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噪声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校园噪声监测课程设计

校园噪声监测课程设计

校园噪声监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噪声的定义、来源及危害,掌握噪声监测的基本知识;2. 学生掌握声音的计量单位分贝(dB),并学会使用噪声监测仪器;3. 学生了解校园环境噪声标准,认识到噪声控制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校园噪声监测方案;2. 学生能够操作噪声监测仪器,进行实际的噪声监测,并整理监测数据;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和评价校园噪声问题,提出改善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关注校园环境噪声问题;2. 学生在监测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3.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结合环境科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初步的团队合作意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关注校园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噪声基础知识:- 噪声的定义、来源和分类;- 噪声的危害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声音的计量单位:分贝(dB)。

2. 噪声监测方法与设备:- 常见噪声监测仪器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校园噪声监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监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3. 校园环境噪声标准与控制:- 国家关于校园环境噪声的标准;- 校园噪声控制策略及措施;- 噪声控制与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噪声基础知识学习,了解噪声的定义、来源、危害以及分贝概念;第二课时:学习噪声监测方法,认识噪声监测设备,设计校园噪声监测方案;第三课时:实施校园噪声监测,收集数据,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第四课时:学习校园环境噪声标准,探讨噪声控制方法,提出改善建议。

校园环境噪声监测实验报告

校园环境噪声监测实验报告
1、等效声级总平均值为58.21,在一类标准与二类标
准之间,1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 区域;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我们所测地点应属于1类标准,实际监测结果比标 准偏大。
2、5:30-6:30这一时间段操场晨练的人多,所以操场 在这一时间段生级最大;8:30-9:30这一时间段是早 课高峰期,教学区声级比较大;11:30-12:30是午餐 高峰期,食堂的声级较大;14:30-15:30是下午上 课时间,教学区声级又增大;17:30-18:30下课下班 时间,北门、西门的声级最大;21:30-22:30,是休闲 时间,勤人湖等监测点声级最大。
噪声监测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1993-12-06
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
见下表:
XX大学属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
区的域区功能域划分,适用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适 用 范围
标准》GB30适9用6于-9疗3养中区、的高级1别类墅标区、准高级, 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
采用定点测量方法对XX校 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能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区河进航道行两噪侧区声域监。穿测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
侧区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时的噪声水平)限值也行该类标准。
测量仪器
AWA6270+型噪声分析仪: IEC61672-2002 1级
声级计的操作:
(1)距地面垂直距离大于1.2, 在一米内无反射面。 (2)手持噪声仪,应使人体与传 声器距离0.5米以上。 (3)测量时噪声仪距任意建筑 物不得小于1 m。
• 布点方法: • 本次噪声监测所采用的方法是功能区布

校园环境噪声监测实验报告

校园环境噪声监测实验报告

校园环境噪声监测实验报告
备注:以下为本人编写的文章,仅供参考,请勿抄袭。

本次实验是为了研究在我校园内发出的环境噪声,并对其进行监测。

为此,我们设计
了一个实验,采用室外混缩话筒进行了声音采集,并利用电脑来分析和储存数据,以了解
室外噪声强度和频率。

实验共历时四天,每天早上8点采集一次,每次实验时间为20分钟。

实验采用室外
混缩话筒进行声音采集,并结合电脑软件分析音频文件,将声音按不同的声音强度和频率
分类。

实验数据显示,在校园内发出的环境噪声强度范围为:40-85分贝,属于中度噪音;
频率分布在大致为80-750Hz,以250Hz处频率最高,其次为500Hz和800Hz附近。

同时,我们也测试了不同地点的环境噪声,结果发现噪声都处于中度噪声水平,并在80~750Hz
的频率下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从实验结果看,环境噪声受我校植被布局、建筑结构以及学校建筑构成,即绿色环境、建筑密度等的影响。

因此,植被可以有效减少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升其安静的环境
效果。

此外,建筑构成也可以起到缓冲性作用,降低噪声强度。

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植被分布布局规划要合理;建筑部署时要
考虑舒适抑制噪声产生;建设新建筑时要考虑对噪声的影响;维护校园环境时,要注意控
制噪声污染。

总之,本次实验研究了校园内的环境噪声,数据表明,噪声强度属于中度,受植被分
布和建筑结构等多方影响。

此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来促进校园环境的安静可持续发展。

校园环境噪声监测

校园环境噪声监测

实验项目:校园环境噪声监测组号:第二组人员:组长: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区域环境昼间噪声现状监测的全过程,包括熟悉监测方案的设计、实施以及监测报告书的编写,为学生今后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或与之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验基本要求在掌握噪声概念及噪声计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等效连续A声级的概念、计算及其在噪声评价中的应用;熟悉噪声监测方案设计全过程,熟悉噪声背景资料的收集;根据噪声源及其噪声规律确定采样方案,即确定采样点、采样时间与频率;掌握噪声计的使用方法,实施噪声监测;绘制校园噪声污染分布情况图,编写监测报告书,根据国家标准对校园噪声进行评价,提出防噪降噪的建议与措施。

实验中自始自终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行设计监测方案并实施,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独立从事环境监测的基本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学生进行噪声背景资料收集、包括资料查阅与监测方案的设计。

查阅文献了解国内校园噪声监测现状与噪声污染危害;调查我校校园噪声源及其噪声规律、包括建筑设施等情况,由小组长组织同学根据调查情况讨论采样点的选择与布设,结合噪声变化规律和实验时间确定采样时间与频率,设计噪声测量数据原始表格;小组长组织修改并组织同组成员踏勘后确定最终噪声监测方案。

