2MD,N为PC的中点.(1)证明:MN∥平面PAB;(2)求直线AN与平面PMN所成角的正弦值.2.如图,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为等边三角形且垂直于底面ABCD,AB=AD,∠BAD=∠ABC=90°,E是PD的中点.BC=12(1)证明:直线CE∥平面PAB;(2)点M在棱PC上,且直线BM与底面ABCD所成角为45°,求二面角M-AB-D的余弦值.3.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BB1⊥平面ABC,∠BAC=90°,AC=AB=AA1,E是BC的中点.(1)求证:AE⊥B1C;(2)求异面直线AE与A1C所成的角的大小;(3)若G为C1C中点,求二面角C-AG-E的正切值.4.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O,△PA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PB=PD=√6,AP=4AF.(Ⅰ)求证:PO⊥底面ABCD;(Ⅱ)求直线CP与平面BDF所成角的大小;(Ⅲ)在线段PB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CM∥平面BDF如果存在,求BM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BP由.5.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 l C1中,AC=BC=√2,∠ACB=90°.AA1=2,D为AB的中点.(Ⅰ)求证:AC⊥BC1;(Ⅱ)求证:AC1∥平面B1CD:(Ⅲ)求异面直线AC1与B1C所成角的余弦值.6.如图,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B=AA1=2,点P,Q分别为A1B1,BC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BP与AC1所成角的余弦值;(2)求直线CC1与平面AQC1所成角的正弦值.7.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平面PAD⊥平面ABCD,点M在线段PB上,PD∥平面MAC,PA=PD=√6,AB=4.(1)求证:M为PB的中点;(2)求二面角B-PD-A的大小;(3)求直线MC与平面BDP所成角的正弦值.8.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A⊥平面ABCD,E为PD的中点.(1)证明:PB∥平面AEC;(2)设AP=1,AD=√3,三棱锥P-ABD的体积V=√3,求A到平面PBC的距4离.9.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D⊥AB,AB∥DC,AD=DC=AP=2,AB=1,点E为棱PC的中点.(Ⅰ)证明:BE⊥DC;(Ⅱ)求直线BE与平面PBD所成角的正弦值;(Ⅲ)若F为棱PC上一点,满足BF⊥AC,求二面角F-AB-P的余弦值.10.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PAD是以AD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C∥AD,CD⊥AD,PC=AD=2DC=2CB,E为PD的中点.(Ⅰ)证明:CE∥平面PAB;(Ⅱ)求直线CE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11.如图,正三角形ABE与菱形ABCD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B=2,∠ABC=60°,M是AB的中点,N是CE的中点.(I)求证:EM⊥AD;(II)求证:MN∥平面ADE;(III)求点A到平面BCE的距离.12.已知几何体ABCDEF中,AB∥CD,AD⊥DC,EA⊥平面ABCD,FC∥EA,AB=AD=EA=1,CD=CF=2.(Ⅰ)求证:平面EBD⊥平面BCF;(Ⅱ)求点B到平面ECD的距离.13.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D⊥底面ABCD,AD=PD=2,E、F分别为CD、PB的中点.(1)求证:EF∥平面PAD;(2)求证:平面AEF⊥平面PAB;(3)设AB=√2AD,求直线AC与平面AEF所成角θ的正弦值.14.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C=45∘,AD=AC=2,O为AC的中点,PO⊥平面ABCD且PO=6,M为BD的中点.(1)证明:AD⊥平面PAC;(2)求直线AM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15.如图,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B=2,AA1=√2,点D为A1C1的中点.(I)求证:BC1∥平面AB1D;(II)求证:A1C⊥平面AB1D;(Ⅲ)求异面直线AD与BC1所成角的大小.16.如图,P-ABD和Q-BCD为两个全等的正棱锥,且A,B,C,D四点共面,其中AB=1,∠APB=90°.(Ⅰ)求证:BD⊥平面APQ;(Ⅱ)求直线PB与平面PDQ所成角的正弦值.17.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A1ACC1⊥底面ABC,AB=BC=2,∠ACB=30°,∠C1CB=60°,BC1⊥A1C,E为AC的中点,侧棱CC1=2.(1)求证:A1C⊥平面C1EB;(2)求直线CC1与平面ABC所成角的余弦值.18.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平面PAB⊥平面ABC,AB=6,BC=2√3,AC=2√6,D为线段AB上的点,且AD=2DB,PD⊥AC.(1)求证:PD⊥平面ABC;,求点B到平面PAC的距离.(2)若∠PAB=π419.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A1A⊥平面ABC,△ABC为正三角形,D是BC边的中点,AA1=AB=1.(1)求证:平面ADB1⊥平面BB1C1C;(2)求点B到平面ADB1的距离.20.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点D,E,F分别为棱PC,AC,AB的中点,已知PA⊥平面ABC,AB⊥BC,且AB=BC.(1)求证:平面BED⊥平面PAC;(2)求二面角F-DE-B的大小;(3)若PA=6,DF=5,求PC与平面PAB所成角的正切值.2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D⊥平面ABCD,AD⊥CD,DB平分∠ADC,E为PC的中点,AD=CD=1,DB=2√2.(1)证明PA∥平面BDE;(2)证明AC⊥平面PBD;(3)求直线BC与平面PBD所成的角的正切值.22.如图所示,在四棱台ABCD-A1B1C1D1中,AA1⊥底面ABCD,四边形ABCD为菱形,∠BAD=120°,AB=AA1=2A1B1=2.(Ⅰ)若M为CD中点,求证:AM⊥平面AA1B1B;(Ⅱ)求直线DD1与平面A1BD所成角的正弦值.=√2.23.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E为A1C1的中点,CC1C1E(Ⅰ)证明:CE⊥平面AB1C1;(Ⅱ)若AA1=√6,∠BAC=30°,求点E到平面AB1C的距离.24.如图,在四棱锥E-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平面AEC⊥平面CDE,∠AEC=90°,F为DE中点,且DE=1.(Ⅰ)求证:BE∥平面ACF;(Ⅱ)求证:CD⊥DE;(Ⅲ)求FC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25.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DAB=45°,AB=√2AD=2√2,平面AED⊥平面ABCD,△AED为等边三角形,EF∥AB,EF=√2,M为线段BC的中点.(1)求证:直线MF∥平面BED;(2)求证:平面BED⊥平面EAD;(3)求直线BF与平面BED所成角的正弦值.26.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底面ABCD,侧棱PA=PD=√2,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其中BC∥AD,AB⊥AD,AC=√2,AB=BC=1,E为AD中点.(Ⅰ)求证:PE⊥平面ABCD;(Ⅱ)求异面直线PB与CD所成角的余弦值;(Ⅲ)求平面PAB与平面PCD所成的二面角.27.如图,已知多面体ABCA1B1C1,A1A,B1B,C1C均垂直于平面ABC,∠ABC=120°,A1A=4,C1C=1,AB=BC=B1B=2.(1)证明:AB1⊥平面A1B1C1;(2)求直线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答案和解析1.【答案】(1)证明:法一、如图,取PB 中点G ,连接AG ,NG ,∵N 为PC 的中点, ∴NG ∥BC ,且NG =12BC ,又AM =23AD =2,BC =4,且AD ∥BC , ∴AM ∥BC ,且AM =12BC ,则NG ∥AM ,且NG =AM ,∴四边形AMNG 为平行四边形,则NM ∥AG , ∵AG ⊂平面PAB ,NM ⊄平面PAB , ∴MN ∥平面PAB ; 法二、在△PAC 中,过N 作NE ⊥AC ,垂足为E ,连接ME , 在△ABC 中,由已知AB =AC =3,BC =4,得cos ∠ACB =42+32−322×4×3=23,∵AD ∥BC ,∴cos ∠EAM =23,则sin ∠EAM =√53,在△EAM 中,∵AM =23AD =2,AE =12AC =32,由余弦定理得:EM =√AE 2+AM 2−2AE ⋅AM ⋅cos∠EAM =√94+4−2×32×2×23=32,∴cos ∠AEM =(32)2+(32)2−42×32×32=19,而在△ABC 中,cos ∠BAC =32+32−422×3×3=19,∴cos ∠AEM =cos ∠BAC ,即∠AEM =∠BAC , ∴AB ∥EM ,则EM ∥平面PAB .由PA ⊥底面ABCD ,得PA ⊥AC ,又NE ⊥AC , ∴NE ∥PA ,则NE ∥平面PAB . ∵NE ∩EM =E ,∴平面NEM ∥平面PAB ,则MN ∥平面PAB ;(2)解:在△AMC 中,由AM =2,AC =3,cos ∠MAC =23,得CM 2=AC 2+AM 2-2AC •AM •cos ∠MAC =9+4−2×3×2×23=5.∴AM 2+MC 2=AC 2,则AM ⊥MC , ∵PA ⊥底面ABCD ,PA ⊂平面PAD ,∴平面ABCD ⊥平面PAD ,且平面ABCD ∩平面PAD =AD , ∴CM ⊥平面PAD ,则平面PNM ⊥平面PAD .在平面PAD 内,过A 作AF ⊥PM ,交PM 于F ,连接NF ,则∠ANF 为直线AN 与平面PMN 所成角.在Rt△PAC中,由N是PC的中点,得AN=12PC=12√PA2+PC2=52,在Rt△PAM中,由PA•AM=PM•AF,得AF=PA⋅AMPM =√42+22=4√55,∴sin∠ANF=AFAN =4√5552=8√525.∴直线AN与平面PMN所成角的正弦值为8√525.【解析】本题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考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求法,考查数学转化思想方法,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是中档题.(1)法一、取PB中点G,连接AG,NG,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得NG∥BC,且NG=12BC,再由已知得AM∥BC,且AM=12BC,得到NG∥AM,且NG=AM,说明四边形AMNG为平行四边形,可得NM∥AG,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得到MN∥平面PAB;法二、证明MN∥平面PAB,转化为证明平面NEM∥平面PAB,在△PAC中,过N作NE⊥AC,垂足为E,连接ME,由已知PA⊥底面ABCD,可得PA∥NE,通过求解直角三角形得到ME∥AB,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可得平面NEM∥平面PAB,则结论得证;(2)由勾股定理得CM⊥AD,进一步得到平面PNM⊥平面PAD,在平面PAD内,过A作AF⊥PM,交PM于F,连接NF,则∠ANF为直线AN与平面PMN所成角.然后求解直角三角形可得直线AN与平面PMN所成角的正弦值.2.【答案】(1)证明:取PA的中点F,连接EF,BF,因为E是PD的中点,所以EF∥AD,EF=12AD,AB=BC=12AD,∠BAD=∠ABC=90°,∴BC∥AD,EF∥BC,EF=BC,∴四边形BCEF是平行四边形,可得CE∥BF,BF⊂平面PAB,CE⊄平面PAB,∴直线CE∥平面PAB;(2)解:如图所示,取AD中点O,连接PO,CO,由于△PAD为正三角形,则PO⊥AD,因为侧面PAD为等边三角形且垂直于底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所以PO⊥平面ABCD,所以PO⊥CO. 因为AO=AB=BC=12AD,且∠BAD=∠ABC= 90∘,所以四边形ABCO是矩形,所以CO⊥AD,以O为原点,OC为x轴,OD为y轴,OP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不妨设AB=BC=12AD=1,则OA=OD=AB=CO=1.又因为△POC为直角三角形,|OC|=√33|OP|,所以∠PCO=60∘.作MN⊥CO,垂足为N,连接BN,因为PO ⊥CO ,所以MN //PO ,且PO ⊥平面ABCD ,所以MN ⊥平面ABCD ,所以∠MBN 即为直线BM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 设CN =t ,因为∠PCO =60∘,所以MN =√3t ,BN =√BC 2+CN 2=√t 2+1. 因为∠MBN =45∘,所以MN =BN ,即√3t =√t 2+1,解得t =√22,所以ON =1−√22,MN =√62,所以A (0,−1,0),B (1,−1,0),M (1−√22,0,√62),D (0,1,0),则AB ⃗⃗⃗⃗⃗ =(1,0,0),AD⃗⃗⃗⃗⃗⃗ =(0,2,0),AM ⃗⃗⃗⃗⃗⃗ =(1−√22,1,√62). 设平面MAB 和平面DAB 的法向量分别为n 1⃗⃗⃗⃗ =(x 1,y 1,z 1),n 2⃗⃗⃗⃗ =(x 2,y 2,z 2), 则{AB ⃗⃗⃗⃗⃗ ·n 1⃗⃗⃗⃗ =0AM ⃗⃗⃗⃗⃗⃗ ·n 1⃗⃗⃗⃗ =0,即{x 1=0(1−√22)x 1+y 1+√62z 1=0, 可取z 1=−2,则n 1⃗⃗⃗⃗ =(0,√6,−2), 同理可得n 2⃗⃗⃗⃗ =(0,0,1),所以.因为二面角M -AB -D 是锐角,所以其余弦值为√105.【解析】本题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应用,空间向量求二面角夹角,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1)取PA 的中点F ,连接EF ,BF ,通过证明CE ∥BF ,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即可.(2)取AD 中点O ,连接PO ,CO ,作MN ⊥CO ,垂足为N ,以O 为原点,OC 为x 轴,OD 为y 轴,OP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即可求出二面角M -AB -D 的余弦值.3.【答案】证明:(1)因为BB 1⊥面ABC ,AE ⊂面ABC ,所以AE ⊥BB 1,由AB =AC ,E 为BC 的中点得到AE ⊥BC , ∵BC ∩BB 1=B ,BC 、BB 1⊂面BB 1C 1C , ∴AE ⊥面BB 1C 1C ,,∴AE ⊥B 1C ;解:(2)取B 1C 1的中点E 1,连A 1E 1,E 1C ,则AE ∥A 1E 1, ∴∠E 1A 1C 是异面直线AE 与A 1C 所成的角, 设AC =AB =AA 1=2,则由∠BAC =90°, 可得A 1E 1=AE =√2,A 1C =2√2,E 1C 1=EC =12BC =√2,∴E 1C =√E 1C 12+C 1C 2=√6,∵在△E 1A 1C 中,cos ∠E 1A 1C =2+8−62⋅√2⋅2√2=12, 所以异面直线AE 与A 1C 所成的角为π3;(3)连接AG ,设P 是AC 的中点,过点P 作PQ ⊥AG 于Q ,连EP ,EQ ,则EP ⊥AC ,又∵平面ABC ⊥平面ACC 1A 1,平面ABC ∩平面ACC 1A 1=AC ∴EP ⊥平面ACC 1A 1, 而PQ ⊥AG ∴EQ ⊥AG .∴∠PQE 是二面角C -AG -E 的平面角, 由(2)假设知:EP =1,AP =1, Rt △ACG ∽Rt △AQP ,PQ =CG·AP AG=1√5,故tan ∠PQE =PEPQ =√5,所以二面角C -AG -E 的平面角正切值是√5.【解析】本题考查异面直线的夹角,线线垂直的判定,属于中档题,熟练掌握线面垂直,线线垂直与面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及异面直线夹角及二面角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属于较难题.(1)由BB 1⊥面ABC 及线面垂直的性质可得AE ⊥BB 1,由AC =AB ,E 是BC 的中点,及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得AE ⊥BC ,结合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得AE ⊥面BB 1C 1C ,进而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得到AE ⊥B 1C ;(2)取B 1C 1的中点E 1,连A 1E 1,E 1C ,根据异面直线夹角定义可得,∠E 1A 1C 是异面直线A 与A 1C 所成的角,设AC =AB =AA 1=2,解三角形E 1A 1C 可得答案. (3)连接AG ,设P 是AC 的中点,过点P 作PQ ⊥AG 于Q ,连EP ,EQ ,则EP ⊥AC ,由直三棱锥的侧面与底面垂直,结合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EP ⊥平面ACC 1A 1,进而由二面角的定义可得∠PQE 是二面角C -AG -E 的平面角.4.