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甲三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经验撷菁

合集下载

杨骏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特色

杨骏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特色

杨骏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特色高婷;杨骏;袁爱红【摘要】[目的]介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杨骏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思路和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回顾性整理杨骏教授临床病案资料、主编书稿、文章等,研究其学术观点,总结杨骏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病的诊治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举验案佐证.[结果]杨骏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是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结合当代医学科学研究,形成以“针、灸、导引”为一体的临床诊疗思路.其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特色主要为:面瘫辨证、经络为主,分期论治、对证施法,导引吐纳、舒筋理气血等.验之临床,常获良效.[结论]杨教授临床治疗面瘫病综合考虑面瘫疾病发病、发展进程中的各个因素及特点,形成其特有的辨病与辨证结合的诊治思想,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其诊治方法值得学习.【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2)004【总页数】4页(P293-296)【关键词】周围性面瘫;分期论治;辨经辨络;针灸;导引;杨骏;医案;经验【作者】高婷;杨骏;袁爱红【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9杨骏教授从事中医针灸教育及医疗工作40余载,是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江淮名医,安徽省针灸学科带头人,政府津贴获得者。

杨骏教授潜研经典,勤于临床,躬行实践,尊古创新,兼取众家之长,形成并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病思路,临床擅长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和部分疑难杂病的针灸治疗[1]。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等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2]19,患者常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或变浅、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部分病患者发病初期伴有耳后疼痛,或出现舌前2/3的味觉减退甚至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顽固性面瘫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

针灸组患者头体针并用,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方案。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针灸组治愈33例,显效51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对照组治愈20例,显效33例,有效27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灸对于顽固性面瘫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n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tubborn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200 patients with stubborn facial paralysi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who were divided into acupunctur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100 cases. The patients of acupuncture group were given scalp and body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partial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and TDP illumination; the patients of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plan. The clinical effect resul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cupuncture group cured 33 cases, showed results had 51 cases, the effective had 15 cases, 1 cases was invali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9%; the control group cured 20 cases, the significance respectively was 33 cases and 27 cases had effective, 20 cases were invali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0%,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is very remarkable in the treatment of stubborn facial paralysis, and has the enormous clinical practice and the promoted value.[Key words] Acupuncture; Stubborn facial paralysis;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Effect面瘫,即面部神经麻痹,也就是面部表情肌群发生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常表现为眼斜嘴歪。

