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课件
总结词
远古传说与历史记载
详细描述
介绍中国古代的远古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和伏羲八卦等。同时,介绍最早的历史记载《尚书》和 《史记》等。
夏商西周时期
总结词
夏朝建立与国家发展
详细描述
阐述夏朝的建立和发展,介绍夏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 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介绍夏朝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
总结词
北朝的民族融合
南北朝的战争与和平
南北朝时期,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和和平谈判,最终在隋朝时期实现了 全国统一。
北朝在政治上实行了民族融合政策,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05
隋唐时期
隋朝的贡献
完成中国统一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 状态,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创立科举制度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 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03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
秦朝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 权国家,为后世政治制度奠定
了基础。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 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修建万里长城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 ,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
焚书坑儒
为了推行儒家思想,秦始皇采 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对文化
《中国古代史》ppt 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史的开端 • 秦汉时期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结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01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
02
03
04
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对中古 代史感兴趣的公众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五礼教案 ppt课件
“家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
ppt课件
9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二)礼仪的发展
4、强化时期:秦汉至清末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 庭伦理两类。其共同点,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 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 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为妨 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 神枷锁。
告,祈求神祇qí的佑护。
ppt课件
25
二、吉礼
3、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 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 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 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
ppt课件
16
二、吉礼
(一)祀天
1、圜丘祀天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
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宫祖宗神
像前行“恭谢礼”。
辽代祭天与祭山并举,设天神、地祇之位。
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丘祀天之礼。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礼。宪宗时曾在日月
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时
汉高祖二年(前205 年),又增建北畤,祭祀黑帝。汉文帝时,在渭阳修建 了五帝庙,由皇帝亲祭,这是五帝的正祭。
ppt课件
21
二、吉礼
(一)祀天
4.日月 相传古代帝王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一说月坛)。日坛称为“王宫”,也 称“大明”,月坛称为“夜明”;祭日在春分之朝,祭月在秋分之夕;祭日于 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另外,郊祀天地常以日月从祀;诸侯觐见天 子之礼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祈年、禜(yíng)祭等也都要祭日月。
动” 。
ppt课件
9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二)礼仪的发展
4、强化时期:秦汉至清末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 庭伦理两类。其共同点,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 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 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为妨 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 神枷锁。
告,祈求神祇qí的佑护。
ppt课件
25
二、吉礼
3、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 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 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 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
ppt课件
16
二、吉礼
(一)祀天
1、圜丘祀天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
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宫祖宗神
像前行“恭谢礼”。
辽代祭天与祭山并举,设天神、地祇之位。
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丘祀天之礼。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礼。宪宗时曾在日月
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时
汉高祖二年(前205 年),又增建北畤,祭祀黑帝。汉文帝时,在渭阳修建 了五帝庙,由皇帝亲祭,这是五帝的正祭。
ppt课件
21
二、吉礼
(一)祀天
4.日月 相传古代帝王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一说月坛)。日坛称为“王宫”,也 称“大明”,月坛称为“夜明”;祭日在春分之朝,祭月在秋分之夕;祭日于 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另外,郊祀天地常以日月从祀;诸侯觐见天 子之礼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祈年、禜(yíng)祭等也都要祭日月。
[课件]第一章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PPT
育方式,因此可以试着将传统文化知识设计成游戏, 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同时,传统 文化中有许多富于教育意义的故事,教师可以联系 生活实际,或将其编其儿歌,或通过改造,使其更 加生动、有趣,便于孩子理解,做到深入浅出。有 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举办一定的活动,创造一定的 真实情境来加强孩子对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的理解 与领悟。
教之以善(行为规范的教育) 知其嗜欲(衣食及其生活所需 安其居处(居室的安置料理)
、 古 代 胎 教 的 实 施
• 太任自妊娠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 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西周文王之母善以 胎教。中国最早实 施胎教的记载。
3
• 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 差,笑而不諠,独处不倨,虽怒不骂。
• 国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 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个部 分。
• 1、国学教育不是万能良药,应以塑造性灵 为主。说到底,国学教育只是一种独特的 教育方式,而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仅靠 国学的熏陶是不够的,必须注重方式方法 的多样化,全面促进孩子的发展。
• 2、国学教育的方式应该形象生动,灵活变 化、不拘一格。孩子天性爱玩,游戏是最好的教
庠——《三礼义宗》中说:“虞舜 之学名庠”
4、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教育性质)
2、原始群落的老人担任教育工作(师资)
3、内容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教育内容)
4、教育方法口耳相传,实践中教育(教育手 段)
第二节、中国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我国教育史 上最早关于 学前教育的 记录
曾参杀猪的故事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 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 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 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 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 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 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 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PPT课件
国 学 变 迁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 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 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儒儒国 家家学 学的宗 派伦旨 创理 始思 人想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以及弟子言 行,几种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 教育原则等。它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 《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以生命思何 ,
儒家思想
非非非非 礼礼礼礼 勿勿勿勿 动言听视 。、、、
儒家思想
是不知 知知之 也为为 。不知
知之 ,,
儒家思想
亦硁言
可硁必
以然信
为小,
次人行
矣哉必
。
!