【答案】(Ⅰ)证明:因为底面ABCD 是菱形,AC ∩BD =O ,所以O 为AC ,BD 中点.-------------------------------------(1分)又因为PA =PC ,PB =PD ,所以PO ⊥AC ,PO ⊥BD ,---------------------------------------(3分)所以PO ⊥底面ABCD .----------------------------------------(4分)(Ⅱ)解:由底面ABCD 是菱形可得AC ⊥BD , 又由(Ⅰ)可知PO ⊥AC ,PO ⊥BD .如图,以O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由△PAC 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PB =PD =√6,可得PO =√3,OB =OD =√3.所以A(1,0,0),C(−1,0,0),B(0,√3,0),P(0,0,√3).---------------------------------------(5分)所以CP ⃗⃗⃗⃗⃗ =(1,0,√3),AP ⃗⃗⃗⃗⃗ =(−1,0,√3). 由已知可得OF ⃗⃗⃗⃗⃗ =OA⃗⃗⃗⃗⃗ +14AP ⃗⃗⃗⃗⃗ =(34,0,√34)-----------------------------------------(6分) 设平面BDF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3y =034x +√34z =0令x =1,则z =−√3,所以n ⃗ =(1,0,-√3).----------------------------------------(8分) 因为cos <CP ⃗⃗⃗⃗⃗ ,n ⃗ >=CP ⃗⃗⃗⃗⃗ ⋅n ⃗⃗|CP ⃗⃗⃗⃗⃗ ||n ⃗⃗ |=-12,----------------------------------------(9分) 所以直线CP 与平面BD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2,所以直线CP 与平面BDF 所成角的大小为30°.-----------------------------------------(10分)(Ⅲ)解:设BMBP =λ(0≤λ≤1),则CM ⃗⃗⃗⃗⃗⃗ =CB ⃗⃗⃗⃗⃗ +BM ⃗⃗⃗⃗⃗⃗ =CB ⃗⃗⃗⃗⃗ +λBP ⃗⃗⃗⃗⃗ =(1,√3(1−λ),√3λ).---------------------------------(11分)若使CM ∥平面BDF ,需且仅需CM −⋅n ⃗ =0且CM ⊄平面BDF ,---------------------(12分) 解得λ=13∈[0,1],----------------------------------------(13分) 所以在线段PB 上存在一点M ,使得CM ∥平面BDF . 此时BM BP =13.-----------------------------------(14分)【解析】(Ⅰ)证明PO ⊥底面ABCD ,只需证明PO ⊥AC ,PO ⊥BD ;(Ⅱ)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直线CP 的方向向量,平面BDF 的法向量,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可求直线CP 与平面BDF 所成角的大小;(Ⅲ)设BMBP =λ(0≤λ≤1),若使CM ∥平面BDF ,需且仅需CM −⋅n ⃗ =0且CM ⊄平面BDF ,即可得出结论.本题考查线面垂直,考查线面平行,考查线面角,考查向量知识的运用,正确求出向量的坐标是关键.5.【答案】解:(I )证明:∵CC 1⊥平面ABC ,AC ⊂平面ABC ,∠ACB =90°, ∴CC 1⊥AC ,AC ⊥BC ,又BC ∩CC 1=C ,∴AC ⊥平面BCC 1,BC 1⊂平面BCC 1, ∴AC ⊥BC 1.(II )证明:如图,设CB 1∩C 1B =E ,连接DE , ∵D 为AB 的中点,E 为C 1B 的中点,∴DE ∥AC 1, ∵DE ⊂平面B 1CD ,AC 1⊄平面B 1CD , ∴AC 1∥平面B 1CD .(III )解:由DE ∥AC 1,∠CED 为AC 1与B 1C 所成的角,在△CDE 中,DE =12AC 1=12√AC 2+CC 12=√62, CE =12B 1C =12√BC 2+BB 12=√62,CD =12AB =12√AC 2+BC 2=1,cos ∠CED =CE 2+DE 2−CD 22×CE×DE=32+32−12×√62×√62=23,∴异面直线AC 1与B 1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3.【解析】本题考查线线垂直的判定、线面平行的判定、异面直线及其所成的角. (I )先证线面垂直,再由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即可; (II )作平行线,由线线平行证明线面平行即可;(III )先证明∠CED 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再在三角形中利用余弦定理计算即可. 6.【答案】解:如图,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 设AC ,A 1C 1的中点分别为O ,O 1, 则,OB ⊥OC ,OO 1⊥OC ,OO 1⊥OB ,故以{OB ⃗⃗⃗⃗⃗⃗ ,OC ⃗⃗⃗⃗⃗ ,OO 1⃗⃗⃗⃗⃗⃗⃗⃗ }为基底,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AB =AA 1=2,A (0,-1,0),B (√3,0,0), C (0,1,0),A 1(0,-1,2),B 1(√3,0,2),C 1(0,1,2).(1)点P 为A 1B 1的中点.∴P(√32,−12,2),∴BP ⃗⃗⃗⃗⃗ =(−√32,−12,2),AC 1⃗⃗⃗⃗⃗⃗⃗ =(0,2,2). |cos <BP ⃗⃗⃗⃗⃗ ,AC 1⃗⃗⃗⃗⃗⃗⃗ >|=|BP ⃗⃗⃗⃗⃗ ⋅AC 1⃗⃗⃗⃗⃗⃗⃗⃗||BP ⃗⃗⃗⃗⃗ |⋅|AC 1⃗⃗⃗⃗⃗⃗⃗⃗ |=|−1+4|√5×2√2=3√1020.∴异面直线BP 与A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1020; (2)∵Q 为BC 的中点.∴Q (√32,12,0)∴AQ ⃗⃗⃗⃗⃗ =(√32,32,0),AC 1⃗⃗⃗⃗⃗⃗⃗ =(0,2,2),CC 1⃗⃗⃗⃗⃗⃗⃗ =(0,0,2),设平面AQC 1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 由{AQ ⃗⃗⃗⃗⃗ ·n ⃗ =√32x +32y =0AC 1⃗⃗⃗⃗⃗⃗⃗ ·n⃗ =2y +2z =0,可取n⃗ =(√3,-1,1), 设直线CC 1与平面AQC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θ, sinθ=|cos|=|CC 1⃗⃗⃗⃗⃗⃗⃗ ⋅n ⃗ ||CC 1⃗⃗⃗⃗⃗⃗⃗ |⋅|n⃗ |=2√5×2=√55, ∴直线CC 1与平面AQC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55.【解析】本题考查了向量法求空间角,属于中档题.设AC ,A 1C 1的中点分别为O ,O 1,以{OB ⃗⃗⃗⃗⃗⃗ ,OC ⃗⃗⃗⃗⃗ ,OO 1⃗⃗⃗⃗⃗⃗⃗⃗ }为基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1)由|cos <BP ⃗⃗⃗⃗⃗ ,AC 1⃗⃗⃗⃗⃗⃗⃗ >|=|BP ⃗⃗⃗⃗⃗⃗ ⋅AC 1⃗⃗⃗⃗⃗⃗⃗⃗||BP ⃗⃗⃗⃗⃗⃗ |⋅|AC 1⃗⃗⃗⃗⃗⃗⃗⃗ |可得异面直线BP 与AC 1所成角的余弦值;(2)求得平面AQC 1的一个法向量为n⃗ ,设直线CC 1与平面AQC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θ,可得sinθ=|cos <CC 1⃗⃗⃗⃗⃗⃗⃗ ,n⃗ >|=|CC 1⃗⃗⃗⃗⃗⃗⃗ ⋅n ⃗⃗ ||CC 1⃗⃗⃗⃗⃗⃗⃗ |⋅|n ⃗⃗ |,即可得直线CC 1与平面AQC 1所成角的正弦值.7.【答案】(1)证明:如图,设AC ∩BD =O ,∵ABCD 为正方形,∴O 为BD 的中点,连接OM ,∵PD ∥平面MAC ,PD ⊂平面PBD ,平面PBD ∩平面AMC =OM , ∴PD ∥OM ,则BOBD =BM BP,即M 为PB 的中点;(2)解:取AD 中点G , ∵PA =PD ,∴PG ⊥AD ,∵平面PAD ⊥平面ABCD ,且平面PAD ∩平面ABCD =AD , ∴PG ⊥平面ABCD ,则PG ⊥AD ,连接OG ,则PG ⊥OG ,由G 是AD 的中点,O 是AC 的中点,可得OG ∥DC ,则OG ⊥AD .以G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GD 、GO 、GP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距离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PA =PD =√6,AB =4,得D (2,0,0),A (-2,0,0),P (0,0,√2),C (2,4,0),B (-2,4,0),M (-1,2,√22),DP ⃗⃗⃗⃗⃗ =(−2,0,√2),DB⃗⃗⃗⃗⃗⃗ =(−4,4,0). 设平面PBD 的一个法向量为m ⃗⃗⃗ =(x ,y ,z),则由{m ⃗⃗⃗ ⋅DP ⃗⃗⃗⃗⃗ =0m⃗⃗⃗ ⋅DB ⃗⃗⃗⃗⃗⃗ =0,得{−2x +√2z =0−4x +4y =0,取z =√2,得m ⃗⃗⃗ =(1,1,√2). 取平面PA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 =(0,1,0).∴cos <m ⃗⃗⃗ ,n ⃗ >=m ⃗⃗⃗ ⋅n ⃗⃗ |m ⃗⃗⃗ ||n ⃗⃗ |=12×1=12. ∴二面角B -PD -A 的大小为60°;(3)解:CM ⃗⃗⃗⃗⃗⃗ =(−3,−2,√22),平面BDP 的一个法向量为m ⃗⃗⃗ =(1,1,√2).∴直线MC 与平面BDP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cos <CM ⃗⃗⃗⃗⃗⃗ ,m ⃗⃗⃗ >|=|CM ⃗⃗⃗⃗⃗⃗⋅m ⃗⃗⃗|CM ⃗⃗⃗⃗⃗⃗ ||m ⃗⃗⃗ ||=|−2√9+4+12×1|=2√69.【解析】本题考查线面角与面面角的求法,训练了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属中档题.(1)设AC ∩BD =O ,则O 为BD 的中点,连接OM ,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证明OM ∥PD ,再由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可得M 为PB 的中点;(2)取AD 中点G ,可得PG ⊥AD ,再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可得PG ⊥平面ABCD ,则PG ⊥AD ,连接OG ,则PG ⊥OG ,再证明OG ⊥AD .以G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GD 、GO 、GP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距离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PBD 与平面PAD 的一个法向量,由两法向量所成角的大小可得二面角B -PD -A 的大小;(3)求出CM⃗⃗⃗⃗⃗⃗ 的坐标,由CM ⃗⃗⃗⃗⃗⃗ 与平面PBD 的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的绝对值可得直线MC 与平面BDP 所成角的正弦值.8.【答案】解:(Ⅰ)证明:设BD 与AC 的交点为O ,连结EO , ∵ABCD 是矩形, ∴O 为BD 的中点 ∵E 为PD 的中点, ∴EO ∥PB .EO ⊂平面AEC ,PB ⊄平面AEC ∴PB ∥平面AEC ;(Ⅱ)∵AP =1,AD =√3,三棱锥P -ABD 的体积V =√34,∴V =16PA ⋅AB ⋅AD =√36AB =√34,∴AB =32,PB =√1+(32)2=√132.作AH ⊥PB 交PB 于H , 由题意可知BC ⊥平面PAB , ∴BC ⊥AH ,故AH ⊥平面PBC .又在三角形PAB 中,由射影定理可得:AH =PA⋅AB PB=3√1313A 到平面PBC 的距离3√1313.【解析】本题考查直线与平面垂直,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计算能力.(Ⅰ)设BD 与AC 的交点为O ,连结EO ,通过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PB ∥平面AEC ;(Ⅱ)通过AP =1,AD =√3,三棱锥P -ABD 的体积V =√34,求出AB ,作AH ⊥PB 角PB于H ,说明AH 就是A 到平面PBC 的距离.通过解三角形求解即可. 9.【答案】证明:(I )∵PA ⊥底面ABCD ,AD ⊥AB , 以A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D =DC =AP =2,AB =1,点E 为棱PC 的中点. ∴B (1,0,0),C (2,2,0),D (0,2,0), P (0,0,2),E (1,1,1)∴BE⃗⃗⃗⃗⃗ =(0,1,1),DC ⃗⃗⃗⃗⃗ =(2,0,0) ∵BE ⃗⃗⃗⃗⃗ •DC ⃗⃗⃗⃗⃗ =0, ∴BE ⊥DC ;(Ⅱ)∵BD ⃗⃗⃗⃗⃗⃗ =(-1,2,0),PB ⃗⃗⃗⃗⃗ =(1,0,-2),设平面PBD 的法向量m⃗⃗⃗ =(x ,y ,z ), 由{m ⃗⃗⃗ ⋅BD ⃗⃗⃗⃗⃗⃗ =0m⃗⃗⃗ ⋅PB ⃗⃗⃗⃗⃗ =0,得{−x +2y =0x −2z =0, 令y =1,则m⃗⃗⃗ =(2,1,1), 则直线BE 与平面PBD 所成角θ满足: sinθ=m⃗⃗⃗ ⋅BE ⃗⃗⃗⃗⃗⃗ |m ⃗⃗⃗ |⋅|BE ⃗⃗⃗⃗⃗⃗ |=2√6×√2=√33, 故直线BE 与平面PB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3.(Ⅲ)∵BC⃗⃗⃗⃗⃗ =(1,2,0),CP ⃗⃗⃗⃗⃗ =(-2,-2,2),AC ⃗⃗⃗⃗⃗ =(2,2,0), 由F 点在棱PC 上,设CF⃗⃗⃗⃗⃗ =λCP ⃗⃗⃗⃗⃗ =(-2λ,-2λ,2λ)(0≤λ≤1), 故BF ⃗⃗⃗⃗⃗ =BC ⃗⃗⃗⃗⃗ +CF⃗⃗⃗⃗⃗ =(1-2λ,2-2λ,2λ)(0≤λ≤1), 由BF ⊥AC ,得BF ⃗⃗⃗⃗⃗ •AC ⃗⃗⃗⃗⃗ =2(1-2λ)+2(2-2λ)=0, 解得λ=34,即BF ⃗⃗⃗⃗⃗ =(-12,12,32), 设平面FBA 的法向量为n ⃗ =(a ,b ,c ), 由{n ⃗ ⋅AB ⃗⃗⃗⃗⃗ =0n ⃗ ⋅BF ⃗⃗⃗⃗⃗ =0,得{a =0−12a +12b +32c =0令c =1,则n⃗ =(0,-3,1), 取平面ABP 的法向量i =(0,1,0), 则二面角F -AB -P 的平面角α满足: cosα=|i ⋅n ⃗⃗ ||i|⋅|n ⃗⃗ |=3√10=3√1010,故二面角F -AB -P 的余弦值为:3√1010【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空间二面角的平面角,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将二面角问题转化为向量夹角问题,是解答的关键.(I )以A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BE ,DC 的方向向量,根据BE ⃗⃗⃗⃗⃗ •DC ⃗⃗⃗⃗⃗ =0,可得BE ⊥DC ;(II )求出平面PBD 的一个法向量,代入向量夹角公式,可得直线BE 与平面PBD 所成角的正弦值;(Ⅲ)根据BF ⊥AC ,求出向量BF ⃗⃗⃗⃗⃗ 的坐标,进而求出平面FAB 和平面ABP 的法向量,代入向量夹角公式,可得二面角F -AB -P 的余弦值. 10.【答案】证明:(Ⅰ)取AD 的中点F ,连接EF ,CF ,∵E 为PD 的中点,∴EF ∥PA ,EF ∥平面PAB ,在四边形ABCD 中,BC ∥AD ,AD =2DC =2CB ,F 为中点,∴四边形CBAF 为平行四边形,故CF ∥AB ,CF ∥平面PAB ,∵CF ∩EF =F ,EF ∥平面PAB ,CF ∥平面PAB , ∴平面EFC ∥平面ABP , ∵EC ⊂平面EFC , ∴EC ∥平面PAB .解:(Ⅱ)连接BF ,过F 作FM ⊥PB 于M ,连接PF , ∵PA =PD ,∴PF ⊥AD ,∵DF ∥BC ,DF =BC ,CD ⊥AD ,∴四边形BCDF 为矩形,∴BF ⊥AD , 又AD ∥BC ,故PF ⊥BC ,BF ⊥BC ,又BF ∩PF =F ,BF 、PF ⊂平面PBF ,BC ⊄平面PBF , ∴BC ⊥平面PBF ,∴BC ⊥PB ,设DC =CB =1,由PC =AD =2DC =2CB ,得AD =PC =2, ∴PB =√PC 2−BC 2=√4−1=√3, BF =PF =1,∴MF =√12−(√32)2=12,又BC ⊥平面PBF ,∴BC ⊥MF ,又PB ∩BC =B ,PB 、BC ⊂平面PBC ,MF ⊄平面PBC , ∴MF ⊥平面PBC ,即点F 到平面PBC 的距离为12,∵MF =12,D 到平面PBC 的距离应该和MF 平行且相等,均为12, E 为PD 中点,E 到平面PBC 的垂足也为所在线段的中点,即中位线, ∴E 到平面PBC 的距离为14,在△PCD 中,PC =2,CD =1,PD =√2,,故由余弦定理得CE =√2, 设直线CE 与平面PBC 所成角为θ,则sinθ=14CE=√28.【解析】本题考查线面平行的证明,考查线面角的正弦值的求法,考查空间中线线、能力,考查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属于中档题.(Ⅰ)取AD的中点F,连结EF,CF,推导出EF∥PA,CF∥AB,从而平面EFC∥平面ABP,由此能证明EC∥平面PAB.(Ⅱ)连结BF,过F作FM⊥PB于M,连结PF,推导出四边形BCDF为矩形,从而BF⊥AD,进而AD⊥平面PBF,由AD∥BC,得BC⊥PB,再求出BC⊥MF,由此能求出sinθ.11.