杨甲三教授单手进针法经验总结

杨甲三教授单手进针法经验总结

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杨甲三教授单手进针法经验总结∗李华㊀胡慧#㊀李华,女,硕士,主治医师#通信作者:胡慧,女,教授㊁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药 薪火传承3+3工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㊀北京100078)摘要:介绍杨甲三教授的单手进针法㊂杨甲三教授在临床和教学实践中独创其特有的单手进针法,其法汲取了传统双手进针法的一些特点,将传统的 刺手 与 押手 归于一手,并将针具㊁进针的多种手势与角度相互结合,具备了准确㊁少痛㊁轻巧㊁快速㊁实用等特点㊂其进针方式有空压式㊁角度压式㊁捻压式㊁连续压式等4种㊂每式的持针㊁进针及操作都有严密的方法和适用范围㊂关键词:毫针刺法;单手进针法;经验中图分类号:R245.3㊀㊀㊀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15.01.008Professor YANG Jiasan s experience on needling with one handLI Hua,HU Hui #(Acupuncture Department of Dongfang Hospita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㊀100078)Abstract :To introduce Professor YANG Jiasan s experience on needling with one hand.Professor YANG Jiasan develops the specific needling with one hand in clinic and teaching practice,which absorb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ular needling with two hands,makes the needle-holding hand and pressing hand together,combines the way inserting needles and the angles,so as to make the needling accurate,painless,dexterous,fast and practical.The needling ways are air-pressure type,angle-pressure type,twist pressure type and continuous pressure type.Every type has strict ways and applications.Keywords :filiform needle puncture;needling with one hand;experience 针刺治疗疾病的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针刺的操作方法,如‘针经摘英集“[1]云: 其病并依穴针灸,或有不愈者何?答曰:一则不中穴㊂二则虽中穴,刺之不及其分㊂三则难及其分,气不至出针㊂四则虽气至,不明补泻,故其病成㊂ 所以针刺手法的好坏,与临床疗效是成正比的㊂毫针进针法是毫针刺法中的第一个环节,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针刺基本手法之一㊂按通常的习惯,进针时需两手配合,即右手持针,称为 刺手 ,左手辅助,称为 押手 ㊂ 刺手 的主要作用是掌握针具,运用一定技法将针尖透过皮肤,再刺到适当的深度㊂至于 押手 ,古人曾相当重视㊂‘难经㊃第七十八难“有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之说㊂认为进针并不单靠右手,须同时用左手在穴位部施以弹怒爪切㊁提捏舒张等手法,并用其扶持针身,防止针身弯曲,协同进针㊂换言之, 押手 的作用不外是固定穴位,减少进针的困难与疼痛㊂杨甲三教授认为针刺是一个连贯的多步骤多环节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极为重要,都不可草率行事㊂双手进针法固然是遵循了古人经验的一种可行方法,但也存在着速度慢㊁费时费力等不足,能否创制一种既具有 刺手 压手 双重作用,又简便易行的进针方法呢?杨甲三教授将右手五指进行了巧妙的分工,以拇指㊁食指捏持针柄(使用长针时捏持针身),无名指㊁小指夹持针身,中指充当 弹怒爪切 之功,形成了独特的毫针单手进针方法,而左手完全被解22现代中医临床Modern Chinese Clinical Medicine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2卷第1期2015年1月Vol.22No.1Jan.2015放出来,可以持针多枚备用㊂这种单手进针法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古人进针法的精髓,且把操作复杂的手法改为较简单的手法,现将杨教授单手进针法整理如下㊂1㊀4种进针方法杨甲三教授的4种进针法有悬空下压式(简称空压式),角度转变下压式(简称角度压式),捻转下压式(简称捻压式),连续压式[2]㊂现就每种进针方式的持针法㊁进针法及操作要点分述如下㊂1.1㊀空压式空压式的持针法是以右手拇指㊁食指夹持针柄,中指自然扶住针身,无名指与小指夹持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15mm左右㊂如持长针,则右手拇指㊁食指下移夹持针身,余指持法同上㊂进针时将持针手悬空,针尖距皮肤的距离约50mm,针身与皮肤的夹角约呈90ʎ,对准穴位向下冲压,迅速将针刺入皮下㊂针尖至皮肤距离要适当,一般为50mm左右㊂如过高,一则不易刺中穴位,二则下压时手法势必过重而增加痛感;如过低,则往往因向下冲压的力量不足而造成进针的滞缓,同样会增加痛感㊂露出的针尖不能过长,如过长,一则进针后势必针尖直达肌深层,不宜行针调气,二则易致针身弯曲,不便操作㊂虽然针尖仅外露15mm,但在冲压过程中,由于拇指㊁食指的压力,实际刺入体内的深度可下达5mm,可完全透过皮肤或达肌肉浅层㊂此外,右手无名指与小指夹持针身下端使指下缘与针尖几乎平齐,这样在进针的同时,皮肤的着力点就有3处(无名指㊁针尖㊁小指),从而起到 押手 模糊患者痛觉㊁减少进针痛感的作用㊂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穴位及各种长度的毫针进针㊂四肢㊁腹部肌肉丰厚或平坦处的穴位如合谷㊁曲池㊁手三里㊁外关㊁足三里㊁三阴交及腹部等穴位需直刺或深刺时多用此法㊂1.2㊀角度压式角度压式有两种,需直刺时,持针法与空压式相同,需斜刺时,右手拇指㊁食指夹持针柄,其余3指并齐扶持针身,针尖与小指下缘可完全平齐㊂直刺时,使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75ʎ角,无名指㊁小指轻压穴位两侧皮肤使之紧张,针尖对准穴位,然后将腕部内旋,迅速使角度由75ʎ转为90ʎ,利用由角度转变产生的向下压力将针刺入皮下㊂针身与皮肤表面的夹角直刺时宜在75ʎ左右㊂如角度太小,角度转变过大,产生向下的压力过大,可因手法过重而增加痛感㊂反之,如角度太大,角度转变过小,产生向下的压力过小而可导致进针困难㊂斜刺时,针身与皮肤的夹角则呈90ʎ,小指轻压穴位一侧皮肤使之紧张,针尖对准穴位,同样将腕部内旋,使角度由90ʎ迅速转为110ʎ,当针尖透过皮肤即已形成斜刺的手势及斜刺所需的角度,而将针刺入皮下㊂此法适用于全身所有穴位的进针,腹部诸穴尤宜使用(此处穴位皮肤松弛并多皱折)㊂使用25~40mm长度的毫针行直刺㊁斜刺或浅刺时亦很适用㊂角度转变的速度一般宜快不宜慢㊂腕部内旋时动作要灵活㊁自然㊂速度快则进针速㊁疼痛少㊂但在刺某些重要穴位时,如睛明穴,因邻近眼球,局部血管丰富,故手法不宜太快,切忌孟浪㊂1.3㊀捻压式捻压式的持针法是拇指较食指端靠前10mm 左右,与食指夹持针柄,余3指持针法同空压式㊂直刺时,呈90ʎ,斜刺时,则呈45ʎ或者135ʎ㊂直刺时,无名指与小指轻压于穴位旁皮肤,45ʎ角斜刺时,无名指轻压于穴位旁皮肤(因此时小指不触及皮肤), 135ʎ斜刺时,则用小指及无名指指尖轻压于穴位旁皮肤,然后,针尖轻点在穴位上,拇指迅速将针柄向后向下一捻,针尖即随之刺入皮下㊂捻压式的捻转角度较大㊂持针法要求拇指端较食指端靠前10mm 左右夹持针柄㊂捻转完毕后,拇指端要退至食指端后5mm处,其目的是尽可能加大捻转的角度㊂本法适用于40mm长度毫针进针㊂多用于皮肉较浅薄处或筋骨间穴位,如列缺㊁昆仑㊁犊鼻㊁内关㊁足临泣㊁中渚等,亦可用于内有重要脏器的胸背诸穴㊂1.4㊀连续压式连续压式的持针法是以右手拇指㊁食指夹持针柄,中指㊁无名指㊁小指并齐扶住针身,针尖与小指下线平齐㊂进针有沿皮刺与皮内刺两种㊂沿皮刺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65ʎ角左右,无名指㊁小指压紧穴位旁皮肤,针尖轻点于穴位上,利用指力㊁腕力迅速将针沿皮刺入皮下,再连续下压数次,直至刺达病所㊂皮内刺时,小指㊁无名指及中指均紧压皮肤表面,针身与皮肤夹角约呈170ʎ左右,用同样手法将针尖刺入皮内㊂当针刺入皮肤时,局部痛觉敏感,进针较为困难,故中指㊁无名指㊁小指下压穴位部皮肤的力量应加重㊂3指充当 押手 的作用很突出,可避免皮肤在骨面等处滑动,并可固定穴位㊂当针尖透过皮下后,应用连续而均匀的压力,下压二三次将针刺入预定部位㊂勿用断续的压力或一次压力将进针完成,否则,易致手法生硬及过重㊂32第1期李华等㊀杨甲三教授单手进针法经验总结本法多用于头面部皮肉非常浅薄部位,如四神聪㊁上星㊁百会㊁头维㊁率谷㊁丝竹空等穴位的进针,也适用于需沿皮刺㊁皮内刺的各种病证㊂2 讨论杨甲三教授的进针法简便,进针时患者痛感少㊂李颖等[3]认为要实现无痛进针需要针刺前的循㊁扪㊁按㊁压㊂因为其产生的触压觉主要是由较粗纤维传导,且上传速度远大于由较细的神经纤维所产生的刺痛,比如针刺痛,所以针刺前进行局部的触摸,可实现进针的无痛或微痛㊂针刺速度越快,其穿透力越强,透皮时间越短,其刺激还未通过反射弧传导至中枢,针刺已经完成㊂杨甲三教授的持针法中用小指㊁无名指按压皮肤,且前3种进针法刺入皮下速度快,可达到少痛的目的㊂连续压式的操作方法较前3种进针法进针缓慢,应用连续均匀的压力,将针刺入预定部位,故给皮肤的末梢神经一种持续的良性刺激,促使患者皮肤产生感觉,又不发生疼痛,可起到良好的镇静㊁镇痛作用[4]㊂杨甲三教授的单手进针法在临床上确实非常好用,他带过的学生,在跟他学习以后,几乎都采用了他的这种进针方法㊂且十几年后,这些医生在全世界各个领域继续发扬与传承着杨氏单手进针法,教会了更多的学生应用此进针法㊂目前很多医生在原来的杨氏单手进针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改进了持针方法,如由无名指与小指夹持针身,改为中指与无名指夹持针身,这样方便于小指较短的一些操作者㊂总之,杨甲三教授的单式进针法为针刺操作方法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㊂它给临床医生及医学生带来了简便㊁易学的操作方法,同时给患者们带来了减少进针痛的另一种方法㊂希望在同仁们的不断临床应用及学习中,此操作方法继续得以发扬㊁改进㊁完善㊂参考文献:[1]杜思敬.针经摘英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7-8.[2]胡慧.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甲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41-246.[3]李颖,陈秀华.全国名老中医陈全新教授进针手法经验述要[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7):88-90.[4]赵利华,黄瑜,庞勇.朱琏缓慢捻进针法传承浅析[J].江苏中医药,2009,41(1):45-46.(收稿日期:2014-11-03)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21页)锻炼方法和调护方案㊂在治疗面瘫时杨教授将病程㊁病位紧密联系,详辨经络证型,又深谙针刺手法运用之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面瘫诊治理论体系,其学术思想在治疗其他疾病中也均有体现㊂除了针刺手法㊁辨病选方配穴方法之外,其特有的腧穴取穴方法,如 三边 三间 [10]理论也被后来医家所推崇和传承㊂参考文献:[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19-220.[2]陈冬.针灸治疗面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6.[3]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南京中医学院,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037.[4]胡慧.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甲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57-65.[5]王永炎.中风病防治要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1-83.[6]林佩琴.类证治裁[M].李德新,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7]李学川.针灸逢源[M].郭长青,杨光,点校.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1.[8]喻昌.医门法律[M].史欣德,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9]田丽芳.杨甲三针灸治疗经验[J].中医杂志,2003,44(1):23-24.[10]林美君,郭长青.杨甲三取穴经验研究[J].山西中医,2009,25(1):22-23.(收稿日期:2014-11-03)42现代中医临床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2卷。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杨骏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撷英

杨骏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撷英

杨骏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撷英[摘要]杨骏教授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和特色的指导思想主要为“依经”、“辨证”、“重穴”。

杨骏教授善于运用中医、西医相结合,针药并重以针灸为主的治疗方法,以“依经”、“辨证“、重穴”为理论指导治疗周围性面瘫,手法上以滞针提拉、长针透经穴、健侧平衡对侧为诊疗特色。