2、监测方案的实施:同学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测量前后均用标准噪声源对噪声计进行调校。

读数方式慢档,每5sec读一个瞬时A声级,连续读取200 个数据,同时判断和记录附近的主要噪声来源。

全部区域测量完毕,再按刚才次序循环进行第二论测量。

3、数据处理、绘制噪声污染图、编写报告书:可用excel或origin等任一处理软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等效连续声级。

将测量到的连续等效A声级按5dB一档分级,绘图表示该区域噪声污染情况。

教师要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习噪声评价的方法、报告书的格式,深入研究校园防噪降噪的方法措施,同学完成报告书的编写。

大学校园噪声监测实验设计

大学校园噪声监测实验设计

实验内容大学校园噪音监测一.实验目的1.了解声级器的性能和作用,掌握声级器的使用方法;2.明确对噪声进行测量分析目的,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对噪声进行正确的测量和分析。

二.测量仪器声级器三.实验原理声级计一般由电容式传声器、前置放大器、衰减器、放大器、频率计权网络以及有效值指示表头等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由传声器将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再由前置放大器变换阻抗,使传声器与衰减器匹配。

放大器将输出信号加到计权网络,对信号进行频率计权(或外接滤波器),然后再经衰减器及放大器将信号放大到一定的幅值,送到有效值检波器(或外按电平记录仪),在指示表头上给出噪声声级的数值。

四.实验步骤盖上声级计风罩,减少外界风力影响→将电源兼频率计权开关推至中间位置”C”→声级计电源打开→量程开关置于“中”档→测量采用快档“F”时间计权→在校园中随机选取八个测量点→开始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测量完后,关闭电源开关,盖上风帽五数据处理(时间为上午10点左右)六注意事项1声级计电源打开后,LCD 上所有的笔画同时显示2 秒钟,用户可以检查LCD的好坏。

2量程开关一般置于“中”档,若声级过高,过载指示灯闪亮,应将量程开关置于“高”;若声级太低,LCD 中间出现“:”,将量程开关置于低档。

3 一般采用快档“F”时间计权。

若读数变化较大,可采用慢档“S”时间计权。

若被测噪声是脉冲噪声,则时间计权应选脉冲档(I),其时间计权特性可以较好反映短时间的脉冲噪声信号大小。

4 为减小误差测量时应将声级器置于与地面等高处。

5 测量时注意测试环境条件对测量可能造成的影响,其大气压强、大气温度、湿度等,应选择无雨无雪的天气。

6 环境噪声测量时,使用之前应使用活塞发声器或声级校准器对声级计进行校准。

7 进行环境噪声测量时,测点的选择必须严格按照与测量目的对应的有关标准进行;建筑物外部噪声测量时尽可能离开大型反射面3.5m以上,使反射声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

8 进行噪声测量时应注意对背景声进行修正。

环境噪声监测课程设计

环境噪声监测课程设计

环境噪声监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环境噪声的基本概念,掌握噪声的度量标准及其单位。

2. 学生能掌握噪声监测的原理与方法,了解不同监测仪器的功能与操作。

3. 学生能描述噪声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噪声监测设备,进行实地噪声监测,并记录数据。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噪声问题,提出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

3. 学生能够通过图表、报告等形式,清晰准确地展示噪声监测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能认识到噪声污染对生活的负面影响,形成良好的噪声防控习惯。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学探究类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环保意识。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对环境问题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以下教学大纲:1. 环境噪声基本概念- 噪声的定义与分类- 噪声的度量标准与单位2. 噪声监测原理与方法- 噪声监测设备的功能与操作- 噪声监测流程与数据处理3. 噪声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噪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关环境保护法规介绍4. 实地噪声监测实践- 噪声监测设备的使用- 监测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噪声控制措施的提出5.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1课时:环境噪声基本概念- 第2课时:噪声监测原理与方法- 第3课时:噪声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4课时:实地噪声监测实践与成果展示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噪声监测相关知识。

实验八噪声监测实验报告

实验八噪声监测实验报告

实验八校园环境噪声监测(设计性)一、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噪声监测的一般过程和监测方案设计;2、掌握环境噪声的监测方法;3、熟悉声级计的使用;4、掌握对非稳态的无规律噪声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二、仪器精密脉冲声级计(HS5660)。

三、实验内容1、选择红湘路口或者校园内,在该点用声级计测量噪声。

2、对该点的环境噪声测量,分别计算测点白天和黑夜的L50、L10、L90、L eq,然后以该点的一天的L eq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点的噪声评价量;并计算该点的昼夜等效声级。