【答案】证明:(Ⅰ)∵EA=EB,M是AB的中点,∴EM⊥AB,∵平面ABE⊥平面ABCD,平面ABE∩平面ABCD=AB,EM⊂平面ABE,∴EM⊥平面ABCD,∵AD⊂平面ABCD,∴EM⊥AD;(Ⅱ)取DE的中点F,连接AF,NF,∵N是CE的中点,∴NF=//12CD,∵M是AB的中点,∴AM=//12CD,∴NF=//AM,∴四边形AMNF是平行四边形,∴MN∥AF,∵MN⊄平面ADE,AF⊂平面ADE,∴MN∥平面ADE;解:(III)设点A到平面BCE的距离为d,由(I)知ME⊥平面ABC,BC=BE=2,MC=ME=√3,则CE=√6,BN=√BE2−EN2=√102,∴S△BCE=12CE⋅BN=√152,S△ABC=12BA×BC×sin60°=√3,∵V A-BCE=V E-ABC,即13S△BCE×d=13S△ABC×ME,解得d=2√155,故点A到平面BCE的距离为2√155.【解析】本题考查线线垂直、线面平行的证明,考查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涉及到力、数据处理能力,考查数形结合思想,是中档题.(Ⅰ)推导出EM ⊥AB ,从而EM ⊥平面ABCD ,由此能证明EM ⊥AD ;(Ⅱ)取DE 的中点F ,连接AF ,NF ,推导出四边形AMNF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MN ∥AF ,由此能证明MN ∥平面ADE ;(III )设点A 到平面BCE 的距离为d ,由V A -BCE =V E -ABC ,能求出点A 到平面BCE 的距离.12.【答案】(I )证明:∵AB ∥CD ,AD ⊥DC ,AB =AD =1,CD =2,∴BD =BC =√2, ∴BD 2+BC 2=CD 2, ∴BD ⊥BC ,∵EA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 ∴EA ⊥BD ,∵EA ∥FC , ∴FC ⊥BD ,又BC ⊂平面BCF ,FC ⊂平面BCF ,BC ∩CF =C , ∴BD ⊥平面FBC , 又BD ⊂平面BDE ,∴平面BDE ⊥平面BCF .(II )解:过A 作AM ⊥DE ,垂足为M , ∵EA ⊥平面ABCD ,CD ⊂平面ABCD , ∴EA ⊥CD ,又CD ⊥AD ,EA ∩AD =A , ∴CD ⊥平面EAD ,又AM ⊂平面EAD , ∴AM ⊥CD ,又AM ⊥DE ,DE ∩CD =D , ∴AM ⊥平面CDE ,∵AD =AE =1,EA ⊥AD ,∴AM =√22,即A 到平面CDE 的距离为√22,∵AB ∥CD ,CD ⊂平面CDE ,AB ⊄平面CDE , ∴AB ∥平面CDE ,∴B 到平面CDE 的距离为√22.【解析】(I )先计算BD ,BC ,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BD ⊥BC ,再利用EA ⊥平面ABCD 得出AE ⊥BD ,从而有CF ⊥BD ,故而推出BD ⊥平面FBC ,于是平面EBD ⊥平面BCF ;(II )证明AB ∥平面CDE ,于是B 到平面CDE 的距离等于A 到平面CDE 的距离,过A 作AM ⊥DE ,证明AM ⊥平面CDE ,于是AM 的长即为B 到平面CDE 的距离. 本题考查了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空间距离的计算,属于中档题. 13.【答案】证明:方法一:(1)取PA 中点G ,连结DG 、FG . ∵F 是PB 的中点, ∴GF ∥AB 且GF =12AB ,又底面ABCD 为矩形,E 是DC 中点, ∴DE ∥AB 且DE =12AB∴GF ∥DE 且GF =DE ,∴EF ∥DG∵DG ⊂平面PAD ,EF ⊄平面PAD , ∴EF ∥平面PAD .(2)∵PD ⊥底面ABCD ,AB ⊂面ABCD ∴PD ⊥AB又底面ABCD 为矩形 ∴AD ⊥AB 又PD ∩AD =D ∴AB ⊥平面PAD ∵DG ⊂平面PAD ∴AB ⊥DG∵AD =PD ,G 为AP 中点 ∴DG ⊥AP又AB ∩AP =A , ∴DG ⊥平面PAB又由(1)知EF ∥DG ∴EF ⊥平面PAB ,又EF ⊂面AEF ∴平面AEF ⊥平面PAB .证法二:(1)以D 为坐标原点,DA 、DC 、D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B =a . ∵AD =PD =2,∴A (2,0,0),B (2,a ,0),C (0,a ,0),P (0,0,2), ∵E 、F 分别为CD ,PB 的中点 ∴E (0,a2,0),F (1,a2,0).∴EF ⃗⃗⃗⃗⃗ =(1,0,1), ∵DP ⃗⃗⃗⃗⃗ +DA ⃗⃗⃗⃗⃗ =(0,0,2)+(2,0,0)=(2,0,2), ∴EF ⃗⃗⃗⃗⃗ =12(DP ⃗⃗⃗⃗⃗ +DA ⃗⃗⃗⃗⃗ )=12DP ⃗⃗⃗⃗⃗ +12DA ⃗⃗⃗⃗⃗ , 故EF ⃗⃗⃗⃗⃗ 、DP ⃗⃗⃗⃗⃗ 、DA ⃗⃗⃗⃗⃗ 共面, 又EF ⊄平面PAD ∴EF ∥平面PAD .(2)由(1)知EF ⃗⃗⃗⃗⃗ =(1,0,1),AB ⃗⃗⃗⃗⃗ =(0,a ,0),AP⃗⃗⃗⃗⃗ =(−2,0,2). ∴EF ⃗⃗⃗⃗⃗ ⋅AB ⃗⃗⃗⃗⃗ =0,EF ⃗⃗⃗⃗⃗ •AP ⃗⃗⃗⃗⃗ =-2+0+2=0, ∴EF ⃗⃗⃗⃗⃗ ⊥AB ⃗⃗⃗⃗⃗ ,EF ⃗⃗⃗⃗⃗ ⊥AP ⃗⃗⃗⃗⃗ , 又AB ∩AP =A ,∴EF ⊥平面PAB , 又EF ⊂平面AEF ,∴平面AEF ⊥平面PAB , (3)AB =2√2由(1)知,∴AE ⃗⃗⃗⃗⃗ =(-2,√2,0),EF⃗⃗⃗⃗⃗ =(1,0,1)设平面AEF 的法向量n ⃗ =(x ,y ,z),则{n⃗ ⋅AE ⃗⃗⃗⃗⃗ =0n ⃗ ⋅EF ⃗⃗⃗⃗⃗ =0即−2x +√2y =0令x =1,则y =√2,z =-1, ∴n⃗ =(1,√2,-1), 又AC⃗⃗⃗⃗⃗ =(-2,2√2,0), ∴cos <AC⃗⃗⃗⃗⃗ ,n ⃗ >=−2+4+02√12=√36, ∴sinθ=|cos <AC⃗⃗⃗⃗⃗ ,n ⃗ >|=√36.【解析】方法一;(1)取PA 中点G ,连结DG 、FG ,要证明EF ∥平面PAD ,我们可以证明EF 与平面PAD 中的直线AD 平行,根据E 、F 分别是PB 、PC 的中点,利用中位线定理结合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答案. (2)根据线面垂直的和面面垂直的判断定理即可证明.方法二:(1)求出直线EF 所在的向量,得到EF ⃗⃗⃗⃗⃗ =12(DP ⃗⃗⃗⃗⃗ +DA ⃗⃗⃗⃗⃗ )=12DP ⃗⃗⃗⃗⃗ +12DA ⃗⃗⃗⃗⃗ ,即可证明EF ∥平面PAD .(2)再求出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所在的向量,然后利用向量的数量积为0,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到线面垂直,即可证明平面AEF ⊥平面PAB(3)求出平面的法向量以及直线所在的向量,再利用向量的有关运算求出两个向量的夹角,进而转化为线面角,即可解决问题.本题考查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面面垂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进而得到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利于建立空间之间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有关知识解决空间角与空间距离以及线面的位置关系等问题,属于中档题.14.【答案】解:(1)证明:∵PO ⊥平面ABCD ,且AD ⊂平面ABCD , ∴PO ⊥AD , ∵∠ADC =45°且AD =AC =2, ∴∠ACD =45°, ∴∠DAC =90°, ∴AD ⊥AC ,∵AC ⊂平面PAC ,PO ⊂平面PAC ,且AC ∩PO =O , ∴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AD ⊥平面PAC . (2)解:取DO 中点N ,连接MN ,AN , 由PO ⊥平面ABCD ,得MN ⊥平面ABCD , ∴∠MAN 是直线AM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 ∵M 为PD 的中点, ∴MN ∥PO ,且MN =12PO =3, AN =12DO =√52,在Rt △ANM 中,tan ∠MAN =MNAN =3√52=6√55, 即直线AM 与平面ABCD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6√55.【解析】(1)由PO ⊥平面ABCD ,得PO ⊥AD ,由∠ADC =45°,AD =AC ,得AD ⊥AC ,从而证明AD ⊥平面PAC .(2)取DO 中点N ,连接MN ,AN ,由M 为PD 的中点,知MN ∥PO ,由PO ⊥平面出直线AM 与平面ABCD 所成角的正切值.本题考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考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切值的求法.解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解答,注意合理地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 15.【答案】证明:(I )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连接A 1B ,交AB 1于O 点,连接OD∵在△A 1BC 1中,A 1D =DC 1,A 1O =OB , ∴OD ∥BC 1,又∵OD ⊂平面AB 1D ,BC 1⊄平面AB 1D ; ∴BC 1∥平面AB 1D ;(II )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 1A ⊥平面A 1B 1C 1; ∵B 1D ⊂平面A 1B 1C 1; ∴A 1A ⊥B 1D在△A 1B 1C 1中,D 为A 1C 1的中点 ∴B 1D ⊥A 1C 1又∵A 1A ∩A 1C 1=A 1,A 1A ,A 1C 1⊂平面AA 1C 1C , ∴B 1D ⊥平面AA 1C 1C , 又∵A 1C ⊂平面AA 1C 1C , ∴B 1D ⊥A 1C又∵A 1D AA 1=AA1AC =√22∴∠DA 1A =∠A 1AC =90°∴△DA 1A ∽△A 1AC ,∠ADA 1=∠CA 1A∵∠DA 1C +∠CA 1A =90° ∴∠DA 1C +∠ADA 1=90°∴A 1C ⊥AD又∵B 1D ∩AD =D ,B 1D ,AD ⊂平面AB 1D ; ∴A 1C ⊥平面AB 1D ;解:(III )由(I )得,OD ∥BC 1, 故AD 与BC 1所成的角即为∠ADO在△ADO 中,AD =√3,OD =12BC 1=√62,AO =12A 1B =√62,∵AD 2=OD 2+AO 2,OD =AO∴△ADO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ADO =45°即异面直线AD 与BC 1所成角等于45°【解析】(I )连接A 1B ,交AB 1于O 点,连接OD ,由平行四边形性质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OD ∥BC 1,进而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到BC 1∥平面AB 1D ;(II )由直棱柱的几何特征可得A 1A ⊥B 1D ,由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可得B 1D ⊥A 1C 1,进而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到B 1D ⊥平面AA 1C 1C ,再由三角形相似得到A 1C ⊥AD 后,可证得A 1C ⊥平面AB 1D .(III )由(I )中OD ∥BC 1,可得异面直线AD 与BC 1所成角即∠ADO ,解△ADO 可得答案.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异面直线及其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I )的关键是证得OD ∥BC 1,(II )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线面垂直与线线垂直之间的转化,(III )的关键是得到异面直线AD 与BC 1所成角即∠ADO .16.【答案】(Ⅰ)证明:由P -ABD ,Q -BCD 是相同正三棱锥,且∠APB =90°,分别过P 、Q 作PE ⊥平面ABD ,QF ⊥平面BCD ,垂足分别为E 、F ,则E 、F 分别为底面正三角形ABD 与BCD 的中心. 连接EF 交BD 于G ,则G 为BD 的中点,连接PG 、QG ,则PG ⊥BD ,QG ⊥BD ,又PG ∩QG =G ,∴BD ⊥平面PQG ,则BD ⊥PQ , 再由正三棱锥的性质可得PA ⊥BD , 又PQ ∩PA =P ,∴BD ⊥平面APQ ;(Ⅱ)∵正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为1,且∠APB =90°,∴PQ =EF =2EG =2×13AG =2×13×√32=√33, PE =√(√22)2−(√33)2=√66,则V B−PQD =13×12×√33×√66×1=√236.△PDQ 底边PQ 上的高为√(√22)2−(√36)2=√156,∴S △PDQ =12×√33×√156=√512.设B 到平面PQD 的距离为h ,则13×√512ℎ=√236,得h =√105.∴直线PB 与平面PDQ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05√22=2√55.【解析】(Ⅰ)由题意分别过P 、Q 作PE ⊥平面ABD ,QF ⊥平面BCD ,可得E 、F 分别为底面正三角形ABD 与BCD 的中心.连接EF 交BD 于G ,可得PG ⊥BD ,QG ⊥BD ,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可得BD ⊥PQ ,再由正三棱锥的性质可得PA ⊥BD ,则BD ⊥平面APQ ;(Ⅱ)由已知求得PQ ,PE 的长,求得四面体B -PQD 的体积,利用等积法求出B 到平面PQD 的距离,则直线PB 与平面PDQ 所成角的正弦值可求.本题考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考查线面垂直的判定,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了利用等积法求多面体的体积,是中档题. 17.【答案】(1)证明:如图:∵AB =BC ,E 为AC 的中点,∴BE ⊥AC ,∵平面A 1ACC 1⊥平面ABC ,平面A 1ACC 1∩平面ABC =AC , ∴BE ⊥平面A 1ACC 1,∵A 1C ⊂平面A 1ACC 1,∴BE ⊥A 1C .(2)解:∵面A1ACC1⊥面ABC,∴C1在面ABC上的射影H在AC上,∴∠C1CA为直线C1C与面ABC所成的角.过H作HM⊥BC于M,连C1M,在Rt△C1CM中,CM=CC1cos∠C1CM=2cos60°=1.在Rt△CMH中,CH=CMcos∠ACB =2√33.∴在Rt△C1CH中,cos∠C1CH=CHCC1=23√32=√33.∴直线C1C与面ABC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33.【解析】(1)证明BE⊥平面A1ACC1,可得BE⊥A1C,即可证明:A1C⊥平面C1EB;(2)判断∠C1CA为直线C1C与面ABC所成的角.过H作HM⊥BC于M,连C1M,即可求直线CC1与平面ABC所成角的余弦值.本题考查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考查线面角,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18.【答案】证明:(1)连接CD,据题知AD=4,BD=2,∵AC2+BC2=AB2,∴∠ACB=90°,∴cos∠ABC=2√36=√33,∴CD2=4+12−2×2×2√3cos∠ABC=8,∴CD=2√2,∴CD2+AD2=AC2,∴CD⊥AB,又∵平面PAB⊥平面ABC,平面PAB∩平面ABC=AB,CD⊂平面ABC,∴CD⊥平面PAB,∵PD⊂平面PAB,∴CD⊥PD,∵PD⊥AC,CD∩AC=C,CD、AC⊂平面ABC,∴PD⊥平面ABC.解:(2)∵∠PAB=π4,∴PD=AD=4,∴PA=4√2,在Rt△PCD中,PC=√PD2+CD2=2√6,∴△PAC是等腰三角形,∴S△PAC=8√2,设点B到平面PAC的距离为d,由V B-PAC=V P-ABC,得13S△PAC×d=13S△ABC×PD,∴d==3,故点B到平面PAC的距离为3.【解析】本题考查线面垂直的证明,考查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考查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间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是中档题.(1)连接CD,推导出CD⊥AB,CD⊥PD,由此能证明PD⊥平面ABC.(2)设点B到平面PAC的距离为d,由V B-PAC=V P-ABC,能求出点B到平面PAC的距离.19.【答案】解:(1)证明:∵ABC-A1B1C1中,A1A⊥平面ABC,又BB 1⊂平面BB 1C 1C , ∴平面BB 1C 1C ⊥平面ABC ,∵△ABC 为正三角形,D 为BC 的中点, ∴AD ⊥BC ,又平面BB 1C 1C ∩平面ABC =BC , ∴AD ⊥平面BB 1C 1C , 又AD ⊂平面ADB 1,∴平面ADB 1⊥平面BB 1C 1C ;(2)由(1)可得△ADB 1为直角三角形, 又AD =√32,B 1D =√52,∴S △ADB 1=12×AD ×B 1D =√158,又S △ADB =12S △ABC =√38,设点B 到平面ADB 1的距离为d , 则V B−ADB 1=V B 1−ADB , ∴13S △ADB 1⋅d =13S △ADB ⋅BB 1, ∴点B 到平面ADB 1的距离d =S △ADB ⋅BB 1S △ADB 1=√3√15=√55.