取穴以阳明经为主,注重针灸辨证论治,分期治疗,重点取穴阳白、攒竹、太阳、四白、颧髎、迎香、地仓、颊车、牵正、翳风等,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名医经验;杨骏杨骏教授是安徽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安徽省学术带头人,国家名老中医,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杨骏教授投身于针灸中医医学的教学传承、临床诊治、科学研究40余年,现对针灸治疗疾病形成了个人独到的思想和临床指导模式,在业内闻名遐迩。

且曾经多次被邀请至澳洲、欧洲等接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中医针灸的讲授和临证教导,对针灸医学临床的进展及中国医学针灸闻名世界并为世界所认可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口癖”、“口眼斜”,是一种以一侧面部麻痹,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向一侧症状为主病证,多有感冒、受凉史,起病多因机体正气不足,风寒热邪乘虚而入,导致面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弛缓不收而发病[1]。

在西医学中类似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其病变为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2],引起面神经缺血水肿和脱髓鞘而出现一系列面部瘫痪症状。

杨教授基于经典,勤于临床,研精致思,诊治、钻研面瘫多年,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临床实践且对此病有独特之见。

现将杨师对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治经验总结如下:1理论指导1.1依经辨证中医针灸,以经络为基础,杨师认为辨证论治为中医治病基本原则,针灸临床取得疗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辨证是否正确。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医学也在不断前进,杨师提出在掌握病证发生发展变化的核心,熟练运用万变不离其宗的基本处方的前提下,医学从事者应该在诸多针刺治疗处方中,构建出能够体现临床上针灸治疗特征的、与时代科技相结合的、与众不同的、可标准化应用的针灸特色诊疗法,把古代总体中的中医学辨证理论应用到针灸医学的辨证中去,进行多方面、多方法研究,以形成临床上针灸医学特色的经络辨证理论,创建针灸医学独特的辨证理论体系[3]。

针灸治疗面瘫经验分析

针灸治疗面瘫经验分析

针灸治疗面瘫经验分析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方老师治疗面瘫在对其进行明确详细诊断之后采用针灸、电针、艾灸、中药等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标签:电针;针刺;中药;透穴中医理论认为,面瘫属于“口喎”[1]的范畴,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一类病症,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口眼歪斜等,当人体气血不足并且受到外邪侵袭后引发面部经络疲滞、经筋纵缓不收而形成面瘫,其外邪可以是风寒、风热、寒湿、火郁、血痰等等;西医则认为该类疾病为“眼面神经麻痹”[2],主要是由于面部神经受损而引发的病面肌瘫痪等,该类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发于青壮年,多集中于春秋两季,无明显的季节性。

方老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本人随方老师学习半年余,现总结其治疗面瘫经验如下:1 诊断发病突然,面上下部面肌瘫痪,抬眉皱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闭目露睛流泪,提鼻不能,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歪向健侧,均为面瘫的主证,某些患者将出现面部、耳旁疼痛等症状,病情危急时将产生一定的听觉过敏与味觉障碍等。

实际诊断时需与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相鉴别[3]。

其中中枢性面瘫患者颜面上部肌肉并无瘫痪征象,出现皱眉、闭目扬眉等情况均为正常现象;其颊肌、口轮匝肌、口开大肌等部位经常出现瘫痪现象,并以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等作为具体的临床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侧大脑皮质对颊肌产生支配作用,且双侧皮脂脑干束对面上部肌肉产生支配作用等导致的一类临床现象。

但某些患者脑卒中发作时在其颊肌部位也可见上半部面肌麻痹,该类疾病属于临床上所指的偏瘫症状的表现形式之一。

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病灶同侧颜面肌肉瘫痪,并使得眼睑与眼轮匝肌闭合不充分,口角下垂,抬眉受限,口角向键侧牵引等。

2 注重病因分析西医:①急性:此类型最常见,主要是感染性疾患,如病毒感染,常见于受凉,吹风或感冒之后。

各种中毒如铝砷氯仿等化学物质中毒以及某些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等偶可出现急性或亚急性面神经麻痹;②慢性进行性:主要表现为起病缓、病程长、进行性发展等,以听神经瘤、腮腺肿瘤、肉瘤等为代表,并包括某些特异性传染病,如麻风性面神经炎;③反复发生型(复发型)反复发生,多发性硬化,脊髓痨等;④双侧性:双侧面神经出现周围性麻痹,以麻风、梅毒、双侧中耳炎、病毒性脑炎、脊髓前角灰质炎、重症肌无力为代表;⑤先天性:生后即发生,多为遗传发育性疾患,见于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杨甲三教授取穴经验(教学稿)

杨甲三教授取穴经验(教学稿)

杨甲三教授取穴经验杨甲三教授生平杨甲三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针灸学家、教育家,原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针灸推拿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杨甲三教授。

卒于2001年5月5日,享年83岁。

杨甲三教授1919年1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

自幼耽嗜医学,十三岁时因慕吴中名医吴秉森之名,遂执师徒大礼,受业于吴氏门下。

自此,每日栖宿师宅,沉潜医道。

三年师满,旋又师从于针灸大家承澹庵先生,专修中医针灸,于1936年毕业于无锡针灸传习班。

其后,即于江苏县悬壶济世。

复受岳翁华庆云先生(常州名医,尤善内、妇科)亲传,悉承衣钵,教泽殊深。

50年代初期就职于南京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担任针灸教学工作及江苏省各市、县的针灸巡回普及工作,因工作认真、成绩出色,于1957年调入北京,参加北京中医学院的筹建工作,并一直担任学院针灸基础及临床教学工作。

1982年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成立时,出任第一任主任。

自五十年代以来为北京中医学院的创建、发展以及针灸教学、临床、科研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前历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首任主任、终身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国家科委医学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腧穴组组长;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中国针灸协会顾问等职。

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主席团成员。

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六十多年来精勤不坠,殚思竭虑,探微索奥,尊求古训,博览群书,致力发展针灸学术,创三边三间取穴法、毫针单手压式进针法,深得穴理,精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50年代即绘制出版了经穴挂图,《杨甲三取穴经验》一书自出版以来已发行了250万册,并被翻译成英文、日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种语言刊行海外,在国际针灸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杨甲三

杨甲三

杨甲三临证经验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探索总结取穴规律 ◆五输穴的特点、主治及其运用 ◆毫针单手进针技法 ◆运针贵在同精,补泻当须活看 ◆头穴应用广泛,原穴配伍灵活
杨甲三临证经验
1.探索总结取穴规律 1979年,《杨甲三取穴经验》出版 以体表解剖标志为关键,结合骨度分寸折量,将相 邻穴位分经分部,进行对比、定位。在剖析、厘定十 四经经穴分布位置及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经穴定位 的种种规律性。
(1)空压式:适用于大部穴位及各种长度的毫针。 ①持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中指自然扶住针身,无 名指与小指挟持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半分许。如持长针,则 右手拇、食指下移挟持针身,余指指法同上。 ②进针法:持针手悬空,针尖距皮肤的距离 约2寸左右;直刺,对准穴位向下冲压,迅 速将针刺入皮下。 ③操作要点:针尖至皮肤距离要适当,一般 为2寸左右;露出的针尖不能过长。
37.8°,咽部粘膜充血明显,咽后壁淋巴滤泡隆起色红,悬雍 垂轻度充血。本病证见咽喉肿痛,伴发热恶寒、脉浮数等,系 风热入侵肺卫,证属手太阴外经病实证。治以宣肺解表。
杨甲三临证经验
▲处方:鱼际、少商、风池, ▲治疗经过:三穴均行泻法。鱼际、少商三棱针放血。 风池,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治疗1次。初诊痛止, 再诊肿退,三诊疾愈。
杨甲三临证经验
(3)腕部:两骨、两筋、一横纹
两骨:指大多角骨和豌豆骨。 两筋: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 一横纹:指掌后第一横纹。
大多角骨桡侧下缘取太渊。 豌豆骨桡侧取神门。 两筋之间取大陵。 三穴皆在掌后第一横纹上
杨甲三临证经验
(4)前臂部:骨边、筋边、筋间取
骨边:指桡骨和桡骨茎突边缘。 筋边:指尺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边。 筋间:指掌长肌肌键和桡侧腕屈肌 肌腱之间。