四、测量步骤1、确定测点:。

话筒远离反射物和吸声物。

传声器距离地面约1.2m。

2、五个同学一组,在监测点白天和黑夜各测量一次。

一人手持声级计,离身体约55cm,其他同学读数并记录。

3、每次测量读数:读dB(A)。

(1)此次监测为稳态噪声,选择“快”档。

(2)每隔5s读一个数据,连续读取100个数据。

(3)记录附近的主要噪声源和天气条件、测量时间。

(4)若测量交通噪声,则应记录车辆流量。

五、数据记录、处理与结果评价(以下是举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噪声测量记录2011年月日时分至时分星期测量人:天气:仪器:普通声级计地点:计权网络:A档噪声源:车辆分/辆快慢档:快档取样间隔:5秒取样总次数:100次L10= L50= L90= L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噪声测量记录2010年 12月 2日 22时 06分至 22 时 15分星期四测量人:代会会、何莹天气:晴仪器:普通声级计地点:一号食堂门口计权网络:A档噪声源:学生打篮球、聊天快慢档:快档取样间隔:5秒取样总次数:100次56.1 54.1 54.4 56.8 54.3 58.4 58.1 56.1 58.4 53.3 54.1 54.0 56.1 52.5 55.1 54.3 52.0 51.1 51.9 51.1 49.8 49.0 50.8 52.3 51.4 51.6 58.1 51.4 51.9 53.1 52.9 48.0 50.2 49.9 52.3 49.3 49.2 53.5 55.2 51.9 50.6 54.3 50.5 56.8 51.3 50.9 48.4 49.2 50.2 52.1 52.4 53.8 54.4 56.5 59.1 56.2 54.2 57.0 59.1 53.5 52.5 53.5 52.1 53.9 56.3 58.1 53.1 51.8 52.4 52.3 50.8 60.0 49.1 49.0 54.0 59.5 55.1 52.0 59.2 52.1 53.5 50.5 56.1 51.5 54.9 52.0 50.5 51.1 48.6 49.1 57.0 51.4 50.3 50.4 52.4 54.1 55.1 51.6 56.4 64.8L10= 58.1 L50=52.5 L90=49.8 L n=53.6该点的平均等效连续声级为L eq=该点的昼夜等效声级为Ldn==3、评价监测结果白天噪声介于“1类标准”和“2类标准”之间,超标夜晚噪声介于“2类标准”和“3类标准”之间,超标六、注意事项1、若出现读数值超过或低于量程时,应改变量程后,重新测量。

校园噪音监测课程设计

校园噪音监测课程设计

校园噪音监测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校园噪音的概念、来源、影响以及监测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a.了解校园噪音的定义、来源和分类;b.掌握校园噪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c.学习校园噪音监测的方法和技巧。

2.技能目标:a.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校园内的噪音进行监测和评估;b.能够提出减少校园噪音的建议,并参与实施;c.能够运用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噪音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公共健康的意识;b.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保活动的热情;c.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校园噪音的基本概念:介绍校园噪音的定义、来源和分类,使学生对校园噪音有初步的认识。

2.校园噪音的影响:分析校园噪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让学生明白减少校园噪音的重要性。

3.校园噪音监测方法:讲解校园噪音监测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监测工具。

4.校园噪音防治策略:探讨减少校园噪音的途径,鼓励学生参与实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校园噪音的基本概念、影响和监测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校园噪音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

3.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噪音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减少校园噪音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校园环保手册》2.参考书:《环境科学》3.多媒体资料:校园噪音相关视频、图片等。

4.实验设备:噪音计、麦克风、录音设备等。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记录并给予评价。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对作业质量进行评估。

关于学校噪声的课程设计

关于学校噪声的课程设计

关于学校噪声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噪声的定义、来源和分类;2. 学生掌握噪声对学校环境及身心健康的影响;3. 学生了解我国关于噪声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学校噪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2. 学生具备调查、收集和分析噪声数据的能力,以评估学校噪声污染状况;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设计简单的噪声防治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认识到噪声污染对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危害,培养环保意识;2. 学生关注学校噪声问题,积极参与噪声防治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学探究类课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校噪声问题。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对身边的环境问题感兴趣,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噪声问题,通过实践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实现课程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噪声的定义与分类:引用课本相关章节,介绍噪声的概念、分类及常见噪声源;- 噪声的概念与特点- 噪声的分类: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 常见噪声源:汽车、摩托车、施工工地等2. 噪声对学校环境及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噪声对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噪声对学习的影响- 噪声对睡眠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噪声引发的生理疾病3. 噪声污染防治政策与法规:讲解我国噪声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及标准;- 噪声污染防治政策- 噪声污染防治法规- 噪声限值标准4. 学校噪声调查与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学校噪声调查,分析噪声污染状况;- 调查方法与步骤- 数据收集与分析- 噪声污染源识别5. 噪声防治措施与实践:探讨噪声防治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噪声防治方案;- 噪声防治原理与技术- 噪声防治措施:隔声、吸声、消声等- 噪声防治实践案例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共5课时,每课时1小时;1. 第1课时:噪声的定义与分类,噪声对学校环境及身心健康的影响;2. 第2课时:噪声污染防治政策与法规;3. 第3课时:学校噪声调查与分析(1);4. 第4课时:学校噪声调查与分析(2);5. 第5课时:噪声防治措施与实践。

噪音的教学实践报告(3篇)

噪音的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应对噪音污染的能力,我们学校开展了噪音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对我校噪音教学实践的过程、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实践背景噪音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让学生了解噪音污染的严重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我校决定开展噪音教学实践活动。

三、实践目标1. 让学生了解噪音污染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应对噪音污染的能力,学会减少噪音污染的方法。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实践过程1. 理论学习首先,我们组织学生学习了噪音污染的基本知识,包括噪音的定义、分类、危害以及防治方法等。