【解析】本题考查面面垂直的证明,考查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考查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间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考查数形结合思想,是中档题.(1)推导出BB 1⊥平面ABC ,从而平面BB 1C 1C ⊥平面ABC ,推导出AD ⊥BC ,从而AD ⊥平面BB 1C 1C ,由此能证明平面ADB 1⊥平面BB 1C 1C ;(2)设点B 到平面ADB 1的距离为d ,由V B−ADB 1=V B 1−ADB ,能求出点B 到平面ADB 1的距离.20.【答案】证明:(1)∵PA ⊥平面ABC ,BE ⊂平面ABC , ∴PA ⊥BE .∵AB =BC ,E 为AC 的中点, ∴BE ⊥AC ,又PA ⊂平面PAC ,AC ⊂平面PAC ,PA ∩AC =A , ∴BE ⊥平面PAC ,又BE ⊂平面BED , ∴平面BED ⊥平面PAC .(2)∵D ,E 是PC ,AC 的中点, ∴DE ∥PA ,又PA ⊥平面ABC ,∴DE ⊥平面ABC ,∵EF ⊂平面ABC ,BE ⊂平面ABC , ∴DE ⊥EF ,DE ⊥BE .∴∠FEB 为二面角F -DE -B 的平面角.∵E ,F 分别是AC ,AB 的中点,AB =AC , ∴EF =12BC =12AB =BF ,EF ∥BC .又AB ⊥BC ,∴BF ⊥EF ,∴△B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FEB =45°. ∴二面角F -DE -B 为45°.∴PA⊥BC,又BC⊥AB,PA⊂平面PAB,AB⊂平面PAB,PA∩AB=A,∴BC⊥平面PAB.∴∠CPB为直线PC与平面PAB所成的角.∵PA=6,∴DE=12PA=3,又DF=5,∴EF=√DF2−DE2=4.∴AB=BC=8.∴PB=√PA2+AB2=10.∴tan∠CPB=BCPB =4 5.【解析】(1)通过证明BE⊥平面PAC得出平面BED⊥平面PAC;(2)由DE∥PA得出DE⊥平面ABC,故DE⊥EF,DE⊥BE,于是∠FEB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根据△B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出二面角的度数;(3)证明BC⊥平面PAB得出∠CPB为所求角,利用勾股定理得出BC,PB,即可得出tan∠CPB.本题考查了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空间角的计算,做出空间角是解题关键,属于中档题.21.【答案】解:(1)证明:设AC∩BD=H,连接EH,在△ADC中,因为AD=CD,且DB平分∠ADC,所以H为AC的中点,又有题设,E为PC的中点,故EH∥PA,又HE⊂平面BDE,PA⊄平面BDE,所以PA∥平面BDE(2)证明:因为PD⊥平面ABCD,AC⊂平面ABCD,所以PD⊥AC由(1)知,BD⊥AC,PD∩BD=D,故AC⊥平面PBD(3)由AC⊥平面PBD可知,BH为BC在平面PBD内的射影,所以∠CBH为直线与平面PBD所成的角.由AD⊥CD,AD=CD=1,DB=2√2,可得DH=CH=√22,BH=3√22在Rt△BHC中,tan∠CBH=CHBH =13,所以直线BC与平面PBD所成的角的正切值为13.【解析】(1)欲证PA∥平面BDE,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只需证PA与平面BDE内一直线平行,设AC∩BD=H,连接EH,根据中位线定理可知EH∥PA,而又HE⊂平面BDE,PA⊄平面BDE,满足定理所需条件;(2)欲证AC⊥平面PBD,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只需证AC与平面PBD内两相交直线垂直,而PD⊥AC,BD⊥AC,PD∩BD=D,满足定理所需条件;(3)由AC⊥平面PBD可知,BH为BC在平面PBD内的射影,则∠CBH为直线与平面PBD所成的角,在Rt△BHC中,求出此角即可.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和平面垂直.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线面平行垂直知识点
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一、平面通常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表示.平面常用希腊字母α、β、γ…或拉丁字母M、N、P来表示,也可用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两个相对顶点字母表示,如平面AC.在立体几何中,大写字母A,B,C,…表示点,小写字母,a,b,c,…l,m,n,…表示直线,且把直线和平面看成点的集合,因而能借用集合论中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a)A∈l—点A在直线l上;A∉α—点A不在平面α内;b)l⊂α—直线l在平面α内;c)a⊄α—直线a不在平面α内;d)l∩m=A—直线l与直线m相交于A点;e)α∩l=A—平面α与直线l交于A点;f)α∩β=l—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于直线l.二、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公理2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公理3 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根据上面的公理,可得以下推论.推论1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2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3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三、证题方法四、空间线面的位置关系共面平行—没有公共点(1)直线与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异面(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2)直线和平面直线不在平面内平行—没有公共点(直线在平面外) 相交—有且只有一公共点(3)平面与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无数个公共点)平行—没有公共点五、异面直线的判定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通常采用反证法.有时也可用定理“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连线,与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六、线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1)两直线平行的判定①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且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平行.②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即若a∥α,a ∥β④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即若a⊥α,b⊥α,则a∥b(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⑤两平行平面与同一个平面相交,那么两条交线平行,即若α∥β,α∩γ,β∩γ=b,则a∥b(面面平行的性质公理)⑥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比例线段……,α∩β=b,则a∥b.(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③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即若a∥b,b∥c,则a∥c.(公理4)(2)两直线垂直的判定①定义:若两直线成90°角,则这两直线互相垂直.②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也必与另一条垂直.即若b∥c,a⊥b,则a⊥c③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即若a⊥α,b⊂α,a⊥b.④三垂线定理和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若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则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⑤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垂线垂直.即若a∥α,b⊥α,则a⊥b.(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①定义:若一条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则这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②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即若a⊄α,b⊂α,a∥b,则a∥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③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即若α∥β,l⊂α,则l∥β.(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①定义:若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则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②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即若m⊂α,n⊂α,m∩n=B,l⊥m,l⊥n,则l⊥α.(线面垂直判定定理)③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同一平面.即若l∥a,a⊥α,则l⊥α.④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即若α∥β,l⊥β,则l⊥α.⑤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即若α⊥β,a∩β=α,l⊂β,l⊥a,则l⊥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5)两平面平行的判定①定义: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即无公共点⇔α∥β.②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即若a,b⊂α,a∩b=P,a∥β,b ∥β,则α∥β.(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推论: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即若a,b⊂α,c,d⊂β,a∩b=P,a∥c,b∥d,则α∥β.(6)两平面垂直的判定①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即二面角α-a-β=90°⇔α⊥β.②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即若l⊥β,l⊂α,则α⊥β.(面面垂直判定定理)七、空间中的各种角等角定理及其推论定理若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则这两个角相等.推论若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则这两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定义:a 、b 是两条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 ,分别引直线a ′∥a,b ′∥b,则a ′和b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 和b 所成的角.(2)取值范围:0°<θ≤90°. (3)求解方法①根据定义,通过平移,找到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 ②解含有θ的三角形,求出角θ的大小.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斜线和射影所成的锐角 (1)取值范围0°≤θ≤90° (2)求解方法①作出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找到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 ②解含θ的三角形,求出其大小. 3、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1)半平面 直线把平面分成两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面.(2)二面角 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即二面角由半平面一棱一半平面组成.若两个平面相交,则以两个平面的交线为棱形成四个二面角.二面角的大小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通常认为二面角的平面角θ的取值范围是0°<θ≤180° (3)二面角的平面角①以二面角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这两条射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PCD 是二面角α-AB-β的平面角.平面角∠PCD 的大小与顶点C 在棱AB 上的位置无关. ②二面角的平面角具有下列性质:(i)二面角的棱垂直于它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即AB ⊥平面PCD.(ii)从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一边上任意一点(异于角的顶点)作另一面的垂线,垂足必在平面角的另一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上.(iii)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二面角的两个面都垂直,即平面PCD ⊥α,平面PCD ⊥β. ③找(或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主要方法.(i)定义法 (ii)垂面法 (iii)三垂线法 (Ⅳ)根据特殊图形的性质 (4)求二面角大小的常见方法先找(或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θ,再通过解三角形求得θ的值. 八.空间的各种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1)定义 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2)求点面距离常用的方法: 1)直接利用定义求①找到(或作出)表示距离的线段;②抓住线段(所求距离)所在三角形解之.2)体积法其步骤是:①在平面内选取适当三点,和已知点构成三棱锥;②求出此三棱锥的体积V 和所取三点构成三角形的面积S ;③由V=31S ·h ,求出h 即为所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必作出垂线即可求点面距离.难点在于如何构造合适的三棱锥以便于计算.直线和平面的距离、平行平面的距离将线面、面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然后运用解三角形或体积法求解之.空间直线和平面(一)知识结构(二)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论证1、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转化:线线∥线面∥面面∥公理4 (a//b,b//ca//c)线面平行判定αβαγβγ//,//==⇒⎫⎬⎭a ba b面面平行判定1a ba ba//,//⊄⊂⇒⎫⎬⎭ααα面面平行性质a ba b Aa b⊂⊂=⇒⎫⎬⎪⎭⎪ααββαβ,//,////线面平行性质aaba b////αβαβ⊂=⇒⎫⎬⎪⎭⎪面面平行性质1αβαβ////aa⊂⇒⎫⎬⎭面面平行性质αγβγαβ//////⎫⎬⎭⇒A bα aβabα2. 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的转化:a a OA a PO a PO a AO⊂⊥⇒⊥⊥⇒⊥αα在内射影则面面垂直判定线面垂直定义l a l a⊥⊂⇒⊥⎫⎬⎭αα面面垂直性质,推论2αβαββα⊥=⊂⊥⇒⊥⎫⎬⎪⎭⎪ b a a b a , αγβγαβγ⊥⊥=⇒⊥⎫⎬⎪⎭⎪ a a面面垂直定义αβαβαβ =--⇒⊥⎫⎬⎭l l ,且二面角成直二面角3. 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转化:面面∥面面平行判定2 线面垂直性质2面面平行性质3a b a b //⊥⇒⊥⎫⎬⎭ααa b a b ⊥⊥⇒⎫⎬⎭αα//a a ⊥⊥⇒⎫⎬⎭αβαβ//αβαβ//a a ⊥⊥⎫⎬⎭a4. 应用以上“转化”的基本思路——“由求证想判定,由已知想性质。
立体几何专题之三垂线定理
写在最后的话
三垂线定理是立体几何的重点定理, 建议对其掌握不好的同学,一方面 扎实基础,牢牢掌握三垂线定理的 各种情况,另一方面所作相关练习, 重点突破 祝大家学习成功,高考顺利!