抑
果 。
—
—
— —
经史 释子艺集 部部 道部术部
宗、 儒各 教诸谱诸 学种 著子录子 经体 作百 百 典裁 家 家
历 及及 史 著 作
百
家
及
艺
术
、
谱
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 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 代 价 值
• 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 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 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学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 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 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 国子监。
《中国教育史》课件
唐代教育
1
教育制度
探讨唐朝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官学、科举等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2
科举制度的影响
分析唐朝科举制度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解读其意义。
宋元明清教育
宋代的教育制度
研究宋代教育制度的变革,特别是科举制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探索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教育史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PPT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了解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从中国教育的起 源开始,了解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当代教育 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史概述
起源与特点
探索中国教育史的起源和其独特的特点,揭示 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经学与儒家思想
探讨中国教育史中经学与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以及其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
先秦教育
1
教育制度
研究先秦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组
经学与儒家思想
2
织、师生关系以及教材和考试等方面。
探索先秦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和 发展,对后续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教育
教育制度
揭示汉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官学、私学等 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
经学与儒家思想
研究汉朝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 Nhomakorabea 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和影响。
分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挑战、变革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总结
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
总结中国教育史的重要节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的启示和意义
探讨中国教育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中国教育发展史ppt课件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 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 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 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 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 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 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 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 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 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4、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 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 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 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
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 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改革。“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 名翟(dí),汉族,我国战国初期宋 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是战国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 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 代表人物。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 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节葬”、 “节用”等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 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 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 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 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PPT课件
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 矣。”)
