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课《长江三日》
散文名篇赏析《长江三日》 刘白羽

散文名篇赏析《长江三日》刘白羽十一月十七日…………雾笼罩着江面,气象森严。
十二时,“江津”号启碇顺流而下了。
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后,江面突然开阔,天穹顿觉低垂。
浓浓的黄雾,渐渐把重庆隐去。
一刻钟后,船又在两面碧森森的悬崖陡壁之间的狭窄的江面上行驶了。
你看那急速漂流的波涛一起一伏,真是“众水会万涪,瞿塘争一门”。
而两三木船,却齐整的摇动着两排木桨,像鸟儿扇动着翅膀,正在逆流而上。
我想到李白、杜甫在那遥远的年代,以一叶扁舟,搏浪急进,该是多少雄伟的搏斗,会激发诗人多少瑰丽的诗思啊!……不久,江面更开朗辽阔了。
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激起云雾迷蒙,波涛沸荡,至此似乎稍为平定,水天极目之处,灰蒙蒙的远山展开一卷清淡的水墨画。
从长江上顺流而下,这一心愿真不知从何时就在心中扎下根子,年幼时读“大江东去……”,读“两岸猿声……”辄心向往之。
后来,听说长江发源于一片冰川,春天的冰川上布满奇异艳丽的雪莲,而长江在那儿不过是一泓清溪;可是当你看到它那奔腾叫啸,如万瀑悬空,砰然万里,就不免在神秘气氛的“童话世界”上又涂了一层英雄光彩。
后来,我两次到重庆,两次登枇杷山看江上夜景,从万家灯光、灿烂星海之中,辨认航船上缓缓浮动而去的灯火,多想随那惊涛骇浪,直赴瞿塘,直下荆门呀。
但亲身领略一下长江风景,直到这次才实现。
因此,这一回在“江津”号上,正如我在第二天写的一封信中所说:“这两天,整天我都在休息室里,透过玻璃窗,观望着三峡。
昨天整日都在朦胧的雾罩之中。
今天却阳光一片。
这庄严秀丽气象万千的长江真是美极了。
”下午三时,天转开朗。
长江两岸,层层叠叠,无穷无尽的都是雄伟的山峰,苍松翠竹绿茸茸的遮了一层绣幕。
近岸陡壁上,背纤的纤夫历历可见。
你向前看,前面群山在江流浩荡之中,则依然为雾笼罩,不过雾不像早晨那样浓,那样黄,而呈乳白色了。
现在是“枯水季节”,江中突然露出一块黑色礁石,一片黄色浅滩,船常常在很狭窄的两面航标之间迂回前进,顺流驶下。
长江三日读后感

长江三日读后感《长江三日》是由当代作家安妮宝贝所著,作品以长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长江边的故事。
小说以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展现了长江的壮美与神秘。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长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长江景色让我感受到了长江的壮美。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它孕育了无数的文明,见证了无数的历史。
在小说中,长江被描绘成了一个神秘的存在,它有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静静地流淌着,见证着一切。
作者通过对长江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长江的壮美和神秘,也让我对长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小白”的女孩,她在长江边上生活,与长江有着一种特殊的联系。
小白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她对长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她喜欢在长江边上玩耍,喜欢听长江的声音,喜欢与长江交流。
在小说中,小白与长江之间发生了许多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小白与长江之间的深厚情感,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设计也让我深受感动。
小说中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作者通过对长江的描绘和对人物的刻画,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长江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长江的壮美和神秘,也让我对长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长江三日》,我对长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它孕育了无数的文明,见证了无数的历史。
在这条神秘的河流上,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长江的壮美与神秘,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长江三日,让我对长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愿长江永远流淌,愿我们永远珍惜这条神秘的河流。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第12课长江三日课时作业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第12课长江三日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迂.回(yū)眺.望(tiào)天穹.(qónɡ)秭.归(zǐ)B.轮廓.(kuò) 绛.紫(jiànɡ) 隽.秀(juàn) 吸慑.(shè)C.缥.缈(piāo) 充裕.(shù) 草坂.(bǎn) 瞿.塘(Qú)D.美髯.(rán) 婀娜..(ē nuó) 对峙.(zhì) 砰.然(pēnɡ)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深宵酣睡白皙惊涛赅浪B.宁馨惨淡嘹亮小心翼翼C.安详雾霭骤然云蒸霞尉D.阴霾振颤魅力如释重负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竞争激烈,一些公司出现了优秀员工跳槽的现象,这对那些人力资源本不丰厚的公司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必将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B.一个人如果总是在约束下生活,就会少一分天真,少一分自由。
我愿我的生活是挥.洒自如...的,如行云般随意舒卷。
C.社会上有一些人禁不住毒品暴利的诱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制造、贩卖毒品的道路。
D.这种作文形式给学生以极大地展示个性的空间,但是有些学生没有仔细研究题目和写作要求,信马由缰....,任意为文,结果导致失误。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着朝鲜半岛上的战争阴影和形势变化的云谲波诡,中国不能置身事外,须及早谋划。
B.“没有卖不掉的房子,只有卖不掉的房价。
”尹伯成表示,全国房价总体上应该下降15%~20%左右才是一个合理的区间,才能调动消费需求的回升。
C. 30年来,中国农民的命运发生了三次大变化:第一次是改革初期包产到户,亿万农民一举解决了温饱问题;接着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农民历史性地告别“皇粮国税”;现在则是“种粮给补贴,发展给补助”,亿万农民正向城乡一体化发展。
简析《长江三日》的创作特色