谢谢大家!
பைடு நூலகம் �
P A D B C
一些例子
判定空间中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证明:由余弦定理, b2 + c2 a 2 cos ∠CAB = 2bc ( x2 + z 2 ) + ( x2 + y2 ) ( y 2 + z 2 ) = 2 x2 + z 2 x2 + y 2 = 2x2 2 x +z
2 2
P C A B
A B
C B1 A1 α O D
举一个例子
分析:①因为AB 平面α,又因为AB ⊥ AC , AB ⊥ BD,则应想到AB也垂直于AC,BD 在平面α内的射影A1C,B1 D ②因为AA1 = BB1 = 7cm且AA1 BB1, 所以A1 B1 = AB = 5cm ③因为直角 A1CO 直角 B1 DO (锐角,直角边), 所以A1O = 2.5cm ④因为A1C = AC 2 AA12 = 15cm 所以CD = 2CO = 2 A1C 2 + A1O 2 = 2 85cm
P a O α
A
三垂线定理说明( 三垂线定理说明(2)
如果平面α内的直线a垂直于斜线 OP的射影OA,那么α必垂直于斜线 OP;反之也成立
P a O α
A
三垂线定理说明( 三垂线定理说明(3)
满足条件(2)的直线a必垂直于斜 线及射影所确定的平面
P a O α
A
三垂线定理说明( 三垂线定理说明(4)
专题20立体几何中的平行与垂直问题(解析版)
专题20 立体几何中的平行与垂直问题一、题型选讲题型一、线面平行与垂直知识点拨: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问题,一定要熟练记忆直线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切记不可缺条件。
直线与平面的平行有两种方法:一是在面内找线;二是通过面面平行转化。
直线与平面垂直关键是找两条相交直线例1、(2019南通、泰州、扬州一调)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M, N分别为棱PA, PD的中点.已知侧面PAD丄底面ABCD,底面ABCD是矩形,DA=DP.求证:(1)MN〃平面PBC;MD丄平面PAB.【证明】(1)在四棱锥P-ABCD中,M, N分别为棱PA, PD的中点,所以MN〃AD.(2分)又底面ABCD是矩形,所以BC〃AD.所以MN〃BC.(4分)又BC U平面PBC,MN Q平面PBC,所以MN〃平面PBC. (6分)(2)因为底面ABCD是矩形,所以AB丄AD.又侧面PAD丄底面ABCD,侧面PAD n底面ABCD=AD, AB U底面ABCD,所以AB丄侧面PAD.(8分)又MD U侧面PAD,所以AB丄MD.(10分)因为DA=DP,又M为AP的中点,从而MD丄PA. (12分)又PA,AB在平面PAB内,PA n AB=A,所以MD丄平面PAB.(14分)例2、(2019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四边形AA1B1B为矩形,平面AA1B1B丄平面ABC,点E,F分别是侧面AA1B1B,BB1C1C对角线的交点.(1)求证:EF〃平面ABC;(2)求证:BB]丄AC.规范解答(1)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四边形AA1B1B,四边形BB1C1C均为平行四边形,E, F分别是侧面AA1B1B, BB1C1C对角线的交点,所以E, F分别是AB1,CB1的中点,所以EF〃AC.(4分)因为EF Q平面ABC, AC U平面ABC,所以EF〃平面ABC.(8分)(2)因为四边形AA1B1B为矩形,所以BB1丄AB.因为平面AA1B1B丄平面ABC,且平面AA1B1B n平面ABC=AB, BB1U平面AA1B1B, 所以BB1丄平面ABC.(12分)因为AC U平面ABC,所以BB1丄AC.(14分)例3、(2019南京、盐城二模)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B=AC, A1C丄BC], AB]丄BC1,D, E 分别是AB1和BC的中点.求证:(1)DE〃平面ACC1A1;(2)AE丄平面BCC1B1.A _________ c,规范解答⑴连结A1B,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BB1且AA1=BB1,所以四边形AA1B1B是平行四边形.又因为D是AB1的中点,所以D也是BA1的中点.(2分)在厶BA1C中,D和E分别是BA1和BC的中点,所以DE〃A]C.又因为DE G平面ACC1A1,A1C U平面ACC1A1,所以DE〃平面ACC1A1.(6分)(2)由(1)知DE〃A]C,因为A1C丄BC” 所以BC]丄DE.(8 分)又因为BC]丄AB1,AB1H DE=D,AB1,DE U平面ADE,所以BC1丄平面ADE.又因为AE U平在ADE,所以AE丄BC1.(10分)在厶ABC中,AB=AC,E是BC的中点,所以AE丄BC.(12分)因为AE丄BC1,AE丄BC,BC1H BC=B,BC1,BC U平面BCC1B1,所以AE丄平面BCC1B1. (14 分)例4、(2019苏锡常镇调研)如图,三棱锥DABC中,已知AC丄BC,AC丄DC,BC=DC,E,F 分别为BD,CD 的中点.求证:(1)EF〃平面ABC;(2)BD丄平面ACE.所以EF 〃平面ABC.(6分)(2)因为AC丄BC,AC丄DC,BC H DC = C,BC,DC U平面BCD所以AC丄平面BCD,(8分)因为BD U平面BCD,所以AC丄BD,(10分)因为DC=BC,E为BD的中点,所以CE丄BD,(12分)因为AC n CE = C, AC,CE U平面ACE,所以BD丄平面ACE.(14分)例5、(2019苏州三市、苏北四市二调)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侧面BCC1B1为正方形,A1B1 丄B1C1•设A1C与AC1交于点D, B1C与BC1交于点E.求证:(1) DE〃平面ABB1A1;(2) BC]丄平面A1B1C.规范解答(1)因为三棱柱ABCA1B1C1为直三棱柱,所以侧面ACC1A1为平行四边形.又A1C 与AC1 交于点D,所以D为AC]的中点,同理,E为BC]的中点•所以DE〃AB.(3分)又AB U平面ABB]A], DE G平面ABB]A], 所以DE〃平面ABB]A].(6分)(2)因为三棱柱ABCA]B]C]为直三棱柱,所以BB]丄平面A]B]C]. 又因为A]B]U平面A]B]C],所以BB]丄A]B i.(8分)又A]B]丄B]C], BB], B]C] U 平面BCC]B], BB]n B]C1=B1,所以A]B]丄平面BCC]B].(10 分)又因为BC]U平面BCC]B1,所以A]B丄BC].(12分)又因为侧面BCC]B1为正方形,所以BC]丄BQ.又A1B1n B1C=B1,A1B1,B1C U平面A1B1C, 所以BC1丄平面A1B1C.(14分)例6、(2017苏北四市一模)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已知D, E分别为BC, B1C1的中点,点F 在棱CC1上,且EF丄CD.求证:(1)直线A1E〃平面ADC1;⑴证法1连结ED,因为D, E分别为BC, B1C1的中点,所以B&/BD且B1E=BD, 所以四边形BBDE是平行四边形,(2分)所以BB/DE且BB1=DE. 又BB]〃AA]且BB]=AA], 所以AA/DE且AA1=DE, 所以四边形AA]E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E〃AD.(4分)又因为AE G平面ADC, AD U平面ADC,所以直线AE〃平面ADC.(7分)1 1 1畀 ------ 1B证法2连结ED,连结A1C, EC分别交AC” DC1于点M, N,连结MM,则因为D, E分别为BC,B1C1的中点,所以C1E^CD且C、E=CD,所以四边形C1EDC是平行四边形,所以N是CE的中点.(2分)因为A1ACC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M是A1C的中点,(4分)所以MN//A\E.又因为A]E G平面ADC,MN U平面ADC,,所以直线Af〃平面ADC、.(7分)(2)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BB]丄平面ABC.又AD U平面ABC,所以AD丄BB、.又A ABC是正三角形,且D为BC的中点,所以AD丄BC.(9分)又BB,,BC U 平面BBCC,,BB1A BC=B,所以AD丄平面B,BCC,,又EF U平面BBCC,所以AD丄EF.(11分)又EF丄CD,CD,AD U平面ADC,,C,D A AD=D,所以直线EF丄平面ADC,.(14分)题型二、线面与面面平行与垂直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问题,一定要熟练记忆平面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切记不可缺条件。
立体几何平行垂直问题专题复习
立体几何平行垂直问题专题复习一、平面平行问题1. 平行线基础定义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它们之间所有直线段中最短的。
平行线符号为“||”。
2. 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是将一条线段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并且垂直于线段的线。
3.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指两组相互平行的边构成的四边形,它的对边长度相等,对边平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4. 平行线判定定理对于两条直线l, m以及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n,若n与l平行,则n与m 平行;若n与l垂直,则n与m垂直。
5. 平行线和对角线的关系平行线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二、垂直问题1. 垂线基础定义垂线是指与一条直线或平面呈直角的线段。
2. 垂线距离垂线距离是垂线所代表的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
3. 垂心垂心是指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下,作该点到对边的垂线并与对边相交的点。
4. 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是指三角形中有一角为90度的。
5. 正方体中垂直面的距离正方体中两个垂直面的距离为边长。
三、立体几何应用问题1. 立方体立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每个面都有相同的面积,边长相等。
2. 长方体长方体是指六个面中有一个面是长方形,其余五个面都是正方形。
3. 圆柱体圆柱体是指由一个矩形和两个相等的圆所组成的立体,其中矩形是圆柱体的腰,两个圆为圆柱体的顶底面。
4. 圆锥体圆锥体是由一个圆和一个尖端共同组成的立体,圆锥体的侧面是一条射线和圆的切线。
圆锥体中心角为360度。
5. 球体球体是由一个半径相等的圆旋转所得到的立体,其表面上所有点到球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以上就是关于立体几何中的平行垂直问题专题复习的内容,包括了平面平行问题、垂直问题、立体几何应用问题,希望对大家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专题线面垂直典型例题的判定与性质
线面垂直●知识点1.直线和平面垂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2.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判定定理: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同一平面.判定定理: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三垂线定理和它的逆定理.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垂直.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在该平面上的射影垂直.●题型示例【例1】如图所示,已知点S是平面ABC外一点,∠ABC=90°,SA⊥平面ABC,点A在直线SB和SC上的射影分别为点E、F,求证:EF⊥SC.【解前点津】用分析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假设EF⊥SC成立,结合AF⊥SC可推证SC⊥平面AEF,这样SC⊥AE,结合AE⊥SB,可推证AE⊥平面SBC,因此证明AE⊥平面SBC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环节.由题设SA⊥平面ABC,∠ABC=90°,可以推证BC⊥AE,结合AE⊥SB完成AE⊥平例1题图面SBC的证明.【规范解答】【解后归纳】题设中条件多,图形复杂,结合题设理清图形中基本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2】已知:M∩N=AB,PQ⊥M于Q,PO⊥N于O,OR⊥M于R,求证:QR⊥AB.【解前点津】由求证想判定,欲证线线垂直,方法有(1)a∥b,a⊥c⇒b⊥c;(2)a⊥α,b⊂α⇒a⊥b;(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由已知想性质,知线面垂直,可推出线线垂直或线线平行.【解后归纳】处于非常规位置图形上的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的应用问题,要抓住“一个面”、“四条线”.所谓“一个面”:就是要确定一个垂面,三条垂线共处于垂面之上.所谓“四条线”:就是垂线、斜线、射影以及平面内的第四条线,这四条线中垂线是关键的一条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应用时一般可按下面程序进行操作:确定垂面、抓准斜线、作出垂线、连结射影,寻第四条线.【例3】已知如图(1)所示,矩形纸片AA′A′1A1,B、C、B1、C1分别为AA′,A1A′的三等分点,将矩形纸片沿BB1,CC1折成如图(2)形状(正三棱柱),若面对角线AB1⊥BC1,求证:A1C⊥AB1.例3题图解(1)【解前点津】 题设主要条件是AB 1⊥BC ,而结论是A B1⊥A 1C,题设,题断有对答性,可在ABB 1A1上作文章,只要取A 1B1中点D 1,就把异面直线AB 1与BC 1垂直关系转换到ABB 1A1同一平面内AB 1与BD 1垂直关系,这里要感谢三垂线逆定理.自然想到题断A B1与A 1C 垂直用同法(对称原理)转换到同一平面,取AB 中点D 即可,只要证得A1D 垂直于A B1,事实上D BD1A 1,为平行四边形,解题路子清楚了.【解后归纳】 证线线垂直主要途径是:(1)三垂线正逆定理,(2)线面,线线垂直互相转化.利用三垂线正逆定理完成线线归面工作,在平面内完成作解任务.证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常常利用线面垂直,线线垂直作为桥梁过渡过来,这种转化思想有普遍意义,利用割补法把几何图形规范化便于应用定义定理和公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常用方法.【例4】 空间三条线段A B,BC ,CD ,AB ⊥BC ,BC ⊥C D,已知AB =3,BC =4,CD =6,则AD 的取值范围是 .【解前点津】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1中,C D1=6,AD 1的长是AD 的最小值,其中AH ⊥C D1,AH =B C=4,HD 1=3,∴AD1=5;在直角△AH D2中,CD 2=6,AD 2是A D的最大值为974)36(22222=++=+AH HD【解后归纳】 本题出题形式新颖、灵活性大,很多学生对此类题感到无从入手,其实冷静分析,找出隐藏的条件很容易得出结论.例4题图●对应训练 分阶提升一、基础夯实1.设M 表示平面,a、b 表示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M b M a b a ⊥⇒⎭⎬⎫⊥// ②b a M b M a //⇒⎭⎬⎫⊥⊥ ③⇒⎭⎬⎫⊥⊥b a M a b ∥M ④⇒⎭⎬⎫⊥b a M a //b ⊥M .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B.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C.若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则垂直于这个平面的直线必定垂直于这条直线D.