面瘫――杨三甲论之

面瘫――杨三甲论之

面瘫――杨三甲论之面瘫,因其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故又称为口眼歪斜、口僻等。

多为突然发病,好发于春秋季节,其致病原因多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调,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可分成两类:一类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氏麻痹。

另一类为颅内或面神经的炎症或肿瘤、血管病变和外伤累及面神经而致继发性或症状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起自脑桥面神经核,从脑桥腹外侧脑桥小脑三角区出脑,并与前庭和耳蜗神经并行入内耳孔后单独进入面神经管,先后又有膝状神经节、岩神经、镫骨神经和鼓索神经加入,从茎乳孔出颅,分成多支支配,主要为面部表情肌,还有泪腺,舌前2/3味觉,和耳廓区皮肤感觉功能等。

由于部分面神经位于面神经管内的有限空间,多种原因如受寒着凉、循环障碍、病毒性或非特异性感染即免疫变态反应机制造成面神经水肿、肿胀,受面神经管所限而压迫,轻者面神经受压,髓鞘受伤,电生理证实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早期解除水肿压迫,功能可完全恢复,重则压迫造成不同程度损伤,轴索变性,再生功能差,恢复差,留有后遗症。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中青年男性为多,感冒、受凉、疲劳等均可诱发。

起病迅速,数小时内发病,1~2天达到高峰。

表现为面颊部表情肌障碍,病侧额纹消失,皱额蹙眉不能,眼轮匝肌麻痹则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

可见眼裂不能闭合,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此即贝尔现象。

口轮匝肌和面颊肌麻痹,病侧鼻唇沟浅,口角下垂,示齿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吹口哨不能,漱口漏水。

咀嚼食物滞留齿颊之间。

由于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由近及远有岩神经(副交感神经,支配泪腺)、镫骨神经 (支配内耳镫骨肌) 和鼓索神经(2/3舌前味觉) 纤维加入,故不同部位损伤可出现相应受累症状。

岩神经受累为眼干无泪,外耳道和耳廓浅感觉障碍;镫骨神经受累为耳鸣,听觉过敏;鼓索神经受累为舌前2/3味觉障碍。

应注意与继发性及症状性面神经麻痹鉴别,如带状疱疹导致的雷-亨综合征,莱姆病等。

杨甲三医案(一)

杨甲三医案(一)

杨甲三医案(一)杨甲三,又名汉鑫,1919年1月生。

江苏省武进县人。

教授。

13岁时受业于常州名医吴秉森先生门下,后又从师针灸大家承澹安先生,于1936年毕业于中国无锡针灸传习班,其后在武进悬壶济世,并受岳翁华庆云先生(常州名中医,尤擅内、妇科)亲传。

1956年由南京调入北京中医学院。

原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主任,附属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

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被聘为国家科委医药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腧穴组组长,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针灸学会常务委员,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委员会副主任,香港顾问委员会顾问等职。

当选为第三届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主席团成员。

杨氏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六十余年,在腧穴定位、穴位主治性能、配伍应用及刺灸法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临床处方,要循流讨源,察标求本,于平淡中见奇巧。

对疑难沉疴尤擅针药并举,多能心手相应获显效。

曾先后赴日、法、西班牙等国进行学术交流。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参加医疗小组赴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罗马尼亚、菲律宾、法国等国家,为外国元首及国家领导人诊疗疾患,并于1963年荣膺印尼四级好儿男国家勋章。

现仍担负着重要的医疗保健任务,1990年获中央保健委员会表彰奖状。

著有《针灸经穴挂图》、《经络挂图(十二经、奇经八脉)》、《针灸临床取穴图解》、《针灸取穴法》、《腧穴学》、《针灸学》等。

根据《杨甲三取穴经验》一书拍摄的电影《针灸取穴法》于1985年获卫生部乙等科学成果奖。

经杨氏主编的教材还有《腧穴学教学参考资料》、《针灸学教学参考资料》。

此次所选病例多为临床难证或少见之证,旨在抛砖引玉,使中医临床在攻克疑难杂证方面有所突破。

一、滋水涵木、通调二蹻控制震颤麻痹一例潘某,女,62岁。

初诊∶1990年4月20日。

针刺透穴治疗面神经麻痹58例

针刺透穴治疗面神经麻痹58例

针刺透穴治疗面神经麻痹58例苟仕伟【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1页(P328-328)【作者】苟仕伟【作者单位】云南省绥江县人民医院,云南绥江657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951.2笔者近年来用针刺透穴为主治疗面神经麻痹58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58例中,男20例,女38例;年龄7~60岁,平均33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周;右侧30例,左侧28例。

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功能障碍,麻木﹑瘫痪,不能作皱眉﹑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眼脸闭合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2 治疗方法以局部病变取穴为主,并配合循经取穴。

取阳白透鱼腰,四白透地仓,颊车透地仓,下关透牵正。

配丝竹空,攒竹,合谷,外关。

恢复期加用电针,用G6805电针仪,以连续波,每日1次,每次30min,刺激量以能耐受为宜。

并加TDP照射,以面部潮红为度。

7天为一疗程,疗程期间休息1天再进行下一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疗效标准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痊愈:眼睑闭合良好,口角无歪斜,局部症状消失。

显效:面部表情运动时还有轻度不对称,眼睑不完全闭合,额纹恢复但不对称,口角基本无歪斜,鼻唇沟变浅程度减轻但不对称。

好转:面肌运动明显好转,眼睑能闭合能达到50%,额纹未完全恢复,口角略有歪斜,鼻唇沟变浅但不对称,面肌运动功能障碍。

无效:主观感觉﹑症状﹑体征﹑功能均无改变,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无明显变化。

4 治疗结果痊愈44例(76%),显效4例(7%),好转10例(17%),总有效率100%。

5 典型病例李某,女,35岁,2013年4月20日就诊。

5天前早上起床后出现右眼流泪,口角向左歪斜。

查右眼露睛流泪,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口角向左歪斜,耳后有疼痛(+),右侧面部麻木,面肌不能自主运动,鼻唇沟变浅,不能鼓腮,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杨介宾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经验撷萃

杨介宾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经验撷萃
急速 , 以一侧 面部 发病 为 多见 。 杨老 师认 为 当经络
及 其所 联 系 的脏腑 发 生 病 变 时 , 在 经 络 循行 所 过 的道 路 上 必 然 会 出现 病 理 反应 , 机 体 也 常 可 出现
面瘫, 又 称“口眼 歪斜 ” “吊线 风 ” 等, 古人 于 此 多有 论述 , 治疗方 法 亦各 有殊 , 中 医针灸 治疗 效 果 尚可 。先 师 杨介 宾 教授 ( 1 9 2 9 -2 0 0 7 ) 系成 都 中 医 药大 学博 士 生导 师 、 全国 5 0 0名 名老 中医之 一 、 四川省 首届 十 大名 中 医 。杨老 不 仅精 通 中 医针灸 理论, 且于 临床 有独 到 之处 , 对 针 灸 治疗各 种 面瘫 具 有独 到体 会 , 现摄 其 要 , 概 述 如下 : I 明病因 , 定 病位 面瘫 西 医 称 面 神 经麻 痹 , 分 中枢 性 和 周 围性 两种。 杨老 师 认为 , 中枢 性 面瘫 归于 中医 中风 中经
于足 阳 明 、 手太 阳之 经 , 遇 寒 则筋 急 引颊 , 故使 口 歪僻 。 ” 《 医林 改错 ・ 口眼歪斜 辨》 则言: “ 若壮盛 人 , 无半 身不 遂 , 忽然 口眼歪斜 , 乃受 风邪 阻滞 经 络之 症, 经 络 为风 阻滞 , 气 必不 上达 , 气 不 上达 头面 , 亦 能病 口眼歪斜 。” 金元 时 期李 东垣 认 为 , 口眼 歪斜 乃邪 中血 脉 , 风 邪 阻络 , 气滞 血瘀 所 致 。临床 上 本病 可发 生于 任何 年龄 , 常 见于 冬季 和夏 季 。 发病
Q i o n g l m H o s p i t a l o fT C M, Q i o n g l a i 6 1 1 5 3  ̄C h i n a