通过课堂讲解、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等形式,让学生对噪音污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实地考察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噪音污染,我们组织学生前往周边的工业区、交通要道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了噪音污染带来的不适,进一步认识到噪音污染的危害。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噪音污染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通过分析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噪音污染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4. 实践操作为了让学生掌握减少噪音污染的方法,我们组织了以下实践活动:(1)制作噪音吸收材料:学生利用废弃的棉布、泡沫等材料制作噪音吸收装置,测试其隔音效果。

(2)设计噪音屏障: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噪音屏障,模拟实际场景,测试其隔音效果。

(3)开展校园噪音治理:学生分组对校园内的噪音源进行排查,提出减少噪音污染的建议,并协助实施。

5. 总结与反思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实践效果1. 学生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通过噪音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对噪音污染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环保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校园噪声监测报告

校园噪声监测报告

校园噪声监测报告1. 引言噪声是指超过人们正常听觉范围的声音,它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环境问题之一。

校园作为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噪声对师生的健康和学习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为了保障校园环境的安静和舒适,本报告旨在使用噪声监测技术,对校园中的噪声水平进行评估和分析。

2. 目的和方法本次噪声监测的目的是了解校园内不同区域的噪声水平,为校园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以便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减少噪声污染。

本次监测采用以下三个步骤:2.1 设计监测方案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监测的位置和时间。

为了全面了解校园内各个区域的噪声情况,我们选择了教室、图书馆、食堂和操场等常见场所进行监测。

监测时间段为一周内的不同时间,包括上午、下午和晚上。

2.2 选择合适的噪声监测仪器为了准确测量噪声水平,我们选择了专业的噪声监测仪器,例如声级计。

这些仪器能够实时采集噪声数据,并提供相应的分贝值。

2.3 进行噪声监测并记录数据在选定的监测位置和时间段内,我们使用噪声监测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并记录每个时间段的噪声数据。

在监测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保持仪器的稳定和准确性,避免人为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干扰。

3. 监测结果及分析3.1 不同区域的噪声水平比较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我们对不同区域的噪声水平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结果显示,教室和图书馆是校园内最安静的地方,其噪声水平一般在40分贝以下。

食堂的噪声水平稍高,平均在50分贝左右。

操场是噪声最高的地方,其噪声水平常常超过60分贝。

3.2 影响噪声水平的因素分析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噪声水平的因素。

在教室和图书馆等安静的地方,主要因素是人声和环境设备的噪音,如空调和电脑散热风扇。

食堂的噪声水平较高,主要是由人声和餐具碰撞声等产生。

而操场的噪声水平最高,主要由于运动器材的碰撞声、球类运动的噪音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声等引起。

3.3 噪声对校园环境的影响噪声对校园环境的影响不能忽视。

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的师生可能会受到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听力受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下降等。

第六组校园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实验报告—闫

第六组校园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实验报告—闫

第六组校园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实验报告—闫一、内容概括探讨校园噪声的来源、强度分布以及其对校园环境与师生生活的影响。

本实验着重监测了校园内主要区域的噪声水平,如教学区域、活动区域、休息区以及周边交通环境等。

通过实地测量和数据收集,我们分析了不同时间段(如上课时间、课间休息、午休时间等)的噪声变化,并评估了这些变化对校园环境和学生生活的影响。

我们还探讨了当前校园噪声控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本次实验报告不仅对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具有实际意义,也对后续的噪声治理与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

1. 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说明监测校园噪声环境的重要性。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监测校园内的噪声环境质量,探究校园噪声的来源、传播及其对校园环境和学生生活的影响。

本实验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关乎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与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噪声环境质量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校园这一特殊而又重要的场所而言,其重要性尤为突出。

校园作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其尤为重要。

通过本实验,我们期望为改善校园噪声环境、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和合理建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校园内也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噪声源,如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娱乐活动产生的噪声等。

这些噪声不仅干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监测校园噪声环境,了解其污染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噪声控制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本实验,还能提高师生对噪声污染问题的认识和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到校园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

本次校园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实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2. 简述实验背景,包括当前校园噪声污染现状及影响。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随着校园内各种活动的增多和周边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校园噪声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影响校园环境质量和师生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校园噪声环境监测实验报告

校园噪声环境监测实验报告

校园噪声环境监测实验报告引言噪声是现代城市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校园环境中,噪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了解校园内的噪声环境情况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校园噪声环境监测实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校园噪声环境的监测,了解学校各个地点的噪声水平,分析噪声来源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改善校园噪声环境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1.选择监测地点:我们选择了学校内不同的区域作为监测地点,包括教室、图书馆、食堂、操场等。

2.选择监测仪器:我们使用了专业的噪声监测仪器,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实施监测:我们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了连续一周的噪声监测,记录每小时的噪声水平。

4.数据处理:对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每个地点的平均噪声水平,绘制噪声环境分布图。

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地点的噪声水平我们监测了学校内的教室、图书馆、食堂和操场四个地点的噪声水平,并计算了它们的平均噪声水平,结果如下:•教室:50 dB•图书馆:45 dB•食堂:55 dB•操场:60 dB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操场的噪声水平最高,达到了60 dB,而图书馆的噪声水平最低,只有45 dB。

这表明学生在操场上容易受到噪声干扰,而在图书馆里可以享受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

2. 噪声来源和影响因素为了找出噪声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我们对不同地点的噪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经过观察和调查,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交通噪声:学校周围的车辆和行人交通产生了很大的噪音,尤其是操场附近。