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垂直于这条直线的另一条直线必垂直于这个平面3.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B 、B C的中点.现在沿D E、DF 及EF 把△A DE 、△CDF 和△BEF 折起,使A 、B、C 三点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P.那么,在四面体P —DEF 中,必有 ( )A.D P⊥平面PE F B .DM ⊥平面PEF C.PM ⊥平面DE F D.PF ⊥平面DEF4.设a 、b 是异面直线,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过不在a、b 上的一点P一定可以作一条直线和a、b 都相交B .过不在a 、b 上的一点P一定可以作一个平面和a 、b 都垂直C.过a一定可以作一个平面与b垂直D.过a一定可以作一个平面与b 平行5.如果直线l ,m 与平面α,β,γ满足:l=β∩γ,l ∥α,m⊂α和m ⊥γ,那么必有 ( ) A.α⊥γ且l ⊥m B.α⊥γ且m ∥β C.m∥β且l ⊥m D.α∥β且α⊥γ6.AB是圆的直径,C 是圆周上一点,PC 垂直于圆所在平面,若B C=1,AC =2,P C=1,则P 到AB的距离为 ( )A.1B.2 C.552 D.553 7.有三个命题:①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②过平面α的一条斜线l 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α垂直;③异面直线a 、b 不垂直,那么过a的任一个平面与b 都不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A.0B.1 C.2 D.38.d 是异面直线a 、b的公垂线,平面α、β满足a ⊥α,b⊥β,则下面正确的结论是 ( )第3题图A.α与β必相交且交线m ∥d或m 与d重合B.α与β必相交且交线m∥d 但m 与d 不重合C.α与β必相交且交线m 与d 一定不平行D.α与β不一定相交9.设l、m 为直线,α为平面,且l ⊥α,给出下列命题① 若m ⊥α,则m ∥l;②若m ⊥l ,则m∥α;③若m∥α,则m ⊥l ;④若m∥l ,则m ⊥α,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10.已知直线l ⊥平面α,直线m 平面β,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α∥β,则l ⊥m;②若α⊥β,则l ∥m ;③若l∥m,则α⊥β;④若l ⊥m ,则α∥β.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 )A.③与④B.①与③ C.②与④ D.①与②二、思维激活11.如图所示,△ABC 是直角三角形,AB 是斜边,三个顶点在平面α的同侧,它们在α内的射影分别为A′,B′,C ′,如果△A ′B ′C ′是正三角形,且AA ′=3cm ,B B′=5cm ,CC ′=4cm ,则△A ′B ′C′的面积是 .12.如图所示,在直四棱柱A 1B 1C 1D 1—ABCD 中,当底面四边形ABCD 满足条件 时,有A 1C⊥B 1D1(注: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形)13.如图所示,在三棱锥V —AB C中,当三条侧棱VA 、VB 、VC 之间满足条件 时,有VC ⊥AB .(注: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三、能力提高14.如图所示,三棱锥V -AB C中,AH ⊥侧面VBC ,且H 是△VB C的垂心,BE 是VC 边上的高.(1)求证:VC ⊥AB ;(2)若二面角E —AB—C 的大小为30°,求VC 与平面AB C所成角的大小.第11题图 第12题图第13题图 第14题图15.如图所示,PA⊥矩形ABCD所在平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1)求证:MN∥平面P AD.(2)求证:MN⊥CD.(3)若∠PDA=45°,求证:MN⊥平面PCD.第15题图16.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BAD=60°,AB=4,AD=2,侧棱PB=15,PD =3.(1)求证:BD ⊥平面P AD.(2)若PD与底面ABCD成60°的角,试求二面角P—BC—A的大小.第16题图17.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BAC=30°,BC=1,AA1=6,M是CC1的中点,求证:AB1⊥A1M.18.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A′B′C′D′的棱长为a,M是AD的中点,N是BD′上一点,且D′N∶NB=1∶2,MC与BD交于P.(1)求证:NP⊥平面ABCD.(2)求平面PNC与平面CC′D′D所成的角.(3)求点C到平面D′MB的距离.第18题图第4课 线面垂直习题解答1.A 两平行中有一条与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与该平面垂直,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2.C 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3.A 折后DP ⊥PE ,D P⊥PF ,P E⊥PF .4.D 过a 上任一点作直线b ′∥b ,则a,b ′确定的平面与直线b平行.5.A 依题意,m⊥γ且m ⊂α,则必有α⊥γ,又因为l =β∩γ则有l ⊂γ,而m ⊥γ则l⊥m ,故选A.6.D 过P 作PD ⊥A B于D ,连CD ,则CD ⊥AB ,AB =522=+BC AC ,52=⋅=AB BC AC CD , ∴PD =55354122=+=+CD PC . 7.D 由定理及性质知三个命题均正确.8.A 显然α与β不平行.9.D 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两条平行线中一条与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与该平面垂直.10.B ∵α∥β,l⊥α,∴l ⊥m 11.23c m2 设正三角A ′B′C′的边长为a . ∴A C2=a 2+1,BC 2=a 2+1,A B2=a2+4,又AC 2+BC 2=AB 2,∴a 2=2. S△A′B′C ′=23432=⋅a cm 2. 12.在直四棱柱A 1B 1C 1D1—A BCD 中当底面四边形AB CD 满足条件AC ⊥B D(或任何能推导出这个条件的其它条件,例如A BCD 是正方形,菱形等)时,有A 1C ⊥B 1D 1(注: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形). 点评:本题为探索性题目,由此题开辟了填空题有探索性题的新题型,此题实质考查了三垂线定理但答案不惟一,要求思维应灵活.13.VC ⊥VA ,VC ⊥AB . 由VC ⊥VA ,VC ⊥AB 知VC ⊥平面V AB .14.(1)证明:∵H 为△V BC 的垂心,∴VC ⊥B E,又AH ⊥平面VBC ,∴BE 为斜线A B在平面VBC 上的射影,∴AB ⊥VC .(2)解:由(1)知VC ⊥A B,VC ⊥BE ,∴VC ⊥平面ABE ,在平面A BE上,作ED⊥AB ,又A B⊥VC ,∴AB ⊥面D EC .∴AB ⊥CD ,∴∠EDC 为二面角E —A B—C 的平面角,∴∠ED C=30°,∵AB ⊥平面VCD ,∴VC 在底面AB C上的射影为CD .∴∠VCD 为VC 与底面ABC 所成角,又VC ⊥A B,VC ⊥BE ,∴VC ⊥面AB E,∴VC ⊥DE ,∴∠CE D=90°,故∠ECD=60°,∴VC 与面A BC 所成角为60°.15.证明:(1)如图所示,取PD 的中点E ,连结AE ,EN ,则有EN∥CD ∥AB ∥AM,E N=21C D=21AB =AM,故AMNE 为平行四边形. ∴MN ∥AE. ∵AE 平面P AD ,MN 平面P AD ,∴MN ∥平面PAD .(2)∵PA ⊥平面ABCD ,∴P A⊥AB .又A D⊥AB ,∴A B⊥平面P A D.∴A B⊥AE ,即AB ⊥MN .又C D∥AB ,∴MN ⊥CD.(3)∵P A ⊥平面ABCD ,∴P A ⊥AD .又∠PDA =45°,E 为PD 的中点.∴AE ⊥P D,即MN ⊥PD .又MN ⊥CD ,∴MN ⊥平面P CD .16.如图(1)证:由已知A B=4,AD =2,∠BAD =60°,故BD 2=AD 2+A B2-2AD ·A Bc os60°=4+16-2×2×4×21=12.又AB 2=AD 2+B D2,∴△A BD是直角三角形,∠AD B=90°,即AD ⊥BD.在△PDB 中,PD =3,PB =15,BD =12,∴PB 2=PD 2+BD 2,故得PD ⊥B D.又P D∩AD =D ,∴BD ⊥平面P AD.(2)由BD ⊥平面P AD ,BD平面A BCD .∴平面P AD ⊥平面A BCD .作PE ⊥AD 于E,又P E平面P AD ,∴PE ⊥平面ABCD ,∴∠PD E是PD 与底面AB CD所成的角.∴∠PD E=60°,∴P E=PD si n60°=23233=⨯.作EF ⊥BC 于F,连PF ,则PF ⊥BF,∴∠PF E是二面角P —BC —A的平面角.又E F=BD =12,在Rt △P EF 中,tan ∠PFE =433223==EF PE .故二面角P —BC—A 的大小为ar ctan 43. 第15题图解第16题图解17.连结AC 1,∵11112263A C CC MC AC ===. ∴Rt △ACC 1∽Rt △MC 1A 1,∴∠AC 1C =∠MA 1C1,∴∠A1MC 1+∠AC 1C =∠A 1M C1+∠MA1C1=90°.∴A1M ⊥AC 1,又ABC -A 1B1C 1为直三棱柱,∴C C1⊥B 1C 1,又B 1C1⊥A1C 1,∴B 1C 1⊥平面AC 1M .由三垂线定理知AB 1⊥A 1M .点评:要证AB 1⊥A 1M,因B 1C 1⊥平面A C1,由三垂线定理可转化成证AC 1⊥A 1M ,而AC 1⊥A 1M 一定会成立.18.(1)证明:在正方形ABCD 中,∵△MPD ∽△C PB ,且MD =21B C, ∴D P∶PB =MD ∶BC =1∶2.又已知D ′N ∶NB =1∶2,由平行截割定理的逆定理得NP∥DD′,又DD ′⊥平面ABCD ,∴NP ⊥平面ABCD .(2)∵N P∥DD ′∥CC ′,∴N P、C C′在同一平面内,CC ′为平面NPC 与平面C C′D ′D 所成二面角的棱. 又由CC ′⊥平面AB CD ,得CC ′⊥CD ,CC ′⊥CM ,∴∠MCD 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在Rt △M CD 中可知∠MCD =arc tan 21,即为所求二面角的大小. (3)由已知棱长为a可得,等腰△MBC 面积S 1=22a ,等腰△MBD ′面积S 2=246a ,设所求距离为h ,即为三棱锥C —D′MB的高.∵三棱锥D ′—BCM 体积为h S D D S 213131='⋅, ∴.3621a S a S h =⋅=。
立体几何平行与垂直定理总结
P
A
O
步骤 2:计算线段 PO 的长度。(直接解三角形;等体积法和等面积法;换
点法)方法二:坐标法。 d AP cos n AP n AP n
n α A θ
m
P O
2.线面距、面面距均可转化为点面距。 3.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方法一:转化为线面距离。
如图,m 和 n 为两条异面直线, n 且
cos θ1 BO AB cos θ BC AB cos θ2 BC OB
∴ cos cos 1 cos 2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平面内 经过斜足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
一. 距离问题。 1.点面距。 方法一:几何法。 步骤 1: 过点 P 作 PO 于 O, 线段 PO 即为所求。
(一) 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1)定义:在棱 l 上取一点 P,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 l 的垂线(射线)m、n,则 射线 m 和 n 的夹角 为二面角 —l— 的平面角。 (2)范围: [0,180] (3)求法: 方法一:定义法。 步骤 1: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三垂线定理),并证明。 步骤 2: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方法二:截面法。 步骤 1:如图,若平面 POA 同时垂直于平面 和 ,则交线(射线)AP 和 AO 的 夹角就是二面角。 步骤 2: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
l l
α
β
l
方法二:计算所成二面角为直角。
(二)夹角问题。 (一)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 范围: (0,90] (2)求法:方法一:定义法。 步骤 1:平移,使它们相交,找到夹角。 步骤 2:解三角形求出角。(常用到余弦定理)
a θ b c
a2 b2 c2 cos 余弦定理: (计算结果可能是其补角) 2ab
立体几何线面垂直-题型全归纳(解析版)
立体几何线面垂直-题型全归纳题型一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例题1、如图,在正三棱锥P-ABC中,E,F,G分别为线段PA,PB,BC的中点,证明:BC⊥平面PAG。
证明:在正三棱锥P-ABC中,AB=AC,G是BC的中点,∴AG⊥BC,又 PB=PC,G是BC的中点,∴PG⊥BC,PG⋂AG=G,PG,AG⊂平面PAG,∴BC⊥平面PAG,解题步骤(1)根据线段的中点,找出相应的等腰三角形;(2)格式“因为D是BC的中点,且AB=AC,所以AD⊥BC”;(3)依据“三线合一”得到线线垂直。
变式训练1、已知四面体ABCD中,AB=AC,BD=CD,E为棱BC的中点,求证:AD⊥BC证明:连接DE,AB=AC,E是BC的中点,∴AE⊥BC,又 BD=CD,E是BC的中点,∴DE⊥BC,AE⋂DE=E,AE,DE⊂平面ADE,∴BC⊥平面ADE,AD⊂平面ADE,∴AD⊥BC变式训练2、在三棱锥P ABC -中,2AC BC ==,90ACB ∠=,AP BP AB ==,PC AC ⊥.求证:PC AB ⊥证明:取AB的中点O,连接OP,OC, AP=BP,O是AB的中点,∴PE⊥AB,又 AC=BC,O是AB的中点,∴OC⊥AB,PO⋂CO=O,PO,CO⊂平面POC,∴AB⊥平面POC,PC⊂平面POC,∴AB⊥PC。
变式训练3、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底面ABCD是菱形,E为CD的中点,060=∠ABC ,求证:AB⊥平面PAE。
证明: 底面ABCD是菱形,060=∠ABC ,∴AE⊥CD,又 AB//CD,∴AB⊥AE,又PA⊥平面ABCD,AB⊂平面ABCD,∴AB⊥PA,AP⋂AE=A,AP,AE⊂平面PAE,∴AB⊥平面PAE。
A CB P题型二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例题2、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M 为棱1CC 的中点,AC 交BD 于点O ,求证:BDM1平面⊥O A 证明:连接OM,M A 1,11C A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6222222121=+=+=AO A A O A 32122222=+=+=OC CM OM 91)22(222121121=+=+=M C C A M A 21221M A OM O A =+∴即:OM⊥OA 1又 在正方体1111D CB A ABCD -中,∴BD⊥OA 1 OM,BD⊂平面BDM,∴BDM1平面⊥O A 解题步骤(1)根据题干给出的线段长度(没有长度的可以假设),标示在图形上,找出相应的三角形;(2)把线段的长度分别求平方,判断能否构成“222c b a =+”;(3)根据平方关系得到线线垂直。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专题-线面垂直方法总结
【 证 明 】(1) 在 四 棱 锥 P—ABCD 中 , 因 为 PA⊥ 底 面 ABCD , CD 平 面 ABCD , 故 PA⊥CD. 又因为AC⊥CD,PA∩AC=A,所以CD⊥平 面PAC. 而AE 平面PAC,所以CD⊥AE. (2) 由 PA = AB = BC , ∠ ABC = 60° , 得 △ABC是等边三角形,故AC=PA.