杨甲三针灸取穴经验(二)

杨甲三针灸取穴经验(二)

杨甲三针灸取穴经验(二)●编校:小虹niuhuanggongzuoshi No.54“杨甲三取穴经验”集中反映了杨氏取穴经验的特点,即“尽量采用体表的自然标志,将临近穴位分经分部,对比定位”,为后学者学习记忆全身之经穴、深入理解“穴”之本质提供了极为有用的方法。

足三阳经取穴法足阳明胃经承泣穴:瞳孔直下0.7寸,下眼眶边上四白穴:瞳孔直下1寸,眶下孔处巨髎穴: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地仓穴:口角外0.4寸处大迎穴:下颌角前下1.3寸颊车穴:咬肌的高点处下关穴:颊车直上,颧弓下缘取穴头维穴:鬓发前缘直上与神庭穴横开的交点人迎穴:平喉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水突穴:人迎直下约1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气舍穴:锁骨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取穴缺盆穴:在锁骨上窝与乳中线相交处胸部穴有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六穴。

取法是都在肋胁间,上下隔1肋,距胸中线4寸。

腹部穴有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12穴,上下距离各1寸,距腹中线2寸。

髀关穴:髂前上棘直下与耻骨下缘平齐的交点处伏兔穴:膝上6寸,大腿前面中间阴市穴:膝上3寸梁丘穴:膝上2寸阴市、梁丘二穴都在伏兔穴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犊鼻穴:外膝眼取犊鼻穴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下巨虚五穴:绷腿时,胫骨前肌隆起,胫骨前肌的头部高点取足三里穴,尾端取下巨虚穴,下巨虚与足三里之间取上巨虚,下巨虚上1寸是条口穴,条口穴旁开,胫骨前肌的边缘取丰隆穴解溪穴:与外踝尖平齐,足背两筋间(即趾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冲阳穴:解溪穴下1.3寸,有动脉跳动的地方陷谷穴和内庭穴:分别在第2、3跖趾关节的前后(后是陷谷。

前是内庭)厉兑穴:在足背第2趾外侧爪甲角根部本经要点:胫骨前肌的头、尾、腹、边。

胫骨前肌的头部高点处取足三里,尾部取下巨虚,腹中取上巨虚,下巨虚上1寸是条口,条口旁胫骨前肌的边缘取丰隆。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内眼角外上方攒竹穴:在眉头眶上孔眉冲穴:攒竹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曲差穴:入发际0.5寸,旁开头中线1.5寸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都旁开头中线1.5寸,前后两穴相距1.5寸玉枕穴:枕骨粗隆上缘,旁开1.3寸天柱穴:后发际中点上0.5寸,旁开1.3寸背腰部穴位取穴法,椎间旁开寸半与三寸后中线两椎之间旁开1.5寸是膀胱经第一侧线的穴位,旁开3寸是膀胱经第二侧线的穴位。

针灸治疗面瘫症状的临床疗效总结

针灸治疗面瘫症状的临床疗效总结

针灸治疗面瘫症状的临床疗效总结面瘫进行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运用常规针刺、毫针透刺、悬灸疗法、闪罐疗法。

结果:120例,114例有效,有效率达95%。

标签:面瘫;针灸疗法;临床观察面瘫(俗称“歪嘴风”),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常在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角歪斜,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溝变浅。

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又以冬、春两季多发。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

针灸治疗面瘫的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认同,有效率达90%以上。

临床我科用针刺结合悬灸法为主治疗12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病源均为我科门诊病人,120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40例,临床表现:均发病突然、初起多有患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不能鼓气、吹口哨;部分患者伴有耳后疼痛、耳内庖疹。

1.2治疗方法:均采用针灸治疗,取穴如下:主穴为地仓、颊车、阳白、四白、下关、翳风、合谷等,配穴为风池、承泣、大迎、足三里。

针对病情,面部取患侧穴位,合谷取病患对侧,针刺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早期宜浅刺、轻刺、取穴少,远端取合谷穴强刺激,有针感后留针20min,同时在针旁用艾条点燃悬灸,灸至局部皮肤发红温热为度,必要时透针,如阳白四透:毫针分别平刺透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

随证加减:闭目露睛,取四白两透,分别透向目内眦、目外眦,睛明;口角歪斜,取地仓透颊车;鼻唇沟消失者,取迎香、下关、颧髎、人中等穴;乳突痛,取翳风;针刺后,可在患侧面部配合闪罐治疗,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d后继续第二疗程。

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40例

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40例

采用左手推眼球、右手靠近眼眶缘进针。除睛明穴外 ,其 他穴位均给予一定程度地捻转操作 ,以得气为度 ,留针
3 0 m i n 。每天 1 次。
针刺治疗 1 O 天为一疗程 ,每个疗程后休息2 天 ,连
续治 疗3 个疗 程 。 3 疗效 标 准
面瘫是 临床上一种 常见 的疾病 ,可在任何 年龄发 病 ,但2 0 ~ 4 O 岁较常见 ,部分患者由于该病的特殊性及 失 治误 治 ,病 情 迁延 难 愈 ,最 终 发展 为顽 固性 面 瘫 ,严 重影响患者 心身健康 。中医认 为 ,面瘫是 由于正气虚 弱 ,风寒之邪入侵经脉 ,导致气血闭阻 ,肌肉失去营养 而发 病 。治疗 应 扶正 祛 邪 、温 经 通 络 以及 活血 化瘀 为 主 要原则 。阳白穴可以疏风明 目、通经活络 ,颊车 、颧髂 以及地仓 能够有效改 善 口角歪斜症状 ,翳 风穴具有牵 正 口僻 、聪耳消肿的作用 ,合谷属阳调气 、太冲属阴养 血 ,两个穴位联合应用称为 “ 开四关 ”,能够起到显著 的调补气血 、平衡阴阳的作用 ,四自穴可以疏风明 目、 通经 活 络 。诸 穴 共 同施 针 既可 补 益气 血 、疏 通 经 络 ,还 可补 虚泻 实 、调节 平衡 。 面瘫后遗症期 由于病程 比较长,因此治疗应标本兼 顾,整体调节 ,才能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 [ 参考文献 ] [ 1 ]朱文峰 ,何 清湖. 现代 中医临床诊 断 学 [ M ]. 北
实用中 医药杂志 2 0 1 7 年2 月 第3 3 卷2 期 ( 总第2 8 9 期)
J OURNAL OF PR AC  ̄C AL T R AD I T I ONAL C HI NE S E MEDI C I NE 2 01 7 . Vo 1 . 3 3 No . 2

当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甲三的取穴经验

当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甲三的取穴经验

当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甲三的取穴经验杨甲三(公元1919-2001年),当代著名针灸学家,但方药的应用也炉火纯青。