这是因为操场靠近马路,车辆的噪声会传入操场。

•器械噪声:操场上的器械使用时发出的声音也会造成噪音污染。

•学生活动:学生在食堂就餐时的谈话声和吃饭时产生的噪音也是食堂噪声的重要来源。

•学生行为:教室内学生之间的交谈声和教室门的开关声也会增加教室的噪音水平。

3. 对策与建议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以改善校园噪声环境:1.加强交通管理:鼓励学生和教职员工减少使用机动车辆,提倡步行和骑车,并建立噪声防护措施,如建造隔音墙。

环境噪声监测报告

环境噪声监测报告

XXXXX大学﹡﹡﹡﹡﹡﹡﹡﹡﹡﹡﹡﹡﹡﹡﹡﹡﹡﹡﹡﹡﹡﹡﹡﹡﹡﹡﹡﹡﹡﹡﹡﹡﹡﹡﹡﹡﹡XXXXX大学中区环境噪声监测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安全监测监控原理与应用班级:指导老师:小组成员:二○一五年六月一、前言 (3)(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意义 (3)(三)、实验时间 (3)二、监测方案设计 (3)(一)、监测设备 (3)(二)、监测对象 (4)(三)、监测条件 (4)(四)、测点布置 (4)(五)、监测时间及频率 (5)三、监测步骤 (5)(一)、采样点设置 (5)(二)、噪声评价方法 (5)(三)、测量步骤 (7)(四)、环境质量评价依据 (7)四、监测数据记录 (7)五、数据处理 (10)六、注意事项 (12)七、结论与建议 (12)致谢 (13)一、前言(一)、实验目的噪声是人们生活工作所不需要的声音,环境噪声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保护环境,创造清洁、优美、安静的环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此次实习将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加深对课题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了解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学会噪声监测的方法和基本工作步骤。

实验目的总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学习区域环境噪声的监测方法,并对校园生活区、教学区等不同功能区噪声污染进行评价;2、熟悉声级计的使用;3、掌握对非稳态的噪声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二)、实验意义对校园内的声环境进行监测,了解学校的声环境功能划分和声环境质量状况,对学校的声环境质量做出评价,掌握一些简单的声环境监测原理及技术方法,学习声级计的使用方法和环境噪声的监测技术,通过实习,加深对自己专业的认识程度。

(三)、实验时间2015年6月15日二、监测方案设计(一)、监测设备声级计(GM 1357)、GPS定位器(二)、监测对象XXXXX大学中区范围(三)、监测条件1、天气条件要求在无雨、无雪的时间,风速控制在5 m/s以下;2、测量时要求仪器距离地面1.2 m,手持噪声仪,应使人体与传声器距离0.5 m;3、测量时凭测量者的听觉识别出该测点的噪声主要来自哪个方向声源;4、测量时噪声仪距任意建筑物不得小于1 m。

校园空气质量噪声监测报告

校园空气质量噪声监测报告

1 实习要求与目的通过实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环境监测工作的性质,任务及在环境保护中所处的地位;2、了解环境监测工作的流程,内容;3、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4、扩大知识面,补充课堂与学校实验室所学习不到的知识与内容;5、发现自身知识水平的不足,有利以后学习中有目的的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2 实习内容:校园环境质量监测。

结合水、气、土壤、噪声等校园环境,分组选题,开展监测方案设计,组织课堂讨论,形成实施方案;进行现场采样、现场分析和实验室分析,分析实验数据,编写总结报告。

本次实习内容:校园空气质量监测。

3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的有关事项3.1 监测方案的制定对监测区进行现场调查,对以下调查内容以表格或其他能清晰表达的形式加以记录。

①监测区大气污染源、数量、方位、排出口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量、排放方式,同时了解所用原料、燃料及消耗量等。

②监测区周边大气污染源的类型、数量、方位及排放量。

③监测区周围边的交通运输引起的污染情况、车流量。

④监测时段内校园气象资料: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日照时间、相对湿度等。

⑤监测区在整个城市中的位置。

⑥校园区域划分:“居住区”、“教学区”、“实习工厂”及每个区的绿化情况。

⑦其他你认为应该调查的内容。

大气监测方案是大气监测实施的依据,制订方案时,可模仿案例3.2 实验目的⑴根据布点采样原则,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布点⑵确定正确的采样时间和频率⑶掌握测定空气中SO2、NOX和TSP的采样和监测方法⑷根据三项污染物测定结果,计算API,并能正确描述空气质量状况3.3 实验方法⑴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⑵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⑶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3.4 实验仪器⑴多孔玻板吸收管(棕色和无色), 多孔玻板吸收瓶⑵双球玻璃管(内装三氧化铬—石英砂)。

校园噪声测定实验报告

校园噪声测定实验报告

校园噪声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校园噪声测定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校园中不同区域的噪声水平,并分析造成噪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实验设备:音频分析仪、测量微机、声音测量仪器、录音设备等。

实验步骤:1. 在校园内选择不同区域进行噪声测定,包括交通道路、教室、食堂、图书馆等。

2. 使用音频分析仪等仪器进行噪声测量,并记录测得的噪声水平。

3. 针对不同区域的噪声情况,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测量设备。

4. 在测量过程中,注意保证测量设备的准确性,避免干扰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实验数据及分析:首先,我们在校园交通道路进行了噪声测定。