2. 在 正 方体 ABCD - A1B1C1D1 中 , 棱 长为2,M是AD1上任意一点,M到平 面BCB1的距离是_2______.
3.如图,在正方形SG1G2G3中, E,F分别是G1G2,G2G3的中 点,D是EF的中点,现沿SE,
SF及EF把这个正方形折成
一个几何体,使G1,G2,G3三点重合于点G,这 样,下列五个结论:①SG⊥平面EFG;②SD⊥
所以DC / /EB. 又 因 为 DC 平 面 ABE, EB 平 面 ABE, 所以DC / /平面ABE.
2因为DC 平面ABC,所以DC AF .
又 因 为 BAC= , 且 AB= AC, 所 以 AF BC .
2 而 BC DC= C, 所 以 AF 平 面 BCDE.
直
四
棱
柱
A
B
C
D
-
A1
B1C
1
D
中
1
,
侧
棱
A
A1=
6,
底 面 A B C D 是 菱 形 , A B= 2 , A B C= 6 0 , P为 侧 棱
万能解法之立体几何线面垂直问题
换。
• 为什么同学们能听懂讲题但是自己做不 出,知道自己会做但是就是做不出?原因 就是立体几何的很多基本概念是为了说清 定理而创造的,但立体几何没有为解题创 造总结出概念。所以大伙能看懂题,但是 一做题,思路就会混乱。
引入的新概念
•
更为了捋清同学们的思路,
我们创造出新的概念,这种概念是
为解题而设计的,解题思路会变成
在广场里选一条最有特色的线
• 问题是DA⊥AB,DA⊥AC,DA⊥BC 至少三组线与线的垂直,我们主观的挑出 哪一组是有用的?能接着推理呢?
• 出题老师为了不让你做出这题,他总会 选最怪的一组垂直当解题方向,他就是想 这样考倒同学。
选一条最奇怪、最变态的线
• 所以说,一般而言,要选用两线无交点的 垂直,即两线在空间垂直的;
• 这样就把垂直的概念化解了,旗杆与广 场是一组,就不会再与其他不垂直的线或 面搞混了,用旗杆和广场的概念就能解题。
第1步:找到“第一代旗杆广场”
• 第1步:从已知条件中“一根线与一个 面垂直”入手。我们把已知条件中“一根 线与一个面垂直”改名叫“第一代旗杆和 广场”,一根线叫“第一代旗杆
• 高中立体几何的线与面的垂直题 • 如何对付大脑犯浑、大脑短路
如何对付大脑犯浑、大脑短路
大伙为什么在考试时明明会做, 但是做起来却大脑犯浑、大脑短路? 还是学的不扎实呗。我们本讲座创造 一些立体几何的全新概念来解题,引 入这些概念,会形成无比清晰的解题 思路,这种概念就是为解题而设计的, 保证大伙考试时不犯浑、不短路。
找最奇怪、最变态的线
• 上文说过了不少,一般而言,用过的线 不能再用了,就是老线不能再用了,要选 用两线无交点的垂直,即两线在空间垂直 的,或者要选用两线距离最远的一组,或 者要选用两线貌似最没关系的一组,或者 要选用两线关系最特殊的一组,或线上有 重要的点的一组,总之,最奇怪、最变态 的、字母最靠近求证字母的那一组就是正 确的解题思路。出题老师就是想这样考倒 同学的。
立体几何线线垂直专题(史上最全)
P
证明:∵ PA O 所在平面, BC 是 O 的弦,∴ BC PA.
又∵ AB 是 O 的直径, ACB 是直径所对的圆周角,∴
BC AC .
∵ PA AC A, PA 平面PAC , AC 平面 PAC .
A
∴ BC 平面 PAC , AE 平面 PAC,∴ AE BC . ∵ PA AC ,点 E 是线段 PC 的中点. ∴ AE PC .
∵ BD⊥ AC ∴ AC 为 A
1
BD A1C 同理可证A C1 BC 1
C 在平面 AC 上的射影 A1C 平面BC1D
练习; 1、 如图在三棱锥 P— ABC 中,AB=AC,D 为 BC 的中点,PO⊥平 面 ABC,垂足 O 落在线段 AD 上.证明:AP⊥BC;
9
C1 B1
C B
2、直三棱柱
ABC 平面 。
DE AB
AC, AD BD E AB ,是
A
E
又∵CE DE E
∴ AB 平面CDE
(2)由(1)有 AB 平面 CDE
B
C
AB
ABC
又∵
平面
,
CDE 平面 ABC ∴平面
例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已知四棱锥
D
P ABCD 的底面是菱
形. PB PD E PA
A
∴ BC 平面 PAC , AE 平面 PAC,∴ AE BC . ∵ PA AC ,点 E 是线段 PC 的中点. ∴ AE PC .
E O B 图2 C
∵ PC BC C , PC 平面
,
平面
PBC BC
PBC .
∴ AE 平面 PBC .
立体几何垂直的证明方法【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20210210】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垂直【背一背基础知识】1.判定两直线垂直,可供选用的定理有:①若a ∥b ,b ⊥c ,则a ⊥c .②若a ⊥α,b ⊂α,则a ⊥b .2.线面垂直的定义:一直线与一平面垂直⇔这条直线与平面内任意直线都垂直;3.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选用的定理有:①若a ⊥b ,a ⊥c ,b ,c ⊂α,且b 与c 相交,则a ⊥α.②若a ∥b ,b ⊥α,则a ⊥α.③若α⊥β,α∩β=b ,a ⊂α,a ⊥b ,则a ⊥β.4.判定两平面垂直,可供选用的定理有:若a ⊥α,a ⊂β,则α⊥β.线面垂直1.如图,在三棱台ABC-DEF 中,平面BCFE⊥平面ABC,∠ACB=90°,BE=EF=F C=1,BC=2,AC=3.(I)求证:BF⊥平面ACFD;2.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60DAB 且边长为a 的菱形,侧面PAD 是等边三角形,且平面PAD ⊥底面ABCD ,G 为AD 的中点.求证:BG ⊥平面PAD .线线垂直1、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90PAC BAC ∠=∠=︒,PA PB =,点D ,F 分别为BC ,AB 的中点.(1)求证:PF ⊥AD .2、如图,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面11ABB A 为矩形,11,2,AB BC AA D ===为1AA 的中点,BD与1AB 交于点1,O BC AB ⊥.(Ⅰ)证明:1CD AB ⊥3、下图为一简单组合体,其底面ABCD 为正方形,PD ⊥平面ABCD ,//EC PD ,且22PD AD EC ===,N 为线段PB 的中点.(Ⅰ)证明:NE PD ⊥;4、如图所示,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1AA B B 为正方形,11BB C C 为菱形,1160BB C Ð=°,平面11AA B B ^平面11BB C C 。
立体几何判定平行垂直的20个判定定理
空间距离
距离图示
定义
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的长度。
平行直线和平面的距离
平行平面间距离
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仅有一个平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空间角平面图形空间图形异面直线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夹角图示定义由一点出发的平面上的射影a与a?所成锐角面角的平面角
平行关系的判定
图示
符号
文字
线//线
(4个)
,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空间角
平面图形
空间图形
异面直线
直线和平面
两个平面
夹角图示
定义
由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作 , , 所成的角(锐角或直角)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a’是a在平面上的射影,a与a’所成锐角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O在棱上,OA在α内,OA⊥棱,OB在β内,OB⊥棱,∠AOB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 ,
⊥
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在第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 , b⊥
线面垂直的性质:由线线平行得线面垂直。
⊥ , ⊥
面面平行的性质:由面面平行得线面垂直。
面⊥面
(2个)
,
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经过另外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 ⊥
补充:如果一个平面与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 ,b⊥
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何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完整版)立体几何证明垂直专项含练习题及答案.doc
精品字里行间精品文档立体几何证明 ------ 垂直一. 复习引入1.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2.(公理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 _________.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4.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 : 如果 _________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5.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7.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平面内有 _____________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8.线面垂直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 ________.9.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________平行 .10.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 _____于另一个平面 . 二.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与判定定义语言描述如果直线l 和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 l 与平面互相垂直,记作 l ⊥α图形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 .条件 b 为平面α内的任一直线,而 l 对这l ⊥m, l ⊥n,m∩n=B,m ,一直线总有 l ⊥αn结论l ⊥l ⊥要点诠释:定义中“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就是指“平面内的所有直线”,这与“无数条直线”不同(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知识点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性质语言描述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图形条件结论知识点三、二面角Ⅰ .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二面角(dihedral angle). 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记作二面角-AB-. (简记P-AB-Q)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三个特征:ⅰ.点在棱上ⅱ.线在面内ⅲ .与棱垂直Ⅱ .二面角的平面角:在二面角-l-的棱l上任取一点O,以点O为垂足,在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 l 的射线 OA 和 OB ,则射线 OA 和 OB 构成的AOB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作用:衡量二面角的大小;范围:001800.知识点四、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义判定文字描述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垂两个平面垂直直.图形结果α∩β =lα-l-β=90oα⊥β(垂直问题中要注意题目中的文字表述,特别是“任何”“ 随意”“无数”等字眼)三.常用证明垂直的方法立体几何中证明线面垂直或面面垂直都可转化为线线垂直,而证明线线垂直一般有以下的一些方法:( 1)通过“平移”。
(完整版)立体几何中有关平行、垂直常用的判定方法
有关平行、垂直问题常见判定方法一、 线线平行的判定1、 公理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另两直线互相平行. a ∥b ,b ∥c ==> a ∥c2、 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底边;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棱柱侧棱互相平行.3、 线面平行的性质: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过该直线的平面与已知平面相交,该直线与交线平行.a ∥α,a ⊂β,αβ=b ==> a ∥bβαba4、 面面平行的性质:两个平面平行,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两条交线互相平行. α∥β,γα=a ,γβ=b ==> a ∥bγβαb a5、 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互相平行.a ⊥α,b ⊥α ==> a ∥bαba二、 线面平行的判定1、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若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c b a平面平行.a ⊄α,b ⊂α,a ∥b ==> a ∥ααba2、 若两平面平行,则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与另一平面平行.α∥β,a ⊂α ==> a ∥βαβa3、 α⊥β,a ⊥β,a ⊄α ==> a ∥αβαa4、 a ⊥b ,b ⊥α,a ⊄α ==> a ∥ααab三、 面面平行的判定1、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若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a ⊂α,b ⊂α,a b =O ,a ∥β,b ∥β ==> α∥βO αβa b αβa2、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a ⊥α,a ⊥β ==> α∥β (见上图)3、 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α∥γ,β∥γ ==> α∥βαγβ4、 柱体的上下底面互相平行四、 线线垂直1、线线垂直的定义:a 与b 所成的角为直角.2、线面垂直的定义: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则该直线与平面内的任一直线都垂直. a ⊥α,b ⊂α ==> a ⊥bαab3、a ⊥α,b ∥α ==> a ⊥bαab4、三垂直定理及其逆定理l ⊥α( H 为垂足),a ⊂α,HM 是斜线PM 在平面α内的射影三垂线定理(垂影则垂斜):a ⊥HM ==> a ⊥PM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垂斜则垂影):a ⊥PM ==> a ⊥HMlM H Pαa5、a ⊥α,b ⊥β,α⊥β ==> a ⊥bβαab五、线面垂直的判定1、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若一直线和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a ⊂α,b ⊂α,a b =O , l ⊥a ,l ⊥b ==> l ⊥αlO αa b2、a∥b,a⊥α ==> b⊥ααb a3、直棱柱的侧棱与底面垂直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α∥β,a⊥α ==> a⊥βαβa5、面面垂直性质:两平面垂直,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α⊥β,αβ=l,a⊂α,a⊥l ==> a⊥βlβαa5、 两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则它们的交线也与第三个平面垂直.αβ=l ,α⊥γ,β⊥γ ==> l ⊥γl γβα六、面面垂直的判定1、定义:两平面相交所成二面角为直二面角.2、判定定理:若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a ⊥β,a ⊂α ==> α⊥βl βαa2、a ∥α,a ⊥β ==> α⊥ββαa。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专题-线面垂直专题典型例题精选精讲
线面垂直的证明中的找线技巧◆通过计算,运用勾股定理寻求线线垂直1 如图1,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M 为1CC 的中点,AC交BD 于点O ,求证:1A O ⊥平面MBD .证明:连结MO ,1A M,∵D B⊥1A A ,D B⊥AC ,1A AAC A =,∴DB ⊥平面11A ACC ,而1AO ⊂平面11A ACC ∴DB ⊥1A O . 设正方体棱长为a ,则22132A O a =,2234MO a =.在Rt △11A C M 中,22194A M a =.∵22211A O MO A M +=,∴1AO OM ⊥. ∵OM ∩D B=O ,∴ 1A O ⊥平面MBD . 评注:在证明垂直关系时,有时可以利用棱长、角度大小等数据,通过计算来证明.◆利用面面垂直寻求线面垂直2 如图2,P 是△A BC 所在平面外的一点,且PA ⊥平面ABC ,平面PAC ⊥平面PBC .求证:B C⊥平面PAC .证明:在平面PAC 内作A D⊥PC 交PC 于D.因为平面PAC ⊥平面PB C,且两平面交于P C,AD ⊂平面PAC ,且A D⊥PC , 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得AD ⊥平面PB C. 又∵BC ⊂平面P BC ,∴AD ⊥BC .∵PA ⊥平面AB C,BC ⊂平面ABC ,∴PA ⊥BC .∵AD ∩PA =A ,∴BC ⊥平面PAC .(另外还可证BC 分别与相交直线AD ,A C垂直,从而得到BC ⊥平面PAC ).评注:已知条件是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要证明两条直线垂直,应将两条直线中的一条纳入一个平面中,使另一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即从线面垂直得到线线垂直.在空间图形中,高一级的垂直关系中蕴含着低一级的垂直关系,通过本题可以看到,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一般来说,线线垂直或面面垂直都可转化为线面垂直来分析解决,其关系为:线线垂直−−−→←−−−判定性质线面垂直−−−→←−−−判定性质面面垂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互相转化,从前面推出后面是判定定理,而从后面推出前面是性质定理.同学们应当学会灵活应用这些定理证明问题.下面举例说明.3 如图1所示,ABCD 为正方形,SA ⊥平面AB CD ,过A 且垂直于SC 的平面分别交SB SC SD ,,于E F G ,,.求证:AE SB ⊥,AG SD ⊥.证明:∵SA ⊥平面ABCD , ∴SA BC ⊥.∵AB BC ⊥,∴BC ⊥平面SAB .又∵AE ⊂平面SAB ,∴BC AE ⊥.∵SC ⊥平面AEFG ,∴SC AE ⊥.∴AE ⊥平面SBC .∴AE SB ⊥.同理可证AG SD ⊥.评注:本题欲证线线垂直,可转化为证线面垂直,在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的转化中,平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同学们应多注意考虑线和线所在平面的特征,从而顺利实现证明所需要的转化.4 如图2,在三棱锥A -BCD 中,BC =AC ,AD =BD ,作BE ⊥CD ,E 为垂足,作AH ⊥B E于H .求证:AH ⊥平面B CD.证明:取A B的中点F,连结CF ,DF . ∵ACBC =,∴CF AB ⊥.∵AD BD =,∴DF AB ⊥.又CF DF F =,∴AB ⊥平面CDF . ∵CD ⊂平面CD F,∴CD AB ⊥. 又CD BE ⊥,BE AB B =, ∴CD ⊥平面A BE ,CD AH ⊥.∵AH CD ⊥,AH BE ⊥,CD BE E =,∴ AH ⊥平面BCD .评注:本题在运用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垂直时,将问题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而证明线线垂直时,又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如此反复,直到证得结论.5 如图3,AB 是圆O 的直径,C 是圆周上一点,PA ⊥平面ABC .若AE ⊥PC ,E 为垂足,F 是P B上任意一点, 求证:平面AEF ⊥平面PBC .证明:∵AB 是圆O 的直径,∴AC BC ⊥.∵PA ⊥平面AB C,BC⊂平面A BC ,∴PA BC ⊥.∴BC ⊥平面APC . ∵BC ⊂平面P BC ,∴平面AP C⊥平面PBC .∵AE ⊥PC ,平面APC ∩平面P BC =P C, ∴AE ⊥平面PBC .∵AE ⊂平面AE F,∴平面AE F⊥平面PB C. 评注:证明两个平面垂直时,一般可先从现有的直线中寻找平面的垂线,即证线面垂直,而证线面垂直则需从已知条件出发寻找线线垂直的关系.6. 空间四边形ABCD 中,若AB ⊥CD ,BC ⊥AD,求证:AC ⊥BDAD B O C证明:过A 作AO ⊥平面BCD 于O 。