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为针灸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至1957年,担任南京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针灸教学工作。

1982年,担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第一任主任。

在针灸取穴方法、针刺技术、穴理研究、临床用穴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

主要有《针灸临床取穴图解》、《杨甲三取穴经验》、《针灸取穴法》、《腧穴学》等针灸学术方面的论著。

|提出的相应取穴方法|杨甲三提出腧穴分布有纵横两个方面的坐标定位。

纵向定位通常是根据骨度分寸,而对于横向定位,杨甲三教授将其规律概括为'三边'、'三间',所谓'三边'是指骨边、筋边、肉边;所谓'三间',是指骨间、筋间、肉间,此外还有筋骨间、筋肉间等。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收录杨甲三的针灸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以'专病论治'重点介绍杨甲三在临床常见病及疑难病治疗中的独特见解和选方配穴,以'诊余漫话'形式阐述杨甲三教授在腧穴定位、毫针刺法、经穴主治规律等方面的学术思想。

|独特的进针及补泻手法|杨甲三提倡毫针单手进针法,在进针时,将右手五指进行巧妙的分工,以拇指、食指捏持针柄(使用长针时捏持针身),无名指、小指夹持针身,中指充当'弹努爪切',形成独特的毫针单手进针方法,而左手完全被解放出来,可以持针多枚备用。

杨甲三形成了自己的针刺补泻风格,他将补泻方法及刺激轻重精辟地总结为'搓紧固定加震动,推内搓左随补功;动退搓右迎提泻,刺激妙在强弱中' 。

它的特点是将捻转搓紧与震动固定相结合,以慎守经气,使气至病所。

|注重辨证配穴|杨甲三在深入研究五输穴特点的基础上,主张将五输穴的主治作用与五脏病机统一起来,加以辨证运用。

即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先定其经,次选其穴,后行补泻的次序,初步形成一种'专病、专经、专穴、专法'的诊治方法。

杨金洪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撷要

杨金洪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撷要

能泻心肺之火,麦冬味苦兼泄心阳,且救金且抑火,一用而两擅其长。

复以钟乳,益气补虚,止咳下气,肺之欲有不遂乎。

然肺为多气之脏,益之而不有以开之,譬犹不戢之师也。

桑皮甘寒,紫菀微辛,开其膹郁,更藉其止血之功。

再以半夏、甘草以益牌,虚则补其母也。

白芷辛芬,能收肺家风热,治胁痛称神。

竹叶性升,引药上达,补肺之法,无余蕴矣。

水气来复,实土即可御水,又何烦多赘乎。

要知此方之妙,不犯泻心苦寒之品,最为特识。

”[2]通过分析在戊年运用司天麦冬汤的这些案例,我们看出,了解当年的运气特点对于临证很重要。

《素问·六节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临证上强调“谨调阴阳,无失气宜”。

如此遣方用药,通过运气方调整天人关系,可以更好地促使人体恢复健康!参考文献[1]顾植山.“三虚”致疫———中医学对疫病病因的认识[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5):350-351.[2]宋陈无择医学全书[M ].王象礼,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37,238.[3]黄帝内经·素问[M ].田代华,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7-88.[4]周继朴,王莒生.王莒生教授从肺论治皮肤病经验[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3):189-190,241.(本文校对:周光明收稿日期:2019-12-13)杨金洪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撷要*王莹莹薛晓静吉佳王兵韩颖杨金洪△摘要:总结杨金洪教授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与施术特色。

杨老师认为顽固性面瘫在病机上多是正虚邪恋,痰瘀互结,治疗上应谨守病机,痰瘀并治,辨证用药,归经取穴;主张针刺、艾灸、穴位注射、中药内服等多法协同使用以促进康复,且需根据面部肌肉状态,选择不同疗法使用的时机。

针刺取穴注重整体调理,局部与远端腧穴相配,面部取阳明经穴为主,配合谷、太冲、足三里等远端取穴,多用透刺与巨刺针法,重用隔姜灸法。

杨甲三取穴经验总结

杨甲三取穴经验总结
• 捻转下压式 捻压式适于皮部需得气及捻转补泻时,右捻进针为泻,左捻补法。 • 连续压式多用于头皮部皮肉非常浅薄的部位,如印堂、百会等穴位的进针,
及需沿皮刺、皮内刺的各种病症。
• (3) 融经典、萃精华,巧立补泻手法 杨甲三熟读经典,遍习各派,逐渐融会贯通,删繁就简, 形成了自己的针刺补泻风格。“搓紧固定加震动,推内搓 左随补功;动退搓右迎提泻,刺激妙在强弱中。”意即在 得气的基础上,拇指向前努出,针左转搓紧,以慎守经气 而后推内为补法。进针在得气的基础上,拇指向后,针右 转搓紧,以慎守经气,而后震动为泻法。其特点是将捻转 搓紧与震动固定相结合,目的是为了慎守经气,使气至病 所。
• 小肠经: • 前谷穴,后溪穴 • 第五掌指关节尺侧的前后取。
3.腕关节部:筋骨间取
• 阳溪穴:大多角骨、桡骨、两筋间 (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
3.腕关节部:筋骨间取
阳池穴:月骨、尺骨、两筋间 (伸小指固有肌腱和指总伸肌腱之间。)
3.腕关节部:筋骨间取
• 阳谷穴:三角骨、尺骨之间。
4.前臂部:骨边、骨间、骨两边
• 悬空下压式 空压式主要适用于皮部不需得气的情况下采用及人体大部分穴位、 各种长度的毫针进针。四肢、腹部肌肉丰厚或平坦处的穴位需直刺或深刺时 多用之,如合谷、足三里及腹部等穴处。
• 角度转变下压式 角度压式主要适用于皮部需得气时采用及全身所有穴位的进 针,腹部诸穴尤宜之。角度压式一般使用1寸至1寸办长度的毫针行直刺。
• (5) 论治之法,针药并举 杨甲三的论治思想概括来说有三个特点。
• 其一,在临床治疗中体现了专病、专方、专药、专穴的精神。 • 其二,在临床治疗时善于针药并用。杨甲三常论及于此,用药
如用兵,用穴也如用兵,都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思想指导下进行 的,只是治疗方法内外不同罢了。杨甲三早年习医之始即内外 兼修,后虽专攻针灸,但处方用药始终没有荒疏,临证时每遇 疑难杂症,则以针药并举,常可起沉疴而愈痼疾,颇有效验。 • 其三,临证治疗时思路敏捷,方法灵活,善于变通,而不为常 法所囿。

【专病专治】针灸名家(杨甲三、于书庄)针灸治疗腰腿痛论治

【专病专治】针灸名家(杨甲三、于书庄)针灸治疗腰腿痛论治

【专病专治】针灸名家(杨甲三、于书庄)针灸治疗腰腿痛论治针灸治疗腰腿痛论治下期:腰腿痛施治处方一、杨氏论治杨甲三教授是当代著名针灸学家,对经络腧穴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多次出国访问,为多国元首诊病疗疾,为中国针灸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腰痛为病,当辨其寒热虚实冷痛沉重,脊强拘急为寒湿腰痛。

胀痛烦躁,便闭尿赤为湿热腰痛;痛定不移,昼轻夜重为瘀血腰痛;痛势绵绵,乏力酸软为肾虚腰痛;暴痛为实,久痛为虚,腰引胁腹满痛,不利俯仰属肝肾,腰痛腹满属脾。

(二)腰痛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伴发其他症状表现腰痛作为临床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伴发其他症状,在治疗时可随症状加减。