在早晨高峰时段,交通道路附近的噪声达到了80-90分贝的水平。

这种高峰噪声可能是由汽车、摩托车及其他交通工具的发动机噪声以及车辆行驶时摩擦所产生的。

此外,周围建筑物的反射和道路上的行人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噪声。

其次,我们进行了教室内的噪声测定。

在正常上课时间,教室内的噪声水平约为60-70分贝。

这种噪声可能由学生们的讨论、教师教授知识以及教室设备(如空调、电风扇等)的运转产生。

噪声水平较高可能会影响学生听课和教师讲课的效果。

再次,我们在食堂进行了噪声测定。

在用餐时段,食堂内的噪声水平达到了70-80分贝。

这种噪声可能是由于人员的聊天、器具的撞击、食堂设备(如抽油烟机、洗碗机等)的工作声音等产生。

高峰时段内食堂的噪声水平较高,可能会影响食堂的环境和用餐的舒适度。

最后,我们在图书馆进行了噪声测定。

在图书馆内,噪声水平维持在35-50分贝左右,相对于其他区域的噪声水平较低。

图书馆内的噪声主要来自学生们的阅读声和餐饮区的咖啡机声。

控制措施:1. 对于交通道路附近的区域,可以增设隔音设施,如设置隔音窗户和隔音墙,以减少外界交通噪声对校园的影响。

2. 对于教室而言,可以采取一些减噪措施,如提供音频设备,提高讲话者的声音传播效果,减少教室设备的噪声等。

3. 对于食堂,可以采用隔音墙等措施来减少噪声的传播,并采取合理的布局设计,减少器具的撞击噪声。

校园环境噪声监测报告

校园环境噪声监测报告

校园环境噪声监测报告校园环境噪声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噪声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校园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对校园环境噪声进行了系统的监测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选择了校园内的不同区域进行噪声监测,包括教学楼、食堂、操场、宿舍区等。

通过长时间的监测,我们得到了详细的数据,并进行了综合分析。

监测结果显示,校园内噪声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交通噪声、学生活动、设施设备、建筑施工等。

其中,交通噪声是主要的噪声来源之一,尤其是在上下学高峰期,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嘈杂声会对校园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另外,学生活动和设施设备也是噪声的重要来源,课间休息时间和体育活动时,学生们的喧闹声和器材摩擦声都会加剧校园噪音。

此外,校园内的建筑施工也会带来一定的噪声干扰。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

首先,针对交通噪声,建议学校在校园周边设置隔音墙或者绿化带,以减少外部交通噪声的传入。

其次,对于学生活动和设施设备产生的噪声,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噪声管理和教育,同时优化设施设备,减少噪音产生。

最后,对于建筑施工产生的噪声,学校可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在学生上课和休息时间进行施工。

除了以上建议,我们还对校园噪声监测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建议学校定期对校园噪声进行监测,及时了解噪声情况,为改善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可以采用噪声监测仪器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噪声进行监测,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校园噪声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总的来说,校园环境噪声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通过对校园噪声的监测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分布规律,为解决校园噪声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

希望学校和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共同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校园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实验报告

校园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实验报告

目录1、噪声监测概况 (2)1.1监测区域简介 (2)1.2监测目的 (3)1.3点位布设和监测时间 (3)1.4监测设备和方法 (4)1.5统计及计算方法 (6)1.6执行标准 (7)2、监测结果统计及分析讨论 (7)3、结论及治理建议 (56)4、实验心得 (59)1、噪声监测概况1.1监测区域简介环境监测实验第六组将小型区域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区域选择在北京化工大学东校区。

北京化工大学东校区地处北三环东路北侧,北三环东路是北京市的交通要道,每天各时段车流量非常大,汽车鸣笛声和发动机轰鸣声是校园噪声污染的重要构成因素。

学校东面毗邻樱花园东街,樱花园东街两侧分布着大量商铺,包括超市、饰品店、网吧、餐馆等,人流量很高。

同时,樱花园东街是城市主干路,车流量也较大。

学校西面毗邻樱花园西街,同样是城市主干路,车流量较大。

樱花园西街街道两侧也分布着少量商铺,包括餐馆、菜市场、医院等,来往行人也较多。

学校南面毗邻北三环主路,车流量和人流尤其大。

学校北面毗邻樱花园南街,属于城市支路,车流量相对较小。

樱花园南街道路两侧分布着少量商铺,包括餐馆、超市、旅馆、学校、住宅区等,人流量较大。

由上可看出,北京化工大学东校区地处北京市繁华地带,人流量和车流量较大,进行区域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寻找合适的噪声治理方式对保证校园学生的健康生活十分有必要。

1.2监测目的(1)通过本实验掌握监测方案的制定过程和方法,学会监测布点的布设和优化;(2)掌握声级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学会环境质量标准(噪声)的检索和应用;(4)根据监测数据和噪声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监测区域噪声环境质量现状。

1.3点位布设和监测时间点位布设:(1)将北京化工大学东校区校园划分4*4的网格,测量点选在每个网格的中心(见上一页图),若中心点的位置不宜测量,可移到旁边能够测量的位置。

(2)第六组共11人,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监测点位布设的相应数字序号进行监测。

噪声监测实验报告

噪声监测实验报告

实验模块六校园环境噪声监测(设计性)一、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噪声监测的一般过程和监测方案设计;2、掌握环境噪声的监测方法;3、熟悉声级计的使用;4、掌握对非稳态的无规律噪声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二、仪器普通声级计(II型:HS5633)。