简析《长江三日》的创作特色
《长江三日》是一篇出色的游记。
作者刘白羽尽情抒发了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
精心抒写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深刻见解,使全篇显示出鲜明的哲理色彩。
作者将破浪前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江轮与我们所经历的伟大的时代联系起来,对革命斗争所经历的必由之路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
这种将革命激情和生活斗争哲理融化于山川风光的写法,增加了这篇游记的思想容量。
这篇游记在艺术上很有特色,文章的段落和三天的旅程完全一致,这样安排既体现了时间的顺序,也体现了空间的间隔,并且全篇也显得层次井然、结构严谨,而又不乏波澜给人以层出不穷的感觉。
这篇散文的写景方法也是令人赞叹的。
作者的善于变化的笔调与三峡的千姿百态的风景很好地适应,有时候大开大合,写意传神,有时候精雕细琢、神情毕肖。
作者把行程、景物写得层次清晰、色彩缤纷、富于绘画美,笔法之细腻精美,使我们分享到了高峡日出的胜景。
作者还展开了丰富的艺术联想,自然和谐地插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革命领袖的书简等,使文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这篇游记的语言准确形象,优美新鲜。
作者还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比如在描写巫峡风光时所用
的新鲜的比喻,挥洒自如地点染了美妙的巫峡风光。
《长江三日》

主题思想
课文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通过描 写作者三日游长江时所见的壮美风光, 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抒发了 作者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理想主义的 战斗豪情。同时通过艰险航程的记叙, 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航船就是要 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的哲理。“战斗、 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哲理思想贯 穿全文 。
• 长江(Changjiang River),亚洲第一长 河,全长6397千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长江是 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 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 总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 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和黄河 一起并称为“母亲河”。
从如此壮美的长江中,我们不难体 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也不 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作者描 绘了江水、山峰、云雾,讴歌了自 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 是人与自然才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彩 的世界。
联系背景,揭示写作目的
1.作家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不能麻木不仁, 文学乃人的学问,应对国计民生有适当关 注。 2.作者意在以自己航行中战胜惊涛骇浪、 急流险滩的经历来振奋人心,鼓励人们战 胜当时面临的困难。
巫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 峡长45公里,峡长谷深,迂 回曲折,幽深秀丽,像一条 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
巫 峡
巫 峡
神 女 峰
西陵峡的特点:
泄滩:漩涡多
险 恶
崆岭滩:暗礁密布
青滩:江面落差大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 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 其特点是滩多水急。
西陵峡
感悟哲理
(1)“那遥远的年代,以一叶扁舟,搏浪急 进,该是多少雄伟的搏斗,会激发诗人多少瑰 丽的诗思啊!” (2)“你觉得你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 就像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的胸前。水天,风 雾,浑然融为一体……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 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 吗?” (3)“掌握住舵轮,透过闪闪的电炬,从惊 涛骇浪之中寻到一条破浪前进的途径……这才 是生活啊!” (4)“人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途径, 也就战胜了大自然了。”
长江三日读后感