举一反三
• 诱导:循循善诱、由博返约、叩其两端
) 首页
CHENLI
索引
31
5、论教学方法 -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
• 好学乐学 • 实事求是 • 不耻下问 • 温故知新
首页
CHENLI
索引
32
6、论道德修养(1)
首页
CHENLI
索引
33
6、论道德修养(2)
• (2)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 立志力行:“人无志不立”,“力行近乎仁” • 克己反省:“克己复礼为仁”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改过迁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
改,是为过也”。 • 择乎中庸:“过犹不及”。
首页
CHENLI
秦汉以至清代 的教育思想
以法家思想 为代表
的秦代教育
以儒家思想 为代表
的汉代教育
以“玄学”为代表 的魏晋南北朝 教育
儒释道三教 并重的隋唐教育
以理学为 代表的 宋元明清教育
CHENLI
3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
主张,探讨孔子孔在子中的国人以格及和世他界工 思想上的 地位和影响。作的成绩,值得受到
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 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页
CHENLI
索引
25
3.论培养目标- “学而优则仕”
(1)内涵:将学习与做官联系起来 (2)依据:《论语•先进》“先进于礼乐,野人
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则吾从先进” “学禄在其中矣” (3)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 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 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
中国教育史2PPT课件
15
16
17
秦朝地方行政制度
郡——郡守 县——县令、县长 乡——三老(掌教化,主赋役,窥伺居民的行为 ) 里——村、村落、街道办事处
郡县制始于春秋,秦朝利用
18
“ 汉承秦制 ”
19
汉代的中央行政制度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太常 光禄勋(即秦朝的郎中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鸿胪(秦及汉初本名典客﹐西汉沿设,为九卿之一。汉景帝中元六年
(东汉)诸生、太学生
30
教师的待遇:
太学还建有“博士舍”供博士居住, 朝廷还为他们特别制作衣冠。朝廷又经 常赏给博士酒肉“劳赐”,表示尊师重 道。加之汉代太学博士负有参政、议政、 奉使、巡行等职责,使得汉代太学博士 因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而成为受 人仰慕的职位。
31
太学生的待遇:免其赋役,且还享有一定的俸禄。
22
23
24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 策
(一)设五经博士 (二)建立博士弟子制 (三)以儒术取士 (四)视学制度
25
三、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26
第二节 汉代教育制度和 察举选士制度
27
汉代的学制
28
汉代的学校
(一)太学 (二)专门学校
宫邸学——贵族教育 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科
学校,在教育史上首开专科学校之先河 (三)地方学校
郡——“学” 县(道、邑)——“校” 乡——“痒” 聚——“序”
29
汉代的太学
一、太学的教授与学生 教授——“博士”(博学多能之意)
16
17
秦朝地方行政制度
郡——郡守 县——县令、县长 乡——三老(掌教化,主赋役,窥伺居民的行为 ) 里——村、村落、街道办事处
郡县制始于春秋,秦朝利用
18
“ 汉承秦制 ”
19
汉代的中央行政制度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太常 光禄勋(即秦朝的郎中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鸿胪(秦及汉初本名典客﹐西汉沿设,为九卿之一。汉景帝中元六年
(东汉)诸生、太学生
30
教师的待遇:
太学还建有“博士舍”供博士居住, 朝廷还为他们特别制作衣冠。朝廷又经 常赏给博士酒肉“劳赐”,表示尊师重 道。加之汉代太学博士负有参政、议政、 奉使、巡行等职责,使得汉代太学博士 因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而成为受 人仰慕的职位。
31
太学生的待遇:免其赋役,且还享有一定的俸禄。
22
23
24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 策
(一)设五经博士 (二)建立博士弟子制 (三)以儒术取士 (四)视学制度
25
三、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26
第二节 汉代教育制度和 察举选士制度
27
汉代的学制
28
汉代的学校
(一)太学 (二)专门学校
宫邸学——贵族教育 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科
学校,在教育史上首开专科学校之先河 (三)地方学校
郡——“学” 县(道、邑)——“校” 乡——“痒” 聚——“序”
29
汉代的太学
一、太学的教授与学生 教授——“博士”(博学多能之意)
《中国古代教育》课件
重视学术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学术研究, 尤其是儒家经典的研究,形成
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强化记忆
中国古代教育注重记忆训练, 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经典和文献
。
推崇科举
中国古代教育推崇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得
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02
中国古代的学校和教育制度
太学和国子监
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创立于汉武帝时期。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 养官员和学者,学生通过考试合格后可进入仕途。太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 、考试制度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国子监
国子监是隋唐以后设立的中央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太学和其他官办学校。 国子监的学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是官员选拔的重要来源。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始于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 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官职。科举制 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目录