三、实验内容1、选择一号食堂诗香苑门口,在该点用声级计测量噪声。

2、对该点的环境噪声测量,分别计算测点白天和黑夜的L50、L10、L90、L eq,然后以该点的一天的L eq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点的噪声评价量;并计算该点的昼夜等效声级。

四、测量步骤1、确定测点:一号食堂诗香苑门口。

话筒远离反射物和吸声物。

传声器距离地面约1.2m。

2、两个同学一组,在一号食堂门口白天和黑夜各测量一次。

一人手持话筒,离身体约55cm,另一同学读数。

3、每次测量读数:读dB(A)。

(1)此次监测为稳态噪声,选择“快”档。

(2)每隔5s读一个数据,连续读取100个数据。

(3)记录附近的主要噪声源和天气条件、测量时间。

(4)若测量交通噪声,则应记录车辆流量。

五、数据记录、处理与结果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噪声测量记录2010年 12月 2日 7时 46分至 7 时 55分星期四测量人:代会会、何莹天气:晴仪器:普通声级计地点:一号食堂门口计权网络:A档噪声源:学生聊天、车辆1分/辆快慢档:快档取样间隔:5秒取样总次数:100次53.4 54.2 55.9 54.8 54.5 53.3 62.5 54.6 59.8 55.3 54.7 58.2 55.5 55.9 56.5 56.9 65.9 60.2 57.2 57.1 57.3 55.0 54.1 56.8 55.3 54.8 56.1 64.9 67.8 61.1 65.1 76.3 67.2 59.3 55.9 55.955.4 55.0 58.5 56.1 59.2 76.9 57.6 86.6 58.3 61.2 58.3 56.556.9 56.2 56.4 60.0 55.6 55.5 54.8 55.5 53.7 56.6 57.0 54.9 61.9 54.9 56.2 58.1 57.4 60.5 60.5 60.4 58.6 57.7 54.6 57.0 53.8 53.8 55.4 61.9 57.7 52.6 58.0 55.4 54.5 55.2 55.4 58.4 61.5 54.5 55.2 55.5 54.2 56.5 56.1 60.9 61.5 65.9 69.1 58.455.6 60.1 55.7 57.1L 10=64.9 L 50=56.6 L 90=54.5 L d =58.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噪声测量记录2010年 12月 2日 22时 06分 至 22 时 15分 星期 四 测量人:代会会、何莹 天气: 晴 仪器:普通声级计 地点:一号食堂门口 计权网络:A 档 噪声源:学生打篮球、聊天 快慢档:快档取样间隔:5秒 取样总次数:100次56.1 54.1 54.4 56.8 54.3 58.4 58.1 56.1 58.4 53.3 54.1 54.0 56.1 52.5 55.1 54.3 52.0 51.1 51.9 51.1 49.8 49.0 50.8 52.3 51.4 51.6 58.1 51.4 51.9 53.1 52.9 48.0 50.2 49.9 52.3 49.3 49.2 53.5 55.2 51.9 50.6 54.3 50.5 56.8 51.3 50.9 48.4 49.2 50.2 52.1 52.4 53.8 54.4 56.5 59.1 56.2 54.2 57.0 59.1 53.5 52.5 53.5 52.1 53.956.3 58.1 53.1 51.8 52.4 52.3 50.8 60.0 49.1 49.0 54.0 59.5 55.1 52.0 59.2 52.1 53.5 50.5 56.1 51.5 54.9 52.0 50.5 51.1 48.6 49.1 57.0 51.4 50.3 50.4 52.4 54.1 55.1 51.6 56.4 64.8L 10= 58.1 L 50=52.5 L 90=49.8 L n =53.6 该点的平均等效连续声级为L eq =该点的昼夜等效声级为Ldn=020406080100第一季度第三季度东部西部北部=60.93、评价监测结果白天噪声介于“1类标准”和“2类标准”之间,超标 夜晚噪声介于“2类标准”和“3类标准”之间,超标六、注意事项1、在测量中改变任何开关位置后都必须按以下“复位”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课程设计题目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噪声监测课程设计专业名称环境工程课程名称环境监测指导教师杨菊学生姓名周良云欣学生学号8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噪声监测课程设计作者姓名:周良云欣;专业班级:2011级环境工程;指导老师:杨菊摘要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周围环境的声音。

但是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噪声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并升级为当今社会四大公害之一,已经严重影响和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在成都理工大学内部,由于校园噪声的普遍存在,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另外一般情况下它并不致命,且与声源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但却噪声源分布很广,很难集中处理。

为了进一步了解校园内部噪声情况,我们采用定点监测法,分时段,利用功能区及敏感点完成了校园噪声的监测,对校园内教学区、活动区、餐饮区和宿舍区做了实地检测并通过数据处理和结果分对校园噪声做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噪声污染校园监测分析处理The course exercise of campus noise i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Ambient noise is defined as industrial production, construction,transportati on and the sounds from social life. However, with the rapid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noisepollution, and growing more and more, and upgrade four majornuisance for today's society, one has been seriously affected anddamage people's normal life. I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because of the prevalence of noise, student life and learning on a certain impact. And it is not fatal generally and sound source generated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both, but always because of the noise source is widely distributed, it is difficult to foc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noise of the campus, we use sentinel surveillance method, sub-periods, using functional areas and noise sensitive points to monito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ampus, on campus teaching area, activity area, dining area and living quarters and made field-testing through data processing and results analysis on the campus made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the noise.Key words:ambient noise pollution campus monitor analysis process目录摘要第一章前言1.1噪声的概念1.2噪声的环境现状概述1.3噪声污染的控制途径第二章设计依据2.1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2.2确定环境功能区2.3测量条件要求2.4等效连续声级2.5噪声污染级第三章监测设计与数据3.1工作仪器介绍3.2监测步骤3.2.1 测点的布设及时段选择3.2.2 数据记录方法3.3监测数据3.3.1教学区(10:30)3.3.2工作区(9:45)3.3.3住宿区3.3.4食堂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第一章前言1.1噪声的概念噪声是一种主观评价标准,即一切影响他人的声音均为噪声,无论是音乐或者机械声等等。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统称为噪声。