长江三日读后感《长江三日》是中国作家韩少功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长江为背景,讲述了从上游到下游的故事,展现了长江流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长江这条神奇的河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以长江为主线,穿插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令人难忘的故事情节。
通过对这些人物和故事的描写,韩少功展现了长江流域的多姿多彩,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和深沉。
长江的上游是高山峻岭,奔腾澎湃;中游是平原沃野,波涛汹涌;下游是平缓开阔,汇入大海。
这条河流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也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
长江三日,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智慧,也呈现了长江流域的多姿多彩。
在小说中,我最为感动的是那些普通人的故事。
他们或是渔民,或是农民,或是船工,或是商人,他们在长江流域的各个角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生活的美好。
他们面对洪水、干旱、战争,从不屈服,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谱写着生活的乐章。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敢,看到了长江流域的独特魅力。
除了对人物的描写,小说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长江的历史和文化的描写。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长江的历史和文化的描写,展现了长江流域的丰富多彩,也让读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长江的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也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通过阅读《长江三日》,我对长江这条神奇的河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也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
长江流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智慧,也呈现了长江流域的多姿多彩。
长江三日,是一部展现长江流域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的优秀作品,它让人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和深沉,也让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长江三日,让我对长江这条神奇的河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长江三日

《长江三日》赏析这是一篇旅游记散文,取材祖国山川,像是一幅色彩绚丽、富有艺术魅力的画卷,又似是一篇含义慰藉,富有哲理意味的诗章。
作者激情澎湃,彩笔挥洒,为大家描绘了长江雄伟壮丽的英姿,奔腾庄严的气势,云蒸霞蔚、婀娜多姿的美貌,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篇散文以‚江津‛号轮船航行时间的先后顺序和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描绘景物,抒发情感。
把三天的见闻、感受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按航行日程的标示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天写乘‚江津‛号客轮从重庆起航到进三峡前所看到的两岸风光和感受。
旅游到第二天的时候,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拟声绘色地描绘如画的三峡风光。
这部分作者先引信中的一段话作为概括漫游三峡总的感受,把航行比喻为‚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把长江比喻为‚母亲河流‛,充满了欢乐、幸福和爱国主义感情,并以这种感情描摹美丽的三峡,处处表现了对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
到了第三天航行的时候,写船出三峡后平静宽阔的江面,读书的感受和武汉夜景。
这一部分笔调抒情、感情激荡,意境清新、语言优美,以昂扬奋发的格调收束全文。
地点转换又分为描写险峻壮美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还有水急滩多的西陵峡。
按照时间顺序由早晨、白天、晚上发展。
这篇散文是山水纪胜的作品。
作者娴熟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绘了千姿万态、雄奇壮美的长江风景,抒发了战士的豪情。
写景状物,笔墨多变。
作者运用写意传神的彩笔,有时挥洒点染,泼墨淋漓,有时精勾细摹,写得雄奇俊美,诗意盎然。