• 中国古代教育概述 • 中国古代的学校和教育制度 •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 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 中国古代教育的评价和影响
01
中国古代教育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和演变
起源
中国古代教育起源于夏、商、周 时期,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 育。
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从家 庭教育走向学校教育,从官学到 私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 系。
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教育理念
古代教育注重德才兼备、人文素 养等,对中国现代教育理念产生
了积极影响。
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培训课件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契而不舍,金石可镂 董仲舒:化民成性 唐韩愈:传道、授业、解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 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王守仁:“躬行实践”、“自求自得”、“循序渐进”。 黄宗羲:治学上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 颜元:主张教育“经世致用”,教育必须以“实学、实习”为
主,
❖ 1、一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突出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 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它与社会经济、政治 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 (三)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 颜渊赞扬孔子“循循然善诱人” ❖ 孟子:“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孟子还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比喻人受教育的时候,一方面 要尽心耕耘,绝不可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切忌拔苗助长, 急于求成。 ❖ 由博返约是强调教学中正确处理广博与专精的关系。 ❖ 孔子非常重视博学,又强调用一贯之道去驾驭广博的知识 ❖ 孟子提出学习深造的途径,不仅要博学而且还要善于由博 返约。 ❖ 荀子认为缺乏广博的知识,就失去了专精的基础,而没有 专精的功夫就会散乱无章,一无所得。 ❖ 王夫之认为,广与专、博与约不可偏废,由博返约,以约 驭博,教学效果才可以提高。
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 (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 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孟子:“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
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之者。” ❖ 启发诱导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形式。 ❖ 孔子 “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
来” ❖ 孟子 :“引而不发,跃如也”
❖ 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 长善救失《礼记·学记》说,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固步自封,
畏难而退,“多、寡、易、止”是学生对待学习的不同心态, 教师只有了解这些心理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 这些毛病。 ❖ 清代王夫之 “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 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 失则善长矣 ❖ 教学相长。《礼记·学记》中首先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 ❖ 韩愈进而提出了“相互为师”的观点。他一方面肯定教师的 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 于弟子”的思想。他教人要向有专长的人学习,树立“能着 为师”的观念。
子 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王守仁:“躬行实践”、“自求自得”、“循序渐进”。 黄宗羲:治学上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 颜元:主张教育“经世致用”,教育必须以“实学、实习”为
主,
❖ 1、一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突出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 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它与社会经济、政治 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 (三)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 颜渊赞扬孔子“循循然善诱人” ❖ 孟子:“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孟子还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比喻人受教育的时候,一方面 要尽心耕耘,绝不可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切忌拔苗助长, 急于求成。 ❖ 由博返约是强调教学中正确处理广博与专精的关系。 ❖ 孔子非常重视博学,又强调用一贯之道去驾驭广博的知识 ❖ 孟子提出学习深造的途径,不仅要博学而且还要善于由博 返约。 ❖ 荀子认为缺乏广博的知识,就失去了专精的基础,而没有 专精的功夫就会散乱无章,一无所得。 ❖ 王夫之认为,广与专、博与约不可偏废,由博返约,以约 驭博,教学效果才可以提高。
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 (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 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孟子:“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
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之者。” ❖ 启发诱导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形式。 ❖ 孔子 “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