如机器的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人的嘈杂声及各种突发的声响等,均称为噪声。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我们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把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称为环境噪声污染。

1.2.噪声环境现状概述2010年,全国73.7%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和较好水平,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和较好水平的占72.5%。

全国97.3%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和较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处于好和较好水平的占97.3%。

全国城市各类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为88.4%,夜间达标率为72.8%。

区域声环境监测的331个城市中,区域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占6.0%,较好的占67.7%,轻度污染的占25.4%,中度污染的占0.9%。

与上年相比,全国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上升了0.1个百分点,较好的下降了1.0个百分点,轻度污染的上升了1.1个百分点,中度污染的下降了0.2个百分点。

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在43.4~60.1dB(A)之间。

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和较好水平的城市占72.5%,轻度污染的占26.6%,中度污染的占0.9%。

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的331个城市中,68.0%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29.3%的城市较好,1.2%的城市为轻度污染,1.2%的城市为中度污染,0.3%的城市为重度污染。

与上年相比,全国城市2010年全国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上升了0.9个百分点,较好的上升了1.8个百分点,轻度污染的下降了3.0个百分点,中度污染的上升了0.3个百分点,重度污染的与上年持平。

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在63.6~73.3dB(A)之间。

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占56.6%,较好的占40.7%,轻度污染的占0.9%,中度污染占的1.8%。

城市功能区噪声监测的248个城市中,各类功能区监测点位全年昼间达标7621点次,占昼间监测点次的88.4%;夜间达标6276点次,占夜间监测点次的72.8%。

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各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87.8%,夜间达标率为68.8%。

1.3噪声污染的控制途径噪声污染由声源、传声途经和受主三个基本环节组成。

因此控制噪声的污染必须着重把这前两个环节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

1、从声源处控制比如机动车辆噪声源的控制。

机动车辆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发动机噪声、车轮与路面摩擦噪声、车体振动噪声、喇叭噪声和制动噪声等。

声源是降低和消除噪声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

在技术上,可通过改善发动机性能和附加发动机隔罩以降低发动机噪声,安装高效的气缸排放口消声器降低气体排放噪声,改善齿轮箱、转动轴、冷却风扇、轮胎、刹车部件的性能质量来降低传动、滚动、制动等噪声。

在管理上,重新制定更加严格的机动车噪声标准,控制高声功率级车辆进城(如控制手扶拖拉机进城);研究开发低噪声车辆,促使汽车制造商在控制车辆本身噪声上增加投入。

2、从噪声传播途经控制的技术和管理措施(1)在原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城区道路布局改善路网布局,分流车辆,降低车流量,以达到降噪目的,在同样运输量时,单行线改为双行线(单方向行驶),噪声可减少2-5分贝。

在道路交叉路口采用立体交叉结构,以减少车辆的停车和加速次数,可明显降低噪声。

在同样的交通流量下,立体交叉处的噪声比一般交叉路口的噪声低5-10分贝。

(2)采用低噪声路面通过优化路面材料、结构构造、粗糙度。

如利用多孔面层材料代替常规的混凝土和沥青铺装路面,来降低车辆的行驶噪声。

(3)道路主干线两侧设置声屏障在超标路段的道路两侧采用专门设计的配合吸声型屏障,以减弱反射声能及绕射声能,阻断声波的传播,以降低噪声,也是有效控制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一种治理措施。

(4)实行城区绿地降噪城区绿化不仅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也可减少噪声污染。

在道路主干道朝干道侧种上厚草地、矮生树或厚密有观赏价值的灌木丛,既可绿化街景,又可减弱声反射、增加噪声衰减量。

(5)合理城区规划,控制交通噪声。

影响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的重要因素是城区交通状况,合理地进行城区规划和建设是控制交通噪声的有效措施之一。

按噪声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让居住区远离交通干线;合理布局临街建筑的房间;利用商店等公共场所做临街建筑,隔离噪声;增加临街建筑的窗户隔声效果,等等。

第二章设计依据2.1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部批准的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对成都理工大学环境噪声进行评价。

按区域的使用功能的特点和环境质量的要求,声环境功能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0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地区。

1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2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3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库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4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

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2.2确定环境功能区本校应属于1类声环境功能区2.3测量条件要求1、在无雨、无雪的天气条件下进行,风速大于5.5m/s停止测量2、测量时加风罩以避免风噪声干扰,同时也可保持传声器清洁3、测量时要求距地面1.2m,手持声级计,应使人体与传声器距0.5m4、测量时,声级计离任何建筑物距离不得小于1m2.4等效连续声级A计权声级能够较好地反映人耳对噪声的强度与频率的主观感觉,因此对一个连续的稳态噪声,它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但对一个起伏的或不连续的噪声,A计权声级就显得不合适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