描绘江上的云蒸雾罩,亲亲点染:‚浓浓的黄雾,渐渐把重庆隐去‛,江中波涛激荡,云雾迷蒙,远山灰蒙蒙一片,江上的三两木船,逆流而上。
粗粗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清淡的长江雾霭图。
写瞿塘美景,却是彩笔描绘,摹形绘影;层峦叠嶂上,迷蒙云雾中,忽然出现一团‚像那深谷之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反光‛的红雾,写得神奇缥缈;其他的景物如巨岩的倒影,细碎的波光,翡翠般的山峦,写得色彩缤纷,五光十色,令人神往。
描写巫峡的草坂,则是运用神来之笔,有声有色:‚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高中语文《长江三日》 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江三日》教案 •教学目的•1 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2 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3 通过文章欣赏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 体会作者散文语言中蕴涵的丰富哲理、深刻的思想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2 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3 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检查课前预习1 教师大屏幕展示生字生词,学生回答。
字音: 启碇dìng 涪陵fú 扁舟piān 辄zhé 相峙zhì • • • • • 阴霾mái 迂回yū 草坂bǎn 眺望tiào 秭归zǐ • • • • • 汨罗江mì 一泓清泉hóng • •词语: 暮霭 宁馨 隽秀婀娜:清秀美丽的样子。
层峦叠嶂:形容山峦重叠。
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2 作者介绍。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课上交流。
刘白羽,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散文《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日出》《长江三日》,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风风雨雨太平洋》,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3 大家对长江及三峡有那些了解?(大屏幕展示图片)(1)长江从青藏高原各拉丹东奔流直下,汇集百河千川,劈开崇山峻岭,气势磅礴……(2)长江三峡: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全长193公里。
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两岸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在巫峡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长江三日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长江三日测试题 2019.9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让人体为医疗植入物供电真是诸事不顺。
你的视网膜植入物告诉你,现在已是黄昏时分,尽管你才刚刚吃过午饭。
植入你体内的传感器已经发出3次血糖警报和一次心脏病发作的警告-像往常一样,这些都是错误警报。
要是你的医生能早点安排给你做电池更换手术,那该多好!这种可怕的以电子或电动机械装置行使人体部分生理功能的状况还没有成为现实,但也并非纯属科学幻想。
数以百万计的心脏病患者已经植入了起搏器,数以万计的耳卑患者通过植入人造耳蜗改善听力。
关于其它可以植入人体的装里的想法层出不穷,其中包括植入大脑刺激器以阻止饥饿信号和防止肥胖。
尽管如此,有一点美中不足:更换电池简直太难了。
植入了以电池为动力的起搏器的患者需要每隔几年做一次手术,以便更换电池。
每次手术花费2万美元,并且谁也不喜欢为了能更换电池而让自己的胸腔被打开。
或许有更好的办法。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利用人体内部的动力--不是某种神秘的生命力,而是人体自身食物储存所蕴含的化学能量--并将部分动力转换成电。
人们寄予希望的是,可以让医疗装置像良性寄生虫那样运转,即悄悄吸取足够的这种能量,让自身运行,而你作为寄主甚至都没有察觉到。
我们谈论的是为许多装置提供从几十微瓦到几毫瓦的功率。
同样也可以利用我们人体源源不断发出的废弃的热能,即我们的肌肉跳动所产生的动能。
这种所谓的能量提取系统有几个已经处于试验样品阶段,更多的还在研发中。
医疗植入物最好的动力来源是你的身体已经用作能量供给的葡萄糖。
葡萄糖含有巨大的能源-你每天摄入的食物装载着相当于一千节电池的能量。
因此,将一点食物转化为电能,为体内的植入物提供动力,应该不会造成痛苦。
工程师们正在研发生物燃料电池,这种电池在一个电极将葡萄糖的电子剥落,并将电子传递到有氧的另一电极,从而产生电压,产生电流。
葡萄糖和氧由人体提供,因此燃料电池本身的构成只有两个电极和一对导电用的触点。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2课《长江三日》