立体几何垂直证明
立体几何垂直证明方法技巧类型一:线线垂直证明(共面垂直、异面垂直)(1) 共面垂直:掌握几种模型①等腰(等边)三角形中的中线 ②菱形(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③勾股定理中的三角形 ④ 直角梯形⑤利用相似或全等证明直角。
例: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O 为底面ABCD 的中心, E 为1CC 中点,求证: (1) 1A O OE ⊥ (2) 1A O BDE ⊥平面(2) 异面垂直(利用线面垂直来证明)例1 在正四面体ABCD 中, 求证:AC BD ⊥变式1 如图,在四棱锥ABCD P -中,底面ABCD 是矩形,已知ο60,22,2,2,3=∠====PAB PD PA AD AB .证明:AD PB ⊥;变式2 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点E是AB的中点,点F是BC的中点,将△AED,△DCF分别沿,DE DF折起,使,A C两点重合于'A.求证:'A D EF⊥;变式3如图,在三棱锥P ABC-中,⊿PAB是等边三角形,∠P AC=∠PBC=90 º证明:AB⊥PC类型二:直线与平面垂直证明BE'ADFG方法○1利用线面垂直的判断定理例: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求证:11AC BDC ⊥平面变式1:如图: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 AC =BC =AA 1=2,∠ACB =90︒.E 为BB 1的中点,D 点在AB 上且DE = 3 . 求证:CD ⊥平面A 1ABB 1;变式2: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O 、E 分别是BD 、BC 的P中点,2,CA CB CD BD AB AD ====== 求证:AO ⊥平面BCD ;变式3 如图,在底面为直角梯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1) 求证://AF 平面BCE ;(2) 求证:平面BCE ⊥平面CDE ;例2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底面ABCD ,60AB AD AC CD ABC ⊥⊥∠=,,°,PA AB BC ==,FADPEE是PC的中点.⊥;(2)证明PD⊥平面ABE;(1)证明CD AE变式1已知直四棱柱ABCD—A′B′C′D′的底面是菱形,∠60ABC,E、F分别是棱CC′与BB′上的点,=︒且EC=BC=2FB=2.(1)求证:平面AEF⊥平面AA′C′C;类型三:平面与平面垂直证明1.AB是圆O的直径,PA垂直于圆O所在的平面,M是圆周上任意一点,AN⊥PM,点N为垂足,求证:平面PAM⊥平面PBM2.如图,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B=BC,CD=DA,E,F,G分别为CD,DA和对角线AC的中点。
2023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专题 立体几何垂直系统 讲义 (解析版)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专题 垂直系统专题第一部分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一。
线面垂直的定义:l l αα若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称直线与平面垂直.记作:l α⊥。
l 直线叫做α平面的垂线,α平面叫做l 直线的垂面。
(★★★)线面垂直的定义可以作为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使用: 若l 直线与α平面垂直,则l 直线与α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
,l a l a αα⊥⊂⇒⊥ ⇒线面垂直线线垂直二。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1。
判定定理1:若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线线垂直线面垂直,,,,a b a b P l a l b l ααα⊂⊂⋂=⊥⊥⇒⊥两个核心条件:,l a l b ⊥⊥2。
判定定理2:若两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a ∥b ,a α⊥b α⇒⊥三。
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
a α⊥,b α⊥a ⇒∥bα2。
性质定理2: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l α⊥,l β⊥⇒α∥β题型一: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的互相证明 ★★★★★判定定义线线垂直线面垂直这两个定理(定义)构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小循环:⇒⇒⇒⇒⋅⋅⋅⋅⋅⋅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线面垂直例1。
P 为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A ABC ⊥平面,090ABC ∠=,AE PB E ⊥于,AF PC F ⊥于。
求证:PC AEF ⊥平面。
(★★)规律:常用线面垂直来证明两直线“异面垂直”。
已知的是相交垂直,要证的是异面垂直。
分析:从后往前分析。
要证()PC AF PC AEF PC AE AE PBC ⎧⊥⎪⊥⇐⎨⊥⇐⊥⎪⎩已知平面平面 α()090AE PB BC AB ABC AE BC BC PAB BC PA PA ABC ⎧⊥⎪⎪⇐⎨⎧⊥⇐∠=⎪⊥⇐⊥⇐⎨⎪⊥⇐⊥⎩⎩已知平面平面 但写证明过程时要从前往后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已知四棱锥 形.PB PD ,E 为PA 的中点.(I )求证:PC //平面BDE ;(n立体几何垂直总结1线线垂直的判断:线面垂直的定义:若一直线垂直于一平面,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所有直线。
补充: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也必垂直平行线中的另一条。
2、线面垂直的判断: 如果一直线和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垂直,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
(2) 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3) 一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4)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3、面面垂直的判断: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证明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 例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中,BC AC,AD BD ,E 是 AB的中点。
求证: (1)AB 平面 CDE;( 2)平面 CDE 平面 ABC 。
BC 证明:(1) C AE AC BECE AB 同理,AD BD DE AB AE BE 又••• CE DE ••• AB 平面 CDE (2)由(1)有 AB平面CDE又••• AB平面ABC ,•••平面CDE 平面ABCCCP ABCD 的底面 是菱)求证:平面PAC 平例3、(线线、线面垂直相互转化)已知ABC中 ACB 90o,SA 面ABC,AD SC,求证:AD证明:••• ACB 90 °BC AC又SA 面ABC SA BC BC 面SACBC AD 又S C AD,S C BC C AD 面SBC B例4、(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如图2所示,已知PA垂直于圆0在平面,AB是圆0的直径,C是圆0的圆周上异于A、B的任意一点,且PA AC ,点E是线段PC的中点.求证:AE 平面PBC .证明:••• PA eO所在平面,BC是eO的弦,二BC PA.又••• AB是eO的直径,ACB是直径所对的圆周角,BC AC.•••PAIAC A, PA 平面PAC,AC 平面PAC .••• BC 平面PAC,AE 平面PAC,二AE BC .••• PA AC,点E是线段PC的中点.••• AE PC .•••PCIBC C , PC 平面PBC,BC 平面PBC .••• AE 平面PBC .例5、(证明所成角为直角)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B // CD,/ DAB= 60°,AE丄BD,CB= CD = CF.求证: BD丄平面AED; 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B//CD,/ DAB =60°所以/ ADC =/BCD = 120°.又CB = CD,所以/ CDB = 30°,因此/ ADB = 90°,即AD 丄BD.又AE 丄BD,且AEG AD = A,AE,AD?平面AED,所以BD丄平面AED.例6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图7 —7—5所示,已知直三棱柱腰直角三角形,/ BAC = 90°且AB= AA i, D、E、F分别为求证:(1)DE //平面ABC; (2)B i F丄平面AEF.BD A i C A i C 平面BC i D同理可证A i C BC i练习;1、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 = AC, D为BC的中点,PO丄平面ABC,垂足O落在线段AD上.证明:AP丄BC;例7、(三垂线定理)证明:在正方体ABCD —A i B i C i D i 中, A i C±平面BC i D证明:连结AC••• BD丄AC ••• AC为A i C在平面AC上的射影C iA iCBD iI X !/X:--ABC—A1B1C1 中,△ ABC 为等B i A、C i C、BC 的中点.2、直三棱柱ABC —A1B1C1中,AC= BC= 2AA1,D是棱AA i的中点,DC i丄BD.证明:DC i丄BC。
3.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 DAB = 60° AB = 2, AD =4.将△ CBD沿BD折起到△ EBD 的位置,使平面EBD丄平面ABD.(1)求证:AB丄DE;⑵求三棱锥EABD的侧面积.4、在正三棱柱 ABC A1B1C1中,若AB=2 , AA, 1,求点A到平面A1BC的距离。
5、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侧棱PA垂直于底面,E、F分别是AB、PC的中点,PA= AD.求证:(1)CD丄PD;⑵EF丄平面PCD.D6、如图7-5-9(1),在RtAABC中,/ C = 90°, D, E分别为AC, AB的中点,点F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 ADE沿DE折起到△ A I DE的位置,使A i F丄CD,如图⑵.(1)求证:DE//平面A i CB.⑵求证:A i F丄BE.⑶线段A i B上是否存在点Q,使A i C丄平面DEQ?说明理由.例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已知四棱锥 形.PB PD ,E 为PA 的中点.(I )求证:PC //平面BDE ;(n立体几何垂直总结1线线垂直的判断: 线面垂直的定义:若一直线垂直于一平面,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所有直线。
补充: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也必垂直平行线中的另一条。
2、线面垂直的判断: (1) 如果一直线和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垂直,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
(2) 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3) 一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4)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3、面面垂直的判断: 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证明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 例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中,BC AC,AD BD ,E 是 AB的中点。
求证: (1)AB 平面 CDE;( 2)平面 CDE 平面 ABC 。
BC 证明:(1) BCAE AC BECE AB 同理,AD BD DE AB AE BE 又••• CE DE••• AB 平面 CDE(2)由(1)有 AB 平面CDE又••• AB 平面ABC ,•••平面CDE 平面ABCCCP ABCD 的底面是菱)求证:平面PAC 平例3、(线线、线面垂直相互转化)已知ABC中 ACB 90o,SA 面ABC,AD SC,求证:AD证明:••• ACB 90 °BC AC又SA 面ABC SA BC BC 面SACBC AD 又S C AD,S C BC C AD 面SBC B例4、(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如图2所示,已知PA垂直于圆0在平面,AB是圆0的直径,C是圆0的圆周上异于A、B的任意一点,且PA AC ,点E是线段PC的中点.求证:AE 平面PBC .证明:••• PA eO所在平面,BC是eO的弦,二BC PA.又••• AB是eO的直径,ACB是直径所对的圆周角,BC AC.•••PAIAC A, PA 平面PAC,AC 平面PAC .••• BC 平面PAC,AE 平面PAC,二AE BC .••• PA AC,点E是线段PC的中点.••• AE PC .•••PCIBC C , PC 平面PBC,BC 平面PBC .••• AE 平面PBC .例5、(证明所成角为直角)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B // CD,/ DAB= 60°,AE丄BD,CB= CD = CF.求证: BD丄平面AED; 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B//CD,/ DAB =60°所以/ ADC =/BCD = 120°.又CB = CD,所以/ CDB = 30°,因此/ ADB = 90°,即AD 丄BD.又AE 丄BD,且AEG AD = A,AE,AD?平面AED,所以BD丄平面AED.例6 (勾股疋理的逆疋理)如图7 —7—5所示,已知直三棱柱腰直角三角形,/ BAC = 90°且AB= AA i, D、E、F分别为求证:(1)DE //平面ABC; (2)B i F丄平面AEF.练习;1、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 = AC, D为BC的中点,PO丄平面ABC,垂足O落在线例7、(三垂线定理)证明:在正方体ABCD —A i B i C i D i 中, A i C丄平面BC i D证明:连结AC••• BD丄AC ••• AC为A i C在平面AC上的射影BD A i C同理可证A i C BC i A i C平面BC i DC iA iCBD iI X !/X:--ABC—A1B1C1 中,△ ABC 为等B i A、C i C、BC 的中点.段AD上.证明:AP丄BC;2、直三棱柱ABC —A i B i C i中,AC= BC =尹儿,D是棱AA i的中点,DC i丄BD.(1)证明:DC i丄BC;证明由题设知,三棱柱的侧面为矩形.由于D为AA i的中点,又AC = 2AA i,可得DC2+ DC2= CC2,所以DC i 丄DC.又DC i丄BD, DCn BD= D,所以DC i丄平面BCD.因为BC?平面BCD,所以DC i丄BC.3.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 DAB = 60°, AB = 2, AD =4.将△ CBD沿BD折起到△ EBD 的位置,使平面EBD丄平面ABD.(1)求证:AB丄DE;⑵求三棱锥EABD的侧面积.(1)证明:在△ABD中,VAB = 2, AD = 4,/DAB = 60 °设F为AD边的中点,连接FB,•••/ABF为等边三角形,/AFB = 60 °又DF = BF = 2,AZBFD为等腰三角形.• /FDB = 30 ° 故/ABD = 90 :•••AB丄BD.又平面EBD丄平面ABD,平面EBD n平面ABD = BD, AB?平面ABD,•••AB丄平面EBD.VDE?平面EBD,A AB± DE.(2)【解析】由(1)知AB丄BD, VCD //AB,A CD丄BD,从而DE丄BD.1在RtQBE 中,TDB = ^/a, DE = DC = AB = 2,A S ZDBE = Q DB DE = ^3.••AB丄平面EBD, BE?平面EBD,.・.AB丄BE.vBE= BC = AD = 4,•••SzABE = ^AB BE = 4...DE 丄BD,平面EBD丄平面ABD, A ED±平面ABD.而AD?平面ABD,A ED丄AD, A S ZADE=2AD DE = 4.综上,三棱锥EABD 的侧面积S= 8+ Rp.4、在正三棱柱 ABC A1B1C1中,若AB=2 , AA i 1,求点A到平面ABC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