来” ❖ 孟子 :“引而不发,跃如也”
❖ 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 长善救失《礼记·学记》说,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固步自封,
畏难而退,“多、寡、易、止”是学生对待学习的不同心态, 教师只有了解这些心理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 这些毛病。 ❖ 清代王夫之 “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 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 失则善长矣 ❖ 教学相长。《礼记·学记》中首先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 ❖ 韩愈进而提出了“相互为师”的观点。他一方面肯定教师的 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 于弟子”的思想。他教人要向有专长的人学习,树立“能着 为师”的观念。
《古代幼儿教育》课件
。
PART 03
古代幼儿教育的代表人物 与思想
REPORTING
孔子与《论语》中的幼儿教育思想
总结词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强调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提倡“仁 爱”和“礼乐”。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幼儿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应该重视幼儿的德育和礼仪教育。他提倡 “仁爱”,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幼儿应该具备的品质。同时,孔子也强调“礼乐”,认为礼 仪和音乐是培养幼儿文明举止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古代幼儿教育》 ppt课件
REPORTING
• 古代幼儿教育概述 • 古代幼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 古代幼儿教育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 古代幼儿教育的评价与启示
目录
PART 01
古代幼儿教育概述
REPORTING
古代幼儿教育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 的教育主要针对3-6岁的儿童,由 家庭或私人教师提供。
古代幼儿教育方法以游戏、故事、手 工等为主,注重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实 践能力,强调在玩中学、学中玩。
古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重视儿童个性
古代幼儿教育启示我们,要尊重 儿童的个性,关注儿童的兴趣和 需求,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有针
对性的教育。
强调实践能力
古代幼儿教育启示我们,要注重 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注重全面发展
古代幼儿教育启示我们,要注重 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 、知识、技能等方面,为未来的 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古代幼儿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尊重儿童个性
现代教育可以借鉴古代幼儿教育理念,尊重儿童的个性, 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育。
PART 03
古代幼儿教育的代表人物 与思想
REPORTING
孔子与《论语》中的幼儿教育思想
总结词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强调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提倡“仁 爱”和“礼乐”。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幼儿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应该重视幼儿的德育和礼仪教育。他提倡 “仁爱”,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幼儿应该具备的品质。同时,孔子也强调“礼乐”,认为礼 仪和音乐是培养幼儿文明举止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古代幼儿教育》 ppt课件
REPORTING
• 古代幼儿教育概述 • 古代幼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 古代幼儿教育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 古代幼儿教育的评价与启示
目录
PART 01
古代幼儿教育概述
REPORTING
古代幼儿教育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 的教育主要针对3-6岁的儿童,由 家庭或私人教师提供。
古代幼儿教育方法以游戏、故事、手 工等为主,注重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实 践能力,强调在玩中学、学中玩。
古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重视儿童个性
古代幼儿教育启示我们,要尊重 儿童的个性,关注儿童的兴趣和 需求,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有针
对性的教育。
强调实践能力
古代幼儿教育启示我们,要注重 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注重全面发展
古代幼儿教育启示我们,要注重 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 、知识、技能等方面,为未来的 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古代幼儿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尊重儿童个性
现代教育可以借鉴古代幼儿教育理念,尊重儿童的个性, 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育。
第六章-古代学前教育课件
24
传授时且不许儿童抄写笔录 ,全凭口耳相传 , 死记硬背 , 牢记心间 ,对于刹帝利、吠舍种姓的子弟 , 虽然也有 学习吠陀等经典的任务 , 减少学习《吠陀》的数量 , 留出较多的时间跟随父辈学习有关军事、农作、手工方 面有用的实际知识。至于首陀罗种姓的孩子 , 则被完 全剥夺接受教育的权利 。
15
父亲既是一家之主、又是家庭的祭司 , 也就理所当然 地负责教育儿童的任务。对其子女来说 , 父亲就是教 师 , 父训就是法律 , 一切言行举止 必须听命于他。在 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不断深入人心以养成对耶和华 ( 即上帝 )无比信仰和敬畏之情。正是通过这种充满宗教 意识的家庭教育,使每个希伯来人家庭都变成 一个个 牢固的信仰基地 。
20
种姓制度是印度特有的一种阶级压迫制度,它 把从事当时不同社会分工的人群,划分成4个等 级,也就是构成4种种姓。第一等级是“婆罗门 ”, 即掌握宗教事务的僧侣贵族;第二等级是 “刹帝利”, 执掌行政与军事大权的世袭贵族;