第12课长江三日【文本导读】长江三峡雄伟壮观,变幻多姿,具有神话般的魅力。
我国古代文人曾留下许多吟咏三峡的脍炙人口的诗文。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李白的《朝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等,都是盛赞长江三峡的名篇。
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的美妙风光。
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号驶往武汉,历时三日。
他的散文《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
《长江三日》发表于1961年《人民文学》3月号,是一篇优美的日记游记性散文,也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收入《刘白羽散文选》中。
这篇文章撰写于六十年代初,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作者的主要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我国人民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渡过难关,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斗志的作用。
【作者卡片】刘白羽,现代作家。
1916年生,北京人。
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
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启碇.( ) ②瑰.丽( ) ③骤.然( )④砰.然( ) ⑤舵.轮( ) ⑥吸慑.( )⑦夔.州( ) ⑧隽.秀( ) ⑨婀娜..( ) ⑩对峙.( ) ?草坂.( ) ?美髯.(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近义词辨析①渐渐·慢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怪诞·荒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留传·流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点拨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长江三日读后感

长江三日读后感《长江三日》是中国诗人杨牧创作的一首长诗,被誉为中国八十年代的精品代表之一。
通过描述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色、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读完这首诗,我感受到了诗人对长江的深情,也被他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所深深触动。
《长江三日》以诗人在长江三日的行程为线索,描绘了长江两岸的自然景色。
诗中描绘的长江,有时是波涛汹涌,巍峨壮丽;有时是山青水秀,恬淡宜人。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如“万山斜带雨,绿水带朝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使我仿佛置身其中,亲身体验着那迷人的自然风光。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我国重要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承载着无数历史和文化。
诗人对长江的描述和赞美,展示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崇敬之情,使我深感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长江两岸民俗风情的描绘,展示了人间烟火的生活场景。
他用深入翔实的描写,展示了当地人民勤劳善良的品质,亲切亲密的人际关系,以及乡村生活的繁忙与美好。
诗中的“儿孙自好游,夏蠹住尘墨”、“红色苍蝇飞,黄牛较袋茅”等描写,使我感受到了农民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依赖。
作为一个城市居民,我很难想象农村的生活是如此安逸和简单,在这种描写下,我对乡村生活也产生了一种向往之情。
除了自然景色和民俗风情,诗人还对人生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通过对长江的描写和对自己的“自由落体”式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迷茫的痛苦和对命运的思考。
他用“我是个波涛翻啸的自由落体,失去了地心引力”、“我宁可把孤寂坐成大海”等独特的表达方式,描述了他在边缘和孤独中寻找自我的过程。
这种思考,使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复杂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长江如我纵横,世界少女与曾祖母”这句诗表明了诗人对自己和社会角色的思考,让我思考了人生的矛盾和无常。
总的来说,《长江三日》是一首写长江之美,表达人生感悟的诗篇。
长江三日阅读答案

长江三日阅读答案长江三日阅读答案长江三日阅读答案1 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象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
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象白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
这时,远远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突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绎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
就象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
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忻,却象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那么碧绿如翡翠。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
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顶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
八点二非常,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
抬头望处,已到巫山。
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
刚从远处看到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炯娜,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它仿佛在招呼上游来的客人说:"你看,这就是巫山巫峡了。
""江津"号紧贴山脚,进入峡口。
红统统的阳光恰在此时射进玻璃厅中,照在我的脸上。
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
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的象透明的白色羽翼,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峙,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八点五非常,满船人,都在仰头观望。
我也跑到甲板上来,看到万仞顶峰之巅,有一细石屹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缥缈传说的美女峰了。
据说一个渔人在江中打鱼,突遇狂风暴雨,船覆灭顶,他的妻子抱了小孩从峰顶眺望,盼他回来,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他终未回来,而她却仍然不顾晨昏,不顾风雨,站在那儿等候着他——至今还在那儿等着呢!……假如说瞿塘峡象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象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长江三日阅读答案

篇一:长江三日阅读答案长江三日阅读答案如果说瞿塘峡象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象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_百度作业帮长江三日阅读答案如果说瞿塘峡象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象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美的评价和命名,显然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 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象是满山杜鹃了,峡急江陡,江面布满大大小小漩涡, 船只能缓缓行进,象一个在丛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十点,江面渐趋广阔,急流稳渡,穿过了巫峡.十点十五分至巴东, 已入湖北境.十点半到牛口,江浪汹涌,把船推在浪头上,摇摆着前进.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 处处是险滩.船一下象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初下泄滩,你看着那万马奔腾的江水会突然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漩涡,使得\"江津\"号剧烈震动起来.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 十一点十五分到姊归.据袁崧《宜都山川记》载:姊归是屈原故乡,是楚子熊绎建国之地.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死在那里.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 美髯白皙,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又传说:屈原死后,被一大鱼驮回姊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归楚国.这一切初听起来过于神奇怪诞,却正反映了人民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姊归正面有一大片铁青色礁石,森然耸立江面,经过很长一段急流绕过泄滩.在最急峻的地方,\"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急流刚刚滚过,看见前面有一奇峰突起,江身沿着这山峰右面驶去,山峰左面却又出现一道河流,原来这就是王昭君诞生地香溪,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我们遥望了一下香溪,船便沿着山峰进入一道无比险峻的长峡兵书宝剑峡.1.第一段两个“诗意”有什么表达作用2. “瞿塘峡象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象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其中用“闸门”“画廊”作比喻各说明了什么样的特征{不超过六个字}“闸门”说明瞿塘峡“画廊”说明巫峡语文 ningq000ad2014-11-18 “瞿塘峡象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象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其中用“闸门”“画廊”作比喻各说明了什么样的特征(字数不超过 6 个字)(1)“闸门”说明瞿塘峡. (2)“画廊”说明巫峡 . (请勿复制,复制鄙视)答:(1)“闸门”说明瞿塘峡的狭窄陡激. (2)“画廊”说明巫峡的迂回曲折. (请自觉.)文章写西陵峡时,介绍了“秭归”和“香溪”两个县城,文中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有什么作用答:作用:(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作用:(2)告诉人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请勿复制.楼主给分啊.篇二:长江三日阅读答案题:2,文章巧妙地节时间的推移,光线的变化描绘了气象万千的“云霞”第二自然段找出描绘云霞色彩的词语,使用其中几个词语描绘一幅画面,要求优美动人.3,请对比《巴东三峡》和《长江三日》中描绘瞿塘峡段落的异同.篇三:长江三日阅读答案本站承诺:如发现资料有严重质量问题,。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2课《长江三日》解析