腰痛伴善悲,加足三里;腰痛无固定处,兼腹胀,大便难,肩背颈项强痛,头眩晕,取涌泉、昆仑;腰脊痛引睾丸,痛甚则欲大便,加下巨虚、小肠俞;腰痛能俯而不能仰,若仰则欲仆倒,加殷门;腰痛受冷加剧兼痔疾,加承扶;腰痛发凉,喜弯腰,睾丸上缩,加上髅;腰痛脊急,胁胀,小腹急,加志室;腰痛少腹胀,癃闭不得小便,加胞肓;腰痛骶寒,俯仰困难,小便困难加秩边;腰痛不可俯仰加阴陵泉;腰痛不得转侧,加章门;腰痛不可久立,俯仰困难,加京门、行间;腰痛引脊内加复溜;腰痛举足困难,坐位时摇晃,加申脉;腰痛如束带,腰溶溶如坐水中,加带脉;腰痛引少腹加下髅;腰痛兼喘加太溪。

(三)注意1.一般外因以寒湿为多,温热较少见。

内因多肾虚,肾阳虚,精不足为多见,肾阴虚者较少。

闪挫跌仆等外伤在于瘀血。

2.腰痛从肾论治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髓,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

3.凡诸病本虚标热,不可峻用寒凉,须用温散之药,又不可纯用参、芪大补,大补气旺运行不畅则痛更甚。

二、于氏论治于书庄教授是当代著名针灸学家,从事针灸理论研究和临宋实践多年,对经络、腧穴、临证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在几十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针灸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辨证依据寒湿腰痛:主证是腰部冷痛重着,夜间尤甚,阴雨遇寒加重湿热腰痛:寒湿郁久化热,腰痛伴有热感(或灼热),喜寒恶热。