第三等级称为“吠舍”,即名义上具有人生自 由的 , 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农夫、手工业者和 贫民等 , 他们必须向第一、第二等级交物、纳 税 ;第四等级称作“首陀罗”, 即被征服者或 奴隶 , 他们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前两个等级与 后两个等级由于种姓差别而尊卑极为悬殊 , 他 们之间不得通婚、不得共食 , 世袭相传 , 不得 更改。
18
古代希伯来人的早期教育颇受重视,它是为民族的救亡 和传统的继承服务的,为整个民族教育起着一种先导的 作用。儿童从小就在家庭或会堂中接受严格的教育,在 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宗教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堪称民族史 上或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Βιβλιοθήκη 19三、古代印度的学前教育
古代印度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早在公元 前4000到前2500年印度已有相当优越的哈拉帕 文明。但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文没有记载。直 至公元前20世纪开始有史料记载,公元前1500 年左右,印度建立了最原始形态的国家,又经 过1000年之久的历次战争,印度古代典籍《吠 陀经》记述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情形,故习称这 一阶段为古代印度的“吠陀时期”。在这一时 期相继出现和形成的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对 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曾产生过极 大的影响。
传授时且不许儿童抄写笔录 ,全凭口耳相传 , 死记硬背 , 牢记心间 ,对于刹帝利、吠舍种姓的子弟 , 虽然也有 学习吠陀等经典的任务 , 减少学习《吠陀》的数量 , 留出较多的时间跟随父辈学习有关军事、农作、手工方 面有用的实际知识。至于首陀罗种姓的孩子 , 则被完 全剥夺接受教育的权利 。
15
父亲既是一家之主、又是家庭的祭司 , 也就理所当然 地负责教育儿童的任务。对其子女来说 , 父亲就是教 师 , 父训就是法律 , 一切言行举止 必须听命于他。在 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不断深入人心以养成对耶和华 ( 即上帝 )无比信仰和敬畏之情。正是通过这种充满宗教 意识的家庭教育,使每个希伯来人家庭都变成 一个个 牢固的信仰基地 。
20
种姓制度是印度特有的一种阶级压迫制度,它 把从事当时不同社会分工的人群,划分成4个等 级,也就是构成4种种姓。第一等级是“婆罗门 ”, 即掌握宗教事务的僧侣贵族;第二等级是 “刹帝利”, 执掌行政与军事大权的世袭贵族;
第三等级称为“吠舍”,即名义上具有人生自 由的 , 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农夫、手工业者和 贫民等 , 他们必须向第一、第二等级交物、纳 税 ;第四等级称作“首陀罗”, 即被征服者或 奴隶 , 他们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前两个等级与 后两个等级由于种姓差别而尊卑极为悬殊 , 他 们之间不得通婚、不得共食 , 世袭相传 , 不得 更改。
18
古代希伯来人的早期教育颇受重视,它是为民族的救亡 和传统的继承服务的,为整个民族教育起着一种先导的 作用。儿童从小就在家庭或会堂中接受严格的教育,在 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宗教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堪称民族史 上或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Βιβλιοθήκη 19三、古代印度的学前教育
古代印度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早在公元 前4000到前2500年印度已有相当优越的哈拉帕 文明。但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文没有记载。直 至公元前20世纪开始有史料记载,公元前1500 年左右,印度建立了最原始形态的国家,又经 过1000年之久的历次战争,印度古代典籍《吠 陀经》记述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情形,故习称这 一阶段为古代印度的“吠陀时期”。在这一时 期相继出现和形成的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对 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曾产生过极 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PPT课件
羊舍
仓库
养老
NARRATIV
BOARYT
儿童 教育
第一讲
一、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NARRATIV
BOARYT
(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原始社会教育方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秦汉时 • 《黄帝内经》,“胎病”,中国最早从医学角度探讨胎教问题的论述。
期
• 孙思邈著《千金方》,提出“外象内感”,孕妇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 唐代以 内胎儿,注重孕妇所处的外界环境。
后
• 《妇人良方》《格致余论·慈幼论》分别指出孕妇饮食宜忌。
宋元北 齐
• 《逐月养胎法》按月为孕妇制定相应食谱。
时间 来源
内容
•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 西周王公贵族在家族中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计划
• 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礼仪的训练; • 初步的文化知识启蒙 • 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顾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并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循
序渐进提高要求 • 已经出现男女之别。
意义
•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目录
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二、奴隶社会的儿童教育 三、封建社会的儿童教育
一
中国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第一讲
一、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共育的实施
基本形式——社会公育
《中国古代史》PPT课件_OK
秦汉以前,两 种文明均未形 成统一的政权 组织;相互间 的接触是零散 的、间断的。
9
秦汉以后,中原和塞 外各自形成统一的政 权组织,双方建立起 比较稳定的、全面的 接触关系。
游牧民族采取积极主 动的姿态,凭借强大 的军事优势,不断南 下,改变中原地区面 貌,最终促成农耕文 化重心的南移。
10