第12课长江三日【文本导读】长江三峡雄伟壮观,变幻多姿,具有神话般的魅力。
我国古代文人曾留下许多吟咏三峡的脍炙人口的诗文。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李白的《朝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等,都是盛赞长江三峡的名篇。
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的美妙风光。
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号驶往武汉,历时三日。
他的散文《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
《长江三日》发表于1961年《人民文学》3月号,是一篇优美的日记游记性散文,也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收入《刘白羽散文选》中。
这篇文章撰写于六十年代初,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作者的主要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我国人民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渡过难关,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斗志的作用。
【作者卡片】刘白羽,现代作家。
1916年生,北京人。
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
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启碇.( ) ②瑰.丽( ) ③骤.然( ) ④砰.然( ) ⑤舵.轮( ) ⑥吸慑.( ) ⑦夔.州( ) ⑧隽.秀( ) ⑨婀娜..( ) ⑩对峙.( ) ⑪草坂.( ) ⑫美髯.(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 骇 赅 ②⎩⎪⎨⎪⎧ 慑 摄 ③⎩⎪⎨⎪⎧ 缥 漂剽④⎩⎪⎨⎪⎧ 隽 镌⑤⎩⎪⎨⎪⎧ 皙 暂 ⑥⎩⎪⎨⎪⎧ 详 祥⑦⎩⎪⎨⎪⎧ 嘹 缭 ⑧⎩⎪⎨⎪⎧ 震 振3.近义词辨析①渐渐·慢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怪诞·荒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留传·流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点拨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长江三日读后感

长江三日读后感《长江三日》是由当代作家韩少功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以长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庭在长江上的生活和成长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在阅读完《长江三日》后,我深受感动,对小说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和人生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以长江为背景,通过描绘长江上的船家生活,展现了一幅真实而生动的江南水乡画卷。
作者通过对船家家庭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艰辛与坚韧。
在小说中,主人公阿生和他的家人在长江上过着贫困而艰辛的生活,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船家家庭成员的性格和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态度。
阿生的母亲是一个智慧而坚强的女性,她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支撑着整个家庭。
她的坚韧和毅力让人钦佩,也让我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阿生的父亲则是一个坚守初心的人,他对长江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人感动,也让我对家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对家庭生活的描写,小说还通过对长江的描绘,展现了长江的壮丽和神奇。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人民的母亲河。
在小说中,长江被描绘得如同一个有灵魂的生命体,它见证了船家家族的兴衰,也承载着他们的梦想和希望。
长江的伟大和神奇让人感叹不已,也让我对大自然的崇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长江三日》,我对生活和家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长江这条伟大的河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相信,《长江三日》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它将继续激励着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也将成为一部永恒的文学之作。
长江三日-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

长江三日-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2.通过鉴赏文章,提高学生对于语言和文字的理解和运用;3.培养学生成为文学爱好者,增强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的方法和技巧;2.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中磨练语言应用的能力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前置知识的复习和对于散文的简单介绍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主题产生敬畏之心。
2. 学习课文(40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并理解课文《长江三日》。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3. 分组讨论(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就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讨论,搜集不同的鉴赏观点和看法,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提高语言和文字运用的能力。
4. 集体讨论(20分钟)随机抽取每个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搜集更多的鉴赏观点和看法,为整个班级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启示。
5. 总结和归纳(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提高对于散文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四、课后练习1.教师提供其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鉴赏和分析;2.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和写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散文《长江三日》2.其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文章3.语文教辅材料和学习笔记等。
六、教学评价方法1.学生观点和看法的交流和展示2.写作表现和语言表达的能力3.鉴赏技巧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鉴赏方法和技巧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分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环节,让他们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此外,在课后练习环节,我也注重了朗读和写作等能力的练习,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版高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