针刺结合药物治疗面瘫320例疗效观察

针刺结合药物治疗面瘫320例疗效观察

针刺结合药物治疗面瘫320例疗效观察
杨才德;包金莲;张佐佳;宋建成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纵横》
【年(卷),期】2006(35)4
【摘要】观察针刺结合药物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将面瘫患者320例随机分为三组,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药物治疗,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穴位治疗,药物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结果:针刺结合药物治疗组和针灸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药物组(P<0.01);观察组和针灸组相比,总有效率虽然没有差异,但痊愈率远高于针灸组.结论:针刺疗法治疗面瘫疗效较好,针刺结合药物治疗面瘫疗效显著.
【总页数】2页(P240-241)
【作者】杨才德;包金莲;张佐佳;宋建成
【作者单位】酒钢集团兰泰医院,甘肃,兰州,730020;酒钢集团兰泰医院,甘肃,兰州,730020;酒钢医院,甘肃,嘉峪关,735100;酒钢集团兰泰医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电针结合不同药物治疗亨特面瘫疗效观察 [J], 贾瑛
2.远端取穴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观察 [J], 胡洁玲
3.梅花针与针灸结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J], 麻丽华
4.毫火针刺翳风穴联合药物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J], 朱建华; 张桂林
5.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结合针刺及肌内效贴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疗效观察 [J], 黄念仪;朱锦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乱 》 云“徐入 , 徐出, 谓之导气; 补泻无形, 谓之同精 ” 短小结合、 [8 ]
快慢兼施的行针手法导其邪气尽散, 又扶助正气。 这样既可减少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又可尽快激发经 气。此外, 杨教授在基于缪刺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后 遗期采用补健侧、 泻患侧的双侧针刺手法。 4 结合中药治疗 风邪侵袭面部经络而致面瘫, 或夹寒, 或夹湿, [2 ] 或夹热 , 杨教授认为风寒致病易袭阳位而从阳化 热, 故临床上面瘫急性期多见风热之证 , 根据其早期 症状辨病在少阳, 治疗当以清解少阳风热为主, 用小 柴胡汤加减, 配以防风、 僵蚕、 丝瓜络、 牡丹皮等加强 疏风通络凉血之功。寒证明显者, 可加桂枝、 白附子 温经通络。 暑湿之际发病, 可加用清化暑湿之品。 面瘫发病时令不同, 其主要致病邪气也有所不同, 如 多以风寒邪气为主, 春夏发病者, 多以 秋冬发病者, 风热邪气为主, 杨教授非常注重季节气候与面瘫的 “天人相应 ” 发病关系, 也是对 理论很好的诠释。 面 瘫恢复期, 少阳风热已减, 阳明经络不通为主要病 机, 导致气滞血瘀、 内生湿热或燥热伤津之证。中药 治疗用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加减, 配葛根、 川芎、 赤 芍、 地龙等以行气活血、 凉血生津, 配白芷、 当归、 鸡 。 血藤以引经养血通络 若见阳明腑实证者加大黄, 热盛伤津甚者加生石膏。 面瘫久病不愈进入后遗 期, 气血瘀滞, 湿热之邪未解伤及气血, 内生风邪, 夹 此期病位不仅在阳明脾胃, 更多见肝肾不足 风扰筋, 的症候, 治疗当以补益气血、 养血搜风为主, 药用八 珍汤加减, 配木瓜、 全蝎、 蜈蚣等以舒筋活血、 搜风止 痉。肝肾不足或有津亏者配一贯煎加减, 痰热互结 明显者配二陈汤、 四妙丸加减, 气虚血瘀明显者配补 [4 ] 阳还五汤加减 。 5 结语 面瘫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除了把握以上 4 点之 外, 杨教授强调任何与其疾病有关的因素都应加以 考虑与分辨, 如性别、 年龄、 体质、 个人习惯、 环境、 地 域等。同时, 患者自行锻炼和调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 不同的患者及不同的患病阶段都需要有相应的面肌
( 下转第 24 页)
24
现代中医临床
第 22 卷
本法多用于头面部皮肉非常浅薄部位, 如四神 聪、 上星、 百会、 头维、 率谷、 丝竹空等穴位的进针, 也 皮内刺的各种病证。 适用于需沿皮刺、 2 讨论 杨甲三教授的进针法简便, 进针时患者痛感少。 [3 ] 李颖等 认 为 要 实 现 无 痛 进 针 需 要 针 刺 前 的 循、 扪、 按、 压。因为其产生的触压觉主要是由较粗纤维 传导, 且上传速度远大于由较细的神经纤维所产生 的刺痛, 比如针刺痛, 所以针刺前进行局部的触摸, 可实现进针的无痛或微痛。 针刺速度越快, 其穿透 力越强, 透皮时间越短, 其刺激还未通过反射弧传导 至中枢, 针刺已经完成。 杨甲三教授的持针法中用 小指、 无名指按压皮肤, 且前 3 种进针法刺入皮下速 可达到少痛的目的。 连续压式的操作方法较 度快, 前 3 种进针法进针缓慢, 应用连续均匀的压力, 将针 刺入预定部位, 故给皮肤的末梢神经一种持续的良 促使患者皮肤产生感觉, 又不发生疼痛, 可 性刺激, [4 ] 起到良好的镇静、 镇痛作用 。 杨甲三教授的单手进针法在临床上确实非常好 用, 他带过的学生, 在跟他学习以后, 几乎都采用了 他的这种进针方法。 且十几年后, 这些医生在全世 界各个领域继续发扬与传承着杨氏单手进针法 , 教
会了更多的学生应用此进针法。目前很多医生在原 来的杨氏单手进针法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情况, 进一 如由无名指与小指夹持针身, 改 步改进了持针方法, 这样方便于小指较短的 为中指与无名指夹持针身, 一些操作者。 总之, 杨甲三教授的单式进针法为针刺操作方 法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给临床医生及医学生带 来了简便、 易学的操作方法, 同时给患者们带来了减 少进针痛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在同仁们的不断临床 此 操 作 方 法 继 续 得 以 发 扬、 改 进、 应用 及 学 习 中, 完善。
[7 ] [4 ]
端配穴如合谷、 足三里等可深刺达肌肉层, 手法采用 , 《医 门 法 强刺激 补 法, 以 疏 通 经 气, 使气达病所 。 杨教授主 面部之气不顺也 ” 律》 云 “口眼㖞斜, 快慢兼施, 即提插幅度要短, 张行针时应短小结合、 捻转角度要小, 提插捻转速度要快, 同时向深部缓慢 进针。快速捻转提插具有催气的作用, 缓慢向深层
现代中医临床
第 22 卷第 1 期 2015 年 1 月
20 Modern Chinese Clinical Medicine Vol. 22 No. 1 Jan. 2015
杨甲三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经验撷菁
[4 ] 阳化热, 热则筋弛不收 , 其治疗上疏散风热之法 多于驱散风寒之法。 面瘫中期邪热侵犯经脉气血,
于口, 其筋偏虚, 而风因乘之, 使其经筋偏急不调, 故 ” 令口㖞僻也。 杨教授认为面瘫早期, 风邪侵袭面部 经络, 或寒凝脉道, 或痹阻化热, 疾病初起出现耳后
经脉气血痹阻, 内生痰湿, 治疗当以通经活络、 清热
Professor YANG Jiasan’ s experience on facial paralysis with acupuncture
ZHENG Ruwen,HU Hui # ( Dongfang Hospita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78 ) Abstract : Facial paralysis is a common disease and acupuncture has a good effect on it. Professor YANG Jiasan’ s experiences on facial paralysis are as follows: treatment based on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reatm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hannels and stages,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needling ways and degree,and lastly,treatment with herbs. Professor YANG has particular theories which takes every factor during morbidity and develop process into consideration,thus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Keywords: acupuncture; facial paralysis;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杨甲三教授是当代著名针灸学家 , 从医几十载, 对于治疗临床常见病及疑难病有着独特的见解 , 本 文就其治疗面瘫的经验进行总结整理 。面瘫是针灸 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 临床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多见 。以口眼向一侧歪 斜为主要表现。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 任何年龄均 多突然发病 。 其病因多为脉络空虚, 外 可发病, 、 , , 邪乘虚侵袭阳明 少阳脉络 以致经气阻滞 筋脉失 [2 ] 调, 筋肌纵缓不收 。 1 辨病辨证相结合
郑入文 胡慧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 100078 )
#
*
摘要: 面瘫是神经科常见疾病之一, 针灸治疗效果显著。从辨病辨证论治、 分经分期论治、 针刺手法 的轻重选择以及结合中药治疗 4 个方面, 总结了杨甲三教授治疗面瘫的经验。 杨教授善于综合考 发展进程中的各个因素, 逐渐形成了一套其特有的面瘫诊治理论 , 提高了治疗效果。 虑面瘫发病、 : ; ; 关键词 针灸 面瘫 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46. 6 doi: 10. 3969 / j. issn. 20956606. 2015. 01. 007
[3 ] 《诸病源候论·偏风口㖞候 》 : “偏风口㖞, 云 , , 是体虚受风 风入于夹口之筋也 足阳明之筋, 上夹 [1 ]
听觉异常、 表情呆板, 口眼㖞斜症状可进行性 疼痛、 [4 ] 加重。面瘫初起病机与中风病中络型非常相近 , 二者临床上也可见相同的证候和治疗原则 。但中风 [5 ] 病中络型属中风病轻症 , 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 病位可达经脉、 脏腑, 表现为半身不遂、 言语謇涩, 或 有口眼㖞斜, 重者可见神志昏迷。面瘫病性属实, 病 不伴有偏身感觉、 运动的异常, 更不伴有神 位在面, 。 志异常 疾病早期面瘫与中风病极易混淆, 当先分 。《灵枢· 经筋 》 : “足阳明之筋 …… 其病 …… 辨 云 …… 有热则 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 热则筋纵目不开, ” 筋弛纵缓不胜收, 故僻。 杨教授认为面瘫早期虽有 风寒风热之邪的不同, 但病邪侵犯面部阳经容易从
郑入文, 男, 在读博士生, 主治医师 # 通信作者: 胡慧, 女, 博士,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药 “薪火传承 3 + 3 工程”
第1 期
郑入文等
杨甲三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经验撷菁
21
, “口眼㖞斜, 凉血、 健脾化湿为法。面瘫后期 因血液 [6 ] 衰涸, 不能荣润筋脉 ” , 病及肝脾, 血虚生风, 外风 治 疗 以 补 肝 健 脾、 养 血 柔 筋、 祛风通络 引动 内 风, 为主。 2 分期分经论治相结合 杨教授根据面瘫的发病特点, 将其分为急性期、 [4 ] 恢复期、 后遗期 。 急性期一般在发病的 5 ~ 7 d 内, 表现为耳后或头部偏侧疼痛, 根据“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 的理论, 少阳经连及侧头面、 耳、 目及项 临床表现伴有耳部症状, 或眼部不适, 或额肌运 部, , 动障碍 或面颊运动障碍者均与少阳经气不顺有关 , 此期的辨证重点在少阳经, 也可见少阳、 阳明两经同 时受邪。恢复期是在发病 1 周后, 以口角㖞斜为主 有面部肌肉无力、 僵紧不适感, 此期的辨证 要表现, 重点在阳明经, 阳明经走行于面瘫病变处, 与气血的 盛衰及肌肉的濡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阳明经受邪后 表现出口角㖞斜、 面颊板滞、 不能耸鼻、 鼓 经气阻滞, 腮漏气。后遗期是在发病 1 ~ 2 个月后, 且病情无明 表现为面肌抽动, 或口眼联动, 或口角倒错。 显改善, 病程日久, 气血不足, 正气亏虚, 因虚生风。 此期证 属本虚标实, 当补益肾经、 扶助正气、 濡养脾经、 补益 气血, 肝经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 环绕唇内, 疏调肝 经又可祛风通络。此期辨证重点在太阴、 少阴、 厥阴 杨教授基于其分经论治理论提出了“三 经。此外, ” ( : 线 中线 神庭—印堂—水沟—承浆; 旁线: 阳白— 鱼腰—四 白—巨 髎—地 仓; 侧 线: 太 阳—下 关—颊 车) 治疗各有侧重, 以应对各期不同的面瘫症状。 3 针刺手法的轻重选择 杨教授认为面瘫病程的不同采用的针刺手法也 不同。根据面瘫各期的辨治重点, 提出了“三刺 ” 原 , 《灵 则 。“一刺” 在面瘫急性期, 以疏风散邪为法 “疾浅针深, , 枢·官针》 云 内伤良肉 ” 故当以浅刺轻 “挂 ” 刺为要, 进针浅到针 在皮肤上, 或仅穿透皮肤, 也可叩刺放血以祛邪, 如临床常用完骨、 翳风穴叩刺 。“二刺 ” 放血 在面瘫恢复 期, 以疏通阳明经络为 法, 取穴以患侧面部为主, 针刺较“一刺 ” 更深, 主张 多用透针法, 如《针灸逢源 》 云 “颊车针向地仓, , 地仓针向颊车 ” 也可用阳白透鱼腰、 颧髎透下关 等。杨教授认为透针是一针透二穴, 其针身达皮下 肌肉浅层, 与病变相应, 恢复期末可以适当增加刺激 上方牵拉患侧肌肉也可以 强度。同时行针时向外、 。“三刺 ” 起到面部纠偏的作用 在后遗期, 此期以补 益气血、 通经祛邪为法, 面部穴位以皮内刺为主, 刺 激手法稍强, 以激发经气, 又避免加重肌肉抽动。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