清朝,大一统的政 治环境,传统农耕 区人多地少局面的 出现,都促使农耕 文化以开拓进取的 崭新姿态,将文化 接触带推到长城以 北的大漠地区,以 和平的方式,交融 汇合。
23
二、北宋君主官僚政体的确立和社会变革
1、祖宗家法与积贫积弱
赵匡胤(927---976年)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 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
24
赵弘殷
太祖 赵匡胤
太宗 赵匡义 (光义)
秦王 赵匡美 (光美、 廷美)
赵德昭 赵德芳 真宗 赵恒
理宗 孝宗 高宗 赵昀 赵昚 赵构
苏辙《上皇帝书》
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 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 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 叶适
军队数量庞大但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以文制武、将从中御、兵权分散、互相牵制。
38
朱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 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 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35
冗官:
《廿二史札记》卷二五“宋冗官之费”条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 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 可纪极”。
真宗以下官员队伍日益膨胀超编,从真宗初年到仁宗 中叶四十年间,正官(有差遣者)增长近一倍,由 9000余增至1.7万,至英宗时更达2.4万。
9
秦汉以后,中原和塞 外各自形成统一的政 权组织,双方建立起 比较稳定的、全面的 接触关系。
游牧民族采取积极主 动的姿态,凭借强大 的军事优势,不断南 下,改变中原地区面 貌,最终促成农耕文 化重心的南移。
10
清朝,大一统的政 治环境,传统农耕 区人多地少局面的 出现,都促使农耕 文化以开拓进取的 崭新姿态,将文化 接触带推到长城以 北的大漠地区,以 和平的方式,交融 汇合。
23
二、北宋君主官僚政体的确立和社会变革
1、祖宗家法与积贫积弱
赵匡胤(927---976年)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 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
24
赵弘殷
太祖 赵匡胤
太宗 赵匡义 (光义)
秦王 赵匡美 (光美、 廷美)
赵德昭 赵德芳 真宗 赵恒
理宗 孝宗 高宗 赵昀 赵昚 赵构
苏辙《上皇帝书》
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 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 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 叶适
军队数量庞大但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以文制武、将从中御、兵权分散、互相牵制。
38
朱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 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 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35
冗官:
《廿二史札记》卷二五“宋冗官之费”条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 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 可纪极”。
真宗以下官员队伍日益膨胀超编,从真宗初年到仁宗 中叶四十年间,正官(有差遣者)增长近一倍,由 9000余增至1.7万,至英宗时更达2.4万。
教育历史ppt课件
04
教育科技与技术
教育科技与技术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5
教育与社会文化
教育与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的定义
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文化传承是指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教 育和传播活动,将人类的知识、价值 观和行为方式代代相传的过程。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媒介,而文 化传承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功能。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与政治体制的关系
政治体制需要教育的支持和保障,而教育也需要政治体制的规范和 引导。
06
教育改革与未来发展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信息化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 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
个性化教育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多元化教育
私立教育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和教育的商业化,逐渐成为重要的教育体系。
优点在于灵活性、创新性和个性化教育;缺点在于收费较高、 质量参差不齐。
家庭教育
定义
家长自行承担子女教育责任的教育形式,不依赖于学校或其他官方教 育机构。
特点
家庭教育通常具有自主性、个性化、家庭教育通常具有自主性、个性 化、家庭教育通常具有自主性、个性化、家庭文化传承等特点。
现代教育注重多元化发展,包括职业教育 、特殊教育、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等,以 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现代教育也受益于科技发展,如计算机、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 教育质量和效率。
02
教育体系与制度
公立教育
定义
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提供经费支 持的教育系统,通常由政府管
理。
特点
公立教育通常具有普及性、免 费或低收费、标准统一等特点 ,旨在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基 础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书院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组织制度。
一是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二是 教学实行“开放”政策,学生可不受学 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三是 建立“讲会”制度,不同学派的学者可 以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使不同的 思想出现在同一书院的讲坛上,体现了 一定的(争鸣)精神。