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漩涡.(wō)隽.秀(jùn) 婀娜.(nuó)峭.壁(qiào)B.秭.归(zǐ)朝.晖(cháo) 眺.望(tiào) 苍鹰.(yīnɡ)C.轮廓.(kuò) 翡.翠(fěi)夔.州(kuí) 绛.紫(jiànɡ)D.瑰.丽(ɡuī)澎湃.(pài) 缤纷.(fēn)朦.胧(ménɡ)解析:选B。
B项,“朝”应读zhāo。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刚从远处看到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俊修婀娜。
B.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
C.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漂缈传说的美女峰了。
D.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相寺,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解析:选B。
A项,“俊修”应为“隽秀”;C项,“漂缈”应为“缥缈”;D项,“相寺”应为“相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
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
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
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
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
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
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
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长江三日【文本导读】长江三峡雄伟壮观,变幻多姿,具有神话般的魅力。
我国古代文人曾留下许多吟咏三峡的脍炙人口的诗文。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李白的《朝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等,都是盛赞长江三峡的名篇。
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的美妙风光。
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号驶往武汉,历时三日。
他的散文《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
《长江三日》发表于1961年《人民文学》3月号,是一篇优美的日记游记性散文,也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收入《刘白羽散文选》中。
这篇文章撰写于六十年代初,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作者的主要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我国人民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渡过难关,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斗志的作用。
【作者卡片】刘白羽,现代作家。
1916年生,北京人。
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
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启碇.( ) ②瑰.丽( ) ③骤.然( )④砰.然( ) ⑤舵.轮( ) ⑥吸慑.( )⑦夔.州( ) ⑧隽.秀( ) ⑨婀娜..( ) ⑩对峙.( ) ?草坂.( ) ?美髯.(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近义词辨析①渐渐·慢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怪诞·荒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留传·流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点拨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
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
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
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革命生活。
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
2.作者在第一日的描写中是怎样体现很强的思想性的?点拨文章首先摹写了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表达了夙愿能了的激动心情。
接下来写了下午“天转开朗”之后长江两岸的“山峰”“苍松翠竹”“纤夫”等景物。
然后文章重点描写了富有魅力的长江夜景,作者的笔下,江轮在前进,景色在变幻,思潮也在翻腾。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思想油然而生:“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
”“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从惊涛骇浪之中寻到一条破浪前进的途径,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啊!我们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我们的诗歌是战斗的诗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
”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增强了这篇游记的思想性。
3.在第二日的描写中,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点拨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江随壁转”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白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这一部分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部分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4.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的?主要写了哪些景物?点拨作者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
如山岩、草坡、山峰等。
在这里,作者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云雾,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像一个在丛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险的?在这里,作者揭示了怎样的哲理?点拨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着名的险滩:泄滩、青滩、崆岭滩。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在这里,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激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6.作者在第三日文中引用卢森堡《狱中书简》中的大段文字,这样的引用在全文还有很多,试举例分析引文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点拨本文在写景之中引用了一些传说、民谣、诗文和典故,给文章增光添彩,开拓了思想境界,增加了文章的人文含量。
文中引用的诗文不但有列宁、毛泽东、卢森堡等革命者的,还有古代诗人李白、杜甫、苏轼的。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就是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的结句,引在文中,与散文描写的“夜航”景色融合得天衣无缝,使文章增添了哲理性,从而凝聚出全文意境的焦点——“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又如在讲到“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时,引用了杜甫的《夔州歌》和古歌谣,突出了“险”,借以说明此处之险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公认。
船行到秭归,文章引用了有关爱国诗人屈原的一些传说,至香溪,提到了为民族团结作过贡献的王昭君,这些历史人物使长江增色,自然也增添了人文内涵。
作者借用这些引文,烘托了环境、抒发了感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整篇文章的格调相和谐。
同时,还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的情趣,为作品增加了一层色调、一层诗意。
7.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作者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点拨(1)景物时异。
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
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
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代。
(2)步移景异。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变换,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
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
”讲的就是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
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
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驶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
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
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
”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
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
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都是点睛之笔。
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课堂小结】一、中心主旨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对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的。
二、结构图解三、写作特色1.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描形、绘色、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
2.诗情、画意、哲理完美地结合和统一。
本文引用了许多古人诗句、神话传说及民歌民谣,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创造出神奇美妙的意境。
作者从三峡雄奇瑰丽的景色中得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途径,也就战胜了大自然了。
【文苑天地】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3.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王勃《滕王阁诗》4.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