汉代:汉代管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类。中央官学 主要是太学、地方官学识军郭学校,西汉时期的太学规模 宏大,档次较高。 太学作为中国当时最高学府,与西方的雅典大学、亚历山 大尼亚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 太学的教师是五经博士,博士中的领袖叫仆射,学生叫 “博士弟子”。西汉平帝元始四年为太学扩建校舍,能容 纳万人。东汉太学学生最盛时曾达三万多人。 汉代的私学也很发达,又压倒官学之势,学生人数远远超 过太学。汉代凡未从政或罢官还乡或得不到博士机会的经 学大师都从事私人讲学,收徒教授,人数之多曾达数百, 乃至上千人。汉代不管上官学还是上私学,都以儒家经典 为教材,而且不管官学还是私学毕业,都可以求官。
春秋战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社会制度的崩溃,赖以生存的官学一度衰落。 社会对新型文化的教育需要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契机。 当时产生了一批私学大师,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不仅在 《论语》、《孟子》、《墨子》《荀子》等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 资料,还出现了象《礼记· 学记》《礼记· 大学》《荀子· 劝学》等教育 专著。 当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广收门徒,只要能交纳“束 ” (干肉)履行入学礼节,不问来者出身贵贱,一律施教。因此,他创 设的私学规模愈来愈大。有“弟子三千,贤士七十有二”之美称。 公室养士制度,官办教育,如稷下学宫。 春秋战国时私学的发达使学校教育开始走上官学、私学并存的二元化 轨道。
宋代中央设国子监及贵族学校,地方设府州县学。
民办学校“书院”。书院名称的出现始于唐代, 但唐代的书院多为藏书教书之地,或私人治学隐 居之地。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南 唐时期的庐山国学,即著名的庐山白鹭洞书院。
北宋初年,讲学之风勃起,书院成为著名学者授 徒讲学,培养人才之地。如白鹭洞书院、岳麓书 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据统 计,宋代共建书院173所,南宋占136所。
选士制度方面,隋唐创立科举考试制度,隋文帝实行推介的 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实行考进士选官吏。 唐代取士之法,主要有“生徒法”、“贡举法”、“制举 法”。 从京师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中选在校里成绩优秀者,选入京 师尚书礼部受试叫“生徒法”,成人先试于州县,及格后再 送至京师复试叫“贡举法”。所谓“制举法”,是特种考试, 让全国考试中最优秀的状元在京师殿廷应试,以选拔非常之 才。武则天时,又兴“武举”。武则天曾亲自出马,在殿前 考试武状元,为以后考试状元的制度奠定了基础。 唐代科举制度比较流行的是秀才(试方略五道)、金石(试 时务策五道等),又有书法、算学、诸史、诗歌等。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使官学处于时 兴时废、若有若无的状态。但总的来说还是中央官学与地 方官学并存的。 晋代中央学制分为国子学和太学两种,前者限五品以上贵 族子弟入学,后者为平民子弟所设。 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以北朝为盛,北魏太学也设五经博 士,学生为州郡所派。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设立四学: 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史称“四学制”打破了儒学一 统教育的状况,这对后世专科学校的设立及分科教学制度 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
重视道德的培养,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 重视师生见的承袭,忽视创造发明 培养统治阶级所需各级官吏,非建设性人才。 如甲骨文中的“教”、“育”
古代的学校教育
夏商周:夏、商、周三代,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据古籍记载,早在夏朝,就有了学校。 西周时,学校分国学(国家官学)乡学(地方官学),学制 分为大学和小学。 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商周时是中央高等学府又是祭祀 场所),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宫”(学校前半环雨水而 得名) 一般说来,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国学,平民子弟只能入乡学。 奴隶子女没有入学资格。 当时的教学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增添了“九品中正制”。 曹魏时期,曹操曾下达“求贤令人”提倡“唯才是举”。 曹丕实行“九品选人法”。推选各州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 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九品(即九等),每十万人举一人,政府按等选用, 授以官职。 魏文帝后,中正官任用世族豪门担任,为世族豪门的子弟 开放,一般平民不得进入士流。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世族”的门阀制度实行了近400年。隋文帝时废除此制, 改行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为保证世族特权而定的官吏选 拔制度,九品实际上是门第高低的标志,成了世族地主操 纵政权的工具。
唐代的教育十分繁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 系。 中央设国子监,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即是大学,又是教 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部兼大学),下设国子学、太学、 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官等 等。通称“六学二馆”。 地方官学、府州县学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唐代出现了律 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专 业学校。 由于大唐教育先进,吸引了大量周边各国的留学生,当时 的大唐长安成为东西方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
汉代的选士制度实行察举制,即选拔。 汉高祖以来既有选举士人举措。 汉武帝时,初选考外,又有察举孝廉等举措。孝廉每年察 举一次,中选以后,不必考试就可以委任以官。 所谓举孝廉,本是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名。孝,指孝子; 廉,指廉洁之士。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下令各郡国举孝, 廉各一人,后来合称为孝廉。汉代的察举结果主要有孝廉、 贤良方正、茂才(秀才)。如董仲舒以贤良方正的身份任 官职,汉末曹操在二十岁石被地方举为孝廉,后来当了洛 阳北部尉。 察举制本是选拔推举孝子廉洁之士的制度。但到了东汉末 年也出现假冒作伪,走后门等现象。孝廉中也有假冒的, 民间有“举孝廉,父别居”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